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物技术企业分析

生物技术企业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物技术企业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生物技术企业分析

生物技术企业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河南经济;农村经济;劳务输出产业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软科学研究课题(200679007)

作者简介:全胜奇(1967-),男,河南淅川人,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从事财税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7.61 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07)02-0078-03 收稿日期:2006-09-12

劳务输出可以是区域概念,也可以是产业概念。从区域经济角度看,劳动力从甲地流入乙地,对甲地而言就是劳务输出,对乙地则是劳务输入。以一国国境范围为标准,劳务输出可分为境外劳务输出和境内劳务输出;以河南省为标准,可分为国际劳务输出、省外劳务输出和省内劳务输出,其中省内劳务输出是指劳动力在省内各县区(市)之间流动。从产业经济角度看,劳动力从甲行业流入乙行业,对甲行业而言就是劳务输出,对乙行业则是劳务输入。

一般认为,劳务输出产业是为劳动力要素开发服务和为劳动力跨产业、跨区域转移服务的所有企业和中介组织的集合体(郭晓鸣,盛毅,2003)。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务输出产业化,就是各种形式的劳务企业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不断发展壮大而形成专门分工的过程,就是不断根据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推进市场化服务的过程。劳务输出产业的基本特征应是劳务输出的市场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市场化指劳务输出活动中市场主体能够依据劳动力市场形成的有效价格信号作出理性决策,即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能够发挥基础性作用。专业化指在劳务输出活动中专门从事劳务输出中介服务的企业应发挥主导作用,这些企业作为劳务中介服务市场的市场主体,能够实现规范经营,公平竞争,良性发展。规模化指劳务输出只有具备一定规模,形成经营链条,具有经济辐射能力,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较大带动作用,才具备产业属性。

劳务输出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应具备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第一,存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地区间差异产生劳动生产率差异和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差异,从而产生劳动力要素区域间流动的原动力。这种流动是市场机制对劳动力要素发挥基础性配置作用的基本形式和必然结果。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存在且自改革开放后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巨大诱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则导致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即使在河南省范围内,生产力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郑汴洛地区和豫北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豫西、豫东及豫南,劳动力向郑汴洛地区和豫北流动是河南省内部劳动力流动的主要特征。第二,不存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障碍。政府就业制度、劳动保障制度、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等应保持中性,尽量减少对劳动者选择工作地点的影响。如果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地区间差异存在而上述各项制度限制甚至禁止劳动力自由流动,劳务输出产业化自然无从谈起。第三,劳务输出中介服务市场发育健全,提供劳务输出中介服务企业能够实现规范经营,公平竞争,良性发展。具有一批数量可观、经营规范的劳务输出中介服务企业,是劳务输出实现产业化的必要条件。只有劳务输出中介服务市场发育健全,劳动力才能实现有效、有序流动,才能为劳务输出的规模化发展奠定市场基础。

劳动者外出务工经商取得的收入,虽然不能计入输出地的经济统计指标而直接形成输出地的国民生产总值,但劳务输出产业发展对劳务输出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农民劳动者具有带着钱回家过年的偏好,他们的收入往往只在务工的当地花费掉很小一部分,绝大部分被带回家消费、储蓄、投资,从而对劳务输出地经济发展产生巨大推动力。外出务工收入对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的贡献则是直接的、巨大的。河南省的情况更是如此。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2005年底全省常住人口为9 380万人,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全省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2 87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0.65%;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6 49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69.35%(河南省统计局,2005)。河南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矛盾更加突出,“三农”问题对河南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更加明显。发展劳务输出产业,不仅可以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对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约束,而且可以将河南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财力优势、科技优势,帮助河南地方财政尽快走出困境(吕育康,2005)。

