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怎样增强创新意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不同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孩子们的看法有时会非常地幼稚,但在这些幼稚的见解中,也能了解到他们的独到之处(往往就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就应尊重并善于培养他们这些方面,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应注重孩子的个性培养,挖掘孩子的创新思维,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一、教师对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
1、教师要注重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创新意识不同程度地存在于每个幼儿身上,但却容易被教师所忽视。有的教师在上课时总是给出太多的条条框框,让幼儿被动地去做,这样就会使幼儿在教育活动中失去主动性、积极性,更无创新可言。因此教师要发挥幼儿主动性,保护增强幼儿的创新意识,相信孩子有能力把事情做好。比如,在绘画课中,教师不要一贯地让幼儿照葫芦画瓢,可以给出一个标题,让幼儿自由地创作,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幼儿的创新意识就会更加强烈而持久。
2、教师要善于引导幼儿独立思考。创新意识强的幼儿,首先应是一个善于独立思考的幼儿。在科学课上,我问平时最调皮的一个孩子“雪化了,变成什么?”他认真地思考了一会儿,然后回答到“春天”。其它的孩子哄堂大笑,而我却感到非常惊奇,因为这个调皮的孩子能独立思考且具有发散性的思维,回答了一个不仅正确而且近乎完美的答案。由此可见,独立思考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一个因素。同时,在教学中应多采用开放式提问的教学方法,相对于封闭性提问而言,它打破了一贯地思维方式,能让幼儿充分展开想象,从而有利于幼儿创新思维的发展。
3、教师要积极鼓励幼儿异想天开。质疑,是创新的起点,幼儿无知、幼稚,但好奇心强,经常会异想天开地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外星人会讲话吗?”“月亮上的小白兔吃什麽?”诸如此类问题,初看起来虽不切实际,但这里有幼儿创新的思想火花,教师应及时做出适合幼儿知识与心理水平的回答,引导他们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这样幼儿的创新愿望就会逐渐强烈起来。
二、家长对幼儿创新意识的培养
家庭是孩子步入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在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方面,家长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家长应尊重孩子个人的意见。针对某一个问题,倘若孩子做出与众不同的回答,家长应恰当的给予鼓励,而不要片面的做出完全的否定。即使是不符合科学规律,不符合现实生活的答卷,也要先对他的大胆,勇于发言表示赞赏,然后挖掘其中合理的成分,最后从道理上引导他摒弃不正确的想法。切忌对孩子的回答给予完全否定。这样就会很轻易的影响孩子创新意识的发展,使自身创新素质得不到提高。
2、家长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设置图书角”是一个很好的提议。书是知识的源泉,是开发儿童智力的钥匙。设置图书角,不仅能引导孩子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更重要的是能从中逐渐发现孩子对书中某些知识的有所创新。例如,有一幅两只小鸡在抢捉虫子的图画,家长可提出疑问:“画上两只小鸡在干什么?”,孩子们说:“在争虫子。”家长可接着问:“他们是怎么争起来的,结果怎样?这样做对不对?”这样便可以使孩子展开想象,对内容会有所创新。由此可见,家庭图书角这块孩子们的小天地是很应该开辟的。
3、家长要注重对幼儿灵感的培养。灵感是非常可贵的创新思维。孩子们的经验有限,见识不多,对他们灵感的培养一定要把握时机。有时,孩子对某一问题一点也想不通,突然会在某一时刻来了情绪,并且能专心琢磨,很快将问题解决。其实这就是孩子灵感的出现,在这时候我们应对孩子给予鼓励,并让他从中体验灵感,加强对灵感产生的自信心,从而进一步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
三、幼儿自己创新意识的培养
幼儿们对世界是充满好奇的,遇到任何事情都爱问个“为什么”。如果我们直接告诉他们答案,他们就不再有解决问题的兴趣,久而久之,他们就养成依赖性,思考力差。所以我们教育者不能只是传授知识,更应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有一次幼儿们围着我问花朵是怎样喝水的。我反问他们。幼儿们叽叽喳喳说开了。有些说是用花瓣喝水的,有些说是用枝条喝水的,有些说是用树叶喝水的。我并没有立刻判断,而是让他们亲自观察去找结果。幼儿们就找来一盆茉莉花,分别让茉莉花的叶子、枝干和花朵接触到水,然后观察变化,结果花的叶子渐渐发黄,花瓣烂了,只有枝干仍然生存。这时我适时提出问题“花儿是种在泥土中的,枝干吸收的水分从哪里来的呢?”幼儿们经过思考和讨论,终于发现真正吸收水分的是根。他们对自己观察得出的结果都有很大的满足感,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应注意以下事项:
1、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与幼儿园教学评估有机结合起来教师应把创造思维培养的考核评估放在首位,而不能只注重幼儿获得知识的数量,管理者只有用“幼儿创新教育”的新思想武装自己,才能正确地将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与教育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2、幼儿教师角色意识的转变创新教育要求教师作为教育教学过程的要素真正投入,师幼均是教学过程的活动要素,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主体间的关系。教师只有作为活动的参与者,在活动中以平等的心态对待幼儿,以商量的态度和幼儿展开讨论,才能有效地引导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进而提高他们探索和创新的可能性。
