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范文第1篇

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结构 实践教学

一、现今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实践教学体系存在问题分析

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经济,需要大量的建设人才,其中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这正是我们职业教育机构肩上的一大重任。但是现今的职业性学校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方面还存在着许多致命的问题,要想予以解决必须先认清这些问题的根本所在。

(一)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师结构不合理,专业教师所占比例不足,文化课教师人数过多

技术人才的培养,应用技术能力的提高取决于专业教师数量,专业教师应是一所职业教育学校的主力军,但在时下的中职院校专业教师所占比例却不尽如人意。

2.专业教师实地实践经验匮乏,不能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

近几年,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逐年递增,这就使专业学校对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有所加大。专业教师在多次培训中获益匪浅,自己的专业技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在广大偏远中职学校,很多专业教师是“转行”过来的,应为形式的需要放弃了所学专业,投入到了专业教学中来,成了“非专业”的专业教师。这批教师受多方面的制约,跟科班出身的专业教师有很大的差距,使得所学内容根本无法有效地传授给学生。

3.教师储备体系不完善,激励措施不力,专业教师后续力量不足

每年在上级教育部门招考时,很难招到职业学校所需的专业教师。学校只好从社会或自己学校毕业生中择优招聘补充。他们中有的实操经验丰富,却无法胜任理论教学;具有专业技能证书,却欠缺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参差不齐。另外,专业教师待遇跟普通教师一样,没有很好的激励措施,致使专业老师出现断层现象,专业教师后续力量不足。

(二)实践教学体系有待完善

1.实习场地、设备不健全

农村中职教育由于其地理环境的限制,加上投资力度小,实训实习条件很难保证,很多设备都是城镇同级别学校淘汰下来的东西,根本无法满足日常教学的需求。

2.实践教学中的种种问题

农村职业学校由于种种条件的制约,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明确,组织管理不力,实训教学的质量和知识的有效传达难以保证。没有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的考核办法,对实践教学的要求远没有对理论教学要求的严格。

3.实践教学中的激励措施不完善

目前中职学校教师搞科研的动力,大多来自于职称、职务的升迁, 在实践教学中缺乏长效的激励机制。激励理论不能应用于实践教学中,对老师的教学动机缺乏科学引导,调动不起老师的工作热情。

(三)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

1.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定位不准;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导,专业设置针对性不足

中等职业教育带有普通教育模式的许多痕迹,没有鲜明的职业岗位针对性,这一点在培养模式上表现的最为明显。实践教学以验证性为主,没有深层次的思考其培养人才未来的就业、创业情况。由于教学质量不高,办学特点无法显现。

(2)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相对滞后

①教育教学过程监控不平衡。对课堂教学较重视,对其他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则较少监控;对理论教学的监控较重视,而对实践性教学环节较少监控或放任自流;对教师的理论素养较重视,而对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的重视不够,“双师型”教师寥寥无几;对理论知识的考核较重视,而对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缺乏有效的考核办法。

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不适当。不重视社会各行业对中职教育的要求、评价以及信息的收集和采纳,没有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符合中职教育特色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二、多方面探索适合职业学校实践教学发展的对应策略

鉴于实践教学体系完善中的诸多不利因素,我们可以从学校、专业教师两方面入手,逐步对已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加以修订,加以完善,逐渐总结出适合职业学校实践教学发展的对应策略。

(一)制订相应的教育教学质量标准,构建实践教学的理论要求

确立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其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中职教育教学质量并最终实现实现中职教育持续、稳定、协调的发展,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塑造出符合社会需要的技能型应用人才。

(二)制定对于中职教学质量评价的相应标准,强化对中职教学质量的监控

中职学校教学质量评价的最高标准就是能否适应社会的需求和获得用人单位的好评。从根本上讲,中职教学质量评价就是判断和检测中职教育所培养的人才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实际需求之间的符合程度。

建立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强化对中职教学质量的监控。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成为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实际参考依据。

(三)建立完善的教师、学生激励机制,激发实践教学体系完善的内在动力

建立奖励制度,形成优秀教师、学生表彰机制。每学期对先进教师、优秀学生都要进行大力表彰,并通过多种途径介绍、展览其先进事迹。激发教师、学生的内在热情,激发驱使实践教学体系完善的内在动力

(四)制定可行性的实践教学方案,努力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做好教学效果及时反馈

