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学教育背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全球化;民办教育;课程设置;尊师重教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082
有学者认为,教育全球化是全球所有区域间,为了实现教育行为的一体化,克服了地界限制与差别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教育活动的发展过程和现象系统。也有学者把教育全球化现象概括为教育资源的全球性流动,国际性教育组织的出现、全球教育共享技术的发展、全球教育相互依赖性的加强、教育本土化和教育相似性并存的趋势等等。无论学者们在理论上如何认识,有一点需要明确的,这就是教育全球化是一个不争的客观存在的事实。
过去20年中国的中学教育深受全球化的影响,正如常言,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在促使着中学教育与全球化接轨的同时,全球化背景下中学教育的“忧”也越来越凸显出来。笔者试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中学教育民办教学的无序、课程设置的“跟风”以及社会尊师重教风气的淡化等方面来谈谈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中学教育的“忧”。
一、民办教育的“无序”
全球化下中国中学教育办学模式最大的一个变化是大量民办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依据中国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底,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近15万所,专任教师300万人,在校学生大约有4078万人,其中中学民办学校占着相当大的比例。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预计中学民办学校的迅猛发展之势在今后将会继续持续下去。
教育私有化,将教育作为产业,原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在计划经济时代的社会主义中国,教育是社会事业,中学教育是没有民办学校的。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加深,以英国、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倡导的教育私有化、选择多样性、教育个性化等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我国的教育政策和实践。就在今年年初,中国国务院常务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对民办学校实行分类管理,允许兴办盈利性的民办学校,这无疑预示着民办学校将有望享受到更多的财政扶持和税收等优惠政策,无疑会推动民办学校的发展。
中学教育这种办学模式的改变,一方面中国可以利用市场的规律调动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在竞争中促使中学教育的办学主体公办学校内部的改革,推动中国教育整体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目前民办教育的办学水平参差不齐。天价收费、虚假宣传、教学质量差……这是众多家长对民办学校的印象,除此之外,很多非法民办教育充斥市场,乱象丛生,严重损害了家长和学生的利益。
因此,对于全球化下西方教育产业化对我国教育的影响,我国首先应该合理规范和扶持好民办学校的健康发展,当然也要坚持做好政府对教育的主导,尤其是在中学教育中一定要坚持将公办学校作为办学的主流。
二、课程设置的“跟风”
在全球化的“魔咒”下,学校各个专业和课程的设置呈现出了明显偏向“市场化”需要的倾向。在全球化中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占据着主导,因此培养与这些国家的交流能力成为了各国学校语言类课程设置的重点,在中国也不例外,中国改革开放以后,英语课程在中国中学的课程设置中的比重越来越高,最终取得了与中国传统优势科目母语语文同等甚至有超出的地位,这在世界上是很难见到的。其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培养了大量的英语人才,有利于我国与说英语语种国家的交流,另一方面使得大多数一辈子没有走出国门的中国人耗费了美好的青春而无大收获,同时也使中国中学生几乎丧失学习其他国家语言的机会,导致了除英语类翻译人才的短缺。当代的全球化是通过新技术的革命,特别是通讯技术的革命而不断推进的,在全球化的市场利益驱使下,各国教育决策者们认为不掌握新技能的人就会成为“新时代的文盲”,从而连基本的生计都会难以保障。这种情况使得各国课程设置明显的倾向于高度的工具性和技术性,而大大挤压了人文类课程,这在中国21世纪初,尤其是近十年的中学课程改革中表现的也非常明显,中国高中学校不仅增加了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两门技术类课程,而且将之纳入到了高考,并且在课程设置的比例中已经逐渐接近于传统的人文课程历史学科。其导致的结果是掌握了技术,弱化了人文,对于人类文明的整体发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在西方发达国家占主导的教育全球化趋势中,我国的教育决策者应整理和扬弃我们教育的“遗产”,科学而不是盲目地引入“西式教育”,跟进形势而又要立足长远。
三、尊师重教风气的淡化
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尊师重教风气是浓厚了还是淡化了,笔者认为是淡化了。在2013年国际教育机构巴乐基GEMS财团对全球教师的地位(受尊敬程度)进行了排名,在有美国、希腊、土耳其、以色列等21个国家参加的排名中中国教师地位排名第一位却受到了国内教师的一片质疑声。中国向来有尊师的传统,而在欧洲大多数国家只有少数人认为学生应该尊敬教师,所以第一位不能说明什么,而国内教师的一片质疑声恰恰说明了教师们自身感觉尊师重教风气的淡化。另外,从中国近期不少省份教师的罢工和频繁出现的师生关系紧张和家校关系的不和谐也能说明全球化下教师感觉到尊师重教风气的淡化。究其原因,全球化的因素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其一:在全球化的影响下,西方师生关系的观念冲击着中国传统的教师地位。在多数国家被认为教师地位类似社工,在美国则被认为地位类似图书管理员,在英国只有五分之一的人认为教师是应该尊敬的。
其二: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深受国外教育影响的中国教育改革者在大力学习西方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同时,忽视了对中国传统尊师美德的传承。
其三:在全球化下,电脑化信息系统正在不知不觉进行一场教育方式的颠覆――网络及远程教育改换着教育的场景,教师作为知识的主要传播者的传统地位也受到了挑战。
第四:全球化下大量民办学校的出现和培训学校以及校外辅导学校的涌现,使这些学校的师生关系带上了很浓的商业味道,也降低了教师在社会上受尊敬的程度。
第五:市场化冲击下,从行业横向比较来看,教师经济地位下降,在中国西部等落后地区表现得更为明显。
关键词:素质教育;健康第一;教学比赛;多媒体
篮球运动是在快速、激烈、对抗的情况下进行的一项综合性体育活动。其具有竞争性强、趣味性浓等特点,深受广大中学生的喜爱。体育活动内容的设置要多样化、协作化、趣味化、强身益智化,从而全面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
一、灵活异化篮球规则
1.三人制篮球运动:
三人篮球规定每队上场队员为三名,而不是正规篮球比赛的五人,只有一个篮筐,半个篮球场,与正规的五人篮球比赛相比,三人篮球赛的个人进攻面积和防守面积增大,人均投篮次数与持球次数和时间增加,进攻与防守交替加快,因此具有较大的运动量。
2.“不合理”比赛法:
采用变换人数或要求,例如让技术水平较好的4名学生对一般水平的5名、甚至6名学生进行比赛等。这样使比赛双方拼抢更加积极主动,比分却不会拉得很开。这样无论哪一方都必须十分努力才能获胜,有均等的获胜机会,从而使教学比赛能取得较好效果。
