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湖湘文化概论

湖湘文化概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湖湘文化概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湖湘文化概论

湖湘文化概论范文第1篇

《公共大戏台》是湖南电视台公共频道2006年开播的一档电视戏曲节目,它以现代化的电视手段,演绎最经典的传统地方戏曲文化。7年来,《公共大戏台》已成为湖南省内戏曲文化产业链的重要环节,激活了这一产业链的供给与需求,成为湖南省内的优势文化品牌。

产业链是产业经济学的一个概念,是“由一个主导产业与其相关产业共同组成的一个产业系统”。①这一产业系统的内部凝聚力来自于价值链、供应链、企业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其中供应链形成产业链的直接动力,价值链指导其他关系链的形成。而文化产业链是“各文化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②由于文化产业链所特有的意识形态属性,价值链这一维度对于文化产业链的形成与维护极为重要。

电视节目激活戏曲供应链

湖南有湘剧、祁剧、湘昆、花鼓戏等19个地方戏曲剧种,这些剧种既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受到流行文化的冲击,人们对于传统戏曲的关注与兴趣逐渐减弱,受众锐减,以致演出场次及上演剧目也大幅度减少,一些专业剧团只能依靠政府拨款维持,许多剧种日渐衰落。《公共大戏台》将这些传统地方戏曲搬上荧屏,使其重回到大众面前,也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戏曲文化产业链。

1.联手专业剧团,打造精品剧目

《公共大戏台》与湖南省花鼓戏剧团、湖南省京剧团等专业剧团达成长期战略合作,利用旗下常规日播栏目《超级戏乐汇》以及大型活动,为各专业剧团提供内容资源消化及创新剧目宣传的平台。引进省外一流剧团入湘进行剧场公演,为戏曲文化交流创造机会。同时,节目整合湖南省内花鼓戏曲资源,积极打造“湖湘花鼓地图”,激活长沙、岳阳、衡阳、常德、临湘等地剧团的内容创新。

2.全民参与,戏曲市场扩张

戏曲爱好者是戏曲文化产业的消费者,也是电视戏曲节目的受众。《公共大戏台》打造了“零门槛”的全民娱乐方式,戏迷登台献艺,使其从文化产业的消费者一跃成为产业链上的生产者。使更多人开始接触与了解戏曲,使戏曲市场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扩展。

3.还戏于民,吹响群众文化艺术号角

任何艺术形式必须与最平常的生活接轨,才能受到老百姓的喜爱,才能得以流行。《公共大戏台》将戏曲与时下流行的广场舞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将花鼓戏《刘海砍樵》、黄梅戏《女驸马》、京剧《苏三起解》等多个戏曲经典唱段进行专业改编,作为广场舞的音乐伴奏,创造了千人齐跳戏曲广场舞的纪录。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将原汁原味的戏曲介绍给大众,但不失为一种让大众接触戏曲、了解戏曲的途径。戏曲音乐成为广场舞音乐的素材,促使更多创新的戏曲音乐出现。

品牌带动效应促使价值链延伸

价值链是价值的创造与传递过程,文化产业链因其意识形态属性,价值元素贯穿产业链始终。品牌是文化企业价值的高度概括,它的锻造,对产品销售、企业经营与扩张都有一种带动效应,也就是所谓的“品牌带动论”。对于文化产业,优势品牌不仅仅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还提高了其社会效益。

《公共大戏台》的宗旨是保护与振兴湖湘地方戏曲,把传统文化与电视传媒结合、戏曲艺术与群众参与结合,带动了群众文化发展。而各专业剧团与《公共大戏台》在戏曲文化产业链上是后向关联,③即《公共大戏台》的节目生产过程中需要从各专业剧团获得内容资源等投入,两者形成了一种依赖关系。来自电视节目的需求及自身业务创新机制的要求,使得专业剧团不断推陈出新,创作出新剧目,丰富了湖湘戏曲文化内涵。《公共大戏台》的品牌带动效应,还在于弘扬湖湘文化。《公共大戏台》节目组2011年先后出访美国与澳大利亚进行文化交流,把最具湖湘特色的戏曲文化带出国门,随后各种国际文化交流邀约接踵而至,说明《公共大戏台》的品牌影响已将价值链延伸至国际领域。