积极开展各项教研活动,创设教师相互协作、共同提高的平台,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培养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以促进教师不断的进行教学创新、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注重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作用,使教材“活”起来。告别以往“表演”式的教学现象,积极准备好每一节课,对每堂内容做好一份可行性的上课方案,抓住学生的心思,注意所有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接受能力,并予以分别对待。把实践知识系统地展现给学生,并及时关注学生,及时做好教学效果反馈,拿到第一手效果资料,分析并注记,为以后改善教学方式最好准备。

总之,在师资队伍建设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这条路上,我们一定要从教师、学生多方面去考虑问题,从而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教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中职教育事业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程体系;建设;校长;作用

对于校长在深化课程改革过程中的作用,有人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教育改革呼唤校长最佳作用发挥”。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深对于校长在学校深化课程改革,推进学校课程体系的作用认识。

一、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中校长有强烈的感召作用

小学在深化课程改革时过程中,校长作为学校的法人代表,代表政府承担管理学校的全部责任,是学校课程建设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学习者、研究者、领导者和行动者,对于全体干部教师参与课程体系建设,首先就是用强烈的改革感召力去影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有课改感召力的校长认为:在深化课程改革过程中,校长需要将学校办成“具有精神感召力和教育原创性的高成就的学校”,校长拥有了课程改革的感召力,就会让学生、家长和教师都向往课改、投身课改。事实表明,一个有人格魅力感照作用的校长,就能凝聚教职员工向着共同的目标奋进,使全体教职员工团结友爱、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所以,提高校长的课改感召力是深化课程改革的第一需要。校长要提高课程改革的感召力,一是要接受深化课程改革的诸多新理念,要加强学习,转变观念,以观念为先导,引领新课程。二是要认清自己的角色,明确自己的职责,落实好自己的改革责任,率先垂范走进课程体系建设,积极进取开创性的工作。如校长通过以“学”促“研”,以“研”促“学”,走进课程体系建设,成为“新课改”的学习者和研究者就很有必要。

二、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中校长有决策指导的作用

校长是一校之魂,是学校工作的决策者和指挥者。校长的教育理念、工作态度、工作水平,直接决定着整个学校的发展水平。推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其中需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资源,需要形成有自我特色的课程体系。学校在课程体系建设中,需要教师、校长、家长、学生、社会人士、课程专家等广泛的参与,更需要校长充分发挥其决策指导的作用。

三、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中校长有重要的领导作用

校长在深化课程改革中是领导者和管理者,对本校深化课程体系建设有规划、组织、管理、指导的职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领导作用。

1.校长有课程体系建设的规划作用。校长是要职能要求校长对本校课改实验工作、课程开发和管理工作进行科学规划,确定长远的改革思路和具体的工作目标。新一轮课程改革,不只是学科教学改革,而是教育教学的整体改革,不只是简单地调整课程、更新教材,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校长明确课改目标,把握课改方向,组织人员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2014]4号)提出的深化课程改革的“五个统筹”任务,结合本地本校实际情况,认真研究规划本校的课程体系建设,既要制定两年、三年或更长一段时期内的建设目标,又要制定具体的工作目标和相应的工作策略、保障措施,使课程体系建设有明确的目标与清晰的思路。

2.校长有课程体系建设的管理作用。推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基础教育的一项中心工作,手校长要亲自抓、亲自管,更要重点抓、重点管。校长对课程体系建设工作的管理,一是组织,也就是以自己的权力和威信,以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动员、指挥和组织全体教师积极投身课程建设,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创新;校长要根据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规划,确定各处室、各位教师在建设中的工作职责,使每位行政人员和教师都有明确的工作目标,都能承担一定的责任,都能在推进课程改革和教育创新的过程中得到提高。二是协调,也就是及时做好课程体系建设的各方面、各环节协调工作,对学科教学、课程开发、课程培训等进行时间、设施、师资的调配等,妥然协调好各方面关系,形成合力,提高工作效率和课程体系建设的态度、绩效要及时评价,激发和维持广大教师投身课程体系建设的主动性、创造性。

3.校长有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作用。校长不仅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管理者,还应该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指导者。校长对教师课程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一是指导教师正确领悟课程育人精神,正确把握课程建设方向,帮助教师以先进的教育理念统摄具体的课程建设思考和实践工作。二是要为教师建设新课程提供具体的技术指导。课程建设的设计与实施,不仅是观念问题,更有许多方法问题、技术问题,需要校长主动给予帮助和指导。