[关键词] 机电综合实训 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 培养
一、机电综合实训简介
学校怎样更好地培养出能尽快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学生怎样才能缩短在企业内的“磨合期”?学生能否在学校中就能独当一面地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怎样能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紧密地结合,能切实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怎样在学校中构建企业的平台,学生在实际项目中独立自主地把所学的知识、技能都能联系起来,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怎样培养学生的创业理念和创新意识,以适应社会的需要?针对以上问题,我校经过规划、论证,在机电专业开设了一门以项目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的“综合实训”课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综合实训是以项目制造为核心,虚拟企业场景的实践教学活动。将项目规划、项目调研、项目设计、工艺编制、材料供应、零件加工、机械装配、项目调试、现场管理、报告总结、讲评考核等综合在一起,旨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课堂知识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技术管理能力、工作协调能力、克服困难能力,增强学生胜任技术工作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理念。同时,借助学生的综合实训实践教学活动,适当为课堂教学实际制造一些教具,减轻学校的教学投入,为职业教育改革探索新路子。
二、创新在综合实训中的意义
纵观人类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人们认识到一条真理,即“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有人把21世纪称为“创新世纪”,这就预示着国际竞争将是国家民族之间创新能力的竞争。中华民族是具有创新精神的民族。一名创新者不仅有“我能把它做得更好”的自信,不仅需要似痴如狂的执着追求,还要有将创新设想转化为创新成果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是一对亲密无间、互相促进的孪生兄弟。创新需要创新的思维,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发展的结晶。是一种能够发现新知识,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智慧和能力。创新思维强调不局限于追求思维的结果而更注意思维的过程。创新思维不但能够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各种事物的内在联系,而且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见解和想法,至少也能提出创造性的见解。所以,创新思维是比一般思维更高的形式,是一种主动地、独创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过程。
职业教育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综合实训的特征就是“实践”和“创新”,自始至终是围绕着实践和创新在做文章。要使学生认识到,设计的本质就是创新,创新并不遥远,创新就在自己身边,人生的本质和价值就是创新。通过综合实训,让学生转变观念,树立起创新的自信心,学会从制造到创造的一般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创业精神、人文素养、科学素质、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三、综合实训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1.扩展学生的思维视角
扩展学生的思维视角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前提条件。在综合实训中可利用发散思维的原理来扩展学生的思维视角。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一种思维形式,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为走出传统教学“重求同,轻求异;重集中思维训练,轻发散思维训练”的泥潭,在综合实训中,我注意转变教学观念,克服单纯传授知识的倾向,注意正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和创新性。
比如,学生在完成如图a所示夹具模型的综合实训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列出如下的问题:
(1)这件夹具有否其他用途?或稍加改革后是否有其他用途?
(2)能否对目前的产品或他的某部分进行某些改变?改变什么?改变后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对解决问题有帮助吗?
(3)能否对目前的产品或他的某部分进行扩大、放大?增加其尺寸、强度、数量、功能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4)能否对目前的产品或他的某部分进行缩小?结果会怎样?
(5)能否采用某种方法进行上下、左右、前后颠倒?颠倒后有什么结果?
(6)能否将现有的几种东西组合成一体?怎样组合更好?
