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双导师制

双导师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双导师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双导师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双导师制 毕业设计 校企合作

大学生导师制起源于牛津大学,是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随后产生了各种不同的“类导师制”。例如:硕士生导师制、博士生导师制、班主任制等。毕业设计是大学实现培养目标的最后一门课程,也是学生对四年所学知识的一个检验。目前各种导师制下毕业设计的管理不尽相同,不同程度上存在不足:学生对选题盲目、设计结构不清晰、理论知识不足、论文书写不规范等。鉴于传统毕业设计的现状,本文以山东建筑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为例,探讨双导师制下毕业设计的培养模式,并着重进行分析讨论。

一、双导师制的培养体系

1.双导师制实施过程

双导师制实施过程:大一、大二期间学生的导师主要以辅导员为主,主要负责学生的生活、学习、党建、校园文化等工作。大一期间辅导员根据学生专业类别和专业方向将学生分成不同的科研兴趣小组,依据不同的科研兴趣小组邀请不同的具有较高科研水平的专家教授讲座。大二期间依据不同的科研兴趣小组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和学业生涯规划设计大赛活动,帮助学生确定良好的科研兴趣和自信心。

大三、大四期间学生的导师主要以青年教师为主,主要负责学生的专业指导、兴趣培养、科研水平的提高、毕业设计指导等。大三第一学期采用“双向选择”的原则,进行学生和导师互选,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爱好和教师的研究方向选择导师,教师则根据自己的课题需求和学生的学习成绩选择学生。大三期间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赛等各种全国竞赛,为毕业设计的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双导师制评价体系

为保证双导师制的顺利实施,同时做到可持续健康发展,学院建立了一整套科学的评价体系。采用自我评价、学生评价、综合评价的方法完善双导师制,三项评价各占不同的比例,结果一般为优秀、一般、合格、不合格,最终评价结果作为教师的工作业绩,并且在职称评定上给予加分。采用动态管理、定向管理、科学管理的原则充实双导师制,给教师以定性和定量的引导,激励教师拓宽视野,帮助学生注重科学实践,引导学生探索科学高峰。

二、学生毕业设计培养模式

1.传统毕业设计现状

传统的毕业设计中存在以下问题:选题内容与科研项目内容不一致,致使导师投入精力少、不认真、学生盲目而没有方向;开展毕业设计过程中所需实验设备不足,学生操作能力差、学生科学设计受到限制;毕业设计管理制度不健全,导师松散、工作不积极、工作量较少;导师工作繁重,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机会少,学生有效资源少、毕业设计质量差;不按照学校规定规范毕业设计,学生毕业设计撰写不规范、实验数据处理不科学、科研习惯不先进等。

2.毕业设计创新模式

按双导师制的工作要求,学院建立了毕业设计培养和管理模式。校内导师指导的毕业设计由半年延长为一年,学生和导师根据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导师的科研项目共同商定毕业设计题目及内容。导师要规范管理、严格考勤、悉心指导,学生要认真学习、深入思考、开拓创新。企业导师根据学生毕业设计题目给予实际生产方面的指导,并结合学生毕业设计开展的情况,与校内导师共同决定毕业设计参加毕业答辩的可行性。由学院学术委员会决定毕业生毕业设计能否通过。这种校企合作式地开展毕业设计,能够使学生真正意义上做到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的结合,能够做到学校和企业对学生和人才的真正培养。

三、结束语

通过山东省机械工业协会、省内各大机械制造企业对双导师制下学生毕业设计培养模式的尝试,不仅提高了学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和就业工作能力,同时也拓宽了教师的科研视野,提高了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郑文强,丁倩.科研型导师制对本科生科研水平影响初探[N].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3).

[2]滕福林,王建华.导师制对研究型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17).

[3]欧阳华,沈云琴.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质量的探索和思考[J].科技教育创新,2011(15).