3.“成功防守”比赛法:
篮球运动的项目特征是一个“一守一攻”的游戏。也就是说一次进攻之后,必有一次防守,只有有效地防守之后,前一次进攻才真正具有价值。
4.“无板篮球”篮球:
无板篮球不仅没有篮板,也没有篮网。它是一项7人制的篮球赛。这种篮球只有篮圈而无篮板,学生将球投中悬挂在3m高、30cm直径的篮圈内便算得分。规则限制不允许身体接触,深受女同学的喜爱。
二、教师在篮球教学中多运用教学比赛的教学方法
1.通过教学比赛,调动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
以往篮球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练习在某种意义上是教师的强制作用。那种灌输式教学不但压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会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发挥。如果在篮球教学的开始,先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比赛,通过比赛,让他们有发挥的余地,有创造的机会,有成功的体验,让他们在感受到体育课快乐的同时,也深深觉察到自己所拥有的浮浅的篮球知识和技术,距离实际运用的需要还相距甚远。从而激发出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为了“学”而“学”转化为为了“用”而“学”,由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求知。
2.模拟比赛情况,传授基本技、战术
通过教学比赛,在激烈的对抗和竞争中,学生都会产生一些问题,出现一些差错,暴露许多弱点和缺点,这时,教师通过模拟比赛,向学生讲解各种基本技、战术的动作方法和运用时机,使学生了解到自己问题的关键所在。然后,再向学生传授各种基本技、战术的具体学法和练法,好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能主动地、尽快地掌握这些基本技、战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反馈出一些新的问题,教师必须及时帮助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3.在教学比赛中侧重运用某项技、战术
在每一次教学比赛中都要有所侧重地运用某项技、战术。技、战术的合理和适时的运用是建立在多用和常用的基础上的,所以在比赛中渗入奖励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鼓励学生多用或常用某项技、战术。使学生在多次的不合理和不适时地运用中找到合理运用的时机,以便学生通过教学和比赛不断地提高和改进个人技术,做到能真正地把握一些篮球的基本技、战术。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在篮球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辅助教学可将教师的讲解与示范的内容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表现出来,随之以生动形象的分析,不同速度动作的演示,图片、影像、动画系统的交替应用等,将教师的教学思想生动形象的表达出来,这大大促进了学习过程中先进教学思想的形成。与传统的篮球理论课教学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其很大的优点。
1.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开阔视野
多媒体辅助教学由于其新颖的学习方法和更为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对学生而言,接受理论知识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一个积极探索的过程,这使学生能(下转第109页)(上接第105页)够以更大的兴趣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同时提高快速把握新知识的能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对形成学生自我学习方法体系也有处进作用。同时,运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可以大大增加课堂容量,增大信息密度,提高教学效率,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
2.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及主体意识
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并能在此基础上,灵活的应用与创造新的运动技能。一个新的动作的形成,必须通过听、看来感知技术动作过程,而且看是学生的主要信息来源,由于多媒体辅助教学实现了视、听、声像、动静等方面新颖而有机的结合,将本来枯燥的技术课的内容变为生动活泼的直观形象,使学生表现出爱学、乐学、勤学的积极欲望,充分体现了学生再教学中的主体作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学生普遍感到兴趣较高。
3.有利于规范学生动作技术,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
在篮球运动中,有许多运动技术不仅结构复杂,需在一瞬间要完成一连串复杂的技术动作。此时,教师可以应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以其鲜明的图像,生动的画面,灵活多变的动画及音乐效果来优化教学过程,学生能够看清楚每一瞬间动作的技术细节,教师就可以讲解各分解动作的要领,演示整个动作的全过程,进而抓住动作的关键部分,突出重点,难点。更快、更全的建立起动作表象,提高了认知阶段动作学习的教学效率,缩短了教学过程。
学校体育工作者一定要抓住篮球课中教学比赛这个纲,激发学生对篮球课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篮球技战术水平和实战能力,充分运用本学科的优势来挖掘学生的智慧和潜在的能力,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适应社会能力。
参考文献:
一、 当前中学美术教育现状概述
在我国当前教育体制下,应试教育仍然处于主流地位,与升学无关的美术课往往被视为“鸡肋”,食之无味,弃之不能。因此,作为中学生素质教育重要内容的美术教育始终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不仅教学模式陈旧,而且师资力量薄弱,尤其是学校、家长、学生对美术教育的内容、方法、目标有着不同的追求,从而导致无法实现其应有的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目标。具体来说,当前我国中学美术教育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清楚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却无法引起足够的重视
当前,几乎所有的学校和家长都非常清楚美术教育对学生艺术修养、人文素养、身心健康、智力水平、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意义,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他们大都把那些直接涉及到学生升学的科目视为核心课程,比如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政治等等,而把美术课当作“灵活课”,可有可无。这种淡薄的意识使得当前的中学美术教育形同虚设,甚至主要是为了完成教学评估,随便开设几节美术课,既无系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又无明确的教学目标。
2.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模式落后
