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化技术转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数字化出版;学术期刊;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10-0027-02
学术期刊历来都我国学术体系之中的重地,大量的学术成果都在学术期刊中进行发表,这也是广大群众所能够接触到学术研究的重要平台。但在当前社会逐渐发展冲击的过程中,网络技术发展极大的推动了传媒的数字化,学术期刊也不可避免的要进行数字化转型。下文主要针对数字化背景下的学术期刊转型升级进行了全面详细的探讨。
1 数字出版:时代的必需
在当前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将数字化作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出版产业开始浮现出现。我国的出版业也开始朝着数字化的方向进行探索、尝试,数字化出版已经得到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就目前我国的数字化发展来看,其发展的趋势是极为迅猛、惊人的,这也恰恰揭示了21世纪出版行业发展方向。
以往传统的出版形式和现代化的数字化形式相比较而言,不管是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出现了较大程度的变化。首先,现代化的数字学术期刊形式自身所和网络信息有着较多的共同点,具备了及时、开放、多媒体等特性,这方面的特性存在促使其出版周期大幅度缩短,同时在价位上也更加适宜,无论是在查阅方面还是在检索方面,都有着极大的便捷性;其次,数字学术期刊的成本投入更低,几乎完全脱离了传统出版的步骤,减少了大量的人力、物理、财力投入,促使出版产业本身能够更加的环保、绿色;最后,数字化的学术期刊扩大形式更加有效、便捷,能够有更多的读者进行学术期刊阅读。
2 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
学术期刊之中所刊载的作品、内容都是具有着创新学术性的研究成果,这方面的内容和传统的科普性期刊、文化性期刊有着本质的区别,学术期刊的深度要远远超越其他类型的期刊内容。显而易见的是,学术期刊本身属于较为小众类型的刊物,但即便如此,学术期刊在整个学术领域之中,占有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术期刊不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发表、传播平台,同样是也是对于学术进行传递、传承的重要工具,此外,学术期刊还兼具对于学术研究方向进行引导的作用。在学术期刊内容之中,其刊物本身的办刊方针、栏目组件等方面,都能够清晰的反映出办刊人员对于当前学术研究问题所呈现出的反思以及敏感性,以及对于基本学养所呈现出的鉴别能力。
3 转型升级形式
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高度重视新技术对于传统产业所带来的革命影响,并且针对出版业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数字化建设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的学术期刊业也不可避免的走上了技术革命以及技术创新变化,学术期刊由于自身所处的领域特殊,并且影响较大,其自身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了行业领域之中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我国的学术期刊数字化发展,正在逐渐经历着多个不同的阶段,从以往产同的电子版以及纸质期刊网上数据库逐渐发展到了网站创办以及网页阶段。
就目前来说,我国当前的学术期刊,主要是采取两种形式来进行数字出版工作,首先是对通过系统的性质开发网站,开发出具有完全独立自主版权的主页面,或者说建立起独立性较强的网站,这类型的数字化方式所涉及到的方面过多,只有少数单位能够做到;其次,加入某个大型的期刊网站,这是绝大部分数字化期刊所才拿去的方式。当前,因特网上已经存在了大量的学术期刊网站,这些网站的出现促使学术期刊的出版规划也受到了直接的影响,数字化传播体系已经对于学术期刊所勘查的内容了扩展,对于数字期刊的出版形式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延伸。对于传统的传播空间也进行了适度的改变,最大限度的丰富了传统的传播空间,并且促使以往学术期刊生产形式、消费理念得到了转变。
此外,还应当要加以重视的是,我国当前的学术期刊网络化还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所在:1)期刊创办者本身对于当前网络时代下的数字化认识程度不够深入,这直接对于数字化学术期刊的发展、创新再来了影响;2)没有较为完善的法制、规范管理体系,数字化学术期刊本身属于一种信息产品,它的产生可以来自于某些机构也可以是某些期刊社,但是始终和传统体系有所差别,并且这方面还没有严格的管理系统存在;3)编辑部门本身没有对于学术期刊自利,绝大多数期刊都是直接采取加入大型刊物的形式,直接将自身的期刊经营权转让给大型网站,在这样的情况下,极大得限制了数字期刊体系本身的发展。
