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供应链网络设计决策

供应链网络设计决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供应链网络设计决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供应链网络设计决策

供应链网络设计决策范文第1篇

由于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有所不同,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技术也是有所区别的,笔者将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技术分成两类:一类是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实现技术;另一类是供应链管理的决策优化技术。其中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实现技术不仅包括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更包括对整个供应链管理体系的研究,而供应链管理的决策优化技术则主要通过数学建模的方式来解决供应链管理中的决策问题,从而实现对供应链管理的更换应用。具体如下:

1.1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实现技术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实现技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技术。即根据供应链管理体系结构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来设计相应的管理系统。在供应链管理诞生的初期通常使用ElectronicDataInterchange技术来实现,这种技术很好地满足了当时供应链管理的需求。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供应链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已经逐渐地开始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来进行构建,比较有名的管理系统如SAP公司的等都是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实现信息的与传输,从而实现各个企业的信息共享,完成协作。目前,专家学者们将目光瞄向人工智能技术,希望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来实现供应链管理系统的自主决策,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技术不够成熟,无法大范围的推广使用;二是供应链管理的体系结构研究。严格的来说,供应链管理的体系结构并不属于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技术,只是一种理论上的研究,但是由于其是供应链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的重要前提,因此笔者才将其视为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技术。

1.2供应链管理的决策优化技术在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会涉及到一系列的管理问题,如生产决策、产地决策、运输决策、合作伙伴的选择决策等,决策的好坏与否决定了供应链的效率高低,因此一直以来都备受各个企业的重视。而供应链管理决策优化技术是通过数学建模的方式来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更好的数据服务的一种技术。例如产地决策主要包括生产位置、仓库和货源三个内容,其对供应链的效率、企业的效益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如果仅仅依靠管理者的主观经验来进行决策往往会出现重大的失误,对企业造成很大的影响,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线性规划、启发式算法或者仿真等方法来进行求解,从而保证决策的正确性。此外,合作伙伴的选择决策可以通过招标法、直观法、数学规划与统计概率法来解决,生产决策可以通过排队论模型、网络流模型或者流体近似法来求解等。

2供应链管理的应用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社会已经逐步的开始进入知识经济与电子经济并存的时代,电子商务已经逐步成为了主流商务模式。所谓的电子商务指的是通过网络来进行生产、营销、销售等经济活动,其并不仅仅指依靠互联网技术来进行的商务活动,还包括利用其他电子信息技术来解决问题、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商务活动。从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来看,笔者认为,供应链管理在未来将更多地应用于电子商务领域,如通过网络来实现对原材料的查询和采购,对产品信息的展示等。

2.1企业内部供应链管理在企业内部,供应链管理将逐步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实现自动处理商务操作和工作流,同时增加对重要系统的数据的存取,以便于企业内部之间能够共享信息,共同解决客户问题。同时企业内部的供应链管理还能够更好地提高企业开展商务活动的灵活性,对市场的变化做出最及时的反应,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2.2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的供应链管理在以往,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的联系往往是通过工作人员来进行联系,而这也导致了信息的延后性。而将供应链管理应用于电子商务时代的企业和合作伙伴之间,一方面能够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另一方面能够实现企业和合作伙伴之间在商务处理上连接起来,形成一个虚拟企业,共同为整体供应链提高增值服务。

供应链网络设计决策范文第2篇

[关键词]供应链;柔性;战略管理;模型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6-0027-02

1 战略管理的范式

我们主要对机械视角向柔性视角转变进行分析,根据对战略管理领域核心问题的研究,如战略的概念、战略和其他的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模型、战略管理和战略选择模型的研究,现在逐渐呈现出两种趋势。一种是柔性视角,另一种是机械视角。机械视角是以制度规则和战略模型作为基础,并把战略当作是有计划的态势。Farjoun是对战略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演化趋势进行更加具体的分析、研究和归纳总结,并且在战略选择和战略管理的经典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战略管理的OESP,这里的O是指环境、E代表的是战略、S代表的是绩效、P代表的是柔性视角分析框架。下面我们将对战略管理中柔性视角和机械视角进行比较。