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计算机音乐 音乐教育 教学体系

随着计算机音乐软、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日趋成熟,音乐制作已不再是一项高深莫测的技能。通过使用相关软件,音乐制作的过程可以变得更为简单和快速,甚至普通的音乐爱好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创作出自己喜欢的音乐。如今,计算机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已经十分普遍,这是教育模式适应时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已经具备了进行计算机音乐教育的条件。在计算机音乐教育中,相关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是完成计算机音乐教育的辅助手段。从目前发展情况看,计算机音乐技术正在对人们的音乐教育观念进行革新,同时促进了音乐教育内容、工具、方法等方面的变革,为我国不同层次的音乐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方向,有利于音乐教育在我国的整体发展。

一、计算机音乐教育的概念和特点

计算机音乐教育是以计算机的软硬件为基础,实现音乐的学习和创作的新型教学模式。对于高校音乐基础教学来讲,计算机音乐教育更多的是进行软件的学习和运用。计算机音乐软件种类繁多,根据各自功能大致可分为MIDI音序软件、自动伴奏软件、乐谱排版软件、音源软件、多轨音频编辑及录音软件、音乐教育软件等。对这些软件的熟练使用,是计算机音乐教育的基础,也是计算机音乐教育的目标。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推行素质教育、实现人才全面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将计算机音乐技术融入到音乐教学中,可以把传统音乐教育中单一的教学过程优化整合成为具有综合、互动、多样特性的教学体系。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充分发挥计算机音乐技术的优势,通过计算机实现音乐的授课过程,不仅可以发挥出计算机技术的优越性,并且在创新过程中,高校音乐教育将步入一个新的技术性的时代。

二、计算机音乐教学体系建设方案

本科院校的音乐学科可以在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建设两方面实施计算机音乐教学体系建设。首先,要吸取国内外知名艺术院校、重点师范大学以及综合型大学传媒学院的教育经验;其次,高校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量身订做一套能够体现新教育理念、新技术和新教学手段的教学体系。计算机音乐教学体系建设的原则如下:

(一)课程设置的“系统性”

系统性、原理性和普适性是对计算机音乐教学体系的基本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由理论一般性到实验特殊性的教学规划思想。要在对计算机音乐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充分掌握的基础上,梳理主要学科和实践课程的结构与方法,加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先进性,贯彻计算机音乐教育的授课理念,保证课程的系统性、科学性和生动性。计算机音乐教育课程结构应调整好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合理地安排学科课程内部机制,使计算机音乐教育有持续发展的活力。

(二)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在我国,计算机音乐作为新兴的学科,要想保持发展壮大的动力,关键是要对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教学导向,体现计算机音乐的核心教学价值。首先,要开展优秀计算机音乐教师的培训工作,增强教师在计算机音乐方面的专业性,授课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其次,与国外大学和高等教育机构合作,采用访问学者或人才引进的方式,加强国际交流,提升学院的师资队伍质量。

(三)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

在计算机音乐教育的发展进程中,教师要体现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充分利用高科技带来的便捷,顺应时展步伐,积极开展教育转型工作。从我国计算机音乐教育发展的现状出发,教师应充分借鉴国内外知名大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成功经验,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发展音乐教育,积极推动计算机音乐教育改革。计算机音乐教学体系建设是一个巨大而长远的工程,要求教育工作者着眼于未来,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发展的模式,走具有中国特色、与时俱进的音乐教育改革之路。

(四)理论结合实践

计算机音乐本身就是一门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在音乐教学中,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并且熟练操作计算机软件才能完成教学目标。同理,在进行技术教学时,教师要对音乐的内涵和特点有深入了解。在计算机音乐应用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把学生逐步引导到掌握计算机音乐技术的水准上去,让他们能够将计算机技术与音乐相融合,为今后的进一步提高奠定良好基础。作为一门交叉性学科,计算机音乐教育必须在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走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计算机音乐教育发展之路。笔者所在学院从构建计算机音乐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的角度出发,制定了一套适合学院实际情况的教学体系建设方案。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程度不断提升,计算机音乐教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计算机音乐教育当前存在的种种问题,本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保持其科学地、可持续地快速发展。笔者认为,应重视研究如何提高教学体系的专业化程度,培养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人才,具体包括更加深入地加强课程系统性建设、加强优秀师资力量的培养与储备、加强国内外的广泛交流等,不断丰富和加深计算机音乐教育教学的内涵,借此推进我国的高校音乐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陆敏捷.由美国俄勒冈大学看美国高校电子音乐专业的教育模式[J].音乐探索,2010(1).

[2]王瑞年.互联网音乐资源在高师音乐教学中的应用[J].人民音乐,2003(10).