电视节目品牌推动戏曲文化产业链发展

电视节目的内容属性决定了它是文化产业链上的一个环节。《公共大戏台》与以其为主导而前后衔接的相关戏曲文化产业形成戏曲文化产业链,该产业链把戏曲文化产品的内在价值最大化,把戏曲文化产品成功嫁接到电视文化产品上。其成功的原因在于:

1.充分利用本地特色戏曲资源

在电视戏曲节目的塑造与再生过程中,充分利用本地戏曲文化资源,降低节目制作成本,使本地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另外,与戏曲资源提供者形成长期合作机制,保证了节目的“新鲜血液”供给。

2.以媒体平台为依托,塑造电视戏曲节目品牌

电视节目有着与生俱来的媒体宣传优势,能大范围、高频度地与受众接触,加之利用常规日播栏目、大型活动以及剧场公演直播等多种形式,电视媒体成为戏曲产品的消费平台。

3.重视节目元素创新与观念创新,各种创新以电视品牌的核心价值为中心

电视节目品牌的核心价值,包容了电视节目产品及衍生产品的个性与特点。帕克、约瑟夫等专家认为,品牌下的产品应遵循“品牌――含义――一致性”,这主要是指品牌内涵与衍生产品之间的包容性。换言之,电视节目品牌的产品不仅仅局限于电视荧屏,电视节目品牌的衍生产品能被包容到品牌含义之中,那么一致性就好。《公共大戏台》的节目宗旨“全民参与,还戏于民”,就是其核心价值所在。从《公共大戏台》目前的品牌构成来看,主要包括自制电视节目、大型户外活动、剧场公演及海外文化交流几个部分。其内容都是围绕“戏曲”来做文章,借由媒体的宣传及引导优势,将演出平台从电视荧屏搬到大众舞台,从国内剧场搬到国际舞台,全方位地拓宽戏曲的受众层面。

总之,电视媒体作为当今受众最多的大众传媒之一,其影响力不容小觑,《公共大戏台》借由电视节目品牌之力,促进戏曲文化产业链发展,体现出电视节目品牌与文化产业链之间的互相促进,有利于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繁荣。

注释:

①王志标:《文化产业链设计》[J],《科学学研究》,2007年第2期

②李运祥:《文化产业链的培育与优化研究――以湖南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2009年第4期

湖湘文化概论范文第2篇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类高职院校;保护;传承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见证,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日趋恶化,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存续困难,濒临消失。长期以来的自然传承模式日益显露其不足之处,而“教育主导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这一观点得到了广泛认同。近年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高职院校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办学宗旨,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的使命,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责无旁贷。艺术类高职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具有天然的人才优势和教育优势,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日常教育教学,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凸显自身办学特色、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艺术类高职院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

其一,专业优势。艺术类高职院校一般开设音乐类、美术类、设计类专业,这类专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密切。在长期的专业建设过程中,艺术类高职院校在民间艺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研究经验。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注重技能传授,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特别注重传授实践技能,这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一脉相承。艺术类高职院校可以依托专业优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融入日常教学活动,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研究。其二,人才优势。艺术类高职院校与政府部门、企业和文博单位相比,在师资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专业教师除了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科研能力和文化素养外,对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的研究,有能力为学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提供专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艺术类高职院校具备规范的人才培养模式,拥有积极向上、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专业教学中能够很好地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学生实践技能较强,能有效地传承、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三,地缘优势。受区域经济和文化的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区域特征。艺术类高职院校一般分布在地市区域,可以融入地方本土文化,就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的田野调查。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教师多来自本省,接触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有一种熟悉感和本能的亲近感。有学者提出:“家乡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支点。”①艺术类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发挥这一支点的传承作用。其四,资源优势。艺术类高职院校与政府部门、企业和文博单位相比,在资源配置上具有突出的优势。高校普遍配置有图书馆、档案馆、校园网等硬件设施,艺术类高职院校还配置有各类实训室、展览室、大师工作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传承、展示展览提供了更加专业的场所。艺术类高职院校大多与地方相关企业长期合作,企业资源丰富,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走向市场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

