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意识的核心

创新意识的核心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意识的核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新意识的核心

创新意识的核心范文第1篇

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首先表现为一种创新意识,创新意识表现为好奇心、想象力,敢于尝试,敢于向困难和权威挑战等心理倾向。这种意识在学生进行智力活动的时候随时可见。例如,对问题的回答不满足于课本和教师的答案,总想换个说法;对习题的演算不愿与别人的方法相同,总想另辟蹊径;对作文总想写别人不曾写过的题材并运用新词汇、新句式;对小改革、小发明、小设计之类充满热望以及凡事爱寻根问底等。这些,都是中小学生极宝贵的创新意识的显露。

创新意识体现为面对任何传统的说法和做法,心中自问:“从来如此便对吗?”创新意识也是一种不安于现状的精益求精意识。面对尚能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要经常自问:“是否还有更好更合理的方法?”现代电脑产品不断更新换代,就是这一意识的应用典范。学生只有时时处处想着创新,他才会去想怎样创新的问题。如果在他的头脑中根本就没有这种想法,就绝对不会去主动创新。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怀疑与学问》中首先引用古人的话:“学者先要会疑”(程颐语)“学则须疑”(张载语),明确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的精神。这种怀疑的精神就是一种创新精神。他提出:“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怀疑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研究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传统的教学恰恰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一节课只能按照既定的教学计划进行,一切只能按照书本上的知识和老师的思维进行,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考笔记,不能标新立异。什么都是以前人为准,以权威为准,以领导为准,抹杀了人的个性,忽视了创设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客观环境。

什么样的精神环境适宜于创造力的发展和表现呢?经研究得出结论“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是两个最重要的条件。由此不难推出,凡能实现和保障受教育者心理安全的环境就是适用创造力发展和表现的环境。然而,现实的教育中处处存在着威胁学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观念和言行。有创造性的学生,其言语和行为往往较为独特而违反常规,教师对学生的奖励往往以顺从为条件,这就使一些顽皮的儿童受到压抑甚至打击。久而久之,他们的创造性就枯萎了。因此,创新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以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为核心,营造适宜学生创造力发展和再现的环境。

学生有了创新意识,经过较长时间的创新训练,才能形成创新的习惯。学生一旦养成这种习惯,教师就不用每天都去督促,学生会自觉地去做。教师要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多问几个“为什么”,多思考几个答案,不要人云亦云,跟着感觉走。当然,这种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需要老师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学生。教师在课堂上要多表扬善于创新的同学及其行为,在班内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如学生在解答问题、进行实验或科技制作时,不是根据老师讲的和书本上说的,而是自己独立思考的一种新方法;在数学课上,一题多解或找到新解题方法;在写作课上,写出文字优美富有新意的文章;在实验课上,设计出一种新实验方案;在课外小组活动中,做出一个新颖的模型、雕像或其他艺术作品等,教师都要及时表扬。

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创新品质指学生的创新勇气和胆量、创新热情和兴趣、创新意志等。一般说来,成才的四个要素是“德、才、胆、识”。德是品德、才是才能、胆是胆量、识是见识。有的人有胆无识,如一些文化水平低、胆大的人,什么都敢干,但不知道怎么干;有的人是有识无胆,一般知识分子往往如此,对形势看得比较远,但没有胆量。这两种情况的人都不容易创新。创新需要勇气和胆量,要敢于破旧立新。如当前大学生分配比较困难,有些大学生和研究生只要能找到一个工资高、待遇好的岗位就满足了,不管与自己的专长有无关系,有些中专生和大专生能干的活,也被高学历者强占了,这不仅是人才的浪费,也说明大学生没有开拓创新精神。有的专家呼吁,今后大学的培养模式要进行改革。大学生不应该是社会现有就业岗位的竞争者,而应该是新的就业岗位的开拓者,不应该是挤占就业机会的人。有开拓创新能力的人才,很重要的就是要有创新的勇气、胆量等品质。