在中学美术教育中,教师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启发学生心智的“引路人”,拥有正确教学方法和良好思想道德的教师甚至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目前,普通中学的美术教师,特别是农村地区的美术教师不仅数量有限,而且师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总体来看,其专业素质普遍不高,很难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合适的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目标,无法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从而极大地弱化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了其学习效率。
3.美术学习的功利思想明显
在当前激烈的高考竞争中,为了能够顺利地进入大学校门,部分学生和家长将美术专业视为“捷径”,不管学生是否喜欢美术专业或者是否具有一定的艺术潜质,“病急乱投医”,逼迫学生参加各种短期美术急训班。除此之外,有不少学生自己喜欢美术专业,认为美术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然而少数家长认为美术专业属于旁门左道,孩子以美术作为专业方向使自己很没面子,因此,抱着一种不支持或者是反对的态度,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二、新课改思想指导下的中学美术教育改革研究
新课改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实现素质教育,一方面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要发掘学生的潜力,提升其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当前的中学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知识接受特点,尊重并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其自主学习、自我研究、自我发展的能力,由此实现新课题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来说,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以及在与学生接触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地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传统意义上,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与学生的管理者,在教学过程中往往片面强调个人的主导作用,强调知识的单向传输与说教,偏重认知,注重说理,忽视践行,整个教育过程变成了自己的语言独白。事实上,教师这种居高临下的角色地位,几乎把学生当成了一种不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没有主观思维能力的“人”, 极大地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即使在一定的时间内,学生把这些美术知识牢记在心,可这种记忆是短暂的,尤其是不会对其思想产生一定的触动效果,这样的教育是非常不成功的。因此,随着国家教育方针以及中学生知识接受心理的转变,美术教师要慢慢的转变自己的角色地位,首先从心里上打破师生之间的隔阂,突破“管”与“被管”的界限,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从以前单纯的知识传授者的权威地位变成中学生接受美术知识的引导者。
2.要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动机是学生接受美术知识的内在原因,只有在一定学习动机的驱动下,才能实现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而兴趣爱好则是学习动机中最有效、最核心的部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内部动机越强烈,就越能对美术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的态度,从而集中注意力,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智能潜力,提高学习效率。因此,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比如选择一些中学生感兴趣的动漫内容作为教学内容,体现出美术知识强大的功能特征和趣味性,使美术课程成为学生愉快的情感体验过程。
3.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一、绪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类已经从互联网时代迈进信息化时代。在此时代背景之下,教育的理念、环境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理念――提倡“人文教育,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个人和个性的发展;教育环境――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通讯等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各学科教学中已经全面应用,并且在不断升级、更新,如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也在研究、尝试,正在逐步融入。在相同的教育理念和环境中,学生的个人信息素养正在成为新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在未来社会中,学生能否成为符合并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自身的信息素养,即利用信息进行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完善自我的能力。换言之,在信息化时代,拥有充裕的信息而不会有效地加以利用,长期使自己的知识和见识处于静止水平状态,这样的人将会被社会所淘汰。中学生处于人格形成时期,在此阶段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对其终身学习和发展尤为重要。
二、教育信息化及信息素养的内涵
(一)教育信息化。“信息化”是指从物质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向信息产业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的过程。根据信息化的定义可知,教育信息化是指由“黑板-粉笔式”的传统教学转向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教育。可以说,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是信息化带给教育的一次强力冲击和深度改革。教育信息化的内容大概包含两个方面:①信息技术在教育手段上的运用;②以培养信息化人才为教育目的。
(二)信息素养。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科斯基(Paul Zurkowski)最早将其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后来将其细化为“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和“知道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三个方面。时至今日,信息素养指在信息社会中从各种信息资源中获取、评价、选择、处理、加工、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完整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伦理道德和信息能力三个方面。
