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力资源课程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目前,很多高校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考核机制还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对学生的考核主要以笔试为主,在考试内容上偏重于理论知识,较少有案例分析的考核,更少有实践性操作内容的考核。这种试卷考试不利于全面、真实地考核学生是否掌握各种工作技能,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于学生考核来说,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考核则更少。教师是否按照教学计划进行实践教学、实践学时数是否能保证,教学效果如何等等,都没有形成科学、量化、完整的评价体系。也因为这样,很多教师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并不热衷于实践教学的开展。
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性教学实施建议
1、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设计以社会需求、岗位要求、作业流程为导向,建立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最终建立以工作任务、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构成的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课程实践内容。首先,对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和更新变化进行调查和分析,确立课程的总体目标:培养适应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掌握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基本知识,具备人力资源战略规划、招聘、培训、绩效考评等技术应用能力,能在企业、事业单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课程目标。其次,将上述目标分解成学生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最后,设计实践教学方案。方案中的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器材等要素尽量详细并符合教学实际,这样才能保证设计出的实践教学具有可操作性。2、丰富实践教学方法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效果,就必须改变过去单一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引进互动的、参与的、以学生为主的实践教学方法。目前,比较熟悉的实践教学方法有案例分析法、情景模拟法、情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无领导小组讨论法等。根据实践内容不同,可以有选择性地采用其中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3、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必须拥有一支能与之相匹配的,既能讲授专业知识,又能指导实践教学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应当为教师创造学习和进修的机会;也可以通过校企合作,从工作第一线中聘请兼职教师,以弥补专职教师实践能力的不足;还可以通过举行专家讲座的方式,把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最新的技术、最新的理念带到学校,带进课堂。4、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课程考核方面,要逐步实现“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与职业资格考核相结合”的“三结合”考核形式。以期实现对学习全过程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客观评价。具体实施中,可以考虑采用“总评成绩=平时表现(书面作业、出勤、课上发言等)+实践+期末考试”的评价模式,各考核要素所占比例可以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而定;鼓励学生参加人力资源师职业资格认证。对教师考核方面,要加强教学督导和教师评价体系的完善。对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开发、实施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情况予以监督,及时反馈,并将教师实际教学情况纳入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中,以提高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结语
关键词:高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
《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类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在高职、本科、研究生等多层次的高等教育中均开设。作为高职院校开设的一门课程,应突出技能性培养目标。然而,从现有的教学状况来看,高职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依然沿用本科教育的知识理论体系,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技能型训练目标尚处在探索之中。可以说,积极开展高职院校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建设迫在眉睫。期冀本文能为高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课程的基本建设思路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建设应以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为总体指导思想。即在清晰认识课程的服务对象、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职业指向以及课程与职业岗位和就业市场联系的基础上,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基于职业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课程设计理念开展课程建设活动,充分体现高职教育鲜明的职业特色。
具体而言,基本建设思路为:(1)立足行业企业用人需求,强调课程的职业性和开放性;(2)突出“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强调知识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3)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教育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融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4)课程建设体现整体观和以生为本的建设观。
二、课程的建设方法
1.认真上好每一堂课,积累一线教学经验。主讲教师上好每堂课,形成经验,并持续不断地改进和提高,在教学过程中逐步积累成包含教材、教学方案、教学视频等的“课程资源库”。通过一线教学,将新取得的建设成果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去,用实践来检验建设的实际成效,促使最终炼成精品。
2.师生到现场感受现实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组织学生到企业现场、人才招聘会现场参观,直接认识企业、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邀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介绍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流程和相关管理经验,使其亲身体验、感受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实现模拟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此外,课程组的主讲教师也应定期走访企业,进行广泛调研,不断征求企业需求意见,以之为基础不断调整原有教学内容、方式等教学方案的设计。
