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行政管理和工商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大数据;工商行政管理;服务和监管能力
信息化时代其实是数据时代,工商行政管理单位的工作离不开数据,在其对各工商企业进行登记注册、执行各类工商法的过程中,都会有大量的数据产生。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将这些数据收集起来,并对其作出分析,才能了解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规律,从而更好的对企业实施监督管理。因此,在工商行政管理中应用大数据,是非常必要的。
一、大数据在工商行政管理中的应用
(一)通过数据分析能够判断未来的宏观经济发展趋势
通过对各类数据的分析,可以对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作出判断,从而预测宏观经济发展走势。以我国某省为例,该省的工商行政部门开展了课题研究,通过工商数据对该省的宏观经济发展趋势进行预测。该研究课题的数据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该省企业主体注册登记时记录的数据;二是该省统计局收集到的宏观经济数据。根据这些数据,该省的工商部门对以下宏观经济指标的关系进行分析:第一是企业发展变化与GDP;第二是地方公共财政收入。通过寻找这些指标之间的关系,能够确定企业发展与宏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找出其中相互关联和影响的规律,最后形成该省企业发展的工商指数。研究表明,以GDP为参照物,该省企业发展工商指数的先行周期约为半年到一年,而以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为参照物,其先行周期则在半年左右,这就能为预测宏观经济发展趋势提供重要依据。
(二)数据是企业转型的重要依据
任何企业想要得到长远的发展,都需要保持与时俱进,在适当的时候将生产经营模式作出一些调整。在以数据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企业要想成功转型,就必须对大数据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判断转型的方式是否正确。并且,企业转型是否成功,还能间接的反应出该企业所属行业的变化情况。比如,某地区的企业总产量能在全国处于靠前的位置,但是其服务业在第三产业中的占比却很小,那么则可以说明该地区的第三产业结构存在不合理的地方,需要对其进行调整。因此,该地区可适当的加大服务业的发展力度,以提升服务质量、促进服务业发展作为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而工商行政单位则需要制定相关的制度,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这样才能对企业起到鼓励作用,从而促进该地区的经济发展。
(三)数据分析能够总结出产业的聚集情况
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个产业集中在某一地区内,如我国沿海某省一个小县城的工业园区内,存在大量的五金紧固件生产企业,此工业园就是五金紧固件发展的聚集地。工商行政部门在统计好该地区的经济数据后,就可以分析出相关产业的聚集情况,从而总结出产生此现象的原因,以及此现象存在的优势和劣势。针对某个地区出现的产业密集现象,工商部门可以采取相应的计算方法,综合各类影响因素,判断该产业是否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同时,还能对该产业的发展空间进行预估,归纳出影响其发展的消极因素,并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只有充分了解产业聚集,才能帮助工商行政单位更好的管理这些产业,提升其管理效率,从而获取更大的经济收益。
二、大数据提升工商行政管理服务和监管能力的方法
(一)建立相应的数据系统
利用大数据提升工商行政管理服务和监管能力,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数据系统。而这个数据系统需要具备三方面的功能:第一,能够将数据进行融合,其融合的数据既要包括市场登记的数据,又要包含工商执法的监管数据,还需要囊括消费者反映的负面信息数据,以及其他政府部门提供的相关数据。这些数据是工商行政管理的基础,也是数据分析的基本信息来源,必须确保其准确性。第二,要能够对数据进行分析,这主要是通过系统内的数据分析软件和一些模型来实现的,这些软件和模型可对录入的数据进行自动分析,并给出分析结果。工商行政部门则可以根据分析结果,判断市场的发展规律,并确定其重点监管对象,从而提升其服务和监管能力。第三,此系统需要具备业务再造的功能,数据分析的结果能为工商行政部门的管理工作提供指导,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服务和监督行为又会产生新的数据,将这些新数据反馈到系统中,又能分析出新的结果,从而形成一个服务和监管的业务闭环,提升其服务质量和监督效
(二)构建评测模型
评测模型主要包括两类:首先,企业信用评分模型。此模型的构建需要引进国外先进的建模技术,结合工商行政部门的日常业务数据、企业信用公示数据以及部门之间相互共享的一些数据,再挖掘出其他相关的数据,并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而分析结果则是构建此模型的基础,此模型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对企业的违法违规风险进行评测,二是对企业异常经营风险进行评测。通过对企业的信用进行评分,能够对市场环境进行全面的监测,并发现其中的热点问题,从而针对性的进行监管,提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效率。其次,消费维权指数模型。此模型的数据基础主要是消费者投诉举报数据、商品抽检获取的数据,以及各部门的共享数据等。在构建此模型时,需要结合消费环境、市场供需情况、经济发展的背景等因素,构建专属领域消费环境指数,以及消费维权工商指数模型。此模型主要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是为决策者在制定消费政策时提供参考依据,对消费环境作出一些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消费;二是有利于发现市场监管中备受关注的问题,并确定重点监管对象,指引消费,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三)对三个层次的应用进行探索