三、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营造信息化环境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关键,强烈的信息意识能够激发学生对信息需求的欲望,并对信息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感受力。要培养学生强烈的信息意识,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信息的重要性。从古代的烽火台、八百里急报、飞鸽传书,到近代的电报、电话、BP机,再到现代的手机、计算机、互联网,以及e-mail、MSN、QQ、微博、微信等个人客户端,都昭示着信息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重要性,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其实就是一部信息传播发展的简史,而且信息传播的速度决定着人类社会发展的速度;其次,意识的培养需要潜移默化,逐渐渗透。课堂上尽量多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课下通过构建网络校园搭建学生自主学习网络平台,上传与学科教学内容相关的自学课程和知识资源,设置课外练习习题库,平时对学生进行信息化管理,与教师的课下交流应多利用个人网络客户端。如此,通过信息硬、软件的建设,使其感觉生活、学习于信息当中,而且信息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可以提供自己的学习能力,从而最终形成强烈的信息意识。
(二)通过信息化教学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首先,搭建信息化教学环境。教育信息化和信息化教学离不开信息化环境的建设,建设的内容包括网络架设、计算机配备、局域网组建、多媒体教室搭建等硬件设施,以及承载教育信息资源的软件建设,如教学所用视频、MP3等信息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课件的设计和制作,信息化教学规范和考核标准的制定与出台,及信息化所需的电脑软件和手机App的安装等。通过软、硬件的结合,打破传统“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营造出动态化、形象化、结构化、系列化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其次,建立信息化教师队伍。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授课内容仅限于书本和课程,将考试作为唯一的目标,将升学作为最终的目的,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信息化教学中,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自身首先必须与时俱进,转换教育理念,以“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己任,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当作教学的重点和内涵,使学生既见“树木”又见“森林”。在转变理念的基础上,其次,教师应该学会并熟练操作现代化教学设备,并且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目标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和信息化设备。环境的感染和教师的引导势必会导向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特点,以迎合信息化教学,并在此过程中逐渐增强自身的信息能力。
四、结论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培养和提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有二:①使学生养成自身特有的个性化自主学习方式;②使课堂教学呈现网络化、开放式的特征。众所周知,21世纪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全球成为一个网络资源整体,教育亦没有了时空的界限。在此时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有助于他们运用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方式,从开放、浩瀚的互联网学习资源中轻易而举地、有选择性地汲取适合自身发展和知识结构的“养分”,让学习更加高效和充分。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不单有“正能量”信息,也充斥着各种糟粕。在提高学生信息意识和能力的同时,教师应加强对他们进行正确信息伦理道德的引导和培养。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中学政治课;教学
近年来,随着新教材的逐步推广,二十一世纪初开始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已经在全国展开。特别是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更是为基础教育改革指明了前进正确的方向同时也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学思想政治课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学科,如何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推动思想政治课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克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缺点和不足,成为许许多多负责人的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如何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完善中学政治课教学。
一、要明确认识到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极其重要性
中学生所处于阶段是青少年从儿童到成年人的过渡时期,是行为习惯、性格特质,品格意识、思维方式的形成阶段,世界观尚未形成,思想不太稳定,所以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他们树立科学的思想意识,抵制错误思想的毒害,具有重要作用。
(一)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是由其课程性质决定的。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具有阶级性、思想性、社会实践性、价值引领性和现实超越性的课程,要通过学习,引导学生“领悟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的生活能力,逐步树立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基础”。思想政治课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内传播理论的一条重要途径,其阶级性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引导下,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有效地抵制不良信息给学生造成误导,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是由其课程任务目标决定的。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最终目标瞄准的不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幸福成长。