3.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训。课程组可通过社会调查、专题讲座、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的实训使学生对关键技能进行反复巩固练习,增加学生熟练程度,规范操作程序。
4.多种渠道并举,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首先,通过相互观摩教学、研讨、经验交流、共同建设课程、集体承担科研课题等方式,实现课程教学团队的共同进步;其次,通过参加进修学习,开展学术交流,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再次,通过邀请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或到校开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指导,教师跟听、跟学,不断提升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能力,实现专职教师的双师素质培养;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是通过利用专职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以及与校外兼职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及时了解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动态、标准、需求,提高其实践技能。
5.全面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技术。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先进性和趣味性,加强学生与教师的实时交流,使广大学生得到最优质的教学资源,还可以方便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化、个性化学习。
三、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1.制定《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目标。以培养容纳高职学生就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岗位能力为着眼点,强调“面向人力资源管理一线”,依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制订好课程的整体教学目标以及各教学单元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2.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建设。根据《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建设目标,构建适应性和技术技能应用性这一高职教育本质属性的课程体系。该教学内容体系不追求学科的完整性,而以满足高职学生就业市场需求为出发点,强调知识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3.课程实践环节建设。本课程实践环节的建设将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目标,采用社会调查、专题讲座、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的实训。根据六大教学模块的主要工作内容设置相应的实训任务,注重岗位针对性与综合性相结合,突出实践教学在高技能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体现实践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现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过让学生到企业、人才市场去实地调查的方式,达到既增加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感性认识,又把知识讲授融入到真实工作环境中去的目的,理论与实践更加紧密结合,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更直观、深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专家、兼职教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等到学校开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最新管理动态和实践中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的具体应用,帮助学生启发思维,开阔眼界。通过利用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实战型实训系统,全面模拟企业人力资源的典型职能和工作,使学生通过解决企业人力资源工作中碰到的实际问题,掌握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结构、职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方法和技能。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将枯燥的理论主动应用到一个逼真的具体场景中,促使学生关注现实问题,激起其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尝试热情。收集并制作大量与课程内容配套的、实时的人力资源管理案例资料。教师的指导要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
4.师资队伍建设。紧紧围绕“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求展开师资队伍建设。按专职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1:1的比例引入兼职教师。通过相互观摩教学、研讨、经验交流、共同建设课程、集体承担科研课题等方式,实现课程教学团队的共同进步;通过参加进修学习,开展学术交流,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通过利用专职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以及与校外兼职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及时了解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动态、标准、需求,提高其实践技能。最终,逐步形成以“双师型”主讲教师为主体、企业兼职教师占一定比例,结构合理、人员稳定、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效果好的教学群体和教师梯队。
5.教学方法建设。在教学方法上,力求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教学方法的建设。根据《人力资源管理》这门课程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方法实施教学。力求使学生在进行专业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增强对人力资源管理基本方法与技能应用的感性认识,充分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清晰的专业理念、高超的专业技能和敏锐的专业判断能力。课程教学在任务安排和设计上将遵循由易到难(即通过图片、实用表格、实例等形象化的材料阐述知识和任务,以可感知、可想象的教学情境和任务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案例到实训(即先呈现企业真实的案例并对之加以讲解,再结合情境设计实训任务)、由实践到理论的方式相结合(即在每一个模块及任务结束之后再将教学任务结果及模块理论进行分析和总结)。