这三个层次的应用具体如下:第一,综合分析企业的市场准入、消费维权等情况,总结市场活动中发生的变化,以及其未来发展趋势,对后续的工商行政服务和监管工作进行指导。第二,综合分析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收集的各类信息、其他部门共享信息,以及来源于网络的信息,确定分析原则和方法,找出其中的重点企业或重点行业。通过对这些重点企业或行业进行抽查,有利于提高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并使其服务和监管工作更具针对性。第三,对大数据分析可了解企业的发展现状,预测其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从而及时的调整发展策略,确保企业能够得到长远的、良性的发展。
三、应用大数据提升工商行政管理服务和监管能力的方注意事项
(一)优化研究技术
应用大数据,要利用好相关的数据资源,并综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根据经济、管理等相关知识来对数据进行分析。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则需要建立相关的分析模型,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形势进行全面的了解,并总结其发展规律,判断其未来的发展情况。好的经济模型,有利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经济发展方向做出正确的判断,有效的避免一些可能存在的风险,从而提高其管理效率。而对数据的分析需要采用相关的技术,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要及时对分析技术做出优化,提高其数据处理速度和准确性,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服务和监管工作提供正确的指导。
(二)将商事制度综合起来
国家政策会影响大数据的应用,尤其是商事制度的改革,可能影响大数据的应用效果。因此,需要规范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行为,要将其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并对其实施严格的监管,保证其工作的公平性和公正性。在应用大数据时,将其与商事制度的改革综合起来,有利于帮助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更加严密的监管各企业的经营情况,避免经济事故的出现。而检查对象和检查人员应该是随机抽取的,抽取过程可通过数据系统来进行,这样才能保证检查工作是公平、公正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是数据时代形成的必然趋势,在这种形势下,企业和行业的经营、发展情况会产生越来越多的数据,而对数据的分析则可以判断出企业和行业的发展现状,并预测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因此,在工商行政管理服务和监管工作中,离不开大数据的合理应用,需要建立相应的数据系统、构建评测模型,以及对多个层次的应用进行探索,才能真正达到利用大数据来提升工商行政管理服务和监管能力的目的。
作者:刘良伟 单位:忠县工业园区信息科技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傅达峰.应用大数据提升工商行政管理服务和监管能力[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5,(6):31-33.
[2]施建军.简政放权背景下的市场监管模式创新——基于“互联网+信用+大数据”模式的工商监管[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5,(6):23-27.
[3]石立新.工商大数据分析服务体系研究[J].行政管理改革,2014,4(4):54-57.
[4]福建省南平市工商局课题组.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背景下市场主体监管问题的思考[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3,(12):52-56.
(一)核算型会计在工商行政中存在的问题
就目前情况来看,核算型会计己无法满足工商行政管理的需求。因此,更多职能的管理型会计应运而生。首先,从会计工作侧重点来说,核算型会计主要是负责工商行政管理的日常业务记录并完成登记,一般通过财务报表来反映工商行政管理单位的经营情况以及财务状况。其次,从工作内容来看,核算型会计在提供财务报表时,是根据特定指标来衡量工商行政管理单位的成果。只能从报表中看工商行政管理的成本变动情况,缺乏详细的资料。最后,核算型会计的工作只是在做财务会计的工作,留于形式使报告式的会计,缺乏管理能力。工商行政管理人员要想随时了解工商行政管理工作的情况、各部门之间的材料,就核算型会计的能力是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求的。
(二)工商行政管理会计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的意义
工商行政管理会计从以往单纯的记录工商行政管理单位的账目,到强化巩固工商行政管理单位实现最大的效益。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可以满足工商行政管理单位发展的要求。管理型会计主要是负责工商行政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疑难问题,对其进行分析给工商行政管理人员提供合理的建议,帮助工商行政管理人员更好的服务人民。
工商行政管理会计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有利于对工商行政管理单位未来的规划。可以对工商行政管理单位进行规划,提供相关的资料,满足工商行政管理人员的需求。有利于推动工商行政管理单位更好的发展,根据财务预测可以了解不同时期工商行政管理单位的情况。工商行政管理会计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可以给工商行政管理单位注入新鲜的血液,推动工商行政管理单位更好的发展。