能够明显看到的是,我国的学术期刊数字化体系发展,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我们必须要针对我国的数字学术期刊建设有针对性的特色战略,全方位的扩展数字出版能力,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数字学术期刊的作用,满足群众所呈现出的需求。并且在不远的未来,将会切实有效的实现更加个性化出版、即时出版、远程出版等多种形式的出版形式,并且这已经不再是不可能实现的详细。此外,我国的学术期刊还应当紧随世界发展的脚步,把学术期刊的发展完全围绕着数字期刊的发展努力,针对各个方面的已有资源进行重组、优化,构建出更加符合中国发展需求的特色学术期刊模式。
4结论
综上所述,学术期刊的生存根本就是要不断的生产和传播,这就需要针对学术期刊所特有的生产模式、传播形式、读者接受内容的方式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转型,同时学术期刊也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够促使期刊行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学术期刊务必要对于以往传统的观念进行转变,最大限度的改变学术期刊产业结构、运作模式等,以此来推动学术的数字化发展进程。这是我国学术期刊所必经的出版改革,也同样是数字出版向传统出版形式所提出的挑战,所以必须要对于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考虑,为数字化学术期刊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邓美艳.数字出版―高效期刊发展面临的新课题[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09(1).
关键词:竞争力;产业链;低成本;出版产业
中图分类号:G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5079(2020)15-0-02
一、引言
时代的发展促使数字出版产业不断发展,合理地处理好文化与科技的相互融合,是当前数字出版行业的重点。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从计划经济向着市场经济的转变,我国的数字出版产业的完善,让传统出版行业具备了更好地市场竞争力。而科技与文化的融合,不但加强了出版行业的竞争力,也保障了文化的不断创新,提高了市场需求也使科技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技术只是一种技术,真正的推广使用与广泛采纳需要与社会文化的历史背景相结合。
二、出版活动向低成本转化
出版技术的进步,在出版业中可以体现为三种实现,经济实现、政治实现、文化实现。其中经济的实现是最重要的实现。随着技术的进步,出版模式逐渐走向低成本、高效率,这种转化方式增加了社会财富的总量,并且提高了科学技术对于行业的应用,而随着数字出版的相关领域的不断扩展,技术的因素在出版活动中的地位也被强化,技术的进步也使出版活动向着低成本和高效率转化,这也为出版行业带来了生机和新的发展途径。而出版业一直在人类的文化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出版相关的领域由文化领域开始向着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文化属性的多方面产业发展,也能感受到科技的创新与文化融合的影响力与塑造力。
三、技术推动出版行业内部管理科技化
文化科技的融合也推动了出版界的内部管理的改革,随着技术的推进,出版信息管理系统以及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推进,让出版行业提高了内部管理、企业决策的准确性以及企业的竞争力。从另一方面来讲,出版行业的发展对于相关技术的进步也起到了推进和引导的作用,使得文化科技融合双方互相得益,而出版产业也随之发生了需求的变化,行业的需求使数字出版技术的社会需求增加,也使科技得到促进。
四、文化科技融合的出版商业模式转化
由于数字化出版模式的出现,对于传统的出版模式是一种冲击,这也促使传统出版产业转型,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进入到传统出版产业,新的数字出版的商品开始产生,电子图书、电子阅读器以及手机阅读产品等。这些产品的出现有效地减少了有形的原材料的消耗,掌握数字化的生产设备以及复合性人力资源,也开辟了全新的市场,数字阅读。目前的数字阅读企业也打破了传统阅读企业的垄断。随着商业模式的转换,对于出版产业来说,出现了全新的经营手段和盈利方法。战略定位的更改使出版产业的形象发生了转换,而业务网络的商业模式也使战略定位进行的各种核心业务和相关业务与客户产生联系。而核心的资源也使出版企业需要的各种资源能力,提供了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以及各企业不同的差异化服务。
五、出版产业的产业链數字化转变