首先,创新需要热情。创新热情是随着创造者对创造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它突出地表现在进行创造活动时的情绪振奋,动作节奏的加快和活动的持续进行。创新热情是创造的动力,它一旦与创新意识结合,就会形成稳定的创造动机,从而掌握创造者的整个身心,发挥强大的动力,推动创造者去克服困难,顽强拼搏而又乐其所为。从情感和智力对创造力发展与发挥的影响上看,很多情况下,情感的力量远比智力强大。就智力与创造力关系而言,二者并不是完全同步相关。虽然创造者需要一定水平的智力,但智商不是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在现实中,智力教育的作用往往被夸大。多少年来,我们所受的教育只强调知识和智力,严重忽视与学习活动以及创造潜能发展相联系的情感。我们否认了自身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创造过程是激烈的智力活动的过程,但也是强烈的情感活动过程。那些具有杰出创造才能的人,他们的伟大发明和发现始终伴随着崇高的情感、高尚的情操。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的行为,成为人活动的动机,从而产生追求某种目标的意识和欲望。没有伟大的情怀,就没有巨大的动力来推动创造能力的发展和创造目标的实现。然而,传统的教育抽走了最生动、最丰富和最有活力的感情因素,只剩下了机械的应试教育。这种缺乏情感的非人化“批量加工”的教育对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是极为不利的。

其次,创新需要兴趣和好奇心。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去认识世界的内部动因。好奇心是科学发明的巨大动力,如牛顿发现苹果落地感到好奇,认真思索,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瓦特看到水壶里的热气冲得壶盖“咔、咔”作响,引起他的好奇心,他潜心钻研,终于发明了蒸汽机,导致了第二次科技革命。居里夫人说:“好奇是人类的第一美德。”如果学生的好奇心成功地转移到探求科学知识上,这种好奇心就会升华为求知欲,成为主动地进行创造性思维、追求知识的强大动力。但如果教师不注意扶植,也很可能泯灭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某个中学,一个初一学生问他的数学老师:“老师,您在课上讲,有理数是整数和分数的总称,‘有理’就是有道理的意思,我不明白,整数和分数这两种数有什么道理呢?”老师回答:“这是数学上的规定,没有为什么。”这个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就这样被老师轻率的回答摧毁了。几经如此,孩子们就会懒于思考,只求记忆,凡事不求甚解,渐渐变得麻木。

第三,创新也需要意志。创新意志是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克服创造活动中的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它突出地表现在创造活动中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四个方面。

创新意识的核心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TQ3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几年,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正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那么作为一名老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一点粗浅认识。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再现能力、激发好奇心、求知欲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创新必须经过以下三个阶段:再现——探索——创新。再现是创新的第一个阶段,良好的再现能力是进行创新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没有良好的再现能力是不能很好创新的。所以对学生再现能力的培养显得十分重要,数学教学尤其如此。

好奇心、求知欲、自信心是科学发明的巨大动力,是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发展的基础,它们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紧密相关、相互制约。得到鼓励或表扬,将会导致探索精神和行动的发展;如果受到不合理的惩罚或挫折,则会由于丧失信心而抑制了好奇心和求知欲,最终导致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和创造。

根据教科书上给出的引例和学生已有的经验,我们应怎样组织教学呢?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小组提出的初步设想指出:好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教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教学活动经验,学生应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作用在于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引导、指导学生积极进行创新思维,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习惯,使他们逐步养成创新思维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一般的讲,应渗透在具体过程中。

二、创新思维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探求答案的思维形式,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并且三大性是互相联系、互相补充的。集中性思维与上述相反,它是在思维过程中依据一定的标准,在多种假设或方案中确认、选择一种最理想、最合适的设想、方法,或经过检验,采纳一种假设,得出一个标准的理想结论。

