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意识的体现

创新意识的体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意识的体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新意识的体现

创新意识的体现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型;单体大棚;技术创新

中图分类号:S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547(2014)02-0035-03

1 现有农用单体大棚的现状

随着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温室、大棚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但是,由于我国农业设施起步较晚,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工艺与先进国家有较大差距,因此有较大的改进空间。2012年8月,一场超强台风“苏拉”登陆了中国沿海,所到之处一片狼藉,对农业生产产生了巨大的破坏,特别是用大棚种植的蔬菜等经济作物,损失惨重。本公司也不例外,有5个单体大棚被台风吹倒,连栋温室遭破坏也很严重。因此,我们萌发了设计和建设高强度单体大棚的想法,并逐步付诸实施。

2 新型单体大棚的改进之处

目前生产上应用最多的单体大棚(GP-825型),主要是用Φ25 mm热镀锌圆管作为拱管,拱管间距离为0.6~0.8 m,用Φ22 mm镀锌圆管作为梁(三道),单根长度6 000 mm,每根质量(5.39±0.15)kg,材质为Q235;拱与拱之间采用镀锌圆套筒连接,拱与梁之间采用弹簧钢丝连接;拱管直接插入地下40 cm左右,以示固定;卡槽4道,采用热镀锌钢板冷弯成型,厚度0.6~0.7 mm,用卡槽、卡簧、压膜线等把薄膜固定,带卷膜器;棚两端分别有2根斜撑,棚头直杆12根(圆管);棚的两端开1个或2个进出门,单开门或门;大棚的规格是棚宽8 m,高不低于3.3 m,长40 m(可以根据实际调整长度)。

我们针对目前农业生产设施现状,有目的地进行改进,提高农业生产设施的强度及安全性,或者改进目前的生产工艺和结构,使之更科学、合理。与现有农用单体大棚比较,我们设计的农用单体大棚有以下改进之处。

2.1 主副拱设计

主拱用40 mm×40 mm×1.5 mm热镀锌方管,副拱用Φ25 mm×1.5 mm热镀锌圆管,二者材质是Q215或Q235。

①拱间距 每间隔4 000 mm安装一根主拱,主拱之间每间隔1 000 mm加装一根副拱。

②弯曲 根据实际需要,将主副拱弯曲至一定的弧度。在主副拱的下端1 550~2 350 mm处弯曲成R=1 000 mm的弧度,弯曲长度为800 mm。

2.2 主副梁设计

①主梁一道,副梁二道 主梁用 60 mm×42 mm×1.5 mm的C型热钢,副梁用Φ22 mm×1.5 mm的圆管,副梁距主梁2 000 mm,二者材质是Q215或Q235。

②主梁连接 在主梁两端,分别打2个Φ10 mm的孔,以便与拱梁连接件固定。

③与副拱连接 在主拱之间的主梁上,每隔 1 000 mm打一个Φ26 mm的孔,将副拱插入其中,并在副拱上端打一小孔,用插销将副拱与主梁连接、固定。

2.3 拱梁连接件

主拱与主拱、主拱与梁之间采用专业的拱梁连接件(专利号为:ZL 2013 2 0019696.3,图1)连接,材质是Q215或Q235。在拱梁连接件下端有一个Φ10 mm的孔用于固定作物固定架的顶钩。

2.4 增设大棚整体基础

用40 mm×30 mm×1.5 mm的角铁连接成8 m×40 m框架作基础,并用800 mm左右的Φ12 mm螺杆(地桩)加固角铁。角铁材质用Q215或Q235。

①底座与压膜钩的连接 每间隔1 000 mm在底座角铁上(竖直边上)打1个Φ6 mm的孔,把

Φ5 mm×400 mm压膜钩固定在角铁上。

②底座与主拱连接 在底座角铁上打Φ10 mm的2个孔,用抱箍把底座与主拱连接起来。

③底座加固 在每根底座角铁两端(水平边上)打Φ13 mm的孔,用Φ12 mm×800 mm螺杆(地桩)打入地下750 mm左右,并在螺杆上端用螺帽与底座角铁固定。同时与主拱连接。