首先,机械视角下的战略管理,其环境特征表现为:稳定的、可预测的环境,并且适用于战略管理领域的早期发展阶段;认识论基础为:牛顿力学结构的逻辑、在战略形成过程中的行为和经济学的规则。机械视角对战略三个核心问题的解释分别为:时间—离散的;变量作用方向—线性的、单向的;变量结构—分割的。机械视角下的战略管理内涵为:一种计划或者是态势,一种静态的调整,对外部约束条件的反应,战略是受约束的。变量因果关系解释模型(SCP、SSP、RBV):静态的、简化的变量因果关系模型;线性的简单的因果关系模型;以规则为基础、定义并且变量间很少联系。战略管理过程模型,其包含战略设计模型,SWOT分析,理性、统一、行动者模式,其表现为静态的、具有时间先后顺序的战略选择,并且是一个给定的过程:战略形成与战略执行的一系列活动;战略形成和执行是分割的,战略变革的内外部活动是不联系的。

柔性视角下的战略管理,其表现出的环境特征为:动态的、不确定的环境,并适用于战略管理领域发展的高级阶段;认识论基础为:自然和社会科学中的新概念、柔性视角领域的新发展和机械视角的某些概念。柔性视角对战略三个核心问题的解释分别是:时间—连续的。强调序列、历史、演化的、与新概念创造的、不分时间先后的;变量作用方向—互为因果的,互相作用的因果关系、反馈回路;变量结构—整合的,在结构水平与模型之间进行整合。柔性视角下的战略管理的战略内涵:目标和行动的彼此协调的、有计划的调整,其主要表现为:动态平衡的彼此协调,包括状态、轨迹和行动;通过影响外界环境面达到的一种适应;包括传统和新颖的诸多概念,强调多重适应于组织内外部的活动。变量因果关系解释模型OESP:历史相互演变、自我影响、路径过程模型、不完美适应;多重因果关系、相互演化关系,战略、环境、绩效;一个以规则为基础的刚性视角和柔性视角的新概念框架。战略管理过程模型—战略管理的柔性模型:连续的过程,该过程需要被创造与促进,强调学习与持续性;反馈、应急战略,强调在战略形成与执行之间的辩证关系、战略决策行为;强调变量联系、整合过程、战略执行、组织、环境与子过程的联系组织内外部变革管理。

2 供应链战略管理

这里主要是对SSP分析框架引发的问题进行探究。SSP是战略(strategy)—结构(structure)—绩效(performance)的简称,将SSP分析框架应用到供应链的管理之中,充分地说明竞争优势出现在供应链成员的集群层面,而不是企业的个体层面,而这一研究方法已经逐渐成为供应链理论研究的主要方法。现在,社会发展迅速,当前的市场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消费者所追求的不再是产品和服务的即时性,而是要根据自身的要求,进行专门的定制,并要求提供完美的服务方式,这就进一步导致了需求不确定性的提高。SSP分析框架具备牛顿力学认识论基础和机械视角的战略管理范式特征,所以SSP分析框架方法很难适应供应链管理复杂性和动态性的需求。

从时间序列的维度进行分析,SSP分析框架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对供应链管理的决策循环进行分析与说明,在这里企业的资源、外部的环境、活动方式和供应链的组织结构都将被看作是一个给定的静态,是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才创造出了供应链运作的效率,并且实现了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

SSP分析框架中构成要素之间的作用,属于一种线性因果关系,很详细地说明了一些行为的因果关系,但是对各变量之间的内在影响和相互关系则关注的较少。供应链的战略选择和战略设计模型只是说明了变量作用方向的内容,而反馈关系则表现的相对模糊或者是缺失。

供应链战略作为SSP的分析框架的重点要素,它是以一种加强各个要素的方式被提出,而且被定义为一种在彼此支持的组织要素中的态势,一种比较稳定的构架。制定供应链战略决策的过程被当作是一个“黑箱”,而战略的执行和形成被看作是按照规定的计划执行,所表现出的是一种理性的结果。

