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化技术进步

数字化技术进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化技术进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数字化技术进步

数字化技术进步范文第1篇

关键词:钢铁工业;冶金;控制技术

前 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电气软硬件制作运用水平的提高,有力的推动了冶金行业的迅猛发展。冶金技术作为一项复杂的综合性技术,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在近些年得到了了迅速的提升。把先进的自动化控制技术应用在冶金领域,既可提高冶炼的效率、改善工作环境,又能大大降低工作的失误率以及危险性,是一项非常有运用前景的实用技术。

1 冶金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近几年来的应用创新与突破

近几年,我国在不断的从发达国家引进具有先进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对硬件与软件技术在吸收、运用的同时,开展了大量的改造、创新工作,在冶金自动化控制技术领域,尤为明显。

1.1 DCS系统集成能力得到很大的改善

上世纪,我国的冶金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的水平,多数仅仅停留在点上,进入 21 世纪后,已经迅速发展成面,并逐渐向全国覆盖。其优点是系统集成的核心技术与主要结构都是自主智能化的自动完成,并成功用于实践中。最新的智能冶金工艺流程的研发正在进行,并成功完成点线面的转化,将从根本上提高冶金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水平。

1.2 冶金工业自动化控制软件技术的创新取得了很大提高

我国已经完成了从国外进口冶金工业自动化控制软件向自主研发的转变,如高炉冶炼的专家系统。我国在二级自动化控制软件,三级 MES 软件以及中大型企业使用的能源管控系统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提高,不仅可取代进口软件,而且可靠性与应用水平和国外进口的软件相比,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和高性价比。我国正在研发的自动化控制软件平台技术,也获得了很大的进展,它对冶金工业控制水平的提高将很快得到体现。

2 钢铁工业环保与冶金自动化技术

2.1 基于环保意识设计与制造的钢铁产品设计和流程优化设计

在未来的钢铁工业生产中,不单单局限在质量、性能方面,还应当有成本、效率、排放、环保,过程灵活控制等各个方面的因素。要想在各方面做到最好,必须对钢铁制造流程从整体上进行策划。如烧结厂的脱硫,烟气的余热发电;炼铁、炼钢厂的干法除尘技术,轧钢厂的污水净化和再利用。应当在工艺流程上、控制功能及效率上进行综合改进,同时有必要在计算机仿真模拟技术上做研究,在钢铁行业推广绿色生产,保护环境,实现污染的零排放。

2.2 对钢铁生产过程中减少排放的自动化控制技术

这个过程主要包括广义建模与优化控制技术,研发一种能够对生产出来的产品实行在线检测、评估、判断与控制的自动控制技术,防止不合格产品带来的不必要的浪费。

2.3 对钢铁生产过程清洁生产的自动化控制技术

钢铁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和排放大量污染物,从保护环境出发,必须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有必要研发出用于此方面的自动化控制软件,比如,研发一种对污染物进行在线分析检测、监视控制技术。

2.4 对钢铁生产过程废物循环利用的自动化控制技术

冶炼过程中必然产生煤气、钢渣等,研发出使煤气、钢渣循环利用的自动化控制技术。高炉、转炉更在高温冶炼时必然产生一部分可以循环利用的固体废弃物,研发出一套实时对废弃物处理并循环利用的自动化控制技术。

3 冶金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

虽然我国冶金工业控制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各地的冶金技术水平还存在很大的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是未来亟待解决的问题。自主研发、创新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

3.1 提高并改善自主集成数字化控制系统的水平

很多冶金行业都有过做自动化集成项目的经历,但是笔者阐述的集成系统与一般集成项目是有一定不同的。

3.1.1 自主集成要以‘我’为本

企业在创新的路上,虽然会经历一些磨难、挫折,但也是要先人一步,早行动、坚持不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技术。首钢创造出的数字化炼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数字化炼钢在坚持原有钢铁工艺流程的基础上,对过程进行改善,不但对控制系统进行了改善,也提高了生产工艺。控制系统有很强的仿真能力,保持其他生产过程不变,对历史生产过程调整模拟,然后通过仿真计算,得到调整后的最优效果。同时也可以在脱离冶炼过程下改变参数与模型,调整到最好然后进行上线冶金。

3.1.2 整套系统要实现实时控制

集成系统必须有超强的实时性,不但在数据采集方面利用最新的,而且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且实时对其控制。如果对产品的要求不是很高,则对实时性没有太高要求,如果要生产高端钢铁产品,必须提高其快速判断、诊断并迅速处理的实时能力。