随着文化科技的融合,数字出版改变了传统图书的产业链,产业链也发生了转变,产业链的上端变为数字内容开发,而数字内容开发是数字出版的发展基础,而在数字化的产业链的上游,由数字出版的内容供应商为主体,将图书、版权等内容售卖,并且从销售中分成。而在产业链中游,是出版商的数字内容出版和对于用户的技术支持,并且同网络的运营商共享收益分成。而在产业链的下游,则是数字的终端生产,以及相关数字出版的平台和分销,当传统出版社实现数字化的转型后,要明确自身在产业链中的位置,并且进一步的开展数字出版的业务,在产业链中要成为传统出版企业向数字出版战略规划的立足和方向。
六、文化发展与出版产业转型的互动
文化对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体现在文化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借助体现群体的共有价值的方法,并令群体成员依此来进行经济生产的程序;第二,文化会影响群体的公平,影响在群体里的决策;第三,会对群体追求方向和社会目标发生影响。文化系统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出版产业转型。数字媒体文化加速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进程,也打破了出版的垄断,随着数字化出版的转型,出版不再是少数人的事业,目前的出版业已经形成了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消费品,也对大众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这些数字出版作品,具有开放性、形式的结构性、内容的动态性等特征。文化价值可以引导出版产业的转型,而数字媒体文化的出现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媒体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并且也融入了更多的文化,网络传播体现技术理性、工具价值,并在互联网上缺少相应的控制机制。也是目前在转型其产业发展以及社会进步所需的重要要素。
文化冲突也揭示了当前出版行业转型过程中的困境。新旧文化冲突的诞生反映着目前物质生产力的提高,而目前的传统出版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受到了两方面的文化冲击,第一方面是技术革新,从侧面体现出了现代社会意识的进步与发展;第二方面是文化选择,经由增长方式的转型,文化的选择也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双重问题,虽然数量不多,时间也不长,但是数字出版所创造的市场价值已经超过了传统的出版企业,所以传统出版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是极具重要性的。
虽然每个企业面临的挑战以及面前转型道路各不相同,企业还是能借鉴已经部署的技术以及现有的成果,并从中获得经验。
一、数字化转型成熟的4个阶段
阶段1:企业内部透明度
转型始于交流,企业内部的交流尤其关键。转型的第一步是要协调企业内部的体系与流程,以消除部门与运转的冗余。许多企业管理层可能会觉得内部评估无济于事,但事实证明企业评估将大大减少企业所面临的内部挑战。
阶段2:网络化供应链
在行业中,相互竞争的并不是单个企业,而是企业背后的不同供应链。在当今社会,成功的秘诀在于延伸价值链内的和谐合作。从前,许多企业依赖电子数据交换(EDI)以及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数据来获取商业合作伙伴的信息,或增加整体运输系统的透明度。但是,EDI无法代表大局,而企业的物流合作伙伴有时并无法提供深入覆盖整个供应链的信息。为了真正提高整个供应链的透明度并促进沟通,所有的合作伙伴以及供应商必须通过同一个网络联系起来,并共享信息。
阶段3:顾客需求
透明的端对端供应链能创造新的合作机会、改善/简化流程、并将洞察力转换为行动。处于该成熟度阶段的企业更加了解顾客需要的产品,以及顾客需求产生的时间。是因为这些企业拥有察觉并应对需求模式的能力。在阶段3,通过体系自动化程度的加深、企业资源规划(ERP)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等体系的有效扩张,分析以及智能化水平突出的企业能有效将其愿景转化成现实。
阶段4:预见性
数字成熟前3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消除冗余,并在全球供应链中建立连接的、集成的、以及能够快速反应的节点。只有实现这两点,企业才能实现长足发展。而在第4个阶段,企业已经与其供应商建立了高度的连接,能充分利用高级分析法以及机器学习来定位并回应消费者需求,并能使用自动化与先进制造技术来定位顾客群体、确定生产时间、并生产出符合顾客需求的产品。网络变得具有预见性。
二、数字化转型影响的5个方面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案例不绝于耳,这证明了企业进行转型和发展的决心。例如,阿迪达斯在启动转型前,表现并不及竞争对手;而现在,它已经成功赶超,成为运动产业的领军品牌。创新不是一夜造就的神话,是企业在获得惨痛的教训后,意识到数字化转型不仅意义深远,而且道阻且长。以下是数字化转型影响的5个方面:
数字化转型对AI的影响
