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重点知识点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2.议论文三要素:A论点 B论据 C论证
3.比喻三要素:A本体 B喻体 C喻词
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人who 何因why 何过how 何果what
5.律诗四条件:A八句四联(首颔颈尾) B偶尾同韵 C中联对偶 D平声合调
6.五种表达方式:A叙述 B议论 C抒情 D说明 E描写
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A举例子 B列数字 C打比方(喻) D作比较 E分类别F下定义
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A总分总结构 B总分结构 C分总结构
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A按时间顺序 B按空间顺序 C按逻辑顺序
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
A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B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A举例法 B对比法 C 喻证法 D E归谬法F
12.八种主要修辞方法:A比喻 B拟人 C排比 D夸张 E反问 F设问 G反复 H对偶(简记为:喻拟排夸,二反设对)
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A外貌描写 B语言描写 C动作描写 D心理描写(简记为:外语动心)
14.七种短语类型: A并列短语 B偏正短语 C 主谓短语 D动宾短语
E动补短语 F介宾短语 G的字短语(按功能划分为七种)
A名词性短语 B动词性短语 C形容词性短语(按词性分三种)
15.六种句子成分:A主语 B谓语 C宾语 D补语 E定语 F状语
16.十二词类(性):A名动形 B数量代 C副介连 D助叹拟
17.三种记叙方法(顺序):A顺叙 B倒叙 C插叙
18.三种省略号作用:A表引文内容省略 B表列举事项省略 C表说话中断延长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语文;课后练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课后练习题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材编写者根据所选文本的特点精心设计的,既是对文本研读的方向性体现,也渗透着课程标准对教与学的基本要求,不但能反映文本的重难点和教学要点,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教学资源。语文教师不仅要能利用教材的课后练习题引导学生预习和巩固知识,促使学生发展思维,培养独立获取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形成概括归纳的技能,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进而不断提高语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现阶段对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
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更重视教学环节中的实施过程,课后练习被视为课堂的补充和延伸:有的不分轻重,题题落实;有的习惯在一个章节或专题教学完成后集中处理解决;有的一带而过简单化处理;也有的将之纳入课堂教学的内容中,在课堂教学中顺带解决。
(二)片面追求知识的消化和巩固或重复训练,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和主动性参与性
部分教师片面追求课后练习题中知识点的消化和巩固而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性的实现,导致教学目标、学习主体的缺失和教学效率的低下。
(三)片面追求练习评价的甄别和选择功能,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有的老师在处理课后练习特别是那些开放性拓展性题目时,习惯就题论题,看重教学指导书提供的参考答案,喜欢进行答案的正误校对,而忽视了学生在解答过程中对学习领域的拓展和创新意识的激发。这样的简单操作,易使学生独立求知和主动学习的态度削弱。
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设置分析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课后练习题大致分为“有关学习方式的建议”、“积累与应用”、“写作”三个方面。本文重点针对“有关学习方式的建议”中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三类练习题进行分析。
(一)文本研习型题目的特点
苏教版语文教材在课后练习的文本研习的设计中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欣赏:教材中涉及的题目大都针对文本内容提出,又与专题重点知识相联,目的在于方便学生预习,提升对文本的理解欣赏和研习延伸能力,引导学生增加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教材中的文本研习题也注重知识的重复和巩固:有些练习题注重在积累运用语言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智力,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这些题既注重知识的局部训练,也照顾内容的综合概括。通过处理这种练习,能让学生在知识的总结概括中找出规律,化繁为简,变难为易,将散乱的知识点形成系统的知识。教材的文本研习题还注重知识的延伸:有的课后练习题以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养成自学习惯为目的。
(二)问题探讨型题目的特点
苏教版教材课后练习的“问题探讨”主要围绕着对文本的阅读、表达、讨论、交流等方面展开。通过相关问题的训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进而提高学生的文本阅读能力,同时在问题探讨过程中促进与他人的沟通交流,提高合作能力。
例如:有关《安妮日记》的问题探讨型题目设计:
(1)日记是生活的记录,是与自我心灵的对话。为什么在备受迫害的情况下,安妮仍然能说,“我必须执著于我的理想”?这表现了安妮什么样的精神境界?
(2)安妮认为“我不相信战争只是政客和资本家搞出来的,芸芸众生的罪过和他们一样大”,对此你如何理解?
(3)《安妮日记》中有很多章节表现出作者强烈的反战情绪,选取你认为最有感染力的语段诵读。
(4)读了安妮的日记,你一定会有很多感触,请给文前安妮的照片配一段说明文字。如果安妮有安息之地,你将为她写一则什么样的墓志铭?
