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激发创新意识的具体措施

激发创新意识的具体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激发创新意识的具体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激发创新意识的具体措施

激发创新意识的具体措施范文第1篇

一、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在创新意识的培养中,教师要从整体出发,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新意识。学生在学习中能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小学语文教材囊括许多优秀文章,十分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如《奶奶的白发》等文章教会学生亲情的可贵,《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育学生学会奉献。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在学习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尽量增加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到课堂外去观察,结合生活与学习,发现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创新意识

教师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中将创新意识灌输给学生,用春风化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所以,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不断学习,提升业务能力,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要在课堂上与课外实践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造性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创新能力。

三、提高教学方式的灵活性

教师不能一味地使用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要注意提高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在工作中要加强教学艺术的学习,在日常教学中,用人格魅力与渊博的知识去感染学生,用创新的思维方式与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

第二,用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用真诚和热情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进入教材所营造的情境中,实现自身与作者感情的交融。教师的高昂情绪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参与度,还能渲染课堂气氛。

第三,使用新颖的教学方式。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强,同时对富有趣味的事物充满兴趣。语文学科具有较大的知识量,包含丰富的情感,教师要认识到该学科的特点,在日常教学中注意提升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在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教学风格与教学方式进行改进与创新,在先进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创新意识。

四、使用情境教学方式

适当的情境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思维环境,在思考中促进智力的发育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意情境的创设,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若教学中缺少感情,只使用机械、呆板的教学方式,学生将会失去想象空间,影响学习体验,更不用说进行创新了。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发挥想象的力量,有利于教材或者文本中的人物、事件再现,适当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情境会更加逼真,从而丰富学生的体验。

五、创造探索机会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过程不仅是学习知识的过程,还是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引导学生发挥创新思维的作用,促进学生主动观察、发现、探索,大胆提出问题。对于学生而言,学会研究,使用多种途径获取知识能够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将整个故事讲授给学生,还要帮助学生探究小女孩的死因,并进行延伸,探索我们身边是否还存在有这样的悲剧,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创造这个故事的用意何在等问题。这些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从中学到美好的东西,有利于?W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加强实践活动

激发创新意识的具体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教学创新能力

创新是社会发展和科学进步的动力,是人类最有活力的行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我们现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新能力的培养包括培养创新精神、启迪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初中化学教学是学校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十分重要。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育改革的重要目的就是要求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注重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初中化学作为初中教学的一门重要的主要基础课程,在学生的求学生涯中起着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而目前,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个误区――即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殊不知,这与我们现在推行的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观念背道而驰。在知识爆炸的今天,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为了培养出21世纪具有挑战力和竞争能力的科学技术人才,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培养基本技能,还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发明能力。为适应初中化学教学的发展趋势,提高初中化学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深化教学改革,创造条件从各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可能性

创新意识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意识或理念。创新意识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是具有创新能力的前提,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初中化学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一种探究性的活动,它具有鲜明的实践性,这就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这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

三、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措施

1.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只有这样,学生才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望解决问题。这样,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得到培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催人奋发向上、开拓创新、积极学习的动力。在和谐愉悦的环境中,学生学习会产生一种积极表达自我的冲动,每个学生的这种欲望和冲动汇集起来,便使课堂充满活力,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乐趣。

2.密切联系实际,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基础科学,它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十分密切。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如教材中“金属材料”、“生活中常见的盐”、“水的净化”、“爱护水资源”、“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等。除教科书上提供的素材外,我们还可结合实际来寻找合适的内容,如很多地方矿产资源丰富,但开采利用的科技水平较低,导致矿产资源利用较低,更重要的是破坏了生态环境,可以带着学生到矿山去实地感受。在化学教学中,多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并获取有关知识,挖掘素材优化资源,最终上升为理论,再从理论回归生活,加强创新,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3.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设置情境就是创设探究问题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的思维过程中,问题情境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此情境下,思维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更是思维的动力。创设情景是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关键,教师既要注意在关键处设疑,在重点、难点处设疑,同时,还要鼓励引导学生质疑,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质疑,要善于组织学生相互设疑、相互探讨、相互启发、相互辩论,勇于发表不同见解,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4.开展教学实验,发挥学生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家的发明成果大多都出自实验室,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事物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实验具有独特的魅力,它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更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实验,并喜欢自己动手做实验,通过实验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验能力。在初中阶段,首先,要注重验证性实验。初中化学教材中大多是验证件实验,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验证实验培养学生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掌握实验的基本方法。除此之外,教师要尽可能设计一些探究性实验,挖掘实验的创新功能,优化实验教学,训练创新技能,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才能,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小结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是现阶段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时时有兴趣,让学生在争论中擦出思维的火花,使学生的思维达到极大的发展。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创新意识,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富有创新精神的氛围,才能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探索的创新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使其进行探究性学习。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其主体作用,主动自觉地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思、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少英.初中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琼州学院学报,2008,(增刊):88.