3.1.3 数据挖掘与应用

在钢铁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对生产过程的实时数据进行收集整合,并通过数学模型的优化,从而达到对生产过程的精细化管理以及生产的自动控制。在当代的冶金技术中,对数据的挖掘与应用也来越完善,现在技术中的数学模型,控制算法等也广泛应用于自动化控制系统。

3.2 冶金自动化控制系统优秀的服务

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服务已经由原来的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对服务的质量要求与日俱增。第一,现在冶金企业都在追求一种零故障的目标,这就要求除了设备本身的检修外,不能由于自动化控制系统出问题而影响钢铁正常生产过程。第二,自动化控制系统必须具有优秀的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这就要求系统本身的性能必须优秀。第三,必须提供标准化的服务。为了提高服务的水平与内容,提高标准化服务是必要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精细管理,提高自动化的优化。

3.3 冶金自动化控制系统要不断开拓创新

自动化控制系统要想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须不断开拓创新。在未来一些新技术比如物联网、云计算以及大数据概念有可能会融入到自动化控制系统中。机电一体化测量也将取代现代的测量技术,将测量精度大大的提高。

4 冶金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不足与建议

展望过去,我国冶金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国外的一些先进技术还有不小的差距,除了技术方面外,还存在一些管理与制度方面的不足。

4.1 硬件技术的差距仍然很大

由于我国企业在某些方面技术的不成熟,未能生产出优秀的大型自动化控制系统,我国冶金工业所需要的这些系统大多由国外几家企业提供如西门子、施耐德、横河、ABB等著名国外公司,很多专业的高端专利技术属于国外企业。我国相关专业人才应该开拓创新,研发出属于自己的硬件技术与产品,迅速缩小与世界领先技术的距离。

4.2 国内创新成果的推广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不可否认,我国在技术创新取得的成就,但是还是有必要进行改善,加强宣传推广。因为国际技术的保密性,我国这方面的技术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必须增加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科研机构等的合作研究,真正做到把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

数字化技术进步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人力资源优化; 技术进步; 海油行业; 竞争力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23. 038

[中图分类号] F27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3- 0071- 02

中国海油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的简称,是1982成立的国家石油公司。公司自成立以来就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现已经发展成为一家综合性集团企业。但是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日渐加快的今天,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如何通过人力资源的优化与技术的进步来提高海油行业的市场竞争力,一直是我们不断研究的课题。本文结合海油行业的自身特点对企业人力资源发展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从人才的合理配置与利用等几个方面,对人力资源优化与技术进步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1 人力资源优化与技术进步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1.1 留住企业的优秀人才

一定要树立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人才资源永远是企业运行和发展过程中最宝贵的财富,对于海油行业更是如此。人才队伍的厚度决定了企业未来发展的深度,人才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由于海油行业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员工的工作经验和专业能力,直接影响海油行业的发展水平。因此,对员工的要求相对更高,不仅要求员工具有优秀的专业素质,还要拥有很强的洞察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在海油行业的发展中,稳定的人才队伍,是保证企业发展的关键。虽然现代科技发展迅速,各种精密的设备大量出现,代替了一部分人力资源,但是所有先进的计算机和软件都是工程师的劳动成果,人才是科技发展的基础。所以对于任何一个行业来说,行业优秀人才的多少决定了行业的发展前景,人才资源是推动行业进步的重要力量。

1.2 员工新老结合,以老带新完成知识的转移

在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中,都会有人员的流动。随着海油行业近些年的快速发展壮大,大量的人员加入海油行业,带来了新的知识和理念,但同时也存在工作经验不足的问题。工作经验是随着工作实践一步步提高的,为使新员工尽快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尽快成长为合格的行业人才,在人力资源的配置上必须做好新老员工结合工作。在工作中由老员工带新员工,通过老员工的言传身教,让新员工能够更快地适应行业发展环境,尽快地熟悉海油行业工作流程,是促进新员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方法。在海油行业的发展中,采取以老带新的方式是必要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非常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失误;新员工也能更快地适应环境,在老员工大量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去工作,既可以缩短学习时间,又可以少走弯路。海油行业涉及的学科众多,知识内容范围广,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去进行工作,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1.3 做好员工思想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员工潜力

正确的价值观是指导我们完成工作的关键。只有充分发挥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使员工积极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如果员工工作积极性较低,会直接影响工作质量。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我们必须及时准确地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建立健全、公正、公平的思想交流平台,帮助员工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积极挖掘员工的工作潜能,对有困难的员工要积极给予帮助。

