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语文教师的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文教师 语言素养
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质量。高水平的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不但可以使学生积累更多的语言知识,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而且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感受到语文的美。那么,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教师的语言素养呢?
一、语文教学过程中各类教学语言的要求
语文课堂中的教学语言按其功能分,可以分为:
组织语:一堂完整的课需要用适当的教学语言来进行组织,我们称这样的语言为课堂组织语。它包括导入语、过渡语和总结语。
导入语:有研究者指出:“教师用贴切而精炼的语言导入,不仅可以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诱发思维,强化求知欲,借此还可以交给学生一把打开新课大门的钥匙,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导入可以有多种形式,比如:直入正题,背景介绍,联系比较,复习回顾,标题分析,等等。
过渡语:教学是由各种不同环节构成的,一堂课可以有多个阶段组成,在这些阶段与阶段之间需要教师用适当的语言进行过渡。对于课堂过渡语的一般要求是顺畅、简洁。
总结语:总结语专指一堂课或者一个课时结束时教师对课堂内容所做的归纳总结,而把一个教学环节结束时所用的结语称为“小结语”,因为它与整个提问过程密切联系,所以放在问题语中研讨。总结语的要求是简洁、明确、准确而重点突出。由于总结还具有引发思考和拓展的功能,因此,总结语也还可以具有抒情性和思辨性等特征。
阐释语:语文课的阐释语用来解释名词、概念,分析文章内容,讲授课文思想内涵等。按语言的表达方式,我们将其分为叙述语、分析语、抒情语。
叙述语:用叙述的方法讲述故事、现象的经过过程的语言。说明功用、性质等的说明性语言也可以包括在内。这种语言的要求是清楚明白、富有条理。
分析语:分析文章结构,阐释文章中心思想的议论性语言。课堂上教师发表个人见解的语言也属此类。分析语的要求是清晰、透彻、深入、准确、有理有据。
抒情语:教师在课堂上用来抒发个人情感的语言。抒情语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能够起到感染学生情绪、有效营造课堂气氛的作用。这类语言的要求是真诚、适时、克制,不可偏激。
问题语:语文课堂一般总是由问题来构成的。一般是教师或者学生提问,然后进行探讨回答,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引导,问题解决时,教师还应当进行总结,以使明确是非,加强学生的对信息的印象。对于教师而言,这类语言可以分为:提问语、引导语、小结语。
提问语: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以加强记忆,帮助理解和启发思考。提问语关键是清晰、简洁、到位。它必须让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切忌过大、过难、过泛。
引导语:学生的思维陷入困境,或者学生的回答不够到位准确时,教师进行引导所用的语言。这类语言的要求是要起到诱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因而具有启发性,且要有一定的暗示内容。切忌急躁粗暴和语带讥刺。
小结语: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所进行的归纳和小结。在教学的进行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提供信息反馈,以使得学生能够把握重点信息。在问题的探讨结束后,教师要进行及时的小结,明确答案的重点要点,对学生的回答做适当的评价。小结语的要求是简洁、明确;同时又要能够具有启发下一个教学环节的作用。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时要以鼓励和激励为主,适当给予指正和点拨。
二、高中语文教师语言素养的培养策略
1、要广泛地学习和阅读,加强知识修养
我们处在一个知识倍增、科学技术发展速度极快的时代,每个人都面临着过去掌握的知识已经陈旧,必须用新知识来填充自己的问题。自然科学是这样,社会科学也是这样。作为一名教师,知识更新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不更新知识,就不可能教好学生。就语言能力的培养来说,不更新知识,就“无话可说”。因此,每一位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更要关心本学科研究的新动态、新成果,掌握本学科研究的前沿信息。同时,教师还应广泛地阅读相关学科的书籍,在广泛阅读中吸取知识,开阔眼界,使自己“有话可说”,而且要争取“把话说好”。
2、教师语言要生动活泼,具有亲和力,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作为语文教师,课堂上,要让学生喜欢听自己的课,教师就得在教学语言上下一番功夫。幽默风趣,生动活泼富于亲和力而不显得呆板枯燥的课堂语言,学生是乐意接受的。富于情感,亲和平等的语言,才能打动学生,吸引学生,学生才容易接受。而那种板起面孔,师道尊严,而又只会一惯照本宣科说教式的课堂教学,不要说学生听着累,自己讲起来可能也是一件痛苦的事吧。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喜欢的是日新月异;学生接受能力是有限的,不喜欢长篇大论;学生的思维是丰富的,不喜欢一成不变;学生又是情感丰富的,严肃生硬的而缺少人情味的教学语言,学生很难喜欢。只有那些紧扣教学,话语简洁,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幽默风趣,知识性与趣味性同在,能跟随课堂情景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强烈亲和力,富于感染力的课堂教学语言,才会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才会使学生积极主动的融入教学情景,全身心地投入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师;审美素养;意义
