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区别

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区别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区别

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区别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院 档案管理 数字化建设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onstruc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hospital records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present large number of hospital files the main problems facing the construction, Made of traditional records management and digital convergence 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hardware, digital resources construction, file personnel training, the file use of network-based, Information security aspects.

【 Key words 】Hospital; File Management; Digital Construct

引言

大型医院档案信息是医院活动的历史记录,是医院各职能管理科室和业务科室的信息聚合,在医院信息系统中密度和存储量最大,数据量以累积式增加,信息来源与流程复杂,信息质量要求与利用率最高。故档案信息管理既是医院信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医院管理、活动、技术水平优劣的重要依据。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和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医院档案信息应用价值日益提高,支持行政业务管理和临床、教学、科研总结经验,让科研人员及高层管理人员在繁杂的数据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由于受医院职能特殊性和作用特点表现形式的影响,致使许多重要珍贵的文件资料分散在各个部门科室,给医院工作带来诸多不利。如文书档案以职能部门为主,包括党群人事、行政管理、医疗护理、预防保健、基建后勤、经管会计、科研教学等,业务档案以临床科室积累的病案等资料为主,所以医院档案信息应规范化管理,以数字化管理网络集中起来综合利用,利用档案信息数字化管理,保存大量有价值的档案信息,可加快医院发展。

1.大型医院档案数字化建设的主要特征

档案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OCR技术、数字摄影(录音、录像)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等高新技术把各种纸质、照片、声像、胶片等传统介质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联结,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及时提供利用,实现资源共享,它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档案原件数字化,对档案信息的现代化管理、使用和传播等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1]。医院档案数字化建设是基于计算机与网络,将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具有应用价值、存档价值的文本文件、图片、数据库文件以及影像、声音等多媒体文件以数字化的方式储存为档案信息,并通过网络进行联接,以供应用,从而达到信息资源共享的目的。特征一:信息存储的数字化是其本质特征,即通过计算机将各种档案、医学信息进行数字化存储,改变了过去单一文字档案的形式;特征二:对设备的依赖性是数字化档案区别于传统档案的另一重要特征。数字化档案的生成、转化与使用都离不开专用设备;特征三:易更改性是基于档案的数字化特性和操作计算机化的又一重要特征。传统纸质档案上任何改动都会留下“痕迹”,而数字化档案却非常易于修改,并且不留“痕迹”,保证了档案的原始性、真实性和可靠性;特征四:存储介质的多样性和高容量性,即由纸质材料扩展为磁盘、CD-ROM和DVD等众多不同的存储材料。由于存储介质本身高容量的特性,使很少的存储材料就可以容纳大量的档案信息,大大地节省了空间;特征五: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和资源共享性。通过网络的链接可以突破部门和地域限制,在全世界范围内搜集所需的医学档案信息,同时,一份医学档案信息可以被身处各地的用户所应用。此外,档案的数字化建设还有快捷性、不稳定性和不同文件类型间兼容性差等特征。

2.大型医院档案数字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基础建设的问题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基础是建立先进、齐备的软硬件系统设施,这是档案数字化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目前大型医院档案数字化建设中所需的基础设施配备不够齐全。数字化档案系统作为网上信息资源新的管理模式、高投入、跨学科、资源共享等特点,建设速度较为缓慢,技术力量、技术基础、数据库建设和人才储备等方面相对较为薄弱,这给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添加了难度。

2.2 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并存问题数字化档案室只是一个“信息空间”,要靠传统档案室的信息资源相互联接才可以构成,无论知识载体发生怎样的变化,都需要档案室对一切知识的记录进行收藏,不能因为电子文件的方便、快捷而忽视纸质档案的收藏,虽然电子文件大量产生和应用,数字化档案室的出现替代不了传统档案室固有的一些功能,它的法律作用和凭证作用尚未取代纸质文件的地位。因此数字档案馆并不会替代传统档案馆,但可以把它看作是传统档案馆的一种“新功能”。因此实行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双套制”,是纸制文件向电子文件过渡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原则,在较长的时期内,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必须与相同版本的纸质文件一同归档,同时还要解决纸质档案与数字档案如何合理配置、哪些档案应该被数字化,什么样的存贮机制最便于利用档案信息等技术问题。