[4]杨卓娟,杨晓东.本科毕业设计存废之辨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

双导师制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双导师制 医学高等 护理教育 新型培养模式

近几年,我国护理学专业教育发展较快,无论是办学层次还是培养规模都显著扩大,许多原本是中等的护理专业逐渐升格为高等教育。但医学高等护理(简称高护)教育毕竟起步较晚,办学经验少,教学规律有待进一步探索。因此,要加强高等护理专业教育研究,特别是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促进医学高护教育快速发展。

双导师制通常是指给研究生配备校内指导老师和校外指导老师,其中,通过校内指导侧重专业理论指导,校外导师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目前,双导师制逐渐推广到本科教育,这样能开发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提高学生实践认知能力,以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

临床护理教学是医学高等护理教育的转折点,是理论结合实践走向临床岗位的第一步,也是由学生角色向护士角色转换的重要阶段[1]。目前,国内外许多知名医学高校都十分重视临床护理教学这一关键环节。将双导师制应用于临床护理教学是一种新型培养模式的有益尝试,但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双导师的选择:校内导师的选择以本专业教师为主,校外导师亦称临床导师,其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热爱护理专业,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娴熟规范的护理操作技能;具有大专(含)以上学历的主管护师、高级护师,并从事护理工作10年以上。

2.导师的职责:校外导师根据教学实纲制定带教计划和培养目标,督促学生完成实习任务,参与教学查房、专题讲座、护理病案讨论等教学活动,解决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临床带教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评判思维能力、病情观察分析及临床应变处理能力。完成本科室的带教任务及学生的出科考核等,向护理部和校内导师反馈学生的实习情况。校内导师要帮助护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引导学生提高对护理专业内涵及护理专业的职业情感的认识,从临床实践逐渐认识护理专业的价值,形成稳定的专业思想,指导护生毕业论文的选题、设计、撰写。

3.“双导师制”的实施和质量控制。校外临床导师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对学生一对一地带教,以自身丰富的经验、发展的眼光帮助护生走出专业上的困惑,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实习生活,使学生体验到一种家的温馨。另外,通过参加院内组织的医疗护理讲座,观摩新技术操作,激活他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使基础理论与临床实际有机结合。采用综合评价方式,评估“双导师制”教学效果。测试内容包括试卷测验、无记名问卷调查、模拟场景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重点考核学生的实际能力、咨询能力、疾病护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2]。

4.“双导师制”的实施可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学生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各实习科室的整体护理、查房、病案讨论和小讲课等临床实习活动,提高临床护理能力、护理教育能力和临床应变处理能力,正确处理各类医患关系,锻炼学生的临床沟通能力,如护患关系、护护关系、护医关系等。很多导师本身就是护理部主任或护士长,积累了长期从事护理工作的宝贵经验,她们的工作方式方法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增强学生的护理管理意识。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初步掌握观察、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具备初步的收集资料、处理数据的能力,培养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导师结合临床指导学生设计与撰写毕业论文[3],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5.“双导师制”的实施可提高自身素质。临床导师以往习惯于日常事务性工作,带教的意识不强,通过担任临床导师,感到自身的角色发生很大改变,一种无形的压力促使导师不断提高认识,转变传统护理带教观念,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很多导师在指导学生的实习中,发现自己的知识匮乏,需要在实际带教过程中努力学习,不断拓宽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使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护理导师。

6.双导师制是在导师制基础上的补充与发展。校内导师侧重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构建健全的人格,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培养护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护生人格健全发展,培养护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及评判性思维能力和基本科研能力,帮助护生提高挫折承受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但是,相当多的内容只是停留在理论上,学生缺乏实际的体验。校外导师则侧重临床实践,结合临床实例融入团队精神,提升护生的评判思维能力,恰当处理医患关系,为今后真正承担临床护理工作打下基础。校内外导师相互结合是对传统导师制的补充与发展,可明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由于双导师制教学模式在临床护理学中实施时间较短,尚有许多细节有待进一步完善,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应建立健全导师培训制度,引导学生主动与导师沟通,进一步提高护理本科生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高玲.本科护生双导师制临床带教初探[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4):88-89.

[2]张利香,薛淑好.护生临床实习期院校双导师制模式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8):106-107.

