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初中历史教学的弱化导致学生根基不牢
历史学科在初中阶段长期被视为“副科”,受到冷遇和不公正待遇已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一是社会偏见。在大多数人心目中,初中阶段除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学科外,其余学科都是陪衬,历史自然也是陪衬学科之一,这是几十年来“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二是考试导向。就目前中考科目的设置来看,绝大多数地区对历史等“副科”,或采取开卷考试,或部分成绩进人中考成绩,或作考察科目对待,等等。基于考试的导向,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教师本身以及学生自己在对待历史等学科的“教”与“学”上都会大打折扣。三是师资短缺。由于前面所述原因,导致初中阶段历史等“副科”教师残缺不全,普遍的现象是专业教师留不住,留住的教师不是专业。这些原因导致学校不得不削弱历史等学科的正常教学,这样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极其有限就是一种必然。所以,学生进人高中,尤其是课改后的高中历史学习,他们就很难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
针对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的这一问题,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其一,彻底扭转初中阶段历史学科的弱势地位。端正办学思想,矫正办学行为,明确办学目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让每个学生每个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不能人为地制造学生学习“空白”和发展障碍。
其二,初中阶段的历史课程改革方向应尽可能服从于高中阶段的发展要求,初中历史课改是高中历史课改的基础,高中历史课改是初中历史课改的延续和发展,二者应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忽视其中任何一方都会给课程改革带来极大的伤害,高中历史课改将会有始无终。
2.学生难以适应初高中历史教材编排体例的不一致
高中课程标准历史实验教科书在编排格式和教学行为方式选择上,与初中历史教材有根本区别。一是教材编排体例上,初中历史教材以“通史”式手法编写,高中教材以“模块+专题”式手法编写,这种“模块+专题”式历史课程结构,其优点在于让探寻的问题集中、重点突出,密切与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经验,强调学生自主发展,探究学习,构建自我知识体系,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其缺点在于割断了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不便学生阅读,知识跨度大,跳跃性强,知识间缺乏必然的内在联系。如,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古希腊、古罗马的政治制度既无关联也无可比之处,这种安排迫使学生在学习这一专题内容时,要不断转换时空概念,努力适应变化的历史文化背景。与此同时,高中新课标历史教材知识的专业性更强,容量更大,难度更深,其中有大量新的历史专业术语和历史概念。二是教学行为方式上,由于初中新课标历史教材与高中新课标历史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有较大差别,初中历史教材以教师讲授课为主,高中历史教材内容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必修模块,一类是选修模块,这就决定了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初中教学方式区别较大。因为,高中历史教材除去三个必修模块外,还有六个选修模块,对于大多数在初中阶段习惯依靠教师“喂养”的学生而言,自主选修不仅给高中学校和老师增加了更大的压力,学校和教师会面临五花八门的选修方案,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而且学生也不能做到择其所需、学有所用。
针对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的这一问题,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是发展的连续性和文明的传承性。基于这样的认识,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应当在初中新课标历史教材的基础上进行内容的增减和拓展,逐步实现初、高中历史教材在编写体例格式和教学行为方式上的无缝对接。高中新课标历史教材不应该完全背离初中新课标历史教材的基本属性,彻底改变学生十几年来养成的阅读习惯和学习习惯,这样滋生出的新格局会给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带来一定的震荡。
3.滞后于高中课改的考试制度改革制约着课改进程
众所周知,高中课程改革不是为高考招生服务的,而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必将影响甚至根本性地影响高中课程改革。有人说,只要有考试存在,就存在着考试引导教学的事实。这话一点不假。不从根本上改革高考招生制度,再科学、合理、先进的课改方案,也会沦为高考的附庸,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先期实施高中课改的省市已作了很多有益的考试改革探索,但就眼下的形势分析,全国高考招生考试改革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和成熟的成果。不少省市每年都在探索高考改革模式,但遭到的质疑和非议远比改革所取得的成绩更令人关注。这明显反映出考试改革滞后于课程改革。没有成熟的高考招生改革框架,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依然会受到现行高考模式制约,仍然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枷锁。那么,费尽心力推行的高中课改,也只能是披上一层体面的外衣,课改也只会在漂亮改革理念下而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所谓“以学生发展为不”的教育思想也将成为一句时髦的空话。
针对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的这一问题,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高中课改指导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其核心价值取向是开发个体的发展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化特征。传统的高考模式,固定了人才选择的标准,规定了统一的人才竞争模式,限定了人才发展方向。突破旧体制下的招生框架,从制度层面到操作层面构建一套适应新课程背景下,全新的招生考试模式,改变传统的高考唯分数论、唯总分论观,在人才选择的方式上、标准上和培养途径上,由单一性向多元性发展。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有利国家选才的前提下,尽可能给高中课改和大学选才以自主空间,努力探索国家主导、大学主体、高中主教的选才办学模式。