近年来,河南省各级地方政府逐渐认识到发展劳务输出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并采取有效措施发展劳务经济,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04年末,河南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为1411万人,2004年全省劳务总收入达到61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6%。其中省外输出838万人,省内解决569万人,境外就业4万人(顾立林,2005)。2005年,河南省转移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增加到1557万人,全省劳务输出总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全年实现劳务收入730亿元,比2005年河南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总额多192.5亿元(李成玉,2006)。2005年河南省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达43%,比上年增加146万人,超额完成了省政府年度新增转移100万人的工作目标(訾红旗,200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农村劳动力人数增长较快,待转移的劳动力数量巨大。河南省是农业和人口大省,农村人口多,劳动力总量大且增长快,仅每年新增的劳动力就有近百万人,劳动力资源的增长远远超过了需求,劳动力严重过剩。2005年河南的农村劳动力为4 900万左右,剩余劳动力约为2800万,已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500万左右,仍剩余近1300万(胡敬艳,李振华,刘巍,2005)。农村劳动力就业压力大是河南省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二是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减弱。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给河南省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但是,随着乡镇企业资本有机构成和吸收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其接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在减少,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减弱。三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其就业岗位选择面较窄。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的显著特点是数量多而素质低。据河南省统

计局统计,河南省在2001年当年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重高达90%,其中经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劳动力比重仅为21.7%。这样素质的人员在劳动力市场上竞争力不强,只能从事较为低级的劳动。根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调查,2003年全国需要农民工的企业中,90%以上的岗位要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其中30%以上的岗位要求高中以上文化程度;60%的岗位要求达到初级工以上的水平(武化岩,2006)。四是劳动力市场发展滞后,中介组织功能乏力,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目前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虽然规模有了较大突破,但其中真正是通过政府及中介组织实现转移的比重较小。这主要是由于目前部分地方政府的工作权限还仅限于国家政策的上传下达,在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他们提供有价值的就业信息方面做的较少。部分职业技术学校、劳务市场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缺乏有效的跟踪服务;部分地方劳务市场管理部门对中介机构缺乏严格的审批、监督,使得一些专门骗取求聘者钱财的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机,一些地方的农民对依靠政府及中介服务机构寻求就业的信心不足。

目前河南省劳务输出产业发展出现上述困难,从政府的公共政策角度考察,其深层次的制度性制约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土地制度改革不到位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2002年《农村土地承包法》的颁布,标志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该法只是对土地承包的原则和程序、权益和责任、承包期限和流转方式等作了详细的规定,仍没有明确土地的权属和承包经营的法律性质,对土地流转和土地市场的培育以及对土地的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起不到推动和促进作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劳动力和土地的关系,成为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大障碍。土地按劳动力和人口均分,承包期30年不变,对调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对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加速农业现代的作用不大,相反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土地承包时不但总面积要均分,不同等级的土地也要均分,这就造成了一家一户本来面积就不大的土地又要分成几块,大型农田机械根本用不上,规模经营无法实现,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慢。目前我国禁止农民有偿转让或转包其所承包的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不愿把其承包的土地无偿退还给村组集体,只能选择要么定期四家收种,要么撂荒自己承包的土地。在土地不能集中的情况下,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不能彻底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这是农民不能常年在外务工而只能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游离的一个主要原因。

第二,农民福利保障制度缺乏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深层原因。我国长期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造就了城乡隔绝的二元社会制度和二元经济结构。城镇居民享有一系列社会福利保障,诸如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其他各项生活补贴等,而农民却没有;城镇居民在基础教育阶段子女上学可享受各种优惠政策和较高的教育质量,而农村却不行,农民的孩子到城里上学只有两个途径,一是交一大笔择校费用,二先将户口迁入城市。这两者对农民来说都不容易做到。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看似是不合理的户籍管理制度,实则是户籍制度背后的一系列城市社会福利保障。户籍制度在不断改革,农民进城落户比过去容易多了,但农民进城落户就能享受到这一系列社会福利吗?显然不能,起码进城前城里人前期积累的一些福利是没有办法弥补的。农民的一切福利都附着在土地上,生病、养老、住房等,世代在土地上辛勤耕耘的农民,早已把土地看作是最终最可靠的生活保障,农民一旦失去了土地,就等于失去了一切,所有的社会福利保障都成为真空,这也正是农民眷恋土地的真正原因所在。正是由于农民社会福利保障上的真空,一方面使农民进城就业成本加大;另一方面使农民进城就业风险加大,大部分农民离乡并不离土,进城并没有真正离乡,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大多是在城市和农村间游动。有的是农忙季节在家务农,农闲季节在外务工;有的是大部分时间在城里务工,少部分时间在农村生活;有的或为子女上学,或失去了原来的工作,在城里干几年又回流到农村,形成逆向转移。

