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习高中历史的方法

学习高中历史的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习高中历史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学习高中历史的方法

学习高中历史的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中历史;有效学习;备考策略

一、前言

高中历史是一门较为基础的人文科学,主要是较会学生如何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和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善用科学的历史观,对于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等方面将发挥出极为重要的作用[1]。但是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历史课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记忆性,成为单纯的复述性的学科。很多学生都喜欢历史,但是不喜欢历史课,学习方法不好,学习效率不高,本文就高中历史的有效学习方法与备考策略进行探讨。

二、高中历史的有效学习所要求的基本素质

1、背功:其实历史很多人认为要死记硬背,其实不然。在高中历史考试中,要全部默写的当然得“硬”背,但是要抽取关键字,一句中总有一两个是关键字,只要抽到关键字,整句话的意思也就差不多了。(当然,不能改变史实)。同时,自己要善于总结,做小抄,可以按时间顺序,按事件类别顺序等等,以一定的规律去记忆,效果更好。小抄可以随身携带,有短暂空闲就可以拿出来瞄一眼,把记忆时间化整为零,即免去打断时间背书的痛苦,效果亦比死背书要好。毕竟在路上或者其它时候想起一个模糊的地方的时候不一定带着书,却能够带着小抄[2]。

2、练习:想要学好历史,练习是肯定的。试卷和练习册里的题目在考试中占较多(比如我们的段考历史80%都是试卷、练习册和书本的)。试卷和练习册是帮助复习高中历史的有效工具,每次做的时候,都要好像是明天要检查,而且对、好、工整之类的要求来做练习。同时,认真分析你的考试试卷,看哪些地方丢分,把做错的题好好分析,看错在哪里,这样明白了问题所在才好对症下药。准备一本错题集,将错题记下,认真分析错的原因,然后举一反三,看这样的重点内容还有哪些,这样的题今后碰到怎样才不会出错,然后不时翻看,不要等到知识完全忘记了才去复习。

3、课外:学好历史,除了课内还有课外。在学习课本的基础上,还要从电脑或课外书中了解有关的历史知识,以便帮助加深印象,开阔眼界,在考试中如果考到课外知识,你就能够得心应手。学历史就像看故事一样,只要你喜欢听故事,你就会喜欢历史这门课程,不要只看老师说的重点,小字也去看看,这样你就会增加对历史的兴趣,时间是积累财富的本钱,多花时间去看去记,你一定会喜欢历史的,这样你就不会觉得历史难了。

4、复习背诵:一次背完了还不行,得经常复习,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得心应手。(告诉你,我一般都在睡前反复背历史,效果不错。)另外,最重要的是你对历史的兴趣,没有兴趣你不管怎样都会开小差的。还有,就是“勤”。要有一个知识结构知识网络知识体系。方法是自己编结构图表,将课文中的章节目内容用一个大表格整理出来,所有的知识用简短的语言加以归纳整理。以后所学知识都放到这个框架里,你的知识就会很清晰准确,越集越多,且不会混淆了[3]。

三、应该及早积累历史方面的知识

我建议那些早已决定选择文科的人,一定要从初中,最晚高一时就开始注意积累历史方面的知识。它有一个知识沉淀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绝对不可以存有“临阵磨刀快三分”的侥幸心理。如果时间充裕,就能够详细地了解历史的整个过程,而不是将历史分成若干独立的部分,因为这会使你看不清完整的历史发展脉络,且容易犯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错误,而造成不能掌握历史的真正内涵,也许在个别的细节题上能得分,但一遇到综合论述性的题,就只会出现将凌乱的材料堆砌在一起的情况,留给改卷老师的不好印象,会大大影响你的得分[4]。

四、列好基本框架

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线索,即基本框架。了解基本框架可以使大家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清晰的认识。比如在学习秦朝时,可简单设计为:建立(包括时间、人物、都城)——巩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繁荣(指具体表现)——衰亡(包括衰亡的原因)。

掌握了这一简单的方法后,在今后学习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时,就可以自己来归纳学习,对每一朝代的特点可以自己补充。在这些大致内容列出来之后,不妨深入思考一些问题。比如说,为什么有些城市经常被作为首都,选择首都的标准有哪些,为什么会有这些标准?再比如,为什么有些朝代能坚持几百年,有些朝代却如昙花一现,各个朝代都有哪些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我们在学习历史当中,要培养自己的就是思考意识,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事情是无缘无故发生的,去探究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会极大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和预见能力。

