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怎样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尊重创新;鼓励创新;优化意识
“老师,我把一只绿色手套配一只红色手套,这样也可以与小朋友搭配. 我的搭配方法是……” “怎么搭配?我要求是把相同颜色手套与小朋友搭配. ”显然不同颜色搭配是老师课前没有预料的. “把不同颜色的两只手套配成一副,再与小朋友进行搭配,会多出几种搭配方法. ”“我知道,但是现在要按老师的要求搭配. ”老师一句不假思索的回答,学生不再说什么就坐下了,可委屈还是挂在她充满疑惑的小脸颊上. 这是我听“探索事物搭配的规律”师生的一段对话.
我想:用一只绿色手套与一只红色手套配成一副,这副手套再与不同小朋友搭配,这种方法很有创意呀,她能想到这样搭配,说明她的思考有创新意识了. 学生有思维的创新不也正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吗?现在学生的创新意识真实的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中了,却让我们教师意外,简单的一句按老师的要求搭配就回避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怎么会不感到委屈?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课堂中是学生缺乏创新意识,还是学生创新意识受到了阻碍?课堂中当学生出现让我们意想不到的创新时,我们是及时认可还是迫不及待地回避?数学课堂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怎样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励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呢?我想至少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尊重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生的好奇心、创新意识与自尊心是紧密相连的,学生虽小也有自尊心,自己的创新也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尊重,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老师都应该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究这种创新意识是否可行.
例:“找规律”教学中,当学生提出可以把两只不同颜色的手套配成一副,再把这幅手套与学生搭配,学生是多么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鼓励,因为这是不同于老师的搭配方法,老师的回避让学生感到委屈,自己的方法没错呀,老师为什么不理我?让她的创新意识受到阻碍,自尊心受到伤害,心里更是感到委屈. 老师当时可以这样做:同学们,她的想法很好,我们还可以把两只不同颜色的手套搭配成一副,这样的一副手套也可以与不同的小朋友搭配,看来她真的是一位爱动脑筋的学生,这样一来我们又多了几种搭配的方法,你们认为她的想法好吗?给她鼓励好不好?受了启发的学生会赞同这样的搭配方法,更会羡慕为什她会想到这样的方法?紧接着引导学生:同一种事物我们会有不同的搭配方法,这节课我们先研究用同一种颜色的手套与小朋友搭配,课余时间你们再找找把这三种不同颜色手套搭配在一起,再与小朋友搭配会出现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法好吗?这样的处理既肯定了这名学生的创新意识,尊重了她的创新意识,为学生的创新发展创造了机会,也启发了其他同学,我想保护、尊重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不可忽视的.
二、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长期教学模式让学生对老师产生过度的依赖,不爱动脑筋,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新知识是消极地接受,没有自己的思考,这样的学习方式严重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欲望,更缺乏创新意识. 我想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消除学生的这种依赖心理,多鼓励他们,适时为他们提供创新的机会,尊重他们的意见,给予合理的肯定,树立他们的自信心. 如: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中:一杯牛奶,三、优化教材培养创新意识
关键词: 物理课堂教学 创新教育 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是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同志曾指出:“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今,全球高新科学技术正在迅猛地发展,到处充满机遇和挑战。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人人学会发现,学会探究,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活动的迫切任务。那么,如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动手实践,孕育创新意识
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产生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由于物理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可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因此在新课教学时,教师应充分注意利用这个因素,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去动手实验探究问题。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孕育而生。如在教学“声音是什么”这部分新知时,为了让学生弄清声音产生的条件,我并不急于给出问题的答案,而根据学生好动、好玩、好奇的特点,让他们充分利用自己手边的物体,采取多种方法使其发出声响。而后再去思考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学生经过独立思考、交流,最终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样动手操作,反复实验,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有“所感、所思、所悟、所得。
