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培养创新意识的意义

培养创新意识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培养创新意识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培养创新意识的意义

培养创新意识的意义范文第1篇

一、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的课题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新课程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从认识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景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饱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使主体的主动发展。

鉴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识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我在上《四则混合运算》时,我让学生分小组表演:一组是售货员,一组为顾客,进行买卖货物的演示。这样设计,迅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认识了数学知识的价值,从而改变被动状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适时进行鼓励,提高创新意识

任何一名学生,不管是优秀生,还是学困生,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知识的发现者、思想的探索者和事业的成功者。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里,渴望成功的欲望和需求特别强烈。这种欲望和需求,也是小学生最初的创新意识的萌发。针对这一点,应多给学生提供数学实践的机会和交流的场所,让学生自己主动去发现,去创造。在发现和创造的过程中去体验成功。同时,教师对其学习结果进行延时性评价,不要轻易对学生不同的认识给予否定。要多采取鼓励性的语言,切忌挖苦讽刺,使学生处于学习成功的情绪体验之中,保持乐观的心态,在探索研讨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尊重学生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培养创新意识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艺术教育;新意识

中等职业教育目前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体人力资源“培养基地”之一;中等职业教育体质的创新构建反映出了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和目前所处的快速发展阶段。艺术教育的全面推动已经成了当下中等职业教育中素质教育的重点,在学校教育全面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也逐渐确立。然而,艺术教育仍然是中等职业教育中的薄弱项目,仍需要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创新意识。

1.中等职业学校艺术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1.1中等职业学校中艺术教育的内涵

艺术教育是一种提高个人素质、提升个人修养的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自国家教育部的推行新课程改革的十多年来,尤其是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对学生的艺术修养的培养与提升;使得艺术教育已经成为了中等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艺术教育不仅不仅能够提高人们对美的认知和理解,而且还能培养个人对艺术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1.2中等职业艺术教育的意义

1.2.1拓展学生的思维广度,启迪心灵智慧。钱学森老先生曾说过:“只注重逻辑思维,埋头于细节,易犯机械的、片面的毛病,缺乏整体的有机联系的认识。”艺术教育对于人们的感知力量的提升以及对人们创新意识的培养都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历史上的欧洲文艺复兴便可得知,是艺术引领、带动了社会科学的发展和进步。艺术可以帮助人们把形象、艺术、逻辑、科学等思维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使其形成全面的思维体系,通过更多途径的途径去开发自身的潜能。

1.2.2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对于一个人情感态度和道德情操的培养是艺术教育最主要的功能。而且,艺术教育是通过以“美”的形象来陶冶人、感染人,把高尚的情操和思想意识寄情于艺术之中。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对中职学生的道德情感进行疏导和熏陶。

正确的艺术教育对中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智力的发展都有帮助。它能够在潜移默化的日常教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陶冶情操、提升个人的价值取向的判断,激发学生的正能量。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说艺术教育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素质教育的推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中等职业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

2.1欠缺对艺术教育的重视度

由于我国现今大部分的中职学校学生生源都极具特殊性,所以,无论是教学还是管理,相对与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管理都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学生的基础差,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习的热望不强,自信心弱,对于艺术课程的学习就更不重视了。而且,目前大多数的中职学校的都采用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学生在校学习2年后,即到工作单位进行实习实训,对于学生的在校学习实践大大的缩短,中职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更注重学生的升学和就业,导致整个的教学过程只注重与文化理论学习和技能的训练掌握;从而忽视了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

2.2专业性的师资匮乏,艺术教育专业设备配备不足

中等职业学校相对于其他普通高级中学学校而言,因其生源的特殊性,专职教师的匮乏和学校专业设备配备不足等原因就促使艺术教育课程形式化、学生不喜欢学、教师教的力不从心,这种艺术教育僵化的局面很难改变。

