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教育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精神教育;现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9-256-01
众所周知,高考是我国社会环境下相对公平的选拔手段。但随着应试教育之风越刮越烈,随着语文分值的增加,高中语文教学渐渐走入误区,陷入了人文性缺失的困境。
一、语文教育理念走入误区,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
在统一、刻板、功利性的应试教育的阴影下,为了与严格的考试训练相适应,有些高中的语文教学依然偏重知识技能的训练,重视培养训练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重视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忽视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从而使语文工具性特点更加突出;忽视了语文人文教育态度,削弱了它的人文属性,导致语文学科人文内涵及文化底蕴的缺失,使语文这门充满人性之美、人文底蕴极为深厚的学科,沦为了一种应试的技艺之学。
目前,虽然在形式和理论上人们的认识是比较先进的研究性学习、合作教学、对话教学等,然而,实际操作却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依然是热衷于归纳总结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和教学模式,轻视道德教化和思想修养;重视智育,轻视美育;重视机械操练,轻视思维开拓;重视短期分数提高,轻视学生全面发展的“应试教育”的倾向。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被彻底忽视。
二、语文课程安排欠缺合理性,人文思想缺失严重
在高中课程的设置中,语文这门学科尽管课时并不少,但内容主要被语言、文法、修辞等“理性”内容和八股式写作技巧的枯燥训练所占据。学生被框在课堂里,框在语文教材里,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积累和生活常识,远离了生活实践。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到:“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1]作为社会交际工具,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语文源于社会生活,并且运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生命力。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而忽视了生活实践,这无疑是“小学而大遗”。
因此,语文教学需要开放的课程体系,需要由教室的小课堂走向生活的大课堂,唯有如此语文教学的路才会越走越宽。
三、语文教学严重唯科学化,课堂失去人文光彩
深入到现实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会发现唯科学化早已深深地植根于有些教师的教学意识当中,广泛地存在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一言以蔽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唯科学化倾向已经表现得越来越严重。
在教学目标上,知识本位的物式目标成为教学目标。有的学校甚至把大学中文专业有关语法、修辞、逻辑、文学的知识系统,压缩以后放进高中语文课程。有些教学材料也是以语文知识系统为编写起点,过于加强理性知识的传授,削弱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
在教学方法上,有的语文课堂依然以全盘讲授的物式灌注为主。课堂始终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讲,学生听,把学生当作装知识的容器,把过多而又无用的知识灌注给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造成学生自学能力缺乏,生活能力缺乏,思想自律能力缺乏。
这种“唯科学化教学模式”使最具人文性、人情味、人性美的语文教育逐渐成为语言文法的训练和写作技巧的操练。
四、语文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人文精神培养发生偏差
目前,由于整个社会对知识的重视,考上大学成为学校、家长和学生的目标。
在家长看来,考上大学预示着学生未来的工作有了保证;在学生看来,考上大学就完成了学校和父母的任务;在学校看来,高考的升学率是学校未来发展的直接保障。语文因为直接与考试息息相关而受到了重视。在这样的思想影响下,以分数论成败,以成绩定优劣是教学评价中最常见的现象,“三好”的标准往往为“一好”所代替。
在现实的教学中,教育主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是考分的高低,只要成绩好,考分高,其它的一切都掩盖了。着名教育评价学家斯塔夫尔比姆指出:“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2]简单的评判标准抑制了学生多维度的思考和个性化的体验、理解、表达,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放弃了语文作品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
五、语文教师缺乏人文精神,教学个性化被程式化
由于传统语文教学的影响,很多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并没有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对新的教材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还缺乏一种新的认识。从时代背景到作者简介,从内容分析道写作特色,教师大包大揽、教师劈章斩句地加以语法分析,庖丁解牛一样进行逻辑推演,却很少引导学生体味作品的情趣、理趣、景趣、意趣,很少提示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加以思考、辨析、探讨,忽视了对新教材中所拥有的人文精神的挖掘和体验,不能有效传递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审美情感、人性感悟。学生始终在作品与讲授的,教师只能采取“组织教学”这种原始的方法逼迫其参与。这种僵死的模式不仅使学生丧失了语文学习的热情,同时也使学生丧失了课堂这一特殊生活的乐趣。