随着处理速度的增加和收集的数据量呈指数级增长,创建的算法将产生越来越丰富的预测。因此,当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和收集更多数据时,会加速人工智能产生的影响。例如,在市场营销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个性化的服务,比如当一个电子商务网站推荐产品的时候。
另外,AI在医学中的用途十分广泛,未来将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
数字化转型,指的是一个组织对周围环境变化的响应方式。如今消费者的期望已经发生了变化,竞争趋势也已经改变了。数字化转型就是一个组织对其周围环境变化做出的反应,包括有些公司必须做出的内部变革。
对于已建立的组织来说,这些变化有时候意味着必须解散部门,并且改变员工之间的沟通方式和进行信息共享。目标是与客户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使组织上下能够一致发声。我们看到了行业和公司不同程度上的数字化转型。
在一些行业,如零售业,外部环境迫使他们做出巨大的改变。一些零售商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但也有一些零售商反应迟钝,玩具反斗城(Toys R Us)就是一个大零售商倒闭的例子。
数字化转型对IT基础设施的影响
根据数据存储位置,需要不同的技术人才。如果在企业内部构建这些资源数据,那就需要基础架构人员来构建,管理维护它。大部分的公司都是使用云计算产品,企业内部都缺少真正的数据管理维护人员。当出现紧急情况时,让企业显得不知所措。为了与内部和外部客户更紧密地配合,IT部门必须比以往更灵活和强大的适应能力。
数字化转型对企业IT管理人员的影响
企业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指导和培训,员工也应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学习,以适应新环境。
数字化转型对企业IT部门的影响
数字化转型对企业IT部门是有风险的,真正的风险其实是相对性。如果企业向外部购买各种解决方案,那么IT部门有何看法?那就是IT部门到底有没有给企业提供需要的东西。如果不够灵活,或者没有让IT部门参与决策过程,那么可能无法获得IT部门想要的。这样IT部门就会被边缘化,逐渐走向死亡。
当企业购买和使用他们自己的工具和系统时,数据集成和安全性等问题仍然是IT企业的面临严峻问题。购买SaaS工具的IT部门很可能不具备将企业数据成功集成到平台中的技能或权限。因此,数据集成无疑是IT企业需要保留的关键角色之一。
IT面临着压力,因为它必须同时创新,保持卓越的运营,并且尽可能节约资金,这也正是他们被告知要做的事情。但是这三个目标是互相冲突的,而且几乎是相互排斥的,但现代的CIO任务涉及到所有这些目标。
有时公司会雇佣首席数字官来承担责任。随着市场和消费者的不断变化,企业可能会在既定的业务流程和满足不断变化的消费者期望的新商业模式之间达到一个冲突点。致力于数字化转型意味着可能在短期内投资回报率较低,但在将来会很可观。许多公司发现,即使这些投资是必要的,但这种形式的创新也是很难做到的。
目前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着下滑趋势,但是由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IT技术迅速发展及与传统行业实现快速融合,一场由数字化转型带来的产业变革正在孕育。以数字来说明,目前全球31亿互联网用户之中,中国已经占有近7亿;同样以智能手机为例,目前全球14.4亿手机用户中,中国手机用户占了4.4亿;在全球150亿物联网设备之中,中国设备约为25亿台;还有在电商领域,中国B2C规模已经超过3万亿元,全球的B2C规模约则22万亿元。
正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快了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通过融合的方式,传统行业出现了更多的增长点。以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融合为主要特点,中国传统行业正在摸索新的商业模式,形成新的竞争力。
2016年4月20日,在IDC中国首届互联网+产业创新百强论坛及颁布典礼上,软银中国、物道基金、天得一清等知名创投机构联合IDC中国评选出100家企业,成为2015年度中国互联网+产业创新企业100强。根据笔者了解到的信息,这100家企业基本上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和传统行业融合的典型,其中比较集中领域包括云计算与大数据相关、医疗健康、生活信息、流通、金融、社交媒体等等,囊括了随手记、航班管家、星图数据、梆梆安全等各自领域的佼佼者。
“如果将ICT浪潮分为三波,第一波是以PC主机为主;第二波是以PC、客户端服务器、内联网为主;第三波以数据爆炸为特征,包括云基础设施、云服务、大数据和社交商务。目前全球第三波ICT浪潮趋势已经形成。”软银中国合伙人张柏舟介绍,自互联网+等战略提出以来,受服务行业、信息消费、O2O、移动设备的普及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在ICT创业创新方面的投资将会大大增加,到2020年前后,中国的投入将远远超过美国。