二、鼓励探究,激发创新意识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课堂上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教师都应该从正面引导他们积极思考,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这样,就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探究“影响水的沸点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学生就纷纷提出:是否与水的多少有关?是否与加热时酒精灯的内焰与外焰的温度有关?是否与水的纯度有关?是否与大气压的高低有关?是否与当时的环境温度有关?……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不急于裁决,而是让他们分组进行讨论、争辩、畅所欲言,最终通过实验找到影响水的沸点的因素。最后我再作总结。这样,既深化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注重联想,培养创新意识
联想是创新思维的基石,是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如在学习“浮力”的知识时,有这样一个探究活动:怎样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漂浮在水面?我给学生提供的实验物品是橡皮泥。大部分学生把橡皮泥捏成球形、方形、数字形……放在水中,它们最终还是“探底”了。在大家一筹莫展之时,有位学生突然举起了手:老师,万吨巨轮都可以在水面漂浮,而这小小的橡皮泥却沉入水底,这是否与“排水量”的多少有关?我们能否也把橡皮泥做成船形?被他这么一点,同学们茅塞顿开,都捏成了不同形状的小船,放入水中都漂在了水面。此时,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位学生的脸上泛起了幸福和自豪的笑容。
四、逆向思维,提高创新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正面讲授外,还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蕴含着的丰富的互逆因素的问题,打破学生思维中的定势,逐步增加逆向思维的意识。如学习“汽化”这部分知识时,通过分组实验,学生得出结论:汽化是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在此过程中要吸收热量。学生回答完毕后,我提问:根据这个结论,反过来想一想,物质如果由气态变为液态,这又是什么物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是放出热量呢还是吸收热量?此时大部分学生都想到此物理过程与汽化是互逆的,很快得出结论。再如,在冬季早晨起床后,会发现房间玻璃窗的内侧有许多小水珠,我提问:在夏季早晨开空调房间的玻璃窗上是否有水珠出现?如果有,是在玻璃窗的内侧还是在外侧?以上问题旨在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顺向和逆向的积极活动之中。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辨析得更清楚,而且逐步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的意识,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五、精心设计开放题,发展创新意识
关键词:美术教育;创新;方法
创新是一个存同求异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从教育方面而言也是一样,创新包含了教育中各种事物不断发展以及进步的相关影响因素。从美术教育的发展角度而言,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美术本身就是一门不断追求新鲜事物,并且要求具有一定空间想象力的学科,为不断的创新提供了充足的发展空间。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需要的人才就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所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充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潜能以及创新意识,进而使同学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良好的美术造诣。
1 现阶段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的目标不够明确
就现阶段的学校教育来说,美术与其他知识根本就不相干。知识是在科学基础上的一种认识与表达,而美术所重视的是感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不是理性的认识。因此,大部分人都认为知识与美术的抽象思维或是推理形式都是不想干的。从学校教育角度来看,让人们相信美术教育的作用以及价值是非常艰难的,因为它没有办法为我们提供有效的参比对象。除此之外,学校的美术教育效果也是隐性的,在短时间内是无法进行衡量,人们都是生活在现实的社会当中,根本不会去轻易相信一些空洞的“意义”,因此很难真正的理解美术教育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大多数的同学只是知道学习美术知识是为了增加自身的审美意识,还有的同学认为学习美术只是为了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甚至还有的同学认为学习美术没有任何意义,可能只是为了丰富课余生活。因此,原本安排的美术教育课程就非常有限,在实施的过程中还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就不足为奇了。例如:美术课通常会被安排在上午的第四节,或者下午的第一、二节。只要有主课老师想加课,多数都会占用美术课。以上的情况就导致同学们越来越不重视美术课,出现迟到、逃课等现象,使美术教育的情况显得非常不乐观。
