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成绩;不足

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代表着中国21世纪教育发展的方向。自2005年秋季开始试行新课程模式,我校改革已经推行了三年。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历史教师围绕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历史课上出现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教师要不断反思改革中的不足,不断完善课堂教学,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一、成绩

1.教师的发展与教学理念的转变

(1)教师在学习实践中的发展。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历史教师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和素养有明显提高。学校和本学科组利用校本培训、公开课、集体备课讨论、自主学习、校际之间的交流研讨等形式组织历史教师学习新课程目标、理念和教学要求。通过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实践中提高,我校专职历史教师的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历史课堂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发展。

(2)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新课程改革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高中历史新课程阐明了课程的六个方面的理念,指明了课改的方向和要求。在三年的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我校历史教师在学习和教学实践中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努力用新理念指导教学。

2.优化教学实践

(1)加强集体备课,实现课堂教学设计的优化。面对新的教学理念,习惯于传统教学的教师起初是惶恐不安的,设计一堂什么样的课才能符合新课程的要求,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因此,教师们只能聚集在一起共同商量、讨论,互相发现优点和不足,共同设计课堂教学。随着课改过程的深入,这种不自觉的商量和讨论成为了自觉的、定时定点的集体备课。集体的智慧优化了课堂教学设计,大家既是合作者,又是相互促进者,推动了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发展。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在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我校教师努力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打造精品课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意识,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抛弃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大胆创新,形成个性化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努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不再把传递书本知识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和目的,而是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上,使学生“学会学习”。

3.课堂和课外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能力

在新课程实践过程中,笔者注重探索学生历史作业的改革。在传统的习题练习之外,结合学生学习情况和现实热点,在课堂和课外适当布置学生完成一些多元化、个性化的历史作业,如历史小论文、历史小报、历史漫画、研究性课题等。这些历史作业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巩固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能力。

二、不足

1.注重学生能力的同时忽视知识目标的达成

改革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的历史线索和重要的历史知识。笔者在听课的过程中发现,一些教师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达成的过程中,更多地关注了后两者,把大量精力用在如何使教学形式多样、手段先进、方法灵活上,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悟,但在完成知识目标的教学中常常蜻蜓点水,强调了基础知识就背离了新课改的初衷,这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2.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忽视教师的作用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能独霸课堂,课堂要让学生建构。“教师由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变为引导者”,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在听课中,笔者欣喜地看到,大多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学生敢于、乐于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个性得到了张扬。但新课程更强调“教学是多边活动,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师生是平等关系”。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教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

3.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忽视传统教学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范文第2篇

从过去旧的教学模式和思维中走出来,迎接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洗礼,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国家、社会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殷切期待与必然要求。从根本上说,是新课程观念的转换和更新问题,新课程改革下,教师和学生都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挑战因何而起,国家的需要,推动人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新教材与旧教材最大的区别就是采用专题式编写体例,实施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模式。希望在探究式的教学中实现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的三维目标。

以往,在班级课堂教学工作中,对历史章节知识结构、概念的界定、 知识点与 知识点之间的衔接与组合、具体运用等方面关注多一些,也就是说在应对高考层面上多一些。这很容易造成对学生整体考虑的弱化,带来诸如某些学生学习动力减少、班级历史学业成绩差距加大等,尤其让人(包括教师与学生)苦恼的是:历史学科只是一种应对高考的纯功利性的武器,对历史的思索不是无法开展,简直是没有心思进行。难怪,学生高考一完,所有我们历史老师认为应该把握的历史就轻易的被丢到“爪哇国”去了!这或许是对我们的一个调侃。当然,新课程教学也有面对高考检验的问题,但它通过必修模块过关及课程性质、理念、设计思路、目标等的调整,尤其是理念、目标上的调整,让广大的教师必须注意所有学生、凸现学科思维发展的轨迹,强行提升教师的施教能力与学科驾驭能力,迫使教师将学校、班级、学生、自己的所长等综合思考并且不断反思,推动新课程的有序实行。在这里,我想谈几点想法。

一、转变学生历史学习心理,优化学习效果

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目的观,一切要以学生为中心。这让我想到教师在思考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衔接的同时,也应正确分析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促使其历史学习心理的转变,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这样才能使历史教学达到如期的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很多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高,主要有这样几种心态:第一种心态是排斥历史。第三种心态认为历史课可有可无,既不喜欢也不排斥,跟着感觉走。高中历史新课程将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甚至是培养初步的史学专才。不可否认,很多人对历史并无多大兴趣(不仅是大、中学生,连成年人亦是如此),即便有,也只是停留在逸闻趣事、野史演绎方面。新教材的专题式研修对于有一定基础而又有浓厚兴趣的同学,无疑是搭建了一个初习史学方法、感受历史魅力的平台。这样,既转变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历史教学吸引学生,使我们的历史教学充满活力,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二、更新观念,优化教学,提高效益