4.教师教育观念的难以更新影响了高中历史课改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并非教师的知识储备、职业精神、教学手段、教学艺术等问题,而是教师的教育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的根本转变,这是一次教育观念的大变革。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我们的教师去掉几十年来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真正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全新课改理念,并在这种理念指导下,逐步完成其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教学评价的全面转变,这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绝非一日之功。人的观念是最难转变的,但观念一经转变带来的效果却是惊人的。因此,高中历史课改的艰巨性,并非在于教师的知识更新,而是教师的观念更新。这需要作艰苦的培训工作。
针对高中历史课程存在的这一问题,笔者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实施全员培训。要对现阶段高中历史教师进行思想观念大洗脑,通过集中通识培训,让教师明确历史课改的指导思想、基本任务、功能变化。
其次,实施重点培训。一方面抓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坛新秀的培训,让这部分人尽快成为新课程的排头兵、领头羊,通过他们去帮助辐射影响身边的其他教师。另一方面有组织、有计划地学习观摩课改起步早的地区的成熟经验,为后起地区教师提供借鉴范式和样板。
再次,实施整合培训。主动争取与课程先进地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联手,整合培训资源,扬长避短,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和远程教育功能,架设“空中培训课程”通道,寻找理论培训与实践操作的契合点,尽量缩短教师单兵探索课程改革模式的路子。
【关键词】高中历史;分析能力;能力提高
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历史也不例外。学习历史,更多运用到的是历史的分析思维。历史的分析思维,主要是针对当时的历史事件、事件中所涉及到的相关历史人物和当时的历史现象,针对这几个部分找出它们之间存在的丝丝联系与本质区别。高中历史需要的不再仅仅是可以准确的背出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更多的是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一种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就是分析能力,这也是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体现的一个体现,是高校进行选拔的一个重要标准。学生历史成绩的优良不仅仅和学生的智力、学生的课上效率、学生的课下复习有关系,更多的是和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有直接关系的。在新的高考体制下,更需要学生有一个转变,那就是如何从“学会”到“会学”的一个转变,想要完成这样的转变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配合共同努力。
一、建立成熟知识体系,创建历史思维
1.1利用目录记住历史事件
充分利用课本的目录,按照教材给的先后顺序记住历史事件。教材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编排,这种思维也需要学生进行学习与掌握,与此同时要反复进行练习与背记,根据教材来形成一种相关的历史框架与思维模式。
1.2根据特定历史时段进行分析总结
学生可以根据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来进行分析与总结,这样调理会更加清楚。例如,在时期还发生了中国电报开始兴起、开平煤矿开始创办、铁路开始修建等等,这一系列的历史事件可以一起记下来,形成一个完整闭合的历史链。
1.3从结论出发反思过程
每一件事都会有一个相对应的结果,对于分析整个事件来说,可以分析前因同时也可以考虑分析结果。对于历史事件,肯定是已经有结果的事件。从结论出发,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需要考虑当时的社会背景,当时的社会处在一个什么层次,社会文明到了何种地步,人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环境的社会,经济基础是否雄厚,统治者或者领导者是否有能力、是否有胸怀天下的胸襟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再反思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否合情合理。
二、加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1加强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理解
从最近几年的高考来看,对于历史方面的考察更多的偏重对历史事件、历史材料的分析,通过分析解决相关问题。历史唯物史观和辩证历史观是有区别和联系的,因此在高中历史课上,教师需要更多的培养学生对历史唯物史观思想的理解,让学生学会运用这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例如在进行我国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就会运用到此方法。首先是工具器械的改变,春秋时期使用的铁器、用牛犁地、“井田制”慢慢的瓦解、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学生通过这样的分析与理解会彻底的明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二者之间的联系,与此同时也会明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道理。因此说,加强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不仅帮助学生提高了学习历史的课上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分析能力。
2.2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高中历史相对于初中历史来说有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于语言的表述能力也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于回答材料分析题目时的语言要更为严谨、更为专业。因此,需要教师在课上多放一些比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上。学生需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去分析解决问题,对所要阐述的答案要进行高度的概括和升华,使所要给出的答案内容是有条理的、结构层次分明的、思想是得到升华的。