五、加强高中历史知识点的记忆

我们都知道,要学习好高中历史的前提和基础就在于一定要记忆住历史知识。但是从我们学生的角度来看,我们常常都被历史弄得非常烦恼,因为有很多东西需要记忆,而且就算把几本书都背下来也不一定会做题目。那么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我们应该掌握和学习一些有效的历史知识记忆方法。第一,应该培养对历史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我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培养对于历史的兴趣。第二,要遵循记忆的一般规律,例如: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先理解后记忆,先记忆后理解、记忆和学习相互结合、边学习边记忆,还可以那些已经能够熟练掌握的历史知识与比较陌生的历史知识相结合。第三,还应该采用科学的记忆方法,如数字记忆法、歌诀记忆法、谐音记忆法、逻辑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归类记忆法、图表记忆法、提纲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形象记忆法等。历史是记忆量最大的课程之一,厚厚几本书,内容多,头绪繁杂,如果没有科学的记忆方法,就很难把握好。我认为学历史最重要的是掌握好一系列的对比:古今对比、中外对比、背景对比、特征对比……要善于将不同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在对比中掌握这些事件的实质。没有哪种方法是最好的,只要是适合自己的,那么就是好的记忆方法。例如,我们可以采用数字记忆法来记忆重要法案的年份。如“1689 1787 1789 1791 1889 ”(1889:日本 《大日本帝国宪法》、1791:法国 《1791年宪法》、1789:法国 《人权宣言》、1787:美国 《1787年宪法》、1689:英国 《权利法案》)[5]。

六、多组织交际性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交际性活动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学生在学习高中历史的积极性,能够在活动中排除那种呆板、机械的“注入”,形成学生“自组织”,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我认为,教师在高中历史交际性活动可以完全放开对学生的控制,是活动的参与者,同时也可以是裁判者,要最大程度地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判定的模式为:教师启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组际交流—练习评定。可以围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历史问题来与学生展开了互动交流,让他们自己围绕这些问题来提出新的问题,然后通过查询资料来回答问题。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不要轻易地给他(她)“标准答案”,而是设法引导,让他(她)自己做出正确或接近正确的答案。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也应该尽量地予以支持和鼓励。“交流-互动”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鼓舞、呼唤和激励[6]。

同时,我认为老师在上课时要多关注学生思想,消除高中历史课堂沉闷死角。由于高中历史课程内容有些较为枯燥,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实在太多,而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速度较快,我们很多学生还没有听懂,他已经讲完了。所以,我建议我们的高中历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有相当的耐心,而且教起来不能太快,必要的时候,速度要适中,等我们过渡到一定的时间了,才能按照正常的速度来教,尤其对于对后进生,更是要非常的耐心,而且决不能轻言放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按照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后进生依然有着强烈的进取心和荣誉感,教师应该付出更多的鼓励和关爱,尽量地去满足他们的成功欲,多给他们具体的帮助指导和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7]。

另外,我觉得老师应该走近学生、融入学生。高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从生理和心理上逐步趋向成熟.凡事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看法,虽然这些见解、看法不一定完全是正确的。但老师首先要懂得尊重这些见解和看法,然后才能去引导他们。高中历史涉及内容繁多,受阅历和知识的制约,学生不可能对这些内容都感兴趣。他们往往都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采取不同的学习态度。喜欢的就抱积极的态度去欣赏;不喜欢的,就表现出厌烦情绪,不认真听,不动脑想。其实这是所有人正常的反应。这就要求我们的历史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加以引导,由浅入深地给学生进行教学,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谢志芳.再议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实践与思考——高中历史课堂“减负、增效、提质”策略探析[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0(03):133-136.

[2]冯旗红.新课程背景下历史学科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154-157.

[3]池志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实践体会[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05):166-169.

[4]胡林梅.谈谈高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06):120-124.

[5]王稚韬.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重在实施素质教育[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3):154-156.

[6]姚焕成.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必须关注的几个问题——以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蒸汽的力量”为例[J].教育探索.2011(08):144-147.

