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色彩基础理论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我国的服装色彩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偏重于
艺术,忽略了设计艺术反应的是创造者的主观想法和个人情感;而设计更注重实际,其目的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社会和他人的实际需要。目前,我国的服装设计专业很大一部分依附于美术等艺术专业,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艺术理论知识的传授。而服装色彩设计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面向服装消费者,充分考虑消费者的需求,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应当更加关注色彩心理学、色彩营销学等内容,让学生能够更加懂得如何用色彩来满足消费者对服装的需求,增加该门课程的实用性。
2.服装色彩设计课程任课老师的专业化有待提升
在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我国的很多服装设计专业都是在艺术专业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甚至有的现今仍依附于艺术专业。在课程教授过程中,往往会利用艺术专业现有的师资,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艺术教学而忽略了实践技巧的传授。艺术专业的教师在艺术方面有扎实的功底,但对服装市场的实际状况缺乏了解,过于强调艺术性,不注重面向市场的实用性教学,学生对服装市场和服装色彩趋势缺乏了解和把握。此外,有些学习盲目追从时装行业发展的热潮,不顾实际师资理论研究的限制而盲目开设服装色彩设计课程,课程质量难以保证。
3.教材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有待加强
一门课程的开设需要相应的教材来提供学习指导,服装色彩设计专业也不例外。服装色彩设计课程的教材虽然不断更新,但仍不尽如人意。绝大多数教材的主要内容仍然侧重于色彩基础理论,与色彩心理和服装市场的结合不紧密。并且服装市场的喜好变化快,而教材的更新速度难以跟上这种变化,教材的与时俱进程度仍有待提升。
二、改进服装色彩设计课程的途径分析
1.丰富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色彩设计搭配
能力和市场把握能力首先在教学中要注重色彩基础理论的教授。我国引入的包豪斯色彩教育体系的《色彩构成》在国内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很成熟,这对于服装色彩设计有很大的启发性,服装色彩课程教学可以借鉴该体系,完善课程内容,构建完整的服装色彩设计框架。例如,在色彩设计过程中,要运用到色彩调和原理、自然和人文色彩的搭配、常用时尚色的把握以及色彩形象的认知。只有掌握这些色彩设计基本原理,才能为以后的服装色彩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服装色彩设计是涉及多种学科的边缘课程。服装色彩设计课程开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服装色彩的把握设计出满足消费者需要的服装,因此,该门课程还需要引导学生掌握市场和消费者的心理。在服装色彩设计课程基础理论知识教授的同时,穿色彩美学、色彩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能够把色彩设计和实际的色彩市场需求结合起来,紧密地联系市场。例如,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完成相关课题的设计工作,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懂得如何运用色彩来捕捉、把握市场需求,在过程中培养自己的色彩美感和市场嗅觉,能够本能地对服装市场的色彩需求做出反应。
2.引入多种教学方式,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服装色彩设计课程不能拘泥于传统的说教式教学,而应当以开放性为原则,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引入,引导学生在掌握色彩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将其运用到服装色彩设计中,提升教学效果。在实际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和实验教学。引导式教学可以通过启发式提问,调动学生的思考,激发其积极性、主动性和想象力;实验教学可以通过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色彩理论知识,在视觉训练过程中丰富他们的色彩感受能力,使其今后能够在服装设计方面更加熟练地运用色彩、搭配色彩。除了启发式教学和实验教学之外,还可以引入西方在该课程上的先进教学方式。例如,法国色彩教学家菲力普•郎克罗所提出的郎克罗式教学法。通过郎克罗式教学法的运用,学生能够在自然和人文中去感悟色彩,提高对色彩领悟的灵气,这种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接触很有可能为学生未来的服装色彩设计提供灵感的源泉。
3.设置完整的课程体系
