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意识知识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创新支点;自主创新;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285-01
创新的支点在于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探究、发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实施学生的主体性原则,是创新教育的灵魂,使每个学生都能成功地创新成为可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下面我略表己见:
1.激发学习兴趣是自主创新的动力点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件事产生兴趣,可以孜孜不倦地去探索和研究,兴趣更浓者,能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如果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就会在无意中形成创新的内在动力。数学教材本是枯燥无味的,教师必须善于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将枯燥无味的书本内容生活化、有趣化、人性化,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将导课过程悬念化,利用学生爱做游戏、爱讲故事的特点,将数学过程游戏化、故事化。千方百计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创新的内在动力。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笔者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高兴地说:"喜欢"。接着分别提问学生:几岁、分别过了几个生日,可是小明已满12岁,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各种各样的回答和猜疑。你们想不想知道原因呢?学生听了,一种迫切求知的心情油然而生。课后,部分学生对小明12岁,只过3个生日,创造性的提出各种过生日的方法。
2.营造创新氛围是自主创新的切入点
心理学家认为,人在愉快、平心静气的时候,学习效率最高,最容易产生创新灵感。德国教育家戈特福尔德.海纳特提出:"教师凡欲促进他的学生创新力,就必须在他们班倡导一种合作、民主、社会为一体的作风,这也有利于集体力、创新力的发挥。"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坚持平等、民主的态度方式和情感去了解学生,关注学生,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老师,使学生由喜欢数学老师而喜欢学习数学,即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转"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让每个学生自由表达创意,主动参于探索、研究,打破框框条条的束缚、求新求异,营造创新氛围。
3.创设创新情境是自主创新的着力点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必须给他们创设一种创新的情境。《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也指出:教师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研究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由探索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想象、猜疑、设问、归纳、分析和整理过程中理解问题的提出到获得体会。留下空白点,适度刺激,训练创新思维。例如:在教学"9+2"时,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进位加法的起始知识。第一步指导学生用凑十法,第二步用语言表达操作过程,第三步让学生眼睛闭起来说说想的过程。同桌交流探讨"9+2"的计算方法――凑十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8+3"、"7+4"、"6+5"等同类题目。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挖掘,创新思维得到开拓。
4.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创新意识
为探索云南省创建信用社区的运作机制,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以下简称“小额贷款”)业务的发展,根据《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办法》(银发[2002]394号)和《关于进一步推进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工作的通知》(银发[2004]51号)等文件精神,特制定《云南省创建信用社区试点工作指导意见(试行)》