二、工商行政管理会计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的策略
(一)会计应转变财务管理观念
要想工商行政管理会计可以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就要转变财务管理观念。工商行政管理会计的人员要根据《会计法》以及会计相关的法规,规范会计核算工作。工商行政管理单位的领导要带头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支持会计工作人员严格执法,保证会计工作人员工作可以顺利进行。
会计人员应该转变工作思想,认识到工商行政管理会计工作不单是核算,还需要对单位的财务进行预算、监督工商行政管理人员的考核情况。要改变财务管理观念,要建立以效益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改善工商行政管理单位的情况。
(二)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要想工商行政管理会计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就要建立健全管理机制,让会计人员可以根据会计法规以及行业制度的要求工作。会计人员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可以认识到工商行政管理单位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内部会计管理。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可以给会计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提供制度支撑,会计人员可以根据财务情况分析影响单位财务状况以及工作成果的原因。此外,工商行政管理人员也可以了解单位的财务状况,从而提高他们工作的效率。工商行政管理单位,可以建立健全内部会计审计制度,提高审计人员的地位,强化会计的职责,进而使会计人员可以行使监督的权利。
(三)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
工商行政管理单位要想让会计从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需要对会计人员进行培训。让具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会计工作人员定期进行培训,适应财务岗位的工作提高财会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效率。在培训时,工商行政管理单位应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给会计工作人员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让会计工作人员能够认清从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激励会计人员工作。调动会计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给工商行政管理单位提供更全面的数据资料,提高工商行政管理会计的工作。
三、结论
关键词:股利政策 公司股价 相关性分析 非参数检验
任何企业要进行权益资本融资,都要考虑股价问题,因为股价代表公司的价值,希望股价越高越好,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对股价有影响吗?影响程度有多大?另一方面任何投资者对权益资本进行投资时也十分关注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为了给企业制定股利分配政策和为投资者提供决策依据,本文选取A上市公司2005年至2011年的财务数据,分析验证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稳定性中的分配方式与股价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希望帮助企业合理制定股利分配政策以提高公司的价值,同时对投资者投资时提供决策参考,减少盲目性,降低投资风险。
一、 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从1956年哈佛教授约翰·林特纳(John Lintner)首次提出公司制企业进行股利分配行为的有关理论模型起,人们便开始研究股利政策是否会产生企业的市场效应。1961年米勒(Miller)和莫迪利安尼(Modigliani)研究并提出“股利无关论”,自此,西方的研究学者就一直围绕股利是否会对企业市场价值产生影响进行讨论和研究。基本上可以分成三个学派:戈登(Gordon)“一鸟在手理论”,该学派认为高股利增加企业的市场效应;米勒(Miller)和莫迪利安尼(Modigliani)“股利无关论”(又称“MM理论”),认为股利的高低与企业的市场价值无关;布伦南(Brennan) “税差理论”,这个理论与“一鸟在手理论”正好相悖,认为低股利才会对增加市场价值起到积极作用。西方的学者在古典学派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批判的继承,不断完善股利理论,提出了不少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林特纳(Lintner,1956年)首先对信号传递理论进行实证分析,以美国600家上市公司的财务经理为对象。做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股利政策能够向市场传递公司盈利状况的信号。佩蒂特(Pettit,1972)研究了股利变化的信息含量和市场反应的关系,结果发现,从月收益率和日收益率的不同角度,股利的公告能够引起股价的波动。