3 供应链的柔性模型

3.1 供应链柔性模型的战略性构成要素

首先,我们从三个维度对该模型中的战略性要素构成进行了解。①战略匹配维度。供应链战略的匹配角度在整个的供应链系统化整合中起关键作用,它可以连接其他企业的溢出资源优势来填补单个企业资源的制约或者是劣势,进而更好地实现供应链成员企业所拥有资源的集聚优势。而且这种战略匹配还表现在供应链内部环境和战略之间、供应链网络结构和外部环境之间、供应链价值网络和绩效之间、产品服务流程和组织结构之间的动态适应性;②战略关系维度。供应链价值网络,它是一种不可取代、很难模仿,并且可以持续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网络资源,是社会的关系网络和嵌入在网络当中各种实际的或者是潜在的资源总和,这是传统的以资源为基础的观点所没有包含的供应链竞争优势的来源。供应链成员的资源集聚的效应,其主要是建立在网络关系资源的互补和扩散的基础之上。供应链成员的资源和活动所产生的间接利益是资源扩散的效益,并逐渐形成了网络关系协同效应,进而有效地减少了网络内部的监督和执行的成本,也使得供应链的整个系统具有良好的调控机制。③战略领导维度。具备高度的网络结构中心地位、广泛的关系网络和充分的信息反应能力的企业,一般都有着超常的市场绩效。整个供应链网络的资源配置杠杆和供应链战略形成核心来自于领导型企业所拥有的核心地位,拥有了供应链的资源配置和战略决策的权利,就具备了竞争的先天优势。

3.2 供应链柔性模型的内在作用机理

供应链柔性模型的关键点在结构与战略、绩效和环境的有效结合,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技术的整合能力,使整个供应链战略能够在合适的时间内以有效的程式和内外部的合作伙伴进行信息上的交换;②交流能力。交流能力是供应链整合的黏稠剂,包括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正式交流是对供应链中程序、惯例、成员地位、计划方案、绩效评价的一致性;非正式交流是关注于供应链成员的社会性需求,致力于大力发展超越组织的边界和空间的网络化关系;③信息处理能力。一个成功的供应链必须具备速度、可视性和黏度;④决策能力,其主要包括补充决策能力和核心决策能力,供应链的核心企业所做出的中心决策能够更加全面地对整个供应链进行控制,进而提升整个系统的运作柔性,而供应链成员企业所做出的补充决策有利于供应链整体柔性的提升。

在上文所展示的供应链柔性模型中,供应链组织、供应链管理战略、内外部环境、供应链价值网络和供应链绩效是互为因果的关系,整个模型的核心是供应链价值网络模块的管理和运作。机械视角向柔性视角的模型转变,我们可以看出,各个变量已经在更高水平、更广阔、更具有逻辑的层面上来进行考虑,动态和全面考虑的本质已经被完全的阐述出来。围绕着供应链价值网络模块的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已经形成了更加密切的联系,而且每一个变量都可以通过本身的状态和演化的路径来进行描述。在这个模型中,每一个变量都在空间和时间的维度上直接或者是间接的影响着其他的变量,并且作为一个因果关系过程的起点。这些变量不需要同样的速率演化,它们之间的关系也不包含其大小和影响的时刻。所以我们不需要同时去研究所有的变量,而是直接去理解模型的各个部分。该模型能够被用于探察特别的双向关系和更加复杂的因果关系。

4 结 论

综上所述,供应链柔性模型为我们研究供应链战略管理领域中的重点问题和战略管理每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非常独特的视角。我们所提到的模型强调了战略协调、战略行动和战略适应,同时也强调了应更好地了解战略协调机制,供应链和相关的变量合作与冲突形式的多样性;供应链柔性模型更加准确地说明了不同层面的供应链管理是怎样产生于该领域中重要变量和关系的更整合、更动态的作用关系。我们通过使用过程管理模式和网络关系模式,来更好地解释如创造竞争优势一系列的问题,这使得供应链战略管理的外延被拓宽了很多;供应链柔性模型强调了战略管理过程的循环和逐渐趋于整体的特征,提供了一个更加完整的战略分析和供应链管理分析框架,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供应链的价值创造过程。

参考文献:

[1]周荛阳.基于物流能力的企业竞争优势构建[J].商业时代,2010(6).

[2]张耕.组织间流程柔性评价方法探索[J].现代管理科学,2009(1).

供应链网络设计决策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不确定规划;供应链网络;粒子群算法

中图分类号:F72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11-0126-02

引言

供应链通常由供应商、工厂、分销中心和顾客构成,供应链网络设计是确定选择哪些工厂和分销中心来生产和分销商品,在满足顾客需求的情况下,使得整个供应链的费用最小。它为有效管理供应链提供了一个最优的平台,在供应链管理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所以一直备受学者们的关注。近年来,供应链设计问题被广泛研究. 1974年, Geoffrion和Graves[1]研究了多产品单周期的分销系统,并且利用Benders分解算法求解问题。Syarif[2]等建立了一个物流供应链模型来确定供应链的网络配置,采用了基于支撑树编码方式的遗传算法来解决该模型.在确定环境下研究供应链设计问题很难满足实际顾客的需求。Cohen 和Lee[3]通过四个随机子模型来研究整个供应链的设计问题,并且利用启发式算法求得整个供应链设计的最优解。Santoso等[4]针对一个实际的问题,利用随机规划来建供应链设计模型,并将随机模拟技术和Benders的分解算法相结合来求解这个问题.考虑到单纯用随机规划中的分布函数很难准确描述符合实际情况,本文除了考虑顾客需求的随机性,同时对运作费用的做了模糊处理,并设计了基于模糊模拟、随机模拟和粒子群算法的混合智能算法来求解供应链网络设计问题,得到了理想结果。