第三,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不完善,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不足,导致城乡基础教育差距扩大。农村教育落后,即农民子女教育跟不上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深层内在因素。有人将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快速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原因归结为农村劳动力素质低,无法满足城市工作的需要。诚然,劳动力素质确实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但不是深层因素。劳动力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底蕴、技术水平、竞争精神、协作意识、适应能力等,除身体素质外,其他体现劳动力素质的东西都与教育程度有关。据统计,2000年我国每10万人口中城市与农村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数量比是,大学为18:1,高中为4:1,初中城乡基本接近。同年全国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相当于初中一年级文化程度,而城市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2年,相当于高中一年级文化程度,城乡劳动力受教育程度具有明显差距(陈宝财,2006)。更重要的是农村由于受办学条件和师资队伍水平限制,同等受教育年限的学生,实际受教育程度在质量上远不如城市。农村教育落后,农民子女教育跟不上才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深层内在因素。农村教育落后的直接原因是现行分税制财政体制存在缺陷,本来应由中央及省级财政承担的农村基础教育的支出,现在却由县乡基层财政承担,而现行分税制并没有赋予县乡基层政府相对独立的税权,缺乏主体税种,本级财政收入没有主体税收保障,同时中央的转移支付制度很不完善,对基层财政的转移支持力度小,导致县乡基层政府特别是中西部广大农村地区地方财政陷入困境,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农村教育落后就不可避免了(全胜奇,2002)。

第四,农民工职业培训的财政保障机制不完善,培训资金匮乏。对公民进行职业培训属于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范围内的事情,政府理应承担起对失业公民的就业技能培训任务。发达国家政府均建立起完善的失业人员培训制度,为愿意参加再就业学习的公民提供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提供必要的技能培训,应是各级政府的分内之事。但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农民工职业培训的财政保障机制,近几年河南的一些地方政府虽然也为农民工职业培训投入了一些财政资金,但数量有限且缺乏长效机制,农民工教育培训支出尚未纳入地方财政的教育经费预算中统筹考虑,培训基地建设滞后,制约了农民工职业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刘怀廉,2005)。

第五,现行的一些歧视性政策增加了农民工就业的难度。我国现行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新办的城镇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当年安置待业人员达到规定比例的,可在3年内减征或者免征企业所得税。具体规定是,新办的城镇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当年安置待业人员超过企业从业务人员总数的60%的,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免征所得税3年;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免税期满后,当年新安置待业人员占企业原从业人员总数30%以上的,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减半征收所得税2年;享受税收优惠的待业人员包括待业青年、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富余职工、机关事业单位精简机构的富余人员、农转非人员和“两劳”释放人员(国家税务总局注册税务师管理中心,2003)。笔者认为,上述规定把农民工排除在享受税收优惠的聘用人员范围内,实质上是对农民工的政策歧视。该规定使得农民工在与城镇待业人员在基本素质和待遇要求相同条件下竞争同一工作岗位时,明显处于不利地位。有些大中城市为缓解城镇待业和下岗人员的就业压力,保证城镇居民就业,出台地方文件限制农民进入本城区的某些行业和工种。农民工外出就业需要办理名目繁多的证件,一些政府部门借此向农民工乱收费(刘怀廉,2005)。这些做法是对农民工作权的侵犯,也违背了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基本原则。