在创新思维和创造性活动中,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往往是交替进行、互相补充的。例如,有创新思维和创造性的人在面临错综复杂的情况时,不是感到焦虑不安,也不急于作出简单的结论,而是认真分析该问题所处的条件、背景,顺利而迅速地在头脑中产生丰富的联想,提出几种可能的方案,然后对每一方案分别进行论证或试验,达到“学林探路贵涉远,无人迹处有奇观”的境地。这一过程的前半部分,主要是创新思维,后半部分则主要是集中性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各科教学,抓好以上两种思维方式的训练。

创新离不开想象,可以说没有良好的想象力就没有创新。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想象能力。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方面,数学有其独特的学科优势,特别是一些数字很利于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笔者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对学生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创设问题情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老师应重视提高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几何教材中,就有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际操作得出几何中立体图形的初步概念的实验课,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进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用两个相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拼出多少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学生只要动手比划一下,就可以得出结论,这对促进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三、用两个意识和三个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一是参与意识。学生只有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学习活动,老师才能真正体验活动的成功与不足,才能全面感觉学生的兴奋点,闪光点和学习的盲点;而只有抓住学生的兴奋点、闪光点才能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营造勇于创新的氛围,才能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同时老师在参与过程中可科学驾驭学习活动,完善学生各种欠成熟的思路或作法,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供智力支持。

二是竞争意识。竞争意识是创新意识的先决条件。老师只有具备较强的竞争意识,才能永不满足、锐意进取、推陈出新。老师应有意识地运用竞争机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竞争,进而学会创新。

三个观念培:一是是教育观念。老师作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树立教育观念,帮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认识事物,分析问题,激发学生进取欲望,为其创新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是发展观念。老师应站在时代高度及时向学生传递各种先进信息,使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充满时代气息,都能体现跨世纪学生的风貌。否则,我们培养的学生将是默守陈规,固步自封的一代。

三是持久观念。老师必须树立持久观念,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成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来抓。首先,要营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氛围,为创新意识的萌发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其次,要使每节课充满生机,充满新意,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创新的喜悦,感觉创新的魅力。最后,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有关的学习活动,使学习活动既有区别又有一定内在联系,为学生的不断创新提供科学的思维方式。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有句名言:“综合就是创造”,这句话用在数学教学方面同样适用。数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数学和其他学科的关系也十分密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修养无不有利于数学的学习。

而且如果能够把其他学科的知识综合起来,创造性地运用到数学上来,尤其是运用到生活上来,对数学学习将是十分有利的。现代社会里,单一的知识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了,时代对综合知识的需要越来越大,数学教学也要适应时展的需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数学教学中,我很注重这一点,尤其是在数学教学中,我鼓励学生综合运用各科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如有一家移动通讯公司开设了两种通讯业务,“全球通”使用者先缴50元月基础费,然后每通话一分钟,再付0.4元;“神州行”不用缴月基础费,每通话一分钟付话费0.6元。若一个月通话X分钟,两种通讯方式的费用分别为X和Y元。 一是写出两种通讯方式的函数关系式。二是一个月内通话多少分钟,两种通讯方式的费用相同?三是若某人预计一个月内使用话费200元,则应选择哪种方式较合算?

创新意识的核心范文第3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物理;创新意识

当代许多课堂教学还保留着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占有着主导地位,但是忽视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本文从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为学生创造比较宽松的学习环境

在学习心理学的时候,知道在较为宽松的环境中更有利用于创新意识的发挥。而传统的物理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从头讲到尾,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只是在拼命地记笔记,关于任何问题都是面面俱到。

那么如何才能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呢?这就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敢于提出质疑,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可以对老师说出的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担当一个引导者的角色,主要是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代替学生学习。问题的答案从学生和学生的讨论、教师和学生的讨论中获得,使得整个课堂中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激发学生的间接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设计教学环节,把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及学生自己不能解答的现象引入课堂教学,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生活有很多这样有趣的例子:硬币在普通的水中是不可以漂浮的,但是老师可以在一个装满水的杯子里加入适量的盐,再让学生观察,学生就会看到,硬币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学生就会对生活中很多再普通不过的现象进行观察,这就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长久地对物质的本质规律进行探索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注重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是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部分,但是在现代的物理课堂上缺少这种思维的培养,只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地记住物理的公式,解题的方法也渐渐地变得模式化、简单化,力求用一种公式解决所有的题目,这些都影响着发散思维的培养。例如,在学习动量冲量这一节的时候,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就会形成固定的思维:动量就等于mV,他并没有搞清楚这一个V到底指的是什么力,就开始做题目,或许是搞清了,但是在题目中却找不到相应的力。