一、不确定环境下供应链网络设计模型

在一个供应链网络中经常包括以下组成部分:顾客;把产品销售给顾客的分销中心;将原材料按照一定的比例生产产品的工厂;给工厂提供原材料的供应商. 供应链的总费用包含从供应商购买原材料的费用;工厂生产产品的费用; 将产品从工厂运输到分销中心的运输费用;将产品分销给顾客的分销费用以及开设工厂和分销中心的固定费用.即总费用C(x, y,ξ)为:

其中:i ―― 表示产品,i=1, 2 ,…,I;

v ――表示供应商,v=1, 2 ,…,V;

j ―― 表示工厂,j=1, 2 ,…,J;

k ――表示分销中心, k=1, 2 ,…,K;

r ―― 表示原材料, r = 1, 2 ,…,R;

m ――表示顾客, m=1, 2 ,…,M;

其中C0为决策者能够承受的价格,βim为决策者对顾客提供各种服务水平要求。

二、粒子群(PSO)算法

PSO算法是模拟鸟集群行觅食的行为。通过鸟之间的集体协作使群体达到最优目的,在PSO 中,每个可行解被称为一个“粒子”(Particle),多个粒子共存、合作寻优,每个粒子在飞行过程中所经历过的最好位置,就是该粒子找到的最优解。整个群体所经历过的最好位置就是整个群体目前找到的最优解(全局最优解),每个粒子根据它自身经历过的最好位置和整个群体所经历过的最好位置来动态调节自己的“飞行”,搜索问题的最优解。由于不确定规划的复杂性,我们应用模拟技术[7]来计算模糊目标函数以及检查随机约束,并将模拟技术与粒子群算法结合形成混合智能算法来求模型,算法过程如下[8]:

step1:对每个粒子初始化,随机产生m个初始解或给出优个初始解,随机产生m个初始速度,检查开放的工厂或分销中心的个数是否超过给定数目,如果超出,则关闭其中开放的工厂或分销中心中能力最小的那个;然后在那些没有开放的工厂或分销中心中选择能力最大的开放.设在第t次迭代时粒子的位置表示为xi=(t)=(xi1(t),…,xid(t)),飞行速度表示为vi(t)=(vi1(t),…,vid(t))

step2:根据当前位置和速度产生各个粒子的新的位置;粒子i在第次(t+1)迭代时,根据下列规则更新自己的速度和位置:

vik(t+1)=wvik(t)+c1r1(mik(t)-xik(t))+c2r2(mgk(t)-xik(t))(2)

xik(t+1)=xik(t)+vik(t+1)(3)

其中,w为惯性权重;c1 ,c2为两个学习因子, r1 ,r2为(0,1)之间的随机数,i=1,2,…,m,mi(t),为个体极值,mg(t)为全局极值。

While(迭代次数< 规定迭代次数)do

step3:计算每个粒子新位置的适应值;对各个粒子,若粒子的适应值优于原来的个体极值mi(t),设置当前适应值为个体极值mi(t);

step4:根据各个粒子的个体极值mi(t)找出全局极值mg(t);

step5:按式(2),更新自己的速度,并把它限制在内;

step6:按式(3),更新当前的位置;End.

三、数值算例

设计一个供应链网络,包含3个供应商,5个待选工厂,5个待选分销中心,满足4个顾客的需求。现假设有3种原材料,生产1种产品,已知3种原料按照2∶1∶1的比例生产产品,顾客对产品的需求为随机变量,其概率分布为N(μ,σ2 )。供应链中的运作费用包括工厂从供应商购买单位原材料的费用、工厂运输单位产品的费用以及分销中心分销单位产品的费用都是以模糊数给出的,其隶属函数如下表所示,其中(a,b,c) 表示三角模糊数。决策者要求开放的工厂和分销中心的个数最多是4个。

如果决策者能够接受的价格350 000,即C0 =30 000,要求顾客的服务水平至少为0.19,即ηim= 0.19。粒子群算法的参数设置如下:种群规模为50 ,运行的代数为500,模糊模拟次数为4 000 ,为了求解模型(1),利用混合智能算法,求得最大的可能性为0.21,选择开设的工厂为P2 ,P3 和P5,开设的分销中心为D2 ,D3和D5 。

参考文献:

[1] Geoffrion A M, Graves GW. Multicommodity distribution system design by Benders decomposition [J]. Management Science, 1974, 20 :822 - 844.