[2]杨秀华.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之我见[J].素质教学论坛,2008,(10):110.

激发创新意识的具体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政治 教学 创新

1初中政治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切入点

1.1兴趣教学。兴趣让人产生求索的欲望,也能开发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积极性。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想让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脚步,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关键则应在于对学生进行兴趣教学。要实现对学生的兴趣教学,教师应采用一些新型的教学手段,如:巧妙的课堂设计、趣味的材料运用以及能够引导学生参与的教学情境创设等;也可以通过对传统教学手段的创新应用来起到让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如:提问、阅读与讨论等。

1.2激励教育。在教学中,学生的思考必须通过教师的良性引导步入正轨,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阐明了这个道理。在教学当中教师也应当鼓励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乐于“较真”的精神。只有学生发现了问题,并敢于质疑,才能进一步体现学生在思考当中的真实反应。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应当加以肯定的鼓励,这样才不至于打消学生的探索积极性,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应有的褒奖。

1.3满足学生需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因学生的个体差异,会出现见解有别于其他人的时候。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都希望教师对自身的创造性见解有所首肯、认可,都希望自身的创造性需求得以满足,这便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活动课的新问题以及情境创设中的新思路加以理解并实际应用,满足学生的主体需求。

2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

2.1情境创设。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过程中,首屈一指的教学手段应当是情境教学。最近几年,情境教学逐步在素质教育当中得以普及,并以其主要思维作为教学内容的依凭,政治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中融合进名人故事、趣事以及寓言等实现课堂氛围的提高,让学生进而产生学习兴趣,来激发学生对于政治学习的积极性,能在自然、舒缓、愉悦的气氛中达到对知识点的掌握,并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

2.2创新意识培养的具体措施。在初中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通常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方式均为枯燥乏味的灌输性教学,加之对学生强制性的思想规范,使学生很难有创造性的思维。其实这种方法已经不具备对当前学生的培养要求,笔者认为,教师应当尽可能地引导学生动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其自主进行学习、发现、探索、思考、求真,竭力去开发自身的创新潜能。比如:在进行《发现自己的潜能》一课时,笔者便通过一则故事作为教学开端。故事的大意为:“有个工人下班回家,在归家途中途经一片墓地,因为天色已晚道路崎岖,不慎掉进了一处墓穴当中,他奋力挣扎,希望能够尽力出来,但因为墓穴较深,怎么努力都无济于事,最终他放弃了,决定在墓穴中等待,第二天天亮时再想办法。在他昏昏沉沉的半睡半醒之际,一个醉汉也掉了进来,与自己一样,同样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爬出去。于是,他告诉那个醉汉,没用的,再怎么努力也出不去,我已经试了好多回了。但是话音刚落,醉汉便惊愕的大吼了一声:有鬼啊!竟然毫不费力地就冲出了墓穴。”通过这样的一则略带几分诙谐的故事,将场景设定为生活当中真实存在,处之可及,又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墓穴,充分地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时,笔者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提问:“醉汉在听到工人说话之前与之后有什么不同?”答案显而易见。学生回答:“听到工人说话前,用尽力气也爬不出的墓穴,在听到工人说话之后,误以为有鬼,竟然轻易爬了上来。”笔者接着问:“那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又回答:“因为受到刺激后,潜能可以被激发出来。”此时,笔者便点明这就是潜能,并对积极发言、勇于表达的学生提出鼓励。

2.3全面结合传统教学手段并加以创新利用。在传统课堂教学当中,通常以教师提问,学生讨论与教师总结贯穿课堂始终。在新型教学中,使用此种方法并加以新颖的应用则会起到更好的作用。首先,在课堂伊始提出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熟悉,并以此为前提进一步提出相关问题。只有提问,才能让学生思考,提问的过程也是引导、启发的过程,问题问得能否让学生产生对掌握知识的渴望是教师所需要掌握的重要方法。提问能对学生遇见相关能力加以提升,并随着学生欲望的不断增强,为其培养自我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索的能力。其次,让学生展开讨论。讨论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也是培养师生、生生之间感情的重要渠道。笔者通过分组讨论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分批讨论,并参与到讨论当中,作及时的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自然在这思想碰撞之间进发。最后,总结部分即是由教师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并对学生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性陈词,对错误予以纠正,并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思考,从而让学生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不断提升创新意识。

