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课标高中历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科书体裁体例章节体专题形式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阶段成果 批准号:GS(2010)G0988.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36-01
就一般历史书籍而言,体裁、体例都有比较明确的界定。体裁,是“史书在表述上的形式” [1],是“就各类史书之间之不同的表现形式说的” [2]。我国传统的史书体裁有编年体、纪传体、典制体、记事本末体、学案体、表、图、评论等。到了近代,历史书籍大多采用章节体。体例,是“关于一书内部的组织结构和表述形式” [3]。涉及到断限、标目、编次、记事、记地、记人、载言、载文、征引、议论、注释等。
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体裁、体例问题,向来存在争议,而且对体裁和体例之间的界限不是太清楚。到目前为止,对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体裁和体例的叫法有,“新的通史体裁”“通史章节体裁”“章节体”“历史教科书体”“通史体裁”“专题形式”。这些叫法,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首先,“通史”从严格意义上不能称之为一种体裁形式。《辞海》解释“通史”是:“贯通古今的书”。《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卷》解释“通史”为:“贯通古今,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作叙述的史书”。当代历史学家刘家和先生认为,“通史作为传统,既是中国史学体例的一种表现也是史学精神的一种展现” [4],通史体例主要是指要做到“时贯古今”,通史精神是指要能够“通古今之变”。关于“通史体例”,刘家和先生还强调“古今历时性纵向之通”和“空间里的共时性的横向之通” [5]。综合上述的分析来看,一种史学著作可以称之为通史体例,但不能称之为通史体裁,因为通史相对于断代史,是就时间的断限这一体例而言的。编年体、纪传体、记事本体、典制体、章节体等都可以有通史。
其次,把历史教科书称之为“历史教科书体”似乎也不够恰当。这样的叫法虽然能突出历史教科书的特点,从而使之区别于其它历史著作,但却不能区别各种不同体裁形式的历史教科书。因为历史教科书是就其专门用于历史教育这一特定功能来说的,其体裁形式是多样的、不断发展的。
总的来看,“章节体”是历史学界和历史教育界比较认同的称法。白寿彝先生指出:“近代流行的划分章节的体裁,我们可以称之为章节体,大概开始于夏曾佑的《中国历史教科书》。这书写于一九零二――一九零四年。”[6]实际上自夏曾佑《中国历史教科书》以后,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基本上采用章节体的写法。
但是新课程改革后,新课程标准实验历史教科书又是什么体裁呢?就其总体结构来讲,实际上仍旧没有摆脱“章节体”的窠臼,只不过将“章”换成“单元”,将“节”变为“课”。 因为“章节体是归纳逻辑在史书编撰上的体现。它既综合贯通,又分门别类,适于表述历史发展过程中纵横交错的因果关系,比旧体裁的史书容量大,系统性强。”[7]章节体主要体现在“既综合贯通,又分门别类”上,“综合”强调整体性,“贯通”强调时序性,“分门别类”则是说历史事实的主次层次和不同领域。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历史教科书每册《编者的话》中对“单元”和“课”的关系进行了说明:“每个单元集中探究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问题。每个单元分为若干课,每课涉及一个比较具体的历史问题。但同一单元的各课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另外,有些“单元”之间也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总的看来,“单元”和“课”的设置要解决的还是历史知识的整体性和总的时序性问题,以及历史知识的主次层次问题。所以,尽管采用“单元”和“课”,但在实质的逻辑关系上仍是章节体体裁的逻辑关系。由此来看,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历史教科书的体裁在实质上是没有变化的。
关于历史教科书的体例,也有许多需要探讨的地方。有的历史教育学方面的著作,引用汉语辞典的解释:“著作的编写格式;文章的组织形式”来界定历史教科书的体例。这样的界定过于笼统。历史教育学专家于友西认为:“书籍的结构是指体例,或曰类例,即在一定的体裁形式下所采用的组织规则和方法。历史著作的结构是由许多类例组成的,例如正文前有序作、前言、凡例、目录等,正文之中有标题、注释、点评等,正文之后有跋、书目、索引、附录等。”[8]并进一步认为:“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结构,主要是由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课文,即教科书的正文内容;另一部分是课文辅助的部分,包括目录、课前提要、补充文、图片及图注、历史地图、文献资料、注释、作业练习、附录等。”[9]以上界定虽然比较具体,但没有涵盖教科书体例的其它一些主要内容。比如,几乎所有历史著作都要涉及到的断限(时间的起讫)、标目(各级标题的命名)、编次问题(对历史事实进行内容上的分类和顺序上的编排),历史事实的选择标准问题,文字表述等问题。当然这些问题有的是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要解决的问题,但却也是历史教科书所必须考虑和认真处理的问题。综合以上分析来看,历史教科书的体例是其内部的组织结构和表述形式。具体来讲,历史教科书的结构,主要有两大部分组成,一是课文,也即教科书的正文内容;二是课文辅助部分,包括目录、课前提要、补充文、图片及图注、历史地图、文献资料、注释、作业练习、附录等。就其课文部分来讲,涉及到全书总体的时间起讫和局部的时间起讫问题,各级标题的命名问题,对历史事实进行选择的问题,文字表述的问题。就课文辅助部分来说,涉及到各体例间相互配合的问题。总的来说,还涉及到课文部分和课文辅助部分的互为表里,相互配合的问题。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历史教科书的体例是多样的,并且是不断发展逐步改进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参考文献:
[1] [2] [3]白寿彝.史学概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4] [5]刘家和.论通史[J]史学史研究.2002(11).
[6]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一卷[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7]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中国近代现代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8][9]于友西.历史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创新
新课程理念下,要搞好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关键在于创新,因为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新课程价值追求。如何创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呢?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主人的必要性。
(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要求改变传统教育方式。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传统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信息已经在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得到充分的重视和研究,因此,对信息的掌握,如对历史中客观史实的了解,已经不再是某些专业人士的权限。互联网的普及,使得当代中学生能够在网络中获取大量的专业信息,而这一切远比他们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的知识要丰富、精确和深刻得多。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意识到时代对于教育的影响,适当改变教学方式,才能不断成长进步,与时俱进。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开始挑战教师的权威,对教科书上的史实不置可否,甚至指出教材中的错误。
(二)新课程的改革要求转变传统教育观念,由教师主体变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中学生已经今非昔比,各方面知识储备比较丰富,在课堂上表现十分活跃,更敢于向教师挑战,对教师的教学提出质疑。固然,这类学生通常不得教师的喜爱,甚至可以说是教师课堂教学中的“捣蛋分子”。但是,当堂呵斥学生,只能引起不满和消极对抗,不利于学科教学,当然也不是一位新时代教师的做法,教师的权威也会受到质疑。
处理此种情况的最好办法,首先是教师改变自我定位。如果仅仅将自己定位成知识的权威,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可行性已经微乎其微了。因此,必须挣脱传统教学模式的观念束缚,准确把握新课程理念所强调的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
教师要因时制宜地发挥主导性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大体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发掘:一是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需要,帮助学生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课堂活动方案,以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效率;二是在备课过程中随时指导学生正确、高效地解决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三是作为学生的朋友来解答他们的各种疑问,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这才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最佳选择。
(三)新教材新教法的运用为学生的主体性发挥提供了空间。
新教材新教法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也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要想胜任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教师必须时刻给自己“充电”,这是对自身的一个最基本要求。“相对论的提出是科学界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相信很多历史教师是解释不清的,更不要说弄清楚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问题了。如果对于这些理论本身一知半解,甚至一点都不明白,又怎么能够给学生讲清楚它的重要意义呢?要知道,这些知识或许是历史教师的难题,但它们对于某些学生来说,简直就是小菜一碟。很多教师在课间走在教室里的时候看到过有些学生面前摊放着的大厚本专业书籍,为何不尝试着利用学生这一丰富的教学资源呢?何不尝试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呢?
