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语文学科特点

高中语文学科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学科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中语文学科特点

高中语文学科特点范文第1篇

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手段兴起仅仅几年时间,就广泛应用于各科课堂教学之中,包括语文课堂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使语文的学科特点得以充分的展示,而且使教学过程更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也更有利于语文新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实现。但计算机多媒体并非一把万能钥匙,在其运用过程中如果利用不当,会出现一些不符合语文学科特点和教学规律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对其他语文教师的一些多媒体教学过程的观察,我认为计算机多媒体教学中容易产生的问题有:

一、计算机多媒体使语文教学组织的程序性被大大强化了,但是语文学科特有的开放性却被削弱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 “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正所谓“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学科的这种特性规定了语文学科的开放性、综合性,而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必须转化为各种教学软件,如演示型的课件形式,课堂的教学流程必须是事先设计好的,课件流程也就取代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轨迹,语文学科特有的开放性当然被削弱了很多。

不难想象,课堂遇到的问题或学生提出的问题超出了教师事先预测的内容,这时教师将面临两难选择,要么放弃精心设计的教学流程,要么违背语文教学的开放性。

二、多媒体语文教学中技术因素增强了很多,但是师生之间的人文情感的交流也一定程度被削弱了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倡导“与文本展开对话”。而在一些多媒体教学中,个别教师误认为使用的媒体越多越好,越先进越好,把课堂几近变相为一场媒体展示会。这种以课件为主体的课堂组织形式集文字音乐、图片、音像资料为一体,技术因素大大增强,强化了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但对语文学科来说,活泼而有生命的师生交流过程可能对语文学习更有价值和意义。

语文的人文性要求教师要挖掘文本本身蕴含的情感因素,并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体验和感悟这种人文情感,过分依赖计算机多媒体的课堂教学容易淡化语文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

三、多媒体教学中学生可接受的感性信息丰富了,但语文课堂对学生的语言直觉与领悟能力的训练却被弱化了

“高中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高中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学通过字词句的品味培育良好的语感,最终形成语言运用能力和感悟能力。

而在个别教师的多媒体教学过程中,为了增强教学内容的密度和直觉性,教学内容被大量的图解并编制为音像资料,直至用活动的音像资料再现文学表现的情景,这样的课堂也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学生对语言的直觉和领悟过程,从而也失去了相关的思维与想像能力的训练效果。试想,仅仅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剧《红楼梦》就能等同于阅读文学作品《红楼梦》吗?

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多媒体技术应用技术和经验方面还不太充足,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有些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尚未彻底更新,甚至仍把自身定位为把知识分配给学生的角色,使得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因此,要最大可能地克服计算机多媒体带来地负面影响,使计算机多媒体与语文课程达到最佳的整合状态,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从教师的观念入手,彻底更新陈旧的教学观念,树立信息时代新的教育和教学观念。

多媒体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但也只是一种教学的工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离开了主导与主体,任何先进的技术和手段都失去应有的价值。因此,语文教育工作者首先应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去改革语文教学,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其次才是结合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探索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育结合的方法、规律和特点,而不能仅仅停留和满足于媒体本身的优化组合上。

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设计时,不仅要考虑教学、课堂和学科等方面的需要,更要考虑学生的需求、理解和接受能力、具体情境等学习因素,真正做到立足学习,设计教学。要选择那些对促进教学目标的完成有确切帮助的教学手段、方式和内容。

2.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科学的应用多媒体技术来优化语文教学过程。

在我们的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要坚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加以运用。比如在学习《河塘月色》时,我们就不一定先给学生展示图片的河塘景色,而可以让学生从文本认知入手,借助文字理解形像,引发真挚的感情,在感情的陶冶下,展开想像,从品读中感悟、理解河塘优美朦胧的景色,并体会作者的感情世界,或许这样的效果比直观的展示图片会更好一些。