1.2 教学的方法、内容与实际相互之间产生脱节
美术教育是比较严谨以及科学的,但是也有一定枯燥性,就是照本宣科的形式,非常容易使同学们失去学习的兴趣,进而不愿意学习美术知识。假如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又没有进行相应的生动讲解,同学们就会对学习产生反感。美术教育是一种渗透式的学习知识,更多的是表现在画外的工夫,其属性是隐性的,是一个长时间的培养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育过程中,需要老师进行积极引导,让同学们产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在不知不觉就掌握了相应的美术知识。在学校教育中,美术老师不仅只是扮演着老师的角色,更多的时候还要扮演为一名美工,在学校各方面的建设中体现美学的概念。在实际生活中陶冶同学们的情操,通过实物的展现,全面的了解美术作品背后的意义。例如:组织一些美术作品展览的活动,或者组织同学们去参观美术馆。
2 美术教育的创新思考
2.1 创新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老师给同学们讲解的都是绘画的方法以及相应的技巧,而没有进行相应的改进与创新。在传统的课堂教育中,为同学们提供的都是固定性的思维模式,缺乏一定的创新性,而一味的延续固定思维也就阻碍了创新意识的开发。因此,就目前的教学而言,一定要改进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及手段。例如:在画苹果的时候,老师可以将所有颜色的颜料都交给同学们,让他们自己根据想象来描绘苹果,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只是负责出题目,进行操作的时候,一定要让同学们自己进行思考,将自己得到的答案画出来。除此之外,在进行美术教学的时候,引进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以此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激发同学们学习美术知识的兴趣。老师可以边讲解边提出问题,让同学们就问题进行思考,并在多媒体中进行相应的操作,进而完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这种方法的实施可以促进同学们进行积极的思考,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并且也体现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
2.2 建立培养创新意识的情境
对教育模式开展创新改革已经成为整个教育界的共识,每门学科都在探讨怎样提高同学们的创新意识。美术学科的活跃性非常强,这也就决定了其在创新教学方面有着非常大的发挥空间。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要想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就先要让同学们关注美术,以及喜欢美术。例如:在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时候,老师可以将多媒体的编辑内容转变为与本课堂内容有关的一些情境,如,学习山水画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山水瀑布的图片以及相应的视频,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其中的情境,然后关闭画面,再让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想象去画自己的山水画。利用这样的方式,为同学们创建了一个更好理解的情境,进而身临其境,并且进行充分的想象,以此来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意识。
3 结合教育环境,进行创新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于美术教育的看法也在不断的转变,并且越来越重视美术教育。美是社会的一种价值体现,从一定程度上而言,人类对于美的追求就象征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要想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意识,就一定要为同学们提供相应的适宜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同学们才有可能喜欢美术,进而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缓解自己的压力。在每一位同学的心目中都有一个想象的世界,老师要充分挖掘他们的思维,使其可以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进而完成美术教学的目的。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美术教育教学而言,只有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才可以更好的开展创新活动。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意识。所以,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意识也就成为了每位教育工作人员的职责与愿望,与此同时,也是科教兴国的重要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曾维华.对当前高校美术教育状况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4(05).
[2]李玉春.浅谈美术教育创新[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3).
[3]施俊.浅谈美术教育的目的与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7(03).