就思想观念来讲,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现状确实存在有着明显的局限。张家璇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批评了“唯本”“唯考”“唯法”三种观念(《语文教学观念转变之我见》),其他专家和学者也多次批评过语文教学观念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观念的陈旧和落后。基于这种现状,我们的教改必须先广泛进行社会调查,多多研究教材与教学的适应情况,多多研究学生心态和思维方式,坚决反对对某种传统教学思想加以绝对化、凝固化,坚决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应把语文教改看作是一个以实用为基础的开放体系。这个开放体系正好与封闭体系相反,在课堂教学中,要增加学生观察和思考的机会,要增加学生动口、动手的机会,要尽量给学生提供显示和发展才能的机会。
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是在初中基础上的提高,但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同时,广度和深度的不明确,也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封闭主义和形式主义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根据实际情况来分析,绝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学习在高中阶段受升学考试的左右而视野狭窄,同时又因教学形式方法的单调而浅尝辄止,学习的广度与深度都远远达不到要求。学语文局限于课本,局限于课堂,局限于几页练习题,没有课外阅读习惯和练笔习惯,课堂学习消极被动,浮在知识的表层无法深入等等,这就是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改变这一现状的关键就在于对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要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教什么,范围有多大,内容有多深;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才算合格等等。当然,这都是深入到高中语文教学内容很复杂的问题,一时恐怕解决不好。但是我们还是希望大家都能来研究这一问题,形成统一的认识,并且能够在新的教学大纲中体现出来。
教改中,出现了不少新的教学方法。这些方法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无疑是十分有益的。但由于多年来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死记的做法已经成为习惯,所以某一新的教学方法一时还不能为广大师生所接受。即使学得一点两点,或如法炮制,其结果还是不够理想的。就拿比较公认的“自学——讨论——实践”这一课堂教学环节来说,在广大农村中学各方面条件较差的情况下,要能真正学到手还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在研究教学方法如何多样化的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教学手段如何现代化。在教学中适当采用电化教学手段,对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养成用眼、动手等良好习惯也是十分有益的。可惜的是,我们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还刚起步,广大的农村学校对此还很陌生,这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不能不说是一大影响。
同样,我们也不可忽视考试机制的完善,增强考查内容的科学性、导向性。
高中语文教学的显性目标与高考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目前的形势来说,高考作为教学指挥棒的作用是谁也否定不了的,事实上也不应该否定。“升学考试从来是指挥棒,其他学科如此,国外也如此。”(见于漪先生的《弘扬人文改革弊端》)。我们说,这个指挥棒只要指挥得好,高中语文教学的方向、目标就会更明确,语文教学质量也就会随之而提高。不过,现行的考试机制尚不完善,许多方面还有很大的局限。这实际上也是由前面所谈到的“唯考”的观念所派生出来的,例如过分地看重了一次考试的作用;应试成为高中教育的终极目的和唯一目的;教学完全围绕考试作文章,忽略了高中语文教育的特点和学生个性的发展;以不同形式、不同等级的考试建立教学质量的评估机制;逐步把考试渗透到各个年级(甚至初中、小学)、各个环节以形成覆盖所有学段的考试网络。考试机制的不完善带来的负面效应很多,大家对它的批评也很多。如何建立比较完善的考试机制,是一个社会性的问题,就语文学科来说,它应该具备科学性、实践性、层次性和多样性。
【关键词】高中语文 人文素养 现状 对策
1.什么是人文素养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素养"的解释是"平日的修养"具体就是这个人的修养,与我们所说的"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个人行为特征、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人的素养的含意也大为扩展,它涉及到人们如何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等各方面问题。
如果将"人文"确定为"人文学科","素养"认为主要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成,那么我们就可以将人文素养理解为人们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知识所反映在自身精神上、心理上、行为上的综合体现,即一个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所反映的人的内在品质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修养。从大的方面人文素养的内容分为两部分:知识修养和精神修养。其中知识修养是通过比较系统的人文学科学习掌握的,而精神素养是通过对人文知识的内化形成个人的价值观、道德、气节和思维方式等方面。