1.4 建立健全新员工培训体制

海油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直接表现为对人才的激烈竞争。人才的流动是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对每个企业都是公平的。任何一个有发展前途的公司,都深知对人才的培养和对人才的引进同样重要。另外海油行业人才的流动性越来越大,我们在留住现有人才的同时,对新员工的培养也是非常关键的。公司一定要根据自身的需要,健全人才培训体制,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建立完善的新员工培训体制,才能保证公司人员的稳定,避免人才流失给公司带来的损失。

在人才培养方面一定要有效率,人员培训的规模,尽量使所有人员都能够参加培训,并能学以致用。如果没有健全的培训体制,培训的效率不高,从学到用的周期过长,就会导致时间、人力、资源等多方面的浪费,不仅得不到应有的效果,而且不利于企业人才潜力的发挥。建立一个完善的员工培训体系,是企业发展前进的基石,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保证。

1.5 建立有效的综合信息管理平台

利用先进的工具平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是人力资源领域发展的方向。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综合信息管理平台,不仅储存信息量更大,更加准确快捷,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海油行业的信息量非常大,利用电子平台有效地存储和查阅数据资料,建立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是当下海油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科技的发展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 通过人力资源优化与技术进步提高海油行业的竞争力

人力资源优化为海油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有效地优化人力资源管理,还可以降低企业的风险。

2.1 提高行业整体规划的实施和分布能力

通过优化人力资源,为行业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以往的人力资源管理混乱和不科学,不仅浪费了工作时间,还会造成决策者把握不准行业发展方向。清晰的人力资源管理不仅提高各管理机构的工作效率,还可以使决策者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行业发展方向,科学制定企业的未来规划。

2.2 提高海油行业各部门的工作效率

人力资源的优化可以使行业各组织机构、行政管理机构更加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对工作做出更准确的定位和判断。以往的工作中,各部门的管理问题会占用管理者大量的时间,不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导致工作繁复凌乱,不仅工作效率低,而且容易发生工作失误。人力资源优化从多方面入手,明确了工作流程和工作职能,建立了高效的管理体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3 减少了工作失误

管理职能混乱不明确,必然会导致工作失误,而且工作复杂凌乱,还会导致工作没有方向。海油行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一旦发生工作失误,带来的经济损失是非常巨大的。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与技术改进,明确了各自的工作职能,合理配置人员的工作内容,使原本复杂的工作简便化、流程化,降低了工作失误率。

2.4 培养了行业人才

人才是行业未来发展的基础,只有在大量人才推动下,行业才会有更好更快的发展。人力资源的优化与技术改进,为企业建立了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从而可以为行业发展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

2.5 加快了行业发展速度

通过人力资源优化,完善了部门管理流程。对企业来说,拥有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与规范的信息化流程是企业前进的动力和基础。只有打好了内部管理基础,企业才能在发展道路上加速前进。

3 总 结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海油行业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结合海油行业的特点对人力资源优化与技术进步进行积极探索,一直是我们关心的课题。对海油行业来说,人才资源优化与技术改进不仅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更关系到中国海油行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本文就人力资源优化与技术进步协同提高海油行业竞争力这一问题上进行探讨,以期促进海油行业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梁保伟. 人力资源优化与技术进步协同提高石油行业竞争力[J]. 技术与市场,2006(6).

[2] 王慧玲,王雪蕾. 浅谈ERP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在青海油田的培训[J]. 企业导报,2011(22).

[3] 赵军凯. 新形势下中海油合作油田人力资源管理对策[J]. 天津科技,2009(5).

数字化技术进步范文第3篇

    字化车间的建设思路,提出数字化车间的建设模型及相关考虑因素,并对数字化车间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力求为现代企业转型、两化融合的建设提供些许参考。

    1 数字化车间的形成及意义

    1.1 制造业车间应用管理的演化过程

    当今社会不断高速发展,科学技术以及管理也随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工业化以来加工制造行业在技术应用以及管理中得到了几次大的变革,我们从社会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在工业的发展过程当中,每一次有力的变革都会给工业水平带来较大幅度的提升,笔者经过分析将制造业车间应用管理的演化过程总结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手工作业、单一生产;第二阶段是工业技术引入、流水线规模生产;第三阶段是信息技术引入、信息化辅助生产;第四阶段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实行两化相互融合。