2.3 电子档案的安全保护问题由于电子文件不受载体传递的限制,时间和空间的制约性差,数字化信息的内容和位置极易发生变化,信息的可变性和易丢失性极大地威胁着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因此,在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建立本单位电子档案管理制度的前提下,必须抓好安全防护:建立网关、防火墙、安装防病毒软件来防止黑客及病毒对电子档案的破坏和恶意篡改;通过加密、验证用户信息、输入调阅口令限定访问、阅读权限;采用密匙管理、数字式签名等技术手段,同时建立与主数据库相脱离的备份数据库,防止主数据库遭到损害后无法工作(任何时候都要同时保持有两个数据库),保证电子档案管理网络的运行。

2.4 档案人员的计算机知识水平应不断提高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大量应用,档案管理员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档案保管者,而是信息资源的管理者、分析与组织者、提供与传播者、信息利用的导航者,因此加强对档案业务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计算机技术、网络知识和信息的鉴别筛选能力至关重要。

3.对大型医院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3.1 传统管理和数字化技术的融合是大型医院档案管理发展的主体方向 传统的医院档案管理和数字化的医院档案管理的区别只是在发展阶段上的区别,并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区别,传统的医院档案管理是数字化的医院档案管理产生与发展的坚实基础,数字化的医院档案管理可以使传统的医院档案管理在运用方面更加效率化。传统的医院档案管理和数字化的医院档案管理既有区别又具有内在发展联系,这使人们认识到传统管理和数字化技术的融合是现代医院档案管理发展的主体方向,充分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进行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迅速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实现档案管理、检索利用的网络化,加速医院档案信息利用建设。

3.2 改善硬件是大型医院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基础 数字化发展,硬件先行,硬件建设要有前瞻性,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灵活的结构化布线系统,这样,才能为日后医院数字化建设留足发展空间。考虑到医院档案管理以数据保存、处理和应用为主,在选择技术和产品时应选择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可即时扩展且易于维护,目前大型医院普遍建立了微机局域网络,但微机局域网的建立要立足高起点,富于规划,不但方便内部信息的交流,还应配备扫描、拷贝、打印等系列化配套设备来方便信息的输出利用。

3.3 大型医院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发展档案管理数字化的前提条件 医院档案管理的数字化发展犹如无米之炊、无本之木,医院数字化资源建设要立足于做好医院馆藏资源数字化、社会资源医院馆藏化两个方面的工作:医院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根据医院的学科特点、科研方向和日后的发展规模,建立个性化的数据库,实现文书档案、人事档案、病历档案、科技档案、会计档案、基建档案、设备档案等按目录检索、主题检索和全文检索等分类查询管理。同时,还可根据诊疗和科研的需要,对相关的病历、学术论文等作数字化技术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实现网上轻松阅读和下载。社会资源医院馆藏化指对社会上已数字化的医疗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和利用,大力拓展网上资源,通过对医疗信息的搜索、跟踪和过滤,将医疗资源分门别类地加以组织、利用。

3.4 档案人才培养是大型医院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关键 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即数字化档案管理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及其后续储备人才。而当今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中的“两多”和“两少”现象较为普遍:即低学历者多,非档案管理专业毕业者多;档案管理专业者少,懂信息技术者更少。因此,医院档案管理要实施数字化建设,首先要解决人力资源这条“短腿”问题,必须注重对现有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信息素质培养,突出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专业教育,使之紧跟信息化的发展步伐。传统时代的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基本模式是人与纸的结合,而数字化医院档案管理时代馆员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人机结合”,工作人员得通过计算机和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数字时代的医院档案管理人员既要有扎实的传统档案学知识,又要兼备一定的医学知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知识,会操作、应用现代化设备,并要通晓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和网络安全维护知识,即是通才、复合型的人才。这就需要在这个转型过渡期注重角色的转变:改变“保管员”的角色,成为“信息员”;改变“图书员”的角色,成为“宣传员”;改变“守门员”的角色,成为“指导员”。

3.5 档案利用网络化是加强档案数字化建设,推进档案现代化管理的最终目的目前大型医院都建立了自己的局域网络,许多医院还同教育科研网和国际互联网进行了连接,这无疑给医院档案提供了一个对外服务的窗口,也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有利契机。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能通过局域网建立院级档案管理自动化信息系统,要求网络健全、界面清晰,支持WINDOWS NT、NOVELL、NETWARE或UNIX等多种组网方式,为查档人员随时提供信息查询和传递,拓展利用功能,进一步提高档案利用水平,使档案的利用率明显提高。通过与医院办公自动化系统联网,提供部分应用信息的在线检索和阅档服务。