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思考然后得出结论。
通过分析图a所示教具模型,发现将手柄按下准备夹紧工件时,出现压板夹紧点右移,有离开夹紧工件的趋势。这种情况在实际工作中显然是不允许出现的。于是我及时地引导,能否对目前的产品或他的某部分进行某些改变?改变什么?改变后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对解决问题有帮助吗?经过学生多角度充分思考、反复争论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原来在将操作手柄顺时针按下的同时,圆偏心轮自身也在滚动,就是这一滚动运动,便带动压板向右移动,产生了夹紧点在工件上向外滑动,离开被夹紧工件使工件的正确定位遭到破坏。经过集思广益,发现只要将偏心位置适当改变就能克服这一现象,学生们提出了如图b的解决方案,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让学生掌握多种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既可提高实训操作的灵活性,也可开阔学生思路。使学生意识到实现目标往往有多种方法,学生八仙过海,各显其能,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和创新能力,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升华。
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还要注意收敛思维的培养。即尽可能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众多的方法进行比较,从中确定出最佳方案。在综合实训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有很大帮助。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有机结合和应用,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2.加强对学生思维技巧的训练
世界上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各种不同联系的事物反映在脑海中会形成各种不同的联想。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由当前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为增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我运用类比法、联想法、要素重组法等一系列方法训练学生思维技巧。
比如,在综合实训中,学生用三爪卡盘装夹薄壁弹性套筒件车削内孔后,成型的工件内孔为棱圆形。针对这种情况,及时让学生运用类比联想法进行分析,抓住矛盾的两个侧面,在内孔为棱圆形的薄壁弹性套筒件的外壁上,施加特定的外力,内孔恢复成圆孔。并且制造出结构简单的刀具弹性夹头。
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我们教学的主旨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因为好奇而发问,往往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开始。好奇心强的人探索未知世界的内在驱动力会更大,也往往更容易获得创造发明的机遇。在综合实训中根据实训要求向学生提出需要探究的问题,指出思考方向,然后进行讨论,最后小结。通过这些活动,学生逐步学会了发现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训中使学生了解到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有许多问题在课本中是找不到现成答案的。因此,学会“迁移”知识的本领对今后的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迁移”知识实际上是创新能力、创新意识中综合思维能力的一种表现。通过在实训中培养学生“活学活用”的能力,学会通过已有知识、技能去学会和吸收一切新知识、新技能为我所用。
总之,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设计出针对性、启发性较强的问题,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多问、多提出设想。对于在回答疑难问题时出现的不同主张和见解要“沙里淘金”,肯定其中的合理成分。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独辟蹊径,敢于质疑发问、想象猜测,敢于打破常规,不拘一格。
4.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心理依据。纵观古今,凡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无一不是充满自信的人。相反,经常怀疑自己的人是很难成功的,也很难提出有创意的观点。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就必须保持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创造性思维、创造力是坚实的基础知识的升华、飞跃。在实训中要重视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这样在学习新知识时学生就有自信,才有效果,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四、结束语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创新意识作为21世纪时代教育的特征,我们教师要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教学行为模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必须从观念到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改革传统的教学、学习和评价观,激励和培养学生学习和自主创新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培养出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一、激发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创新热情。如在教学中讲授练习时,也可以用故事导入,如用“西游记”中的分桃子和西瓜来认识分数。孙悟空和猪八戒喜闻乐见的故事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诱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而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让他们学到知识的最好途径就是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让他们自己去发现知识必须经过主动探索,这种探索过程是产生新认识的过程。好奇是每个学生特有的心理特征。例如,教师在教学用简单方法计算时,告诉学生:两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字相同,个位上的数字和等于十,教师就能很快说出它们的积。一个学生站起来说:76×74,教师立即说出得5624,另一个学生说45×45,教师说得2025(边说边板书)这时学生很好奇,教师没有急于把结果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想一想、议一议,自己总结出结果,教师再加以指导,正确地引导他们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真诚地欢迎学生怀疑和反驳,允许学生提出各种问题,这会给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二、鼓励质疑问难,激发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学习过程就是对未知探求,创新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问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对学生的创新质疑给予充分的肯定,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是提高培养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行为应给予表扬。例如我在教学《除法》进行四舍五入调商时,有的学生就问和前面学习的为什么不一样,有的要少商一个,有的要多商一个呢?这时就可以让学生探究一下,加深对试商、调商的掌握,促使他们养成好思善问的好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从有疑到无疑,再产生怀疑,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三、重视实践操作,增强应用意识