二、艺术类高职院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路径

1.依托专业优势,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

其一,设置非遗专业。艺术类高职院校应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结合学校专业特点,开设与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特色专业,既能凸显学校特色,又能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专业的设置是一个庞大的工作,在专业设置前,必须开展一系列规范的调研活动,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和现状,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共同构建课程体系,编写相关教材,制订合理的教学大纲。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作为湖南省的工艺美术类高职院校,充分发挥湖湘特色,聘请湘绣大师刘爱云,开设了湘绣专业,成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其二,开设非遗课程。艺术类高职院校在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的基础上,应立足专业实际,广泛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一是将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专业教学,让学生接受民间美术、地方历史、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如,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针对通道县开展精准扶贫工作,鼓励各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融入通道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加深了对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二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理论或实践选修课程,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中华经典选读、民间美术等,加深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认识。其三,建立实践基地。艺术类高职院校的师生大多来自本省,为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实践提供了人力资源优势。学校可以聘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校内建立大师工作室,也可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地建立实践基地,由教师带领学生集中调研,鼓励学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学生在实践考察过程中可以零距离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加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在实践运用过程中进一步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达到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2.依托人力优势,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湖湘文化概论范文第3篇

【关键词】爱国主义;传统音乐;课程体制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4-0220-02

中国传统音乐蕴含着中国特有的民族情感、民族审美及民族精神,以高校为其传承、转化的新路径是新时期中国传统音乐发展的必然途径,也是高校建立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培养人才和艺术本身的新时代需求。

一、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千百年来一直弘扬的道德力量。爱国主义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主题,是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两者相互体现及渗透。在当代社会,积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奏响爱国主义的主旋律是高校课程教学、培养人才的责任。

爱国主义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而非纯粹的灌输与熏陶。通过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体现爱国主义教育,从音乐的教化功能来看,可以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民族文化审美及民族价值观;从音乐的审美功能来看,可以引发民族联想、激发民族情感和共鸣;从音乐的娱乐功能来看,可以提高道德修养及精神品质。因此,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的中国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的建立是多元化教育的发展趋势。

二、爱国主义教育在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及教学情感的渗透。传统音乐教学不同于空洞的说教,而是有别于填鸭式的灌输,将思想教育与音乐艺术巧妙地融汇在―起。有针对性的选择可以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及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优秀作品,在教学实践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的传导和民族意识的培养。

中国传统音乐教育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美感教育的方式来启发人们的道德情操,用艺术形象来感染学生、用艺术歌曲来引导学生。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其传递的时代信息表现出在国家利益受到压迫时,中华各民族无数爱国人士甘于奉献、不畏强权的爱国主义情感。通过欣赏、练唱、旋律分析及情感表达等实践教学,使学生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唤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目的的实施。艺术是为教育服务的。在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德育任务。传统音乐教育的形式是各式各样的,它能够预约精神、享受美感、陶冶情操。把爱国主义教育寓于音乐的美感之中,用音乐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培养最浓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学生积极的参与及探究,真正地理解音乐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及内涵,用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主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保卫黄河》,从歌曲背景、体裁、素材、情绪等角度进行分析,体现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尊、民族自信。

第一,歌曲背景方面,以该作品反映的民族危亡为时代导入,以民族斗争为讲解内容,体会中国人民誓将侵略者消灭干净的坚定决心。

第二,歌曲体裁方面,从该作品进行曲的体裁形式入手,分析其铿锵有力的节奏、快速大跳的动机和逐步扩张的音型,联想游击健儿端起土枪洋枪、挥起大刀长矛,为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战斗的壮丽场景,体会整首作品中的民族意志。

第三,歌曲素材方面,从该作品深厚的民族风格入手,分析其广东狮子舞音乐的主要旋律和明快、豪放的民间打击乐节奏,以艺术角度和民族元素两方面渗入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学。

第四,歌曲情绪方面,通过对该作品四部分中合唱、轮唱的形式及意义的分析教学活动,引出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抗日武装队伍,隐喻英雄民族的伟大气魄和坚不可摧的革命力量。

三、以爱国主义为主线的中国传统音乐课程体制

(一)音乐专业必修课。开展必修课对音乐专业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必要的且行之有效的。音乐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包括专业理论课、专业技能课等。

第一,专业理论课方面,关于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课程主要有《中国音乐史与名作欣赏普修教程》、《中国民间音乐概论》、《湖湘地域性音乐文化研究》等。以《中国民间音乐概论》为例,通过对中国民间音乐、传统乐器、传统文化的教学,体会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成长经历,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全面理解。