3.6 安全防范是保障 在医院档案数字化建设中,应采用相应的信息安全技术,在技术上对档案计算机信息加以有效地保护,如防火墙、网络防病毒、认证与授权等技术,防止已存储的档案信息泄露的技术。尤其是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中,那些价值大、保密性强的权威性信息,容易遭到电脑黑客的攻击,时刻存在着安全保密问题。这就要求管档人员要有高度的政治素质,并熟知计算机知识,档案信息系统应通过注册检查、加密技术、身份验证、防火墙、权限检查、系统日志、数据备份等方式,加强数据及系统安全性,并设置系统恢复功能。电子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使电子文件自身结构、格式方面必须不断地适应新的“生存环境”。电子文件不再具有固定的存储载体,根据利用需要,人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输出。对于长期保存的电子文件,要定期进行复制,转换载体,以防信息损失。对于长期保存不需要修改变动的档案可以刻录在一次性写入的只读光盘上以保证其不被修改。不允许随便使用外来磁盘、光盘等,必须使用时应严格进行病毒检测,在确认无病毒后方可使用。在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等以外,迫切需要政府健全和完善档案在建立、补充、管理、传递及档案信息网络化过程中一系列的法规制度。总之, 大型医院档案数字化建设,为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利用创造了空前复杂而又有利的条件,使档案在医院活动中的重要价值会得到更深度的挖掘及综合利用。加强档案数字化建设,推进档案现代化管理,是对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一种脱胎换骨的改变,是数字化时代的需要,是新时代档案管理的必由之路,更是新时代档案发展的必然趋势, 最大限度的推动医院信息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刘彦丽关于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研究.商场现代化杂志,2005;4:167-168.

[2] 邹伟浓“上海召开防治非典”档案工作座谈会.上海档案杂志,2003;4:52.

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区别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图书管理 现代化 信息资源 资源共享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开展,互联网发展迅速,社会进入信息化时代,各行各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随着产生很大的变化。图书是社会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传统的图书管理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因而,图书管理现代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充分利用现代数字化信息技术,建立健全图书现代化管理系统,对于图书事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图书管理传统方式和现代化的区别

(1)传统图书管理以图书馆为依托以纸质图书为载体,资料庞大,不易统计,借阅时需要在浩瀚的书海里苦苦寻找,不仅造成时间的浪费,还不能使图书得到有效利用,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现代化图书管理实现了把图书由纸质转变为电子和数字资源,出现数字图书馆,存储不再有限制,真正的实现了快速便捷,而且对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要求更高。

(2)传统图书管理是封闭式的管理,各图书馆之间是独立的,各自进行建设,追求自身的效益,依靠自身图书资源进行发展,没有资源的共享,图书利用率低。图书管理现代化是开放式的管理,追求建立网络图书资料数据平台,进行统一的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各图书馆之间的界限被打破,方便读者阅读,提高资源使用率。

(3)传统图书管理是被动式的。工作人员主要负责图书的保护以及读者借阅归还的程序是服务,有的还附加展览、咨询等相关业务,但是都属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的方式,不存在积极开拓市场。现代化图书管理,主动拓展市场,提高自身效益和图书利用率。

(4)传统图书管理业务工作简单,基本都是围绕图书展开,不存在对资料的进一步加工,只是提供单一的书籍文献。现代化的图书管理,业务范围广泛,不断推进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书籍资料数字化、电子化,文献信息服务以及资源共享等,更加广泛而深入,更能满足现代化对书记文献的需求。

(5)传统图书管理的市场对象单一,不同种类的图书馆有其特定的阅读人群。现代图书管理以其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数字化存储无限制的优势,积极开发多种客户群体,提供不同种类的服务。

二、图书管理现代化初步取得的成果

(一)初步实现图书的数字化和电子化

现代图书管理通过实现图书的数字化和电子化给文献的保存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减少了传统图书管理中存在的书籍的修复困难,部分古老书籍保存难的问题。而且给人们的阅读提供了便利,人们可以通过信息系统中的检索文献功能迅速找到自己想要的图书,满足了高效、快速、便捷的要求和现代的社会需求。

(二)建立和完善网上借阅系统

传统的图书借阅需要到图书馆进行,且手续复杂,浪费时间,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快节奏的要求。网上借阅系统的建立,节约了时间,给读者带来了方便。现在很多大学都建立了网上借阅系统,为读者借阅图书节省了很多时间,也提高了图书管理人员工作效率。