一、创建信用社区试点的方法
创建信用社区以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为依托,引入社区保障平台的服务机制,由承办小额贷款的银行与社区合作,借鉴创建信用户,信用村和信用乡镇的经验,通过建立社区个人经济档案,评定信用等级,建立为下岗失业人员申请小额贷款提供方便的社区信用担保机制。
云南省创建信用社区试点地区为昆明市东川区铜城镇白云社区和曲靖市麒麟区白石江街道办事处临江社区。
二、创建信用社区相关机构的职责
(一)劳动保障服务机构职责
1.受理小额贷款申请,对贷款申请人提供的相关证件和证明材料进行真实性审查,核实其家庭状况,家庭住址、联系方式、诚信情况,并将情况及时反馈至担保机构和承办银行。
2.对已通过真实性审查的贷款申请人进行创业培训,培训合格并选定创业项目的,对其经营项目进行实地调查和贷款资格初步审核后,推荐给担保机构。
3.在申请人小额贷款申请获得银行批准后,指导借款人签订创建信用社区承诺书参加创建信用社区活动。
4.建立借款人经济档案,做到一户一档,定期走访借款人,了解其经营状况。
(二)担保机构职责
1.核定信用社区提供的小额贷款申请人资格及贷款申请是否符合条件,并向承办银行推荐贷款和承诺担保。
2.会同承办银行对申请人进行贷前调查和贷款扶持项目运作情况的跟踪调查,密切了解掌握动态变化。经营项目出现风险的,及时会同承办银行采取措施,确保贷款按期归还。
3.负责为微利项目小额贷款财政贴息的申报提供相关资料。
4.及时与财政、承办银行等部门对小额贷款呆坏账损失进行核定。
(三)承办银行职责
1.按照小额贷款的有关管理办法审查小额贷款申请,符合贷款条件的,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向申请人发放贷款。
2.会同担保机构对小额贷款申请人进行贷前贷后调查,建立小额贷款借款人资信档案,定期进行资信调查。
3.对从事小额贷款业务的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业务指导,帮助其提高政策水平、贷款调查和审查能力。
4.按照规定提出小额贷款财政贴息申请。
5.对小额贷款呆坏账损失提出具体处理意见。
三、参加创建信用社区的小额贷款借款人的权利义务
(一)小额贷款借款人在信用社区内应履行的义务
1.如实向劳动保障服务机构、担保机构和承办银行提供贷款申请的有关证件和证明材料;如实向有关机构提供与建立借款人经济档案、资信档案、信用评级有关的个人家庭经济情况和其他相关信息资料;自愿参加创建信用社区活动。
2.配合社区和劳动保障服务机构,担保机构和承办银行做好贷前贷后调查工作,定期向上述机构报告经营状况,在家庭住址、经营场所、联系方式发生变更或经营管理出现重大问题时,应及时向上述机构报告。
3.切实维护社区声誉,自觉遵守创建信用社区的各项规定,诚实守信、合法经营,按期归还小额贷款。如不能按期归还贷款,同意有关部门在社区公共场所公布本人失信行为。
4.在小额贷款归还前,借款人需迁出工商行政管理登记机关管辖区域经营的,需提供担保机构意见,并办理反担保手续。
(二)小额贷款借款人在信用社区内享有的权利
1.符合小额贷款申请条件的,有权向劳动保障服务机构提出小额贷款申请并参加创业培训。
2.在小额贷款申请得到承办银行批准后有权按照贷款合同的约定获得小额担保贷款。
3.在创业过程中有权获得社区及其工作人员提供的政策指导和服务。
4.有权享受其他方面的就业和再就业优惠政策。
四、申请小额担保贷款的条件和贷款程序
(一)申请小额贷款的条件
1.申请人为试点社区内常住人口,在试点社区内已领取《再就业优惠证》。
2.申请人在试点社区内有固定生产经营场所,并已在管辖该区域的工商行政管理局(所、分局)领取了营业执照,在税务所办理了税务登记,或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办理了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手续。
3.申请人遵纪守法、信誉良好,无拖欠银行贷款和各项税费等不良记录。
4.申请人在申请日前无其他债务。
(二)办理小额贷款的程序
1.贷款申请的提出和受理。申请人向试点社区所在地的街道劳动保障服务机构提出小额贷款申请,并提供以下证明资料:再就业优惠证、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证明、经营场地证明或租用场地合同。
2.贷款申请的初步审查和贷款担保,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在实地调查和初步审核同意后推荐给担保机构,担保机构审核同意后向承办银行推荐贷款并承诺担保;审核不同意的,要向申请人说明理由。
3.贷款的审查和发放。对担保机构推荐并承诺担保的贷款申请,承办银行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审查,审查同意后由申请人与承办银行签订贷款合同,承办银行按照贷款合同的约定及时向借款人发放小额贷款,同时申请人签署创建信用社区承诺书,承诺按期归还贷款。
五、小额贷款风险防范
社区、劳动保障服务机构、担保机构和承办银行要建立小额贷款个人不良信用记录制度,对逾期小额贷款,上述机构要共同督促借款人限期归还,对于恶意不归还贷款、影响创建信用社区的小额贷款借款人,如在限定的时间内仍不归还贷款的,除对其依法提讼外,同时采取以下惩戒措施:
(一)借款人不归还小额贷款,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收回《再就业优惠证》,借款人不得再享受其他再就业优惠政策。
(二)对小额贷款借款人的失信行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应在社区公共场所如实公布。
(三)对小额贷款逾期借款人,承办银行要及时记录其不良信用记录,并按规定收取罚息。
六、有关工作要求
(一)各试点地区应将信用社区小额贷款发放情况和还款率纳入再就业工作目标管理,作为考核信用社区工作的重要指标,社区负责人要提高对信用社区小额贷款工作的认识,加强管理,确保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试点地区每年要对信用社区的信用情况进行核实评估,社区小额贷款不良率达到10%时,应暂停该社区信用担保资格,并通报相关部门。
(三)试点信用社区要加强对借款人创业过程的跟踪调查、指导和服务,定期与借款人联系,及时掌握借款人资金使用及经营情况,及时帮助解决其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其经营业务的发展,降低贷款风险。同时要做好相关记录,定期以报表形式据实向担保机构和承办银行报送借款人情况和借款使用情况。
(四)试点信用社区要协助担保机构和承办银行做好小额贷欺的跟踪调查、贷后管理和贷款催收工作。
(五)提高小额贷款透明度,在提供担保前,对通过核实评估的项目要在本社区进行公示,及时掌握社区居民反映的情况和问题.对提供虚假证明文件、材料和不实情况的申请人,不予提供担保并要将其欺诈行为予以公示。
(六)信用社区要充分利用社区工作人员对本社区情况熟悉的特点,对信用度高、有技术专长的下岗失业人员,主动上门宣传讲解国家和省、市有关政策,积极鼓励和支持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小额贷款实现再就业。
(七)坚持创业培训与小额信贷相结合。信用社区要积极配合推动创业培训,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寻找合适的创业项目,协助做好创业选项和小额贷款的服务工作。
(八)试点地区要探索建立社区内部的信用促进、信用自律机制和贷款人联户担保方式,积极推行“团体失信惩戒”和“团体信用升级”。
论文关键词:双导师制;新员工;培训;供电企业
为了适应电网的高速发展,加快人才强企战略实施进程,国内各供电企业根据每年人才需求计划招聘优秀大学应届毕业生入企,优化调整企业的青年人才队伍结构,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优势智力资源。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电网新技术不断发展,供电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每年引进的新员工数量也不断攀升,如何快速有效提升新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水平一直是供电企业人力资源开发领域探讨的课题。
阳江供电局借鉴国内外先进电力企业人才开发的成功案例,并结合自身实际,推行双导师制新员工培养模式,取得了良好实践经验。下面以阳江供电局为例,探讨双导师制在供电企业人才培养中的意义,并为双导师制在供电企业的实践应用提供参考意见。
一、国内供电企业新员工培训问题现状
近年来,各供电企业非常重视新员工的培训工作,根据自身实际需求制定相关计划不断加大培训师资建设和资金投入,开展多样化的专业和技能培训,取得一定成效,但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培训体系方面
现有培训体系中新员工培训部分欠缺统筹的规划性、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内容浅泛、培训效果评价标准模糊。培训项目繁杂且项目之间衔接性较小,也缺乏对培训质量的有效监督措施,没有形成一体化的培训体系。
2.培养模式方面
为了让新员工熟悉企业各部门业务运作,供电企业一般会采取定期轮岗制的粗放新员工培养模式。该模式主要靠新员工的主动性学习为主,过于开放自由,缺乏具体目标。短暂的轮岗周期使得新员工未能深入了解专业知识,技能难以得到持续的锻炼,进而导致学习兴趣减小,技能提高水平期望值降低。此外,生产一线的新员工因未具上岗操作资格,加之缺乏实操培训基地,整个实习过程局限于以理论学习为主,观摩技能实操演示为辅的形式,较少通过亲自操作深刻体会设备结构原理、运行和操作要领,技能水平提高较为缓慢。
3.师资条件方面
目前,各供电企业已经建立内训师体制,并具备了一定数量的内训师,满足了企业内部专业技术和技能方面一般性培训需求,但是部分中小型供电企业的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覆盖面窄,直接面向新员工的授课较少、调动实践引导性不强;高级工以上的技能人员虽覆盖面广,也存在个别基层班组缺乏高级工以上技能等级资格人员的情况。总体来说,培训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未能形成师者与学徒一对一的紧密关系。
4.新员工自身方面