第二,专业技能课方面,主要分为五个方向:器乐、舞蹈、声乐、钢琴及理论。以中国传统器乐为例,通过对民族作品、演奏技法、表现意境的分析,深入体会民族乐器的审美价值,客观对待中西方乐器的存在意义及文化价值。再比如《视唱练耳》课,通过对中西方不同音乐风格作品的分析及旋律配弹,体会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创作背景、民俗习惯、等,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民族文化审美。

(二)非音乐专业公共艺术选修课。杜亚雄先生将中国传统音乐分为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等四部分内容,对不同教学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教学活动以达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

第一,民间音乐方面,民间音乐又称民间歌谣、民俗音乐、民间短篇诗歌等,指由广大人民群众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通过口口相传而流传下来的音乐形式和音乐作品。通过播放音乐、视频,在了解其音乐背景的基础上有体会、有情感地学习音乐作品。

第二,宫廷音乐方面,宫廷音乐是古典音乐的一种,流行于宫廷中,可分为外朝音乐和内廷音乐。通过对宫廷音乐的欣赏学习,了解宫廷礼仪、权利分工、服饰饮食等相关宫廷信息及时代文化。

第三,文人音乐方面,文人音乐指由历代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知识阶层人士创作或参与创作的传统音乐,主要包括琴乐和词调音乐。通过对文人音乐的欣赏学习,体会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文化习俗。

第四,宗教音乐方面,这里指的宗教音乐是特指中国本土或中国化了的宗教音乐。其存在意义既是精神领域的需求,又是政权统治的需要。通过对宗教音乐的欣赏学习,不仅有利于了解宗教在中国不同发展时期的社会价值,而且有利于增强对中国不同阶段文化脉络的解读。

(三)课外音乐活动。把爱国主义教育渗入到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传统音乐素质,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一方面,可以举办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专题讲座、辩论赛等;另一方面,可以组建民族乐队、民族合唱团等。

音乐对于人的思想和精神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量,具有升华思想、鼓舞精神的作用。充分发挥中国传统音乐独特的优势,通过高校的教育平台研究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弘扬我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改善中国传统音乐日益边缘化的现状,促进学生民族听觉思维的形成、民族审美观的建立和民族情感、民族态度、民族价值观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旭.浅析在音乐教育中实施爱国主义教育[J].大学教育,2013(9).

[2]胡家玲,向杨,刘琉.音乐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思考[J].法治与社会,2010(6).

[3]刘伟平.发挥音乐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J].大众文艺,2010(8).

[4]欧志良.音乐教育如何进行爱国主义教育[J].广州教育,1993(5).

[5]杜亚雄.中国传统音乐的分类和教学[J].中国音乐学,2006(1).

湖湘文化概论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民间艺术,皮影,设计艺术,视觉符号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域、都有他们各自的文化历史传统和独特的风俗习惯。这些传统和习惯受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个地域历史文化积淀的影响,根基于该地区人民的审美取向和哲学思考,被当地道德伦理传统所束缚,形成了很多独特的、被当地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民间工艺美术形式。这些形式因为其独特的民族性、地域特点、审美特征而形成独特的审美符号。 他人看了这些审美特征明显的视觉符号,就会把它和特定文化环境联系起来,而这些符号也就愈来愈多的凝缩着这一地域的文化审美特点。

当我们把这一地域放眼于陕西时,我们便不难找出陕西这一地方独特的民间工艺美术审美形式,我们不妨先把这些形式作一个大概的巡礼。

1、华县皮影

华县皮影是以牛皮或驴皮经过压膜使其透明后加以雕刻和彩绘而成。它继承和借鉴了剪纸艺术,运用刻镂透光效果而成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cssci期刊目录。它的造型多以陕西秦腔中的戏剧人物为主,同时吸取了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的艺术特点,经过上百年艺人们不断总结概括、不断创新终于形成现在华县皮影线条流畅大方,造型精致秀丽皮影,色彩稳重鲜明艺术特色。华县皮影雕刻造型,分阳刻和阴刻两种,对小生和旦角面部造型刻画上,以阳刻为主,突出角色年轻、儒雅、文静的气质特征,脸部造型抽象化为高额头、直鼻梁、点红嘴、细眼眉,人物身材的造型则多以细长消瘦为主,手指修长。对花脸和丑角等角色则多选用阴刻为主,刻线就是脸部造型线,在刻线与刻线之间的牛皮上进行施色,因此阴刻皮影的脸部造型非常丰富,感染力很强,在这些花脸和丑角的脸部,造型被抽象化为高额头、圆鼻梁、粗眼眉、红嘴唇等特征。

