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型生物技术

新型生物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新型生物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型生物技术

新型生物技术范文第1篇

生命科学的许多学科内容存在交叉,导致了不同课程的实验内容也存在不同程度重复,就有可能造成学生在不同课程的实验课做相同的实验。因此,在制定教学大纲之前,需要注意不同课程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避免相同的实验在不同课程之间重复做的现象。例如,DNA提取实验,在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课程的实验中都有可能开设,如果在制定教学大纲之前,相关学科的教师之间没有交流和沟通的话,就可能在这三门课程的实验中都开设DNA提取实验。这样,不但不利于学生学习获得掌握更多实验技能的机会,而且会造成实验时间、资源和经费的浪费。在实验设置上,要适当增加一些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使得一个实验中可以用到多门课程中的实验技术,这样就可以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得以提高。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除了上课规定的实验内容外,还可以让学生多参加一些科研活动,如大学生创新课题、教师的科学研究等,学生可以向指导教师请教,由指导教师给予进一步的指导。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就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牢固地掌握相关实验技能,提高其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改革实践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方法通常是教师把实验原理和方法一讲,然后学生依据实验步骤操作。因为许多实验仪器、用品、药品学生都是首次接触,对其操作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实验中会出现的问题等会注意不到。最终,就会导致实验结果不理想,甚至实验失败。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使得多媒体教学成为本科理论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手段,但在实验教学中应用还较少。生物技术专业的许多实验,如,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课程的实验,都是在分子水平进行的,实验中的一些现象学生很难用肉眼观察到,造成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困难和实验操作的困难。如果利用多媒体来对相关实验内容和操作进行演示,上述困难就能迎刃而解。如,分子生物学实验中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技术,在原理部分,教师虽然讲到通过溶解琼脂糖再降温使得琼脂糖凝固,就能形成具有一定网孔的凝胶,不同分子量的DNA通过凝胶后就可以按照分子量的不同而分离。但是学生在理解的时候还是有一定的困难,通过多媒体动画,学生就可以直观地看到凝胶形成的过程以及不同分子量的DNA在凝胶中泳动的情况,进而牢固掌握实验原理。另外在加样的技术环节,教师虽然可以亲身示范,但是由于每堂课的学生较多和时间限制,教师不可能对学生进行一一的示范,这样学生在加样时就很难掌握正确的加样方法。而通过多媒体录像,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加样过程,以及各种错误操作可能造成的后果,进而在实验操作中就能够进行正确的操作,避免错误的操作,达到实验成功的目的。

3积极筹建实习实践基地

生物技术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所学知识必须同生产实践联系起来,这一点需通过实习、社会实践等环节才能实现。因此,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在多门课程中设立了实习环节。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联系学校和社会的桥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纽带,也是大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一个关键所在。目前,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已在关山建立了植物学实习基地,另外,我省有一些大型的生物公司,如,洛阳市的华美生物工程公司、新乡市的华兰生物工程公司等,这些为我校生物技术的诗句基地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4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

参与科学研究,是增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又一有效途径。我校从学生二年级开始,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课外创新项目”申报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所学专业和兴趣先提出自己的方向,然后找相关研究方向的教师进行指导,对课题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最后形成切实可行的研究路线。申报成功后,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相关研究,指导教师对学生试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我系也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申报创新课题,通过创新课题的参与,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另外,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科学研究,通过公布教师的研究课题的方式让学生了解老师的研究方向,根据自己的兴趣报名参加教师的研究课题,教师再通过对学生的考察和了解进行双向选择,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范围,使得他们的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的另一途径是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学生走向社会前的能力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和试验数据,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加强他们的创新意识。

新型生物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心肌细胞 ;抑瘤活性 ;生物分化诱导

近年来,各国学者对鼠源性心肌细胞的生物活性研究很多,尤其是在医学上,鼠源性心肌细胞的生物活性物质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为人类征服疾病带来曙光。目前最热门的研究就是心肌细胞的抑瘤活性物质和生物分化诱导功能,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和展望。现就目前对鼠源性心肌细胞的生物活性物质研究概括综述如下。