6.教学手段建设。在教学手段上,充分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利用多种媒体进行授课。采取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人力资源管理经营实战演练等虚拟企业与项目,构建全真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7.教学资源建设。围绕专业课程教学,开展《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情境设计、单元设计、授课计划、课件、试题库、案例资源库等资源的建设,整合完善已有的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料,使课程教学团队能实现标准相同、资源共享的目的。所有教学资源全部免费上网并开通网络交流平台,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 谢一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2] 陈胜荣.《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研究[J].中国高教探讨杂志,2008,(158).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教学;模拟实践教学;实训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1-0296-02
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的21世纪,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备经济、管理、法律及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学生,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或教学、科研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由于中国设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时间不长,相对其他成熟专业课程来说,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还处于摸索阶段。传统教学中教师单纯强调理论授课的方式,由于缺乏实际应用而显得单调,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结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应用性极强的特点,为提高教学效果,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根据社会需要采用适宜的课程教学方法培养合格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将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
一、运用多种实践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继续、扩展和深化,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织部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需要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改革,注重实践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实施课内、课外实践教学。
1.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把典型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案例进行处理后引入课堂,让学生根据案例提供的信息,结合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进行分析、讨论,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案例教学法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逼真的管理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经历一系列管理事件,接触各种各样的组织场景,通过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提高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采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应选择内容新颖、代表性强的真实案例,结合教材中的理论,以案例为引导,通过深入细致的剖析,渗透相关理论知识的讲授,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探索精神。案例教学法的方式灵活多样,可以教师讲授,也可将学生导入案例模拟环境进行讨论与分析。引导他们自主诊断案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可遏制学生的学习惰性,也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过程中,不但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与积极性进行讨论分析,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扮演的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讲授法里的说教者和管理者的角色。例如,教师需要抓住案例的要点,高屋建瓴地提出切中要害和关键性的问题,促使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帮助他们拓展视角,注意并发现更重要的问题。
2.研究式教学法。研究式教学就是以理论研究为基础,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研究,并写出小论文或研究报告。研究式教学的内容一般都是与本专业相关的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教师讲授的是研究性的成果,并通过研讨放大和深化自己的理论成果。同时,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内容的取舍、讲授的重点、授课的方法和时间的安排等。研究式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是研究式地“教”和研究式地“学”。前者对教师的定位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简单地回答问题,而且还要使自己的授课具有科研含量,对学生关心和提出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研究,并在理论与学术研究的层面上做出有一定深度和新意的阐述,给学生以启发,达到理论学习和能力培养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的讲课一定要有科研成果的支撑,一定要有一定的科研含量。后者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联系实际认真学习,边学边思考边研究。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课程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寻找本专业当前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思考和研究。在研究式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前对讲题有所了解和思考,在教学中要积极配合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在研讨过程中,可采取学生讲、大家评、教师作总结或师生对话等方式开展灵活多样的研究式教学方式,教师在其中发挥组织、激励、点拨和督促作用。研究式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要紧紧围绕研究式教学这一中心来开展。首先把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统一考虑,系统地进行有机协调。按照教学阶段的统一导向,对听课、辅导、答疑、小组讨论、阶段考查等各个环节进行统一布局,要求学生围绕自学、听课、交流、考查四个基本环节,以自学为基础,听课为中心,交流为关键,考查为制度,通过考查检验学习效果,进而确定每一环节的重要性和相应的组织形式,使各个环节相互呼应,获得研究式教学的整体性效果。在研究式教学过程中,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必备的背景资料和理论知识,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