[2] Syarif A, Yun Y S, Gen M. Study on multi2stage logistic chain network: A spanning tree2based genetic algorithm approach[J ] .Computers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 , 2002 , 43(1 - 2) : 299 - 314.

[3] Cohen MA, Lee HL. Strategic analysis of integrated production2distribution systems: Models and methods [J ]. Operations Research, 1988 , 36 : 216 - 228.

[4] Santoso T, Ahmed S, Goetschalckx M, et al. A stochastic programming approach for supply chain network design under uncertainty [J ] .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5, 167 : 96 - 115.

[5] Liu B. Dependent2chance programming with fuzzy decisions [J]. 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 1999, 7(3) : 354 - 360.

[6] Liu B. Dependent2chance programming in fuzzy environments [J]. Fuzzy Sets and Systems, 2000 , 109(1) : 97 - 106.

供应链网络设计决策范文第4篇

基于SKT-ARFIMA-HYGARCH-VaR模型的股票型基金投资风格漂移风险测度研究

基于Kullback-Leibler信息量的最优ARMA模型组选择与组合预测研究

考虑渠道权力结构的闭环供应链定价与协调

免费搭车行为对供应链横向竞争的影响

供应链中的批量与信用期联合决策研究

闭环供应链网络设施竞争选址模型研究

多经销商竞争的整车物流联合运输策略

基于OSA算法和GMDH网络集成的电子商务客户流失预测

基于电子渠道需求预测的渠道模式选择

考虑环境属性约束的平行结构DEA模型

基于决策的保险业务资本配置和业务规模精算研究

权重信息未知情况下的多属性群决策方法及其拓展

应急决策方案的动态调整方法研究

不完全信息下基于GSP的竞价排名问题研究

基于异质性顾客群的零售商补货及反应性定价策略研究

基于顾客信任的网络商店显示价格对比性信息的策略研究

投资者异质信念与上市公司盈余信息的甄别——基于A-H股分割市场的实证分析

基于碳减排调度的激励性厂网合作竞价机制设计

基于合作性投资和价格策略的多式联运企业协作行为博弈分析

基于虚拟变量分位点回归模型的条件VaR估计以及杠杆效应分析

结构化金融产品的最优设计与定价——基于发行者与投资者视角

基于期权视角的海外市场拓展的双目标多项目多期优化随机机会约束模型

抵押贷款证券的效用无差别定价

基于损失厌恶的非线性投资组合问题

外汇干预反应函数非线性FTR模型的提出及其实证

基于过度自信的交易量驱动因素建模研究

基于信息共享增值机制的供应链需求均衡优化

服务水平约束下基于顾客策略性退货的供应链契约协调研究

多类顾客环境下报童模型中库存分配策略研究

基于报童模型的两级供应链回购契约协调研究

基于转换成本的供应链成员讨价还价能力研究

需求预测更新情形下的供应链Stackelberg博弈与协调研究

考虑厂商承诺行为的产品延伸服务市场竞争分析

收益共享契约下三级供应链应对突发事件的协调研究

灰信息下关键设备生产缓冲Petri网模型研究

混合离散差分进化算法在单机批处理调度中的应用

基于相互影响的复杂可信软件产品需求变化传播研究

煤电差价合约及其合作效益优化分配的博弈模型

测量要素折扣对企业规模效率的贡献:基于DEA的研究

基于Copula变点检测的美国次级债金融危机传染分析

基于贝叶斯推断的上证指数突变点研究

LevyTemperedStable金融资产收益分布及其CF-CGMM估计方法研究

随机组合风险的风险溢价

基于测度变换方法的随机型创新幂式期权定价

基于机制转换与随机波动的我国短期利率研究

基于非线性VAR模型对我国货币政策非对称作用效应的实证检验

基于行业特性的多元系统风险因子CreditRisk+模型

供应链中双重混合渠道分销的价格竞争及均衡分析

不完全信息下再制造逆向供应链的定价与协调研究

考虑排放许可与交易的生产优化

基于风险的考虑成本和允许等待的车辆运输调度问题研究

时变随机网络下有时间窗的有害物品运输路径选择研究

多阶段占线赁购问题与竞争分析

社会群体多维剥夺感模型及应用

合作网络的小世界性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产品模块化对组织绩效的影响:中国情境下的实证研究