根据以上分析,只有加大农村综合改革力度,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尽快消除限制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制度,同时各级地方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出,才能促进河南省劳务输出产业快速发展。

生物技术企业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物技术企业 资本运营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社会资源、生产要素都可以以资本形式加入社会经济活动中,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增值。所谓资本运营就是企业遵循资本运动规律,以资本最大限度增值为目的,对各种可支配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运筹和优化配置的一种经营活动。

企业成长与资本运营

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国外学者就提出了企业具有生命特征的论点,到了20世纪70年代这种论点即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并被进一步强化。上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伊查克•艾迪斯(Ichak Adizes)首次把企业生命作为研究对象,并对企业生命周期作了系统的研究。他在《企业生命周期》(Corporate Life Cycle)一书中认为,企业与自然界的动植物一样,不仅具有相似的生命周期现象,而且主要都是通过灵活性和可控性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蒋一苇在其《企业本位论》中,也曾提出“企业是一个能动的有机体”性质。国外的学者将企业具有生命特征的观点建立于生物学基础之上,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将企业生命周期分为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企业成长表达了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由低级到高级的动态特征。

企业成长是企业的普遍追求,其动因可以从对资本本质属性的认识中得到结论。不管资本以何种形式出现或其来源于何处,资本的本质属性表现在追求增值。纵观国内外经济学家对企业本质的研究,企业盈利这一区别于其他组织的突出特征从根本上来源于资本要增值的本质属性。因此,从这个角度而言,不管是何种类型的企业,企业成长之所以成为企业普遍追求的目标,其根本原因可以追溯到资本要求增值所产生的内在驱动力。

企业因资本而生,没有资本便没有企业,任何企业都是由一定的资本投入所形成的。企业作为资本的存在形式和载体,其成长受资本驱动并与资本运动融合在一起。资本的本性与企业成长的一致性表现为:资本增值的需要是无止境的,企业成长也是无止境的;企业成长受到资本运动规律的制约,企业成长规律体现资本的内在要求。

虽然资本增值是资本的本质属性,但资本增值需要借助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才能实现。企业通过资本运营或者说资本经营,将要素资源聚合在一起进行资源转化,并将资源转化为商品,通过在市场上出售实现资本的增值。因此将资本运营放在企业成长的支持作用上来理解,正是资本运营实现了企业的成长。

按照企业成长所依赖的支撑来源于企业内部还是外部,企业成长可分为企业内部化成长与企业外部化成长。企业内部化成长是指企业依赖自身盈利的再投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企业内部其他因素条件的改善而实现的企业成长,其主要特点是在不改变企业产权、股权结构前提下进行的。企业内部化成长通过内部运用型资本运营实现,即通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合理有效地运用资本,不断地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加速资本周转,提高资本效率,增加资本积累来实现企业成长。企业外部化成长是与企业内部化成长相对应的一种成长途径,是指企业成长的实现是依赖企业合并及其他企业外部化行为的支撑而实现的企业成长,其主要特点是以企业股权结构的变动和产权结构的变动为基本标志,是在旧的股权结构被打破而形成新的股权、产权结构的基础上的成长。企业外部化成长通过外部交易型资本运营实现,主要通过资本市场对资本进行买卖,实现资本增值,包括股票的发行与交易、企业产权交易以及企业部分资产的买卖等方式实现企业成长。

内部运用型资本运营曾经是企业成长的唯一途径,外部交易型资本运营的出现拓展了企业成长的方式和支撑,形成了企业成长二元方式的格局,将企业成长推向一个新的速度和更高的基础。

生物技术企业成长的产业背景

产业经济学对战略产业的定义是指能够在未来成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新兴产业,从生物技术产业的特征来看,它具备了“战略产业”的条件。首先,其产业链条长,具备强的渗透性和带动性。生物技术在医药、农业、工业、能源、环境、海洋等领域的应用不仅改造了传统产业并且培育了一批新兴产业。其次,其市场需求规模巨大,具有高成长潜力。此外,其能源要求低,污染少,具有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双重特征。