2.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现状
2.1 重视度不足,教育观念陈旧。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科学,技术的偏爱远远超过了人文学科,就像人们一直崇尚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信条,认为只有学好了理科性的科技文化知识就没有办不到的事。高中教学过程中,学生家长重理轻文的思想观念对于教学影响也很大,不能把语文、地理、政治、历史等科目放在应有的位置。这种对于语文教学的不重视,导致许多中学生人文知识缺乏。高中学习正是为学生发展奠定基础的阶段,如果在高中没有很好的学习人文知识,高中文理分科后选择文科的学生就必须用大量的时间去重新补充人文知识。费时又费力,还有可能导致学生平时学习压力过大,学习效果不佳。
2.2 学习目标单一,学生片面发展。
实际上我们大多数的高中语文教学,只是为了应付中考。学生除了背诵一些要考的诗词外就是熟记句式和用法,考试时以套用格式,有的学生还甚至出现在考前死背作文的情况。我们教学中不管是学生学习语文还是教师教语文的目标都是通过考试,提高升学率,这种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态度完全背离了学习的真正意义。高中生本该是充满活力的具有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的新一代,而在这种以考试为第一目的的教学中,他们失去了这个年龄段本该有的活力和朝气,成了一个个应付考试的工具
2.3 教学过程程序化,模式死板。
近年来,不少中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一套不变的模式,教学缺乏灵活性。不同的文章都被套进这一模式,不考虑合适不合适,将文章分成不同部分,强迫学生运用这一套路去分析。[6]语文课堂上,老师所讲解的内容并不一定都是考虑到学生自身发展水平。例如,讲解一些古诗词时,教师似乎并不重视学生自己对于古诗词的理解感悟,只是一遍又一遍的强调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讲到写景的诗句时就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讲到别离抒发感情的诗句就是表达了作者对朋友、家人、爱人的不舍之情。学生将这些结构和固定的套路记住,考试中原搬套路,缺乏创新性。这种考试考的也似乎是学生的记忆力,而非学生能力。长时间的思维定式训练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机械的思考模式,缺乏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创新性,不能灵活运用已有的资源为学生创设相应得情景,而是按照死板的教学程序走,像生产商品一样对待学生。整个教学过程也完全背离教学的意义,学生缺乏创新精神,个性压抑,不利于学生人文素养综合提高。
2.4 语文课堂虚而无实,缺乏实效性。
由于各方面原因不能使语文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课堂的教学效果。而今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的状况并不乐观,以下两个问题尤为突出:
教师在教学前没有对教授内容进行精心的组织分析,精简设计,组成完美合理的课堂结构。上课时只是将课本知识大量的堆积,不考虑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整个课堂显得零散,内容繁杂。老师认为自己该讲的都讲到位了,可是学生真正吸收的却很少,有的学生甚至连课文基本内容、基本结构都没有把握,更不要谈自己对课文的感受体会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讨论、互动,设置较多的问题环节,几乎每个问题都让学生讨论一番,有的学生则趁机聊天,缺少组织引导,一味的让学生自由发挥,对于学生给出的答案也是全部肯定,不考虑文章要体现的价值趋向。认为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没有认识到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必须以教师的指导为前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的进行合作学习,发挥集体作用。
3.人文素养培养改进措施
3.1 转变传统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
传统高中语文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两种教学形式:一方面是服从――驯服型教学;另一方面是传授――训练型教学。这两种教学形式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不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严重扼杀中学生的探索求知精神,对学生未来发展有很大影响。例如:服从――驯化型教学中教师就如同古代所说的传道者,学生为学道者。教学过程实则为"驯化",学生必须无条件的服从教师。教师是绝对的权威者,这种教学分明是对中学生人性的压迫,摧残,很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传授――训练型教学观认为,教学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规则,学会熟练应用这些规则。其实这里指出的应用实质上是机械的应用,没有充分的考虑语言知识的整体性,情景性。
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例如:师生之间,学生和课本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与文本之间等。新的教学理念下,要进行人文素养教育,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倡导对话型教学。对话型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在与教师、教材、学生之间的多重对话中提高自身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并获得知识。对话型教学不是简单的向学生灌输知识,而是通过交流对话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打破传统教学观中学生处于被传授,被灌输的对象,主动让学生在对话中生成对教学的理解感悟。充分的运用对话型教学,能够充分的尊重中学生个体发展的特点,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自觉形成良好品质和道德修养。