2、渭南“面花”

“面花”又称“花馍”、“礼馍”,是陕西渭南民间一种以面为原材料,通过特殊的和面、蒸馍工序,把面捏制成各种栩栩如生、形象夸张、造型可爱的一种民间工艺,然后点缀上鲜艳的颜色,极具观赏性和艺术性。由于“面花”在黄河流域的甘肃、宁夏、陕西、山西等地都有,且各具特色,其中渭南的“面花”以造型复杂夸张,色彩明快简洁为特点,多出现狮、虎等动物造型,多应用于婚庆、祭祀、小孩满月、祝寿皮影,礼节性审美大于实用。

3、陕西民间布艺

陕西民间布艺是在以布类为基本原材料,把不同颜色的布、线缝制成一个立体或平面的艺术形式,它属于民间美术“母体艺术”中的一项综合性艺术。中国的民间布艺有很多种,而陕西的则以造型夸张粗犷,颜色艳丽醒目而独具特色。其种类繁多,有布玩具、娃娃耳枕、童鞋童帽、荷包、肚兜等,这些民间布艺多在实用的基础上,表达了陕西人民对世界的认识,对亲人的祝福,同时也表达了陕西妇女对美的理解。这种布艺大都以虎、五毒等为主,造型丰富多彩,手法以抽象夸张为主。

当然除以上几种还有很多极有特色的陕西民间艺术形式,如凤翔泥塑、陕西木板年画、合阳提线木偶、陕北的剪纸、秦绣、户县农民画、陕西草编、马勺脸谱、木偶、面具等。所有这些现代人所谓土得掉渣的民间艺术形式,被很多人看不起,是下里巴人不能登大雅之堂,被认为应该退出历史舞台,可是它们承载了陕西人的审美情趣和对人生、生活的理解,它是地地道道的陕西艺术设计的“本土语言符号”。

随着时代的发展,陕西人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很多的民间工艺美术形式在这种不断前进的历史文化车轮下,显然已不合时代的要求,不合陕西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对于这些“本土语言符号”,我们该如何对待?我们知道民间艺术形式只是当地文化的符号和载体,在陕西历史文化的沉淀中皮影,这些符号承载了很多本土的文化,承载了很多陕西人对形式美的理解,当这些符号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发展的精神需要时,我们就应该考虑在继承其内在审美精神的情况下,把这种经过千百年才形成的文化,以一种现代的设计方式、现代的设计理念表达出来,使这种新的“本土语言符号”继续传达陕西人对形式美的理解,对生活的追求。

这里我们不是要复古,不是要我们的设计师回到陕西的以前,不是把以前的民间工艺形式再一次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当然更不是阻止我们的设计师学习西方先进的设计,只是希望我们的设计师在做设计的时候,要多考虑陕西作为一个文化大省将来设计文化的持续发展和陕西人对应用美的理解。

当我们从陕西设计师作品中,看出它不是湖湘味或者岭南味,而是真切的陕西味时,我们就可以说这个设计师抓住了陕西本土审美的精神了cssci期刊目录。如果只是仅仅以为了解陕西民间工艺的各种形式,而且很浅层面地去重组它们,表现它们,这是不能完全反映出陕西文化艺术设计的本质的,也不能完全表达陕西人民对美的理解。作为一个设计师,特别是在致力于陕西的文化建设的情况下,就应该多透过这些陕西民间工艺品,去发掘其内在的东西,这种内在的东西才是可以继承和发展的皮影,才是可以表现陕西人特质的。

那么如何透过这些民间工艺形式,归纳出这种特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些陕西的“本土语言符号”,从渭南华县皮影到“面花”再到凤翔泥塑,又诸如剪纸、农民画、木偶、木版年画、等等,若看它们的形状,则大都造型奇特夸张、格调豪放不拘小节;若感受他们的色彩,则大都以高纯度的色彩为主,且对比强烈刺激鲜明;取材上多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农村生活等为主,且多以抽象夸张的手法表现。如秦绣的鲜明色彩、古朴简约的形象、精巧细腻的加工和苏绣的精巧细致、淡雅素洁形成鲜明对比。再如凤翔的木版年画的其粗犷的造型,鲜明的色彩等等。从这许许多多的陕西“本土语言符号”里我们不难总结出这里的“本土审美思维”。