美国生物技术是全球生物技术的主流,其生物技术产业是世界生物技术产业的引领。美国已经将生物与医药产业作为新的经济生长点,2002年销售额/产值、每年R&D投入、公司数、雇员、上市公司数、股市资本等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见表1),并把每年4月21~28日定为“生物科技周”,已形成波士顿、华盛顿、北卡罗来纳研究三角园、旧金山、圣迭戈5大生物技术区

世界许多其他国家也不约而同地把生物技术产业作为新的经济生长点来培育,加速抢占“生物经济”制高点。欧盟第六个科研计划框架中,把“生命科学、有利于人类健康的基因组技术和生物技术”确定为7个优先发展领域之一,并将45%的研究开发经费用于生物技术及其相关领域。2002年,日本提出“生物产业立国”的口号,力争把生物技术产业建成仅次于汽车产业和信息产业的支柱产业,并计划五年内将生物研发预算占全部政府科研预算的比例由13%提高到50%,试图在生物经济时代再创辉煌。

生物技术企业的资本运营特点

同类企业的集合形成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依赖于生物技术企业成长的支撑,生物技术企业的成长对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直接而深刻的影响。资本运营是生物技术企业超常规成长的重要手段,然而作为典型的高新技术企业,与传统企业相比,生物技术企业资本运营活动具有自身的特点。

依据企业成长不同阶段选择资本运营策略

依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生物技术企业的生命周期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种子阶段、起步阶段、成长阶段、扩张阶段、成熟阶段。种子阶段的特点是企业刚组建或正筹建,无成型产品,仅有实验室结果、样品、专利或其他可转化的技术。起步阶段特点是企业已有初级阶段产品,且有框架式经营计划,管理团队不完善。成长阶段特点是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进入开发阶段,并拥有少量客户,本阶段末期,企业完成产品定型,开始实施市场开拓计划。扩张阶段特点是企业开始批量生产产品和服务,收入增长较快,逐渐形成经济规模,占有一定市场份额。成熟阶段特点是企业盈利,并进入发展的良性循环阶段。

从生物技术企业成长阶段的特征分析可看出,处于种子阶段、起步阶段和成长阶段的企业由于规模小,生产经营的不确定性,面临的风险大,资本的筹集是这一时期资本运营的重点。处于扩张阶段和成熟阶段的生物技术企业,由于在生产、销售和服务等方面具备了一定市场竞争力,抵御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虽然在这个阶段生物技术企业仍然有融资的需求,但其融资条件已大为改善,此时资本运营的重点应在于资本的扩张,也就是通过资本结构优化,盘活存量资本,实现企业的规模生产,并注重持续的技术研发投入。

重视无形资本运营

无形资本是有形资本的对称,它作为资本的一种形态,具备资本的一般属性,如流动性、盈利性,但无形资本具有远比有形资本强大的价值增值能力。无形资本可以带动企业有形资本增值,提高资本利润率,达到“无中生有”的目的。高新技术产业包括生物技术产业,其特点就是无形资本远远大于有形资本,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产品附加值高。生物技术企业无形资本中最重要的是知识资产,先进技术和产品是推动生物技术企业成长的核心竞争要素,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前途和命脉,因此生物技术企业无形资本的价值相当高。如全球最大生物技术公司美国的Amgen,其资产评估总值为150亿美元,而其有形资产仅为25亿美元。面对激烈市场竞争,生物技术企业应注重无形技术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加大无形资本的投入力度,并加快无形资本的管理创新,把无形资本运营当作企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我国生物技术企业资本运营亟待解决的问题