高职院校肩负着服务区域经济,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由于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性、开放性的特点,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得到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一种职业教育方式。它包括所有以学校与企业部门合作为表现形式的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工作相结合的教育形式, 涵盖了德国的“ 双元制”、美国的“ 合作教育”、英国的“ 工读交替式”和日本的“ 产学合作”在内的各国各种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如何突破校企合作的困境, 打通工学结合的坦途, 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机制, 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近几年来,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坚持不断探索、创新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深化校企合作, 形成了“制产品、砺素能、达标准、取单证”的 “生产性实训”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特色。特别是通过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生产性实训平台”,进行生产性实训的教学模式创新,有效地拓展了校企合作的空间, 实现了互惠多赢的效果。
一、生产性实训平台的建立
我们根据教学内容要求,选取了具有多年合作经验的西安专用机床厂作为校企合作单位,该企业是原国家机械部定点生产汽车、拖拉机等发动机修理机床、机具的专业技术厂家,是“中国汽车保修设备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机床工具工业协会”理事,是集成为科研开发,生产制造,销售为一体的科技先导型企业。产品类型有T81系列缸体轴瓦镗床,T82系列连杆瓦镗床,TM82系列连杆镗磨床,3M97系列缸体平面磨铣床等10个品种21个规格的产品,畅销全国二十九个省市和世界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西安专用机床厂所有机床电气产品的安装调试任务由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实训教研室将产品课题化,不同的产品的复杂程度不同、控制方式不同,结合的课题也有所不同。然后组织学生通过生产性实训来完成。在生产性实训中体现了“学做合一”,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实训教学与产品加工实训室过程合一,从而在实训中能生产出一定的产品,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降低了实训教学成本。
二、生产性实训的运行机制
(一)课程标准与企业的产品安装结合
生产性实训首先是为学生创造一个真实的生产性工作环境,在该环境中使学生的“工”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电气自动化实训教研室作为生产性实训教学的执行部门,首先是代替了一般企业的电气安装车间,其次将校企合作单位的全部电气产品的安装任务在自动化实训教室完成。同时,利用学院人才技术等优势,为企业排忧解难, 提供各种技术服务。
由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负责人与自动化实训教研室对企业提供的产品电气原理图、工艺要求及工艺文件进行研究,根据产品的特点及生产要求,对产品进行课题化。在实训教学课程标准中进行明确规定,课程标准中的双速电动机控制线路安装训练、线槽配线工艺训练、机床电气线路的故障检修、变频器的安装与调试等课题都与相对应的电气产品来完成。所有的电气生产任务都与典型生产机床电气控制电路课题相结合,同时与线槽配线工艺、机床电气线路的故障检修相结合。通过生产性实训环节,使课本上抽象的理论知识通过实践掌握。
(二)生产性实训的开展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在校的实训由4个学期共31周组成,内容涵盖职业资格标准要求。学生第一次实训时,主要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第二、三次实训时,根据企业的生产任务,结合实训课题进行生产性实训,第四次实训主要进行综合强化和提高训练,并取得高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书。具体教学时通过任务驱动,项目载体教学方案的引导,运用一体化的教学和生产性实训场所,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学做结合” 采用“电气产品—产品任务课题化—工作任务—实施—评估”五步教学法,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培养独立或团队协作分析、解决问题,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能力体系。