由于学生学习语文的差异性很大,这就要求教师在多媒体教学实践中能及时对预设的教学计划进行调适,坚持以人为本,不可为事先设定的教学媒体所累。同时注意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性,把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人文素质的教育等融于多媒体教学中。

3.应加强对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开发利用,提高课件质量,全面利用网络信息。

所以要提高多媒体教学的质量,必须要努力提高多媒体课件质量。由于语文教学内容的多样性,课堂教学往往变化多样,制作的课件也应能够适应这多变的教学要求。所以作为教师,应尽快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多样化制作手段,适应教学要求,开发制作各种类型的富有人性化设计的多媒体教学软件。

高中语文学科特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应用意义;应用方法

在新的教育发展形势下,探究性学习模式是一种创新性的手段。它的应运而生,给高中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教学选择。重视探究性学习模式,并对其进行正确应用,才能让探究性学习活动发挥出价值。

一、探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1.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

探究性学习活动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语文知识的主动探究者,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力度。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然地掌握更多的学习技巧与方法,也能在实践中加强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探究活动中的交流,有利于学生相互激励、共同发展。

2.探究性学习有利于语文学科教学改革

新课程标准提出,让探究性学习成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标志。在考试改革与课程改革的背后,教师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都在发生较大改变。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模式的推广,极大地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落实探究性教学,是促进教学活动进步的重中之重。

二、探究性学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1.以学科特点为基础,开展探究性活动

(1)教师要认识到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阅读文章是探究活动的重要基础,只有明确阅读文章的特点与重要性,组织学生与阅读文章进行互动交流,才能让探究活动得到有效开展。语文学科具有自己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开展个性化阅读,有利于学生阅读学习效率的提高。比如,在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时候,教师让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对诗歌中的情感进行体验,会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开展。一些学生选择大声朗读,一些学生选择默读,不同的学生适合不同的方式。给学生自主探究的自由,有利于其学习能力的提升。

(2)应用探究活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高中学生具有相对完善的思维能力,探究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思维方式多种多样,而发散性思维、辩证思维以及创新思维,可以在探究活动中得以提高。比如,在讲解《荷塘月色》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对现在的荷塘月色场景进行想象,将两者进行对比,培养学生的对比思维,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2.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开展探究性学习

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深入思考与探究,从而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比如,在讲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视频,给学生创设一个形象的情境。在了解了文章的大概内容后,教师再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文章中的重难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与讨论,同时,为学生播放一段节奏较为紧凑且旋律紧张的曲目,给学生渲染探究氛围。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能够感受到文章的情感基调,提出更为贴切的问题,提高探究效果。

3.加强课堂师生互动,开展探究性活动

教师,是高中学生语文学习路上的重要引导者。探究性活动,需要学生专注地思考,也需要师生之间的配合。通过师生互动,共同去探究问题的答案,有利于学生发现语文学习的规律。

比如,在讲解《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对“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特点进行总结。教师利用互动,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但不能将自己的个人观点过于明显地传递给学生。教师要更多地接受学生的看法,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讨论,及时指明探究学习的方向,促进探究活动效率的提高。

探究性学习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成功应用,会让高中学生的学习灵感得到激发,能给高中语文教师以新的教学想法。重视探究性学习模式的作用,对其进行正确利用,让探究性学习氛围得以形成,有利于学生语言思维的形成,使高中学生成为语文知识的应用者。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学科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考;文科综合考试;中学教学

高考是中学教学的指挥棒。高考科目和试卷内容改革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到2002年,这项改革已经在全国范围铺开。中学教学必须正确、深刻地认识这个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方向,才能取得满意的成绩。笔者拟对高中文科考生冲击最大的“文科综合考试”做出分析,探讨新形势下中学教学改进的方向。

一 高考文科综合考试的突出特点

高考文科综合考试是指在一份试卷中包含了历史、地理、政治三门中学课程的一种考试。其突出特点有三个:

1.始终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试以时间最近的、人们尚熟悉的2002年秋季高考文科综合考试试卷为例。2002年秋季的高考文科综合卷,无论是选择题还是非选择题,也无论是政治学科的试题还是历史、地理学科的试题,都紧紧地围绕着社会热点问题设问,充分体现了教育部《考试说明》提出的“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或现实、社会的重大问题为素材的主体设计”的要求1。在选择题中,可以看到有这样几个热点问题:一是欧元间世对世界金融格局的影响(1—7题),二是环境问题(13—14题),三是我国对外开放问题(15—19题),四是战争话题(20—22题),五是科学技术问题(23—27题),六是投资问题(28—30题)。在主观题中有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问题(37题),有经济发展与环境变迁、社会发展与环境空迁问题(38、39题),有西部开发问题(40题)。

2.学科内和学科间综合程度高。教育部《考试说明》曾明白指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更强调考察考生对文科各学科知识整体把握、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2 从2002年秋季高考文科综合考试试卷看,文科综合试卷设计严格地遵循了这个原则。选择题的1—7题是以欧元的产生为情景的问题,综合了政治常识、经济常识、时事政治、世界地理等政治、地理两个学科中的内容;第15—19题是历史学科内的单科综合,纵向跨一千二百余年,横向有中国经济史、中国政治史、中国文化史的内容。主观题的37题、38题均属于学科内综合。37题跨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当代史三部分内容;38题跨中学课本的经济常识、政治常识相哲学常识三部分内容。37题虽然属于历史学科内综合,但是理解、掌握了中学政治课政治常识中的“主权国家及权利”和“我国的对外政策”等部分内容,也有助于该问题的正确回答。39题和40题均是跨学科综合题。其中39题是历史、地理二科的综合,40题是历史、地理、政治三科的综合。这两个大综合题,以历史学科的知识为主线,分别把历史、地理二科和历史、地理、政治三科串了起来,问题与问题之间设计和谐、得当。

3.能力测试全面。高考综合考试有两个目的:一是为高校选拔优秀的学生,二是引导中学贯彻素质教育。为此高考试题设计注重考查学生各方面、各层面的能力。既有记忆性的知识题,又有考察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力的测试题。仍以2002年秋季高考试题为例,该卷H卷为主观题部分,共4个大题,160分。其中属于基础知识记忆性的试题有36题的(4)、37题的(1)、39题的(1)(2)、40题的(1)(2);其余各题均属于理解问题、分忻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力的测试题。如果以分值比例计算、属于基础知识记亿方面的试题为42分,占Ⅱ卷总分的25%;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力的测试题分值为118分,占Ⅱ卷总分的75%。

二、中学教学改进的方向

高考是中学教学尤其是高中教学的指挥棒,这是不争的事实。高考这个指挥棒已经转变了方向,高中教学也必须及时调整方向。那么,如何调整中学教学万向?结合高考文科综合试卷的特点,至少可以清楚以下几点:

(一)纠正偏科现象,语、数、外和政、史、地一视同仁

以升学考试为中心,各地、各级中学都把所学科目区分为主科与副科。语文、数学、外语是主科,政治、历史、地理以及音乐、体育、美术都是副科。在初中,语、效、外每周5课时,而政、史、地、体育每周2课时,音乐和美术每周只有1课时。语、数、外三门课的老师,每人负责2个班级的学生,而政、史、地、音、体、美6科的老师要负责4—8个班级的学生。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抑或是家长,主、副科的观念由此深入脑海。高中的情况与初中的情况略同。高一相初中的情况是没有区别的。到了高二,分了文科班和理科班,理科班就不用说了,除了体育外,与政、史、地、音、美5科绝缘了。文科班如何呢?如果下是特色班,音乐和美术已经被砍掉,政治、历史、地理三科的地位应该说较以前有所提升,但是在老师和学生心目中的地位,终究还是逊色于语文、数学、外语三科。

偏科现象是以往应试教育的结果。其危害如何,已经有不少人从理论上予以阐述。即使立足于中学教师、学生和家长的立场,继续从应试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也可以发现主、副科观念已经远远落后于目前的高考形势了。