(三)积极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制度

资源共享是图书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其建设的重要目标。传统的图书馆各自独立的情况,资源独立,造成闲置甚至浪费的情况。图书信息资源共享的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个图书馆的优势,避免重复建设。

(四)信息服务的内容不断拓展

现代化图书管理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不再局限于纸质的书籍,服务不再局限于借阅。不断加大电子书籍的比重,其中文献资料社会化是一个重要内容,如各种电子期刊文献等,以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

三、图书管理现代化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一个有效的联合管理系统

目前各图书馆之间基本上都是独立的,独立管理,有自己独立的系统。虽然他们各自开展了现代化管理的建设,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相互之间的联系尚不健全,各图书馆之间的联合系统尚未形成,一是图书馆之间的相互借阅的规章制度严格、手续繁琐,给读者带来很大的不便,也影响了图书的借用率;二是图书资源的独立分散,没有形成联合的信息化平台,不仅不利于图书的有效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限制和浪费。

(二)高新技术缺乏创新

信息化的高新技术在很多行业已经相当成熟,使用也很普遍,但是在图书管理活动中,明显还存在很多不足。图书馆建设中和图书的管理中明显存在观念陈旧,创新不足,对于高新技术的研发和使用还比较落后,现有技术薄弱。关于图书管理现代化的新技术研发比较缓慢,新技术缺乏,而且很多图书管理人员观念落后,不积极引进采用新技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严重影响了图书馆里的现代化发展。

(三)专业人才缺乏

关于图书馆以及图书管理相关学科建设明显滞冷,对于专业人才的培养也不到位,现有的部分工作人员知识观念陈旧落后,业务水平落后,缺乏创新意识而各种技术人才缺乏,缺乏新的活力。而图书管理现代化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供需矛盾严重,缺乏专业的人才以及创新思维,是图书管理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障碍。

(四)知识产权问题

图书信息资源信息化建设是图书管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建设是的文献等信息更加方便查阅,同时也出现很多侵犯知识产权的情况,引发很多纠纷,保护知识产权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内容。因此把知识产权保护和数字化图书建设结合起来,同时兼顾信息用户与图书馆的利益均衡,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区别范文第3篇

关 键 词: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信息资源、资源建设、

【分类号】:G258.6;G270.7

1.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区别只是图书馆在发展阶段上的区别,并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区别 。因为计算机的大规模普及和Internet的畅通为数字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而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分类、编目、查询、资源共享、传递等固有的模式,则是数字图书馆 产生与发展的坚实基础,没有传统的图书馆,就没有日后的数字图书馆。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这种既有区别又具有内在发展联系使图书馆人认识到传统图书馆 和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图书馆务必要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 ,充分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进行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这样,才能焕发蓬勃的生机 与活力。高校数字化建设也应把握这一主体方向,进行全方位的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

2 .人力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关键

人力资源,即数字图书馆的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及其后续储备人才,是建设数字图书馆的关 键。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确立“以人为本”。传统图书馆时代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基本模式是 人与书的结合,或者说是以书为媒介与读者的结合,也就是人与人的结合。而数字图书馆时 代图书馆员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人机结合”,工作人员得 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数字时代图书馆员既要有扎实 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又要兼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知识,并要通晓知识产权 (版权)保护和网络安全维护知识,即是通才、复合型的人才。美国报刊曾称:电脑图书馆管 理员、对答网络技术人员是本世纪头10年将问世的10种兴起职业中的两种稀缺人才。而在我 国 由于图书馆数字化起步较晚,计算机在全社会普及率不很高,目前,各类高校特别是地方高 校图书馆尚囿于传统的馆藏、借阅工作模式。工作人员中的“两多”和“两少”现象较为普 遍,即低学历者多,非图书馆专业毕业者多;图书馆学专业者少,懂信息技术者更少。因此 ,高校图书馆要实施数字化建设,首先要解决人力资源这条“短腿”问题,必须注重对现有 人员的信息素质培养,突出图书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专业教育,使之紧跟信息化的发展 步伐。同时,要花大力气进一批能驾驭计算机开发、运行管理和维护的专业人才,并配备若 干名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信息化发展和网络化管理作好人力 资源的准备。

3. 数字化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前提

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前提条件,不然,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犹如无米之炊、 无本之木。数字化资源建设要立足于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馆藏资源数字化;二是 社会资源馆藏化。