2.5 稳定支撑

棚两端分别有2根斜撑,棚中间又有4根斜撑,棚头直杆12根。斜撑也是角铁,规格为30 mm×30 mm×2 000 mm。斜撑量端分别打1个Φ10 mm的孔,用Φ8 mm×50 mm螺丝与主拱及底座连接、固定。棚头直杆采用通用的Φ25 mm圆管,与主拱和底座连接。

2.6 增设了作物固定架或叫二层覆盖支架

在主拱上增设了作物固定架(或叫二层覆盖支架),由顶钩、拉钩和铁丝等组成。

顶钩固定在拱梁连接件下端。用12#铁丝或钢丝将顶钩、拉钩连接起来,组成作物固定架或叫二层覆盖支架拉钩。

薄膜采用通用的二道卡槽、卡簧进行固定,并用压膜线加固,二道卡槽的位置分别是离地950 mm处和1 850 mm处。

改进前后的大棚外观尺寸基本不变,棚宽8 m,高不低于3 m,长40 m(可以根据实际调整长度)。如图2所示,具体改进之处详见表1。

3 改进产品的优点与性能提升

以上改进,提高了大棚的强度、稳定性及安全性,可有效地防范台风、大雪等灾害;增加了作物固定架(或叫二层覆盖支架),方便了生产者,提升了大棚的生产效率。具体单体大棚改进后的优点与性能提升见表2。

此外,由于基本上是用螺丝(帽)连接的,因此如果要移动或者拆除大棚都比较方便。当然,底座的拆除相对来说会比较麻烦,比原来大棚要费时费工。

创新意识的体现范文第2篇

[关键词]“十三五”;转型创新;改革攻坚;转型与改革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7197

1前言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关键点,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点,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临界点。随着我们国家内外发展环境深刻复杂变化,增长转型改革的高度融合是我们国家的突出特点。这就要求我们要立足“十三五”这个中期,有效化解短期经济矛盾,形成长期公平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我们国家“十三五”推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关键在于加快服务业主导的转型改革,尽快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新格局,我们国家在“十三五”规划中,要明确服务业主导的经济转型目标,并推进相应的转型与改革创新。

2“十三五”:以转型创新为主线的改革攻坚

“十三五”把握经济转型升级大趋势,加快形成服务业主导的经济格局,着力推进创新驱动,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全面激发市场的活力、社会的活力、政府的活力,进一步形成推动转型创新的合力和动力。

21开放服务业市场

第一,服务业领域的行政垄断仍具有比较大的普遍性。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化改革,主要放开的是工业领域。工业部门的80%以上是制造业,属于高度市场化部门,而服务业虽然已经放宽市场准入,但某些行政垄断仍尚未打破,社会资本进入某些服务业领域,不仅面临着某些政策的制约,而且面临着过多过繁的行政审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幅放宽民间投资市场准入,鼓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股权投资基金。政府采取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设立基金等办法,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重点项目。”这是决策层根据新阶段经济格局变化,着力培育和催生经济发展新动力的重要举措,但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由于行政垄断和行政管制的存在和部门、行业利益结构的固化,“利益玻璃门”依然很严重,社会资本事实上很难进入教育、金融、通信、医疗、运输等服务业部门,这就导致一些服务业部门难以通过正常的竞争,提高供给能力、创新供给质量和优化供给效率。