3.2 创设语文教学情景,促进学生自身感受。
实际上学生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获得学习的。语文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中贴近生活场景的情景模式,有利于学生融入其中,感悟文章。情景教学中,往往很重视激发学生的情感,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作用很大。在设置教学情景时要考虑到充分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自我体验,但同时要注意指导帮助学生正确表达思想感情。例如:在教授《雨霖铃》时,仅仅只是通过直白的翻译,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诗人与有人把酒送别时的感情。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音乐,flash或者视频展示等,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和家人,朋友分别时的场景,通过切身感受,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对诗人也会有更高层次的体会。在讲述一些课文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设计场景表演,户外教学等方法,更能使学生感情触动,增加课堂活力。让学生在娱乐,充满乐趣的环境中获得知识。这种情景性教学不但可以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起巨大作用,还能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人生体现、一种乐趣。
3.3 倡导教学合作,提高课堂互动。
《新课程标准》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语文教学也不例外,只有倡导合作互动,创造师生和谐的课堂气氛,才能产生适合人文精神生长的土壤。为此,教师主要可以从以下两发面进行:
(1)调节师生关系。教学活动中,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课堂上教师主动表现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关心尊重每一位学生,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体验。教师还应有足够的能力坚持自己的主导地位,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通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2)促进互动合作。课堂互动中要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情景中,引导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认识到自身的价值,获得成功体验。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个性,教育不应该以牺牲个性为代价;同时互动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学生集体荣誉感,增强学生集体意识,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
3.4 勇于创新改革,构建开放式教学模式。
开放式教学模式是一种适应新课程改革潮流的教学模式,开放式教学要求教学要从知识中心向问题中心转化。这种教学模式是比较适合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状况的,开放性可以满足中学阶段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需要,给中学生提供一个勇于探索求知的新情景,有利于中学生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很好的掌握人文知识。学生的学习也由过去陈述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发展成探索性学习。
3.5 教师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素养。
教师职业的师范性的特点,使教师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道德、品行、思想、习惯等各方面都会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那么对于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的要求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前提;教师可以把握各种学习机会,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注重自身行为品德的表现,为学生树立楷模。正如人们所说的"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教师,一定是具有人文精神的教师"。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加强自身文化修养,提高自身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321-360.
[2] 林志荣.重视人文精神熏陶 关注人文素养教育-新课改中高中语文教学理念之思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
[3] 王尚文.中学语文教育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 李小燕.我看语文审美教育:借助高中语文课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J]. 教育导刊,(下半月),2011.