(三)成立领导工作机构,确保生产性实训进行
在生产性实训过程中,为了协调企业生产任务与学生实训过程中的教学任务的关系,我们成立了常设机构——工学结合领导小组,该机构既有企业技术人员,又有企业的生产部门负责同志,既有学校教学管理人员,又有实训教学的教师参与,从而保证生产性实训平台的正常运行。
在生产性实训过程中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学校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和教学培养目标要求,制订并实施实训教学课程标准,作好企业产品的电气生产任务;企业选取思想、业务技能素质好的工人师傅来承担学生的指导教师,协助学校共同完成对学生的培训任务,对实训学生进行企业文化教育,结合企业生产实际组织现场教学和技能训练, 并组织学生完成生产任务。
三、生产性实训的优越性
(一)有助于学生了解工作性质, 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
生产性实训平台的建设,有助于学生了解工作性质, 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 熟悉岗位要求,掌握职业基本技能,特别是对于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学生深入业务领域, 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并结合岗位环境, 培养职业关键能力,及早形成职业能力, 这样在未来就业时就能够驾轻就熟、快速上岗, 成为受企业欢迎的高技能人才。因此,生产性实训平台的建设, 对培养学生职业适应能力, 促使学生由“准职业人”向“职业人”转型, 具有重要意义。
(二)有利于提高了学生的产品质量意识和节约意识
由于生产性实训过程中,引入了企业的管理模式,学生实训的产品将直接作为产品发到用户手中,所以要求有严格的产品检验过程。西安专用机床厂是通过ISO2000认证的企业单位,因此有一整套产品的检验制度,如PDCA管理模式、4M作业管理法提高产品质量,改善作业方法,提高劳动效率;守时制度、质量意识、安全文明生产意识。尤其是电气作业人员的团队协作精神和一丝不苟、乐于奉献的作风,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思辨能力及实践创新能力。
(三)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提高
我们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多年来采用工学结合的生产性实训的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实践教学,尤其是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接触到具体的生产任务,从而 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充分的应用,而这正是维修电工职业资格标准中最重要的一项专业技能。所以,我们的“生产性实训”的最突出的优点就是学生的技能提升很快,与其他职业技术学院相比较,我们学生的高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率在95%以上。而大多数职业技术学院的高级维修电工通过率较低。我们的学生到单位后适应工作岗位很快,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连年来毕业生就业率都很高,初次就业率在80%以上,甚至出现用人单位提前预订毕业生的场面。
四、生产性实训的特色
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方式,而大多数职业学校采用顶岗实习的方法来实现工学结合,由于顶岗实习单位可能无法提供过多的岗位,使学生的实训场所相对分散,不便于管理;实习岗位可能与所学专业一致,对专业知识的巩固所起作用偏少;或者是把企业真实的设备、工具、环境、任务搬到校园实训室,学生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训任务,制作出一定的“ 产品”(即作品),实训的过程与实际工作的操作过程完全一致,但是没有创造经济效益。而我们的生产性实训模式是有企业的参与,以校企合作为前提,生产出有形的“产品”,创造了经济效益;同时也达到“实训课题与产品相结合,考核标准与质量标准相结合,操作工艺与实训教案相结合,企业文化与实训文化相结合”。而且在学生不出实训教室的情况下就完全接触到企业的文化教育与产品的生产,即“前校后厂”的教学环境,接触新工艺、新技术,达到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达到企业人才订单所需的基本素质,实现学生技术应用实践技能培养,也是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一大特色,受到学生、企业及专家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