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部编版高中历史知识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 关键词 】高中历史 兴趣 技巧
随着高考制度的变革,尤其是相对于文科生而言,历史的重要性正在日益凸显。而就历史科目的知识面而言,高中历史所占的知识量又占了相当大的比重,面对高中历史中庞大的知识量,如何能全面的把握知识点就成了高中历史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切入点。
一、高中历史知识之概述
在国家教育部新编的高中历史教材中,其特点是比较鲜明的。首先是时代感强烈。紧紧围绕新近发生的大事件,联系当前的国际形势,很多新近发生的事件都已经写进教材,如、神舟升天等,与此同时国际大事也是尽在教材。更加凸显时代的脉搏。其次是目的性更加明确。很多知识点的编写都考虑到学生对于当前社会发展,国际形势的把握,通过历史事实告诉学生和老师,对于历史并不是在讲述以前的故事,合适通过历史来感悟现代社会的脉搏,从以前发生的事件寻找现代社会发展的规律。
二、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
2.1课堂效率低下
很多历史老师在课堂上都有共同的感受。一个知识点,强调了很多次,但是错误依旧出,而且老师在课堂上感觉学生学的没精神,老师讲的也没动力。这就造成了课堂效率低下。老师出现“出力不讨好”的现象。
2.2学习方法老师指导不到位
由于高中历史教材自身做具有的特点,学生在学习高中历史教材的时候大都是采用机械记忆。所谓机械记忆通俗说来就是“死记硬背”。学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是效果却是非常的不明显。这主要是因为老师在历史的记忆方法方面没有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造成了学生的经理浪费,这种浪费在每秒如金的高中阶段来说尤其是可惜的。
2.3学习兴趣低下
在高中历史课堂上最为常见的现象是大部分学生听的昏昏欲睡,老师讲的无精打采,一手拿教材,一手拿粉笔,就是照本宣科。造成现象的原因是历史教学对教材的把握尺度不到位造成的。历史尤其是高中历史教材本身就是一门很有趣味的教材,遗憾的是老师并没有抓住历史的这一他点进行教学,反而在课堂上过于呆板,过于依赖教材,不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学生降低了学习兴趣。众所周知,高中年龄阶段的学生已经有自己的分辨能力和独特的个性,兴趣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尤其的重要,老师做的还是很不到位的。
三、高中历史教学之技巧
3.1做好课前准备 提升趣味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相比较于其他学科,高中历史是较为有趣的,不单单是其中的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透过历史可以看头更多的这里------相对于高中生而言,这方面的吸引力是巨大的。老师在进入课堂之前应该多搜集相关的课堂教学资料,撷取其中重要的事件进行课堂讲解,使历史教材知识点成为股市,如此则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历史时的兴趣。-----谁不喜欢听有趣的故事呢?这一切都以来老师课前的准备。只要精心准备,这个教学目的一定可以达到。
3.2指导学生掌握记忆技巧
高中历史有很多大事件发生的时间都非常相近,有的甚至是同年同月同日发生,这就给学生们的记忆带来了很大的不便。经常是无从记忆,或者是记忆混乱,出现错误。另一个经常出现的错误就是很多外国的人名,让学生记忆的时候很是头疼,出现很多不应该出现的错误。面对这些情况,老师在教学中一定指导学生有技巧性的记忆。首先是在时间方面的记忆,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归纳和整理,一个大事件老师可以按照事情的发展阶段知道学生进行记忆。首先是什么,时间地点。然后发展是什么,时间地点,最后是结果什么,时间地点,这样以来记忆的时候相比较而言就会方便很多。至于外国人名的记忆,则可以根据人名的发音进行记忆。例如有一个知识点是外国的悲剧之父叫埃斯库罗斯,如果进行机械记忆则会很艰难,老师可以根据人名发音的特点指导学生进行记忆,可以记忆成“埃斯死了哭罗斯”这样记忆起来会比较方便。如此小技巧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会用到很多,只要历史老师精心总结相信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点不会再痛苦。
3.3改进教学方法 狠抓课堂效率
在高中历史的课堂上,很多老师使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满堂灌”殊不知,正是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的学生没有任何的自由,扼杀了学生的思想。历史老师在课堂上完全可以把课堂交给学生。实行授课内容的任务化,问题化。为学生制定好学习流程:自学--对学--组学三大流程。每一个流程都伴有展示环节,每一个展示环节都带有质疑。让学生自己进行学习。老师在其中的作用只是一条主线,学生才是主体。老师索要做的是关键点的点拨,关键时候老师还要扮演“挑事者”的角色,这样让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学到的知识恐怕要比机械的记忆效果要好上很多倍。
结束语
针对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实行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每一个高中历史老师最为紧迫的任务,只要精心准备,时常反思,善于总结就一定会有好的收获,把高中历史教学变成一个充满趣味的故事大讲堂,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无形中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参考文献】
[1] 范德新,张艳飞,曹大梅. 历史教学选用史料应慎重――由人教版教材一则史料说开去[J].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11(05)