首先,从文科考生高考各科的分值看。语文、数学、外语每科150分,考试时间分别为150分钟;而政治、历史、地理三科共300分,考试时间也是150分钟。按照主、副科分类,假设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得到满分,那么,主科(语、数、外)共450分,需要450分钟考完、考生平均每1分钟的时间只能得1分;而副科(政、历、地)共300分,需要150分钟考完,考生平均每1分钟的时间能得2分。这样计算的话,用同样的时间学习“主科”就不如用同样的时间学习“副科”得到更好的分数。

其次,从考生得分情况看、“主科”中语文的得分率与“副科”得分率关系密切。这是因为无论是语文还是“文科综合能力卷”都注重考察学生的基本素质,除了一小部分的基本知识外,大部分试题考察学生的能力,即认识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绝不是单纯地学习语文或单纯地学习政、史、地就能实现的。对于中学生来说,语、数、外是一种工具,不掌握好这个工具,就无法很好地学习其他学科;反之,不很好地学习其他学科,语、数、外这个工具就不能得到很好地运用,也不利于语、数、外水平的提高。例如,语文课中的语法和写作学不好,其书面表达能力就弱,就不能恰如其分地表述“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中的主观题的答案;政、史、地学的好的同学,也一定能够为语文和外语的作文部分提供好的素材,写出内容深刻、丰富的作文。“主科”与“副科”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要想得到好的高考分数就下应该有主、副之分。

(二)改变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正确的教学模式是: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既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可是到目前为止,大部分教师的教学模式是割裂了二者的关系、突出强调了教师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头脑当容器,一味进行呆板枯燥的知识灌输和填充,强迫学生死记硬背”3。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原因恐怕有三点:

1.不营学生以前学的好环、只要认真背会老师精心归纳出的问题,就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提高考试成绩。

2.教学方法简单.教师省力。这种教学模式采用全部讲授法,把复杂的课堂教学变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讲解,易于教师控制课堂气氛、教学的进度、内容的深浅度。实际上是把对几十人的复杂教学体的控制简化为对教师自己个人的控制。

3.可以掩盖教师水平低的不足。这种模式忽略、限制学生个人的知识需求,教师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程度和兴趣,想讲多少就讲多少,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懂的多讲,不懂的不讲。不存在因为不能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尴尬的局面。其结果可想而知。杨振宁先生曾经深刻地指出:中国教育。把学生变成了念死书的人,“学生习惯接受而不习惯于思考,更不习惯怀疑和考证,因而也就不容易培养出有创造性、有独立见解、有敞开拓工作能力的人”。

如果说这种教学模式以前还有它的用武之地(靠死记硬背迅速提高考试成绩),高考改革该把它彻底埋葬了。很多高中教师抱怨:“押不住题”,这是旧模式落伍的证明。看看高考文科综合考试试卷的特点,只有识记能力是决不会取得好成绩的。2002年秋季的高考文科综合试卷比2001年的识记题有所增加,但是也不过占主观题的四分之一。更多的题需要考生融会已有的知识,对给定的材料进行理解、分析、阐释、评价,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知识固然是书本上的,但是所给的材料或者问题却是不曾见过的,这需要考试具有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只有抛弃旧的不科学的教学模式,彻底贯彻早有定论的正确的教学模式,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题地位,才能养成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三)走出课本、学以致用

学习知识不是为了拥有知识。而是为了运用知识指导实践活动。课本知识是人们为了更好、更便捷地学习他人的经验而对实践经验的油象化祁系统比。课本知识的形成一般经过以下程序:实践活动经验总结(包括工作总结和调查报告)论文或年著教材(课本)。由此可见,课本知识是距离具体实践活动最远的知识。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就成了培养学生能力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学生学习时虽然学的是语、数、外、语、政、史、地等各门独立的学科,但是社会中的问题是复杂的,是不分科的。这就要求学主必须综合所学各门学科的知识只才能正确地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这个过程能够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高考文科综合试卷在试题设计上始终关注当今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始终关注中国及世界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军事、社会等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其目的就是为了引导中学教堂不读死书。走出课本,学以致用,养顾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200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文科)[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高中语文学科特点范文第4篇