二、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主人的可行性
(一)当代中学生掌握的知识已经今非昔比。
中学生的学习途径多种多样,学习资料丰富,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资源进行课堂教学,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二)教师的主导地位使这一行为成为可能。
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否则,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有可能使课堂教学失控。因此,在进行学生课堂实验时,从教学资料的筛选到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言和问题设计,再到课件资料的展示,教师都要精心设计。当然,学生丰富的知识储备为这一大胆尝试的顺利进行奠定了一块至关重要的基石。
三、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主人的优越性
(一)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增加了课堂争论,大大提高了学生对于相关历史知识的深层次把握。
如果讲台前讲课的是自己班上的同学时,即使是平平淡淡的一堂历史课,下面的同学也会端正坐姿,翻开书本认真学习。因为他们希望能够在教材中找到问题,借以向台上的小老师发挥挑战。我的课堂上问题不断,辩论不断。只看见台上台下争论得面红耳赤,台上同学大汗淋漓,台下同学热情高涨,双方争论不下时,大家都纷纷把目光转向我。那种集万千期待于一身的情形,不敢说别人没有遇到过,但至少我平时确实很少遇到。通过我的最后点拨,很多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三维目标在课堂上很快理解和把握了,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深层次把握大大加强了。
(二)这是对教师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的有效补充,也能弥补历史教师知识不足的缺陷。
高中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历史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科学性,更注重课程形式的灵活和多样。高中历史课程一定会随着历史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专业素质的提高和师生平等理念的深化而不断创新。当然,能够引起这样变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新课程改革要求。
当前实施的历史新课程在课程内容上已经远不是历史学科知识本身所能包含的了,范围涉及多种学科。这不仅对历史教师素养的提高提出了要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我们历史教学方式体现多样性和灵活性。当然,历史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一方面需要历史教师不断自我提升,另一方面要求历史教师能够真正起到主导作用。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
新课程改革目标的确立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新课程改革坚持素质教育的基本方向,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更加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高中物理作为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均比较强的学科,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限制之下很难使学生收获良好的学习成果,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保证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不断使思考能力与实践创新能力得到有效锻炼,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全方位能力的目标[1]。因此针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与不足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对于促进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成果的提升和学生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1.新课标改革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基本特点
新课标改革针对每一个学科的学科特点分别制定相应的课堂教学模式创新要求。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在新课标改革背景下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学生主体性,一方面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物理理论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生活并运用于生活的意识。在具体课堂教学活动中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实践创新能力。课堂教学目标与内容的设定需要严格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与理解能力,通过物理教学逐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探究性的物理实验逐渐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想象力及创新能力。新课标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与学生的人格塑造与职业能力培养相联系,引导学生在学好物理课程的基础上实现综合能力的提高与职业素养的锻炼。
2.新课标改革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现状
2.1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根深蒂固
传统物理课堂教学理念与模式根深蒂固是阻碍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主要因素。传统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处于课堂主导统治地位,“教师讲述,学生接受”的单一僵化教学模式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课堂教学氛围紧张严肃,没有为学生提供较宽广的表现空间,不利于课堂教学模式民主化建设;教师教学理念落后且较难接收新型教学理念与模式,促使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很难得到有效创新[2]。
2.2只重视理论灌输,而忽视了实践创新教学环节
高中物理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在兼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基础上侧重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在当前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教授,而严重忽视了物理实验与课外实践等实践应用性教学环节,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不能得到有效锻炼,所学理论知识也未能得到有效巩固。