第二,社会资本成为服务业发展的主体力量。从国际看,服务业大都是从小企业开始成长的。许多国际服务业巨头起初都是在车库中创业的,例如:苹果、谷歌、亚马逊等。从国内实践看,尽管有些大企业可以通过规模扩张进入世界500强,但由于缺少创新精神和创意上的洞察力,对市场需求的反应能力较低,国际竞争力不强,以大企业为主体做强服务业不太成功,从服务业的特点看,服务业门类繁多,个性化、差异化程度较高,中小企业的灵活性更能适应服务业发展的需求。我国服务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对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开放的程度还远远不够,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快服务业市场对社会资本的开放程度,尤其是在研发设计、信息技能、电信、邮政快递等领域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取消不合理的限制,尽快从行政监管为主向法治监管为主转变。“十三五”应当进一步解放思想,适应服务业市场对社会资本全面放开的新形势,以发展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为重点,加快推进公益法人的立法,更好地发挥公益性社会组织在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独特作用。与此同时,加快推进公共资源配置社会化、市场化,在特许经营权出让方面全面引入竞争机制,全面规范和完善政府采购,基本形成服务业市场对社会资本全面开放的新格局。

第三,尽快打破服务业市场的行政垄断,“十三五”期间,建议垄断行业竞争环节对社会资本全面放开。如推进资本市场的国有股减持,在非自然垄断环节上把一部分国有资本退出,为民间资本进入这些领域腾出相应的空间,垄断行业的自然垄断环节吸纳社会资本的广泛参与,通过强调国有资本的公益性,以BOT、TOT等多种形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在竞争性环节部分对社会资本全面放开,如在银行、航空、保险等行业,加快向社会资本放开。与此同时,还需要不断放开基础领域的准入限制,对垄断行业逐步放松或解除管制,加快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全面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基础领域投资的公平竞争。

22形成服务贸易强国的新优势

第一,把服务业开放作为加快推进双边、多边自贸区进程的战略重点;“十三五”建设服务贸易强国,关键在于打破服务贸易壁垒,实行更加开放的服务贸易市场准入机制,必须尽快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只要是国家法律法规未明令禁止的服务业领域,都应全部向外资开放。并保障内外资、内外地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在外资企业投资项目的审批方面逐步由审批制改为登记备案制,除国家规定的重大项目和限制类项目外,逐步取消外资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政府重点把好环境、安全评估、事后监管这两道关;扩大双边、多边和区域服务贸易协定的规模和范围,打破部分国家和地区对我国服务贸易的壁垒,并率先在新兴经济体和欧洲等实现重大突破,加快拓展与这些国家在金融、物流和信息等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合作,以服务业市场的开放和服务贸易自由化为重点加大双边或区域合作。

第二,以教育、医疗、金融、文化娱乐和健康为重点加快服务业开放;建议不断扩大教育服务市场开放对外资的开放程度,允许和引导国外和港澳台地区知名大学、职业教育机构以控股、参股等方式在我国设立分校;大力支持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进一步明确中外资非营利性民办教育机构在人员福利、招生管理、税收、土地、财政补贴等方面与公办教育机构享受同等待遇;进一步扩大医疗健康服务市场开放,允许并鼓励外商企业在大陆独资创办医疗机构,并将审批权下放给地方,把地方引进的先进医疗技术和医疗设备纳入《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并享受税收、财政等优惠政策,对于已经通过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药监部门依法注册审批的医疗器械和药品,进一步简化通关手续;扩大文化体育娱乐服务市场开放,进放宽大型国际性文化会展和娱乐节庆活动的限制,在CEPA框架下允许和支持港澳台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大陆文化体育娱乐服务市场。

第三,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业务;伴随着服务业外包逐步取代制造业外包,服务外包业务已经成为我国对外贸易新的增长点。从全球产业的分工格局看,以美国、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处于全球服务外包产业链的上游,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是服务外包的承接主体,世界经济深度调整、全球市场趋于低迷的情况下,我国服务外包合同金额和执行很理想,成为服务业对外开放的“一枝独秀”。尽管国务院已出台发展服务外包的相关意见,但仍需尽快落地,进一步简化服务外包的产业审批程序,普及推广示范城市在技术、品牌、信用方面积累的成功做法与先进经验,加快出台新的支持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知道意见和重点领域的指导目录,充分利用服务外包业务提升我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3结论