学习高中历史的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 创新教育

创新,是人类、历史、社会进步的阶梯。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历史教育将进入一个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开发创新能力的新阶段。笔者就如何进行高中历史创新教育,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1教学的创新策略

1.1实现课堂教学的民主化

创新教育是面向全体师生的,教师应通过创新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要实施创新教育,首先就必须实现课堂教学的民主化,摒弃教师就是绝对权威的观点,课堂教学不再以教师为“中心”。传统的师生关系,老师总是高高在上,让学生不敢亲近,教师应放下所谓的架子,融入学生之中,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积极努力的创造一个让学生觉得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其次,则应更新观念。教师应当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把教学重心真正地转移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上。教学时教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练习的机会,这样,不仅使学生能够独立思考,也让教师在课堂上细讲的时间大大缩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之中融入创新精神,改变传统教学观念,摸索新的教学方法,接纳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在课下,教师应尝试多和学生沟通,尽量了解学生的想法,听取他们对历史教学的看法,进而改善教学方式。

1.2该变落后的教育教学观念,营造开放的教学课堂

过去的历史教学,只是一味的让学生死记硬背,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自己的思路,满脑子教条,而忽略了“历史是一面镜子”、“学史,可以通古今之变”的功能。现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我们不能单纯地盲从过去,我们要面向今天和未来。学习历史,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因为没有基本知识的积累,学生能力的提高只能是无源之水。其次,鼓励学生勤于思考,不断深入学习,只有反复的学习思考,才能提高阅读、归纳概括和创新能力,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在课堂上,老师应抛弃师道尊严等传统教育观念,要创造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发现、解决问题,在主动学习过程中享受获得知识的喜悦,从而激发其更高的学习兴趣,变师本教育模式为生本教育模式,把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座位历史教育创新改革的奋斗目标。

1.3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新方法和新途径

(1)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辨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一些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思考、讨论,求得答案。这样,可以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明清以前,我国科学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但明朝中后期以后,近代科学则暗淡无光,这是为什么?学生根据“一定时期的文化史一定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得出相应答案。明清以前,我国的政治经济领先于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及对外开放政策导致文化领先,明清时期是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君主制空前加强,八股取士、闭关锁国导致近代科学暗淡无光。学生如此回答应该说比较满意。但教师应让其总结一下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看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学生翻阅课本讨论,继续组织答案,可以看到,这同中国古代文化本身具有的内在缺陷也有关系,中国人“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导致其重理论、重人文,而轻科技、轻自然,对中国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艺术家、民族英雄不可胜数,科学家、发明家却少之又少,中国传统科技有很强的实用性,但忽视理论的探讨,且很少有在实验室经过试验才应用于生产的。在唐代以后,我国的农业生产工具再没有多大改进,便是一个证明,由此题,学生在为我国古代光辉灿烂的文化感到自豪的同时,进一步理解科学技术不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深切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

(2)要结合社会热点、焦点,注意和现实问题相联系。旨在引导学生关心国家,横看世界,放眼未来,增强责任感,并且把历史知识的传授与能力培养转化为综合知识的能力与培养,把知识传授课变为素质培养课。如讲授,历史教师应首先掌握台湾的地理位置、地理坐标、气候类型、地形特点,我国对的基本国策、“两国论”等,然后结合相应材料,组成专题,向学生讲解,使学生多方位、多角度的理解台湾的过去和现在,通过政史地综合,开发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可以假设学生“作为我们国家外交部发言人”,想对分子说些什么,引发讨论,通过这个假设,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在讲述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时,可联想到我国的西部大开发,以及美国的西进运动,并联系到今天人们日益关注的环保问题,人口问题等,让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更好的推进西部大开发。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学习历史的同时,也树立起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知识经济的发展,高考模式的改革,给我们提出挑战,我历史教师只有不断“充电”,熟练业务,活跃自身思维,才能把素质教育贯彻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从而培养出集独立性、全面性、开放性、敏锐性为一体的创新型人才。

1.4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实施教学

历史本身的生动性、趣味性、不可重复性及深刻启迪性,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口是难以描述的。历史学科只所以被学生认为是枯燥、乏味和最不喜欢的科目之一,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历史本身,而是我们的教学方式和手段。网络世界为我们复原了历史、丰富了信息,多媒体技术弥补了我们无法完成的缺陷。因此实现历史教学与多媒体手段的最佳整合,才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2结语