服装色彩设计课程需要一系列的基础课程作为铺垫,因此,必须注重一些基础课程的铺垫,做好基础课程与服装色彩设计课程的衔接工作。在学习服装色彩设计课程之前,需要掌握相关的平面设计基础,对平面造型有一个基础的了解。只有在了解了平面造型的一般知识之后,才能具备基础的平面美感和平面布局意识,进而进行服装色彩设计。此外,在进行服装色彩设计课程学习之前,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色彩知识。只有通过色彩的合理搭配和色彩的明暗对比,才能够体现色彩的美感,并且色彩还需要与色彩所承载的物体相匹配,使形和色能够完全地匹配起来,更好地将色彩美和物体美结合起来。服装色彩设计课程也需要根据服装的材质、样式来搭配色彩,因此必须学好色彩的基础理论知识。过去,在开设服装色彩设计课程之前不注重色彩基础知识的铺垫,往往在服装色彩设计方面拿捏得不准,色彩和服装不能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无法完全展现服装的美感。通过完整的课程体系的设计,可以使服装色彩设计课程能够在具备充足前提知识的基础之上进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服装色彩设计课程是一门针对实际操作的课程,如果仅仅停留在理论教授阶段,无异于闭门造车,对学生以后实践操作的帮助较小。理论知识还具有空洞抽象的特点,单纯地理论教授会让学生难以对色彩设计产生直观的感受,更无法准确地把握服装的色彩设计和搭配。因此,在服装色彩设计课程教学实践中必须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一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插入相关服装色彩设计的案例,在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中建立起过渡和联系,并且这种实例的引入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更好地掌握色彩设计的有关知识;二是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实践操作,将作业设置成实践操作的形式,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课外作业的完成中,这样既能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学生还能够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去弥补,为以后能够更好地投身于服装色彩设计工作做准备。服装色彩设计课程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的结合,使学生在学习服装色彩设计时能够通过实践操作把握色彩搭配的感觉。只有实践和理论结合,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开拓学生的视野,并且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作者:李俊平 单位:辽宁省新闻出版学校
针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既强调基础性,又注重实用性的特点,改革教学方法,不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岗位需求,筛选出学科中与培养职业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知识内容,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体化教学方法或项目教学方法。
人才的培养模式亟待改革,针对这些情况,我校对印刷专业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延长教学实习时间,加大专业课程教学课时;根据企业对印刷人才的需求变化,除了传统的印刷基础课外,还需要增加印刷成本核算和包装印刷等课程;根据职业学校重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特点,适当减少印刷专业基础课时,如印刷色彩学、印刷材料学;加大印刷主干课时,如印刷工艺、印刷机结构,以保持印刷专业特色优势。印刷色彩学教学改革近年来在教课过程中积极开展主干专业课的教学法研究和教学改革尝试,以适应新形势下教学要求。印刷色彩学一门理论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由于专业学生的理论基础较差,所以涉及到色坐标、色域转换等理论分析同学们就难以理解,教学效果也不理想。主讲教师,参考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结合印刷过程中实用的内容,对色彩学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大幅度减少理论讲解,通过精心设计的色彩制作项目,让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逐渐理解相关的色彩理论及其在印刷中的应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大受学生欢迎。