解决资金短缺,加大研发投入。据“生物产业发展战略”课题组对全国1182家生物技术企业的调查,资金短缺是当前中国生物技术企业成长的首要制约因素。资金短缺直接导致中国生物技术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以生物医药企业为例,中国生物医药研究开发投入仅占销售收入的2.7%,远低于发达国家15%以上的水平,甚至低于美国工业平均4%的研究开发强度。

形成产业集聚,提升龙头企业竞争力。我国的生物技术应用历史久远,企业数量众多,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生物技术企业有700余家,但规模普遍较小,高技术含量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通过资本运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大型龙头企业,增强其技术创新功能,突破国外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提高产业集中度,带动中小企业发展。这是实施生物经济强国战略的本质要求,也是抢占国际生物技术制高点的有力措施。

推进全球化战略,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虽然我国在生物技术研究领域具有较强实力,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小,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只有3项,大多数企业上市销售的产品都存在侵犯知识产权问题,我国90%以上的生物医药产品为仿制品,随时面临被国外企业的危险。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我国生物技术企业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全球的科技知识和人才资源,包括对国外生物技术企业实施海外并购,放眼未来,面向世界,加强与国外科研机构的联系,建立国际水准的科技信息平台,加强区域合作,构建生物技术国际研究网络。

总之,资本运营是生物技术企业实现超常规发展的必然要求,生物技术企业应该依据自身的特点和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选择与其成长相匹配的资本运营策略,实现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曹洪军.资本运营新论[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生物技术企业分析范文第3篇

我国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开展的现代生物技术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得益于国家的重视。国家不仅将生物技术列为863计划之首,而且纳入七五、八五、九五国家重点攻关计划。这些措施大大促进了我国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发展,同时使生物技术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生物技术在我国已广泛应用于农业、医药、环保、轻化工等重要领域。另外,由于基础设施的改善、国外留学人才的回归以及跨国生物技术公司的进入,这些因素加速了中国生物制药行业的快速发展。2000年我国生物技术产业产值已经达到200多亿元,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已建立了20多个生物技术园区。目前,涉及现代生物技术的企业约500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但是生物技术应用到医药领域在我国的起步较晚。随着生物制药企业的快速发展,生物技术的不断创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化。

一、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

生物技术是指“用活的生物体(或生物体的物质)来改进产品、改良植物和动物,或为特殊用途而培养微生物的技术”。生物技术统称为生物工程。生物制药就是把生物工程技术应用到药物制造领域的过程,生物医药制品主要包括三大类:基因工程药物、生物疫苗和生物诊断试剂,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基因工程方法。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发展成为衡量生物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同时,生物制药产业也成为继IT产业后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产业。

二、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发展现状

1.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发展

然我国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和开发起步较晚,但在国家产业政策(特别是国家“863”高技术计划)的大力支持下,这一领域得到了迅速发展,缩短了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尤其是基因工程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目前我国已有15种基因工程药物和若干种疫苗批准上市,另有十几种基因工程药物正在进行临床验证,在研制中的约有数十种。

随着国产生物药品的研发不断取得成绩,涌现出一些技术实力较强的生物制药企业。在对医药企业的管理上,我国为了更好的与轨迹接轨,对药品生产企业采用GMP管理方法,为医药的国际化奠定基础。这样不仅有利于开拓国际市场,而且有利于生物制药企业与国外企业的合作,促进国内企业的更快发展,同时可以积累经验、培养人才,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打下良好基础。

2.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生物技术由于在医药领域的发展时间较晚,与国际水平还有较大差距。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2.1产业规模小。从销售额看,我国只有5家销售额在亿元以上,全国生产基因工程药物的公司总销售额不及美国或日本一家中等公司的年产值。由于企业规模过小,无法形成规模经济,在参与国际竞争过程中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

