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历史必备基础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备基础知识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历史必备基础知识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历史必备基础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备基础知识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综合素质;论述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历史论述能力,首先我们要认知什么是历史论述能力?论述能力是指一个人叙述并归纳、总结、概括事实,表达观点的能力,在历史教学上则是指学生通过给定的历史材料归纳基本史实重点、表达观点的能力。近年来,在高中历史考查中论述类的题目越来越受到重视,分值不断提高,但是这类型的题目也被学生视为最难解决、最难得分的题目。出现这样的情况,这与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教学重点的侧重存在很大的联系,教师对于学生论述能力培养的不足,导致学生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无从下手,在答题过程中出现:史实运用不准确、观点不明确,文字表达不恰当等问题。要想提高学生的论述能力,笔者认为要可以从巩固基础历史知识、自主探究学习、培养综合学习能力三方面入手。

一、巩固历史基础知识

在学生阅读一段历史材料时,常常出现不知道材料所述史实、不知道材料出处的问题,这是因为学生对基础历史知识掌握不牢固,知识面不够广泛。学习历史这类人文学科,不能够让认知和思维太过局限,要V泛的了解和学习相关知识。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就要以课内学习为重点,以课外学习为延伸。

(一)以课内学习为重点

高中历史学习要以考试为重,所以对于课内历史知识的学习至关重要,首先我们要做好的就是引导学生牢固掌握课内知识。课内学习材料重点是教材,高中历史教材主要是从纵向、横向两方面展开,纵向的时间线和横向的分类史实,因此我们在教学时也主要按照这样的顺序。高中历史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繁多复杂,难以让学生生硬的死记硬背,此时我们就需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系统、结构的学习。

首先构建学习主线――把握时间轴,许多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最大的困难就在于记不清历史事件的具体时间和时间顺序,所以我们可以把教材拉通,按照朝代顺序把具体的时间线给学生理清楚,让学生掌握清楚。其次,模式化掌握重大历史事件,高中阶段对历史的探讨主要是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例如、工业革命等等,对于历史事件的学习主要是把握其时代背景、起因、过程、结果、影响这五方面。采取这样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学生可以保持清晰的思路,提高教学和学习效率。

(二)以课外学习为延伸

历史学习最忌讳知识的掌握不够,在高中阶段由于教学时间的有限,教师往往只能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而学生也很少自主的去扩展课外阅读,这就导致历史知识储备不足。虽然考试大纲明确了考试重点,老师可以有选择的安排教学内容,有侧重的教学,但是知识都是环环相扣的,任何一个独立的事件都和其他事件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个联系往往就成为了解答问题的关键,所以在有重点的教学和学习的同时,我们也要对重点外、课本外的知识有所涉猎。

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高中历史对学生论述能力的考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考查,在论述过程中要求学生在特定时间内充分运用累积的知识,研究历史问题并解决现实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在平时的教学课程中安排探究性的课程,提出探究课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思考力、学习力,逐步培养学生的论述能力。例如在学习时,对于其对我国的影响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众说纷纭、观点不一,我们就可以在这一问题上让同学们进行探讨,表达观点,形成完整的论述,并且在表达观点的过程中要注意主客观相结合,用事实作支撑,避免完全的主观臆断。

三、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高中历史对学生论述能力的考查如果拆开来看,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综合全面考查,论述的前提条件是理解材料,所以首先要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其次是对问题的思考能力,最后是总结表达观点的表达能力。

(一)提高历史理解能力

理解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历史理解能力,需要与学科特点相结合,同时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提高理解能力需要以大量的材料阅读量为支撑,所以首先我们要保证学生能最大限度地阅读历史材料,包括教材和适当的课外延伸材料。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思维惯性,以一个特定的角度切入问题思考,把握问题或现象的实质。比如关于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我们就要让学生分辨出其中的客观事实叙述和主观评价;关于两段相似史实的评价就要思考其异同点,掌握普遍规律。