印刷材料学教学改革印刷材料课程是印刷专业的基础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在传统印刷材料纸张、塑料、油墨、胶辊、印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引入当今印刷行业中比较新型的印刷版材——CTP印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让学生学习的知识能够跟的上时代的发展;在教学中增加了动手操作环节,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操作中,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来领悟理论知识;课堂上增加了电化教学的内容,通过观看印刷相关的视频短片,加深视觉印象,让所学的知识更加形象化,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范围。新教学方法的尝试,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更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胶印机操作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性课程通常是多门专业基础理论课的知识的综合应用,应着重考虑如何通过实践教学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改革现有的印刷专业课程体系,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胶印机操作课程就是《印刷原理与工艺》、《印刷色彩学》、《印刷机结构和调节》等课程的综合应用,也是学习这几门课程的最终目的。所以应该首先从基础理论课中提炼出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涉及的必要的知识和内容,然后将这些知识和内容分配到相应的操作训练中来强化,在操作时注意这些知识的运用,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胶印机操作课是一门实操课程,要求学生们自己动手学会印刷机的操作调节印刷技能,由于学生都是初次接触印刷机,如何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理解和掌握印刷机的操作要领呢?通过分析研究我们把操作内容按照承印物在机器上的运行顺序进行了合理的分解,制作成一个个操作训练项目,制订出操作标准、规范和要求,每一个项目相对独立,教学中按照项目教学逐项考核,教学效果非常好。此外,印刷企业管理采用模拟印刷企业运作的模拟教学法,避免了传统课堂管理教学的枯燥与乏味,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并且能够相互配合,主动外出调研查找资料,教学效果明显改观。
关键词:课题整合 色彩心理 课题连贯
现代视觉传达艺术的基础理论是由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组成的。其中色彩构成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伊顿开设的色彩基础课程上发展而来。伊顿主张“从科学的角度研究色彩使学生能够对色彩有一个实在的了解,而不仅仅存在于个人的不可靠的感觉水平之上”。①通过他的教学,学生形成了对色彩的明确认识,并且能够熟练地运用色彩,所以色彩构成是一门理论性强的实践课。
色彩构成是大一学生的必修课程,他们经过了半年的大学学习,认识上稍有些转机。但对于他们学习基础课程的过程,还是要看作一个“洗脑”的过程。通过理性的视觉训练,把学生美术高考学过的视觉习惯完全洗掉,取而代之的是理性的视觉规律。
一、对于教学不能把训练本身当作目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视觉传达
在实践教学中,笔者的教科书采用的是文涛著的《色彩构成》(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这本教材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很好,内容精炼,虽说文字不多,与现代设计联系密切,是一本实用的书籍。但是结合三本院校学生的学习情况,笔者对教材作了如下的实验:
(一)用实践带动思考,对知识进行整合
在实验教学中,笔者把色彩学原理、色彩心理进行整合为一个课题——“色彩的物理、生理与心理”。通过本课题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色彩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正确把握色彩的物理原理及对人们生理和心理的影响。
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曾说过:“艺术最重要的感觉还是归于感性的,感性之后才有理性。”所以把色彩秩序放在色彩心理之后讲授,从感性角度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图片分析使学生们从感性的认识提升到了理性的分析。例如:让学生用色彩表达酸的概念和印象;然后思考分析:酸联想到柠檬的味道联想到橙黄色口中发酸的印象;最后引用橙黄色表达对酸的味觉。
诸如此类分别做如下练习:
嗅觉:香,臭
触觉:冰,烫
四季:春,夏,秋,冬
通过以上分析及手绘练习使学生感受到了色彩的魅力,启发学生对生活中色彩的思考和表现。
(二)用课题逐步引导,对色彩理性分析
色彩教学的三个阶段大致分为:
1.色彩的性质:色彩的物理、生理、心理属性(色彩原理)
2.色彩的分类与秩序:无彩色系,有彩色系,色立体,色的混合
3.色彩的归纳:色彩对比,色彩调和,色调
这三个课题是从色彩现象主观分析及表现到色彩本质的理性分析,再到个人灵感体验和个性探索。为了保障教学过程的连贯性,笔者把色彩心理的实验作业进行详细的理论性分析,引出色彩秩序。