新员工在经过统一的入职培训后分配至各实习岗位,由于对所在岗位专业、技能人才晋升渠道不甚了解,职业生涯规划不明确,也没有得到所在部门个性化培养和引导,往往会对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产生困惑,出现迷惘甚至焦虑的不良情绪。因此,需要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导师帮助新员工树立科学、适合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
二、双导师制概念及其优势
导师制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它通过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导学”关系,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指导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这种差异化的导学关系成为现代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主要模式,并被逐渐推广至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中,发展成为企业导师制,即将企业内部有丰富生产经验和良好管理技能的资深管理者或技术专家,与年轻员工或经验不足但有发展潜力的员工建立支持性关系,帮助他们尽快提高业务技能以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导师制是企业快速有效培养技术人才的途径之一。
本文提及的双导师制是以南方电网公司人才晋升渠道为依据,实行“专业技术导师”和“技能导师”制度,分别从管理层面和技术层面建立导师与新员工的“导学”关系。目的是调动企业的资深技术管理者或技能专家、新员工教与学的积极性,通过签订师徒关系合同建立新员工培养新模式,以快速有效提升新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水平,全面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的目标。它具有以下明显优势。
(1)清晰员工职业发展道路,帮助新员工树立正确职业生涯目标。该制度贯彻执行南方电网公司人才发展战略,结合本局实际情况提供专业技术和技能两条职业发展道路,对正处于职业初期的新员工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2)改进新员工培养方式,实行差异化、一对一的精细化培养模式。双导师制度的实施,整合和调动供电企业自身的优势师资参与人才培养,构建学习型组织平台,通过一对一的师徒关系实现知识与经验的传承,能更快更好地培养新员工成为专业技能人员。同时,通过不脱产培训达到专业技能人才培训目的,节约外出培训时间,降低培训成本。
(3)提升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导师制的实施不仅促进了导师本身的管理技能和专业水平的提升,也可以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优秀管理者队伍,实现双赢,具有较大的人才开发意义。
三、双导师制的创新实践应用
阳江供电局在新员工培养体制探究过程中,积极推进双导师制的创新实践应用,2011年4月制定了《阳江供电局实习生双导师制实施细则(试行)》(下称《细则》)、《阳江供电局实习生双导师带徒合同书(专业技术导师使用)》、《阳江供电局实习生双导师带徒合同书(技能导师使用)》,以及《员工辅导记录表》,建立起有特色的双导师制新员工培养模式并首次实施。指定人力资源部作为新员工实习期间的管理部门,负责制度落实、过程监控、效果评估、考核和反馈等重要环节的管控,角色履行的主要工作如下。
1.建立专业技术导师库和技能导师库
导师对新员工的培养不仅仅在于技术或业务方面,还需要能够有效地激励新员工,解决新员工在职场中遇到的问题和与人沟通等问题,因此还需要导师具有责任心和充裕时间。在过往导师制实践中,由部门指定人选作为新员工导师的方式效果不理想,原因是选定人员通常因工作繁忙无暇对新员工进行悉心指导,往往委派部门的技术或业务骨干来代替自己指导新员工,而替代者由于并没有导师的责任制,对于指导新员工不一定会尽心尽力,致使导师制流于形式。为了避免出现此类情况,首先根据细则要求筛选符合基本条件的人员,建立初步的双导师库。然后分发至各部门负责人及导师本人征求意见,综合考虑初选人员的讲授能力和工作时间,保证导师有能力、有时间胜任新员工的培养工作。可接受并严格审核由部门或班组人员三人以上联名推荐工龄达到一定年限,技能水平达到一定要求的员工入选技能导师库,做到每一班组都有技能导师,构建全面的技能培训网。最后,由人力资源部汇总审核并双导师库以供新员工自主选择,并每年根据人员变化和考核结果进行动态管理。
2.签订双导师带徒合同书
新员工进入全新的工作环境,需经过一定时间的适应期去熟悉岗位业务规范和技能要求,充分了解部门班组文化,建立起与人沟通的关系。在相互了解的前提下,新员工按照《细则》要求自主分别选择与岗位、工种相对应的专业技术导师和技能导师签订双导师带徒合同书。导师则分析新员工特点和学习领悟能力,因材施教,制定符合实际的个性化、详细的培养计划和具体目标,交给所在部门初审后由人力资源部最终审核确认备案。