双导师制范文第3篇

英国牛津大学的威廉·威克姆于15世纪初期最早提出导师制,导师制最初主要是保证每名学生都能在学业问题上得到专职导师的指导,后来被哈佛大学、剑桥大学等全球知名大学相继采用。[1]我国早期的“双导师制”主要针对本科生,是由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导师与辅导员、班导师分别担任学术导师和思想政治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学术活动、思想和生活。[2]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双导师制”在本科生培养过程中日渐成熟,并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逐步完善。[3]

目前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逐渐向多元化发展,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青年教师是高校师资队伍的重要力量,是培养大学生的主力军。如何加强青年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成为目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要课题。在此形势下,在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中实施“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和校外工程导师共同培养高校青年教师,提高他们的教学、科研水平及工程实践能力,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已是当务之急。

一、高校青年教师的特点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张和高等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高校中的青年教师队伍逐渐扩大。青年教师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综合素质较好,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基础;二是适应能力强,精力充沛,工作热情高;三是求知欲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同时高校青年教师也有着很多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青年教师对高等教育认识不足

青年教师大多毕业于非师范类专业,对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和大学生的教育特点了解不足,尚不能从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水平、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提高民族的核心竞争力的层面认识自身的教学工作。在目前的教师评价体系中,青年教师过于重视申报科研项目的等级、发表学术论文的级别、申请专利的个数、科研经费的数目等有形的指标,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视方面存在较大不足,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

2.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不足

由于教学评估、学科建设、招生等硬性指标的需求,高校青年教师大多是刚刚毕业、没有经过上岗前系统的教学实践而匆忙上岗。由于教学经验不足,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缺乏良好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久而久之会影响到青年教师的价值取向甚至是职业发展目标,致使他们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淡薄、事业心下降。[4]

3.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不足

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高校为社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这就决定了毕业生的指导教师必须既熟悉本学科系统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工程实践背景。青年教师缺乏工程实践的基础,加上承担了大量的教学任务,无时亦无力进行必要的工程实践方面的探索和能力提升,这些都使青年教师自身工程实践能力普遍不足,更无法为社会培养工程实践能力突出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4.青年教师培养发展经费不足

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发展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拨款。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在部分高校特别是一些独立学院中,可用于青年教师培养和发展的经费捉襟见肘,无法满足青年教师在教学、科研和实践能力方面提升的需求,致使教学质量下降,培养的毕业生竞争力不足。

在高校青年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的以上不足如不能及时弥补,必将影响我国高等教育的稳步发展。由此可见,在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中实施“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和校外工程导师共同培养高校青年教师,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已迫在眉睫。

二、高校青年教师“双导师制”实施的思考

1.“双导师制”的实施有助于提高青年教师对高等教育的认识

“双导师制”的实施为高校青年教师安排校内和校外指导教师,校内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担任指导教师,主要负责青年教师的专业学习、学术活动与教育教学实践等方面的指导;校外聘请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担任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工程实践方面的指导和训练。校内和校外导师的大量实践经验能够帮助青年导师更加全面、具体地认识高等教育规律,提高他们的师德水平和综合素质,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少走弯路。

2.“双导师制”的实施有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

“双导师制”的实施要充分发挥校内导师“传、帮、带”的作用。校内导师可以在课前指导青年教师认真备课,精心编写教案,准确把握授课的重点难点;在上课时,可以安排青年教师去随堂听课,随堂听课可以使青年教师身临其境的领悟课程的重点难点、并能学习到老教师教学的设计方法和授课技巧;在课后,可以及时解答青年教师在听课时产生的疑问,让青年教师及时增长教学经验;最后,校内导师可以去随堂听青年教师的授课,课后及时纠正青年教师在授课时的不足。校内导师“传、帮、带”的作用,必能及时、高效地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

3.“双导师制”的实施有助于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双导师制”的实施要充分发挥校外导师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特点,青年教师通过与校外导师的交流和对校外导师所在企业的参观实习,逐步形成了对所学理论知识应用情况的主观认识,在给学生授课过程中丰富了实践教学的案例。同时,青年教师通过校外导师与企业取得了联系,一方面青年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去企业交流学习,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与课堂授课水平;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企业参观学习,在实践中教学,丰富授课形式,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4.“双导师制”的实施有助于解决培养发展经费短缺的问题

“双导师制”的实施建立起了学校、企业和青年教师之间的联系,学校利用自身实验室硬件条件、师资队伍、学生资源等优势,为企业提供科研技术、人力资源等支持,同时增强师生的科研实践能力;企业利用自身厂房、资金优势为高校师生提供实践机会、实践场地和科研经费的支持,同时弥补自身理论、人才较弱的不足。校企合作的模式,注重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与实效性,实现 了优势互补和利益共赢,同时解决了青年教师自身培养、发展经费短缺的难题。