例1:很多同学把“甜”的味道表达为“腻”的感受。通过色彩秩序的学习,这样的现象可以诊断为明度过高,把明度稍减一些,色相就会明确一些。当然这个增减的量,完全是由长期的经验而来。
例2:学生调的色有时近似灰黑,不纯净,这是因为色素的混合是明度降低的减光现象。要混合纯度高的新色彩,用相近的两色如黄+绿=黄绿。两色距离较远的红与绿混出新色为纯度不降的暗灰色。
例3:学生的色相推移的练习为色相对比做好铺垫。明度推移为色彩的明度九调对比做铺垫。
色彩的秩序是一个整体介绍,色彩的对比与调合是局部分析。有了整体的把握,局部研究,学习的线索就很明确了。最后讲色调,色调讲究画面整体把握,它是指构成画面的整体色彩倾向。画面的色调,不仅指单一色的效果,还是指色与色的关系中所体现的整体特征。所以整个连贯性的特征为:整体局部整体。“感性在先,理性在后。”康定斯基说:“色彩和形式的和谐,从严格意义上讲,必须以触及人类灵魂的原则为唯一基础。”在从色彩的物理,生理,心理课题中重点讲心理,而且一直以色彩的心理做立线引导,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完成整个学习过程,与最后的色彩的对比与调和课题做呼应。
关键词:艺术设计;色彩构成;教育方式;分析
1引言
色彩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的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方法应有所改变,不应该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色彩构成的教学方法过于追求理论教学的完整,与后续的教学脱轨。在传统的而教学中,学生可以将色彩构成的课程作为一种表现的方式,由此以来,再好的坐标,也只是在表现手法和临摹上到位,缺乏创新。教师对作品评定是也只能根据学生的认真程度打分,很难真实的反映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审美观点。
2色彩构成基本概述
色彩的相互作用,是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用科学分析的方法,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上的可变幻性,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组合各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再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过程。色彩构成是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之一,它与平面构成及立体构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色彩不能脱离形体、空间、位置、面积、肌理等而独立存在。色彩构成适于平面与立体的平行,互补的设计造型是基础的课程,也是相对独立和完整的构成体系。色彩构成的课程涉及到的学科比较多,也是艺术设计的基础造型课。色彩构成的这门课程从基础属性来看,需要对色彩的认知、审美和运用来培养,这也是色彩构成的教学目的。对色彩构成的教学与学习,是一个研究的过程中,是一种方式,可以全面提高色彩创造的途径与设计的目的。
3色彩构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3.1重视理论,忽视成果
在色彩构成的传统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学生们所研究的全部都是理论知识,然后在通过作业的形式将其所学到的展现出来,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这样的教学模式最后会使学生们关心的是自己的作业,能否按时完成,作业是否符合要求,色彩搭配上是否完整等等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在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将大部分时间利用到色彩搭配上。
3.2设计过程中缺乏主题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色彩理论知识的学习比较偏重,模式化的教学与训练作为主导,例如对明暗度、纯度、色相的相比,还有视觉与感觉的对比等等,这些方法虽然有利于把握颜料的色彩经验,但是缺乏对主题的研究性,缺乏对色彩构建的创新思路,整个彩色教学缺乏主题性。
3.3色彩表达方式中介质比较唯一
在色彩表达中,明确颜料介质也是色彩构建的一种方式。色彩构成的教学目的不仅仅对颜料介质进行掌握,还需要培养学生对色彩认知与审美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所以说,不可以仅仅局限在某一个单一的介质,有些介质仅仅是表达方式之一,可以去尝试多种介质的教学。
4色彩构成教学中需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4.1充分挖掘主观色彩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挖掘主观色彩的知识,保证主观色彩的效果能够充分发挥好,不加任何抑制的情况下,结合学生们自身的喜好程度,将和谐色彩与其结合,产生他们自己的主观色调,这些特代表着他们每一个人的主观意见。挖掘主观色彩,在艺术教育与教学中十分重要。不断挖掘学生们的主观色调,就是帮助他去挖掘自己的素质与潜力。
4.2充分挖掘想象力