“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化改革的时间、空间的约束性明显增强,它不仅是经济增长新常态的形成过程,还伴随着经济结构新常态、制度创新新常态、利益结构新常态、绿色发展新常态的形成;不仅涉及经济领域的改革,还涉及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全方位领域的改革;不仅涉及增量利益的合理分配,还涉及存量利益格局的调整。到2020年基本实现由工业大国向服务业大国的转型,把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落到实处。这个思路需要贯穿到“十三五”规划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迟福林城镇化要走公平可持续新路[N].人民日报,2013-01-23

创新意识的体现范文第3篇

在我国民营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有的省份甚至已达70%,在此情势下,民营企业也就成为我国自主创新的主力军。但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总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人才缺乏成为民营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制约因素,要突破这个瓶颈问题,关键在于建立一个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人才支撑体系。所谓人才支撑体系就是能够孵化符合要求的新人才,提高现有人才水平,加强人才流动并促使人力资源取得最优分配的环

境平台。人才支撑体系包括外部支撑体系和内部支撑体系,本文所指的是民营企业内部支撑体系。

二、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人才支撑体系现状

(一)民营企业现代化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尚未建立

由于我国大多民营企业存在家族化治理制度色彩浓厚,这种家族化治理制度使外部的创新资源包括人力资源、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等难以融入到企业内部资源配置体系中。企业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无法在作为资本所有者的企业内投资主体和作为技术和知识要素所有者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之间得到合理分配。这样导致资本所有者与技术和知识要素所有者之间存在着博弈行为,资本所有者不敢放权于职业经理人和技术人才,导致资本所有者不敢进行自主创新投入,吸引不了,也利用不了高级人才,而职业经理人和技术人才由于得不到相应的索取权和控制权,也不愿进入企业,产生企业自主创新缺乏人才的局面。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落后还对企业文化和创新精神的形成产生极为不利的消极影响,不利于企业形成健全的激励机制,阻碍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因此,民营企业治理结构不健全是人才支撑体系不完善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二)人力资本投资不足

我国民营企业对人力资本投资非常有限,对人才一般只有求才和用才两个职能,基本管理理念是吸收人才,偏好人才“透支”,只注重短期目标,缺乏长期的人力资源规划。所以目前大多数民营企业高层次人才根本得不到更新知识的机会。举行的培训大都也是业务部门举办的短期培训班,这种培训仅限于岗位培训,只着眼于眼前的知识学习,培训内容没有针对性,更没有前瞻性。而知识的及时更新是创新的前提条件之一,没有新知识的获取也就不可能有创新活动。而国外不管在国家层面,还是企业层面,都非常重视人才的开发,很多国外公司对员工的培训,不只是像我国企业进行的岗位技能培训,而是有计划、针对性强的实施系列培训项目,其目的是培养员工高尚的人格及创造力、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等综合能力,从而为自主创新活动储备知识资源。民营企业不仅缺乏培训制度,而且还缺乏组织内部沟通机制,使他们的创新行动处于“单打独斗”状态,这也增加了创新的难度。

(三)民营企业激励机制缺乏系统性

首先民营企业的激励机制由于制度的滞后性,在绩效考评中没有严格的标准和科学的方法,好与不好的评价、奖金多少由领导说了算,严重打击了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其次民营企业薪酬结构不合理,缺乏长期激励手段。从浙江民营科技企业对技术人员的主要激励方式看,大多数企业通过岗位技能工资和科技奖励两个方面来激励员工,其比重分别占42.4%和32.3%,而采用技术入股或收益共享激励方式只有11.7%,有69.6%的企业技术人员不占有企业的任何股份。这说明民营科技企业对创新的激励还是短期激励为主。再次是民营企业激励方式单一。据浙江民营企业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民营企业普遍重视物质激励(50%),而轻视精神激励(83%),仅有3%的民营企业重精神激励轻物质激励,有23%的民营企业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都不重视。从以上数据显示,我国民营企业激励机制缺乏系统性。重物质轻精神,没有发挥荣誉表彰、认可等内在激励作用;重短期轻长期,是民营企业留不住人才,造成急功近利行为的重要原因。而创新是一个需要通过艰辛努力、长期知识积累的过程,需要依靠对工作的执着,必胜的信念来支持,所以民营企业目前的激励机制只适合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的一般劳动,而在激励自主创新方面却显得动力不足。