5.“双导师制”的实施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督评价体系

唯有建立、健全必要的监督评价体系,“双导师制”的实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监督评价体系旨在促进青年教师的发展,应贯穿于“双导师制”实施的整个过程。通过监督评价激发青年教师的潜力,帮助教师发现、解决实际问题。督导评价应由政府、高校管理部门牵头,组成由教学方面的专家和工程实践方面的工程师为主要成员的工作组,这些专家具备较高的学术修养、教学经验和工程实践能力,由他们行使监督、评价的职能毫无疑义。同时,在制定评价标准、评价模式、评价方法上应具体化,以保证整个监督评价过程各评价环节以及监督评价结果的公正。最后,评价结果应及时、准确地反馈给青年教师,使青年教师及时弥补不足。

在政府合理的引导下,在高校、企业和青年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双导师制”必然能有效地实施发展起来。青年教师在校内和校外导师的共同指导下迅速成长,只有不断提升高校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稳步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泉。

参考文献:

[1]吴松弟.素质教育在英国[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73-76.

[2]朱正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双导师制范文第4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毕业设计 双导师制

【中国分类法】:G642.477

1引言

毕业设计是工科专业最重要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它是对本科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设计的能力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验。学生在该环节中要完成文献检索、方案制定、软件硬件设计以及调试等工作,最后通过论文和答辩的形式阐述所完成的工作。毕业设计既可以全面检查学生基础理论掌握的情况、技能熟练程度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双导师制”是指同时安排选派校内和校外企业两门指导教师共同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设计,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通过理论和实践型导师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等各方面进行综合指导的一种培养模式。“双导师制”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加大对在校大学生的培养力度,以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2独立学院工科毕业设计实行“双导师制”的必要性

独立学院在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由于民营资本的注入,硬件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为高等教育加入了新的元素,在校学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与普通高校相比,独立学院着眼于技术型、实用性人才培养,因此对于学生的实践技能要求更高。而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对现阶段工科大学生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实践性少,所以把“双导师制”引入到工科大学生毕业设计中,让学生把书本知识与工程实践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提高毕业设计的效果,增强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工科大学生毕业设计的传统模式存在很多弊端。传统模式的毕业设计没有以企业的实际项目为课题进行创新研究,做到“真题真做”。学生在毕业设计只是纸上谈兵,接触不到实际的工程项目,对所学的知识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没有形成应用的概念。传统的毕业设计阶段没有更好的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更无法满足企业和社会的要求。

与传统模式相比,“双导师”指导机制强调的是由校内外两名教师共同负责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全过程,两位指导教师之间既有协作,也有一定的分工。校内指导教师侧重学术指导,而校外指导教师(即资深的工程师以及工程技术人员)则强调实践工作能力。

2 “双导师制”毕业设计改革的计划和实行

为了加强毕业设计规范,保障“双导师制”毕业设计改革的顺利进行,学院及电气系分别制定了《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规范》和《电气信息系关于2012届毕业设计工作的总体安排》,在此基础上,电子教研室针对本专业学生的特点,制定了《关于实施“双导师”本科毕业设计的试行方案》。对毕业设计要求、选题原则、过程指导、毕业设计文本规范要求等做了全面的规定和要求,保证了整个过程的规范性。

2.1 毕业设计指导的总体计划

电子教研室共承担了2012届电子信息工程1、2班,通信工程1、2班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的教学任务。借助湖北工业大学本部的师资力量以及长期建立的校外校企合作实习基地,将以上本科4个班分成2类进行培养。

通信工程1班、电子信息工程1班采用A类,及选派校内本部具备中级以上职称优秀教师指导;通信工程2班、电子信息工程2班采用B类,一个学生由两名导师指导:聘用校外企业高工和校内青年专职教师,双方导师明确校方指导教师要做好校企间协调及学生管理工作,严格按教学要求把关;企业指导教师由公司聘用的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担当,负责对学生的设计过程、设计细节等方面进行具体的指导,使教学与研发有机地融为一体,保证毕业设计的工程应用性技术含量。