色彩教学都要明确一个预期的目标,在色彩构成过程中要明确在设计什么,为什么设计,设计的原则是什么,要达到怎样的效果。围绕着这些问题去展开设计。艺术的想象是以艺术设计作为先导,设计创造中离不开想象,而想象力也是艺术设计人员最为重要的能力。没有想象力的作品是空洞的作品,只有充分的想象力,也会有创造力,才能够实现创新。无论是现代设计还是传统的设计理念,创新都是设计师们的灵魂,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挖掘学生们的想象力。将想象的能力不断的开发,不断的引导,冲破常规的思维逻辑,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想象插上翅膀,在设计的空间里自由飞翔,不断寻找创新点。利用对自然因素的联想,来发现和寻找灵感。利用自然色彩的联想来不断开发想象力,再把各种产生没因素的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产生一种全新的色彩搭配。通过来自大自然灵感的启发,将求新球衣的设计观念运用到教学中。
4.3以主题方式引导开展色彩研究
在教学中应注重色彩的研究训练,主题色彩的构成训练,将色彩探索作为基础课程,灵活的掌握和运用对色彩教学的关键。以主题色彩的研究方式来研究设计领域是一种常见的方法,好处在于可以将色彩研究的方法运用到经济价值研究和文化价值研究中去。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色彩研究的教材主要根据理论来开展教学的。也就是说,教师完全按照书上来讲,照本宣科,书上的例子是怎么表现的,教师就要求学生按照例子来临摹,书上的例子临摹完成之后,学生们的课程就结束了。这样一学期下来,学生们只学会了临摹,只学会了教材书上的临摹。而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创新点完全没有表达出来,这样的教学是没有意义的,这样设计的作品,缺少内涵,即使临摹得在完美的作品也缺少感情。以主题为基础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们创造性的思维有一定的启发,教学中可以提出一个主题,让学生围绕这一主题来设计自己的作品,让学生们自己去思考和观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这种色彩构成的教学方法,可以将理论色彩教学知识与实践中产生的色彩教学知识结合在一起,色彩重新整个,已达到色彩感知的最高点。
环境设计是集艺术、人文、科技为一体的综合性科学,设计对象涉及自然生态环境与人文生态环境的各个领域。“室内设计原理”是地方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核心基础理论课,课程系统阐述了室内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密切联系建筑技术、关注建筑室内设计发展趋势。通过系统讲授理论知识,完成学生基本专业技能的培养,树立学生正确设计观,为培养从事建筑设计、室内设计专业工作的人才奠定坚实理论基础。课程内容包括室内设计的含义、发展,室内设计的分类和方法步骤、室内空间组织与界面处理、室内采光与照明、风格流派、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等知识,以及室内装饰材料、陈设与家具、室内色彩、室内绿化及与工程实际密切相关的重要知识点。
1“室内设计原理”课程在环境设计专业的定位
“室内设计原理”是环境设计专业的理论基础专业课,是专业设计先修课程,对设计初步与表现、设计基础、创造性思维等基础课程起到汇聚及导向,在环境设计专业几大方向课程体系中都有着对相关课程的链接作用。同时,在专业教育进程中室内设计原理处于理论基础到设计实践的过渡课程,发挥着引导基础理论课和支撑核心设计课的作用。
2“室内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为例)
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设计实践课教学,回顾近年来理论课程的传统教学体系,“室内设计原理”作为环境设计专业核心基础理论课从课堂教学、辅导教学、教学效果反馈、考核评价机制等教学环节均反映出一些问题,具体有以下几点:(1)传统授课模式滞后“室内设计原理”传统授课模式为理论知识系统讲述,图文结合进行大量设计案例解析。授课模式虽有丰富性,但对于一门以“空间设计”为核心,以建筑设计为背景的专业理论而言,授课方式过于平面化,缺乏新意,难以体现专业特色,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雷同,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无法得到训练。另外,大量实际案例解析涉及面广,内容宽泛,难有知识点针对性,导致学生在脑海中实际案例与理论知识处于割裂状态,教学效果很不乐观。急需在授课方式上考虑迎合学生心理,授课方式需要新颖,授课内容需要更加直观。(2)理论学习难以紧密联系设计实践一个完整的专业教学体系中,知识点相互关联的课程应紧密联系才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现阶段室内设计原理课程与室内相关设计课的时间安排跨度过大,设计实践课时间设置相对滞后,学生无法及时消化吸收理论知识运用到设计训练当中。另一方面,课程内容从概论到设计要素各个层面,知识点比较分散,概论式讲解针对性差,欠缺有效归纳总结,难以直接指导学生进行后续专题设计,达不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因此,从教学内容的完善、知识结构的调整和课程时间安排方面都需要进行教学改革。此外,课程考核内容及方式欠缺灵活性和客观性。目前课程考核方式以考查为主,考核内容为设计案例分析与评价和建筑小空间环境设计。考核结果反映出学生往往从较浅层面分析空间布局、美感与设计缺陷,深度不够,对设计规范、材质应用知之甚少;环境设计只能进行简单的家具摆设、空间分割,无法应对稍微复杂类型的空间设计。