3.双向互动教学法。双向互动教学法的引入改变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传授基本知识和理论,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所采用的双向互动式教学主要运用以下几种方式:(1)小组讨论。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就某一问题,如激励,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专题汇报和小组辩论,讨论各种激励模式,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学习,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在小组讨论中,教师更关注对学生讨论方式、学习方法的指导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达到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教学目的。(2)模拟练习和游戏练习。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的模拟练习方法是程度不等地模仿、再造出真实的管理环境和工作任务,在这种环境里让学生学到知识和基本原理。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缩短由学到用的转化过程。此外,还可以向学生提供一个近似真实的学习环境。游戏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而且还有极为重要的教育价值。在游戏中,参与者全身心沉浸于游戏之中,人与人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接纳,不断实现不同领域的融合和精神的拓展。从形式上看游戏是假想和虚拟的,但游戏者在游戏中获得的知识和体验都是真实的。
4.情景模拟教学法。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情景模拟教学法可充分体现这一特点,即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定的情景,让学生模拟实践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人力资源实际操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招聘,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扮演招聘人员、应聘者及监督评分人员,招聘人员组成“公司”并设计招聘广告、撰写职位说明书、组织对应聘人员进行测试;应聘人员精心准备到各“公司”进行面试;监督评分人员则负责为招聘及面试人员打分,进行汇总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后,由教师组织“人才招聘会”。招聘会期间,招聘人员多方查阅资料,为面试者预备了许多问题,面试人员也进行了周密的准备,对招聘人员的问题认真回答。通过模拟人才招聘,使各小组同学在一起研究探讨问题,强调团队协作,培养团队精神,让组织智慧发挥到极致。此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
5.开放式教学法。为了深入理解和把握课程内容,更好地反映认识规律,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深入工厂企业事业单位调查参观与实习;让人力资源管理者走进校门、走进课堂,介绍他们的实践经验与体会,这就是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开放式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走出“象牙塔”,体味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丰富感性认识,提高实践能力,增强团队意识的作用,从而增强学生的人格力量,从而在教书的同时实现育人的目的。
二、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建议
1.进一步改革教学模式。虽然《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思路、内容与方法基本成熟,但仍有改进与提升的空间。可以进一步改革教学模式,扩大实训力度,采用模拟公司的形式,让班级的各个小组分别模拟公司的各个职能部门,设计真实的工作场景。如制定人力资源规划书、编写工作说明书、撰写招聘广告,制定绩效考核方案与薪酬发放等。
2.加强师资力量。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不仅要具备理论知识,而且还要具备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或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工作经验。他们不仅是教学工作的承担者,而且是组织安排的领导者和学生工作的指导者。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教师的培养和梯队建设,通过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实际工作水平。比如与兄弟院校的交流、与企业合作授课、建立实习基地、利用假期送教师到企业兼职锻炼等。
3.进一步拓宽实践平台。首先,充分利用校内平台,利用校内各种资源对学生进行实践训练,比如各职能部门、学校餐厅、超市、社团、学生会、团委、纪律委员会等。其次,利用实习基地对学生进行集中全面的实践训练。最后,开展校企联合,拓宽实践渠道。学校及授课老师可以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联系企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参考文献:
[1] 王晓莉.大小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实践与探索——以“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为例[J].科教文汇,2010,(6):42-44.
[2] 何东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探讨[J].经济师,2007,(7):143-144.
[3] 游传新.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决策与信息:下半月刊,2008,(6):98-99.
[4] 崔颖.建立地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对策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3).
[5] 钱士茹,吴笛.亲验式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教学中的应用[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
[6] 钱士茹,顾敏,何新敏.多元化HRM教学方法与实践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1.1课程教学与企业发展脱节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现代企业的经营环境和经营模式、发展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当前,很多《人力资源管理》教材并没有与时俱进,及时更新修订,而且大多数的授课教师也没有根据新的变化对讲稿进行补充和调整,教学模式也没有发生变化,致使很多学生毕业后在实际工作岗位中发现在学校所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与企业的实际情况有很大的差距,所学理论知识用不上,工作理想化,致使学生在课堂所学与实际需求相脱节。