(二)国内文献 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相关理论的研究也就相对起步较晚。吕长江和王克敏(1999年)用因子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法为主要方法,选择了沪深两市1996年至1998年间支付现金股利的372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主要影响因素。在1997年,就股利政策的市场反应的问题,张水泉和韩德宗(1997)首先进行实证分析研究,通过累计超额收益率的方法,对1992年至1996年上交所的350个的股票,现金股利、股票股利和配股事件的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业绩股票的股利政策的市场反应进行研究。其后,陈晓、陈小悦和倪凡(1998)以1995年首次分配股利的86家公司为样本,首次提出信号传递效应。在近20多年中,不少经济学者研究股利政策对上市公司和股民的影响,也积累了不少学术成果。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假设在股利政策公布日前后各20日内其他事件对股价均不造成影响的前提下,可以把股利政策的稳定性分为三种情况,包括股利政策的稳定性按变化划分、按股利分配方式的稳定性划分、按股利分配数量划分,其根据是股利政策的广义定义——股利政策的发放形式、发放数量和最显而易见的表面变化。公司股价用累计超额收益率描述。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股利分配政策中,股利分配数量、股利政策表面变化、股利政策分配方式和股价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
(二)变量定义 (1)股利政策的稳定性按变化与否划分。从A公司2006年至2011年财务报表可以看出,根据公司股利政策的稳定性按改变与否,而是否变化与前一年度的股利政策相比较而言,分为两种情况,改变记为1,不变化记为0,除2007年、2008年记为0外其余均记为1。把股利政策改变和不变化这两个不同事件与股价(累计超额收益率)分别进行非参数检验。(2)股利政策的稳定性按股利分配方式的稳定性划分。股利分配方式的变化与前一年度相比,在2006年至2011年中A公司有两种股利发放形式,包括派发现金股利、现金股利和股票股利混合派发。由表(1)可知,2006年、2010年和2011年公司派发的股利政策是混合方式,均派发每10股1.5元,同时转增股,这种情况在自公司上市以来实行的情况并不多,记为1。其他年份都是只采用派发现金股利的方式,是本公司常用的股利政策,记为0。把采用现金股利形式和采用混合形式这两个不同事件与股价(累计超额收益率)分别进行非参数检验。(3)股利政策的稳定性按股利分配数量划分。股利分配数量变化也是与前一年度相比较,由于股利分配数量的变化比较频繁,因此不通过分类的方式进行非参数检验来验证相关性,而是直接把分配数量的具体额度直接与累计超额收益率进行相关分析。
(三)研究方法 通过阅读A公司的财务报表以及观察股票走势,截取股利分配日前后各20日的股票价格和上市指数,通过下面步骤计算累计超额收益率:(1)每天股票收益率=(当天价格-前一天价格)÷前一天价格;(2)每天指数收益率=(当天指数-前一天指数)÷前一天指数;(3)超额收益率是每天股票收益率与每天指数收益率之间的差额;(4)累计收益率为这段时间内超额收益率的涨幅;(5)累计超额收益率为这段时间内超额收益率的直接简单加总。为了直观的分析股利政策的稳定性对股价的影响,运用EXCEL和SPSS11.5进行实证分析。主要通过相关性分析,计算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进行两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U检验,验证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稳定性与股价之间的关系。
(四)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所选取的是A上市公司2005年至2011年共8年的财务报告数据,所有的原始资料均来源于巨潮资讯网、中国证监会网站和和讯网。
三、实证检验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A 公司是电力自动化公司,股利政策如表(1)。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2006年两次股利政策公布均为负数,而第二次公布应为补充,更能完整体现2006年的股利政策,按第二次公布日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为2006年的累计超额收益率。
(二)相关性分析 从财务报告中得到每年该公司总共发放的股利分配额度,分析累计超额收益率与股利分配数量的相关性。由表(3)可以看出,累计超额收益率和股利分配数量的相关性系数为0.275。统计检验的相伴概率大于0.01,即表示两者没有相关性。
(三)非参数检验 股利政策是否发生变化和股利政策分配方式是否发生变化没有直接的数据证明,因此这里把每年的股利政策和前一年的情况相比较进行分类,分别用0和1表示,运用SPSS进行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1)股利政策变化和累计超额收益率的非参数检验。独立样本U检验(Mann-Whitney Test)见表(4)。结果表明,U=4,W=19,Z的值为-0.387,相伴概率为0.699,大于显著性水平,不能拒绝零假设,可以认为无论股利政策与前一年相比是否变化,不存在显著差异。极端反应检验 (Moses Test)结果见表(5)。结果表明,跨度为7,相伴概率为1;截头跨度为4,相伴概率为0.857。两者的相伴概率均大于显著性水平,不能拒绝零假设,认为两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2)股利政策分配方式变化和累计超额收益率的非参数检验。独立样本U检验(Mann-Whitney Test)结果表(6)所示。结果表明,U=0,W=10,Z的值为-2.121,相伴概率为0.034,小于显著性水平,可以认为应该拒绝零假设,认为股利政策分配方式不同会造成累计超额收益率存在显著差异。极端反应检验(Moses Test)结果见表(7)和表(8)。可以看出,跨度为4,相伴概率为0;截头跨度为2,相伴概率为0。两者的相伴概率均小于显著性水平,可以认为应该拒绝零假设,存在显著差异。在相关性分析中,股利分配数量和累计超额收益率之间的Sig>0.001,从而显示两者没有显著相关性。在非参数检验中,股利政策变化、股利政策分配方式变化先进行分组,再与累计超额收益率分别进行检验,分别得出Sig。可以看出,股利政策分配方式变化和累计超额收益率之间的Sig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上市公司股利支付与上年的股利支付无关,而是取决于当年的盈余。