2.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以致用,是我们从学习开始老师对我们的教导。历史作为一门学科同时也是一门科学。相比较于其他的学科科学来讲解决历史问题需要的是专属历史的思维模式。学习历史知识首先要保证历史的真实性,学生不可以肆意的去篡改历史,要以真实的虔诚的心态去对待历史事件,无论是历史事件是好或者是坏都要保证它的真实性。对于所学到的历史知识,学生要学会学以致用,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在此方面多做一些相关的引导,让学生逐渐的掌握这种能力学会运用此方法解决相关的问题。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在土地革面时期,首先废除的是封建土地制度、没收地主的土地,把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其次就是对牲畜以及使用工具的合理分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就可以运用所学到的分给制度来解决如果进行分地的问题,以及如何进行合理分配的问题。运用此种方法解决问题,不仅仅会锻炼学生此项思维模式的培养,同时也会再一次巩固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记忆,会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同时也会使学习质量得到提高。
三、结束语
总之,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如果一如既往的按照初中的标准来进行学习,那么得到效果势必不是我们所想要的。对于高中历史的学习,主要还是培养学生的一种分析能力,对历史事件对历史材料的一种分析能力,使学生学会熟练的运用此项能力来解决历史这门学科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汪明正.有效开展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考试周刊,2013(97)
[2]刘苏华.论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历史感[J].吉林画报(教育百家B),2013(11)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 情境教学法 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055-01
情景教学法是一种以再现历史情景为主的教学方法,这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并掌握历史知识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广大教师越来越关注情景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并逐步发展成为教学中的核心话题。通过对情景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推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并不断促进初中历史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衔接。
一、情景教学概述
情景教学主要是指从情与境、情与理、情与辞、情与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出发,创设典型的场景,激发学生热烈的情绪,将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充分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情景教学法适用于任何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一些以形象为主题、具有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的场景,引导学生去体验,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并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教学方法。而历史情景教学方法则是指历史教师根据历史的复杂性、社会性、过去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对多种教学手段进行综合应用,积极创设有趣的历史情景,复原历史,以营造氛围,促使学生寓情于景,从而主动学习历史知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情景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1.创设生动逼真的历史情境
历史图片或图画可以形象的描述一段历史,对于历史教学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历史图片和图画各种各样如漫画、人物画、遗址、纪实照片等,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历史情景。教师在讲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观看漫画《肥猪赛大象》,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从漫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将肥猪比作大象实在是夸张,肥猪即使再肥也是不可能赛过大象的,由此便可以看出“”运动片面追求农业生产发展的高速度,却忽略了客观规律,也进一步说明了运动和化运动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出现的一次严重失误,导致国家和人民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困难。当学生在看这幅漫画的第一眼时都是大笑,说非常夸张,教师可以通过漫画引导学生对和化运动进行解析,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引导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历史知识。