2.3教学内容设计缺乏个人化人性化思考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在新课程改革中应当考虑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与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心理感受。课堂教学工作的展开过分依赖于物理教材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感,难以集中注意力;各种强制化的教学措施很难使学生培养起对物理学科的感情,不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增强;课堂教学中教师未能兼顾各个成绩水平的学生,采用统一化的教学手段很难使物理教学效果得到整体增强。
3.实现新课标背景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基本措施
3.1坚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基本原则,转变教学理念
高中物理教师应积极吸取先进的课堂教学理念,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将课堂还给学生。通过各种灵活多变的教学策略活跃课堂氛围,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彻底打破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僵化教学模式,充分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积极采纳学生的教学意见[3],保障物理课堂教学活动各项工作均坚持以学生为本。
3.2设计灵活的教学方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设计灵活的教学方案是实现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环节。学生往往对单纯的物理教材知识教学有厌烦感,物理教师应当以教材知识为基础增加扩展教学内容,通过一种新鲜感的介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方案设定时依然尊重学生的教学要求,通过在学生之间广泛征集意见,综合各种建议,不断完善教学方案,真正做到教学方案的设计以学生为出发点与落脚点。
3.3增加课堂实践教学环节,锻炼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应是整个高中物理教学活动中的重点,物理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在班级内建立物理学习小组,小组内成员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辅之以教师的科学引导,通过生生和师生的双重互动,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4]。充分利用学校的物理实验室与实验器材资源,可直接将物理课堂建立在物理实验室,为学生提供更多物理实践机会,不断得到实践创新能力锻炼。
3.4引进现代化教学设施,丰富课堂教学方式
将现代教学设施引进课堂教学是将来课堂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也不例外。物理教师应当科学选用具有物理学科适用性的电脑软件教学设施和多媒体教学设备,以此丰富课堂教学方式。各种现代化教学设施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大大丰富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与形象性,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4.结语
新课标改革任务与目标的提出既符合我国发展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又顺应我国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战略规划。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具有必要性与重要性,高中物理作为一门实践应用和创新型的课程必将在课堂教学模式革新的过程中取得良好教学成果。实现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创新任重而道远,需要广大高中教育研究者与物理教师不断进行实践与探索,同时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取得学生的配合与支持,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不断更新,保持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持久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孙彩霞,高景霞,王宁.大学物理教学与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1,11(15):163.
[2]叶艳妃,包建博.浅谈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科学自然,2012,10(中):178.
关键字 新课标;物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1-0107-01
1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模拟在课堂上不可能进行的实验
高中阶段物理教学的教学的内容从基本粒子到宇宙天体,有些宏观的或是微观的实验内容已经不可能在课堂上通过传统教学的操作呈现给学生。而如果没有将这些实验现象呈现给学生,学生就很难建立起相应的物理表象,知识点也会因此变得枯燥乏味。而多媒体的运用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难题,例如,可以利用FLASH软件和3DS MAX软件将人造地球卫星运行的物理图景、卢瑟福a粒子散射实验的示意模拟、核裂变的模拟以动画的形式呈现给学生看,学生可以通国这样的多媒体教学获得更为形象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关联,激发学生的兴趣及好奇心。
2利用多媒体可以让学生反复观察实验现象
一些物理实验由于其持续的时间较短,如果想让学生观察清楚实验过程教师只能一次次地重复实验的操作,这样既费时又费力,而多媒体的运用可以通过模拟实验,在关键的时候再以慢镜头的形式让实验过程缓慢地呈现于学生,这样也就可以让学生反复观察、分析。
例如在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时,自由落体运动是稍纵即逝的,学生是难以从瞬变的动态中得到其变速的具体特征。但可通过FLASH软件对自由落体运动进行模拟,即时地将演示实验中小球的下落过程进行延缓处理,让学生初步观察到“自由落体运动”变速的具体特征,然后进一步通过计算机设定相等时间间隔并获取相应的小球位置,让学生读出背景标尺上相应的刻度,从而进一步地进行计算、推论小球的运动规律。这样让学生感受到现象的真实性,又让学生自己从实验数据中推论物理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再如,新教材中“机械波的形成及传播过程”知识点的教学,由于机械波的形成及传播过程是瞬息即变的,学生初次学习是难以从瞬变的动态中理解波的成因及规律的,但用多媒体技术中的FLASH软件编制的多媒体软件,模拟“机械波的形成及传播过程”的情境,一方面不仅是教师,学生也能方便的分步、反复地再现各不同时刻各质点的位置,从而领会介质中各质点是被逐步带动的,且离波源近的质点先振动,离波源远的质点后振动,故能形成凹凸(或疏密)相间的机械波。另一方面还能播放动画,再现机械波的传播情境,使学生能多次仔细观察与探究,得出机械波传播过程中的一些规律,如:介质中的质点只能在其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不随波迁移;波的传播方向上,介质中各质点刚开始振动时的振动方向都是相同的……等规律。最后教师还可在“波动”的任一瞬间“定格”再现某同一时刻,波传播方向上介质中各质点的位置,并分析不同时刻波的图像,从而突破学习难点。
3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模拟物理实验的微观本质