问题1、2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问题3训练学生的筛选信息和朗读的能力,问题4考查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和写作能力。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在处理问题3时,刻意安排学生讨论,通过反复的朗读,体会作者强烈的反战情绪。而墓志铭的写作交流和朗诵,更是调动了很多同学的悲伤情绪,感受到了战争带给人类的痛苦。
(三)活动体验型题目的特点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根据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苏教版教材在课后练习中有意识地增加了活动体验的内容,以期学生能在对文本的阅读、鉴赏、评价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美,体验文学带来的不同感受,进而提高语文素养。教材中设置了一些指向性非常强的题目,例如:
(1)如果有条件,集体观看《辛德勒名单》,围绕“人性和兽性的冲突”的主题,组织一次讨论。
(2)借助网络和图书馆搜集有关苏轼和柳宗元生平的资料,思考他们的人生遭际和自然感悟之间的关系。
有些活动体验型练习题还刻意引导学生扩大视野,增大阅读量。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借助课后练习,精心设计,多向拓展。将书本和课外阅读、语文单科活动和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多向拓展。如:阅读“刘姥姥进荣国府”“刘姥姥进大观园”,将它们与“林黛玉进贾府”进行比较,讨论交流不同的眼睛所观察到的不同的生活风貌、人情世故。
可拓展成:阅读“林黛玉进贾府”“刘姥姥进大观园”“锦衣军查抄宁国府”片段,讨论交流在黛玉和刘姥姥眼中,贾府在环境布置、生活特点、人物性格、人情世故等方面有什么特点?你眼中的大观园是怎样的?
还可拓展成:请你从建筑学或室内设计学的角度谈谈大观园。
这样拓展阅读范围设题,既让学生看到了奢华鼎盛时期的贾府,也了解到“呼啦啦似大厦倾”时的贾府,还可以在阅读中去了解中式建筑及室内陈设的特点,进一步促进学生探究兴趣,激发他们养成主动阅读的良好习惯。而且,在互助合作的讨论交流中也能加深对文本的认识。
三、对运用和处理语文教材课后练习的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不要把课外课后练习当成课内课后练习的追加。课外课后练习应当是知识的发展的深化,是学习能力的改善,是掌握课堂知识的准备,应当让学生在课外去观察自然界的事物和劳动现象,发展个人的爱好的需要,满足和发展个人的多方面的智力需要。”语文教师应:
(一)应根据教学需要有目的地选择练习题
不必将课后练习题题布置,逐一落实。布置给学生的练习题应根据教学实际选择,应少而精且目的明确,要尽力让所选题目都能为教学目标服务,为提高学生的能力服务。为此教师必须结合备课,亲自做课后练习题,进一步领会教材的精神,发掘教材和习题的联系,了解习题的难易度和解题方法,选用合适的,删改不合适的,增补空缺的。
(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分层布置课后练习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如果否认学生个体的差异,势必会造成“吃不饱”或“吃不了”的现象发生。可以在布置与实施过程中根据练习题的内容、要求和难度,采取分层策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选择性地去做。如文本研习,可设计预习和巩固练习两种形式,每生必做,以保证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都得到发展;问题探究性练习,分为个人独立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题型灵活多样,偏重理解、想象和创新解答,能力强的学生可选择独立探究,其他人可选择合作探究方式。
(三)立足文本练习题,适当补充,以满足学生兴趣需要
教学实践证明,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因此可针对学生的兴趣需求来适当补充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样化课后练习。如书面文字形式或口头表达形式的;识记性的或操作性的;听、说、读、写与演、唱、画、做等形式结合的;甚至观察思考与调查探究等多层面进行,目的是激发学生多方面的感官体验,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丰富和积累愉快而幸福的学习经历。也可根据内容难易程度选择练习,通过做批注、圈划要点、口头概括、书面表达等方式进行,尽最大可能满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要求。
高中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促进的平台,更是教学资源宝库。要想利用好这些资源,老师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吃透教材,把握重点,改变教法,并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让课后练习题体现出更多的效用。
参考文献
[1] 刘培俊. 中美中学语文教科书作业设计比较研究 [D]. 山东师范大学, 2011.
[2] 张如意, 黄之能. 高中语文作业个性化设计与实施策略[J]. 现代教育科学, 2013(2).