2.2产品缺乏创新。我国的生物制药产品主要是对国外产品的模仿,原因是仿制的产品费用远远低于自己研发的费用。国外研制一个新药需要5―8年的时间,平均花费3亿美元,而我国仿制一个新药只需5年左右时间,费用也只需要几百万元人民币。所以在利益的追逐下,导致国内制药企业对产品研发不重视,在产品眼地方上投入严重不足。这使得我国的生物技术落后,产品研发速度慢,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2.3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由于生物药品的附加值高,而且可以通过仿制的手段用较少的投入获得较高的回报,所以很多企业,甚至是一些非制药的企业,对生物医药项目进行投资开发,导致同种产品多家企业生产,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出现行业的恶性竞争现象。

生物制药产业存在的问题成为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障碍。除了上述问题外,市场开发理念失常、品牌意识缺乏、企业管理方法落后、人才匮乏等也是影响生物制药发展的制药因素。

三、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发展前景分析

虽然生物制药产业存在各种问题,但国内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也取得了许多成绩。科研能力快速增长,经济实力不断增长,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不断上升。例如中国是第一个批准甲型H1N1流感疫苗的国家,而且有8家公司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获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的批准。中国的生物制药公司正在开发的新的人重组蛋白药物已经进入世界领先行列,

在我国加入WTO以后,随着国外生物制药企业的进入,虽然在一定程度对国内制药业形成了冲击,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外国制药企业在与国内企业的合作中提供新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了国内企业的软实力。国内市场的需求旺盛,也为生物制药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另外,国家对生物技术的重视,加大了对该行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为生物制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尽管中国的生物制药企业还很年轻,但是发展的动力却十足,并且正在稳固发展。随着生物制药行业基础结构的改善,中国生物制药行业与跨国公司合作的加强和寻找不同资源能力的提高,预计中国生物制药产业在未来必定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预计中国生物制药市场未来几年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8%,到2015年,这一市场将达到350亿美元。

三、结语

面对国际生物技术药物的飞速发展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生物制药产业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必须坚持立足创新、以需求为导向、结合转化医学的最近进展,优化资源配置、确定优先发展方向,通过政府、监管体系和研发机构的联合,建立技术平台、培育复合型人才和优势企业,进一步强化产业化能力建设,同时建立良好的资金运作机制,积极推动成果转化,以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玉梅 《中国医药产业发展趋势》 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 2002年

[2]王正国编 《院士笔下的现代医药》 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年06月第1版

[3]陈德亮,王爱君 《有效市场竞争环境建设的理性选择》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30(3):21-23.

生物技术企业分析范文第4篇

实践教学是创新能力培养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之一。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要尽量设置一些综合性、设计性及具有探索性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参加一些高新技术项目的训练,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构“五岗六层”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我校通过对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深入研究,开发了以生物发酵、酶制剂制造、食品检验、食品类生产操作、生物制品营销岗位为依托,以单项实践、综合实践、课程设计、社会实践、企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为支撑的“五岗六层”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框架(表略),在进行岗位实践教学能力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了各实践项目的目标、内容及考核方式,编制了与之配套的微生物应用技术实践、企业实习等15门实践课程标准和实践教学指导教材

架构“五位一体”的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践教学支撑保障体系

实践教学设备、仿真环境与校内生产实训基地、校外基地、实践教学资源库、双师型教学团队“五位一体”的支撑保障体系是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得以实施的基础。其中实践教学设备以及仿真环境与校内生产实训基地是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实践教学得以实现的载体。近年来,我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建成了基因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等18个实验实训室,购置600多万元实践教学仪器设备。建成了柠檬酸生产车间、啤酒酿造车间、果蔬汁生产车间、焙烤车间、今麦郎实训室等校内生产实训车间,基本满足了发酵产品及生物制品的模拟式教学和体验式教学的需要。深度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是保证顶岗实习顺利进行的关键。我校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与青岛啤酒(徐州)彭城有限公司、徐州恒顺万通食品酿造有限公司等8家生物技术、食品类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实践教学资源库方面,我们不仅开发了实践教学课程标准、实践教学教材,还开发了一些动画素材及多媒体课件。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从行业企业聘请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构建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双师团队,不仅能大幅度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而且为校内专业教师双师素质的塑造提供了一个直接高效的培养机会。