1 心肌细胞抑瘤活性物质的研究

据统计目前现有抗癌药物65%来自天然产物或其衍生物,它们在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生物界中许多生物体内存在着大量天然抑瘤物,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天然抑瘤物被人类所发现认识,不断地有新的天然抑瘤物被分离和鉴定出来。其中部分天然抑瘤物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恶性肿瘤的预防和临床治疗中,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最让人值得期待的是从心肌细胞中分离和提纯更新的无毒副作用的低分子抑瘤物。吴敬波等学者[1]在心肌细胞培养液对鼻咽癌细胞生长的体外实验中得出结论:新生大鼠心肌细胞培养液可以选择性的抑制鼻咽癌细胞的增殖,心肌微环境中可能存在某种抑瘤物质,这可能是心肌转移瘤罕见性的主要机制。吴敬波、文庆莲等学者[2]在心肌细胞条件培养液对S-180荷瘤小鼠的抑瘤作用的实验中得出结论:心肌细胞条件培养液在体内具有抗肿瘤活性, 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可以进一步实验研究帮助认识恶性肿瘤的转移机制。吴敬波、杨麟玲等学者[3]在心肌细胞培养液在裸鼠体内抑制人鼻咽癌细胞生长及其机制的实验做中得出结论:心肌细胞培养液在裸鼠体内可以有效抑制鼻咽癌细胞生长,抑瘤率达73.4%,其机制可能为诱导鼻咽癌细胞凋亡。到目前为止,这方面的研究尚在进行中。期待心肌细胞中所含有的这种(或这类)低分子抑瘤物被分离、纯化、鉴定出来,这样的新型天然抑瘤活性物质会为肿瘤提供高效稳定的治疗,为克服肿瘤带来新的希望。

2 心肌细胞生物分化诱导功能的研究

心肌细胞除了有抑瘤活性以外,在众多的研究中还发现,心肌细胞还具有生物分化诱导功能。由陈连凤[4]等人发明的专利中公开发明了一种在对干细胞向袭击组织细胞分化中应用的生物分化诱导剂,其为含有心肌细胞生长因子的营养液,由心肌细胞或心脏组织反复冻融裂解形成的心肌细胞裂解液,模拟了心肌微环境,可诱导干细胞分化为心肌样细胞还可诱导部分干细胞向内皮细胞方向分化,很好的建立细胞间连接,进行细胞传导,无毒副作用,具有很好的应用治疗前景。 随后,很多学者都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包括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脂肪细胞等都可以被心肌细胞诱导分化向心肌样细胞分化。各国学者都在研究心肌细胞诱导分化的功能及其机制,发现心肌细胞的这种诱导功能为治疗心脏疾病,特别是心肌梗死有极大地意义和应用前景。