基于粗糙集条件信息熵的权重确定方法

供应链网络设计决策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网络交易正随着其交易额的迅猛增长,逐渐成为当前主流的商业模式。但是,网络交易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严重。文章以供应链的视角,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探讨网络交易信息安全问题。阐述了网络交易中供应链特性以及供应链风险特征,以供应链为基础,对网络交易信息风险因素进行了归纳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  

 

一、 引言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互联网的普及和人们消费理念的转变,网络交易作为一种当今迅猛崛起的商业模式越来越受人青睐与关注。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 年12月,中国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4.57亿元,比2009年底增长7 330万元,网络普及率达到34.3%。同时,网络交易额的增长率已达到数倍于传统实体渠道的销售额。以2010年手机与笔记本的销售为例,传统实体渠道销售额分别增长15%和40%,而通过网络交易的销售额增长率则达到惊人的64.6%和193.8%。 

与网络交易快速发展产生鲜明对比的是,由于网络交易对信息的高度依赖性,网络交易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据调查显示,40%以上的消费者反映在线服务的承诺不真实或不能兑现,有60%的消费者个人信息曾被商家或网站滥用,而更有70%以上的消费者在进行网络交易活动时怀疑交易网站信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 

以上调查只是从消费者角度说明了网络交易信息安全问题当前的严重性,但这只是问题的表象。毕竟,网络交易活动中是围绕产品和服务来进行的,只有同时存在供应方、制造方、分销方、网上商家直至消费者等参与方,网络交易行为才能真正实现。以往研究往往只针对上述某一方或几方来讨论网络交易信息安全问题,显然这只能解决部分问题。本文将从供应链的角度,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探讨网络交易信息安全问题。 

 

二、 网络交易中供应链特性 

 

网络交易行为对供应链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以往传统供应链相比,主要体现出以下新的特性。 

1. 网络信息平台出现。网络交易中的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相比,除了由各成员企业构成的信息流交换系统外,还拥有专门应用于信息集成与共享的网络交易供应链信息平台。网络交易供应链依托这一平台的信息生成、处理、传递与接收,实现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的网络交易决策行为。同时,通过这一平台获取与预测市场需求并做出积极响应,实现供应链稳定性与柔性的有机结合。 

2. 网状结构替代链状结构。供应链结构的完整是其正常运营的保证。以往供应链是由供应方直至最终消费者的链状结构,物流成为这种结构下的主要形式,供应链中任一成员单位的中断,都可能对整个供应链结构产生破坏,影响整个供应链的运行。而基于网络平台信息发散性的网状供应链结构,当某一成员出现中断时,供应链能及时通过信息的协调作用,调整供应链结构,实现供应链结构的修复,保证供应链的正常运营。 

3. 沟通与服务方式改变。网络平台的应用使供应方与需求方通过直接的信息交流建立沟通关系,消除了双方的时间与空间距离,提高了响应速度与客户满意度。同时,以信息共享为基础的生产与消费过程的协同,使得整个供应链更加开放、灵活和高效,为个性化的服务方式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 供应链成员共赢。供应链成员的共赢主要体现在供应链整体效率的提升。网络平台的应用,使成员单位的信息在网络平台实现共享,使零库存、准确的销售计划与需求信息获取成为可能,将整个网状供应链真正地整合成一个整体,信息在网络平台中快速高效的流动,消除了整个供应链的多余消耗和运作,保证供应链整体效益的最大化,提高了总体竞争力,实现成员单位的共赢。同样,通过网络交易平台,也为作为供应链终端的消费者提供了信息便利,节省了交易成本。 

 

三、 网络交易中供应链风险特征 

 

1. 复杂性。首先,造成危机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供应链外部因素,也有供应链内部因素。其次,网络交易平台环境中供应链网络结构的特性,造成链上成员不仅要面对单个成员企业的风险,还要面对成员企业之间的风险。再次,信息风险发生过程和产生后果也是复杂的,使得供应链成员难以评估风险并准确及时地做出决策。总体来看,网络交易下的供应链风险的复杂性相对传统供应链更高。 