(四)自主创新导向的企业文化建设重视不够

由于其自身所有制特点,民营企业对关注企业文化建设,远不如关注盈利能力和企业实现的利润。民营企业普遍缺乏对企业文化的本质认识,而对自主创新本身民营企业就众口不一,有的认为自主创新是国有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高校的事情,民营企业没必要搞创新,也没能力创新,由于创新需要大量投入,而且可能得不到回报,所以在民营企业中流传着“不创新慢慢死,一创新就快速死”的说法。由此可见,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还未树立自主创新的意识。有的民营企业误认为创新只要发挥个别人的头脑,与其他人无关;只要出高薪让他们搞研究,与企业环境无关,殊不知自主创新需要构建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文化氛围,需要全体员工配合来完成。如果没有尊重自主创新的企业文化,自主创新人才不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得不到支持,甚至被看成是异类,严重阻碍了创新型人才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挥。

三、构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人才支撑体系的建议

(一)规范民营企业公司治理结构

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机制最根本的是,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应尽可能对应,即拥有剩余控制权和承担风险的人应当拥有索取权,或者反之,拥有控制权的人应当承担风险。通过吸收企业技术要素入股和人力资本产权入股,推行技术股东与其他股东一样,同股同权的政策,使他们参与企业治理,这样他们自然也就成为企业的实际控制者和剩余索取者。通过这样的制度安排,使技术人员能够成为企业的一分子,使其自身的目标能够和企业的目标趋于一致,利用目标激励的作用,与企业荣辱与共,共存共荣,必然会有利于提高其创新的积极性。因此,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家和科技人员等知识和技术要素所有者应该获得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通过规范公司治理结构,明确股东会、董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根本上改善决策随意性。另一方面,完善收益分配制度,体现出科技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贡献,能更好的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充分调动经理人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二)加强互动学习型组织建立

创新型人才有强烈的个人发展需求,据文魁、吴冬梅2006年对北京科技创新人才需求调查显示,人才最迫切的需要是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在知识经济时代中,知识的更新速度很快,企业创新活动更需要时刻追踪知识的更新,对于参与创新的人员而言,补充新知识成为工作中必需,接受培训是他们对组织的要求,也是他们对知识更新的渴望,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保证知识的领先性,保证自己是人才。另一方面,互动学习和联系是创新过程的必要环节和形式。创新是一种将思想、新设计引入生产系统,使科技成果成功商业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创新人员之间知识分享和传播,因为创新本身就是一个启发式的过程,每一步研究都可能对下一步研究提供经验。因此,从根本上讲,创新是一个动态的相互关联和学习过程。

民营企业通过建立互动学习型组织,确立企业自主创新价值观;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加大职工培训和再教育投入,创造人才培训学习的机会,在学习中使专业不断发展,最后促成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完善民营企业激励机制

首先改革现行的人才评价体系。根据自主创新活动具有难监督,劳动成果不确定性、高风险的特征,为激励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从事自主创新,民营企业应该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人才的评价体系,明确评价的指标和要素,这些指标和要素建立时可突破完全量化的指标体系,而建立定性与定量,精确和模糊相结合的科学考核评价体系。在考核周期上打破一年一评的僵化模式,可以根据创新项目周期制定考核周期,以减轻工作压力,给创新创造一个轻松的氛围。