[3] 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研修手册.语文课程标准研修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一、夯实基础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归纳了三十多个必考基本点,复习时要以这些基本点为目标。
1.全面撒网。尽管每年的高考对基本点并不一一涉及,但教师在组织复习时必须点点俱到,全面撒网,要穷尽每个考点所涉及的范围,如《全国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语言文字应用”中的“表达应用”部分第7点是“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这部分内容高考年年都有考题,它包含“歧义句的辨析、话语的转述、语句的衔接与呼应”等多项内容,教师在复习时都必须讲到,这样就避免了高考中学生解题时可能出现的知识盲点。
2.典型引路。教师在组织这一轮复习时,特别要重视选取哪些典型的例题来加以分析,切不可信手拈来或胡乱拼凑一些“五音不全”的例题,否则会干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在具体的操作中,一般把近年来的高考题作为例题,高考题终究经过行家之手,能科学、全面、准确地反映考点知识,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针对性。同时,剖析高考题能将学生的思维定位在高考的水平上,让学生学起来有的放矢,心中有“高考”。
3.精刻细雕。教师对基本点的讲解除准确外,还应全面深入,细分缕析,精刻细雕,力求理论上讲透,训练上到位。要舍得花时间,下功夫,各个击破。训练时,要尽量选择那些有一定梯度,在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上接近高考的题进行反复训练,要求学生掌握好每一个基本点。切忌走马观花、一触即弃、浅尝辄止,这样就失去了基本点复习的意义。
4.联系课本。高考考题知识尽管超出书本,但有相当一部分考点在命题上与课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在组织考点复习时,一定要认真研究历年的高考题,看哪些考点知识是源自课文的,如语音题、文字题、词语的运用、名言警句的默写等。这些考点有些直接出自高中语文课文,特别是古汉语知识,从近年的高考看,实词的运用可从课文中找出对应的语义,虚词的运用有些句子直接出自高中课文。因此,教师在复习时要抓住这些强化训练。
二、突出重点
对高考基本点的复习在全面撒网的基础上,还应突出以下几个重点:
1.历年高考中必考的基本点和出现频率较高的基本点。如“字音题、字形题、词语的使用、病句的辨析、文学常识和语言表达”等知识点几乎年年都考,这些基本点我们在复习时应作为重点,要让学生搞清《考试说明》对这些基本点的要求,能力层级,近年来高考考了哪些题型,难度多大,考生出错的原因等,依据这些加强训练的力度。
从近年的高考看,“字音、字形、词语的使用、文学常识”着重考察知识的积累,复习时可利用零碎时间浏览记忆,能辨析出错误,再通过平时的考试查漏补缺。而“病句的辨析,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题偏重于应用能力的考察,虽然难度不是很大,但一定要注意规律的总结。
2.能力要求较高的基本点。如“古诗词阅读”中的“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现代文阅读”中的“鉴赏评价”,它们都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能力层级,层级定位为E,是高考中的最高能力要求。古代诗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水平的提高,主要靠教师平时教学的指导和学生日常的积累,但临考前的强化训练也必不可少。这类基本点教师要反复讲,讲深讲透讲彻底,要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组织这方面的专题讲座,选取一些典型材料集中进行训练,也可有目的地推荐一些材料让学生自己去阅读,经常与这些基本点碰面,从而达到熟能生巧。
3.分值相对集中的基本点。从近几年的高考题看,分值较集中的,一是“文言文阅读”,二是“现代文阅读”,三是“写作”。这几个基本点也是学生感到最棘手的。
文言文阅读,从近年的高考看,主要考察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子的翻译,主观题的难度在逐渐下降。复习时应以课本内容为主,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文翻译是复习中的重中之重,一定要逐字逐句落实到位。
现代文阅读分两部分:一是实用文本阅读,重点考察分析综合能力;一是文学类文本阅读,偏重概括理解能力的考察。近年的高考主要考察学生是否突破了阅读障碍,明确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否把握了文章重点间的联系。因此,复习时,一定要把对文意的把握和分析作为重点来训练。
“写作”是高考语文中的重中之重,对三大文体的写作训练要贯穿整个高考复习,不能有丝毫的松懈。要将“写作”中的基本点分点指导,以历年高考中的习作为蓝本,让学生明白这些习作成败的原因,并对照自己的写作实践,找准突破口,发挥自己的特长,力争作文水平的提高。
近年来各地的高考命题突出了密切关注现实、着重人文关怀的命题特色,复习时注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见微知著的能力。让学生广开视野,多关心社会现实,同时一定要避免套作和宿构。
三、形成能力
对基本点复习的最后落脚点,是让学生在识记、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分析综合和应用能力。
1.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主渠道。教学中既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尽可能地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启发学生愉快地接受知识,主动地学习知识,超前地思考知识。要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如果“满堂灌”“一言堂”,或是考试不断,段考、月考、周考接连而至,这样一来,学生接受知识时会疲惫不堪,收不到好的效果。
一、阅读问题的能力
政治学习离不开时政热点素材,而要获知比较完整可靠的信息,首先要从阅读开始。政治主观题主要有文字型、图片型、表格型等几种考查形式,其中文字型材料题是最常见的考查形式,可以说在高考命题中已基本定型。阅读文字材料就是要了解材料传播的政治信息,比如该段文字反映的是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国际哪个方面的信息,通过阅读就可以获知与材料有关的知识,便于从整体上把握这道题的考查知识和命题动向,从而方便解题。因此,在系统掌握课本知识、领会其精神实质、深知其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要做到:
1.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一句话或几句话,往往就讲解一个问题。指导学生概括意思,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政治课文的每一段文字,都是由几个不同但又相联系的句子组成。一般地,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往往概括该段的段落大意或观点。教师应该告诉学生,在阅读政治课文时,首先应留心第一句或最后一句。但有时整段并没有一个明显的句子可以概括出该段的段意,这就要求指导学生自己用精练的词句把该段的大意概括出来,这样学生对这一整段的内容就大致清楚。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在引导学生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之后,应该紧接着对学生提出:“为什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这个问题的指引下,学生会回到教材的那个自然段进行层次分析,很快地,完整的答案就会出来。这样,关于“必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学生就通过阅读解决了。