面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多种多样的创新教学模式,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并学会通过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会在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同时萌发标新立异的想法,独立自主地去将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不断地发展,从而达到培养创新能力及动手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学习高中历史的方法范文第3篇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常有学生抱怨和疑惑:“我在历史科上花了大量时间,但成绩却不理想,太郁闷了!”“历史科时间太难记了,我该怎样记呢?”“历史事件实在太多了,我好烦哦!”……诸如此类,各种问题汇集到一点:就是许多学生还没有掌握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摆在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真正将“授人与渔”落到实处,从而提高教学的效果。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做法,不妥之处,恳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把握历史事件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我们知道,历史是过去的事情,每件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都有其微观的特殊性。许多学生在学习中往往只注重每个微观历史知识的记忆,缺乏宏观上的高屋建瓴,结果花了大量时间,记了很多零散的知识,导致其所记知识在头脑中“打架”,一片“浆糊”,成绩不理想也情有可原了。可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宏观把握”和“微观分析”相结合有重要意义。“宏观把握”,即从大处着眼,理清知识线索,将历史知识放到特定的专题中,前后联系进行思考和分析。如在学习必修一“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时,就应该引导学生先将其宏观构架:萌芽时期(战国)―正式建立时期(秦朝)―巩固时期(两汉)―完善时期(隋唐)―加强时期(北宋)―新发展时期(元朝)―空前强化时期(明清)。 “微观分析”即从细微处入手,多角度思考,挖掘知识内涵,把握知识的核心和精髓。如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是在秦朝正式建立的,我们在教学中就应该引导学生掌握其确立的原因条件、表现、作用和影响等。

教学中,笔者经常提醒学生不仅要记微观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些知识放到宏观体系中去,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比如,在对必修二第五专题《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的教学时,笔者首先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四个阶段(即本专题的四节内容):开始出现(新航路开辟影响)、初具规模(伴随着殖民扩张和掠夺)、初步形成(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最终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从微观上学习本专题各课的具体内容。如第一节“新航路开辟”,可从开辟的原因和条件、概况、各方面尤其是对世界市场的影响等等微观方面掌握。在“宏观把握”和“微观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并探究一些本专题的更深层次问题: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什么能形成?世界市场形成的阶段性特征是什么?世界市场的形成对各地区文明和整个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这样,通过对本专题的学习,学生不仅从立体上把握了相关历史基础知识,而且将所学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了,这对他们解决历史学科的各种问题也大有帮助。

二、把握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很多学生感叹历史事件和时间太多太难记,除了没有分清历史知识的主次外(其实任何学科的知识都有主干知识和次要知识之分,要学好某一学科,都要遵循“抓大放小”、“抓主放次”的原则,在此笔者不再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少去探究历史事件间的因果关系和逻辑关系,导致死记硬背,效率自然低下了。我们知道,任何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都有其特殊的原因,而且这原因可能与前期甚至同期发生的好多历史事件有关。同样,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也可能对同期和后期的其他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产生影响。基于此,笔者在教学中经常引导学生勤于动手,多用箭头的形式探究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联系和逻辑关系。

比如,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社会大变革时期,这种变革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思想各个方面,但归根到底是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在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理清以下的因果关系: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耕作的效率提高■原有的“公田”(即井田)不够耕种■“私田”的开垦越来越多■奴隶主越来越依赖“私田”的收入,不重视“公田”耕种■奴隶主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被迫实行赋税改革,规定无论“公田”和“私田”都统一收税■客观承认了“私田”主人的土地所有权■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产生■新兴地主阶级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要求掌权■各诸侯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封建制最终确立起来■伴随着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大变革,思想领域也出现了“诸子百家”和“百家争鸣”现象。通过以上图示的演示,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瓦解和封建制确立的原因有了深刻的认识,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哲理有了更深的体会。

三、把握历史事件纵向和横向联系

人类历史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纵向发展方面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可见历史课堂中“纵向”与“横向”知识的联系教学尤为重要。纵向联系是指同一个国家不同时期发生事件的联系,或者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阶段的表现。现行教材不管是必修部分还是选修部分都是按纵向联系的方式编排的,它的优点是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养成把所学历史知识前后联系,从而把握贯通古今的历史脉络和历史发展的规律,而缺点是人为地将同一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历史事件割裂开来,不利于学生立体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横向联系正好弥补这一方面的不足:横向联系是指对同一个历史时期,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历史事件,或不同国家、地区发生的历史事件,联系起来综合考虑。它的优点是有利于形成严密的知识体系和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在教学中教师有效的引导学生将纵向联系和横向联系有机结合,不仅能帮助学生构建立体的知识体系,而且对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能收到举一反三的实效。