历史有趣的原因在于其主体鲜明,而且学生对于历史人物较为感兴趣,由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此,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更好地激发其主观能动性,通过应用角色扮演的方法促使学生深入角色,以充分掌握历史知识。如在讲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空前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一课时,很多学生对于资本主义萌芽的理解较为抽象,难以深入了解,对此,教师可以搜寻关于明朝后期经济发展的相关资料作为教学材料,如一个小手工业者发展成为机户的故事。在苏州的盛泽镇上,有一对夫妇,他们织出的绸布光彩鲜亮,色泽纯正,人们争相购买,夫妇两个也挣了不少的银两,但对于如何处置银两却产生了分歧,丈夫说买田置地,妻子说再买几张织布机,扩大生产,最后决定买织布机,找帮工。此时桥头上正好有两个人在等待雇佣,一个说昨天没活干,饿了一天,一个说家里的田地被地主霸占,只好出来找活干。这对夫妇看重他们两个之后,与他们说好了一天的报酬,然后将他们带到自己家里工作。十年后,夫妇俩积累了几千金,并达成了一致意见决定再买两间大房子和几十张织布机,雇人织绸。教师挑选学生扮演剧中的角色,就这样,学生们在笑声中看完了短剧,然后教师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什么是机工、机户?机户与地主的区别,机工与农民的区别?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认识?等等,学生争相回答,而且答案准确,对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由抽象上升到了形象理解。
2.创设引人深思的问题情境
对于历史问题的解决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充分体现,而要想创新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就必须设置一定的疑难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同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在讲到楚国诗人屈原忧国忧民,以身殉国的历史故事时,一般的答案是颂扬屈原的爱国精神。但有些学生也提出了这样的质疑:当时的楚国面临危机,在这关键时刻,屈原却选择了自杀,在国家最需要他的时候,他并没有组织民众实行积极反抗,而是选择以死来逃避现实,这是一种懦弱的表现。学生提出的质疑引起了全班学生的热烈讨论,由此形成了对屈原爱国和懦弱的两种评价,那到底哪一种评价是正确的呢?随着学生质疑情绪的高涨,教师在此时并不能够给予学生所谓正确或标准答案,而是应用让学生翻阅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事实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通过创设引人深思的问题情境,很多学生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用自己的思维思考问题,而不是被教师或其他学生牵着走,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三、结束语
初中历史教学对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长期的实践证明,历史情景教学法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符合历史教学特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应用各种信息创设历史情境,促使学生更加专注地投入到历史学习当中,从而不断地提高其自身的历史学习能力,并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杜力生.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J].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 2007(12)
[2]吴磊. 高中历史教学如何创设最佳情境课堂――发展性课堂评价的实践探索之三[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7(12) [3]罗美素. 让历史风采重现――浅谈初中课堂中历史情境的创设[J]. 中学历史教学. 2007(07)
关键词:初中历史 历史课堂 问题教学 有效开展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149
1 创设问题情境的教学策略
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教师既可以利用一种需要学生进行解释的现象创设问题情境,也可以利用一些历史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当学生处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就会对那些需要进行阐释的现象产生质疑,在脑海中就会浮现很多的历史问题。例如,当初中历史教师在讲解“”这一节的内容时,为了给学生创设出有效的问题情境,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讲解中国在受到影响之后,社会出现了哪些变化,然后请学生在教材中找出哪些内容属于的内容以及哪些是给中国社会造成重大影响的内容。此时,学生的头脑中就会出现类似于“爆发的原因是什么”的问题。由此,教师就成功创设了一种问题情境。另外,借助展示模型、实物以及图片等直观性比较强的方法,初中历史老师也可以创设出有效的问题情境。例如,历史教师在讲述有关原始人的教材内容时,就可以给学生展示出原始人的头像模型,这样就可以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原始人和现代人的重要区别。
2 设置问题的教学策略
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为学生设置历史问题。如何有效地设置问题对问题教学的有效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历史问题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问题源于初中历史教材,属于教学中的基本内容;第二类问题是和初中历史教材有联系并且具有较高的思考价值。历史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必须要经过精心地选择,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设置第二类问题时,要注意将学生的思维扩展到历史教材的外延,使教材之外的知识能够很好地巩固和补充课堂上学习的历史知识。教师重视提问第二类问题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另外,教师将教材中的问题融入到课堂之外,也可以促使学生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初中历史教师在提问问题时,必须要在教材内容的重难点的基础上提问,这样提出的问题才更具有针对性。历史教师只有根据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设置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开展初中历史课堂问题教学活动;教师只有在历史教材内容重点的基础上设置问题,才更容易达到初中历史的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必须要找准历史教材的关键点,并在内容关键点的基础上设置问题,才能更好地实现引导学生思想的目标,不断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水平。