其次改变传统的工资制结构,推行全面薪酬,即外在薪酬与内在薪酬相结合的薪酬制度。外在薪酬与内在薪酬各自具有不同的激励功能,它们相互联系、互为补充,构成完整的全面薪酬体系。“外在薪酬”主要指为员工提供的可量化的货币性价值。“内在薪酬”则是指那些给员工提供的不能以量化的货币形式表现的各种奖励价值。利用外在薪酬中基本薪酬和激励性薪酬满足创新型人才的物质需求,激励方式采用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激励创新型人才为企业长期的奋斗目标而努力。在物质需求基本得以满足情况下,民营企业通过对工作、流程和组织结构再设计,更好地发挥挑战性的工作、个人发展机会等这些内在报酬对创新型人才的激励作用,让他们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并对他们所取的成就予以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从而产生持续的创新能力。

(四)培育自主创新的企业文化

创新意识的体现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新意识 实践能力

一、国内在提高职业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方面的现状

近年来,职业学校面临较为严峻的市场形势,生源素质下降和就业形势的严峻现实,教学方法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市场化需要。就业困难的因素导致生源严重不足,与社会对中专生的需求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一)学校创新教育环境资源不足

创新教育环境资源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础。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办学模式的影响,职业学校缺乏发展的可持续性战略,追求短期利益,而忽视了创新教育环境资源的建设,突出表现在:

1.教育硬件资源整合力度小。教学资源短缺分散,教学资源不能实现优化配置,没有形成教学资源的规模化共享与垄断效益,出现各自为政的恶性竞争。

2.教学观念、手段落后。教师的教学落后的观念和手段,使教学没有足够的教学创新意识,使课堂教学只能培养板式学生,造成教师死教,学生死学的现象,缺乏灵活的创新意识。

3.教学考评与激励机制不协调。完全封闭式教学模式的延续,教师的考评激励机制没有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只能空谈。

4.创新教学师资缺乏可持续发展战略。目前,职业学校的教师大多数未走访过社会实践,没有社会工作经验。即使有创新意识的教师,也只能闭门造车,把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理想化,师资条件已成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薄弱环节。

(二)社会对创新教育的需求氛围淡薄

学生只有在社会创新教育的环境中才能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需要社会大环境的融化,包括家庭、单位及社会各方面的配合,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才能有所作为。存在问题主要有:

1.创新教育的联动思想意识没有形成。家庭认为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是学校和单位的事情,家庭的职责只是做好学生的后勤工作,单位认为职业教育毕业学生只要能进行基本的操作就达到了目的,没有把职工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潜能抓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不够重视,降低了学校创新教育的效果。

2.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需求标准不到位。学校开展创新教育的前提是社会的市场需求,而在每年的学生就业招聘会上,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很少体现,看中的只是学历文凭。据调查,有不少的用人单位任人唯亲,不重视招揽贤才,就业市场的短期化行为对职业学校创新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

3.学校创新教育缺乏社会的扶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开展创新意识培养与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据调查,有90%的单位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认为学生的实践学习影响了单位的正常工作,没有意识到一个新人才的介入对单位的潜在重要贡献,只是看到了短期成本的投入,结果使学校的创新教育严重脱离社会实践。实践证明,创新教育离开了社会的扶持就是无源之水。

二、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一)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勇于创新

创新型人才需要具备创新人格,努力培养与创新意识相适应的现代人才意识,包括开拓意识、探索意识、敢为天下先意识等,培养学生敢于承担风险,乐于学习最新职业技术和勇于创新意识。

1.树立创新与实践的价值观。使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伟大价值深入到每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乃至全社会的每个公民心灵深处。把塑造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看做是民族腾飞和兴旺发达的基础,看做是提高民族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看做是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源泉和动力,看做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和核心,把树立创新与实践贯彻于素质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2.树立创新实践的教育功能观。当代教育应当超越“传道、授业、解惑”之功能,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作为自己的使命和任务,通过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才能。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有创造性的人才,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情。