3解决问题的教学新思路
3.1打破传统的授课模式
教学方法的革新是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依据环境设计学科专业特点和教学规律,笔者提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动态”教学模式,其作为一种新的直观教学手段,内容涵盖三个方面,“动态步骤、动线引导”“人视三维立体空间”“可变换设计元素的体验式多媒体设计”(见图1)。(1)“动态步骤、动线引导”演示性教学该教学模式是“动态”教学模式中重点的理论授课方法,以单个空间界面逐步动态组合为各种类型整体空间,加之视线、交通流线,以动线引导的演示方式进行教学展示。课程的重点难点知识如空间构成、空间序列、空间分隔与过渡、空间类型等均适用于此教学模式。(2)“人视三维立体空间”体验式动态教学“人视三维立体空间”体验式教学主要应用于室内专题设计的解题和辅导环节,针对不同功能的空间类型如居住空间、餐饮空间、售卖空间以及观演空间设计,根据场地平面图构建三维立体空间模型,以人视角度进行三维空间演示,使学生直观地感知空间结构、尺度、界面肌理等。(3)“可变换设计元素的体验式多媒体设计”此动态模式借助可变换设计元素的多媒体平台,在既定空间内进行界面材质、色彩、灯光照明、家具陈设的变换,快速形成不同功能、风格的成品空间模板,启发学生对不同类型设计风格、设计流派产生体验进而认知的过程。这种教学模式适用于本课程大部分理论知识教学,如室内照明设计、室内色彩设计、材质设计、家具设计。以本课程建设为先锋率先实行“动态”教学模式,融入现有教学方法,促进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完善,确保课程发展的多元化与统一性,使学生对知识结构和课程目的更加清晰。
3.2针对性整合知识点,分解嵌入以联系设计实践
教学模式的革新,必然促进教学内容的更新,室内设计原理是环境设计专业骨干课程与先导课,承上启下作用十分明显。应立足专业培养计划,根据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与更新课程内容,调整知识结构,整合与其内容紧密相关的其他课程知识,使之形成课程群链接关系。从知识结构出发,把课程内容与课时分解为基础理论与专题指导知识两部分,先进行本课程基础理论讲解,随后将专题指导知识针对专题类别分解,分别嵌入在后续各个设计课程中,在专题设计开题阶段进行专题解析,发挥及时、全面、深入和针对性强的作用。将基础理论教学作为铺垫,确保专题指导知识教学能直接地、有针对性地支撑实践课程中的各专题设计,以达到理论与设计实践的无缝对接(见图2)。
3.3科学安排相关课程时间表,丰富课程的考核方式
考虑到知识体系完整性和学生的记忆时限,“室内设计原理”与课程群中的其他理论课及实践课需在课程安排上紧密联系,且先行于设计课开设。根据课程不同知识类型以及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作用,提出一种具有灵活性和客观性的立体式考核机制。在传统考核方式基础上加入形式丰富的测试环节,对重、难点知识进行考核,监督、确保学生学习效果由认知到深入理解,由深入理解到掌握的渐进过程。(1)分解调研。细化考核内容,进行分解式调研,将调研内容拆分若干环节,针对不同类型知识点,完成小案例调研解析报告。目的是通过感知体验的方式增加学生对各个理论知识点深入思考的过程,达到由认知到深入理解的目的。(2)分解设计。进行点对点的小课题设计,提取重要知识点,进行针对这一知识点的快速设计,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设计意识与快速分析的能力,达到由理解到逐步掌握的目的。
4结语
在专业发展引导下,社会发展新形势及人们对环境的新理解促使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及教学内容应及时更新与完善,与之匹配的教学模式必须与时俱进,不断革新。“室内设计原理”教学改革通过调研分析国内外地方院校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情况及我院本课程教学现状,在我院进行初步的教学改革试行,除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的革新,在教学各环节还需加强合理师资配合,构建专业背景全面、组织性强、教学灵活性以及协作互动力强的教师团队,同步建立适合本课程建设的教学、辅导及答疑制度。另外,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是现代高校教育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建立“室内设计原理”课程专门网站与教学资源库,对重要知识进行整合与提炼,制作微课,实现校内外教学资源的共享,充分发挥本课程的外延内渗作用,促进教学交流与监督(见图3)。在此基础上发挥本课程在课程群链中的带动作用,将调整后的教学改革方案逐步渗透到课程群的其他课程中,进而推动完善整个环境设计专业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华,职业教育视野下的当代建筑理论教学,[J]建筑学报,2011.11
[2]常青,建筑学教育体系改革的尝试——以同济建筑系教改为例,[J]建筑学报,2010.10
[3]李晓丹;金莹;吕达猛;史芳,一体化与多元化教育模式探索——以建筑学专业室内设计教学改革实践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1.6
[4]吴静,室内设计专业的设计构成教学改革思考,[J]美术教育研究,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