四、从多种角度理解历史事件

历史教材是传授历史知识、表达执政者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往往从单一角度阐释历史。优秀的历史学家从来就不是只从单个角度来批判和处理历史问题,他们总是把某个历史事件的多个版本、有时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版本放在一起,以求得到一个更全面更合理的解释。作为历史教师,我们不应仅仅局限于叙述主流群体的历史,还要从多个角度来反映历史。

学习高中历史的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字】高中地理;异质小组;合作学习;地理沙龙;质疑辩论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转变学习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因为传统的学习方法严重阻碍素质教育的进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而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体现了推进素质教育新形势精神,有助于培养新时代所需的人的品质和素质。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和突显的学习方式之一,它是针对学与学的关系上,传统教育过分强调和利用竞争机制,从而造成了同学之间的隔阂、排斥,形成了利己损人的不和谐人际关系,不但影响了学习本身。而且妨碍了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基于上述的原因,新课程提倡和强调合作学习。《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习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这为我们课改指明了方向。何谓合作学习呢?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以任务型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途径,为了共同学习目标而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新型学习方式。高中地理教学十分需要合作学习这种新型学习方式。新课标在基本理念中指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又在地理建议中强调:“地理教师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合作交流、批判地思考及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新课标提及的各项地理实践活动都需要学生合作交流完成,有助于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交往、沟通的能力,也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笔者根据新课改精神,对高中地理合作学习进行尝试和探索,总结出其中的做法和体会,供同行探讨。

一、组建好合作学习小组

传统的学习小组,一般按照学习座号顺序编成的,这样的分组,自然简单,但盲目性、随意性较强,难以达到合作学习的目标。研究合作小组的专家指出:“合作学习是一种促进学生在异质中互相合作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所谓“异质小组”是根据学生的智力、能力、成就、性别等潜因素综合考虑,分成不同层次,并按一定的比例将学生搭配而成的小组。这样的小组,应当尽量保证小组内的学生各具特色,能够互相取长补短。对学生进行异质编组,保证了小组成员的多样性,从而使小组活动有更多、更丰富的信息输入和输出,可以激发出更多的观点,使全组形成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根据合作学习小组的先进理论,笔者在所任教的班级里,认真分析每位学生的智力发展、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性格特征和性别等因素按高、中、低三个层次进行优化组合,每组都有优秀生1-2名,中等生4-5名,后进生1-2名,且个小组间相对平衡。同时各组推荐一名小组长负责组员的分工,明确责任。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群体活动中,如果成员没有明确的责任,就容易出现成员不参加群体活动,逃避工作的“责任扩散”现象。正是由于这种社会心理效应,在缺乏明确的个人责任时,小组就会嬗变为学生逃避学习责任的“避风港”。为了鼓励每个组员参与活动,必须制定小组活动规则,明确组员的个人责任。小组长的条件必须是成绩优秀、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发挥小组在探究活动中合作学习的带头作用。每个成员都要认识到自己小组小组及组内其他成员之间是同舟共济、荣辱与共的关系。这样,小组会拧成一股绳,具有强力的团队意识。

教学实践表明,异组小组是合作学习的有效组织形式,分组一般要遵循“组内异组,组间同质”的原则,一方面使各异组小组构成达到合理配置,从而会产生更多的合作性思维,更多的信息输出和输入;另一方面各小组处于大体均衡的水平上,有利于平等竞争,增强小组优胜的信心。这里必须指出,异质小组的组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应根据课题或实践活动的需要适当更换部分组员,这样不仅学生有新鲜感,而且可以改变某些学生在小组内长期形成的主宰地位,避免在新的合作学习条件下产生新的弱势群体。