层进式教学模式是根据人的思维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分散到系统,从实践到理论的认知过程,将历史教学分为三个渐进的层次:第一层次是历史有效知识的传输,第二层次是历史有效知识的加工、提炼、升华,第三层次是历史有效知识的运用。三个层次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层层递进,有目的地使教学内容多元化、顺序化、层次化、科学化。
一、层进式教学模式提出的背景
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教材,一改过去的课本编拟模式,采用模块式教学。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编写的基本思路有了很大的变化。原来的历史教材分为中国史和世界史两条主线,历史教科书按照时间顺序分别讲述每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个部分内容。而新教材则以“学习模块加专题”的形式,依据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革新了教学内容,加强了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社会现实、学生经验的联系。新教材以“学习模块加专题”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的新体系,设置了3个必修模块和6个选修模块,打破了以前那种通史体系。新教材优点很多,但缺点也不少,有人认为“新教材跨度大、跳跃性大、难度高、内容多、课时少,要在我们的学生的原有基础上实现这个飞跃非常困难”。通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在教学中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农村高中教学实际的层进式教学方法;将知识点趣味化、系统化、歌曲化,将能力培养层次化,将知识运用灵活化,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减轻记忆负担,增强探究和思考的能力,较全面地掌握历史知识。
层进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有:苏联教育学家沙塔洛夫倡导的“纲要信号”教学法,建构主义理论,以及美国哈佛大学研究所发展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
二、实施层进式教学模式的主要方法
(一)历史有效知识的传输
所谓历史有效知识是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考试说明及课本上要求掌握的知识。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应该尽量将知识压缩,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作为历史教师,首要任务就是要根据学生的记忆规律,对课文进行筛选,将有效知识传授给学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功能左右半球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大脑左半球掌管逻辑、理性和分析的思维,包括言语的运用;而大脑的右半球则负责直觉、创造力和想象力。此层次教学的任务是通过发挥大脑右半球的作用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这些知识是历史教学的最基本的要求,没有这些知识作基础,学生就无法进行第二层次的学习,能力培养就失去了载体,能力考查也成了空话。为了快捷有效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我们在传授基础知识时应尽量使之系统化、图示化、音像化、趣味化。
趣味化是将历史有效信息融于历史幽默、历史相声和历史小品中,使学生在娱乐中了解历史,增长知识。巴甫洛夫实验表明:情感对大脑皮层有巨大作用,健康的积极的情感对认知活动起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消极的不健康的情感对认知活动的开始和进行起阻碍和抑制作用。例如在教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课后,笔者将有关内容编成一则故事:《早春二月》,在被称为《北国江南》的一个小镇上,老舍来到《茶馆》,见《李慧娘》、王蒙和《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正悠闲地品着茶,听着杨沫的《青春之歌》和艾青的《蝉的歌》,感到很是欣慰。于是,他也要了一壶茶,靠着窗口坐着,忽见郭沫若挽着《蔡文姬》的胳膊,便喊他们一起坐坐,他们相约,为庆祝文艺春天的到来,晚上一起去看电影《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和《被爱情遗忘的角落》。这个故事将有关难以记忆的人名、作品名称融入其中,非常易于记忆。
其他运用表格、图片等方法,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二)历史知识的加工、提炼、升华
将历史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以后,还需要引导学生对所掌握的基本知识进行加工,使之上升到更高层次,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以适应能力考查的需要。开展这一层次教学的理论依据是创造性思维中的聚合思维,即要求学生根据一定的规则解决问题,或利用已知的信息,推理出内在逻辑性强的结论。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形式。对有效信息进行加工提炼的方法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将所获的历史有效信息进行综合、提炼,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使之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从中找出有益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规律、启示。例如,我们在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课的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后,让学生认真思考,对本课知识进行加工、提炼,找出其规律性认识,总结其基本特征,从而得出以下结论。