2.2 校外指导教师的选派

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电气信息系与富士康(武汉)科技工作园、精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凌特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烽火科技集团武汉虹翼信息有限公司、湖北省广播电视台、湖北广播电视发射台、四川华迪科技有限公司、南京秦泰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湖北卫星地球站等十多个单位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湖北工业大学工程学院选择这些技术业务相对稳定的单位为专业教学实习基地,建立了长期的合作机制,这些企业选派业务能力强的资深工程师及工程技术人员做外校外指导教师,培养指导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3 毕业设计的选题要求

校内外导师要熟悉学校对学生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基础上,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企业自身的特点的情况下,选题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注意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生的就业方向拟定毕业设计题目,并报教研室审批合格后,对学生公开,召开毕设动员双选会,确定毕业设计题目,导师下达毕业设计任务书。大四下学期开学第四周,要求导师在本小组举行开题,并进行指导。要求:(1)选题应体现本专业培养目标,达到毕业设计的基本要求;(2)选题难度和份量应适度;(3)结合工程实践;(4)一生一题,且不重复;(5)每位老师指导学生不超过8名。指导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课题或横向实际技术服务项目为学生提供设计或研究课题,供学生选择。学生结合教师的科研和开发课题项目进行毕业设计。这些科研和开发项目大多是该学科具有一定创新性的课题或结合实际的工程项目。

2.4 毕业设计过程管理

指导教师对论文指导每周两次以上,并进行记载。同时集中进行中期检查,中期检查时每个学生都要汇报毕业设计(论文)进展情况,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提交已查阅到的参考文献、已获得的实验数据、应完成部分的论文初稿等。校内导师要培养学生在专业方面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和创新能力。校外导师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解决理论学习的不足,增加实践认知能力,提供工程实践经验。这就要求校内外导师保持良好的沟通,从毕业设计的题目到毕业设计过程最后到毕业设计结束都要有两位指导教师的共同参与。校内外导师既要有分工又要合作。

2.5 毕业答辩管理

在答辩分组时,充分考虑了个答辩组指导教师的专业特长,以利于从不同角度对毕业设计进行全面的评判,并制定了合理的、操作性强的评分标准。答辩小组成员根据学生论文的内容、创新点与答辩情况给出答辩的量化评分。学生最后的成绩由校内外导师的综合评价给出成绩,要从学生毕业设计选题的难度、工作量大小、课题的工程实践性价值、完成的质量等多方面考虑。

3 实行“双导师”毕业设计改革的效果评价

“双导师制”毕业设计指导制度从2012届开始,实施周期2年,以下三个方面取得一定的效果。

3.1工程实践题显著增多

以2013届毕业论文选题中,其中真题选题占46.8%。工程实践题占71.6%。本毕业设计(论文)更加注重了结合社会实践、生产、科研的选题,真题真作,设计性题目比重大;公司提供给学生的设计课题涉及面广、量大,进行毕业设计调研必须了解最新技术去解决具体问题。学生到企业完成毕业设计还获得了直接参加工程实践、科研项目或新产品的设计和开发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3.2指导教师整体水平提高

参与本届毕业论文工作的指导教师中,高级职称占46.7%;中级职称占43.3%;中高级职称参与论文指导比例明显增加,另外首次采用双导师毕业设计指导,工程人员占20%。校内青年教师在参与工程人员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的同时,从专业理论课堂深入到企业,了解电子通信行业最新应用技术,既促进了自己的科研动力,又能将工程实践运用到教学中,提高课堂质量。

3.3学生的就业信心和能力得到提高

承担公司课题的2013通信工程2班和电子信息工程2班学生在企业经过14周的毕业实习与设计,了解了目前电子通信行业项目设计开发流程,得到了实战的机会,使得学生的编程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学生们一致认为,这种形式的毕业设计给他们带来了非常大的收获,改善了人才培养环境,缩短了就业适应期,为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并较快适应毕业后的社会环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 小结

独立学院实行“双导师制”毕业设计后,学生在实地基础企业新制度、新规定及新的实践,通过理论实际,可以学到课本中学不到的东西,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实行“双导师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有利于适应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吕芳.工科本科毕业设计改革与实践探索[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1):156-157.