一、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莱格语)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1、典型引路,鼓励学生创新。在现行语文教材中,有关创新的事例俯拾即是:哥白尼不迷信他人,不畏权贵,创立地动学说;徐霞客跋山涉水,踏遍祖国山山水水,提出许多独到见解……前人先辈的探索精神,令学生钦佩。同样,生活中的小小发明,也能点燃学生心灵创新之火。如商业行为中一个富有新意的操作,甚至一句优美的广告词,也会使学生大开眼界,跃跃欲试。
2、灵活教法,引导学生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得要有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能灵活运用教学机制,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地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相机诱导,启发学生创新。“学贵乎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许多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问题就会越积越多,不仅限制了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更是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职责在“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心存疑虑之时,正是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时机,教师应“相机诱导”(叶圣陶语)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张扬个性,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个性通常是指一个人具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个性心理特征调整着个体心理过程的进行,影响着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活动,因此,个性被称为人类心理行为的动力来源。在学习上。它能促使学生前着某个目标积极进取,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快转化为实际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包括过于否定、大胆怀疑批判的精神,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冒险精神。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张标学生人格力量。
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有美感参与的、综合运用多种思维形式并且有开拓创新特色的思维活动。具体说,是在问题情境中,对已有信息改造加工并提高它们之间的联系,生成新的信息的高级反映过程,是一种有创见性的思维活动。它可分为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形式,当然也包括幻想,“幻想也是创造性思维活动”(杨振宁语)。《项链》一文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请对这种说法予以批判;勤奋一定出人才吗?请阐述自己的观点,等等。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
三、注重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我们的传统教育偏重知识的传授而轻视实践活动,据教育部最近一次全国性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目前的教育方式,仍以被动接受为主,很少有学生自己从活动与实践中获取的真正知识。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担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谈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楼阁。
1、冲破写作藩篱,让学生大胆作文。我们在作文创新教学中,首先在内容上大胆突破,提倡“扬个性、抒心灵”。中学生处于思想是活跃时期,情感丰富,心中充满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我们要求学生“我手写我心”,怎样想就怎样写,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即使写出偏激的思想,也应鼓励他们能说真话的精神,不怕思想偏激,只怕文章没有思想。
2、广泛开展语文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创新能力。一是确定主题,开展读书活动,如以“怎样培养青少年的成人意识”为主题,向学生公布基本书目,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评比。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从而提高认识、评判能力。二是开设选修课,要求学生每周至少参加一门选修课,这给开展语文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三是举行辩论大赛,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争辩中撤炼。四是创办学生文学社。这种自由的形式正为发挥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缤纷的舞台。
【关键词】创新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不同的时代会对教育有不同的期望,对希望培养出的人才的目标不同。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要有竞争意识,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新教改的大环境下,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就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一味的进行填鸭式的固有知识教学,而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习什么知识、怎样学习知识、如何对知识进行应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创新人才"。所谓"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也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造型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从青少年开始,青少年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黄金阶段。我们应当抓住这一时机,有意识的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全面与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论内涵和重要性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在本文中我们理解为创新能力是学生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学习与努力,产生的一些能够有价值的思想、活动、发明等等。
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不再是仅仅对固有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而是怎样去学习和掌握自己需要的知识,通过各种方法管理自己的知识体系,有更新知识体系的意识和更新知识体系管理的能力,以及在更新完善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是一种知识传播与更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加入创新元素更加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在新教改环境下,目的就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方针,提高国民素质,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尤为重要。
三、关于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认识