[关键词]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现状;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07002301
众所周知,诗歌能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修养。因此,在人教版的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第一单元,就专门安排了中国现当代诗歌、外国诗歌的学习,可见编者的用心良苦。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却很少有教师愿意花大功夫去引导学生领略现代诗歌的美,也很少有学生真正对现代诗歌感兴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现代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1.现代诗歌地位不高
中国的现代诗歌诞生于前夕,它受到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并融合了古典诗歌的艺术及民族风格,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但是中国现代诗歌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以及诗人的数量上都远远不及拥有几千年文化历史的古典诗歌。
造成现代诗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地位不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考语文试卷并未将现代诗歌作为重点考核的部分。比如在考查诗歌鉴赏时经常会把古典诗词的赏析作为重点考核对象,高考作文也明确注明除诗歌外体裁不限等等。在现在这样一个以高考为指挥棒的急功近利的社会,教师、学生、家长都不会花大力气去学习、关注与高考无关的内容,现代诗歌的地位也就被慢慢地边缘化了。
2.教师的诗歌素养不高
语文教师的诗歌素养直接影响着诗歌的教学质量。长期以来,现代诗歌在中国文学中属于小众文学,一般的人都喜欢听故事而不喜欢读诗,喜欢看小说而不喜欢看诗集,甚至许多语文教师对于现代诗歌的体验、对于现代诗歌的知识储备非常少,再加上教师工作的繁忙及个人兴趣爱好等原因,平时接触现代诗歌的机会少之又少,诗歌素养不高。这就直接导致了教师在现代诗歌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只会枯燥地照本宣科,就诗论诗,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领略现代诗歌的美。有的教师甚至是“一笔代过”,草草教完,大大抹杀了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兴趣。
二、现代诗歌教学的思考
如何能够提高现代诗歌的教学质量,让学生从诗歌中获取更多的文学养料,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1.教师要有深厚的现代诗歌素养
高中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引领者,要想让学生在诗歌课堂教学中学得有滋有味、兴趣盎然,教师本身必须具有深厚的诗歌素养,要成为一个有诗意的人,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在教学过程中,对诗歌有独到的艺术见解,有较高的艺术修为。
2.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要想提高现代诗歌的课堂教学质量,必须唤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教师可以选择性地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适合他们阅读的经典现代诗歌,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习惯。并且不定期地进行诗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自己创作诗歌,举行新诗创作大赛,让学生有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教师还可以把学生的优秀诗作推荐给出版社进行刊登,让学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提高学习现代诗歌的热情。
3.引导学生领略现代诗歌的艺术之美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优美的诗歌更是如此。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整首诗歌音律和谐,朗朗上口,极富音乐美;句式灵活自由、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具有建筑美;夕阳下的柳树,随波起伏的青荇等美妙的意境可以让读者陶醉其中,极具绘画美。这正是闻一多先生“三美原则”的完美体现。生活中不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觉、去体会诗歌中的美,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4.不能孤立地进行现代诗歌教学
中国的现代诗歌受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并融合了古典诗歌的艺术及民族风格。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结合古典诗歌、外国诗歌的鉴赏,对于现代诗歌的教学将会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关键词:高效管理;自主学习;启发教育
高中的教学工作是繁杂而沉重的,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辛苦。“三分靠教,七分靠管”,这一直是我奉行的教学准则,是我从教多年的深刻体会。这告诉我们高中语文教学的灵魂在于“管理”二字,“管理”在某种意义上比单纯的教学更重要。“管理”,不是单纯的管理和说教,“管理”的精髓是引导,引导学生合理地安排时间学习,使他们有激情、有活力,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从而更好地形成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效地提高语文成绩。那么,如何切实提高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呢?如何让学生有成效地进行高考语文复习呢?