[论文内容摘要] 教育的永恒主题是不断完善人格,这既是教育的理想和追求,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挖掘文学作品中隐含着的智慧和人性光芒,结合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特点,为学生的人格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一、解读人格教育 

教育的永恒主题是不断完善人格,这既是教育的理想和追求,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曾有报告指出:“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界说。” 

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人,在思想上,会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文化上,会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在人际交往上,会具有豁达开阔的胸襟,能够与人愉快相处。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人,就能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发现问题,并善于客观地分析问题,从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二、人格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1.从社会的发展来看,需要提出人格教育。目前,随着社会的剧烈变革,学生容易受一些不良影响。因此,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逐渐被教育工作者重视起来。由教育部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普通高中阶段语文课程的学习,要对学生“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方面进行全面考察”,“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一切都说明,语文课程改革重点定位在怎样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不仅是回归语文教育的本质功能,更是实现语文教育“元”的价值。 

2.从高中语文教学功能的角度出发,它的全面性、深入性以及发展性,需要人格教育来体现。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过多地向学生传授统一的理论和经验,很少因材施教,虽然也一直强调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但在很多方面绩效不高。同时,还存在着不符合时代要求的问题,使得学生的人格心理特征与现代教育理论相悖,不能够成为社会上需要的人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不断挖掘和发展语文教育的功能,加强对学生的人格教育。 

3.人格教育有利于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目前,一部分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常见的有:自控能力差,思维方式极端,团队协作能力差,心理平衡能力差。从语文教学角度考虑,以上情况表明语文教育功能从某种意义上偏离了其本质——燃烧起受教育者心底的火种,让他们生命之光焕发出炫丽的光辉,从而使他们身心健康。 

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格教育的具体措施 

⒈塑造教师的人格魅力。作为一名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要想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培养个人人格魅力至关重要。在心理品质方面,语文教师要乐观向上,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具有顽强的意志;在教育观念方面,语文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终身学习”、“豁达的语文观”等思想;在学习品质方面,语文教师要有过硬的教学本领,严于教学,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才能成功塑造教师的形象,从而促进学生人格魅力的塑造。2.把人格教育放在课堂上学习。在课堂上,教师要营造公平公正、活力四射的课堂氛围;教师要多在课堂上采用合作教学的方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向教学的过程,在互教互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教师还要学习先进的理念和经验,变革和优化课堂教学实践过程。 

3.把人格教育延续到课外活动中。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不能仅仅只是停留在课堂上,更应该延续到课外活动中。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从思想教育和审美陶冶中培养出的抽象情感力量,内化为实实在在的信念和行为方式,从而进一步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因此,教师应多采用一些课外(比如阅读)方式指导学生,并为学生的人格实践创造机会。 

4.寓人格培养于语言能力中。把人格的培养寓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从阅读教学和听说教学出发,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人格。我们提倡自我阅读和整体感悟阅读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基本阅读方法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感悟文章的真谛,这样能够尽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我们很重视听说教学,因为听说是人与人之间语言交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语言素质的提高,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听说能力的提高。 

5.最大限度地挖掘语文学科的潜能。高中语文教学不仅仅只是让学生阅读、累积、解读和使用语文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从感性层次上升到理性层次,并以此提高个人文化素质,使人格得到升华,这些都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在潜能。教师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精华,并利用丰富的语文资源以及优秀的文学人物等,滋润学生的心田,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和塑造健全人格的目的。 

高中语文学科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思考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师提供了新的视野和思考的空间。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分析我国高中语文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探寻提高语文教育质量的对策,调查分析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状况,以求准确把握学习主体的需求和特点。让我们以更开放的眼光更发展的思想面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在以下几方面,笔者进行了思考:

一、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

1.很多语文教师只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没能够对语文教学进行全程的监控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语文课堂45分钟的时间是极其有限的,在语文课堂上学生收获最多的是教师的指导,而对于知识的识记等其他工作,一般都是通过学生在课下的努力实现的,因此可以说,高中语文的学习过程很大一部分是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的过程。然而对于广大高中语文教师而言,更多提倡的是如何提高学生课堂45分钟的学习效率,而对学生课下的语文自主学习却有所忽视。这里所说的课下语文自主学习主要是指学生的语文预习与课后复习。高中语文教师在一节课结束的时候会提到让学生进行课下预习与复习,但是,大都只是流于口头形式而已,只是一句简单的提醒,对于学生该如何进行预习和复习,却没有进行具体的指导,导致一部分学生虽然也按照老师的指示去学习了,但是成效却很小,难以起到提高语文成绩的作用。

2.广大语文教师把注意力过多的集中于技巧,而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最根本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倡要有技巧性;学生的语文学习要有技巧性;语文考试要有技巧性等等,技巧充斥着语文学习的各个环节。自不待言,对于高中语文的“教”与“学”,讲求技巧并没有错,但是当下却出现了过分强调技巧的现象。例如:学生在做语文考试卷的单选题的时候,教师会教给学生很多的解题技巧,比如排除法,如果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对于有些语文题目而言,很轻松的就可以找出正确答案。其实,高中语文学习各个环节语文技巧的运用无非是为了一个最终的目的――提高升学率。语文技巧的使用过于片面化,其方向直指高考,而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却有所忽视,从长期来看,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语文教师把自己预设的情境强加给学生,忽视了学生的个人见解

语文学科较于自然学科而言,有很大的不同。自然学科的研究成果是客观的,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在掌握已有的、固定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解决,更强调对客观的概念、理论的灵活运用。对于语文而言,更注重学生的感悟,学生能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到文章的写作意图。在语文课堂上,很多语文教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整堂语文课滔滔不绝,一直在说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教师的这种教学方式严重扼杀了学生的语文思维,使学生丧失了独立对文章进行感悟的机会,而成为被动的观点接受者,学生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在语文课堂上抒发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观点,更不要说在理解出现偏差的时候,得到语文老师的指导了。

二、应对措施

1.面对很多高中语文教师不重视学生课下语文学习的情况,最主要的是转变教师的教学思路

不仅要重视课堂45分钟的教学,还要重视对学生课下的预习与复习进行指导,让学生掌握课下预习与复习的技巧,进而提高高中语文预习与复习的效率与质量。把学生的语文预习、课堂学习与课下复习紧密地联系起来,环环相扣,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加大指导与检测,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这些措施只是笔者的一些经验之谈,还有更多更好的解决措施,笔者愿意和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2.出现只重视语文教学技巧,而忽视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培养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高中语文教学被高考语文试卷的题型所禁锢。第二,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以及语文教学的目的没有认识清楚。第三,没有能够真正理解语文技巧的含义。针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出现的这几种现象,笔者建议采取如下几项措施:首先,走出高考语文试卷的束缚,要知道高中语文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而不是培养做高考语文试卷的机器。其次,高中语文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等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表达与交际,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对高中语文的教学目的要有清醒的认识。再次,掌握好的技巧也许能够成为数学高手,但是对于高中语文而言却并非如此,语文更讲求一种积累以及在积累基础上的感悟,如果只注重技巧而忽视积累,那么,学生永远不可能学好语文。

3.语文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给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的机会

同时,广大语文教师也要尊重语文的学科特点及语文教学规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积极推进师生互动,让学生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大胆地发言,对于正确的观点,教师要给予鼓励,对于错误的理解,教师要予以正确的指导,使学生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放飞想象的翅膀,自由地飞翔。

总而言之,良好的语文素养不仅有助于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还对学生整个人生的发展都产生重要的影响。高中语文教学不能够把所有的教学目标都集中于高考,而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热爱读书的好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字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