2. 虚拟性。网络交易是以互联网与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平台信息共享的形式存在,这使得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和供应链成员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关系具有虚拟性的特征。基于网络交易虚拟性特征,它所带来的供应链风险同样也具有虚拟性特征。网络交易服务器流量限制,软件设计的合理性以及网络病毒的传播等等潜在风险,都会给网络交易中的供应链运营带来虚拟性风险。 

3. 传播性。网络交易平台中供应链风险的传播性特征,是由网络平台中供应链自身的网状结构决定的。通过网状结构供应链把从供应方、制造方、销售方以及顾客有机的联系起来,环环相连,互相依赖,彼此影响,每个成员的信息风险都会通过网状结构传播给其他供应链成员,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运作。在网络交易平台的环境下,这种影响的破坏性更加突出,传播的速度也更加迅速而难以应对。 

4. 易变性。供应链整体与成员绩效的提高都离不开成员之间的合作互补,以提高竞争力,实现多赢。但是在市场理性的竞争规律下,供应链中的每个成员又是独立核算的利益主体,彼此都以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以此竞争规律,我们不难得出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合作关系必将随着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博弈结果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在网络交易环境下的供应链内部和不同供应链之间,成员企业可能同时处于链内与链间的网状结构之中,由于面对的环境和充当的角色不同与变化,其利益关系也随之变化。因此,由于这些变化而带来的不确定风险显而易见。 

 

四、 基于供应链的网络交易信息风险因素 

 

1. 供应链成员内部信息风险因素。 

(1)信息不畅。信息在供应链中的高效流动才能保证供应链运营的高效。其前提是应保证信息在成员企业内部的高效有序流动,形成链内企业之间的高效有序的信息流,实现信息的及时可靠交换。但是,供应链成员内部的种种不利因素如组织设置往往会制约其信息效率,引起内部信息不畅,更无法形成有效的链间信息流,给整个供应链的稳定运营带来信息风险。 

(2)信息虚假。网络交易条件下的供应链是由信息连接的各节点企业组成的网状动态组织。相比传统供应链,由于成员内部信息的可视性差,其合作关系的不稳定性显而易见。特别是在链内成员企业追逐各自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都会存在隐瞒或虚报商业信息的情况。其中夸大需求信息以增加对供应链上游企业的议价能力的虚报需求信息情况尤为突出,这无形中扩大了整个供应链的牛鞭效应,使整个供应链失去有效协调,必然带来信息风险。 

2. 供应链成员间信息风险因素。 

(1)逆向选择。供应链成员之间主要为委托关系。链内企业的开展合作、共享信息等行为都是以供应商与制造商、制造商与销售商之间形成一种合作协调和委托机制为基础。然而,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委托关系往往引起逆向选择风险。一般来说,方通常处于信息有利地位,它能通过信息不对称性的加剧,获得更多的利益但会降低供应链的整体利益。这种逆向选择风险产生于信息不对称,同时由于逆向选择的存在也会扩大信息不对称,加剧信息风险。

(2)信息共享。供应链中的信息交换均可视为信息共享行为。在网络交易的虚拟化环境中,信息共享尤为重要。各成员企业往往通过建立将各自的信息数据平台与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共享数据平台连接实现彼此的信息共享。但是,由于成员间信息数据平台软硬件的不匹配,数据集成和处理方式的差异,通常会造成数据生成、传递与处理的不确定性,使信息共享本应成为有利于降低供应链信息风险的环节变成了信息风险环节。其次,如果信息安全措施不到位,信息共享便会成为网络交易信息泄漏的一个主要出口,可能会造成参与网络交易的供应链参与方的巨大损失。 

3. 技术设备信息风险因素。 

(1)网络安全。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网络交易的迅猛增长,而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基于供应链的网络交易无论是从需求信息的收集反馈、供应商与制造商的订货协调,供应商与顾客的信息传递等方面的运营方式都对网络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网络交易中网络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主要的隐患。系统安全漏洞、病毒、木马、间谍软件和安全机制缺失都严重破坏供应链信息的有效传递,成为网路交易供应链亟待解决的问题。 

(2)信息处理。供应链运营中的信息量会随着网络交易量的增长而变得日益繁杂,对信息处理的技术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信息的有效处理是信息有效传递和利用的前提。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发生的信息不完整、失真等都可归为信息处理风险。这类风险的原因主要由信息处理技术不当造成,报文形式、信息处理标准等问题都可能引起信息处理风险。 

 

