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语文文学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文学文化常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文学文化常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语文文学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文学文化常识范文第1篇

                  

这学期是我们实施新课程的第二学期,在终结上学期教育教学的基础上,我们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整体思路:

1、认真开展《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讨,整体把握教学要求。

2、认真参加新教材的培训,领会课改的精神,落实教学内容,探索课堂教学新模式,力求体现课改的教学理念。

二、主要活动

1、积极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对疑难问题进行探讨,制作教学课件。对于新教材的备课资料和学生学习资料做好收集和整理的工作,提高教学质量。除了教材教学以外,引进古今中外至文、时文的教学,尤其是加强古典诗文的诵读,以适应高考改革的趋势,夯实学生文学功底。每两周辟出一节课让学生自主、自由的阅读,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指导,并布置每周摘抄不少于1000字的任务,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受益的阅读习惯。写作教学,划不少于6次课堂作文及指导。

2、 认真参加学习交流,观摩校内外的公开课,组内教师的研讨课,争取机会参加研讨课的教学和展示活动。积极参加学校的挂牌听课活动。

3、 精心准备和落实拓展型课,研究性课和语文社团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与语文相关的竞赛活动。

4、 积极投入教科研,争做学者型教师。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研究任务,争取有省级以上论文获奖或者发表。

5、 认真完成期中、期末考试的命题和阅卷和试卷分析工作。 

6、与团委联合举行高一年级的演讲比赛。

三、教学安排:

第一专题:祖国土,总课时9课时,第一版块三课时,《祖国山川颂》《长江三峡》《肖邦故园》各一课时。第二版块四课时,《北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各两课时。作文2课时。

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总课时9课时,第一版块“殉道者之歌”3课时,其中《离骚》花的时间多一点,两首外国诗合用一节课,第二版块“烈士的抉择”3—4课时,作文2课时。第三版块底层的光芒放到课外完成。

第三专题:文明的对话,总课时8课时,“审视传统”3课时,“碰撞与融合”2课时,“拿来与拒绝”3课时。

第四专题:寻觅文言津梁,总课时10课时,第一板块4课时,第二板块3课时,第三板块3课时。

 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学生的文言文基础较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加强文言文的教学,因此有可能加大文言文的教学时数。

四、教学新举措:加强阅读教学

高中语文文学文化常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阅读;四段式教学法

一段:诵读课文,选词造段(课外完成)

学生用普通话放声朗读课文两遍以上,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选取课文中自己认为用得最好的或最精妙的8-10个词语,然后利用注释或工具书,明确这些词语的意义。再围绕一个中心,用这些词语写一个150字左右的语段。

设计这一环节的出发点是:

第一,语文学习不能仅靠课堂。新课程实施后,语文学科的周课时数明显减少,高一、高二只有4课时,这还包括作文在内,教学时间捉襟见肘。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学习语文很有必要。

第二,朗读能力要加强训练。高中学生要“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从目前情况看,大多数学生的朗读水平达不到这个要求,必须加强训练。

第三,解词、造句是提高语文水平的有效途径。学生不理解词语的意思,就不可能恰当地运用词语;不能准确地用词造句,就不可能连词成段;不能写好语段,想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就是空谈。

二段:交流选词,欣赏语段(8-10分钟)

这一环节可按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第一,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所选择的8-10个词语,并简要解说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语文学习要“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学生通过充分交流,相互借鉴和提高,且在交流中,懂得与他人分享所得。

第二,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欣赏各自围绕中心用所选词语写成的150字左右的语段。这样做,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第三,教师指定或小组推荐优秀语段全班交流,教师精要点评。交流的过程是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现实状况的过程,这是教学的起点,学生做到了哪一步、习得了多少,教师如果不能真正了解这些,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然有折扣。通过教师点评,学生可以认识自己或同学的选词和语段写作的优劣,从而提高鉴别欣赏词语和语段的能力。

第四,教师展示自己所选词语和所写语段。语文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示范。教师的示范,就是把教师的选词标准告知学生,并通过语段的展示,让教师对学生起到榜样和引领的作用。

三段:多重对话,赏析文本(25分钟左右)

学生各自浏览课文,选择自己体会或感受最深的地方,进行文本赏析。之后,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共同交流赏析内容,分享赏析所得。

对文本的赏析,教师应从三个方面加以引导和规范:

第一,语言赏析。语文姓“语”,文本的任何价值都是通过语言表达来实现的。因此,文本赏析首先应该从语言赏析开始。语言赏析,主要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字、词、句等语言要素加以理解和揣摩,体会语言运用的精妙。语言赏析是现代文文本赏析的重要依托,脱离语言赏析,把语文课上成科学课,上成思想观念话题的讨论课等,都是不正确的。

第二,整体赏析。学生面对的文本,通常是一个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整体,离开了这个整体,赏析活动就只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文本赏析应该以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容为前提,在对文本的基本内容、情感和立意等方面有了初步、综合的印象后,再进行写作思路的梳理,课文要点的概括,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的理解等。否则,文本赏析只能是苍白、干瘪的。

第三,探究赏析。高中学生对现代文文本的理解,常常存在着诸多可能性。当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积累和知识结构进行阅读时,实际上是在进行文本意义的再一次建构。在这一建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会对文本作出自己特有的分析和判断。发现的问题、提出的疑问和特有的分析判断,会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对话过程中相互碰撞,这就产生了理解的开放性、丰富性和不确定性。文本赏析也就是对理解的开放、丰富和不确定的探究。

四段:尝试表达,万虑归诗(10分钟左右)

以现代文文本内容或师生的个人理解为依托,以诗歌为表达形式,师生进行诗歌创作尝试并交流。设计这一环节,主要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阅读和表达。

就表达内容来说,学生通过阅读和鉴赏,对文本内容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以文本内容或自己的阅读理解作为诗歌创作的题材,学生有话可说。所写内容,可以是文本内容的再现,或者是文本的一种解读;也可以是文本内容的延伸,或者是个人阅读的思考和感悟等等。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以达到更高层次的理解和鉴赏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