从股利政策分配方式变化和累计超额收益率的非参数检验来看,上市公司分配股利可以通过股票股利、现金股利、财产股利、负债股利以及两种或多种混合的各种方法,不同的发放形式会对公司的财务状况、利润分配情况以及股票价格的涨跌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次检验说明不同的股利分配方式对股票的累计超额收益率产生影响。计算政策公告日前后各20日的累计超额收益率,分三个方面包括股利政策变化、股利分配方式变化、股利分配数量变化,分别与累计超额收益率进行相关性分析和两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累计超额收益率只与股利政策的分配方式的稳定性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由于从2005年开始股权分置改革年数较少,在进行非参数检验时,分组的结果造成游程检验无法进行,这是本文的不足之处,期望在以后更新数据后重新检验。
(二)相关建议 本文提出如下建议:(1)在现金股利、股票股利、财产股利、负债股利以及选取其中两种或多种进行混合等多种股利政策的形式中,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选择,在制定股利政策的时候,应该选择制定长期方案,而不能为了短期的现金流入或者短期收益而临时改变股利政策。当然,公司在制定长期股利政策的时候要充分结合当时的经济环境、行业发展前景以及公司的发展目标,在以后的期间可以适时地进行稍微的调整。(2)稳定的股利政策说明公司正在正常的发展,因而可以相信公司是具有发展前景的,可以适当地进行投资。同时可以看出累计超额收益率均为正,虽然2009年为负,这是由于经过2008年的金融危机,所有公司经济都在一定程度上出现问题,而该公司的亏损较小。对投资者而言,在进行投资之前可以看看该公司的股利政策的稳定性,主要是看股利政策分配方式的稳定性,因此,投资者对这种因为政策的原因或者公司自身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需做一种观望的态度,不要因为派现多就急于投资。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通过增股的方式来筹集资金,但是证监会有明文规定: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只有连续三年超过10%的才可以增发、配股。因此有些公司为了降低净资产额采取了发放现金股利的政策,这表面是为给投资者予以回报,实际则是公司为实现增发、配股的目的而采取的手段。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有很多,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宏观经济取向、市场管理行为、上市公司财务状况、交易双方的心态等。基本上述建议,投资者可以优先选择投资于那些股利政策稳定且股利发放率高的上市公司。(3)由于现阶段公司对于股利政策的制定比较随意,且无论从支付形式的稳定性还是从支付方式的稳定性来说,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均在一定程度上不具有稳定性,因而为了规范我国的证券市场,政府部门必须起到宏观调控的指导作用。政府可以制定约束性法律法规,要求上市公司在净资产额达到一定程度时必须派发股利等防止公司在制定股利政策时投机取巧。同时,政府部门要积极发挥监管和引导职能,建立一个公平、透明的交易平台,促进我国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吕长江、王克敏:《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1999年第6期。
[2]吕长江、王克敏:《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股利分配及管理股利比例相互作用机制研究》,《会计研究》2002年第3期。
[3]陈晓、陈小悦、倪凡:《我国上市公司数次股利信号传递效应的实证研究》,《经济科学》1998年第5期。
[4]陈晓、陈小悦、刘钊:《A股盈余报告的有用性研究》,《经济研究》1996年第6期。
[5]任有泉:《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稳定性的实证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6]刘海源:《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市场反应的实证研究》,《北京化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
[7]原红旗:《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8]倪效聃:《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与可持续发展》,《天津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9] 国琳:《影响股票价格的财务因素分析及风险预警》,《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8]韩德宗、徐剑刚:《沪深股票市场相关性的实证研究》,《统计研究》1995年第1期。
[10] 张水泉、韩德宗:《上海股票市场股利与配股效应的实证研究》,《预测》1997年第3期。28-33.
[11] 李常青:《股利政策理论与实证研究》,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12]Lintner, J. Distribution of income of corporations among dividends, retained earnings, and taxe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6.
[13] Miller M H, Modigliani F. Dividend policy, growth, and the valuation of shares. Journal of Business,1961.
[14]Gordon,M·J,Dividends,Earnings,and Stock Prices.Review of Economics andStatistics,V0.1959.