    1.2 数字化车间的建设意义

    每一次技术变革都会带来工业发展的长足进步,充分践行两化融合概念的数字化车间也不例外,通过数字化车间的建设,解决企业核心环节的两化融合问题,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工业技术的优势,使两者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一方面更好的发挥信息化平台优势,发挥信息技术的指导及决策分析作用,改进工业流程,指导并促进工业水平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各种工业技术对信息化的支撑和基础作用,做好数字化车间的建设,已逐步成为现代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2 比较实际的建设思路

    2.1 建设思路的整体考虑

    数字化车间的整体建设思路,应该从实际出发,以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的应用为手段,以改善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为目标,建设符合企业实际,切实提高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数字化车间。

    2.1.1 数字化车间的建设范围

    数字化车间的建设范围,应当以企业实际业务范围为主,业务涉及的加工制造、物流、管理和维修等环节均应纳入数字化车间的管理范围,即数字化车间应该是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需涉及车间业务的方方面面,这样才能发挥各个环节的联动作用,提高整体水平。从数字化车间的整体建设范围及规划上,应当通盘考虑,应用到业务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使车间业务的点、线、面各个层次均纳入管理范围。

    2.1.2 数字化车间的建设模型

    数字化车间的建设,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工业控制技术的优势,以建设高度自动化和高度智能化,尽可能降低人工参与的自动运转的制造车间为目标。通过智能设备、自动化技术、自动识别技术、AGV 等技术的应用,实现实体设备的自动控制和运转,通过信息技术的数据采集、信息传递、监控和广播等技术的应用,进而实现将整个车间建设成一台结构合理、动力充沛的自动运转的机器的数字化车间建设目标。

    2.2 可用技术探讨

    2.2.1 数字化车间的网络建设

    数字化车间的网络建设是串联各项业务,使之互相协作的保障,根据目前技术的发展,需要配套建设的网络环境包括工业以太网网络和工业自动化网络,以用于支持工业现场设备、模块、系统等等之间的通讯和关联。

    2.2.2 数字化车间的应用技术考虑

    技术进步是推动企业发展变革的原动力,数字化车间的建设也是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依托,通过各种技术手段的应用而使科学技术为生产服务,将技术进步转化为实际的生产成果。通过前面对网络建设及硬件支持的分析,综合考虑数字化车间的建设模型,可以将建设数字化车间所需的基本技术手段总结如图4 所示。

    2.3 数字化车间建设中需注意问题

    任何事情的全面实施都需要进行全盘考虑,针对问题的多面性需要进行全盘考虑,在进行数字化车间的建设的过程也必当如此,这样面对数字车间的建设过程就能够更加清晰的给予认识,在建设的过程中就不会因为小问题而给整个项目带来损失,笔者针对整体过程中所出现问题进行总体分析,认为在此期间所需要格外注意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①在建设的过程当中需要注意安全生产问题;②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的分析问题,切不可盲目照搬和教条主义;③在项目建设中需要分析技术可行性问题;④发展创新问题。

    3 数字化车间应用展望

    为进一步推 进经济体制改革,提升国民经济的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通过数字化车间的建设,在基础的工业单元层面对信息化和工业化进行有机整合,实现两化融合的科学发展。可以说数字化车间的建设不仅是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更是两化融合的发展要求。 从国家两化融合的发展规划可以看出,数字化车间是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的必

    然产物,是新时期工业化进程中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良好切入点,数字化车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不仅适用于制造行业,更可因地制宜的推广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多个行业,为国民经济发展助力,提升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 侯闯. “十二五”MIE服务为先——记2010第五届中国制造业信息化新年趋势论坛暨2009MIE创新之星风云榜颁奖盛典[J].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10(04)

    [2] 杨海成,江彦,丁常彦,白云川. 跨国精英关注中国“十一五”制造业信息化大势[J].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06(02)

    [3] 张艳,于巧稚.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转型期的新思考——“十二五”MIE中国机会高端座谈会纪实[J].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10(04)

    [4] 黄迪生,张心耘,任海霞,刘炜,赵恒,李晓波,姜剑,杨维明,王可,彭旭,胡玉文,胡其登,张慧,张蕾,江彦,白云川,丁常彦,王征. 创新设计正当时——三维CAD普及与深化应用研讨纪实[J]. 中国制造业信息化. 2006(10)

数字化技术进步范文第4篇

关键词:智能电网;数字化变电站;IEC61850

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23—0135—02

1 智能电网的定义与特点

根据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胡学浩副总工程师在2009年举办的清洁能源国际峰会中的发言所提到智能电网概念,可以定义成:首先要有测量传感系统,通过通讯、信息系统,把这个信息传递到调度控制部门,然后再有一些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对智能电网进行控制,所以它是有先进技术和物流电网最好的集成,说得通俗一点,智能电网就是智能加电网,智能比较偏重于二次系统,电网偏重于物理系统。