首先,从民俗文化来看,陕西人有着自己的独特的民俗意识和民俗心态,这种独特性主要也体现在对情的表达、对生的愿望、对福的追求。也就是说陕西的民间工艺都具有极强的功用,这种功用首先体现在对情的表达上,陕西人的“情”是以“礼”来表达的,“礼”多以具有“本土语言符号”民艺形式体现出来,因此这种的“本土语言符号”无论是送给子孙的耳枕、鞋帽、肚兜还是玩具,都是在实用的基础上表达长辈对晚辈的关心爱护,传达了陕西人对“情”的理解。同样,渭南“面花”(礼馍)、泥塑、年画等无一不体现这一以 “礼”传“情”的特点。在陕西民间工艺造型中多有反映人民多生命繁衍的渴望、对长寿多子的祈求。无论是秦秀中的“鱼戏莲”、“瓜瓞绵绵”、“石榴”、“送子观音”还是泥塑中的各种人物动物造型,都象征着陕西人民一种质朴的人生观念。对福的追求应该说是陕西先民一代代为之奋斗的目标,他们把这种理想用一系列谐音成语、寓意纹样、象征图式等表现出来。这种地域性民俗特征对我们研究本土设计的形态表现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可以使我们开发出适应现代生活节奏同时又符合这种审美文化的设计品来。

第二,从造型特点来看皮影,陕西的民间工艺品造型特点主要以粗犷豪放、大胆夸张为主。这种特点来源于陕西上千年文化的积淀,来源于陕西人民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所形成的集体审美意识,经过陕西民间艺术家独特的思维和精巧的手艺后所形成造型形态cssci期刊目录。从华县皮影那种夸张流畅的造型到不拘一格、删繁就简的泥塑,再到格调豪放、刀法简练概括、线条刚进有力的凤翔木版年画等等,陕西人千百年来所形成的审美意识以不同的形态不断的出现造我们周围。当然它也正等着我们当代的设计师继续发掘,从新的角度、新的技术、新的形态形成适合当代审美的地域性设计。

第三,从色彩应用来看,陕西民间工艺艺术用色以概括性、象征性、装饰性为主,陕西民间艺术家喜欢用鲜艳、对比强烈、简练、经过概括的色彩。如华县皮影的用色具有象征性,颜色大多以红、绿、黄、黑为主,多以平涂,很少用过渡色,由于有黑色和白色镂空的调和,使之看起来极具张力但又及其稳重,显得丽而不艳,民族味浓厚。再如陕北剪纸颜色的纯正、凤翔泥塑色彩的浓郁热烈等都给我们的设计师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对陕西本土设计的色彩应用开辟了一条鲜明的路径。

如今,在全球经济多元化,文化艺术发展多元存在的今天,陕西很多的“本土语言符号”都远我们而去,有一些符号,现代的青年人都不知道它曾经存在。作为一个陕西本土设计师,不能不思考这样的问题:陕西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文化大省,有很多的工艺设计作品曾很好的服务于我们的生活皮影,如果我们否定它们,那么我们就很难在世界文化多元存在体系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我们不能在“一体化”的趋势下人云亦云,使陕西失去原有的文化魅力,也不能纯粹复古,恢复一些已不合时宜事宜的民间工艺形式,而应在继承陕西“本土语言符号”的基础上,紧紧抓住陕西民间工艺艺术的民俗特点、造型特点、色彩特点,把这种特有的审美用一种符合时展的形式再现出来,做出体现陕西文化并为广大陕西人民所喜闻乐见的设计来,不是抛弃这种精神,去仰视所谓西方设计大师的作品,并把他们那种和陕西文化传统格格不入的设计语言不加分析地应用在本土,那样只能会让这片土地失去自我。

参考文献:

[1]叶细细.西安有礼[M]. 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3

[2]政协华阴市文史学习委员会.华阴民间艺术[M]. 陕西:陕渭文出批字第3号(内资),1997

[3]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4]冯文博.陕西华县皮影造型浅析[J].新西部,2009(18).