新的合作学习小组建立后,是不是学生都会自觉地参与合作学习活动呢?笔者从小组活动情况发现,有些小组不能顺利开展,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使合作学习徒有形式而未见实效;有些小组临濒解体。究其因,就是小组成员不会合作。导致学生不合作的原因往往不是学生缺乏合作的愿望,而是学生缺乏合作的技能和方法。学生能不能自觉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关键是学生能否掌握合作学习的技能。合作学习的技能主要是讨论、辩论、质疑、竞争等。接下来,笔者对创造性开展地理合作学习的途径和方法进行阐述。

二、开展地理沙龙

沙龙是法语salon一词的音译,中文意思为客厅,后来引申为名流、学者的聚会。在地理教学中引进沙龙文化,学生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讨论,无拘无束,可以采用对不同观点进行比较判断,反思自己行为,运用多种素材等方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地理沙龙以其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特点深深吸引了学生,增强了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活动的情趣。那么如何开展地理沙龙活动呢?其活动过程如下:

1、教师组织地理沙龙,同学自愿参加。

2、教师与学生协商后确定若干个地理沙龙话题。比如:

①沙特阿拉伯是一个气候极端干旱的无流国,需要大量的进口农产品,而现在变成世界第六、海湾地区最大的小麦出口国。想一想,环境人口容量跟哪些因素有关系?

②以中国为例,说明应该寻找和运用哪些资料,解释我国南方水稻产区形成的原因。

③探讨数字地球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革。你还知道数字地球在哪些领域的具体应用?

3、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按异质小组,根据所选话题从图书馆、互联网、信息媒体等渠道收集并整理材料,准备在沙龙活动中发言、交流,鼓励和尊重学生不同的经验、见解、想法和说法,展示自己的才华。

4、开展地理沙龙活动成果展示,各小组进行汇报。

5、把成果汇集成书面材料。

地理沙龙活动从准备材料到发言交流,经历了收集信息、调查研究、讨论探究等过程,调动了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以合作探究的形式收集资料、处理的能力,给学生创造更多机会体验合作学习和探究的“过程”和“经历”,突显了课程基本理念中提出的“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理念。

三、展开质疑辩论

新课标指出:“高中地理内容标准的大量内容需要学生运用理性思维。在教学中发展学会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是达到这些标准的重要途径。可以采用让学生各种不同观点,对问题展开辩论,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等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根据新课标提出的建议,教师对学生提出的质疑的有趣问题,要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分为正方、反方两组,各抒己见。例如:学习《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课,就“温室效应是与非”展开辩论,发展批判思维。

在人们的印象中温室效应与灾难练习在一起,以至于人们都欲除之而后快。然而,“温室效应”真的那么可怕吗?这是值得质疑的有趣问题。一些学生查找了相关的资料,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温室效应是地球上众多生命的保护神,是地球上生命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大气的温室效应,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将下降到-18℃,地球上绝大多数的生态系统将不复存在。对此,学生们争论不休,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就“温室效应是与非”展开辩论,分为正反、反方两组。学生为了在辩论中成为赢家,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承担各自的责任,努力查阅相关资料,及时整理,处理相关信息,尽量找到说服对方的证据。经过辩论,各抒己见,学生不仅心悦诚服地获取知识,而且拓宽了思路,开阔了眼界,更重要的是使用辩论法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发展了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组织问题讨论

讨论时小组合作学习中运用最多的探究方法。它打破了课堂上个体学习之间的隔阂,给予学生更多的合作、交流的机会。小组讨论前,教师要做适当的讲述,并提出要讨论的问题。需要在小组合作讨论的问题,必须具有挑战性,是学习个体难以独立完成的。例如,学习《常见天气系统》时,教师和学生互动探究锋的构成和类型后,教师提出讨论的问题:冷锋或暖锋在移动过程中对某地的天气将会照成怎样的影响呢?要求学生按异质小组收集当地的天气资料,并及时整理;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利用收集的资料说明论题,并记录讨论过程。学生可自由发言,并寻找同伴的帮助。最后将小组或个人的学习成果汇集成册,供全班同学集中讨论、总结,与同学分享。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将分歧的意见达到共识,使他们深深感到只有通过合作学习,才会获取更多的新知识,从而增强合作的意识,形成合作的良好习惯。