智能电网(smart power grids),就是电网的智能化,也被称为“电网2.0”,它是建立在集成、高速双向通信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设备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先进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应用,实现电网的可靠、安全、经济、高效、环境友好和使用安全的目标,其主要特征包括自愈,激励和包括用户,抵御攻击,提供满足21世纪用户需求的电能质量,容许各种不同发电形式的接入,启动电力市场以及资产的优化高效运行。

1.1 数字化变电站与传统变电站的区别

传统变电站与数字化变电站的物理结构几乎没有差别,两者的功能和接口结构以及系统运行则具有完全不同的特性。传统变电站功能完成和信息传递同连接和设备物理结构限定,而数字化变电站则完全通过网络来分配和交换信息,两者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在建设、运行、维护和管理等方面,数字化变电站有其独特的优势,传统变电站与数字化变电站两者存在主要差别在于:

①智能终端就地化,减少二次电缆使用量,取而代之为光缆。

②跳闸方式发生了变化,保护装置出口采用软压板方式进行投退。

③程序化操作,IEC61850的应用使保护等二次设备具备远方操作的技术条件。

④二次系统网络化,安全措施发生变化。

⑤自动化、保护专业逐渐向二次系统专业融合,运行、检修规范发生变化。

⑥调试方法发生变化,需要网络联调,使用的试验仪器设备发生变化。

1.2 数字化变电站的主要技术特征

1.2.1 数据采集数字化

数字化变电站采集和传输数字化电压、电流等电气量,不仅实现了一、二次有效的电气隔离,而且扩展了测量的动态范围与精度,使变电站的信息共享和集成应用成为可能。

1.2.2 系统分层分布化

数字化变电站采用了IEC61850提出的变电站过程屋、间隔层、站控层的三层功能分层结构。

1.2.3 系统结构紧凑化

紧凑型组合电器、智能化断路器等智能化一次设备集成了的更多的部件和功能,体积更小,这使得变电站的占地面积大幅减小,设备布置更加紧凑。

1.2.4 系统建模标准化

数字化变电站采用了IEC61850对一、二次设备统一建模,定义了统一的建模语言、设备模型、信息模型和信息交换模型,采用全局统一规则命名资源,使变电站内及变电站与控制中心之间实现了无缝通信与信息共享。

1.2.5 信息交互网络化

数字化变电站各层、各设备间信息交换都依赖高速网络通信完成,网络成为系统内各种智能电子装置以及其它系统之间实时信息交换的载体。

1.2.6 信息应集成化

数字化变电站对常规变电站监视、控制、保护、故障录波等分散的二次系统装置进行了信息集成及功能优化。

1.2.7 设备检修状态化

在数字化变电站中,电压和电流的采集、二次系统设备状况、操作命令的下达和执行完全可以通过网络实现信息的有效监测,可有效地获得电网运行状态数据以各种IED的故障和动作信息,监测操作及信号回路状态,设备状态特征量的采集没有盲区,设备检修策略可以从常规变电站设备的定期检修变成状态检修,从而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用性。

1.2.8 设备操作智能化

智能一次设备不仅可以获取整个系统及关联设备状态,而且可监测设备内部电、磁、温度、机械动作状态,随着电子技术和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采用新型传感器、电子控制、新控制方法构建参数,动作可靠迅速,状态可控可测可调的智能操作回路成为可能。

1.3 数字化变电站的组成

在传统变电站中,测量、控制、检测、计量、保护等功能的二次设备是分散布致且是孤立运行的,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之间通过电缆实现连接。智能变电站的发展需要将间隔层的二次设备高度集成,形成一体化的智能组件,并通过光纤和一次设备以及站控层设备实现通信。

随着技术进步,未来智能变电站将不存在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的区别,具备测量、控制、检测、计量、保护等功能的二次设备将全部集成到一次设备内部,组成智能设备,以满足智能变电站对自动化和智能化的要求。

1.3.1 IEC61850

数字化技术进步范文第5篇

电子经纬仪和全站仪的应用,是地面测量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电子经纬仪具有自动记录、自动改正仪器轴系统差、自动归化计算、角度测量自动扫描、消除度盘分划误差和偏心差等优点。全站仪可以把野外测量数据自动记录下来,通过接口设备传输到计算机,利用“人机交互”方式进行测量数据的自动数据处理和图形编辑,还可以把由微机控制的跟踪设备加到全站仪上,能对一系列目标自动测量,即所谓“测地机器人”或“电子平板”野外直接图形编辑,为测图和工程放样向数字化发展开辟了道路。