湖湘文化概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校园话剧;创作题材;表演效果

中图分类号:J8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9-0026-02

一、前言

1907年中国留学生在东京上演了自己创编的《黑奴吁天录》,标志着中国话剧的诞生。中国的话剧始于校园,如全国一流北大、清华、复旦、同济、武汉大学等重点大学都拥有校园剧社。很多大学校园剧社,如北师大的北国剧社、北理工的太阳剧社都已成为校园里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中国话剧的摇篮是朝气蓬勃、自由开放的高校校园,话剧这种高品位、高层次、高质量的独特舞台艺术活动初始源于校园艺术文化,在质朴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充满激情活力的校园青春气息中得以繁盛。

校园话剧是指学生在大学校园舞台上由学生演员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为学生观众当场表演故事情节的一门综合性艺术。校园话剧作为二度创作艺术这种非盈利的一种戏剧形式,包括两个重要组织部分,其一,舞台演出的戏剧文学是学生自由参与创作的,以校园学生生活为题材;其次创造舞台形象是学生实验性的表演艺术,反映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创作题材与表演效果大致有如下几个方面。

二、创作题材类型

(一)效仿经典题材模式进行变体

校园话剧剧本创作者基本上是大学生,校园话剧形式包含着各种内容的作品,许多学生社团招募新生后往往要进行创编,一般都有经典剧本作为本社团保留剧目提供给他们,如 《茶馆》、《雷雨》、《浮士德》、《第十二夜》等经典话剧,鉴于学生的个体风格和主导人员的偏好不同,剧本在排练过程中往往和原作品会有差异,有的面目全非,经典的作品在演绎过程中不断改编变体,形成学生主观意愿的经典作品,效仿经典题材模式进行变体已成大学生话剧社一种创作的基本手法。

(二)独创思维模式创作实验话剧题材

校园剧本没有成型的剧本,与传统剧本明显的不同,固定的人物十分模糊,有的根本就没有,主题思路不清晰,一个构思就可以进行创编,最初可能只有不成形的想法,情节与细节十分含糊,都是在排练的过程中反复推敲,一起讨论出大致的发展方向,慢慢推敲成型的。提炼主题、选取素材、剧本构思、表现手法、表演技巧等多方面是在“理论一实践一再提炼一再实践”的话剧排演模式中产生的,大学生话剧理论指导作用并不是通过戏剧理论课和话剧创作专题讲座实现的,而是在排演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编演水平。

(三)“评论会”或“话剧沙龙”实现校园小品创作题材

小品脱胎于曲艺,说唱逗捧是这种小品的主要形式。话剧小品是小品的另一种形式,唱的形式不多,以说为主也有逗捧场景。校园小品就借鉴这种模式,但形成来源于主要是学生生活。校园小品短剧指学生自创的反映校园生活或社会热点焦点的短小精悍的作品,学生根据自己对校园和社会各种现象、热点焦点问题的捕捉和思考,创作出剧本初稿。校园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学院社团活动形式多样,好的剧本在演出后,同学们会经常聚集在一起进行评论,进而形成“评论会”或“话剧沙龙”形式,在这个空间学生们畅所欲言,想象丰富,打破戏剧原有模式,以感性认识为创作主流实现小品创作题材,校园中自创的小品短剧广受学生们的好评。

(四)受后现代荒诞派戏剧影响派生新奇作品

校园话剧创作也带有一种时代气息.受现代思潮的影响塑造出了大量新奇的作品。当代以各种前卫姿态出现的新式话剧题材,如计算机、网络、动漫、太空、穿越、克隆等领域都成为学生创作表现题材。这种题材扩宽了演员的行动表演,将校园话剧同社会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后现代荒诞派戏剧形式在校园文化渲染下派生出具有校园风格的与时代并行的新奇文艺作品。

(五)大学生心理困惑形成校园心理剧

一项针对在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如下:

据调查17%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困扰大学生的四大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交际困难、学习就业压力大、恋爱情感波动、人格缺陷。自豪感与自卑感的矛盾冲突,强烈交往的需要与孤独感的矛盾冲突,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等一系列问题为校园心理剧创作提供了素材,为在校大学生解开心理困惑提供了窗口,搜集素材、明确主题、场景设置、剧本的完成都来源于学生们自己心灵深处的感受,在校园剧中刻画学生感情生活的真实写照更受广大学生的欢迎,也更能体现校园生活中大学生的现实状况,有利于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矛盾。