3.提升对艺术教育的创新意识,是提升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改革下,素质教育已经成为了各类各级教育学校的主要教育目的,打破了以往单纯的唯分数论,这就使得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推进过程中的日渐凸显。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教育的看法和观点也在改变着,对素质教育中的艺术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对于中等职业学校而言,寻找提升对艺术教育的创新意识已成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3.1主管部门强化督导、提升对艺术教育的重视

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教育部有关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相关规定和本区县的中职教育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加强对中职学校的管理,加大艺术教育的经费投入和正确使用的监管力度,让中职教育中的艺术教育得到重视和健康发展。作为中职学校要消除学生唯分数论、技能论的陈旧教育思想,应该提升艺术教育对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将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落实到教育工作中,不仅将艺术课程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中,更要加大力度去监督课程的推进情况,才能真正促使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有机融合。

3.2加强教育理论、实践培训,提升教育的专业能力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针对中职学校教师艺术教育专业能力水平偏低的现象,要合理配置现有的教学资源,多为教师创造教学学习、培训、研修的机会,充分发掘教师的艺术潜能,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整体的教学水平。

3.3创新艺术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艺术素养

中职学校教师在日常的教书教育教学中,要剔除因学生生源的不同,而产生的教学行为惯例,要精心备好每一节课,设计出高效且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课程环节;要把让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为教育目标,创新艺术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一节课的学习,学生都能够有所收获。根据不同的艺术学科,创设艺术学科知识竞赛,技能竞赛等活动,即是对学生课程学习效果的检测更是通过活动让学生把日常学习的艺术知识转化成能力,转化成技能。从而,让中职学校的艺术教育走向良性发展。

结语:

“教育是人的灵魂,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职学校最为培养社会技术性人才的坚实力量,注重学生的艺术能力的培养,提升对于艺术教育的重视度,转化由机械教育到对人的教育的观念和行动的改变,都是对中职教育健康发展起到决定性的因素。这就说明艺术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只有高度重视,才能符合国家、社会的发展所需。

参考文献:

培养创新意识的意义范文第3篇

一、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新意识打基础

创造气氛,营造良好和谐的氛围,是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条件。一堂课上最主要的就是气氛,假设气氛好,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提高,热情度就会增加,从而大大提高了一整堂课的质量。反之,如果一堂课的氛围是严肃的,面无表情的,学生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下降,这一堂课就会大打折扣。因而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课程上,老师应该明确自己的思路,多提出有效性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多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且对待同学提出的问题,老师要认真面对,从而调动初中学生学习初中历史的积极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气氛、营造良好和谐的氛围是第一个条件。

二、使用多媒体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初中历史创新意识

多媒体是现在老师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多媒体了传统的手写的教学形式,这种形式在教学上已经演变成了一个创新。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历史教材初一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夏、商、西周的灭亡”的课题上,这个课题如果用传统的教学形式来进行,上课的进度就会很慢,可能商的灭亡老师的板书还没写完,整节课就已经到了下课时间,而这个“夏、商、西周的灭亡”课题如果用新兴的多媒体教学方式来进行的话,老师只需要动动手里的红外线笔,整个板书或者是关于“夏、商、西周的灭亡”的有关视频就呈现在了学生们的眼前。所以,多媒体的运用,其实也是一种创新。通过对多媒体的教学形式的运用,可以让同学感受到创新意识从而有效的去提高它,也能让同学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初中历史的氛围,从而取得更加有效的教学效果。

三、联系时下热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无论是思想品德课还是历史课,一味地去讲解书上的理论知识总是枯燥无味的。一节课下来,不仅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反而还会使一堂课的质量降低。所以,老师想要培养学生初中历史的创新意识,不但要运用多媒体的教学形式,还要在讲课时与时下热点相结合,书本上枯燥的理论知识肯定吸引不了学生,要是能让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生动形象起来,就会使一堂课妙趣横生,从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上人教版历史教材初二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时,教师可播放有关于“”的时下报道给学生看,将八国联军的侵略行为完整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引导学生进行激烈的讨论,让学生在课堂上发表不同的意见,这样做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激情,进一步增强学生初中历史的创新意识。