意大利Laura Lagostena等学者[5] 在培养小鼠骨髓中c - kit +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实验的研究表明:小鼠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可塑性,可有限转分化成心肌细胞。德国Christina Mauritz等学者[6] 在功能性一代鼠心肌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实验中发现多能干细胞细胞分化成心肌细胞的功能。相对于胚胎干细胞,可以推导多能干细胞的细胞成形术与心肌组织工程自体心肌细胞的功能。美国Alessia Orlandi等学者[7] 在小鼠脐血CD34干细胞和心肌细胞共同培养获得的细胞功能特性的实验中发现,根据在他们的实验条件下,脐血CD34的细胞共同培养的小鼠心肌细胞的表现形成了类似心肌细胞兴奋收缩偶联的功能。但是人类特有的心脏基因表达RT - PCR则检测不到。美国Benedetta A. Pallante[8]等学者在骨髓Oct3 /4细胞通过年龄依赖旁分泌机制分化为心肌细胞的实验中发现:不论年龄,骨髓包含Oct3 / 4的干细胞具有分化成心肌细胞的能力.土耳其Zeynep Tokcaer-Keskin[9]等学者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体外培养较短的时间内向心肌细胞分化。这时候可能会提供获得紧急情况下减少细胞为基础的治疗,可能以前无法使用。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时,干细胞移植可以明显改善心功能。无论从改善心肌细胞,调节的改造,或损伤组织再生的保护心脏功能是否通过旁分泌机制,还在研究中。美国的Niladri Mal[10]等学者通过对间充质干细胞的SDF- 1在心肌梗死后表达,营养支持心肌细胞的研究,发现干细胞移植可能产生重大影响有利受伤器官功能独立的组织再生,SDF - 1的移植,主要是通过介导保护,而不是在心肌细胞再生的梗塞区。美国的Whittemore G. Tingley[11]等学者在小鼠胚胎干细胞衍生的心肌细胞中发现AKAP10牵连心律调节。人类胚胎干细胞(HESCs)由于其有潜在的能力,可能成为心脏修复,无限产生心肌细胞(CMCs)的重要细胞。日本的Teruhisa Kawamura[12]等学者发现:胚胎干细胞分化成心肌细胞的细胞需要心脏特异性基因程序激活,而最重要的就是乙酰化与GATA - 4,其参与了胚胎干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美国的P Gallo[13]等学者追踪发现人类胚胎干细胞的心肌细胞分化的启动子是一个有短肌钙蛋白慢病毒载体(TNNI3的LVVs)。美国的Nicolas Christoforou[14]学者小研究鼠胚胎干细胞衍生的心脏前体细胞的多能,并促进新型心脏基因的鉴定。新西兰的RA de Weger[15]等作者研究发现干细胞衍生的心肌细胞可以作为最好的心脏细胞移植。美国E. Martin-Rendon[16]等学者用5氮杂胞苷处理的从脐带血和骨髓中取得的人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心肌细胞不会产生高频率的祖细胞,结果从脐带血中间充质干/祖细胞的分离得到的表型与骨髓干细胞的类似,异常的CD106,使得脐血干细胞表达欠缺,而CD146分子的高表达使得脐血干细胞表达增强。这里的结果表明这种细胞不产生足够频繁的心肌细胞修复心脏。他们在心脏修复效果很可能是由于旁分泌机制。美国Sepideh Heydarkhan-Hagvall[17]等学者研究的目的是确定人类脂肪干细胞(hASCs到心血管细胞)分化的关键外部和内部参数,最后发现人体脂肪干细胞是一种潜在的心血管细胞组织工程源。

3 展 望

可以看出,鼠源性心肌细胞不仅含有效的低分子抑瘤活性物质,可以分离、纯化、鉴定出来,为肿瘤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而且具有强大的诱导分化功能,能使不同类型的细胞,包括胚胎干细胞、脂肪细胞等逐渐向心肌细胞方向发展,为各种心脏疾病,特别是心肌梗死的治疗带来希望。它的生物活性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这方面的研究还在继续深入进行研究中,我们期待有更新更好的发现,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福音。

参考文献

[1] Jing Bo Wu, Yan Hui Cui, Jian Wen Zhang, Juan Fan and Qing Lian Wen. An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Inhibitory Effect of Cardiac Muscle Condition Medium on Growth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Cell[J].Abstracts /Cell Biology International 30 (2006), S1-S47.

[2] Jing Bo Wu, Xiao Rui Jiang, Chang Qing Chao, Qing Lian Wen. Inhibitory Effect of Cardiac Muscle Cell Conditioned Medium on S-180 Mice-Transplanted Tumor In Vivo[J].Cell Biology International 2008 ,32(3):S37.

[3] Jing Bo Wu,Yu Zheng,Ling-lin Yang, Qing Lian Wen ,Zhou Su and Ping Yu.Inhibitory effects of myocardial cells culture medium on growth of huma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and its mechanism in nude mice.