中图分类号:G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2-0216-01
一、提高中学语文教师审美素养的本体价值分析
一个教师如果具有较高的审美素养,他的生活就会充满情趣。梁启超曾经论述过审美与生活情趣的关系。他说:“审美本能,是我们人人都有的。但感觉器官不常用或不会用,久而久之麻木了。一个人麻木,那人便成了没趣的人;一民族麻木,那民族便成了没趣的民族。美术的功用,在于把这种麻木状态恢复过来,令没趣为有趣。换句话说,是把那渐渐坏掉了的爱美胃口,替他复原,令他‘常常吸收趣味的营养’,以维持增进自己的生活康健。”他还独创性地提出了与美术家相对应的“美术人”的概念。他说:“人类固然不能个个都做供给美术的‘美术家’。然而不可不个个都做享用美术的‘美术人’。生活充满情趣、丰富多彩,教师也会以积极的心态乐观的态度,宽容的心态去对待自己和周围的世界,从而获得更多的生活乐趣。教师审美素养的提高也有利于教师品格的发展。通过审美活动,教师可以培养浪漫主义的情怀,从一个更高和更全面的角度去审视和创造自己的生活,超越现实功利的困惑,更多的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从而使生活的境界不断攀升。
二、提高中学语文教师审美素养利于学生个体审美的发展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新课标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以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都贯串着审美追求。未来社会更需要美,崇尚对美的发现、追求和创造。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培养中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三个“面向”的应有之义。因此中学语文教师拥有较高的审美素养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较高审美素养的老师会以审美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进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在赞赏和鼓励中获得进步。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的一言一行也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爱好文学艺术,有较高审美素养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也会体现出其艺术表现力。很多学生喜爱知识渊博的教师,像情感派教学大师―于漪老师,拥有美读的能力,学生也必会受其影响注重有感情的朗诵诗文,在朗诵中体会文本中绚丽多姿的自然景物美、感人至深的内在情感美、蓬勃向上的社会美、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美。而那些上课较为刻板,只知道讲解分析课文内容的老师也必然会让学生觉得异常枯燥。除此之外,拥有较高审美素养的中学语文老师也懂得对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趣味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一课,中学语文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体会浓浓的父爱之情。作者巧妙地把“父亲”的“背影”放到特定的情境中去表现:“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为了安葬祖母,家里没有现钱,必须变卖典质。真是凄惨!丧事办完了,老境颓唐的父亲还要到远方去谋求差事。多么令人伤心的一幕!而分别时,年迈而行动已经不便的父亲出于对“我”的关心和安慰,硬要爬上爬下地穿过铁道给“我”买橘子!此情此景,怎能不令人伤心和感动得落泪?“父亲”的背影,又怎能不深深地刻在“我”的心中?能体会作者所创设的情境,学生就能领悟到作者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感情,进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美的理解。中学语文教师还要合理引导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文学艺术的创作。这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讲到:“并不是要把音乐和绘画作为他们未来的职业(那是专门学校的任务),我们的职责是全面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发现他的禀赋,形成对艺术创作的才能,以便使他享有一种多方面的完美的精神生活。
关键词:高中历史;人文素质;现状分析;培养策略
一、目前我国高中历史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现状
我们通常所说的人文素质指的是人文精神方面的综合修养和素质,也称为人文素养。高中历史教学的职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怎样充分利用高中历史的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既是一个老话题,却又充满着新的挑战。新课程改革,强调要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人文素质相结合,实现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整合,从这我们就可以看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但是,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表明,目前我国高中历史教学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亟须解决的问题。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历史教学过分追求升学率、及格率和优秀率,人文素质的培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其次,高中历史教学脱离现实,学生不能通过学习历史而认识现实;最后,历史人文素质的教学方式单一化,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策略