1.2单一授课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性很强,教学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掌握理论和技能,在实际应用中解决企业面临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传授必要的知识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很强的自学能力。目前《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无论是培养模式还是教学过程、课堂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还是结构式课堂讲授。同时,授课教师本身就是由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多年教学工作养成的教学方式与方法要改也难,加上还有环境、条件、氛围、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这也就是教学成效并不理想的原因所在。
1.3学生了解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动力不足
职院学生毕业后要尽快地适应社会,熟悉工作流程和工作要求,就必须在大学学习期间对社会、对工作岗位要求有较多的了解和熟悉。在授课过程中,尽管大部分教师会要求学生走向社会,通过企业实习或者企业调研来更多的了解社会和熟悉工作要求,但很多学生缺乏这方面的动力,不少学生针对这些教学要求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对岗位工作流程和要求进行全面了解。[1]
2安顺职院提出的“S-ESE”人才培养模式
2009年9月以来,为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安顺职院以8个高职专业作为试点,努力探索和实践“S-ESE”人才培养模式。2013年以来,为加强内涵建设,在全院所有专业全面推广实施。“S-ESE”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学校和社会紧密结合,共同制定出人才培养的标准和内容,并通过学校与社会之间循环往复地共同组织实施人才培养的过程,从而培养出合格的人才的培养模式。具体来说,“S-ESE”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S:Student),企业与学校根据企业、行业用人的要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人才培养内容、人才培养计划(ES:Enterprise,School);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采取三层螺旋递进循环的教学模式(SE:School,Enterprise),培养出符合企业、行业需求的合格人才。[2]“S-ESE”模式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做到学校与企业“三共同、三循环”。“三共同”是指学校与行业、企业参照行业职业标准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的标准和要求,共同建立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实现校企双方在合作中互惠、互利、共赢,培养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三循环”是指第一层循环(了解层):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周等时间,到行业企业参观了解所学专业,初步形成专业思想,学生制定自己的三年学习计划;第二层循环(理解层):将相关教学课程的实训前移到行业企业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并在各寒暑假要求学生到行业企业开展专业见习和社会实践,并逐步修正自己的学习计划;第三层循环(掌握层):将综合实操课程(毕业实习)安排在行业企业进行综合实操技能学习训练,从而做到“S-ESE”教学的主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实施“教学-实践-再教学-再实践”的工学循环,整个学习过程在学校与行业企业之间交替进行,使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呈螺旋式上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3“S-ESE”模式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应用
“S-ESE”模式的核心思想就是企业(行业)与学校共同育人,通过企业(行业)与学校通力合作,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技能型实用人才。在《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S-ESE”模式的“三循环”进行有机结合,提升教学质量。
3.1第一层循环:感受+印象
第一层循环(了解层)中,我们利用新生入学教育周、周末、课外活动时间等由专业组组织学生到当地企业、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参观了解所学专业。采用观摩讲解、集体讨论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使学生初步形成和树立专业思想,并了解人力资源课程的学习内容,针对学习课程和专业要求,让学生制定并撰写出自己的学习计划。这一层循环环节,实际上也是给学生树立专业的感受和印象。
3.2第二层循环:互动教学+一线实践
在第二层循环(理解层)中,采取互动教学和一线实践的方式。主要采取理论加实践的方式进行,理论课主要由校内教师进行,实践内容由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理解课程的内容。互动教学时,在校内完成理论教学,教师应该避免采用灌输理论知识的方式,而是采用提问和分析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诱导、启发、鼓励学生对所学问题和现象进行思考、讨论,再由教师结语、答疑,让学生自己思考和进一步深入的学习。[3]一线实践时,实训课内容除了在学校的实验室开展实训项目而外,还分组组织学生企业、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继续进行课岗对接。讲解和训练学生核心职业技能,采取“教、学、做”一体化方式教学,突出技术技能的培养、理解和掌握。
3.3第三层循环:案例教学+实践操作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教学改革 现状 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22-02
序言
人力资源管理学科培养的目标就是为企业提供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型人才,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而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尚不能真正的实现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对课程进行改革,提高人才培养效果。
1.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的有效性分析
我国目前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效果不容乐观,学生质量尚不足以满足企业的要求,这就反映了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脱节,这也是目前学生就业率不容乐观的主要原因所在,所以,对该课程进行改革,使毕业生的能力更加符合社会与企业的需求,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增强企业的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学校的良好发展,将科技成果转化,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1.1于专业教学的有效性
从专业教学角度而言,加强实践性的教学内容,能够让教学手段更加丰富,也能够为学科的发展提供基础数据,对于学科的评估,以及后期专业的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加强实践教学,能够通过学生在社会中的实践对该专业的各种理论进行检验,对于该专业理论的发展,知识体系的补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通过学生的实践,也能够让书本上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体现了知识的真正价值所在。
1.2 于学生能力发展的有效性