[4] 陈连凤,严小伟,王 淼.一种生物分化诱导剂、其制备方法及其在对干细胞向心肌组织细胞分化诱导中的应用,CN1624113A.

[5] aLaboratorio di Biologia Vascolare e Terapia Genica,bLaboratorio di Patologia Vascolare,cLaboratorio di Biofisica,Electrophysiological properties of mouse bone marrow c-kit+ cells co-cultured onto neonatal cardiac myocytes[J].Cardiovascular Research 2005,(66):482-492.

[6] Christina Mauritz, Kristin Schwanke, Michael Reppel, Stefan Neef, Katherina,Generation of Functional Murine Cardiac Myocytes From 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J].Circulation.2008,118:507-517.

[7] Alessia Orlandi, Francesca Pagani, Daniele Avitabile, Giuseppina Bonanno, Giovanni Scambia, Functional properties of cells obtained from human cord blood CD34_ stem cells and mouse cardiac myocytes in coculture[J]. Am J Physiol Heart Circ Physiol, 2008,294: H1541-H1549.

[8] Benedetta A. Pallante, Inga Duignan, Daniel Okin, Andrew Chin, Michael C. Bressan,Takashi Mikawa, Jay M. Edelberg, Bone Marrow Oct3/4_ Cells Differentiate Into Cardiac Myocytes via Age-Dependent Paracrine Mechanisms[J]. Circ Res.2007,100:e1-e11.

[9] Zeynep Tokcaer-Keskin, A. Ruchan Akar, Fatma Ayaloglu-Butun, Timing of induction of cardiomyocyte differentiation for in vitro cultur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 perspective for emergencies1,Can[J].J Physiol. Pharmacol,2009,87: 143-150 .

[10]Ming Zhang, Niladri Mal,Matthew Kiedrowski, SDF-1 expression by mesenchymal stem cells results in trophic support of cardiac myocytes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The FASEB Journ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2007 Vol. 21 October.

[11]Nicolas Christoforou,Ronald A. Miller,Christine M. Hill, Mouse ES cell–derived cardiac precursor cells are multipotent and facilitate identification of novel cardiac genes[J].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2008,118:894-903.

[12]Teruhisa Kawamura, Koh Ono, Tatsuya Morimoto, Acetylation of GATA-4 Is Involved i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Embryonic Stem Cells into Cardiac Myocytes[J].THE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2005,19682-19688.

[13]P Gallo, S Grimaldi, MVG Latronico,A lentiviral vector with a short troponin-I promoter for tracking cardiomyocyte differentiation of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s[J].Gene Therapy 2008,15:161-170.

[14]Nicolas Christoforou, Ronald A. Miller,Christine M. Hill, Mouse ES cell–derived cardiac precursor cells are multipotent and facilitate identification of novel cardiac genes[J].Th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2008,118:894-903.

[15]RA de Weger, I Verbrugge, AH Bruggink, Stem cell-derived cardiomyocytes after bone marrow and heart Transplantation[J].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 2008, 41, 563-569.

新型生物技术范文第3篇

    1.不滥用

    不要滥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有些课应该慎用信息技术。如大部分的实验课,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分组实验,都是需要现场动手操作的。只有亲自动手,才能体会到实验的作用。许多年以来,人们都在感叹我们的学生“高分低能”,我们不能让多媒体成为“高分低能”的又一助推器。某些课堂演示实验,对后排的学生来说,可见度较差,在此种情况下,可用多媒体展示,会有更好的效果。另外,不能滥用信息,在教学中,并不是采用的信息越多越好。“有信息就用”体现了教师对信息认识的偏差,教师不能变相地把学生当成知识存储的容器,应该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中心,合理地利用好信息资源。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2.不依赖

    由于网络的便捷,在网上下载多媒体课件不是件难事,甚至有人用此取代教师的备课工作,把别人的劳动成果生吞活剥,不加以新陈代谢,不转化成适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方案。这样,教师的劳动不再是创造性的劳动,失去了教师的个人思想和个性特征。教师会沦为电影放映员,后果严重。