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根据各高校的学科特点、科研方向和日后的发展规模,建立个性化的 数据库,实现目录检索、主题检索和全文检索;同时,还可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对相关 的教学参考书、学术期刊作数字化技术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实现网上轻 松阅读和下载。

社会资源馆藏化,指对社会上已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和利用,大力拓展网上资 源,通过对信息的搜索、跟踪和过滤,将有关资源分门别类地加以组织,供教师、学生使用 。如根据学校教学的需要开通相关镜像站点,有用Web方式提供网上检索服务。高校图书馆 信息资源数字化是一项关联度较高的工程,鉴于图书馆又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部门 务必在政策上给予特别的扶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4 .组织模式创新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保证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崭新的图书馆形态。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要构筑一个能与之相匹配的新 的组织模式。对此,我们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一是从数字图书馆构成要素去理解, 即 数字资源、网络化存取和分布管理;二是从技术层面去理解,主要包括用户接口、预处理系 统、查询系统和对象库等基本构件;三是从社会组织系统方面去理解,作为社会整个的数字 图书馆与行为个体的高校数字图书馆之间各自的组织结构及相互关系。

从宏观角度去探析数字化后的高校图书馆,它仅仅是日后社会广义数字图书馆众多节点的一 个点,是狭义的数字图书馆。目前,学术界对狭义数字化的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组织模式) 观点各异。笔者倾向于按主题来设置和划分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部门:

1)人文科学部门。负责人文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2)自然科学部门(可根据各高校的科学设置状况,设置若干小组加以细分)。负责自然科学方 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3)数字系统维护部门。负责软、硬件的维护,网络系统运行安全,数据保存备份等工作,兼 管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及诉讼工作。

4)管理部门。保障图书馆内部信息的通畅,负责管理指令的下达、执行和反馈,进行上下沟 通业务联系及馆际间横向协作等工作,并对图书馆的总体发展方向、管理目标,作出科学、 前瞻性的规划。

按主题进行部门设置、工作分工的数字图书馆组织模式,是对传统图书馆时代组织模式的创 新,大大精简了传统的庞大工作部门,便于按学科,按工作性质加以划分,着重、着力于对 信息的采集、整合、传播,突出信息咨询服务,有利于优化人员结构配置,降低管理成本, 提升管理效能。按主题进行图书馆组织创新,实质是充分发挥专家型馆员的学科“领头羊” 作用,同时也迎合了数字图书馆各项业务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同时,还要注重图书馆人员的素质提高。日后数字化高校图书馆的人员结构应加大高级专业 人员的比重,按数字化的发展建设进程,逐步增加既具图书馆专业知识,又有信息学、计算 机系统运行管理方面一技之长复合型人才的比例;要加大现有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力度 ,使之知识结构能适应数字化的发展要求。

总之,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应量力而行、因“校”制宜。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社会信息化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项子工程,不应搞“小而全 ”、“大而会”,应遵循整体性原则,各馆的数字化馆藏资源必须各具特色,不必搞人为地 重复。笔者以为,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原则取向是:因“校”制宜、科学规划、准确定 位、特色鲜明、逐步推进。互联互动,网络资源共享,是社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原则,高校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无疑也要遵循。目前,国家教育部正在实施的CALIS项目,是高校图书馆 数字建设的总体规划,是总纲,各高校图书馆要在服从CALIS规划的前提下,从地方性、办 学特色性及用户需求个性等因素出发,量力而行,使有限的人力、财力资源和硬件条件在建 设网络信息资源中发挥的效能达到最大化,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 信息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范晓鹏。关于我国数字化图书馆建设的探讨.图书情报工作,2012(3)

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区别范文第4篇

随着工业和信息化的不断融合,工业制造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机器人技术和数字化制造技术等技术相结合的智能制造技术开始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和服务等制造业的各个环节。这3种技术将重新构筑制造业的竞争格局引领新一轮制造业变革。中国作为制造大国,十分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根据《“十二五”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发展规划》,中国将实现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销售收入超过1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5%。在中国制造业举起智能化发展大旗的同时,究竟在如何补足短板,确定方向,实现有序、健康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制造与自动化领域著名科学家卢秉恒在接受《中国经济和信息化》记者专访时表示,当前中国的智能制造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还需要改变,同时需要夯实产业发展基础,通过智能技术切实提升制造业整体水平。

自动化不是智能化

CEI:不管是国家战略层面还是一些企业的发展层面,都已经把智能制造作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你如何看待中国当前智能制造的发展?