四、探索课外学习活动,提升初中历史创新意识

对于学生来说,一节课45分钟的学习往往是不够的,学生们不仅要吸取书本上的知识,对于课外的学习也要有效地加强。发展课外学习活动,对提高学生对初中历史的创新意识同样也很重要。有关课外学习的活动有很多,教师可以通过探索多样化的课外学习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初中历史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初二上册的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这一课程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班上举行“听老说”的班会,对“秦王扫六合”进行热烈的讨论,由此展开一场辩论赛或者让学生们关注节庆日等特别日子,引导学生们通过阅读、调查等的形式去了解这些特别的节日的历史背景、整个起因和意义,然后再让他们利用通过这些渠道得来的资料以小作文或者是周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最后老师再开展“创意演讲大赛”“学生们互相展评活动”等让学生们进行交流与沟通,以达到相互学习初中历史知识的目的,时间一长,学生们就养成了主动去记录的习惯,这样不仅使学生们的课余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还让他们增长了初中历史知识,对提高他们初中历史的创新意识也有很大的帮助。

五、结束语

创新是一切的源泉,没有了创新就如同没有了生命。历史知识要通过创新意识才能很好地发挥出来,所以,对于学生们来说,初中历史知识的创新意识非常重要,培养学生初中历史知识的创新意识是历史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所以,在大力培养学生各项发展技能的同时,对学生初中历史的创新意识也应提高。

作者:徐影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第二十中学

参考文献:

培养创新意识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 创新意识 意义 提高方法

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浓厚兴趣,才可能激发出创新潜能。因此,高中化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其现实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

创新已经逐渐成为现今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实施创新教育满足全新的社会需要符合现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创新意识也是现今每一位学生所必须掌握的重要素质。从根本上来说,做好学生的创新教育工作是对其主体精神的弘扬,是对其进行创造性发展的教育过程。创新意识能促成人才素质结构的变化。创新实质上确定了一种新的人才标准,它代表着人才素质变化的性质和方向,它输出着一种重要的信息:社会需要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有开拓精神的人、有思想道德素质和现代科学文化素质的人。它客观上引导人们朝这个目标努力,它激发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从而使人自身的内涵获得极大丰富和扩展。

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策略

1 采取互动式的教学方法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化学课堂教学,除了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采取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就是要求教师在教授课程的时候,与学生实现良好的互动,彼此达到基本一致、统一的思路,这样对于课程内容的讲述以及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接受,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现实中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出现。

要求教师在教授课程的时候,尽量采取一些诱导性的、启发性的话语方式进行,引导学生真正进入化学学习的自主状态,这样既可以达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又可以实现学生与知识的对接,更加直接地减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距离。从而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教学任务的完成。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实现有效的多方互动,让每个学生积极参加问题讨论,乐于发言,勇于创新。倡导师生相互讨论的多向交流,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从而也调动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保持活跃气氛,使学生创新意识不断养成。

2 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和班主任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班级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对班级采取开放式的管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班级任命干部引进竞争机制,竞选担任;让学生写出竞选纲领,提出搞好工作的计划和设想,鼓励有创新意识的计划。进行竞选演讲,让能者上。并鼓励和帮助学生将大胆的设想、创新的计划变成现实。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领略创新的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镁条燃烧、喷泉实验、爆炸实验、铝热反应、银镜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能够起到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3 引导学生自主实验

高中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知识深化的重要工具,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通过实验,不但可以激发学生们化学学习的兴趣,其还可以增强学生自主思索、动手的实践能力,并且还有助于课堂创新氛围的营造,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有效的途径。比如,在“燃烧与灭火”的实验中,笔者让学生自己动手,用两块一样的白磷,在90℃的水中放入一块,在水上的稀薄铜片上放置一块,过一会儿让学生自己察觉实验现象,即:水中的没有燃烧而水上却发生了燃烧现象,并问及产生如此现象的原因,让他们自行先通过课本分析白磷在水面上燃烧而在水中不能燃烧的原因,促发他们不断的思维,不断的探究,从而让他们了解燃烧所应该拥有的两个条件:氧气和自然点,而得到问题的答案。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实验,让学生很快就掌握燃烧的条件以及白磷自然的原因,这不但使学生们掌握了相应的知识,而且也培养了他们发现现象、分析现象、解释现象的思维意识,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

总之,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培养创新能力,必须从各个方面入手。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培养化学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每一个学生进取、进步,成功、成才。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地去进行各式各样的、丰富多彩的活动,力争收到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程加斌.浅析高中化学教育中创新教育策略探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5).