五、 基于供应链的网络交易信息安全对策 

 

1. 发挥供应链核心成员信息领导作用。供应链是由核心企业构成,围绕核心企业运作的现代商业组织形式,网络交易中的供应链也不例外,只是将更多的网络信息技术加入其中。供应链核心企业在信息风险防控的作用很大程度反应在其对整个供应链信息规则的制定与监管执行方面。同时,核心企业可利用其供应链支配方的有利地位,获取更多的供应链信息,并利用其强势地位达到有效地信息监管的作用。另外,核心企业在信息真实性、信息标准、信息内容形式、信息处理方式、信息传递规则等方面都能起到其他成员无法取代的领导作用,从而有效防范信息风险。 

2. 加强供应链成员企业信息控制。面对供应链成员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动机下的虚报信息,造成信息失真,给整个供应链带来的信息风险。在信息收集环节,应加强对成员企业的控制监督,对其内部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核查。并且,应制定供应链成员间的诚信与制约机制,对虚报、瞒报信息的行为给予制裁,避免由于供应链成员企业人为信息风险因素的存在。 

3. 严格供应链成员选择。供应链是由从原料采购到加工制造,产品运输到分销,直至最终客户的空间与时间分布的网状结构。构成成员素质直接制约了供应链的整体素质与竞争力,也直接影响到供应链的潜在信息风险。一般来说,构成成员企业素质越高,潜在风险信息越小。基于供应链的网络交易信息风险也不例外,甚至成员素质对信息风险的影响会更高,因为网络交易的信息不对称性更强,更需要供应链成员的自律,没有自身素质的保证,这种自律恐怕难以保证。解决成员企业素质问题,除了提高各自企业的能力素质外,供应链成员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在选择成员企业是要注重其竞争力,也要注重对其商誉、质量等方面的考虑。同时,制定有效的合作契约,有效控制成员企业的信息风险。 

4. 增强供应链成员间信任。信息风险很大程度上产生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为什么会存在信息不对称,不难否定供应链成员企业间彼此的不信任是其主要原因。很难想象,两个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之间,会相互隐瞒,彼此欺骗。这种隐瞒欺骗其实就是信息不对称现象,根源在于彼此不信任。大家都害怕对方获得信息后会做出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损害自己的利益。在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下的成员企业各自利益最大化,处理不好就很容易产生导致信息不对称的不信任行为。那么,建立信任肯定不能凭空想象。首先,需要有兑现彼此间的承诺的能力,保证承诺的信息能够按时按质实现;其次,应制定有效的契约,对信息不对称行为进行制约。 

5. 加强信息技术建设。供应链信息在成员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高效流动与共享必须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信息技术建设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将供应链成员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与信息有关的软硬件系统有效连接与整合到一个基于信息技术的信息共享平台上来。这些需要整合的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和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通过有效整合,建立高效顺畅的信息流通途径,保证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效率,降低信息风险的可能性。 

6. 推进信息标准化。供应链信息要达到准确高效的目的,信息共享是前提。信息怎么样才能有效共享,信息本身、信息处理以及信息传递的标准化是解决信息有效共享,提高运作效率的根本保证。这就要求信息数据的格式、名称、字段的规范,信息之间关系明确定义,信息处理遵循统一的程序,避免由于成员企业间信息差异造成的信息共享阻塞和中断。 

7. 提高网络安全水平。供应链是基于信息网络而存在的,网络交易中的供应链对网络的依赖就更加突出。网络安全状况直接制约着基于供应链的网络交易的信息安全水平。网络病毒是网络安全的主要威胁。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病毒具有传播快,影响广,控制难度大的特点。这就要求从源头来加以控制与管理。首先,主要由防毒软件构成的网络安全屏障应该具备,且能实时更新病毒数据库。另外,对于威胁大、发生频率高的主要网络病毒,可有针对性的设计网络安全策略。计算机操作系统和软件也应注意实时更新。而备用网络系统和软件,在网络威胁发生且一时难以控制的情况下,能保证供应链的正常运营和网络交易的继续。 

 

参考文献: 

1. 马国顺,宋伟伟.基于交易平台的c2c完全信息博弈分析.现代情报,2010,(6):3-5,15. 

2. 陈璐. 基于我国市场环境下网络购物风险防范对策研究.江苏商论,2011,(3):47-49. 

3. 贾炜莹,刘永胜,张剑.基于不对称信息的供应链契约风险管理.商业研究,2011,(1):5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