为了保证培养效果,双导师制定的培训计划中应有具体化的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分别从专业技术管理和技能方面加以侧重,设立适当的培养目标,作为导师成果考核内容之一。如设立生产一线本科学历新员工可实习期满后通过助理工程师资格认定、技术水平达到相当于本专业高级工技能鉴定水平的目标;非生产一线岗位的本科新员工实习期满后通过助理工程师资格认定,技能水平达到相当于本专业的岗位任职资格的目标;硕士学历新员工期满转正后,技能水平通过本专业高级工技能鉴定目标,再经过一年时间,专业技术水平达到相当于本专业中级技术资格水平的目标。
此外,《细则》规定不允许一师带三徒或以上情况出现,不允许跨岗位、跨工种建立师徒关系。同时,要求导师做好实习过程辅导记录,客观反映各新员工的技能水平存在的问题,以便做好针对性专项培训,弥补短板,使新员工技能得以全面发展。
3.实施监督机制
新员工签订双导师合同后,培养工作进入实践阶段,也是决定培养成效的关键过程。因此,我们采取了多样化、容易操作、施行有效的措施对培养工作进行全程管控,保证制度落地和培养效果,具体如下。
(1)实行随访制度。相关管理人员通过即时随访和短期随访制度,以面谈、电话访谈等方式与新员工、导师及归口管理部门进行沟通,及时掌握培训计划的落实情况和新员工的学习近况。双导师制首次实施过程中,教育培训专责在双导师合同签订两个星期后,对制度落实情况分别对导师和新员工进行首次随访,结果显示各导师都能按照细则要求履行导师职责,通过专项岗前知识培训磨合师徒关系,增强交流效果。新员工表示自实行双导师制度后,有了经验丰富的前辈作为专门老师作为督导,平时羞于问怯于主动学习的情况得以较大改善,避免了形成松散的工作习惯,日常工作的目标性更强并能够在符合自身实际条件下设立短期专业技能提升目标。
(2)定期回顾,形成一体化的培训体系。每3月进行一次全面的双导师制新员工培养模式的效果评估,检查培训计划的实际落实情况和目标兑现情况,收集实施意见并加以分析总结,不断完善计划和制度,实行PDCA闭环管理。
(3)实施导师考核和人才激励。在合同期满后,组织专家委员会根据合同制定的培养目标对双导师的工作进行评审,对于完成目标兑现的导师,实行绩效奖励并作为岗位竞岗选聘的优选考虑人选。另外,如期间新员工在导师指导下取得技能竞赛成绩、通过专业职业考试,则给予适当的奖励。对于未完成培训计划的新员工或未能兑现既定目标的导师则采取新员工延期转正和延长师徒合同期限的惩罚性措施,直至计划完成和目标兑现,不断激发广大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学习型企业。
在策划本期专题时,《电器》记者曾让不少受访业内人士以图形的方式勾画出智能家电生态圈,智能家电、模块、云、APP 几乎出现在每一幅图画中。9 月18 日,当记者提出同样的要求时,伊飒尔界面设计公司创始人袁小伟博士,却首先写下两个大大的字——用户。随后的采访中,他反复强调“人”对于智能家电开发的重要性,诠释了以人为中心的智能家电。
从用户需求说起
袁小伟最早涉猎智能家电开发,要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他还服务于慕尼黑西门子公司。“那是一个Home Automation的项目,就是家庭自动化系统。”他回忆说,“由于二战造成男女比例失衡,很多单身女性开始步入老年。对于这些寡居在别墅中的老太太而言,阴雨天上下楼关窗是件麻烦事,或是出门忘记关窗。Home Automation 解决的就是这个看起来很简单的需求,但是项目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正是这个最早接触到的项目,让袁小伟认识到“智能家电开发应从用户需求出发”。在他看来,业内对智能家电的讨论多是从技术、标准甚至生态圈构建方面出发的,从用户需求出发的讨论并不多。“技术发展,最终的目标还是为人服务。智能家电已经发展很多年,家电企业进行了很多尝试,市场类别看似大而全,产品看似无所不能,但是实际销售情况远不及预期。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不知道用户到底需要怎样的智能产品。”
“换个角度而言,如今家电行业谈论智能化,首先考虑的是把所有家电联系起来。实际上,智能化应该是家居的概念,而不仅是家电的概念。”袁小伟分析称,“家居更多要考虑以人为中心的活动。智能家居,就是让用户回家后,获得简单、便利的操作和舒适的享受。所以,研发产品首先是了解和研究用户的需求,然后以技术满足需求,帮助用户简单方便地生活。这是一个生活方式的概念。”
人与技术
“家电的智能化应该涵盖两个层面。一是产品本身的智能化,就是把单一的产品变得更智能,比如汽车停车后自动泊定,不再需要手刹、脚刹,锁上车门后自动升起车窗玻璃等。二是通过连接,实现产品的智能,就是互联互通的智能。”袁小伟话锋一转,“但是,无论哪一种智能方式,都要首先确定产品针对的目标人群。不同的目标人群有不同的需求,不同的需求则影响着智能家电的连接和产品构成。”
厘定人群、明晰需求、按需设计,是产品开发的首要步骤。当用户研究融入智能产品开发,每一步的背后都有个大大的“人”。袁小伟分享的一个智能家电开发案例可以很好地诠释这三步。首先将研究对象确定为老年人,研究老年人对智能家电的需求。其次,明确老年人的需求,其重要的需求之一是维持健康,进而将思路延伸到不少老年人需要定时服药,药可能会存放在冰箱内。然后,得出设计方向——设计一台可以提醒老年人吃药的冰箱,满足老年人的特定需求。“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不是做完产品再想卖给谁,而是应该依据现有的技术和产品,针对某一需求来做,这样才能把产品做得有针对性,而不是讲了很多的技术、很多的产品,却没有人群与之对应。”他认为,只有从既定人群的需求出发,智能家电才能有的放矢,获得用户的认可。