3.要树立创新实践的人才观、学生观、教师观和学校观。新的人才观的重要标准是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新的人才标准下,人们对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的认识评价观念也将实现新的超越。学校是在不断的创新中求发展,不仅教学要创新,教学管理、决策也要创新,形成科学民主高效的管理决策机制。

(二)改革课程设置,建立创新课程体系

根据市场教学需求变化,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编写有职业学校特色,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模块化教材,从不同的职业技能模块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从知识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关键出发,合理组织课程设置和形式,让学生真正主动地、自觉地参与到创新与实践教学中来。

1.以调研为依据,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2.以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入手,开发课程体系;以工作模块为框架,开发课程内容结构和课标

通过工作分析和教学分析,建立与工作结构相对应的项目课程体系。确定课程分类,课程设置,课程整合。项目课程由若干个知识模块组成。加强课程的专业针对性,理论与实践相互渗透融合,强调实践及理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工作结构中的能力项目应与相应课程内容有效对接,每个能力项目既可作单元又可作模块,这样的课程结构在设计上既体现了服务企业、服务学生的思想,又减少了培养目标与实际需要的偏差,并使课程结构与内容增加了柔性。

3.围绕工作任务,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实现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一致

(三)营造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环境

创新意识的社会培育主要是通过社会环境为人们提供氛围、导向和条件,启蒙和激励人们创新意识的形成、发展,主体(学生)能够自觉把这种社会激励和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选择和行为目标,并付诸行动。

1.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教师则首先必须具有勇于创新的品质,应该从传统的知识传授中变为学生探求知识的引路者,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己任,这是创新教育对教师素质和角色的新定位。

2.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全社会必须营造出适合学生创新能力发挥的良好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新的社会环境和氛围中个性得到充分发挥,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3.营造学校的创新环境。学校不能仅成为传播知识的机构,更应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乐园,确保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氛围的需要。

4.加大教学资源投入,建设多功能实践、实验基地,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实践基地包括校内实践基地和校外实践基地,基地建设要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校内实践基地建设首先要功能齐全,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要加强与企业联合,使产、学、研三方共同参与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5.建设学校的互联技术网络,推动教育教学的创新。教学应实行开放式教学,建立自己的互联网,启发师生的创新意识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创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参与创新活动的精神环境。

(四)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

作为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理念应实现如下的转变:

1.创设智力上有挑战性的问题意识情境。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学习气氛,采用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探索教学、讲座教学、研究性教学等手法,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他们主动大胆地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探索解决问题,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最终促进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2.教师要掌握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方法艺术。教师必须具有一定的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方法艺术,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素质以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来创造性的设计教学进程,并且根据教学进程中的具体情况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努力创设师生共同发挥自主创造力的、开放的、宽松的自由空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模式上要敢于打破单一的班级授课制,充分发挥“小组讨论”“个别辅导”“交互提问”等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整体威力,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空间,使其智力活动体现多样化、丰富化的要求。

(五)加强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机制建设

创造性人才是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重要体现,必须建立行之有效的机制做保障。其中改革现行的职业学校管理与运行机制,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客观需要。

1.加快创新与实践的规章建制。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除了社会、家庭、学校的努力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制度建设。实现教的创新与学的创新的有机统一,学科创新与活动创新的有机统一,校内创新与校外创新的有机统一,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实践能力提高的有机统一。

2.鼓励教师参加社会创业。学校应制定教师培训发展规划,对教师在职培训做出统一安排,使教师知识结构更新得到制度保证。在发展变化的社会实践中,能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能不断丰富教育理论,更好地发展创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3.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做到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在实践中升华理论。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4.加强学生创新与实践的领导。成立教学创新与实践指导办公室,统一指导、组织、考核师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发展,搞好市场调查研究,掌握创新与实践的最新市场需求动态,结合市场需要进行人才市场细分,研究确定未来人才创新与实践能力发展的目标方向。