    3.不替代

    (1)现代信息技术不能代替即时板书板画画龙点睛的板书、板画、板演必须由教师本人亲历亲为,不能用信息技术替代。教学中要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齐头并进。在利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有许多老师已经脱离了粉笔和黑板。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的黑板仍有着信息技术教学所无可比拟的优点。好的板书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学生抬头一看,便对本节课的重点一目了然。另外,黑板即时重现力强,随写随看,内容还可以方便地增删,教师的板书过程也正是学生思维渐进的过程。而一般的演示课件中的板书内容往往是一行一行的出现,思维上跳跃较大,展示速度也较快,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如果教师具有良好的“三板”素质,能对学生起到正面、规范的示范作用,将在学生心目中形成积极的影响,也便于学生进行课堂笔记,同时也给学生思维上留下空间,便于抽像逻辑思维的形成。这些都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无法替代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把传统教育手段同现代教育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教育的最优化。(2)不能完全用视频、录像替代实验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验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提倡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在学生亲自动手的过程中,尽管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实验结果会失败,但“现场直播”是没有经过修改的、客观的、真实的展现。学生可以从实验引发的问题或失败中去反思,然后思考如何改变实验条件或过程,从中培养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主动探索的精神。有的教师为了贪图效果和省力,一味地用幻灯片、视频等来代替演示实验,这种“纸上谈兵”的方法不利于创新实践精神的培养。

新型生物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感染;病原微生物;检测技术

【中图分类号】R44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8-0223-01

1 生化方法

生化方法检测病原微生物实际上是测定微生物特异性酶。由于各种微生物所具有的酶系统不完全相同,对许多物质的分解能力亦不一致。因此可利用不同底物产生的不同代谢产物来间接检测该微生物内酶的有无,从而达到检测特定微生物的目的。如沙门氏菌能产生辛酯酶,这一性能是除沙门氏菌外的各属肠杆菌科细菌所不具备的。根据这一特性,甄宏太等报道了快速检测沙门氏菌的辛酯酶法。该方法是以4-甲基伞形酮辛酯(MUCAP)为底物,经沙门氏菌的酶降解后,释放出4MU,在紫外灯下观察其发出的蓝色荧光。该方法简便易行,从加入底物到紫外灯下观察到出结果仅需几分钟即可完成。其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可达95%和90%。对与H2S(+)反应的沙门氏菌该法更为敏感,灵敏度和特异性均接近100%。大肠埃希氏菌具β-葡萄糖醛酸酶,但以O157∶H7为代表的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EHEC)却不具此酶,故β-葡萄糖醛酸酶阴性已成为初步筛查EHEC的重要特征。白色念珠菌具脯氨酸肽酶及N-已酰β-D半乳糖苷酶,分别以合适的试剂检测,两酶均阳性即为白色念珠菌。

2 血清免疫学方法

免疫学技术是利用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观察和研究组织细胞、特定抗原(抗体)的定性和定量技术。为了显示和观察这种抗原抗体反应,需要预先将某种标记物结合到抗体上,借标记物的荧光或酶的有色反应、放射性或高电子密度,在光镜或电镜下进行定性、定位或定量研究。各种形式的免疫分析方法如放射免疫分析(RIA)、酶免疫分析(EIA)、间接酶联免疫吸附(ELISA)、荧光免疫分析(FIA)、生物发光免疫分析(BIA)、化学发光免疫分析(CIA)等,直接检测微生物或通过间接检测微生物的成份及微生物代谢产物(如毒素)检出微生物。各大文献数据库提供的数据显示,几乎建立了所有病原体的血清学检测方法,表明该方法也成为了一种实验室常用的成熟的检测技术。

2.1 荧光抗体技术:

荧光抗体技术是根据抗原抗体反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把荧光素作为抗原标记物,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查呈现荧光的特异性抗原抗体复合物及其存在部位。荧光抗体技术的主要特点是特异性强、速度快、灵敏度高,但也存在许多的缺点,如非特异染色问题难以完全解决、操作程序较烦琐、需要特殊的昂贵仪器(荧光显微镜)和染色标本不能长期保存等。用于快速检测病原菌的荧光抗体技术主要有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法是在检测样品上直接滴加已知特异性荧光标记的抗血清,经洗涤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间接法是在检测样品上滴加已知的细菌特异性抗体,待作用后经洗涤,再加入荧光标记的第二抗体。如市场上广泛应用的抗沙门氏菌荧光抗体和猪瘟荧光抗体。吕治林等[4]报道的由美国同行所作的用炭疽杆菌细胞壁(CW-DFA)和荚膜抗原(CAP-DFA)特异的荧光标记的单克隆抗体,可快速鉴别炭疽杆菌。

2.2 酶免疫技术:

酶联免疫技术是根据抗原-抗体的免疫反应与酶的高效催化作用原理有机结合,通过酶催化底物进而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反应,使溶液呈现出颜色变化,从而显示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的存在。酶联免疫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现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多种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应用单克隆抗体结合硝酸纤维膜上的斑点ELISA技术,已成功地自患者的咽拭标本中同时检出可能存在的肺炎支原体、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3、7型腺病毒。涂少华等用MP膜结合蛋白抗原制备MP单抗来建立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肺炎支原体抗原方法,与PCR方法的符合率达95%; Gehring等用酶联免疫化学发光法(ELIMCL)测定大肠杆菌O157∶H7,在PBS缓冲液中,检测极限约为7.6×103个活细胞。许多疾病的检测都已有商品化的试剂盒出现。如直接自尿中检出沙眼衣原体的商品试剂盒IDEIA-Ⅲ。

3 分子生物学方法

分子生物学及分子遗传学的发展,使人们对微生物的认识逐渐从外部结构特征转向内部基因结构特征,微生物的检测也相应的从生化、免疫方法转向基因水平的检测。

3.1 核酸杂交法:

最初应用于微生物检测的分子生物学技术是基因探针方法,它是用带有同位素标记或非同位素标记的DNA或RN段来检测样本中某一特定微生物核苷酸的方法。核酸杂交有原位杂交、打点杂交、斑点杂交、Sorthern杂交、Northern杂交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①都是应用复性动力学原理;②都必须有探针的存在。核酸分子探针又可根据它们的来源和性质分为DNA探针、cDNA探针、RNA探针及人工合成的寡聚核苷酸探针等。该法诊断的原理是通过标记根据病原体核酸片段制备的探针与病原体核酸片段杂交,观察是否产生特异的杂交信号。核酸探针技术具有特异性好、敏感性高、诊断速度快、操作较为简便等特点。目前,已建立了多种病原体的核酸杂交检测方法,尤其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更为常用。

3.2 PCR及其衍生技术:

PCR技术又称体外扩增技术,自1985年发明以来,因其高度灵敏性和良好的特异性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短短20年的时间,各种各样以PCR为基础的DNA序列的扩增和检测方法得到了迅猛发展,几乎已应用于基础研究的各个领域,并且成为医学临床和检验部门强有力的分析工具。各种衍生技术如反转录PCR(RT-PCR)、多重PCR、巢式PCR、PCR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RFLP、RAPD技术、荧光定量PCR等。其中定量PCR既可以用于临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又可用于监测其疗效。而DNA测序分析可用于病原菌的鉴定和亚型的区分,以及同种病原菌不同菌株的区分。

4 生物芯片

生物芯片技术是将生物大分子,如寡核苷酸、cDNA、基因组DNA、肽、抗原以及抗体等固定在诸如硅片、玻璃片、塑料片、凝胶和尼龙膜等固相介质上形成生物分子点阵,当待测样品中的生物分子与生物芯片的探针分子发生杂交或相互作用后,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扫描仪对杂交信号进行检测和分析。根据生物芯片上探针的分子种类而将之分为DNA芯片(即基因芯片)和蛋白质芯片。微生物检测基因芯片是指用来检测样品中是否含有微生物目的核酸片段的芯片。基于高通量、微型化和平行分析的特点,微生物检测基因芯片在微生物病原体检测、种类鉴定、功能基因检测、基因分型、突变检测、基因组监测等研究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陈剑刚. B/T15481-2000标准在卫生检验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12(4):487