(二)不断激发学生思考

学习探究需要保持思考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以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思考能力的激发。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单一的讲授,让学生只是听课而不参与到课堂中,不参与到学习内容中来,参与课堂的最好方法就是思考问题,已有的知识并不是绝对全面的、完全正确的,其中必然存在着许多未解决的问题。另外由于个人主观立场的不同,对于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看法,所以保持思考是参与到学习中的最佳途径。例如在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阅读了教材之后,对于其中需要研究的原因、过程等问题,我们不要直接提出,而是让同学们思考问题,表达观点,逐步达到通过学生的思考得出答案的目的。

(三)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高中历史必备基础知识点范文第2篇

一、分析与定位

1.分析必修科目的学测说明(以2014年为例)

从学测的命题指导思想来看,学测力图体现基础性、公平性、时代性、创新性和情境性,以科学评价引导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有效实施。从测试能级看,学测主要侧重于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叙述和阐释历史事物这三类。从测试具体内容看,学测的知识点都是各专题的主干知识,在所有202个二级内容中,“了解”要求的有132个,占比65%。从试卷结构看,试题难度比例中容易题占70%,中等难度题占20%,较难题占10%。

综上所述,必修科目主要测试学生对主要史实的了解状态、基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必备的人文素养。

2.分析近四年来的学测试卷(以2011、2012、2013和2014年江苏学测试卷为例)

图表一:2011―2014年学测试题知识点来源分布图

图表二:2011―2014年学测试题能级分布图

注:①表格中的百分比是分值占比。 ②能级1-4分别为: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叙述和阐释历史事物,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 ③在能级分类时,如果涉及多重能级要求,以主要考查能级计入。

尽管数据统计很费事,统计口径也会因人而异,但从统计数据中我们大致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学测必修科目知识点的考查仍然与教材知识密切结合,年均约88%的分值与教材知识相关。(2)在材料情景成为命题趋势时,年均约60%的分值需要我们阅读、解析材料获得,这对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和语言理解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3)从能级目标分布看,历年的试卷基本能够在四级目标上做到全面覆盖,但侧重在前三个能级目标,即调动和运用历史知识,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叙述和阐释历史事物,年平均分值占比约为91%,但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能级4即论证和探讨历史问题能力也增长的趋势。连续四年数据的量化分析可以验证学测与课标、考试说明的要求基本吻合。

根据以上两个方面的分析,学测试题主要是对主干知识、基本能力的考查,题型以基础题为主,在短时间内集中地讲与练,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和基本的应试能力,“保C”问题较小。但是在材料情景成为命题趋势下,教师的讲和学生的练不可能涉及所有的知识点,对材料解析的视角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试图以全讲全练来替代一切显然是行不通的,“冲A”难度很大。“白羽鸡式”的教与学将使新课程精神不能得到张扬,历史思维、创新精神、价值观念、人文素养不能在课程的学习中得到落实。对于原本就不喜欢历史的理科生们,在这样的课堂中如同遭受着钝刀的宰割,有点儿效率恐怕也是依靠高耗换取的,效率之低下可想而知。

二、设计与例证

课程目标决定考试目标,应对学业水平测试的课堂教学首先要从课标出发,分层次地落实课程目标,让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具体而言如下所述。

1.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

依据课标、教学要求和测试说明等学科指导性文件,选择面向考试的教学内容,既不是单纯的教教材,也不是单纯的罗列和铺展历史知识。而是将历史新课程精神悬于头顶,谨严而又富有创意地分解新课标的内容标准,充分而又节制地阐释内容标准里的知识内涵,撷取校情和学情能够接受的内容块面,内容的确定才是效率的依据。[3]我们以“工业革命”为例。内容标准: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必修科目的测试内容和要求:了解工业革命发生的主要条件,了解两次工业革命中的主要发明,了解两次工业革命中生产组织形式的创新,认识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无论是内容标准还是测试要求涉及历史概念(工业革命、生产组织形式)、历史线索(工业革命的发生、世界市场的发展)、历史认识(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历史阶段(两次工业革命),当然还涉及历史的过程与方法(了解史实,探讨影响),以及价值观(认识影响)。针对这些教学内容要素,我们可以进行细分:需要“知道与了解”的为工业革命的概念,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创造,工业革命的形成条件。需要“理解和认识”的为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辩证地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观点。对内容标准进行细致合理的分解,既是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也是教学功利化的使命。