在袁小伟看来,技术只是实现智慧生活的途径之一,先进的技术不一定就能造就出好产品,以技术为导向不可取。“无论智能家电,还是智能家居,最终都是给人用的,如果人觉得这个产品不好用,不符合使用习惯和行为,那么产品就是失败的。”他强调,“技术的发展一定要以人性为前提,屏幕阅读技术出现后并非要把书本取消,很多人仍旧习惯阅读纸质的读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在智能家电开发过程中,要考虑人的因素。”
智能化的“度”
“对于人来说,我们有时不需要太智能化的东西。”这是袁小伟做出的判断。在智能化呼声渐高的今天,这个判断听起来有些“倒行逆施”。
“人类很多的活动自有其乐趣,如果被智能产品最大程度地剥夺,就不是个好产品。以厨房的智能化为例,高度的智能化可能会剥夺烹饪的自由和乐趣。再如方便面也是一种标准化的食品,现在已经成为垃圾食品。因为它让整个烹饪的过程变得索然无趣,剥夺了人们的烹饪成就感。整个过程太过标准化,太智能,太方便,也不一定就好。”袁小伟解释说,“智能化应该是有度的智能化,产品设计过程要做到兼顾,既营造智能的生活,又保有生活的乐趣。完全智能化,人就失去了生活的意义。”
那么,智能化的“度”又该如何把握呢?袁小伟从一反一正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他认为,智能化要避免进入误区——随着技术的发展,盲目地把新的技术累积、叠加到产品上,然后再卖给用户,妄图以此取代用户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内容。
与之相反,真正的智能化则是根据用户的需求,支撑和补充用户的生活方式。“第一步是界定目标人群,然后根据目标人群的整体需求,确定智能产品的度。”他举例说,“以自行车为例,在凭票供应的年代,几乎全都是‘28 大横梁’,卖给男女老少。因为产品匮乏,人不得不服从产品。进入八九十年代,随着物质极大丰富,自行车市场开始细分,最早是区分男车和女车,然后出现针对不同年龄段的童车。近些年,自行车已经不仅是代步工具,还衍生为时尚运动,并与APP 结合,变成了智能化的产品。从这个过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目标人群细分、需求变化和产品演变的轨迹。”
家电行业同样已经进入到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时代。“家电产品针对的目标人群将变得更加细化。如今是一个冰箱大家都可以用,以后可能是不同的制冷盒子针对既定群体的不同需求。”袁小伟认为,多数中国家电企业目前采用的制造模式,是无法满足市场变化的需求,但是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个性化和定制化将成为趋势。
更自然的人机交互
“对于智能产品,你将它看作产品,还是人?”袁小伟突然抛出的问题,令《电器》记者有些措手不及。
【关键词】电子阅览室 服务 创新
高职院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属于现代化多功能阅览室,它拥有现代化的服务设备,而且信息资源服务更加方便快捷。电子阅览室为读者打开了更为宽广的阅读窗口,它以网络通信计算机技术为基础,为读者提供网上授课、电子文献阅览、上网查阅国内外资料等服务,以方便读者更加快捷地查阅资料 。那么高职院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建立的目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应对新的发展趋势所应采取的创新措施是什么呢?下面就谈谈自己的看法。
1.高职院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建立的目的、服务对象及服务宗旨
电子阅览室是指以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电子型文献(如磁盘、光盘、网络信息资源等)的阅览、咨询、培训、服务为一体的,以社会效益为第一的现代化多功能阅览室。高职院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其建立的目的是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的,社会公益性是其服务的基本属性,其服务对象是全校的师生员工.其任务是为全校的读者提供本馆购置的电子资源的检索利用服务和国际互联网检索服务,以及相关的咨询服务、读者培训服务等。它的服务宗旨就是方便、快捷、准确地为学校广大读者提供优质的电子信息资源服务。
2.高职院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基本服务
2.1数字化资源检索利用服务。高职院校图书馆是根据本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设,通过购买电子图书、期刊、专题数据库等,建立起本馆的电子馆藏,并通过电子阅览室和校园网提供电子资源检索服务。如我院图书馆购置的超星电子图书、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等十几种数据库以及我馆的图书检索系统、自建的光盘管理系统、期刊查询系统等,读者只需在电子阅览室利用电脑终端进入数据库就可以通过检索文献的篇名、作者、关键词、主题词、刊名、年代等信息,查阅到自己所需的文献、图像、声音等信息数据,即可获取最新的学术信息和相关资源。