3.构建图表帮助学生记忆。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一个单元也有其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图表,把“厚书”变成“薄书”,既培养了学生的概括整理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记忆方法。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总结知识体系,构建知识结构图表,不但可以使学生从头到尾地把知识复习一遍,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分析、归纳、探究问题的能力
通过阅读可以初步解读材料涵盖的材料信息,将这些材料进行整合使其更符合题目的要求,那就需要分析和归纳,分析归纳就是对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加工整合。有的材料所含信息比较多,而问题可能是针对材料中的某一层信息进行设题,这就要分析材料中的信息是从政治、经济、文化、哲学还是从具体方面陈述试题的,针对题目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归纳出答案。有的材料所含信息比较隐蔽,问题设计又有难度,如不对材料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将很难给出答案。解答此类材料要尽可能地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联系所学内容归纳出答案。除具备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外,还应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要突破这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自觉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提高自主探究的意识。同时,在条件许可的条件下,可以及时了解时政热点动向,拓宽知识面和认识视野,丰富课余知识,如此方能有备无患,准确地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注重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必须以学科基础知识为基础,学科能力是运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现实的具体的学科能力总是与一定的学科知识结构相联系,所有学科问题的理解、推理、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过程的展开必须以学科知识为基础。掌握政治学科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极为重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必须以掌握学科知识为基础才能得以进行。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疏通每一个知识点,系统整理重点知识,形成专题,既要挖掘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又要透视知识间的纵向联系,从而把握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其次,注重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所谓概括,是指在思维上将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事物或将某种已分出来的一般的共同特性结合起来。一切学科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都必须以概括为基础,学生的学科能力正是在获得学科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概括而形成的。可见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是发展学生学科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灵活迁移知识,做到举一反三,同时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培养他们从大量感性材料中提炼中心内容并归纳综合的能力,逐步提高学生透过大量的社会现象抓住本质的思维能力。
再次,注重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思维就其品质来说,包括思维的清晰性、缜密性、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和灵活性等,它们体现了思维的水平和智力、能力的个性差异。我们说要发展学生的理解、分析和运用等思维能力,就是要提高他们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作为发展学生学科能力的突破口,需要教师耐心地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学习研究反复实践,大量质疑和释疑。
最后,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在新异情况或困难面前采取对策,独特地、新颖地、具有价值地解决问题中表现出来的智力品质。
三、组织语言的能力
政治主观题最终的结果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在卷面上,这主要考查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有的学生在解答题目时一味地照抄课本或将笔记上的内容一字不落地复制在卷子上,自以为能得高分。其实不然,我们所学的知识仅仅是为解答题目提供知识背景,在解答政治主观题时,要以材料为主,题目问什么,回答什么,而不是将自己熟知的内容硬套在问题上。解答题目时要以展示的材料为据,以基础知识为背景,通过分析和整合材料,组织语言,精炼答案,切忌盲目照搬课本或照抄材料,展开论述。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高中政治教师们在教学中有所侧重,然而,高中生语言表达的现状仍不容乐观,表现在口头表达缺乏自身见解,书面表达不符合规范等方面。笔者认为,高中阶段是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和道德水平的提高,还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改变高中生语言贫乏、表达能力不强的现状呢?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笔者将之与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重点学科语文课相比较,阅读了高中语文学科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相关文献,并对部分一线教师作了访谈。通过文献阅读和调查研究,笔者发现了不少问题,主要对以下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反思:
一是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存在各种差异和问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较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治课教师有所作为。二是学生对政治相关术语词汇积累的缺乏,影响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如何对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加强指导,特别是经典的引领,是教师应引起高度重视的。三是学生对政治理论学习与运用结合的效果不好,难以形成思想政治学科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如果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设计一些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理性的参与下加速形象化表达能力的提高,这是教师着重要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