新课程改革中也倡导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新时期思想政治课作为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的和常识教育的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和公民教育的主要载体。因此这一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可以就理解为“提升学生现代公民意识,强化学生对主流价值的理解、认同和接受,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形成一些作为公民所共有的基本道德和文化素养,明确作为一个公民所具有的权利与义务。同时要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青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课作为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注重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以无产阶级思想占统治地位。另一方面也强调人的个性发展,培养人的现代公民意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性与道德性的统一,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大意义。由此可见,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尽管基础教育改革已近推行了许多年,但是在现今应试教育事实上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素质教育还没有完全深入推进的情况下,中学思想政治课各个方面依然面临众多问题。
(一)过于注重科学知识,而忽视情感价值的培养。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强调工具理性,缺乏对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关注,只是一味的关注于和考试相关的知识的强制灌输,要么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讲台上空泛的讲授,要么是学生在课下极不情愿地背诵着枯燥的书本知识。这样一味的追求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机械的记忆,而完全忽视了情感价值和道德体验等实际内容。这样就容易造成一些可怕的后果,比如某些成绩好的同学在现实生活中做一些不道德甚至是违法的事,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失败。
(二)教学模式单一,而忽视学生主体性。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的活动。没有交往就不可能有教学,失去了交往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教与学的关系表现为特定客观条件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行为关系、互动关系。而我们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大多的时候强调的都是教师主导下的那种不科学的“灌输”。思想政治课教师高高在上,自己说的天昏地暗而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感受,不考虑学生是否真的接受,只是一味的用教师的权威强迫学生要达到所谓的教学目的。这种忽视学生主体性的教学,完全是不科学的,是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教学规律的。
(三)课堂教学多是空洞的理论,而忽视生活实践。中学思想政治课从来都不是一门和现实生活毫不相关学科,恰恰相反,其实践性和综合性说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和现实生活结合极其紧密的学科。而在大多时候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却总是得不到重视,这一方面导致了课程的讲授过程中的枯燥乏味,学生不喜欢听,也不易理解。很难使他们引起共鸣,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认识指导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也违背了课程“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基本理念,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满足不了学生的发展需求,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实践活动。
三、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推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
(一)积极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活动要让学生成为主角,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建立开放、民主的课堂环境。要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的发挥。因此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要强调学生主体性,同时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性作用,要坚持教师的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而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发展又可以促进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和发展,双方共处一个和谐、协同的活动统一体中。另外,要做到“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也就是理论与生活相统一,即所谓的“生活体证理论,理论提升生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理论联系生活实际,只有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学习,才能学以致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二)创新教学方法,促进教学目标的更好实现。时代不断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要求我们不断丰富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以适应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从传统灌输式教育变成为启迪式教育,从定论接受式学习转变成为过程性的探究性的学习”。坚持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比如启发式教学、讲授法、讨论法、情景体验法等等,这个过程中要在坚持教师主导性的前提下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积极和学生互动,同时引到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角。在这样一种民主、和谐氛围中,学生学到的知识就会下意识的融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内化为自己的想法认识,指导学生以后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