2.4思考与不足。在新课程理念不断深入教育教学的当前,初中政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从原有的主导位置转移,逐步转化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与学生学习的启发者,在教学当中将主体地位归还给了学生,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氛围为目标。所以,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及安排上必须要具备针对性与计划性,还要立足于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知识基础,并以此为出发点进一步对学生的个性化能力进行培养,以及对个性化需求加以满足。同时,在进行课堂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公正的为学生进行适当评价,注意对学生自尊心的培养,不伤害学生,树立其自信心,从而促使其创新能力与精神的大幅度提升。

激发创新意识的具体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创新;林业院校;机电专业

作者简介:谷志新(1977-),女,黑龙江牡丹江人,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徐凯宏(1969-),男,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省青年规划课题(课题编号:GBD1212004)、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省青年规划课题(课题编号:GBD121200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036-02

创新是华夏民族进步的灵魂,是我国发展的不竭动力。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更加注意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行素质教育”[1]。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林业院校行业发展需要为主,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入点入手,探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在教学中具体实施,检验其实践的效果,对培养适应新形势下的创新型人才非常重要。

一、适应新形势下创新人才的需求分析

国内高校中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讲授为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被完全激发,致使学生尤为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毕业后缺乏适应社会的素质和实际工作所需的各种技能。

我国1998年颁布的《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2]培养新一代人才的创新意识、建立创新机制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培养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创新人才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体系,把实践性创新性结合到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充分结合理论实践教学体系与就业前景。

近年来,例如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一些知名的研究型重点大学都相继建立机器人创新实验室,并且根据自己的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强调学生自主科研能力的培养;如江苏科技大学等学校提出以竞促学的学习模式,这些经验都值得借鉴。而近年来林业行业技术相对落后,培养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是振兴林业行业的关键,这就越来越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

二、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特征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以为机电行业的现代化企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宗旨,融合机械、控制、电子、信息技术于一体的宽口径重基础工程教育。[3]要求培养出具备坚实的机械设计制造、控制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具有工程应用与技术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从事机电工程领域系统设计、应用研究、运行管理及系统维护等方面高级专门人才。

1.培养目标高

培养具有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所需的文化基础知识,具备从事机电技术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专业技术能力和良好的创新意识,并能适应市场需要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4]

2.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

具备全面系统的机械设计制造和电子控制系统设计与应用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较强的机电一体化系统综合设计能力。面向当今社会人才需求与林业机械历史背景相结合,要求学生具有机械动手能力与机电控制能力相结合,强调学科基础、专业技能和跨学科综合素质的培养模式。

3.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及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改革教学体系,完善创新教学模式

深入学生就业企业进行市场需求调研,调研分析目前社会需求的机械电子工程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分析适合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全新模式。[5]

分析本校在校的四个年级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状况,针对学生科技能力培养的现有模式,分析优势与不足,结合本校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特色及学生的自身优势,采用科技创新长效激励方法。

学生在学校里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如何和科技创新活动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充分理解理论,提高其动手能力,这个过程是不断实践、不断创造的过程,也是不断发现自己掌握专业知识的欠缺部分,提高其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使其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鼓励学生在大一时就参加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可以及时深入到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其创新能力。

只有具有完备的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素质才能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专业知识过于单一,所以需要更新拓展学生知识的内涵与外延,构建完善合理的课程体系。鼓励学生选其他专业的专业课,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宽度。其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贯穿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加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环节。

建立适合林业院校的机械电子工程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法,完成每个实践教学环节内容,并在教学中实施,总结经验。[6]以在校低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设计方法及动手能力等,使学生能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以开放实践创新教学体系为核心建立课程体系,即:创新理念教育—互动式创新课程设置—开放式创新实验指导—创新实践实习—作业作品展—进行各种竞赛。

四、具体措施

深入学生就业的企业中进行广泛调研,根据调研结果,结合目前在校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4个年级学生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开展深入研究。研究途径采取“收集资料—社会调查—教学实践—学生反馈—归纳总结—再实践—再总结”的形式。

在具体操作方法上采用课题组教师分工负责,学生根据各个年级的教学任务分别实施,并针对2012级学生进行试点研究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长效激励方法。

1.加强基础知识,拓宽专业知识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通用性专业,立足林业行业,面向社会。融会贯通机械工程、自动化和电气工程等基础课程,选用国家优秀教材,建设机械设计和控制理论与工程等基础课程为主的精品课程等一系列措施,以加强基础教学,注重机电融合,拓宽专业知识。

2.强调实践教学,体现创新

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尝试研究性教学模式改革,采用增加进阶式设计,开放实验环境方式,适量增加实习和课程设计的学时数,完善实验教学中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数量上达到70%以上。