五、举行竞赛活动

特级教师魏书生曾说过:“无数经验证明,大脑这部机器处于竞赛状态时的效率要比无竞赛时的高得多。”地理教学,要创设一种竞赛情境,经常开展各种竞赛,如围绕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进行智力抢答赛等。按异质小组进行。学生为了自己的小组胜出的机会,一定会通力协作,为了小组的成绩,基础好的学生会感到仅靠自己好成绩是不够的,还必须帮助组内成员中基础较差的同学,经过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从而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进的合作局面,激发他们的“组兴我荣、组衰我耻”的团队荣誉感。

总之,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和突显的学习方式之一。高中地理教学十分需要合作学习这种新型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交往、沟通的能力,也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组建好合作学习小组,通过地理沙龙、质疑辩论、问题讨论、竞赛活动等途径和方法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全面落实地理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2] 余文森、湛启标编著,《高中新课程教师读本》,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3] 任志鸿主编,《高中地理优秀教案》,南方出版社,2007年7月第5版

学习高中历史的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模式;高中物理的教学;运用;方法分析

高中物理教学方法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就是具备一定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推倒分析的能力,可以说,随着物理知识学习的深入,对于高中学生的数学逻辑分析和应用能力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法中融入高中数学教学模式运用,成为了数理结合的关键所在。

一、高中物理的教学的应用现状

数学是与人们在实际社会中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自然科学,主要研究的对象就是数量、变化、空间以及结构的模型,实现从抽象的现象中,通过运用逻辑推理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来解决实际问题。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数学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用领域涉及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信息化社会条件下所必不可少的应用工具之一。物理知识是研究物质内在结构联系,相互之间的作用及运动规律的一门专业性学科,有利于帮助人们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运动的规律,成为了解决一些自然社会现象常见的工具。

在物理知识教学的过程中,数学知识的运用实现抽象的物理现象向具体的理论知识的转变过程,数学知识中的推理与分析成为了物理学发展的基础和手段。尤其是在高中阶段,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法更是离不开数学教学模式的应用,数学知识成为了解决物理问题的基础和必备条件,为数理结合的教学理念提供了契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就现阶段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的现状来说,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弊端。传统的物理教学课堂条件下,扼杀了学生对于物理知识学习和探究和兴趣,课堂只是教师的一言堂,过度的重视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严重的缺乏对于学生物理知识学习的实践和实验阶段的学习。这就导致了高中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较低。比如:高中学生物理知识的学习中,虽然掌握了一定的物理知识的理论基础,但是无法熟练的应用数学知识进行解答,物理知识和数学知识的学习无法融会贯通,去解决实际的物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二、将高中数学教学模式运用于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法分析

在信息化社会进程不断加速的现代化社会条件下,掌握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成为了高素质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和基础。高中阶段的教学成为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的平台和途径。数学教学知识的应用是物理教学得以顺利实现的保障。将高中数学教学模式运用于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法分析摆在了首要的位置。

2.1从静态中探究共性

数学的主要特性就是精准简洁,通过最概括的语言来反应出具体的公理、定理及推论的内涵,而物理知识的理论概念都是建立在数学公式和定理的基础之上的,通过数学知识的推到,来解决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比如:物理的力学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对于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这与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计算时间和路程的知识点是共通的,通过s=vt的数学公式的发展变化相同,通过数学知识和物理知识的相互融合,能够减少学生对于物理知识学习的难度。

2.2从动态中寻找规律

数学和物理教学讲究的都是物质的运动和变化,只有从动态的变化中才能够寻求到物体运动和发展的规律。比如:

2.3从动静结合的逻辑思维分析中推出物理结论

从动静结合的逻辑思维分析中推出物理结论,是将物理教学的理论和物体的运动轨迹相结合,简化学生在物理教学中实际问题解决时的计算量,实现复杂到简单的过程,增加物理知识逻辑解决问题的精准度,同时,还可以利用数学的逻辑思维方法来进行物理知识的验证和推倒的过程,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和效率,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和形成。

三、结束语

总之,随着物理知识学习的深入,对于高中学生的数学逻辑分析和应用能力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法中融入高中数学教学模式运用,成为了数理结合的关键所在。本文通过深刻的研究和分析了实现高中物理的教学方法中对于数学教学模式运用,以期有助于转变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加强数学知识在物理教学实际中的应用,充分的发挥出数学的应用性和逻辑分析性教学模式的优势,不断地开拓高中学生在物理知识学生的思路,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模式,切实提升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数理结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任陈莲.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下普通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