2.通过学生的学习行为分解的内容才能转化为他们的知识与能力

时下常用的材料教学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识读、记忆、体验、表述、制表归纳、质疑、比较中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理解和解释历史,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激发历史学习的激情。[4]此外,观察式教学、思辨式教学效果也很好。观察历史实物、历史图画、历史环境等可以使学生具有更为敏锐的观察力,从而为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乃至创造能力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也渐渐地获得提升。历史的学习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能力,还在于让学生依据有关材料能独立思考、质疑、认识和判断,得出相关的结论,同时也能在已经学到的知识、能力和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迁移,在思辨的过程中正确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形式,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以获得对历史过程的初步认识,掌握历史概念,对事实和性质进行判断和推理,从而达到深刻理解和认识历史的目的。还是以“工业革命”为例,我们可以用五个步骤来转化分解后的教学内容。

第一,教师用“资本、劳动力、市场、政治环境”等关键词去启发学生,使其通过知识迁移,了解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原因。

第二,指导学生制作“工业革命中的主要发明创造”的表格,一方面进行知识整理,另一方面面对成就表,谈谈两次工业革命中的科学家、发明家的故事,体会他们的科学探究精神。

第三,继续用图表的形式来组织教学,即工业革命的线性进程:棉纺织部门 动力部门交通运输部门。

第四,进行材料解析、图片观察等,重点从“世界市场的孕育和成熟”以及“世界连接为一体”两个方面分析讨论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五,围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展开辩论,探讨并认识工业革命为世界市场的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先进的技术基础,同时就后工业革命时代国际贸易和殖民主义、物资和物种交流、人口迁徙与种族融合、文化的交流与撞击、各种社会形态的冲突与选择等议题进行思考和交流。[5]

3.培养良好的阅读和解决难题的考试品质

重复、机械的训练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我们的应试技巧,但这种技巧会随着训练的消失而逐步消失,而且这也会使我们的课堂失去润泽之感,选拔失去愉悦之情,注定是一种高耗而又低效的行为,更不可能成为学生终身受用的品质。阅读、审题、解析、归纳、表达、书写等良好品质的形成,一方面可以通过教与学的双向行为在活动中逐步提升这种品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典型例题的讲解和适度的训练使其得到养成和提高。当然我们也不要忽视对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和应用。只有这样,技巧才能沉淀为自己的学科素养,成为一种品质。犹如上文设计的教学步骤,在第一步中,教师用关键词启发,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打开了思维的闸门,锻炼了知识迁移的能力,学会了举一反三。在第二步和第三步中,学生通过制表,学会了归纳;通过读图,学会了观察。制表和读图也让学生进一步清楚理解了工业革命的概念,懂得了史论结合的道理。在第四步中,材料解析让学生养成阅读、提取有效信息、归纳、表述和书写的好品质。在第五步中,学生通过辩论,训练了思维,锤炼了语言,学会了合作、交流、判断和推理。如此长期地锻炼下去,怎愁学生的学养不能提升呢?

三、从钝刀宰割到如饮甘泉

不难看出,有效且高效的教学行为应该是围绕着内容目标,在师生的互动交流中步步为营,稳健推进。那种不断地讲、反复地练的教学不适合历史学科的特点,也会使课堂变得沉闷、机械和索然无味,无论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是钝刀的宰割。新课程和考试并不矛盾,用新课程的眼光审视考试不应只是一种技术行为,围绕教师给出的“标”,师生之间通过双向乃至多向的互动,在体验中不断地提升教师的教养和学生的学养。我想无论是从“冲A”、“保C”的功利视角还是新课程视角看,上述教学设计是目标实现的必由之路,如此师生才能如饮甘泉。

注释

[1]必修科目的学业水平测试在下文中简称学测。

[2]白羽鸡: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的鸡种,常被冠名为“速生鸡”。本文所指的“白羽鸡式”教学是指希望通过短时间的讲、练、背,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的教学方式。

[3]束鹏芳.域内方外:指向历史高考的教学策略庶谈[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