1.强化对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也涌现了很多问题。现在的年轻人很容易出现浮躁的情绪和心理失衡,缺乏精神营养的快餐文化正以无坚不摧的架势迅速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大部分高中生喜欢吃麦当劳和肯德基,却不愿意吃我国传统的美食――粽子,每当圣诞节和情人节到了,他们都要去过节,长此以往,他们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的越来越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讲授我国古代优秀的历史人物的事迹及其思想,对学生进行具体的人文精神的熏陶。比如,教师可以通过描述孔子的事迹,向学生传授“仁爱”的思想,通过讲述范仲淹,向学生传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治世思想,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把历史作为高中必修科目,开设相关人文类选修课
在笔者看来,高中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应该开设历史这门课,把它作为必修课,强制学生重视历史的学习,从而加深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文学遗产的了解和继承。与此同时,高中还可以开设一些人文类选修课程,把他们列入教学计划,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文类课程,规定学生修够一定的人文类选修课学分,从而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人文素质的培养。
3.加强高中教师师德教育
所谓教师的师德,有很多衡量的标准,但是,教师的善良和公正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标准。教师的善良指的是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其学生关怀,教师在致力于解决学生知识上的疑惑的同时,也要关心学生生活上的难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只有当学生信赖老师的时候,才能更好地学习新知识,并且积极地掌握它。所谓的公正,指的是教师公正、公允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搞特殊优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不偏爱或溺爱成绩好的学生,也不忽略班里的后进生,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公正的待遇。
总的来说,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该更好地适应当前我国高中历史教学的需求,发挥历史课堂的教育职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策略。
参考文献:
[1]王晓东,陈桃源.高中历史应用能力训练教程[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98-100.
[2]朱恒夫.教学是一门艺术[M].同济高中出版社,2006:45-46.
关键词:活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
如何在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教参中明确指出:语文活动课区别于传统的语文课。前者侧重于语文技能的实践训练,后者侧重于语文知识的掌握;前者以直接经验为主,后者以间接经验为主。更为重要的是语文活动课是实现转变学习语文的方式为“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
一、目前在活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文本阅读轻活动
每个活动单元都有与主题相关的范文,有的老师认为活动是浪费时间,活动与考试没有关系。于是干脆把活动内容删除了事。教学沿用传统的文本分析阅读的方法。这样做虽然学生的语文知识有一定的积累和提高,但却忽视了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
2.重活动轻阅读
以“感悟自然“单元为例,有些老师在活动中过分强调了解自然、亲近感受自然、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学生走出教室去感受山水,可是到了展示成果阶段,学生的写作却一筹莫展,写出来的多是文字枯燥、感情单薄的文章。为什么呢?因为活动中缺乏必要的语文训练,“言”与“文”分离了。
二、如何开展语文活动课
1.阅读
每个活动单元中都有范文,阅读应该放在活动的首位。通过文本的阅读带动活动的展开,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阅读和写作,
并在活动过程中使学生获得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1)自主阅读。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感触语言。(2)合作阅读。选取一些句段作为合作研讨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合作阅读鉴赏文中的优美词句。
(3)思考探究。把参考阅读的三篇课文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比较阅读、讨论辩论探究性问题。当一系列活动结束后,在活动的同时阅读文本,学习文本中优美的语言文字、积累词句、比较优劣等,这样对事物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深入的思考,学会在阅读中学习写作,这样活动从语言走向人文最终又回到语文。
2.活动
(1)学生主体化。语文活动课是以活动为载体,要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在做中学、动中悟,体现以活动促发展的教学理念,摆脱课堂教学惯用的讲解、提问等手段,使学生活起来、动起来。教师在活动中必须要转变角色,教师是参与的合作者、合作的引导者、评价的组织者。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全程全员参与活动,做到在活动前搜集、整理资料;在活动中自我设计、自我创造;活动后自我总结评价。(2)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多样化的形式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主要方式,主要有竞