因此,在物理课堂上,要紧紧抓住物理这门课程的特点,在教学活动中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具,使学生可以在课堂中充分讨论,互相交流自己在学习中的体会和见解。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灵感。在长久的训练中学生的创新意识自然而然地得到显著的提高。

四、巧妙设置问题,诱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对问题的提问设置不同,问题的难易程度也会不同。因此,物理课堂教学中关于问题的设置要加以重视。一个好的问题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让学生可以看到这个问题的另一面,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学生会想到这个问题后面的本质因素是什么。

由此可见,教师如果可以在物理课堂中巧妙地设置问题,既可以使问题变得简单,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也可以在关键的时候给学生点拨,使学生看到问题的本质,有助于学生创造意识的培养。

五、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

长久的理论学习会造成学生学习的疲劳。物理本就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如果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有效地运用在实践中,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的兴趣。例如,我们可以在学习了力这章节的时候,布置一项课外实践作业,让学生到超市买东西的时候和父母一起提袋子,感受提袋子夹角的变化会不会造成力的变化?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学生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自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实践和课堂教学相结合,把教学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总之,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坎坷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有些学生在遭遇到一次失败后就灰心丧气,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特别是物理这门学科,在开始学习的时候很难,很多学生在开始的时候就放弃了对物理这门课的学习,在以后的学习中也就不要谈创新意识的培养了。所以树立学生正确的成败观是非常重要的。开始的失败并不代表着永远的时候,多次的失败也不代表着不会成功。只要在困难的时候迎难而上,在挫折的时候坚持不懈,就最终会站在成功的彼岸。树立正确的成败观是物理课堂上创新意识培养的前提。

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意识和创造的能力,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如果不重视这种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就会使学生渐渐丧失这种能力,因此,在物理课堂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蒋冬莲.在教学互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M].教育艺术出版社,2005:34-78.

创新意识的核心范文第4篇

一、重视情感培养,优化创新心理

教师要尊重学生,使学生开动脑筋,敢于发表个人不同的见解,说明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标新立异,大胆提问,不断产生创新思维之花。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老师还可以穿插创新的故事:如袁隆平的水稻研究等,让学生知道创新能力人皆有之,鼓励学生要学习科学家们那种科学求实、锲而不舍、献身科学的精神和崇高的品质。

二、设计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发现中激发创新意识

引导学生运用已知经验、知识、方法去探究与发现,从而获得新知,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再创造过程。

例如:在讲解关于锐角的正弦(余弦)与它的余弦(正弦)值之间的关系时,创设如下的设计:

1.不计算比较sin30°、cos30°、sin45°、cos45°、sin60°、cos60°的大小。

2.不计算比较sin15°、cos15°、sin75°、cos75°的大小

学生通过几个特殊值的比较,容易猜测出sin15°=cos75°<cos15°=sin75°,有的学生还画出了直角三角形进行了验证。

3.上述的结果有一般性吗?对一般的锐角α、β,sinα、cosα、sinβ、cosβ能比较大小吗?何时sinα=cosβ,cosα=sinβ?