一、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中取得的成绩
2005年以集中开展“三项整治”为主线,继续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各项工作,不断拓展监管领域,加强行政执法力度,创新监管新理念,努力提高行政执法监管水平,积极推进以人为本的“和谐监管”,营造构建和谐社会的良好环境。
(一)狠抓落实企业年检和个体工商户贴花验照工作,着力促进市场主体健康发展。
企业年检和个体工商户验照贴花既是对市场主体准入的后续监管,也是登记管理的重要环节。我局通过多种形式,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不断为完善“经济户口”档案提供了真实资料,也有力地杜绝了弄虚作假、蒙混过关的现象,从而提高了年检验照质量。今年全县应检企业402户,实检企业391户,年检率97%。通过年检,核定A级企业385户,B级企业6户。全县应验照贴花个体工商户3450户,验照贴花率96%。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各项指标。在年检贴花验照期间,清理有前置许可证的企业230户、个体工商户1247户,责令无有效前置许可证件的企业办理注销登记5户,依法收缴无有效前置许可证件的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2户,责令无有效前置许可证件的企业变更经营范围的3户,责令无有前置许可证件的个体工商户变更经营范围的7户。查处企业违法违章行为19起,罚没款金额4.6万元。
(二)坚决取缔无照经营违法行为,扎实开展亮照经营专项检查。
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取缔打击无照经营尤为重要。今年我局做到了组织到位,细化目标责任制,加强与当地党委、政府及部门联系,严格执法,敢于碰硬,对无照经营坚决予以取缔。今年在专项整治期间,共检查企业286户、个体工商户2766户,其中:证照齐全的企业282户、个体工商户2741户;证照不全的企业4户、个体工商户25户;限期补改的企业2户、个体工商户13户;限期变更的企业1户;限期注销的企业1户、个体工商户2户;查处无照经营户(个体)10户,限期补办营业执照的9户,取缔1户,罚没款金额0.45万元;未亮照经营的企业3户、个体工商户12户,全部进行了处罚,罚没款金额1600元。
(三)强化农资市场整顿,切实履行职责,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为进一步加强农资市场的监管,真正将“红盾打假护农”行动落到实处,组织全局干部认真学习中央“1号文件”精神,把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的违法行为,作为红盾护农支农的具体体现。先后5次组织对流通领域农资产品质量进行检查,对全县7户经营规模较大的农资经营户推行了商品质量关口前移,查处了一批“坑农”、“害农”的违法案件,进一步规范了全县农资市场经济秩序。全年共出动执法人员122人(次),出动车辆43台(次),检查农资经营企业18户、个体工商户88户,查获化肥、农药、种子违法案件6起,收缴罚没款3万余元。
(四)“三项整治”工作长抓不懈。
全面落实“三项整治”工作和“三次集中整治”工作,全年共开展以“三项整治”工作为重点的各类市场专项整治工作16次,其中组织食品安全及节日食品安全专项整治6次,组织开展虚假违法广告专项整治工作3次,省局“三项整治”督查组在对我局“三项整治”工作检查时,给予的充分肯定;开展了盐业市场专项检查,规范了***盐业市场秩序;对流通领域的成品油进行了质量监管,进行了两次质量抽检;加强了蚕茧市场管理,进一步规范了蚕种、蚕茧市场秩序;对全县铁路沿线废旧收购站进行了全面清查,规范了废旧收购市场的经济秩序;对全县辖区煤矿、矿产业、旅游景点、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生产经营单位进行了安全生产大检查,消除了安全隐患;规范了保险市场经营秩序,对新进驻我县的5家保险企业进行行为规范;成功的举办了**县2005年“三月三”商品贸易交流大会;在我县创建省级卫生文明城市工作中,积极履行职责,加大市场监管力度,城区集贸市场进一步得到完善。
(五)以打击传销和变相传销为重点,维护社会稳定。
针对我县传销和变相传销活动一度有所抬头的实际,我们一是组织对宾馆、饭店管理人员召开联席会,学习传销和变相传销的表现形式,讲解危害后果,形成群防群治的社会环境。二是加大舆论宣传,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传播媒介,宣传《直销管理条例》和《禁止传销条例》,广泛地向社会宣传传销和变相传销对社会带来的危害,增强群众的自我防范能力;张贴宣传标语60余幅,在媒介报道4篇。三是与公安机关密切配合,加大辖区传销窝点的排查整治力度,驱散变相传销窝点1个,帮教传销人员20余名,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六)行政执法进一步得到加强,办案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认真落实执法责任制,加强执法监督检查,切实规范执法行为。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认真落实执法责任制,坚持监管职能到位,行政执法到位。全年共查处各类违法违章案件116件,其中立案查处67件,简易程序处罚49件,罚没总金额23.70万元。同时加大了工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不断提高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守法经营意识,向社会发放各类法规宣传资料32000余份,培训企业管理人员和个体工商户120余人。强化案件核审和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确保行政处罚案件正确、合法。全年案件合格率达98%,优良率达51%。案件核审率达100%。所有的处罚案件,无一例诉讼。
(七)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做到长抓不懈。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不断深入,局党组高度重视,县局与各所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做到有安排、有检查、有考核。不断的完善各类监管机制,把日常巡查作为重要考核内容,规范执法行为,实行预警制,扩大12315申诉举报网络,把投诉站(点)设在农村的村组上,实行群众举报制,为建立长效监管工作打下了基础。加大行政执法力度和案件的查处工作,不断规范市场经营行为。
―、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现状与问题