赛型、表演型、辩论型、赏析型、故事型、演讲型、讨论型、阅读型等等。
3.表达交流与评价
评价是语文活动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1)口头表达。语文活动离不开口头表达,口头表达有以下几种形式:讨论会、辩论会、演说会、朗诵会、课本剧等。对每种口语形式,在口头表达前必须做必要的知识性指导,在口头表达后要作出评价。(2)作文。读:以欣赏的眼光,挖掘学生作文的亮点。让学生上台读自己作文中的精彩片段。评:评议是对同学的作文进行取长补短的一种学习方式,从中对照自己,对长处加以肯定,对短处提出建议。可以先挑选上、中、下三类代表性作文,印发给学生,对点评作必要的指导。让学生讨论作文的优点缺点,提出修改意见,由小组长执笔,生生共同点评。这种做法便于组织讨论,利于发展思维。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人文教育;职业能力
我国高职教育的长足发展,既有制度层面的因素,也有市场经济刺激的因素,尤其是后者对高职教育的影响将日趋显示出来,市场经济对高职人才类型的需求既能激励高职教育的发展,也成为决定高职教育发展方向的决定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建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有很多问题需要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思考和廓清,其中包括对职业能力的理解与对高职人文教育的重新认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高职教育模式未来的走向。
一、对高职教育中职业技能培养的理解
高职教育偏重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对高职教育而言,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应成为教育教学的重点。但什么是职业技能呢?一般的理解就是实用性的专业技能。专业技能在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将专业技能等同于职业技能的认识倾向陷入了职业技能理解的误区。因为专业技能并不能涵盖职业技能的全部,从职业教育的角度来看,职业技能应该包括三个部分,即专业技能、心智技能与基本技能。三者之中,专业技能是主体,心智技能是内核,基本技能是支撑,这三者既有主次之分,又不可忽略其一。表面上看,三者似乎相互独立,各不相干,究其实,却互相依存,不可或缺,如同人的双手、大脑与体质。
受过高职教育的人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是从事职业工作的最基本的条件,高职毕业生一般是在生产和销售第一线工作,这些具体工作都需要具备与本职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因此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对高职教育来说是必须提供的,或者说这是市场对高职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
但仅仅具备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高职人才,优秀的高职人才还应该具备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的另一些能力,就是智力技能和现代社会必备的基本技能。所谓智力技能,包括对问题的分析、判断、解决的能力,还包括与人交流、沟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甚至包括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智力技能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渗透在职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谓现代社会基本技能,是指书面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英语应用能力与计算机应用能力等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的通用能力。高职人才一般所从事的是现场工作,不仅自己要具有相应的动手能力,还必须具有与人协作的能力,不具备合作能力不仅会影响工作效率,而且对工作者自身职业生涯的发展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无论从具体的职业工作要求还是从个体未来的职业发展来看,智力技能和基本技能的影响都是不可忽略的。智力技能与基本技能的培养应该和专业技能一样,成为高职教育的重点。高职教育也只有将专业技能的培养与智力技能、基本技能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共同体,才能完成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使命和任务。
二、人文教育对高职教育的意义
目前,在高职教育中普遍存在一种倾向,就是重视专业教育而忽略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在各高职院校的教育体系中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在高职教育中,人文教育对高职人才培养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个作用体现在职业能力培养中的智力技能与基本技能的培养方面。
(一)人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