[2] 王建方,吴文健等.“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改革初探[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1.

[3] 孔令乾.独立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探索[J].山东纺织经济,2009(6):142-143.

双导师制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双导师;毕业设计

一、引言

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品牌专业,也是内蒙古科技大学核心专业,机械工程学院的主要专业,在具有重要的地区影响力和辐射力。在内蒙古科技大学总体定位(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指引下,学院为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制定了具体的培养目标:高水平用型人才。重点突出“上手快、留得住、后劲足”的人才培养特色,“上手快”是指实践能力强、“留得住”指人才综合素质高、“后劲足”指创新能力强。

毕业设计与实习环节是培养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阶段,是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最后一次综合型实践环节,该阶段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素养,在培养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具有重大意义。

二、当前毕业设计与实习环节存在的问题

工程实践类毕业设计题目数量不足,内容陈旧。高校扩招,专业教师和学生人数比失衡,老师指导学生数目增长过快,导致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流于形式,质量不高。工程实践类设计题目数量不足,部分毕业设计的题目和内容比较陈旧,与企业实际现场结合不多,毕业设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机会少与价值有限。

教师实践经验不足。青年教师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工程实践经验欠缺。导致毕业设计常采用论文模式、回避设计课题。

教学实践和生产实践脱节。机械类本科毕业生在四年的学习中除了能在工程教育、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与实习等环节接触到专业技能的锻炼和培养外,没有更丰富和充实的实践环节锻炼自己的专业能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应该具有扎实的理论素质和基本的专业能力和较强的动手能力。企业迫切希望高校教师和学生进驻企业、熟悉企业,希望有更多高校毕业生加盟,表示希望校企共同培养学生。通过学生驻厂进行毕业设计,加深学生对企业的了解,也有利于企业引进和培养急需的高素质人才。

三、全力推进双导师制毕业设计培养模式

推进毕业设计指导方式改革,建立“双导师”制毕业设计培养模式。在毕业设计环节实行“双导师”制。其中“校内监管导师”由学院统一安排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老师,负责学生毕业设计过程指导;“企业负责导师”由企业技术人员担任,负责毕业设计选题、毕业实习、具体指导、过程管理。企业导师需具有高级技术职称、在企业工作5年以上、具有与本专业相关的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一线工程技术人员担任。

实行“双导师”制,确保毕业设计真题真做是搞好毕业设计教学改革的根本。双导师制就是为每一位学生安排一位高校专职教师和一位企业兼职教师作为导师,校企双方导师共同指导学生毕业设计。在选题审题、任务书下达、开题答辩和毕业答辩各个环节都由双导师共同协商,制订出详细的工作计划。毕业设计要求结合企业实际项目“真题真做”。企业导师的主要职责是为学生提出源于企业实际、是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校内导师的主要职责是分析和判断选题的难度和深度是否合适。学生毕业设计题目既可以从企业当前的实际项目中选择,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从企业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中寻找。毕业设计方案在校企双方导师的指导下制定完成。在开展毕业设计过程中,企业导师重点负责实践方面的指导,校内导师重点负责理论方面的指导和毕业设计最终质量的把关。

每年聘请包头钢铁集团、内蒙古第一机械集团、神东集团天隆公司、包头钢铁设计院等企业、设计院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企业带教导师,与校内教师共同完成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立题、过程指导、论文评阅和答辩等工作。近3年来,“双导师制”指导本科毕业生的人数已占总人数的35%以上,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13―2015毕业设计(论文)52%学生以上由双导师来指导。

加强“双导师”制毕业设计过程管理及制度建设。针对企业导师与校方导师权责不清晰的情况,学院在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和具体操作可行性后,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对此进行改进尝试:提高选聘要求以加强校企双方导师的沟通。敦促时间节点以加强导师与学生间的沟通。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的撰写体系框架和内容由企业导师负责,如果学生和导师疏于沟通,论文进度明显变慢。针对这个问题,校内导师负责进度指标,敦促双导师制毕业设计学生的论文进度,并及时将进度情况与企业导师沟通,以提高学生对论文时间安排的合理性,保证论文按时间节点完成。

相关期刊更多

优秀作文选评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长春出版社

实用心电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教育厅

弹箭与制导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