(六)高校横向联合的新形势形成融合性话剧

融合性的演出是校园话剧近年来新的发展方向,是各高校在坚持独立创作的同时开始的一种交流表演活动,好的话剧在交流过程中开始成为几个高校戏剧组织共同的产物。更重要的是融合性的演出极大地丰富了独立创作的空间,同时也提高了表演技能和管理水平。例如台湾当代颇具影响的话剧《暗恋桃花源》,这是一出既遵循“三一律”又打乱时空编排代表话剧最新走向的剧目。对学习和爱好文学的学生来讲,知晓“三一律”是从文学知识的角度学习,而参与排演与观赏则是从艺术实践和临场感受的角度去把玩历练。各高校剧社之间相互交流、相互观摩、相互品评、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学习的这个过程,促进了大学生们敏锐多思的头脑及激情创作表现欲望,大大提高了高校话剧社创作表演中审美能力。

三、表演效果的不足表象

话剧本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剧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评论应该说是缺一不可。大学生剧社创作涉及经典话剧、实验话剧、新式话剧和校园小品短剧等,从现实生活到跨越时空的幻想;从写学校生活到社会问题剧;从表扬好人好事到创造人物形象;从展览事件到事件的矛盾冲突;既有描写英模事迹也有关注普通人的生活,创作的知识、创作的技巧、创作的题材向真正的艺术创作层次迈进,其高校剧社在选取题材的同时对演出的效果也具有不同层度的体现,效果好坏褒贬不一,表演效果的不足表象如下:

(一)舞台性不强

话剧演出是借助于舞台来实现的。大学校园话剧演出的剧本创作各种样式,手法上融合了象征主义、表现主义、荒诞手法及后现代主义创作特点,演员表演剧情往往在题材上比较狭隘,立足点不高,追求形式多样性,不能伸层次思考生活的含义,当代青年所赋予的社会责任感不明显,观众不能从多个角度找到不同层面的共鸣全面透彻的欣赏剧情。

(二)直观性不强

演员的行动是话剧的基础,以演员的姿态、动作、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塑造为主要手段;表演是戏剧活动的中心环节,对话、独白等通过演员的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给观众以主体的形象感;校园剧社学生思想活跃,但缺少了控制力,激情演绎往往和剧情有差距,内心的真诚表达不能显现,对创作的人物构思把握不是十分准确,不能从观众的感受充分考虑剧情发展。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功底十分薄弱,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造型还处于摸索阶段,因此,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对构思有选择性地进行梳理、简化或强调的情景不多,直观性不强。

(三)综合性不强

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特点是与在舞台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众直接展现社会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适应的。校园剧社学员从步入表演开始就是效仿剧情及人物表演,简单复制经典、模仿经典,对校园剧作品创作思维能力与个人潜在的艺术力融合不够,表现个人欲望强烈,契合校园文化的精神特质较少,人物表现单一,单纯表现先锋、反叛、宣泄,一味追求时尚,青年人的理想、追求和信念与时代精神不相符合,青年群体效应不够完善,综合性不够凸显。

(四)对话性不强

戏剧的语言风格表现为诗意的语言、极简的语言、诙谐的语言。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点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战线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故事的人物设定、特定时空环节中有人物独白,有观众对话,带有象征和隐喻的叙事则通过旁白现幕间的转换,是戏剧独特的的语言风格。校园剧社中,学生们对经典话剧了解不深,很少有大学生感兴趣,里面经典的对话语言不能深入探讨,创作的校园剧本也只是摸索阶段,喜欢“先锋”话剧,并且都是各自为营,没有比较没有鉴别,掌握对话技巧、把握语言风格不够全面,对话性不够强。

四、总结

校园话剧的发展要依托话剧艺术本质的发展规律,要重视话剧艺术的理论知识,侧重于对教育改革的促动,加强美学观念和文学思潮,将剧本付诸舞台形象,以演员表演为中心环节,以自己的身体语言为创作工具,同主题产生思想感情,去塑造人物、展示生活,将话剧内容传达给观众,为校园话剧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校园话剧在高校中开展艺术活动的创作题材丰富多彩,表演的形式也各具特色,题材多样化与自主创编的表演效果为大学生带来了无尽的创作空间,其创作题材与表演实际效果到底怎样还有待专家学者们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1]李康.电视表演艺术[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2]杜湖湘、饶平山.艺术概论[M].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彭维熹.试论在高校开展话剧艺术活动的意义与价值[M].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9.

[4]韩菁.校园心理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益探索[M].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

作者简介:

相关期刊更多

湖湘论坛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湖湘法学评论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湖湘三农论坛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