首先,从职业工作对智力技能的要求来看,分析、判断、解决问题,处理矛盾以及与人交流、沟通与合作共事的能力,不是高职学生在生活中能够自主完成的,必须在高职教育过程中由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引导和训练,而完成这种引导和训练显然是专业技能课程所无法承担的,必须有相应的人文课程和有组织的校园人文活动作为主要的承担者,高职院校的人文课程和从事人文课程教学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成为重要角色。其次,从学生未来职业生活的角度来看,无论是在同一工作领域内的发展还是职业转换的选择发展,都要求其具备相应的智力技能与智力潜力,较宽广的人文知识作为职业发展的基础,相应的现代社会的通用技能作为提高职业活动质量的基本保障。而且从个体所受的教育影响来看,青年时代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因此,如果在高职教育阶段忽略了人文教育,学生个人职业的未来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再次,从整个社会发展对个人素质的要求来看,社会的长期发展需要个体整体素质的提高,而这种整体素质绝不仅仅是专业素质,更包括人文素质在内。高职教育的毕业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承担者,其整体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不仅是对学生个人的责任,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二)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相融合的现实意义
首先,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人文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解决好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要使学生能够树立远大理想,学会用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人文素质教育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无限的滋养。同时,文化教育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领域。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主权意识、个人素养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其次,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近几年来,我国就业市场发生诸多变化,给毕业生,尤其是就业市场滞后专业的毕业生造成一定的就业压力。为解决这一矛盾,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在对人才市场进行调研和预测的基础上,加快专业调整;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业,这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创新精神的教育,使未来的从业者深切感受到创业的生存价值,不断地进行奋进和追求,以实现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最后,提升高职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艺术修养也是人文素质重要的组成部分。艺术作品通过诉诸人们的感觉、感情、知觉和想象,陶冶人的情操,开阔人的视界,提升人的审美情趣,震撼人的心灵,提高人的品位。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未来从业者的艺术修养,使大批的高职毕业生走向职业岗位后,不仅能具有高水平的艺术欣赏能力和较高的审美情趣,还能使一些人发挥自己的艺术潜能,开展健康有益的文艺活动。这不仅能够受到工作单位的欢迎,而且对整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提升,也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高职教育中职业技能培养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在高职教育中,要将人文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职业教育的整体,这样不但可以解决人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问题,也有助于职业能力培养中专业技能与心智技能以及现代社会必备基本技能的协调发展。
目前,高职院校为了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数,使实训实习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比重大大提高,同时又不仅不能增加总的课时数,而且还要逐步削减总课时,这就势必要大大缩减理论教学课程。在理论教学课程中,专业基础理论、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英语、高等数学、公共体育、大学语文孰轻孰重?确实很难说清。但简单化地一刀砍掉哪一类课程、哪一门课程,肯定都是不明智的。这里,仅就专业教学确实要加强,实训课时确实要增加的前提下,如何恰当对待高职院校人文教育课程的问题略陈己见。
(一)要加强而不是削弱人文教育课程的建设。在高职院校,人文类课程教学不宜占太多课时,不宜与专业教学争课时,这是一个共识。我们所说的加强人文类课程的教学,只是说要有人文教育的意识,要将其作为高职课程体系构成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主要是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与教学效果上的加强,这就需要人文类课程本身进行创新性的课程改革,尽快建立一种既不必挤占过多课时,又确实富有成效的教学新思路、新模式。正如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课时多,并不意味着确有必要与教学效果一定好,在有限的课时内,只要精心把握,注重效率,极有可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实效。此外,重视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在必修课上才能体现出来,将原来的课程化整为零,拆分成小型灵活的选修课,充分利用学生课余的时间与精力,让其依各自的兴趣爱好自主选修,也同样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