目前,尽管许多行业高校像医药类、石油类、建筑类等都开设了工商管理专业,为社会源源不断的输送工商管理人才,然而,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面依然缺乏针对性,学校的行业特色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大一统”的状态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通识”而缺乏行业深入大多数行业高校的学生个性化培养由于其有限的工商管理专业师资力量而受到了阻碍,所以,管理通识教育”是各行业高校培养出来的工商管理人才的一大特点。此外,由于许多行业高校的选修课程呈现散、乱、多的状态,缺乏专业课程理论的系统性,并且针对性较弱,这样造成学校选修课的效果不明显,意义不强。学生的个性化培养也因为批量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而趋于同质化,忽略了个体的差异,从而导致应聘时缺乏竞争优势。
2. 目标趋同、定位偏高
在人才培养的目标方面,大多数行业高校都存在着趋同性,相似度非常高。内容空乏,专业个性不强,各行业高校的办学特色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其次,在人才培养的定位上,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级专门人才”由于大众化教育背景的限制而不可能在短短大学四年内培养出,因此,造成了大多数学校的培养目标的定位普遍偏高。
3. 适应性较差
许多行业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由于受到国内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模式上仍然采用以课堂教学为主,这样使得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适应企业的管理和经营工作,其实际工作能力并不是很强。实践性和操作性是工商管理专业的重要特征。然而,学校每年为工商管理专业安排的各种实习、实践机会虽然形式多样,但由于时间、地点的分散,针对性都不强,远远达不到理想的实践效果。此外,工商管理专业作为大多数行业高校的非主干类专业,其毕业生获得进入与学校联系紧密的行业企业实习的机会非常少,从而导致在毕业后一段时间内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
4. 层次性不明显
各行业高校并没有根据行业企业的需求方向、需求层次来进行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培养的大多为通用性人才,缺乏针对性。其次,在大多数行业高校中,他们对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的培养并没有做明确的区分,目标基本相同,层次性不明显。
5. 条块分割,缺乏整合
工商管理的教育长期采取的管理流程和职能模块的分割,细分化的课程结构虽然使学生能更深入了解不同管理模块的专业知识,然而却无法帮助学生将各个模块的专业知识整合运用。同时虽然现在创业教育越来越引起大学教育的重视,大多数高校已经纳入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当中,并取得了初步的推广成效。但由于受到传统、历史及现行教育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创业教育还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在大多数工商管理院校中仅把创业教育作为一门课程来开始,或者简单地进行一些课外创业竞赛,或者仅仅是为了大学生创业而进行创业教育等。创业需要—36—整合各项知识,对于专业学习将起到非常重要的整合作用,然而目前的创业教育并未起到原来应有的整合作用。
二、行业嵌入与创业整合教育模式
欺入理论(EmbeddednessTheorj)最早是一种经济现象的社会学解释理论,后来逐步演化为一般的方法论,成为很多学科重要的方法论工具。该理论反映了经济领域与社会领域的边界日益模糊化,学术界对世界研究的全面化,从纯粹的生理性研究到心理性研究,再发展到社会性研究。目前大学教育也越来越面临如此问题,大学不再是以前封闭的象牙塔,其与社会、产业的边界开始日益模糊,大学专业教育越来越面临如何嵌入产业系统和社会系统。多项研究表明企业组织社会嵌入性强度与企业绩效呈现倒“U”型分布,嵌入性强度太弱则会导致关系无法形成,而影响企业绩效,同样“过度嵌入化”也会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与此对应,大学专业教育的行业关联,会直接影响专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很多学者提出应加强与社会系统、产业系统以及政府系统的关联(蒋翠珍,杨斌清,2011洽奇,2012,与外部社会系统的嵌入能加强大学与产业间的合作,知识资源的相互交换,获得更多共享性的知识,从而提高工商管理专业教育的绩效。
我国高校已开设很多创业类的课程,但是功利性目的很强,以“企业家速成”为主要目的,或者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最终取得的实际效果方面并不好。国际上知名的商学院的创业教育更多的是“广义上”的创业教育,其目的是“设定创业遗传代码”,以造就“最具有革命性的创业一代”为价值取向。而具体专业教育过程,将创业知识融入整个工商管理教学体系之中,最终实现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智力教育与非智力教育、各职能模块专业知识的整合。
三、工商管理专业行业嵌入与创业整合的意义
1.行业嵌入提升学生的行业适应性,实现就业平滑过渡
通过行业嵌入,促使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授课内容、讲授方式、社会实践等各项教学活动更好的贴近企业实际运营的行业环境,引导学生关注行业动态,洞察行业发展趋势,把握行业发展特点,将极大的提升学生的行业适应性,便于学生就业时实现校园与企业的平滑过渡,从而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创业整合贯通学生的管理模块知识,避免职能管理的条块分割
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长期以来采取的管理流程和职能模块的分割,细分化的课程结构虽然使学生能更深入了解不同管理模块的专业知识,但是却忽视企业管理本身的整体性,各职能管理知识的综合运用更为符合未来管理的发展实际。创业整合将整合各个职能模块的管理知识,突出综合管理知识的实践性,将贯通学生的管理职能理论知识,模拟管理实际的环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
四、基于行业嵌入与创业整合的工商管理教育新模式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建构,要以行业嵌入为基础,通过创业整合融会贯通学生的知识模块,不断提升学生的行业适应性。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行业环境分析与行业战略定位