卢秉恒:中国是制造大国,当前,制造业已经开始向智能制造转型发展。然而中国现在的智能制造还处于起步阶段,一些对于智能制造的认识还存在偏差。有的人把数字化认为是智能制造,有的人认为自动化就是智能制造,这存在一些误读。制造业的自动化、早已有之,智能化是最近的概念。

简单而言,自动化是节约人的体力,智能化是节约人的脑力,智能化充分体现了知识经济的价值,它是在数字化、自动化的基础上发展的,是更前沿的阶段。以机床为例,第一阶段是电动机和机床结合在一起,形成机床,而不是古代使用马拉进行运转的工具。第二阶段是将计算机和机床结合在一起,变成数控机床,实现程序化控制,这是数字化时代的产物。第三阶段的智能机床,需要传感器,随时感知其工作状况、参数,需要根据工艺知识而设计的智能控制软件,智能控制软件体现了人们对加工工艺过程优化的知识。传感器、数控机床、智能控制三者共同构成智能机床。这亦可看出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区别。当然,智能制造还包括车间级、企业级等制造系统的智能化。

但是,现在很多人的意识中,包括国家立的一些科研项目把二者都混淆起来,将智能制造的经费也用到了其他的技术方面。作为企业来说,也需要认识到这二者的区别,智能化将比数字化、自动化能带来更大的受益。

还是以机床加工来看,数控机床是编好程序以后,机床按照程序规定的命令执行,如果加工的过程中出现问题,震动、主轴发热等情况,机床自身是无法控制的。而智能机床可以随时监测刀具是否出现磨损、主轴是否有发热、震动等状态的变化会影响到加工的质量,智能机床可以随时干预加工过程,改变运行参数,降低转速、减少进给速度,保护机床或者停止运转等。

CEI:你所说的这类智能制造技术应用情况如何?智能制造应该是一种什么概念?

卢秉恒:这种技术在国外已经开始应用,如德马吉的机床已经可实时监测机床振动。其把机床的振动分为3个档位。当振动在0~3个重力加速度时,说明机床的运行稳定;当震动在3~7,认为是需要密切监视;当震动达到7~10就会立即停止机床运行,认为这可能带来机床故障。当加工状态的温度过高等情况出现时,智能机床还能将故障警示通过手机发送给操作者,一个操作者可以管理数台机床,哪台机床报警了操作员将直接收到信号,甚至操作者在工作的同时能够听音乐也不耽误工作。

智能技术还能监测机床温度升高引起变形的情况,也就是热伸长。热伸长影响加工精度,可能导致加工零件变成废品,而智能技术在自动检测到潜在问题后,能够通过数控机床进行温度补偿,仍然加工出合格的产品。

在智能技术下,机床还可以通过加工程序的设置,实现按照最好的产品质量水平或者最大生产率运行,提供两套程序选择。当需要进行粗加工时,提高加工效率即可,而需要精加工时,则可以选择质量最优方案,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再提升加工效率。

过去,依靠工人编程的数控机床无法解决这些问题,制造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无法控制,而智能机床就可以实现。

当然智能制造还有更广泛的意义,包括整个生产过程、生产系统智能化,让所有设备按照最优布局分配加工任务,使整体加工效率达到最高。智能制造既体现在智能制造装备上,也体现在整体的生产系统的控制上。

短板在于传感技术

CEI:在中国现有的技术基础上发展智能制造,关键点在哪里?

卢秉恒:国家应该有规划、有计划推进智能制造业的发展。当前,中国在发展智能制造业上存在一个薄弱的环节——传感器行业。这个行业的研发严重不足,智能制造应用的传感器,需要实现不干扰设备的工作状态,体积要小,质量要好,需要足够的灵敏度。中国目前传感器产品主要依靠进口,这导致传感器产品的价值很高,供应不及时。由于传感器不是大批量产品,价格高就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最终可能导致企业放弃智能化的发展。

此外,传感器需要的品种很多,企业往往选不到所需的传感器产品,一些传感器无法安装在设备上。现在微纳制造可以制造非常小的传感器,比较符合智能制造需要的传感器。但是这种技术在中国还停留在个别高校的科研阶段,没有形成产业化技术和商品化的产品。

因此,中国的智能制造发展,首先应该从国家层面重视传感器技术的研发、生产和商品化。

CEI:由于智能制造是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的结合,但事实上有的信息人才并不熟悉制造业,制造业人才不熟悉信息技术。在实现软硬两种技术产品的结合上,你有何建议?