2 .2提供随书光盘的借阅和浏览服务。高职院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提供光盘借阅服务,它收藏的光盘包括多媒体光盘和随书光盘两大部分。对需要阅读光盘的读者,可根据图书登录号在图书借阅系统中进入光盘借阅模块,查到光盘号.即可办理借阅光盘手续。随书光盘由于其内容的独特性和新颖性受到读者的青睐,但由于光盘的借阅方式又不同于图书.高职院校图书馆为了有利于光盘的保护和保存.同时为了利用电子阅览室的便利条件,还把随书光盘和软盘制作成为网络电子资源,随时提供光盘刻录服务和信息下载服务。
3.高职院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服务创新
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成立和发展,给原来单一的图书馆服务带来了许多管理和业务运行上的新内容。应对新的发展趋势我们要加大服务方式的创新。
3.1加强软硬件建设,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我们要根据学校的发展,逐步增加硬件的投入,增加更多机位.及时更新多媒体设备。在利用现有软件开发数字资源方面,建立特色数据库,配合学校教学科研,建立专I文献全文数据库和科研成果数据库,因为这些数据库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及实用性。专业全文数据库有利于为教学、科研人员提供便捷的文献检索途径,使他们能够在图书馆网页上浏览馆藏专业文献。建立科研数据库.为学校的科研规划提供合理的数据。对本校的教案、教学课件、学生论文、试卷等教育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和保存,如教学参考书数据库、学科数据库、教师著作文库等,为教学管理决策提供参考数据。
3.2扩充参考咨询服务的内容。高职院校图书馆要不断扩充深化参考咨询服务的内容,提高参考咨询服务的质量,真正发挥图书馆教育科研基地的作用,为全校师生的学习科研提供最大帮助。首先了解并分析用户的需求,制定采购电子信息资源,加工处理信息,提供信息服务,根据咨询得到的用户反馈信息改进工作,建立起快速满足用户需求的服务体系。从围绕传统咨询台的参考咨询变为围绕用户的参考咨询,实现从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的转变。建立QQ群、论坛或意见簿等交流平台。无论用户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有需求,都应该能够得到图书馆的服务。让用户随时随地享用图书馆提供的资源和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要,提高馆藏文献和信息资源的效益。增强图书馆的活力。
3.3建立电子阅览室服务评价体系。推动改进建立电子阅览室的服务评价体系,有利于加强读者和馆员的沟通交流,信息共享空间的服务及管理的改进,需要适时进行读者调查,通过评价手段对服务内容、模式、人员管理、人员培训提供反馈,通过做好各种空间的使用统计与分析,使馆员能够及时了解读者需求、反馈意见和建议,不断调整服务策略,及时改进空间的服务。
3.4加强馆员的业务能力培养.提高服务水平。拓展电子阅览室的服务功能,提高其服务水平,加强其应用开发能力,离不开馆员的业务能力,所以要对电子阅览室管理人员的培训要制度化,培训应包括技能、信息素养和职业道德修养等多方面内容,采取岗位培训、业务学习、学术交流、脱产学习等多种形式。通过培训不断提馆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促使其及时掌握新信息、新知识为读者提供优质服务,在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中发挥导航、管理、服务作用,推动数字资源利用的发展,更好地为读者利用数字资源服务。
综上所述,建立一个完善的真正意义上的数字资源型的电子阅览室,为高职院校的教学和科研发展提供信息知识的保障.更好的为读者提供快、准、全、新的信息服务,是未来高职院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发展方向和落脚点。所以对电子阅览室服务的创新,才能提高电子阅览室的利用率,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的馆藏信息及网络信息资源,才能体现它的价值所在。使图书馆由封闭向开放型转变,我们应当积极研究电子阅览室创新服务,开创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服务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马永峰.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服务中的问题及对策.
《考试周刊》,2012
[2]王艳玲.图书馆电子书资源建设若干问题探讨.《图书馆
工作与研究》,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