学院或系部应该审视自身的资源和能力优势,譬如教职工关注的行业分布或者以往从事的行业,同时结合对外部环境的发展趋势,形成学院的行业定位战略。在定位战略的指导下,有选择性的长期保持与这些行业的社会联系,加强与这些行业的企业的深度合作,派遣教职工在这些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加强对这些行业的科学研究,将研究成果及时应用行业企业,逐步形成工商管理专业的行业特色。
2. 课程教学环节的行业嵌入
(1)工商管理基础课程的行业嵌入
该模块应该以培养学生的基本经营管理理念为目的,强调学生对管理类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以及基本知识的融会贯通,并能够灵活的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必要的基础理论功底,是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前提,能为学生掌握各项管理技能打下基础。在这一部分当中,还可以通过行业导向的嵌入,引导学生关注某行业、研究某行业,提高他们对某行业的热情,在专业教师方面,也可以形成以行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从而对学生进行更好的引导。
(2)工商管理职能管理模块的行业嵌入在该模块为了充分体现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应该拓宽专业口径,丰富课程设置,加大主干类专业课程力度,培养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会计、市场营销等各职能人才。在这部分课程教学当中还可以根据各行业的动态来做适当的课程行业内容调整,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各行业的趋势。学校可以根据各行业的国际化需求及其特色,顺应与学校联系紧密的企业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培养集专业知识、经营、管理、文化、语言于一身的全能型人才,提高学生的竞争优势。例如,可以根据各行业的企业文化,开设企业文化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化问题识别意识,CIS策划技巧等,从文化角度增强毕业生的行业适应性,为今后更好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还可以通过开设《战略管理》课程,提高学生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分析,了解各行业发展的态势。
(3)工商管理选修课程模块的行业嵌入该模块是根据社会需求,结合学生的兴趣、特长,确定的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灵活教学模块。目的是为了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性。这种“活”模块的教学方式,使课程体系真正具有较大的柔性,能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但在中国传统的教育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公共选修和实践教学的比例都普遍偏低。这样,可供同学们选择的课程范围非常的窄,从而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同小异,不能满足市场的差异化需求。因此,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本科培养期,可以从同学们感兴趣的行业出发,从行业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着手,开设各种选修课,尽可能早的给予学生寻找兴趣爱好的机会,挖掘他们的潜力。
3. 专业实践的行业嵌入(1社会实践活动的行业嵌入工商管理专业教育过程中必须突出其实践性,这样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另_方面也有助于学校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全能型人才。但我国当前对学生课余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力度较小,覆盖面也非常窄。因此,我们应该从校、院、系、教师等多层次加强对学生专业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通过制定各种办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如可以积极争取与行业相关的企业的协助,也可以结合导师的课题项目进行研究,支持学生参与各种专业调研活动以及各种企业兼职活动,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尽快地融入社会。(2毕业实习的行业嵌入行业企业的实习教学,能使学生在体验行业企业的文化氛围时,发现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学会取长补短。毕业实习是在真实环境中进行实践的,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体验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培养团队意识,提高个人的交际能力,能为其毕业后进行就业和创业奠定思想和业务基础。因此,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中,毕业实习不能简单地走过场,敷衍了事。学校要提供与行业方向有关的实习单位,并且要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持,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参与到实习单位的实际工作中去。作为学生,应该好好把握毕业实习机会,巩固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各种专业操作技能,提高动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准确的自我定位。
4.专业教育的创业整合通过“虚拟创业”实现知识整合。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的工商管理专业各模块知识贯通,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增设“虚拟创业”课程,具体内容包括创业课程、创业计划写作、创业大赛。同时可以安排学生深入创业企业观摩或实习,鼓励学生将制定的创业方案进行实践,从而在获得创业体验的同时达到各模块知识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