卢秉恒:确实是存在这个问题,这需要实现学科的交叉,从事信息技术的人不熟悉制造业,从事制造业的人不了解信息技术,需要双方面人才、产业的交叉发展。

智能控制的软件研发,基础应该建立在对制造工艺的研究之上。必须对工艺过程非常熟悉,深入研究工艺过程,对不同行业的制造任务、具体制造环节、工艺过程都要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实现对制造过程的优化,每个优化方案都需要建立在对工艺的深刻理解上。

CEI:你认为中国发展智能制造,应该形成何种氛围才更利于产业的发展?

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区别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系统;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

随着各种先进技术的进步,互联网的广泛应用,高校图书馆的各方面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高速发展给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我国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也必须由传统的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转变。

首先,图书馆的集成化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人能够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获取相关的文献资源.同时使得图书馆的借阅、还书、预订以及续借等工作更加方便有效.减轻了图书馆人员很多的物理负担。

其次,在对图书馆服务的影响上.传统的图书馆服务主要是以物质的文献资料为主,查阅、储存等既占空间.又存在质量保障问题。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数字化的文献资料逐渐引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购书的代价,同时也促进了文献资料的方便阅读和管理。因此.传统的文献与数字化文献的结合是当前图书馆服务的主要特点。

再次,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对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传统条件下的图书馆馆藏文献以印刷型为主.图书馆工作人员主要工作方式以手工操作为主,服务内容以纸质文献为主服务方式以人与人面对面为主。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馆藏以印刷型与电子文献相结合.管理与业务工作以计算机操作为主.服务方式以人与计算机(网络)及面对面相结合,同时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文献信息收集加工文献信息管理、文献信息传递、个性化针对性信息咨询与读者辅导,逐渐成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

因此,可见信息技术的应用对当前高校图书馆管理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促进了高校图书馆工作的有效运行但同时也暴露出高校图书馆管理工作的许多问题.亟需管理人员认真对待。当前,如何加快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主动跨入数字化时代,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

1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

因为计算机的大规模普及和Internet的畅通为数字图书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而传统图书馆的馆藏、分类、编目、查询、资源共享、传递等固有的模式,则是数字图书馆产生与发展的坚实基础,没有传统的图书馆,就没有日后的数字图书馆。

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的这种既有区别又具有内在发展联系使图书馆人认识到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技术融合是现代图书馆发展的主体方向。图书馆务必要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充分应用各类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进行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这样,才能焕发蓬勃的生机与活力。高校数字化建设也应把握这一主体方向,进行全方位的技术革新和服务创新。

2人力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关键

传统图书馆时代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基本模式是人与书的结合,或者说是以书为媒介与读者的结合,也就是人与人的结合。而数字图书馆时代图书馆员工作的基本模式是人与计算机的结合,也就是所谓的“人机结合”,工作人员得通过计算机和计算机通讯网络来获取或提供信息服务。因此,数字时代图书馆员既要有扎实的传统图书馆学知识,又要兼备计算机网络技术.而在我国,由于图书馆数字化起步较晚,计算机在全社会普及率不很高,目前,各类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尚囿于传统的馆藏、借阅工作模式。工作人员中的“两多”和“两少”现象较为普遍,即低学历者多,非图书馆专业毕业者多;图书馆学专业者少,懂信息技术者更少。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实施数字化建设,首先要解决人力资源这“短腿”问题,必须注重对现有人员的信息素质培养,突出图书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专业教育,使之紧跟信息化的发展步伐。同时,要花大力气进一批能驾驭计算机开发、运行管理和维护的专业人才,并配备若干名知识产权方面的专业人才,为图书馆的数字化改造、信息化发展和网络化管理作好人力资源的准备。

3数字化资源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前提

数字化资源建设是发展数字图书馆的前提条件,不然,图书馆的数字化发展犹如无米之炊、无本之木。数字化资源建设要立足于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馆藏资源数字化;二是社会资源馆藏化。

馆藏资源数字化,就是根据各高校的学科特点、科研方向和日后的发展规模,建立个性化的数据库,实现目录检索、主题检索和全文检索;同时,还可根据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对相关的教学参考书、学术期刊作数字化技术处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全方位搜索引擎,实现网上轻松阅读和下载。