教师提的问题必须具有启发性。问题具有启发性就是说历史教师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必须要经过认真地思考才能找出问题的答案。历史教师善于提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在思考教师提问的问题时,感觉到问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并且又是自己思考之后才能解决的,自然就会生出浓厚的兴趣,积极地找出问题的答案,反之则会丧失学习兴趣,不愿意配合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因为问题有没有启发性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教师在设置历史问题时,必须要避免出现“的具体时间是什么?”等没有启发性的问题,如果教师提问这类问题的次数多了,就容易使学生对这类问题产生反感。教师提问这样的问题,对历史教学水平的提高非常不利。
3 反馈学生回答的策略
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学会如何提问问题,还要掌握一些反馈学生回答的策略。初中历史教师在应用问题教学法时,学生对于问题的回答大部分情况下是不够完整的,学生对于历史问题的回答不是特别正确,也就是和正确答案有些偏离,还需要历史教师进行有效地指导才能够找出问题的正确答案。当教学过程中碰到这样的情况时,教师就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有不少历史教师总是急不可耐地抢在学生之间说出问题的答案,没有照顾到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问题,这种做法是非常不正确的。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相比,教师拥有更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学识,即使教师将问题回答得再好,也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要重视呈现给一种思考问题的过程,而不仅是得到历史问题的正确答案。
初中历史教师为了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可以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更深层的问题,这样做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点:①)对学生进行进一步提问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用一种积极的心态进行思考。原因是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是建立在学生正确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有一种更深刻的思维感受;②教师对学生进行再次提问,可以使学生对思维过程的印象更加深刻,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③教师在肯定学生回答的基础之上,向学生提出更深层的问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广阔;④初中历史教师对学生进一步提问,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缜密和流畅。教师在提问题时,还需要注意一点,就是不能把提问变成惩罚学生的手段。教师借用提问惩罚学生的重要表现是:对于那些没有能回答出来教师提的问题或者回答不准确的学生,教师就会对其进行讽刺、挖苦以及批评等,这样的惩罚方式是极其错误的。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提问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而不是让教师利用它对学生进行惩罚的。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正确地运用课堂问题教学法。
4 结语
总之,初中历史教师在采用问题教学法时,除了要认真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差异之外,还要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并且,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很强的启发性,还要做好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反馈工作,从而提高历史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魏守幸.问题教学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8).
关键词:新课标;课堂教学模式;历史学科特点;激发学习热情;多途径探讨
为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民众对于文化素质的全面需求,国家在基础教育方面做了大量的调研,组织专家学者编订了新的课程标准。新课标实施以来,高中历史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中历史教师对新课标的理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新课标下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了比较研究,对学生既有的初中历史基础做了一个把握。目的是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高中历史课堂模式,既有利于事先课程目标,也有利于应对历史高考。笔者从教十一年,课堂教学从老课本过渡到新课本,在转变与衔接的过程中,既感受到了新课标的进步性,同时也有许多的困惑。笔者相信新课标是大社会时代背景之下的潮流和趋势,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如何把新课标的精神理念与具体的工作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是当务之急,也是新课程改革能否取得巨大成就的关键所在。
高中历史的新课程目标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知识与能力。了解历史上重大的人物、事件、制度、现象,以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方式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以历史唯物论为基本的理论工具,运用新史观(现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生态史观、社会史观等)透析历史现象,多角度得出历史结论。
第三、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个体人格、严格的团队意识、务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全面的人文素养。