[2]胡卫兵,史伯安,聂光华等.教学与科研互动、教师与学生互动、知识和能力并举:实验实践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效果[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6).

培养创新意识的意义范文第5篇

一 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没有发现也就没有真正的学习”。学习中发现问题的过程是学生积极走入学习材料,对材料主动进行认识加工的反应过程。其发现在这里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主体相对于自己学习水平而言的一般发现,是学生在学习现有认知水平上的发现;二是主体“跳起来摘桃子”的发现,是学生在学发展区的发现。如在《磨砺意志之剑》一课中,为了讲清“怎样培养自己具有坚强的意志”,我首先出示了四幅漫画:一是上课不认真的小明;二是爱睡觉的小明;三是爱打游戏的小明;四是考试不及格的小明。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小明的缺点,然后提问:大家怎样才能帮他改掉坏习惯,在学生提出合理的建议之后,教师总结出“培养自己具有坚强意志”的方法,然后通过学生再认真读书,谈谈新见解,这时学生又有了新发现,即:大家所提的建议和书中的观点是基本相同的。这一发现,表明学生已掌握了“培养坚强意志的方法”,让学生在自己发现后去掌握知识,对学生的认知来说是全新的,体现了较高的水平,而教师把感知目标定在学生的发展水平上,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还优化了课堂教学。

学生不是没有思考的能力,而是教师未开发出来,每个学生都是一颗种子,我们应充分相信他们,激发他们的潜力。

二 培养学生提出新问题的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这一观点非常精辟,它深刻地阐述了提出问题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学生只有勤于发问,在问问题、求解答的过程中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显然,这里所指的问题肯定不是指那些一开口能说、一翻书能言的东西,而是指那些思维容量大、探究分量重、价值取向强的非得学生攀一攀不可才能提出的具有一定新意的问题,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提出新问题呢?这就要求我们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要紧扣教学目标,抓住教材特点,于认识困难处、品评关键处引导学生认真琢磨以深入研究,如在讲《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一课时,学生在充分读书思考与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本课的关键问题:“怎样才能实现理想呢?”学生能自己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他们已进入了积极的思维状态,这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好奇和求异心理加以引导和鼓励。没有求异就没有创造,求异往往成为创造的开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求异,让学生知道没有绝对的真理,不要盲目崇拜专家,要敢于对权威、理论、教材、教师、学校提出质疑,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引导学生去探索、质疑、创新,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这充分体现了学生潜入教材的深度和会提问题的能力,同时说明学生只要努力攀一攀就能登上台阶,提出具有发展水平的新问题。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事实证明的确如此,可以说,会提出问题是学生走向学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在学习中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

三 培养学生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要使学生真正会解决新问题,必须要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即围绕问题指向,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读书,探索与品析,既达到对问题的理解,又能掌握理解问题的过程,从而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升华为不断提高认识水平、更新认知结构、发现学习规律的过程。在这里解决问题既不能停留在教师用教的思维取代学生学的思维,将问题的结果灌输给学生,把学生当成灌输知识的容器,要学生死记硬背,也不停留在单纯地从理解入手,教学生以获得问题的答案放在学生对问题解决的思维与感悟过程上,通过暴露探究的认知过程,发现并掌握解决问题的规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如在教学《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时,老师首先出示本课目标:(1)理想的含义;(2)理想的作用;(3)实现理想的途径。让学生明确任务,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理清知识。最后在班长的主持下,小组自由回答,互相补充完善,构建知识框架。老师只是适时引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也正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提高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就能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