对于高职学生来讲,创新能力培养就是要培养学生应具备技术、管理创新所必需的进取意识和必要的知识储备,并具有打破常规应用知识的实际能力和与之相应的思想与技巧,因此,在培养高职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其专业能力的同时应注意对组成创新能力的各种辅助能力进行全面培养。
1.高职学生积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创新的必要基础是全面而扎实的掌握有关领域的相关知识。创新的过程就是在原有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进行突破,其有着丰富广泛的内涵,但是其主要是指观念、思维、方法上的创新。创新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建立在对客观规律有着正确的认识基础之上的,高职学生,只有全面掌握了其专业领域的相关知识、如科技知识,在深入理解科技知识的基础指后,领会已有的精髓后,敢于对书本知识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且善于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与改进,进行知识的重新组织与转换,进而萌发出新的构想,形成新的技术创新活动,最终产生新的创造发明。
2.高职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
高职学生在具备了必要的知识储备之后,应大胆应用知识动手实践,开展独具个性的创造性活动,如小发明创造、新颖性和前瞻性的科学研究活动等。在学生科技实践过程中,绝大多数问题虽然可以通过理论分析或实验证明来解释和解决的,但也存在一些用理论和实验无法解释和解决的,这极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寻找答案过程中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想法。产生一些新行为,从而创造出科技成果。
3.高职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品质。
科技创新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而要完成这种创造性工作,高职学生想要进行创新,提高创新能力必须首先具备这种科技创新意识。在进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尝试,不怕失败、不畏艰险、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优良品质。一旦认定一个目标,就执着地去实现它。在整个创新过程中,不断吸取科学知识,完善自己的想法,最终成功实现科技发明成果。
四、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模拟场景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能动性
1.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的或实验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作为当代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是仅仅让学生机械式的接受知识,更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索新知识,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汽车安全距离控制装置获奖作品也是通过平常课堂上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学习和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观察,发现汽车安全距离控制在现实生活中很需要,但是又没有相关的产品和软件,于是提出了进行设计开发的念头,经过努力,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反复的试验与改进最终成型。
2. 通过"问题"促进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发问或者布置思考题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和课后针对相关问题进行资料收集与整理,进行思考,这样做非常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创新意识的提高。教师应在学生自己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把思维引向深入,从而使学生能够创造性地运用其知识解决更多的问题。通过这次对其他参数作品的了解发现,绝大多说发明创造都是学生在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实际操作与构思,另外通过老师的指导才能成功的,因此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具有突出的作用。
(二)发展思维的求异性,注重质疑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是提倡怀疑精神的。质疑对十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创新的开始。本次国际青少年发明博览会上,许多参赛作品的代表表示,发明的过程是艰辛的,一个个方案观点试验的否定再否定直到达到满意的效果为止。创新能力也是这样,要十分勇敢的去质疑,大胆的运用自己认为可行的方案,不断提高创新能力。通过这样的锻炼,可以让学生们学会分析,学会判断,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以功放电路为例,在单元电路完成后,通常我会让学生对电路做两方面的改进与尝试:一是保持电路原理不变,重新设计PCB电路.通过不断的试验与改进,让学生明白对不同的PCB电路可以实现同一个电路功能,同时告诉学生,在PCB设计过程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能依赖过去,必须有强烈的创新意识,通过功放电路试验,增强了学生识图能力,学生创新性地掌握PCB设计的工艺要求。另一个改进是以原电路为基础,增添适当的功能。如增添前置放大、音调控制、话筒输入电路等。通过改进让学生意识到复杂的电路是由不同的单元组合而成,不同的组合完成不同的功能、实现不同的效果。启发学生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的求异性与创新能力。
(三)注重实践,发掘潜能,支持创新点
实践是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同样它也是创新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过程,同时提高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还有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非常有意义的。教学老师没有必要在所有活动中都起到主导作用,应该更多的让学生去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当学生有了好的创新点子,老师应该在理论与实践中对学生进行指导,实行定期指导与跟踪、反馈的机制,积极支持学生的创新,为学生提供各方面的帮助。第40届日内瓦国际发展我们学生发明了三个作品。这三个作品科技水平高、创意精巧,还成立了精锐的创造研发团队,进行了认真研究和精心准备,经历了艰苦探索和反复打磨,视角独特,思路独到。其中聋哑人对话器这个作品是关注弱势群体,使用者可以通过按钮随时进行呼叫,护理员也可及时做出反馈;高速公路安全距离控制器这个作品关爱生命,通过相关装置可提前向司机发出提醒信号,保证行车安全;魔术鞋这个作品则关心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通过鞋底的机械装置来调整鞋跟,保护关节。这些都是学生提出创新点子,老师进行指导下研究开发完成的。
五、总结
在高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极为重要的。根据本次日内瓦参赛作品创造过程来看,首先教师应该提高创新意识,为指导学生创新提供支持,其次确立学生创新开发的主导地位,首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后,学校要在人力、物力上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多多向学生提供参加各种科技比赛的机会。只要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为我国创新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国良.4F学生管理模式在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应用.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28(6):第70-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