期末考试的一张试卷,并不能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充分测试,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也很难真实的反映,实践教学,是对学生真实水平最好的测试,能够让学生发觉自身知识的不足,从而更好地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实践教学也能够让学生提前接触社会,增强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为日后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2.1 教学先进性不明显
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学校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当是先进的、符合社会发展现状,满足社会需求的知识;高校不同于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只注重于实际的应用,而忽视对管理理论等的学习,不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高校教学中要体现教学的先进性,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科动态,将最为先进的管理理念,企业和社会最新的管理需求,以及实际管理中出现的最新的问题等向学生予以介绍,而不能只是局限于课本教材,给学生介绍一些陈旧的基础理论。而目前这方面工作显然还不够到位,教学的先进性并没有明显的体现出来。
2.2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联系性不强
目前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脱节的,理论教学完毕之后通过试卷考试就完成了对学生的考核,而并没有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统一起来,设置统一的考核标准等,学校的只重理论不顾实践,也导致学生对实践教学的不够重视。
2.3 专业教学理念存在偏差
目前由于学校对老师的考核标准不合理,使得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对学生倾注所有的心血,而将更多的时间用于自身项目的研究与论文的书写中,为自身的评职称和晋升等创造条件。所以现阶段的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像应付差事,将教学当作一项任务,而不注重学科的培养目标与实际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也不甚关心,对提高教学效果等更是不甚关心。
2.4 缺乏良好的专业化实践环境
人力资源管理是与人打交道的学科,实践的关键在于对企业员工进行实际的管理,这就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有着自身的特色与困难。其他理工科或许占用一间房屋,购置些许设备,就构建了学生实践所需的环境,而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则需要到真实的企业内,参与到企业的实际管理之中。而企业不同于实验室,可以任由学生发挥想象力,即使实验出现失误,也不会造成严重的影响,人力资源管理一旦在企业内犯了错误,例如管理出现失误,就会造成企业内部管理的混乱,使企业遭受真实的真金白银的损失,商场如战场,自然使得学生的实践很难在企业进行。
3.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改革的有效措施
3.1 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立足于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
课程教学过程中,在注重基础理论教育的同时,也要紧跟时代脚步,把握时代脉搏,对于社会和企业最新的需求进行分析,对于最新的管理理论进行研究,并且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更多的关注社会与企业的变化,通过学生不断地总结与提问,提高师生互动频率,改善教学效果。学生的自发学习与课堂提问,也有助于老师适时的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从而使得教学更有针对性,也更与实际生产生活相挂钩。
3.2 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专业教学课程建设
(1)统筹课程安排。人力资源管理所需的知识很多很杂,这就需要学校合理的设置课程,做好不同层次学习的准备工作,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够循序渐进,通过多学科的综合而水到渠成。无需刻意去追求人力资源管理学科的整体性,黑猫白猫,捉住老鼠就是好猫,人力资源管理同样如此,只要能够提高管理水平,实现有效的管理,就应当对其吸收借鉴。
(2)优化教师资源。首先通过系统培训,全面提高任课教师综合素质。一方面,注重教师在教学理念、态度、方法、技巧等方面的教育培训,选送教师至有特色的高校、科研院所或大型培训机构进修深造,或参加由实战专家授课的专题研讨与技能培训;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通过产学研合作、实践基地等平台,支持教师到地方企事业单位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合作攻关。
(3)改革专业教学考核方式。目前对学生的考核主要通过期末的考试,而期末考试占的比重太大,又容易造成学生平时不努力学习,到期末考试出现作弊行为,“高分低能”现象从某一个侧面反映了传统考核方式的弊端。期末考试的方式貌似公平,实际上反映了老师责任心的缺失,对考核方式进行改变,就需要老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学生的培养上,对学生课堂的表现,学习的积极性,提问的频率,学习过程中的思考等综合评价,对学生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价,对学生试卷成绩反映出的深层次的学习状态进行评价,从而得出最终的综合得分。
3.3 加强理论教学与教学实践的联系,落实专业实践教学
(1)设置“能力先行”的实践教学内容。目前学校的教学计划是学校根据自己的研究而制定的,对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考虑较少,所以,课程改革首先要对教学计划进行改变,更多的关注社会和企业的需求,让他们参与到学校的教学技术制定之中;教学内容也要更多以实际应用为主,注重于解决企业的实际管理问题,学校还可以参考相应的证书考核内容来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使学校的培养更加符合国家和行业的要求。
(2)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不同,需要资金的支持,也只有充足的资金支持,才能让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实验室与实践教学真正的开展起来。可以在实验环境中模拟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在模拟活动中,可采用情景模拟、方案设计、角色扮演等方式,逐步提高学生的决策水平,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通过大量的训练,才能帮助学生真正的领悟人力资源管理的精髓。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模拟要发挥实际作用,不能是本专业学生的自娱自乐,而要扩大其影响范围,可以将实验室对学校毕业生进行开放,帮助其他专业毕业生模拟毕业面试,从而以企业招聘者的身份对毕业生提出建议,帮助其纠正应聘中出现的问题,真正的发挥实验室的作用。
结语
综上,如何将人力资源管理课堂教学与实践实训相结合,既是课程教学的特色体现又是难点所在。现阶段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存在着教学先进性不明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联系性不强、专业教学理念存在偏差等问题,加大对其的分析探究有着显著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国宏.建构主义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改革[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8(1):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