(1)历史新课程知识体系庞大、知识容量大、史料素材庞杂,有些知识内容和问题设计难度较大,教学任务重,相较于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耗时更多。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执行者和实践者,老师们应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紧跟时代的步伐,刻苦钻研,优化教学,实现课程改革的目标。那么怎样去解决呢?第一,更新观念,解放思想。老师们要尽快接受和深刻理解新课程观、新教材观,摒弃传统课程的一些观念和做法。例如要明确新课程观是“以人为本”,而非“以本(课本)为本”;新教材观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观念的改变,才能为你的教学实践,为你解决时间与效益的问题做出正确的指引。第二,研读课标,把握要求,精心设计教学,科学整合教学内容。课程知识体系庞大,教材内容庞杂,在教学中,我们不必完全按照课程体系编排去教,我们也不必完全的照搬和使用教材素材。有些专题,知识容量大,时间安排紧,我们就必须根据课标的要求重新整合教材,该删减的删减,该略讲的略讲,重点的内容重点讲,最大限度地优化教学,节约时间,提高效益。第三,合理分化教学任务,科学组织教学活动,适当选择教学方式。针对教材中有些内容和问题设计难度较大的情况,我认为对于在某一阶段在学生的认知水平难以达到的情况下,我们不妨把它放下来,等到学生知识储备增加、能力有所提高后再去解决。如对于高一刚入校的学生,必修一的某些难点我们可以放到分科后再去处理;某一课中暂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放到单元再去解决,等等。合理地分化教学任务,不失为解决时间与效率问题的好的做法。另外,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在教学活动的组织上,我们也应该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实际的教学情况进行合理的安排,我们不能“为赋新词强说愁”,搞一些不必要的假活动或运用一些不适用的新方法,浪费时间。第四,强调学生的本位意识,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挥学生自身的积极主动作用。教师有所为,有所不为,学生懂的或学生利用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能轻易解决的问题,我们就不需要占用课堂时间去处理。教师在课堂上应讲授课标要求的重点问题、学生难懂的问题,解决学生难以解决的问题,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但这里要注意,一定要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我们也应该监督学生去落实、去掌握。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范文第3篇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改革在新课程标准和历史各版本的教科书中都有一定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新课程改革,以及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如何体现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本文就此问题谈几点自己的意见。

1 改变高中历史教学观念,建构科学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作为历史教学工作者应该着眼于学生历史的素质提高,这才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当然这一出发点就要求历史教师首先要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工作中,要以学生为本,改革以前的授课方式和方法,建构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改革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历史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要多样化和科学化。怎么样才能多样化呢?这要求我们高中教师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教学工作中的科技含量,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再加上历史教学过程中,大量史料的应用使得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尤为突出。因此,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才增加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和多样性。那么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比较大的思维空间。例如“”这一节,新教材有意识地对的评价寥寥数语,让学生很难对进行全面的评价。如何对进行全面、正确的评价?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过程,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历史的结论,从而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历史事件全面的客观的认知,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中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这一节对旧教材中评价前期成就没有做过多的描述和评价,但是在课后却设计了一道课后习题对“打倒孔家店”口号的评价,学生如果只根据课本知识无法对其作出充分的评价,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外多阅读相关史料加以分析得出答案。这个问题的设问是具有开放性试题的性质。针对这类问题,历史教师要有针对性选出来一些史料和相关著作让学生加以阅读,从而得出正确、全面、合理的结论。由此可见,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必须以此次新课改为契机,在课堂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有探究而出结论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反思历史、评判历史的方法和能力,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避免学生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为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在学习过程中,针对学习目标,学生可以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教师不要随意评价和斥责,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且要求他们言之有据!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潜在自由、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尽可能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第三,改变以往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真正地成为让学生从发现问题到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最后通过以上步骤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让历史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新课程教材中新增加的阅读课和活动课,其实就是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益探索。历史教师可以在组织学生对这两种新课型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对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当然,作为历史教师来说,还可根据教材要求开展其他类型的探讨性学习,例如辩论,收集相关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对人物进行正确的评价,或者让学生编演历史小话剧剧,等。让学生喜欢上历史,让历史教学充分融入学生。