这样的问题系列富有探究性,学生纷纷动脑、动口、动手,积极参与探究,总结出了一般规律,获得了对知识的发现与创新的体验。

三、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教学中,每教完一个知识点,可鼓励学生说出心中的疑惑,以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教完“分式”的定义后,有学生提问“■可化简成a,那么■还是分式吗?”这些问题的提出表明学生对这个知识点已有了较高的认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适时的质疑,巧妙的释疑,教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重视数学的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现实,即“生活即数学”,才能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学习了相似三角形和三角函数等知识后,我有意识地在晴天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让学生测量操场边的树高。学生们在实地考察中,遇到了各种情形,每人针对这些情形设计出测量的具体方案,计算出树的高度,在整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增长了知识,而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加强。

五、在解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散思维的特点是思路广阔,寻求变异,对已知信息通过转换改造进行扩散派生,以形成各种信息的思维。一题多解或一题多变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重要方式。

1.一题多解

在解题教学中,要引导他们广开思路,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去处理同一个问题,即一题多解。这样,既能促进知识之间的渗透和迁移,又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孕育出奇思妙想,催生出创新的硕果。

把多项式x3+x2y-xy2-y3分解因式。

学生先后找出了三种思路,他们思维活跃,竞相发言,课堂迭起。

2.常规问题新解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跳出常规解法的圈子,通过转换题目的结构、变更问题视角,来探究新颖的解法是培养学生破旧创新,产生创新灵感的有效途径。

如:已知a≠b,3a2+5a-1=0,3b2+5b-1=0

求:a+b的值

本题可用常规法求出a、b后代入求值。引导学生观察、探究:用a、b作为两根,构造一元二次方程3x2+5x-1=0,由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便可简捷求解。

3.一题多变

在教学中,老师要不失时机地将课本习题进行引申,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

如:求证:顺次连结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探索1:分别顺次连结以下四边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到的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从中你发现什么规律?

(1)平行四边形(2)矩形(3)菱形(4)正方形(5)梯形(6)直角梯形(7)等腰梯形

创新意识的核心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 培养 探索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强烈的创新意识、旺盛的创造能力日益成为构筑人的素质、形成人的力量的根本要素。在未来社会中,一个完全没有创造力的人其生存质量是不理想的。知识创新的基础在教育,教育是否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人,是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呢?在实践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一、爱护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起点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瓦特成功地发明了蒸汽机,张衡成为—名伟大的天文学家,都与他们儿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有关。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他们常常会提出一些奇怪的问题,如:小鸟会哭吗?有的孩子还爱把家里的钟表、玩具拆开,看看里面的究竟。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所以教师要注意培养孩子们的好奇心。

二、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是激起创造的火花和学习灵感的源泉

许多事实证明,学生在心情愉快、精神振奋、没有压力的状态下容易打开思维闸门,萌发创造力。相反,在非常严肃和高强度紧张的心理环境下,会产生压抑和恐惧心理,极不利于学习和大脑的记忆、储存,甚至对已经储存在脑海中非常熟悉的信息,也会因突然“短路”而难以释放出来。可见,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

1.把微笑带进课堂。

要让学生笑着去学,教师决不能板着脸,更不能去训斥学生,做到真正尊重每个学生。每一节课,我走进教室,便以亲切、和蔼的笑容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使学生感到轻松而愉快,感到无拘无束,整个课堂充满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

2.把趣味带进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课堂上,我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将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并有目的地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如:“开火车”“数学诊所”等,把各种趣味性恬动融合在不同年级的学习内容中。

3.把竞争带进课堂。

课堂教学既要有密度,又要有梯度,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面对全体学生。因此,我经常把竞争机制带进课堂,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让整个课堂始终充满着朝气与活力。

三、引导学生进行数学的“再创造”活动,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初步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荷兰数学家、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倡导了“再创造”的数学教学方法,他说:“将数学作为一种活动来进行解释和分析,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数学方法,我称之为再创造方法。”他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数学知识自己去发现或者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和灵活运用。

四、丰富和激励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动力

创新能力是建立在创新精神上的一种创造能力。富兰克林面对溪水中的流水,很快由流水联想到他日夜思考的电学原理,想象电也是一种流体,它充塞于一切导体之中。这个想像力为创立现代电子基本原理奠定了基础。现代分子生物学家莫诺把基因中的DNA的活动想象为一个巨大的工程,有“工头”在指挥、控制。后来终于证实了“操纵子”确实存在,为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五、鼓励质疑求异,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仙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