5.提倡创新民主,反对专制。民主的教育环境是挖掘学生创造力最重要的客观环境,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民主的精神对待学生,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潜能得到发挥。

6.完善教学工作考核办法。鼓励教师课堂教学创新,勇于创业实践,实现师生共同创业实践。同时体现出教师教学创新与实践对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示范作用。

三、以项目课程的教学需要,实施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构建体现项目课程特性的新型教学关系,形成以职业实践为主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为此,我们着眼于构建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感悟在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体验着一个真正的工作人员、完成起一项真实的工作任务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如电子产品结构与工艺在教学时,就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模式,教师在讲授时是边理论边实践演示,学生在听课时边学习边实践练习,如安装收音机等产品,教师通过具体的产品,提出具体的要求,学生在产品上就能轻松地很快领会。实践证明,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实施项目课程教学的上佳途径。它将传授知识与现场感悟结合起来,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结合起来,将获得实践经验与技能技巧结合起来,将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养结合起来,将学历教育与获取职业资格结合起来,将单一的、理论知识的应知考核评价体系与综合的、实践知识与职业技能考核评价体系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杨永敏. 说出特色,研出成果[J]. 中国说课研究通讯, 2006(4):25-26.

[2]吴传茂. 浅谈电子线路课程教学[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13):55.

[3]莫志娟. 以能力为本位的电子技术课程设计[J]. 职业技术教育, 2007(2):22.

创新意识的体现范文第5篇

一、确立三种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一)位置意识。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不仅要把自己看成是管理者,还应把自己看成是被管理者。班主任要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发挥主要作用,指导学生的学习,引导班级各项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要善于采纳班干部的意见,听取学生的心声。随时随地了解学生的需要,促使学生积极思维,而积极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

(二)参与意识。在确立位置意识的基础上,班主任还应确立参与意识,即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身份,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班级的各项活动。只有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活动,班主任才能真正体验班级活动的成功与不足,才能全面感受学生的兴奋点、闪光点和德育工作的盲点;而只有抓住学生的兴奋点、闪光点才能在各项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营造勇于创新的氛围,才能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同时班主任在参与过程中可科学驾驭各项活动,完善学生各种欠成熟的思路或做法,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智力支持。

(三)竞争意识。竞争意识是创新意识的先决条件。班主任只有具备较强的竞争能力意识,才能永不满足、锐意进取、推陈出新。班主任应有意识地运用竞争机制,使学生在潜移化中学会竞争,进而学会创新。学生都有一种争强好胜的心理,这是一种优势,也正是教师可以调动发挥的有利因素。实践证明:在课堂上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好胜心理这一积极因素不失为一种好的教育方法。

二、树立三个观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

(一)教育观念。班主任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树立教育观念,帮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激发学生进取欲望,为其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发展观念。班主任应站在时代高度及时向学生传递各种先进信息,使学生的言行举止都充满时代气息,都能体现跨世纪学生的风貌。比如组织课外活动。如果我们能合理把握各种活动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衔接点、切入点,给传统的德育活动赋予强烈的时代气息,便会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学生在传统活动中有所创新,有所收效。

(三)持久观念。班主任必须树立持久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成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来抓。首先,要营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氛围,为创新意识的萌发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其次,要使每项班级活动充满生机,充满新意,使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创新的喜悦和魅力:最后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各项活动,使各项活动既有区别又有不定期的内在联系,为学生的创新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

三、坚持三种做法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保障

(一)班级的各项活动以实话实说为基点。由于某些教育模式的僵化,使多数学生在参与班级活动时习惯用一种固定模式作为评价事物的尺度,即习惯了说套话、说空话、说假话,只有让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坚持实话实说、畅所欲言,才能使学生有所思、有所感、有所忆。只有启动了学生的思维,才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才能使学生有所建树,有所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