2 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工作中,对于学生历史兴趣的培养是关键

有人对历史学习的情况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统计表明:表示很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占41.9%,表示不置可否的学生占55.3%,而明确表示不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仅占2.8%。这说明学生对历史的学习还有有一定的兴趣爱好在里面,尽管有一大部分学生不置可否,所以作为历史老师来说,如何让学生真正的喜欢上历史,让他们从中得到知识,是当前历史教师所必须解决的问题。那么学生对历史感兴趣的原因有哪些呢?我想最大的因素是因为高中阶段语、数、英三门学科的学习任务繁重而且紧张,学生就把历史当作类似看小说、看电视等降压缓解情绪的作用;在这就是某些历史知识通过教师引人入胜的讲解,让学生感觉有意思,使他们产生历史好玩的感觉。从以上的因素来看,目前高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层次还较低,大部分学生对历史学习停留在刺激性的历史情节中。没有养成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研究性学习。因为学生的直接兴趣跟老师的知识水平有关,如果老师不能满足学生这种直接的兴趣爱好,再加上其他学科学习如果一旦压力过大,学生就会感到历史乏味,那么部分学生会失去对历史课程的爱好。如何改善学生这种弊端?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让学生愿意学。如上面所述,首先改革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历史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要多样化和科学化,让学生自己愿意去学习历史。从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范文第4篇

一、了解学生实际状况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实现知识和能力由现有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的迁移。中学历史教学的教学对象是中学生,要想更好地实现这种迁移,教师首先应该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一般来说,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如果太难、太深,学生不容易理解,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历史的信心。反之,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如果太简单,学生会认为历史没有探索的必要性,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更谈不上积极主动地学习历史了。

二、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历史新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古今贯通,中外对照”,这既是对教材内容的总结,也是对教学方法的指导。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历史和现实社会是息息相关的。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想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就必须由浅入深地将一些历史现象与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热点问题联系起来,或者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生活讲起,将历史知识和本地区的乡土实际联系起来。教师只有注意了历史与现实社会的种种联系,才能使学生从学习历史中得到启示,感受到学习历史的现实意义,认识到当今社会的很多事情都有它的历史渊源,历史还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其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三、精心设问,诱发思考

研究表明,有适当难度、跨度的知识,更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始终坚持由浅入深、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的原则,紧扣三维目标,结合具体对象,层层设问,使学生可以“跳一跳摘到苹果”,启发引导学生一步一个台阶地去探究知识,使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水平处于学生的“邻近发展区内”,让这些知识逐渐迁移同化为学生的认知,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四、创设情境,感悟历史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指出:如果其他条件相等,在学习者对刺激情境作出反应的过程中当给予满意的情况时,其联结就会增强,否则相反。这告诉我们,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点的学生,如果教师在教学时在因材施教的基础上,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形象生动地讲解抽象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满足,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不断增强。结合历史教学,教师可以从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出发,结合教学内容,有目的地采用多种手段来创设生动、具体的历史场景,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这样能有效达到激发学生历史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的目的。

五、讲解内容有所取舍

教师讲解和学生探究之间存在着固有矛盾,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该扮演好引导者、指导者的角色,多给学生思考和发言的机会。教师讲解时应主要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重难点知识,语言力求精练、准确。对于学生通过思考就能解决的问题以及学生乐意自己去尝试解释的历史现象,教师只要适时点拨就可以了。

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范文第5篇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开端。作为教师,应该了解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感受到自己受冷落了。比如,教师上课点名提问,在一个学期下来,一定要每一个学生都至少提问一次。对于学生向教师问作业,教师切忌不耐烦,一定要耐心细致地为学生讲解。有些教师,觉得学生问的作业太简单或者是已经讲解过的,在言语上就不注意,随口就说:“怎么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知道?”“怎么讲过了的题目还不会做?”这样的话语会严重挫伤学生问作业的积极性,也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二、更新观念,打破传统固定思维

传统的历史教学,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突出强调教材的权威性。而今天的新课改,采用“一标多本”,即一个课程标准,多种教材版本。高考又是基本使用全国卷,不可能以哪一种教材作为出题的依据。这样的话,教材就只是一种资源,为学生学习提供一些历史资料。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不是让学生去背记教材的叙述和评价,而是让学生去阅读理解教材的历史资料,从材料里面找出答案,形成自己的观点,形成独立的分析思考判断能力。

三、更新教学方法,与时俱进

过去的历史教学,基本上是教师一支粉笔满堂灌。而当今的新课程,要求师生必须转换角色,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播者,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教学老师需要做的是提供史料,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另外,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集图像、声音、文字于一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总之,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使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方式,顺应时展的要求,做到“随机应变”,只有这样,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不断地创造佳绩,提高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