激光水准仪、全自动数字水准仪、记录式精密补偿水准仪等仪器的出现,实现了在儿何水准测量中自动安平、自动读数和记录、自动检核测量数据等功能,使几何水准测量向自动化、数字化方向迈进。激光准直仪和激光扫描仪在高层建筑施工和大面积混凝土施工中是必不可少的仪器。国产JDA系列多功能自动激光准直仪,具有6种自动保持精度的基准,可用于高层和高耸建筑的轴线测控:滑模测偏、测扭、水平测控:构筑物与设备安装放线控测;各类工程测平,结构变形观测等。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工业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许多新的工业生产要求对生产的自动化流程、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质量检验与监测等工作进行快速、高精度的测点、定位,并给出运行轨道或复杂形体的数字模型等,这是传统的光学、机械方法所无法完成的。3维工业测量系统是以电子经纬仪或近景摄影仪为传感器,在电子计算机的支持下而形成的三维测量系统,主要应用于工业领域。

随着GPS定位技术的出现和不断发展完善,使测绘定位技术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为工程测量提供了崭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长期以来用测角、测距、测水准为主体的常规地面定位技术,正在逐步被以一次性确定3维坐标的、高速度、高效率、高精度的GPS技术所代替,同时定位范围已从陆地和近海扩展到海洋和宇宙空间;定位方法已从静态扩展到动态:定位服务领域已从导航和测绘领域扩展到国民经济建设的广阔领域。

在我国GPS定位技术的应用已深入各个领域,国家大地网、城市控制网、工程控制网的建立与改造已普遍地应用GPS技术,在石油勘探、高速公路、通信线路、地下铁路、隧道贯通、建筑变形、大坝监测、山体滑坡、地震的形变监测、海岛或海域测量等也已广泛的使用GPS技术。随着DGPS差分定位技术和RIX实时差分定位系统的发展和美国AS技术的解除,单点定位精度不断提高,GPS技术在导航、运载工具实时监控、石油物探点定位、地质勘查剖面测量、碎部点的测绘与放样等领域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工程图的测绘,是城市与工程测量的重要内容和任务。常规的成图方法是一项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的艰苦的野外工作,同时还有大量的室内数据处理和绘图工作,成图周期长,产品单一,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和现代化工程建设的需要。随着电子经纬仪、全站仪的应用,把野外数据采集的先进设备与微机及数控绘图仪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从野外或室内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图形编辑和绘图的自动测图系统。系统的开发研究主要是面向城市大比例尺基本图、工程地形图、带状地形图、纵横断面图、地籍图、地下管线图等各类图件的自动绘制。系统可直接提供纸图,也可提供软盘,为专业设计自动化,建立专业数据库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打下基础。

摄影测量由于高质量的摄影机,高精度测量仪器和GPS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加上软件的不断改进和完善,测量精度和效率显著提高。摄影测量技术由于可以提供实时的3维空间信息,无需接触被测物体,以及野外工作量少、效率高和成果品种多等优点,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随着测量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的逐步自动化、数字化,测量工作者如何更好地使用和管理好长期积累或收集的大量测绘信息,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其最有效的方法是利用数据库技术或GIS技术建立数据库或信息系统。如城市或工程控制网数据库、管线数据库、矿山测量数据库、大坝变形观测数据库、地形圉数据库、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等,其目的是把大量的测量数据或信息进行科学的存储,以便于检索、分析、分发和利用t以实现管理和服务的科学化、现代化。

我国国民经济建设飞速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力地推动了GIS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已成为当前新技术应用的“热点”之一。城市GIS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信息量大,数据复杂,技术性高,涉及面广,周期长,投入大,短期内很难产生显著经济效益,对此,要有充分的估计和思想准备。由于资金投入的渠道不通与困难,据了解许多城市GIS系统的建设和发展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但从事GIS建设的科技工作者,克服困难,不断开发GIS的技术应用领域,积极向各有关专业部门提供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建立了有关专业系统,取得较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北京、广州、深圳、中山等城市的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已开始走向良性循环。GIS作为信息科学和信息产业的一部分,在面向21世纪这个信息社会里的价值是不容怀疑的。为了使GIS技术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应给予重视和支持,各有关专业部门要加强合作,努力开创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新局面,去迎接信息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