生物技术企业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发展,我国开始注重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的问题,而近年来我国新兴的生物技术产业在我国的医疗药物方面的地位是越发的重要,而生物技术产业也成为生物产业里面最为重要最为庞大的一个分支,在影响着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要素中科学技术基础、金融投资力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等都是重点,我国需要逐渐的与国际接轨,逐渐的发展壮大,下文便着重对生物技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与评估。

1生物技术产业简介与发展现状

1.1生物技术产业简介

生物技术是从生物体内提取某中物质然后进行制药,从而预防或者治疗某种疾病,最常用到的生物技术手段就是DNA基因重组技术,可以治疗一些无法处理的先天性基因引起的遗传病以及一些医疗上较为棘手的问题都有了解决的可能。

1.2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还是较为乐观的,在目前,全球一共有2万多家的生物企业,年销售收入已经达到了1万亿美元的数量,但是如果严格的来说世界上目前较为现代化的生物技术企业仅有4000多家,但是销售额也是达到了500亿美元的数量,而且世界的生物技术产业还在飞速的增长着,每年都以一个直线的速率增加着。而我国发展生物技术药物是从1982年第一个人工重组胰岛素的成功开始的,目前我国已经有150余中的生物技术药物上市并进入医院治疗的规程中,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这是一项具有高科技水平的药物制造与创新,因此目前对这类的高科技人才的缺乏还是很严重的,且药物的上市也需要一个整体的强大的公司来运营等等。

2生物技术产业世界竞争力评估与分析

2.1技术竞争力分析评估

生物技术产业一定离不开“技术”二字,而值得庆幸的是,由于我国对生物技术的重视以及人才培养的重视,这个方面是目前与世界差距最为小的一个方面。世界的生物技术目前涉及到的有83个领域,而我国有将近90%的领域紧与世界相差5年的研究水平,甚至有7项与世界在同等的研究水平上,可以看出我国的生物技术在世界上的竞争力还是非常有力的。当然在某些领域我国的生物技术还与世界水平有较大的差距,在整体的研究上由于起步较晚因此许多方面都还处于初级阶段,还需要不断的努力与进步,争取早日与国际接轨。

2.2人力资源竞争力分析评估

任何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不仅仅是在技术上有高水平,更是在精神上具有创新的美好品质,由于我国的庞大人口,因此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初级基础还是较有优势的,目前从事生物技术研究的人员已达15万余人,而每年还有约8000名毕业生加入生物技术的研究,以美国为比较对象,以2013年为参考,美国的生物技术产业从业人数已经达到了700万,其中较为精英的高级人才就占到了10%。但是整个亚洲的整体精英高级缺还不足2万,而中国最缺乏的仍旧是高技术的人才,提高竞争力的根本就是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培养具有技术与管理共存的复合型人才是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3政策竞争力分析评估

所有的发展不是没有制度的随意发展,而是在一定的制约下的有序发展,因此政策的出台也对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有着决定的作用,政府是否对生物技术产业重视,是否将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方向制定的到位,都对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在美国白宫会有专门的生物技术委员会来对研究的方向。资金以及管理与奖惩制度等等都有着规定与监督,但是我国对这一产业的管理的职位多达15个,而这些部门之间的协调与沟通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常常会制约着生物技术研究的进程,且在资金上的资助也明显没有欧美发达国家的多,因此在研究的药品以及仪器的购置上都会有差距存在。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么可以看出在世界上生物技术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生物技术产业也紧随其后的发展着,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被解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通过本文对世界竞争力的各方面的分析,相信通过一些措施与手段进行改进之后,在不久的将来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将会在世界中崭露头角,展现出中国科技水平以及国力的强盛。

参考文献:

[1]张昌彩等.国内外生物产业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分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报告[J].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02):112-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