虽说学生已经进入高中阶段,但是对于刚接触的事物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是比较弱的,特别是对于物理实验的微观本质就更是如此。在实际的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一些抽象的物理实验的微观本质形象化,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更好地认识事物的本质。例如,利用安培分子电流假说解释磁化现象和去磁现象时,借助多媒体模拟实验就可以清楚地说明问题的本质。又如“楞次定律”教学的实验,如配以多媒体模拟,直接模拟外磁场、感应电流产生的磁场、感应电流,从而能更形象、更方便地研究它们的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楞次定律。
4通过多媒体模拟实验错误操作的后果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化学教师;意识;执行力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11-0048-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1.019
在认真总结十年课程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教育部组织专家对实验稿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即2011年版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已于今年秋季正式启用。本次课程标准修订将修订的重点放在如何应对国际科学教育改革和我国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上,着力提升初中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修订的基本原则中则着重强调:坚持突出义务教育化学课程的基础性和启蒙性,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密切结合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充分感受和领悟化学学科的价值。新课标以其更加先进的理念、清晰的目标,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那么初中化学教师怎样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的要求,提高新课程的执行力呢?笔者认为在依据新课标进行教学时,初中化学教师必须确立以下意识。
一、目标意识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化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课程目标”中进一步明确“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同时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实施的要求上更加重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是指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方面都得到和谐发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不可割裂的整体,在知识、技能、方法的学习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正因如此,新课标在教学目标设计别强调要“全面体现三维目标”,“要按照科学素养的三维目标来构建教学目标”。因此,在依据新课标进行教学时,教师必须具有鲜明的目标意识,应根据具体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制定适切的教学目标,应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使教学目标具有更强的指向性和可操作性。同时,还必须高度重视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和有效落实,注意挖掘化学知识中所蕴涵的科学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素,并努力探索三维目标的最佳结合点,力求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如在实施以实验为主的探究课的教学时,一方面,既要着力于帮助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和训练实验操作技能,又要高度关注对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和表述实验结论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还必须重视以具体实验为载体,引导学生在体验探究过程、感悟探究方法的同时,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活动意识
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活动过程,教学的关键就在于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参于中体验,在活动中发展。新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再次明确要求: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学习科学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依据新课标进行教学时,教师必须确立活动意识,要学会并习惯通过活动进行教学,主动并善于应用活动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应尽可能为学生的自主建构学习提供多样化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一是精心组织探究活动,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个人认识,创设积极的富有驱动性的问题情境,帮助和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探究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以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为目的,既要有一定的过程提示,以有利于学生的主动、高效的参与,又要有恰当的方法引导,以帮助学生在相互讨论中启迪思维,在自主探究中加强体验,在交流合作中完善观点。二是切实重视和加强实验活动,不仅要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实验情景,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还要营造宽松的实验氛围,让学生敢于动手,勇于实践。不仅要灵活地开展实验教学,尽可能创造条件多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实验,更要引导学生把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结合起来,把亲身体验和内化感悟结合起来,把知识的学习、方法的获得与能力的发展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三是积极开展合作交流活动,首先要合理组建学习小组,确保小组成员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生活背景等多方面具有互补性;其次要精心选择合作交流的内容和形式,要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等方面提出问题,使学生既能明确合作交流的方向,又能感受合作交流的价值,从而乐于通过合作交流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主动探究和自主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