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动手能力,扩展教学内容,继续加大力度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机制,与其他优秀院校的学生同场竞技,提高能力,开阔眼界,增强自信心。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创新意识是学生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和设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是一个自主探索学习并不断完善的过程。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是学生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不断重复的过程。这个过程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加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创新意识。

科技创新活动是以科技项目的设计和研究为载体,以各层次、各学科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组成的优势互补的团队为主要形式,参加课堂以外的科技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7]

4.整体优化,协调发展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融合性强,便于利用有限资源和资源整合共享。强化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科技活动和毕业设计与科研、工程项目紧密结合。毕业设计是重要环节,毕业设计题目与科研项目结合,增加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结论

培养新一代人才的创新意识、提高其创新能力、建立创新机制是一个国家走在经济发展前沿的首要条件,培养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科技创新人才要充分结合就业前景和理论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实践性创新性融入培养过程,培养出适应发展需要、具有更高素质更高技能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科技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静,王西平.基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园艺专业人才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7):3273-3275.

[2]裴旭明,冯振伟.深化机电类教学与实践改革促进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J].中国轻工教育,2008,(4).

[3]杜红文.面向中小企业高技能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0,(3):82-83.

[4]钱桦等.高等林业院校机电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6).

[5]邓广福.机电工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人才培育,2011,7(5):

124-125.

[6]祁志生,姚小敏,黄民.机电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08,106(2):58-59.

激发创新意识的具体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探究;意识;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5-106-01

课堂教学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然而,审视当前课堂教学可以发现其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时代呼唤新型的课堂教学,需要通过课堂教学的重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一、唤醒学生的探究天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1、让星星之火照亮学生

好奇与探究是学生的天性,我们有责任将这种天性唤醒。在学习过程中有自己的见解与发现,能把心得和体验总结出来的学生,都应获此殊荣,这也是他们在人生道路上探究创新的初步尝试。我们在学生身上哪怕只发现一星儿思维的火花,也要去唤醒它。

2、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为了在课堂上打破“思想的沉默”,我印发了“学生质疑报告表”,在班级公布学生的质疑,表扬“最佳质疑小组”和“最佳质疑个人”……慢慢的,终于形成了学生主动探究质疑的学风;在课堂上,频频出现学生向课本和我“发难”的精彩镜头。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从“有疑必问”到“自疑自解”,这些都为提高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发现问题的水平奠定了基础。

3、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们都知道教学是双向的,是互动的,而不是单向的,师授生受式的。在探究式教学中,我们要通过“讨论”、学生实验、学生小组活动打破这种沉静,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时空,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4、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探究式教学的第一步即提出问题,将问题作为探究的出发点,引导学生形成“认知冲突”,从而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所以,要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意识,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我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有:第一:初期让学生每天提一个问题作为作业,再由教师经过评比,公布高质量问题予以表扬。第二:在课堂上应大胆放手让学生提问,并要及时表扬鼓励。。第三:教师高质量的提问是对学生最好的“示范”。

我们要为学生开辟探究的空间,培养学生形成“问题”意识,营造创新氛围,促进学生形成以探究为乐,以创新为荣的良好意识。

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指创新的愿望和动机,要激发创新意识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和探究兴趣。物理世界是一个充满神奇的世界,大量的物理实验能显现各种奇妙的物理现象,并且物理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能够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物理学史又是一块儿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热土,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物理实验等方法来刺激学生那种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学生探究兴趣的来源,往往是从学生亲身体验中予以激发,而学生体验又需从学生的实验、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来。

如我在上高一物理《超失重现象》这一节内容之前,事先安排学生去乘电梯,并带上体重秤,要求学生观察电梯从一楼到五楼过程中秤的读数变化,让学生亲身体验这一变化,这样能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不仅能使他们很好的掌握知识点,而且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更浓了。

三、增强载体力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1、以实验教学为载体,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物理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是要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实验教学为载体,重视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之一。在教学中要改革旧的实验教学模式,把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把部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并引导学生改进实验,放开手脚,大胆尝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教学,让他们在科学实验的体验过程中,轻松获取知识,还会有更多新的发现与创意。

2、用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理论”探究能力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探究学习主要是通过实验与活动为主,但“理论”探究也不能忽视,这时期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的关键期。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大量资料及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对问题进行科学推理、合理的猜想和假设,并提出自己设计思想与设计验证方案,在实验与反思后提出新的想法。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体系是怎样构成的,科学知识是如何获得的,并获得学习体验。这种学习研究尽管只是初步,但对于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激发学生探究学习无疑是全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