社会资源馆藏化,指对社会上已数字化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合和利用,大力拓展网上资源,通过对信息的搜索、跟踪和过滤,将有关资源分门别类地加以组织,供教师、学生使用。如根据学校教学的需要开通相关镜像站点,有用Web方式提供网上检索服务。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数字化是一项关联度较高的工程,鉴于图书馆又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政府部门务必在政策上给予特别的扶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在这一方面,国内一些地方高校已有所动作,据某省图工委自动化专业委员会的调查,目前,该省29所高校图书馆已有23所通过了自动化工作的评估,自动化建设的总经费达1855万元,购置各种硬件设备共计1317台(件),自动化应用集成系统计23套。在软件应用方面,采访子系统应用的有22所高校;流通子系统应用的有21所高校;查询子系统应用的有19所高校;期刊子系统应用的有18所高校;文献开发系统应用的有12所高校。21所高校拥有校际局域网,联入Internet的有18所高校。其中,某大学图书馆建立了中国船舶文献等5个专题数据库,存储14万多条数据。此外,许多大学图书馆都建立起来颇具特色的数据库,既充分收集了相关信息资源,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又为学校教育、研究工作提供了优良的保障。

4组织模式创新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保证

数字图书馆是一种崭新的图书馆形态。建设数字图书馆,必须要构筑一个能与之相匹配的新的组织模式。对此,我们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一是从数字图书馆构成要素去理解,即数字资源、网络化存取和分布管理;二是从技术层面去理解,主要包括用户接口、预处理系统、查询系统和对象库等基本构件;三是从社会组织系统方面去理解,作为社会整个的数字图书馆与行为个体的高校数字图书馆之间各自的组织结构及相互关系。

从宏观角度去探析数字化后的高校图书馆,它仅仅是日后社会广义数字图书馆众多节点的一个点,是狭义的数字图书馆。目前,学术界对狭义数字化的高校图书馆机构设置(组织模式)观点各异。笔者倾向于按主题来设置和划分高校图书馆的工作部门:

1)人文科学部门。负责人文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2)自然科学部门(可根据各高校的科学设置状况,设置若干小组加以细分)。负责自然科学方面数字信息的采集、整合、咨询、传播等工作。

3)数字系统维护部门。负责软、硬件的维护,网络系统运行安全,数据保存备份等工作,兼管知识产权(版权)保护及诉讼工作。

4)管理部门。保障图书馆内部信息的通畅,负责管理指令的下达、执行和反馈,进行上下沟通业务联系及馆际间横向协作等工作,并对图书馆的总体发展方向、管理目标,作出科学、前瞻性的规划。

按主题进行部门设置、工作分工的数字图书馆组织模式,是对传统图书馆时代组织模式的创新,大大精简了传统的庞大工作部门,便于按学科,按工作性质加以划分,着重、着力于对信息的采集、整合、传播,突出信息咨询服务,有利于优化人员结构配置,降低管理成本,提升管理效能。按主题进行图书馆组织创新,实质是充分发挥专家型馆员的学科“领头羊”作用,同时也迎合了数字图书馆各项业务之间相互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

同时,还要注重图书馆人员的素质提高。日后数字化高校图书馆的人员结构应加大高级专业人员的比重,按数字化的发展建设进程,逐步增加既具图书馆专业知识,又有信息学、计算机系统运行管理方面一技之长复合型人才的比例;要加大现有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力度,使之知识结构能适应数字化的发展要求。

5改善硬件是高校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的基础

目前,高校图书馆大多在筹划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尽管起点不尽相同,但都还属转型发展期。数字化发展,硬件先行。硬件建设要有前瞻性,要建立一套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和灵活的结构化布线系统,这样,才能为日后数字化建设留足发展空间。考虑到高校数字化图书馆以数据处理和应用为主,最大限度地满足全校师生访问馆藏资源、网上资源的需求,因此在选择技术和产品时应选择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可即时扩展,且易于维护。总之,高校图书馆的硬件条件改善要突出能创造开放式的信息环境,重点要抓住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建设高性能、高可用性的图书馆网络及服务系统。目前,各地高校相继建设校园局域网,建议网络主干采用千兆以太网,同时配备1000M高速以太模块为主干的交换机和交换集成器,使图书馆局域网骨干带宽达到1000M的能力,能基本满足日后数字信息包括多媒体信息传输和交换的容量之需。

2)多媒体阅览室建设。多媒体阅览室的开设满足师生多样化信息需求的有效服务手段。各校的多媒体阅览室建设要立足高起点、富规划,有条件的可配备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网络系统,同时,能为读者提供扫描、拷贝、打印等系列化配套服务,实现文献检索课程的网上教学、人员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