实践操作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没有实践,也就没有发明创造。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观摩实践、亲自实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是学生的一种有意识的行动,教师要激励和推动他们去学习,达到实践活动的目的。在实践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尝试。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内容时,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而且要让学生在自主实践活动的学习中获得成功,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更为主动地参与,全身心地投入到实践活动的学习过程中去。所以学生参与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
如在讲授“怎样滚得远”这节活动课时,我对学生提出了一些要求:用斜面或者生活中素材来做材料,通过不同的角度,来测量不同的距离。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鼓励他们大胆实践。并让他们自己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结论,在多少度时候滚得最远。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有效发挥,增加了创新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创新精神。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20—0036—01
一、打破思维定势,增强创新意识
众所周知,中外学生对比起来,虽然外国学生平时看上去学习不大用功,但却经常能有一些独特的见解,而我国学生虽然平时学习刻苦,成绩也不错,可遇到问题时却常常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和突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追根溯源,是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和学生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中,教师对学生来说,是神圣的权威、真理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驾驭。在这种教学思想的压制下,学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毫无创造能力可言。柳斌同志在《五谈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中说:“我们要鼓励学生创造。”学生的创造火花一闪现,教师就要加以保护。有一个教师问学生,雪融化了,变成什么?有的学生说变成水,有的学生说变成冰,而有一个学生却说变成了春天。这个学生的回答充满智慧,但是不符合常规,根据标准答案他应得零分。但他的回答是富有创意的,所以教师应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有创意地回答问题。在评估学生非基础知识方面的答案时,教师要把有无创意摆在首位,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让学生头脑中不断闪现创造的火花。
二、善于挖掘、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调动起学生的创造热情
语文教材中的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作名篇,以及跳动着时代脉搏、展现着时代特色的美文时文,绝大多数闪烁着作者创造的火花,它们为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要善于挖掘并充分利用课文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将这些创造性因素加以提示,使之成为增强学生创新意识的触发点。
如,教学《变色龙》时,提出这样的问题:这篇小说是写人的,为什么以“变色龙”为题呢?这对我们的作文命题有什么启发?学生为了解开疑团,就会认真阅读课文并积极思考,最终揣摩清楚作者命题的艺术。
三、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形式的联想、想象,拓宽思维空间
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牛顿的万有引力源于苹果下落引发的联想、想象,瓦特的蒸汽机源于沸水掀动壶盖引发的联想、想象。由此可见,联想和想象是创新和创造之源,任何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不断地进行创造。语文教材,特别是其中的文章,大都具有形象性、表意性、灵活性,文章本身就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和丰富的联想内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以获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尽量避免思维定势的形成。教师应通过挖掘教材、讲解习题以及其他途径,多设置一些“空白”,让学生借助联想、想象去填补。比如,阅读文学作品时,可引导学生想象情节上的空白,情节的走向,人物的命运发展,艺术形象中鲜明而模糊、富有张力的意蕴,作者意念上的省略等。
一、教风民主,营造创新氛围
自由宽松的环境是创新思维的土壤,如果教师一味强调一切以我为准,一切以课本为准,势必造成学生盲从。因此我认为,教师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活泼、和谐的氛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比单纯传授知识更重要。那么,怎样才能营造一种创新氛围呢?我认为至少应做到如下几点:(1)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观点、书本提出异议,甚至批评;(2)容忍学生一些古怪、离奇甚至荒诞的想法;(3)鼓励学生拓展所学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二、激起欲望,培养创新意识
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如在教学中加大物理学发展史的内容,因为物理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科学发现的过程就是创新过程,提出与别人不同观点的思维就是创新思维。通过对物理学中一些重要规律的曲折发现过程的介绍,如从地心说到日心说,从经典物理到量子物理,让学生懂得一种理论的建立大都来自当时的社会需要,在当时对社会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它们就会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需要人们不断地创新,发展新的理论或对原有理论进行修正,以适应社会发展。要告诉学生近代物理学的发展趋势、发展困惑,增强学生创新的使命感。
三、联想类比,开发发散思维
在教学中,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多思路、多模式、多解法的发散思维的训练,使学生敢于求异,这也是传统教学方法中所倡导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另外,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类比迁移的教学,对培养创新思维的发散性也大有益处。通过类比迁移,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广开思路,从而帮助学生进行创新设计。
四、设计实验,升华创新能力
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做实验的目的,并不只是让学生学会操作,而是要求学生在理解实验原理的基础上,冲破教材的条条框框,大胆设想,寻找完成实验的最佳途径。教师要尽可能多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经常动手的条件。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对实验的反复设计、修改、完善,有效地强化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对基本操作的熟练掌握,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实验课教学中还可以将学生思维的目光引向生活,让他们从生活中寻找灵感,然后自主设计实验,如果有较好的实验效果,教师要指导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写成小论文,制作小发明,让他们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例如,在讲“传动装置”时,我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去观察日常简单机械的传动,我班一名同学正是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并且在实验室反复试验,从而发明了连环防盗锁,该发明获省科技发明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