一、加重考试频率是错误的选择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其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而在我们的教学中,高考却成了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在高考制度的延续下,这个被奉行了多年的“魔咒”今天仍在重演。高考,无论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高三进行大剂量、高强度的训练名正言顺又在情理之中,以考试来督促学生,从考试当中可以检验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对出现的问题加以总结从而更好地完善以后的教学。这种意图很好,出发点也不错,似乎就无可非议了,但这种给师生加重负担的考试,既没有科学性,又没有实际操作价值,因此不可能获得很好的预期效果,所以注定是个错误的选择。
首先,高中语文教学成绩与考试频率不成正比关系。一味地增加考试的数量是不能保证语文教学质量的,数量的累加不一定就形成质的飞跃。语文是一门语言基础学科,同时也是一门综合学科,“语文天生重要”这是其他学科不能匹及的,高中语文大纲中要求学生“读、写、听”的能力是可以通过考试训练提高的。而在高中语文学习中,“理解”“领悟”是必须通过学生慢慢理解和体验提高的,不是通过考试就能办到的。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就是教师将教学的重心转向了频繁的考试上了。教师在频繁的考试中,只能是应付,很难起到好的效果。这样频繁的考试不但激不起学生的斗志,反而让学生更加的反感,是徒劳无功,白白地浪费时间。
要想让高中语文教学成绩有起色,我认为教师的教学必须遵循学生心理需要的规律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学生乐意学,主动学,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使学生享受语文教学的快乐。
二、强化管理,着重方法指导
苏联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过一句话:“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这就是说教师对学生充满关爱,能激起学生的上进心。用真心爱学生,管理学生,才会达到高效的管理效果,他们才能在更健康、更美好的环境中学习发展。
对于高中教学工作而言,我们面对的学生,他们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都还不是很成熟,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和生活中对他们多加管理和指导,从而促进他们更快地进步。“学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管出来的”这是我一直奉行的准则,教师重要的不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要放弃蛮干的思想,尝试着从管理当中追求效益,从指导方法中收获成就,从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中去追求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和语文能力发展的效果。
可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一味地进行“填鸭式”教育,他们认为把知识毫无遗漏地传授给学生就是最大的成功。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已经是“喧宾夺主”了,再加上无休止的高强度的训练,留给学生的只能是盲目地顺从。在这种心理作用下,学生找不到激情和快乐,更体会不到考试带来的成功感。学生只能是浑浑噩噩地度过难熬的高中生活,带给他们的不是美好的回忆,而是痛苦的回忆。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宽松的学习空间,让他们自主地掌控时间。同时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教师应该进行科学合理的方法指导。
三、让教师有成就感,让学生有成功感
高中语文教学就是要让教师有成就感,让学生有成功感。要达到这一目的,一是降低考试的难度,降低考试频率;二是加强管理,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由此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和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高中的教学负担本来就很重,再加之频繁的、高强度的考试训练,让教师常常是顾此失彼,焦头烂额,效率大大降低了。教师在高中教学中得不到快乐,更谈不上有成就感。这样做降低了教师的热情,降低了教学质量,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功感,因为大规模频繁的考试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异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降低高中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功感。只有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才利于我们发现学生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提高他们自身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我们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就应精于讲解,不是对知识讲解得面面俱到,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指导和管理,是给学生留出自主时间,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放弃“老、陈、旧”的思想,不要盲目地考试和频繁地考试,真正做到“精考精练”。语文教师要具备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的理念,首先,要从真正意义上把自主学习时间还给学生。其次,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只有学生有了自由的、独立的思考空间,他们才会觉得只有在自主学习的情况下才会学得快乐,更充实,更有意义。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教师也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的教书匠,教与学只有相互促进,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要真正改善和提升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降低考查训练的难度,精心设计考查训练题,把学生在平时课堂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设计到考试训练当中。这样,学生会觉得考试训练和课堂是分不开的,也让学生明白只有在课堂上认真思考自主学习才能在考试中轻松自如。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也就会随之而来。
要想真正改善和提升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教师还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只有了解了学生的“需求”,我们讲解起来才不会盲目,无所适从。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指导和管理学生:1.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特点和缺陷。2.教给学生情绪控制和解决的方法。3.指导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和计划。4.针对学生阶段学习的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
总之,高中教师的职责是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有效的学习和复习,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更多的学习乐趣,教师只有更新观念,主动适应、参与教学改革,才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帮助学生、指导学生,才能使学生真正感觉到高中语文课堂是求知者的天堂,学习的乐园。才能让教师在教学中获得成就感,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在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只有边学边做、边思考、边总结经验教训,才能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于年河、许建中,《中学语文教材教法》,河北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