1.生产力的发展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洋务派主张中体西用以求富求强,想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生产力)以达到富强的目的。但是,由于他们既要维护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又阻挡不了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不愿改变旧的生产关系,结果导致了的破产,这说明生产力的发展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中国的产生同样是由于受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而出现的,再次充分说明生产力的发展会引起生产关系变化的道理。
2.新生事物的产生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19世纪60年代的出现,拉开了中国迈向近代化的序幕,在当时可谓是新生事物。所以一开始就遭到了封建顽固派的强烈反对,阻力很大,加上落后的管理方式、低劣的产品质量、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使濒临破产。而所聘洋匠挟技居奇、唯利是图更使洋务派不知所措。中国产生后,受到了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发展非常缓慢,这说明新生事物的发展充满曲折。
3.发展是硬道理
后,洋纱、洋布的大量输入,中国农民为适应形势的发展,一开始用洋纱取代土纱,后来又用洋布取代土布,以适应机器生产的发展需要。他们纷纷走出封闭了几千年的封建堡垒,走进市场,出卖自己的农业产品,购买自己需要的工业品,这说明发展的重要作用。
是在外国资本主义有了很大发展的情况下发生的。中外经济发展的强烈反差使在中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摇摇欲坠,迫使清朝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些人奋起抗争,以求富国强兵。可见,正是发展的迫切需要推动了的产生。虽然没有能够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它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从而推动了中国向近代化方向发展。
(三)历史知识的运用
通过上述两个层次的教学,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学会了一些提炼知识的方法,并得到了一些规律性认识。但这还不够。只有把知识与理论相结合,并将其运用到问题的解答过程中,才可以说是具备了学科能力。因此,我们在第三层次采取了提问的方法,将对知识的考查和能力要求用问题的形式布置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究。
众所周知,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的渐进的过程,历史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也应该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过程。探究历史问题的归宿不仅仅是解决问题,而且是分析问题、发展问题。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使他们“知其所以然”,即不仅要在学习中掌握知识,还要对知识进行整合、重组和发展。古人云“无所不知为无知,有所不知为有知”。学无止境,学生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中掌握新知、发展新知、升华新知。历史课堂教学的最终结果不是消灭问题,而是不断地把课堂讨论引向深入,把再生新问题作为课堂的归宿,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带着问题去”。所以,教师要设计具有一定层次性的问题,要让学生从站着摘桃子到跳起来摘桃子,让学生所摘的桃子越来越大,越来越好吃,不断让他们体验到探究的甜头。
一般地说,提出的问题应该包括基本知识、对知识的加工提炼和知识的运用三个层次。以必修一《巴黎公社》一课的教学法为例,我们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巴黎公社是在何种情况下成立的?概述其成立的经过。巴黎公社成立后采取了哪些措施?它有何历史意义?巴黎公社为什么会失败?从巴黎公社的措施分析,巴黎公社的目的和性质是什么?巴黎公社的失败说明了什么?它对我们今天的现代化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上述问题中的第1~4问属于基本知识,学生在课本上就能找到,回答第5~7问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提炼和分析才能完成,第8问则是属于知识运用、拓展问题。这样提出的问题,层次分明,难易度区分明显,能够使学生的思维由发散思维向聚合思维发展。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像《中庸》所说的那样,倾力培养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生,使他们成为思维活跃、参与意识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赵军梅.谈谈高中历史新课标教材内容与旧教材的区别[J].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2005(11).
[2]郭会桥. 武汉部分高中非毕业年级取消晚自习[N]. 楚天金报,2009-09-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