新型生物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职物理 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01

教学有效性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基本内容包括在相对短的时间内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提升,使学生的基本知识以及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获得提升,使教师的自身能力也获得一定的发展等。即教学有效性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内容:学生学习相同知识的实践缩短、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基础知识积累增加、学生对知识应用的能力提升以及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高职院校的物理教学也包含着同样的内容,我们可以通过在高职物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来获得高职物理教学有效性的明显提升。

1 高职物理教学中有效性存在的问题

(1)高职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存在问题。将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之中主要是由高职物理教师推动的,而高职物理教师对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信息技术应用的方法等存在问题,使得信息技术难以显著地提高物理教学的有效性。一些高职物理教师自身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和应用情况较差,不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物理教学、呈现物理课堂内容、使物理教学效果获得明显提高。[1]

(2)信息技术在高职物理教学中的应用不能够充分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效果。物理本身是一门抽象、复杂、难度较大同时应用型又较强的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困难。我们在高职物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是为了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形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得复杂的物理知识变得简单易懂,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提升学生的物理基础知识和对物理知识的运用能力。而一些高职物理教师并没有意识到信息技术的这些作用,没有将信息技术融入实际的教学之中,促进教学的发展。这些物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模拟物理发生改变的过程、不能够应用信息技术来解释物理规律、不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情境模拟、不能促进学生物理应用能力的提高等。总之,信息技术没有在高职物理课堂上充分地运用,没有显著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效果,没有显著提升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3)信息技术在高职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物理本身是一门较为枯燥的学科,我们要想使学生获得良好的物理学习效果,获得物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就必须在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前提下,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来使物理课堂变得活泼有趣,使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得到充分的提高,从而使其物理学习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当前很多高职物理教师并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整个高职物理课堂显得枯燥、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低下。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没有将信息技术与物理知识进行有效地结合,不能够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影像等同物理知识进行有机地结合。其二,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忽视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得学生难以带着好奇心集中精力学习物理。[2]

2 应用信息技术提升高职物理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对高职物理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促进高职物理教师在物理课堂上高效地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首先,对物理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培训,使其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来丰富物理教学的内容。使物理课堂变得简单高效。其次,对物理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应用手段培训,使教师能够在物理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演示物理知识,使整个物理课堂变得形象而有趣,方便学生学习。

(2)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效果。学生的物理学习效果包括学生物理基础知识的积累以及物理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这两方面的能力我们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在高职物理课堂上的运用来实现。首先,运用信息技术来进行物理知识阐释,促进信息知识变得简单易懂、内涵丰富,以此来提高学生对物理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其次,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来开展情境教学,促进学生将物理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结合起来。最后,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应用场景、开展模拟实验,让学生对物理知识进行实际运用,从而获得物理学习效果的有效提高。

(3)在物理课堂上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时要坚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促进物理教学的有效进行。首先,运用信息技术来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通过运用信息技术等创设疑问、制造矛盾、开展对比等来使学生产生物理学习兴趣,使其能够积极认真地配合课堂教学。其次,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生展开互动,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物理学习之中。通过抛出问题、创设讨论氛围等来与学生进行互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物理学习之中。最后,运用文字、声音、图片、动画、影像等来呈现物理知识、促进学生物理学习兴趣的提高。[3]

3 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高职物理教学中的运用能够有效地提升物理教学的有效性。但是,目前信息技术在高职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存在着一些问题,不能够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物理教学的促进作用,难以提升物理教学的有效性。我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将信息技术同高职物理有效地结合起来,以提升物理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有效教学”研究的价值[J]. 教育研究,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