在认真分析对比了新课标和旧课标的内涵之后,我们发现新课标的理念下,历史教育更加突出了学生学科思维能力和专业素养。在新史观的指导之下,国民对历史的认知也获得了新的角度和理论高度。同时,新课标也更加符合学生理解认知规律。旧课标的教材在编写的过程当中历史理论和观点的表述比较多,而在史实方面的叙述则显得相对不足。而新课标教材把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评论观点的表述放在了次要的地位,历史事件的描写则加大了分量。我认为,这并不是说高中历史教学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而是希望历史教师利用大量的历史事实的描写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完成自主生成,进而提升学科的综合能力,而教师也完成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我们知道,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物质基础在特定历史阶段下的反映。我们当前最大的时代背景是全球一体化和我们自身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教育要培养更多复合型的更具有视野的人才。新课标教材的编写在方式、侧重点、内容上都有明显的变化。而新课标从教材内容到教育理念都顺应了这一社会发展趋势,符合了时代的需求。
面对新课标,很多历史教师和学生都产生了困惑。
第一、由于新课标版的历史教材理论性上较之于老人教版教材而言有明显的淡化,叙述结构变化很大,甚至一个专题中跨度有几千年。这给中学历史教师在把握教材的工作上增加了难度。
第二、由于初高中教材和教学目标的不同,很多学生面临一个衔接的问题,这同时也是高中历史教师的工作课题。
第三、教材以外的教学资源有限,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不足,意愿也不强。
第四、在与高考的衔接问题上,很多学生感觉在课程结束后,做题能力并没有很大的提升,面对高考信心不足。
旧课程目标相对繁琐僵化,新课程目标就显得更加的务实而灵活,看似减负的背后是给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更大空间以及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能力和要求。这些要求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课堂结构和进程的规划、测评结果及其分析等三个主要的方面。本文主要谈对前面两项工作的理解和把握。
首先,我们要实现从教教材到教知识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人教版的教材一统天下。大家都以教材为依归,奉教材为圣经。现在,教材编订与出版呈现出多元化的现象。如人教版与人民版、北师大版、川教版、岳麓版等等并存。这些教材都在新课标的大纲下展开编订的工作,只是在编写体例和案例素材的选用上呈现出了很大的区别。这告诉中学历史教师,应摆脱单一教材内容的束缚,而以新课标为最终的教学目标。教学应以教材为基础,但也不该拘泥于教材,灵活的选取素材,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新课标的引入和得出科学的理论观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对新课标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对多种不同版本的教材进行比对和分析,才能更好的用好新课标的教材,对学生进行更好更科学的教育教学,提升课堂的效果。
在新课标的要求中,提出由过去的以老师单一的讲授为主体到现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转变。不得不说,新课标的理解更适应更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因为,教师教学的效果最终体现在学生的身上。
经过这些年的教学实践,笔者积极努力的尝试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首先,历史课堂上开设课前三分钟,对激发学生的思维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专题教学的过程中,以某固定的专题为背景同时也可以结合现实生活案例由学生选定某主题进行演讲,并可以与其他同学展开讨论,这样既可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扩大课堂的参与性。如在讲到唐代政治的时候,有位同学做了一个《则天女皇------我本善良》的主题演讲。演讲者提及了唐朝社会背景和武则天的成长经历,甚至关于无字碑的故事。这对于同学们理解和把握唐朝总体的政治格局和武则天作为一个杰出政治家的观点非常有帮助,既增强了趣味性又落实了知识和能力的目标,使教学目标自然产出。
案例引用要经典,经得起推敲,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在的讲授过程中,笔者经常引用林则徐的一段话:“夷兵除枪炮外,击刺俱非所娴,而其腿足裹缠,结束紧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无能为,是其强非不可制也。”被誉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尚且如此,整个中国的士大夫阶层这种闭塞无知的情状也应该是普遍现象了。学生在这样的讲述之后,应该能够对史学理论和观点加深理解。
精心设问,合理引导,层层递进,不断深入。同时,还要预防可能突发的课堂事件。这要求教师对历史知识点把握到位,对材料的运用游刃有余,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有比较准确的把握。比如,在讲授一节当中,首先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日本要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其次要问为什么日本的各国的态度如何?再次,清政府战前和战争当中的准备如何?战争失败对中国和日本意味着什么?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并作出合理的解释,那么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就能基本完成了。
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课堂活动应该形式多样。例如,幻灯片演示、小电影播放、分小组讨论、历史小品的编演等等。这些活动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扩大了学生的参与,提升了学生的能力,取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利用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开设第二课堂,把课堂转移到户外。以抚州为例,我们可以带学生参观王安石纪念馆、汤显祖纪念馆、抚州青铜文化遗址、名人雕塑园等景点。这既是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同时也加深了同学们对家乡的热爱,加深了对历史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