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孙若莹(1963-),女,北京人,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北京100192)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2009JG3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7-0096-02

电子商务是经济学、信息技术、管理科学等学科共同演化、渗透、融合而成的一门综合叉学科,具有跨学科高度综合的特性。作为一门成长中的新兴学科,电子商务不断吸纳现代技术成果和全新的商务理念与实践内容,发展十分迅速。

电子商务从信息技术和商务实践中发展而来,许多课程都包含大量的实践内容。实践性是电子商务学科的核心,决定着综合性和发展性。同时,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存在众多渠道,通过大学生学科竞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也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相应的巩固和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鼓励学生创新、勇于实践,提高实践能力。因此,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探索、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实践教学加强与相关学科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与融合。

一、课程体系、课程内涵与电子商务专业特色建设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电子商务专业的特色定位是传承多年成功的办学经验,在互联网经济时代,面向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利用网络开展商务活动、从事电子商务系统设计和开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管理学及经济学的基本知识,了解电子商务专业的发展动态;掌握电子商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具有从事电子商务系统设计开发的基本能力以及从事企业电子商务物流运作管理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胜任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初步具备运用英语进行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为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我们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本着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精心构筑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体系,实现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对接,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适应相关产业发展与竞争意识和能力的目的。按电子商务课程体系结构实施教学所培养的人才是符合服务于企业供应链、行业供应链以及区域经济的全流程电子商务模式”所需要的人才。[1]同时,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程体系以及实验课程体系的理解和贯彻实施,依赖于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及学生的学习活动,特别是实践活动。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与专业课程体系及合理的课程内涵息息相关。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的《普通高等学校电子商务本科专业知识体系》,注重对学校特色专业发展起到引领作用的行业发展方向,密切结合社会所需的电子商务以及管理方面企业认证或资质认证培训内容,电子商务专业不断深入实施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以及实践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更新以及课程体系的建设上,坚持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专业、课内与课外融为一体的原则,注重基础类课程与专业教学有机衔接、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有机融合,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体现行业需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同时积极发展个性,以适应就业、创业及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在明确教学体系建设对实现专业特色和专业培养目标支撑的基础上,深抓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及课程内涵建设,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素质,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升华对电子商务的理解,促进培养学生具有电子商务系统设计与开发所需的知识结构以及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素质。通过深入明确课程内涵,围绕电子商务的专业培养目标与特色,围绕核心课程,采取课程负责人、课程主讲教师以及全体专业教师交流沟通方式,深抓课程体系拓扑和课程内涵建设,实现教学内容衔接一致。以此夯实教学基础,突出教学亮点,促进专业目标和专业特色的实现。

二、围绕专业特色建设目标,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电子商务专业将“实践课程体系对课程体系的支撑、对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视为专业建设工作中的重要任务,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多种方式的探索。

针对电子商务专业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探索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2]一方面,不断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鼓励引导学生创新创业,拓宽就业途径。在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方面,主要从几个方面实施构建电子商务实践体系。明确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目标,在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过程中寻求校企共建途径,促进学生实践更加接近实际,更加注重专业流程,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3]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通过引入企业随访、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多种手段开展立体式实践教学,使学生深入了解电子商务业务流程,积累电子商务应用经验,发现新的经营模式和商业机会。

1.突出发挥实践教学专项平台在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作用

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实验平台的支撑。首先,电子商务专业充分利用本专业实践教学专项平台,开展各种课程内的模拟、验证型实验,开发各类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各种电子商务应用实践活动的能力。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系统与信息安全实验教学中心”体系架构下设4个专业实验室和1个联合实验室,其中电子商务实验室是4个专业实验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电子商务基础实验、电子商务开发与应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实验教学3个实验平台。其中,电子商务基础实验平台侧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培养,主要开展一些认知型、验证型及少量设计型实验,目的为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提供服务;电子商务开发与应用平台侧重培养学生“强能力、高素质”,在完成共性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着重开展设计型、综合型实验;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实验教学平台是将模拟、实物、自动控制与自动识别、先进计算机技术和现代物流管理方法相结合的、以供应链中企业运作为基础的实验教学平台,通过平台实验教学及在其基础上的二次开发,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商务流程设计能力、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实践能力。

2.调整、优化实践课程

实践教学得以提高离不开课程体系的科学构建、教学内容的合理设置。电子商务专业尝试着相关课程及课程设计的内容均从各种商务活动、商务模式及商务流程中抽取实际案例,真正实现问题来源于商务活动,再通过所学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商务模式、商务活动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为本专业最高层次的实践活动即专业综合实习进行实际电子商务系统项目设计、开发、管理等工作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3.重视个性化人才培养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学术创新精神。在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个性化人才培养,鼓励优秀学生参与学术创新活动。在大学三、四年级中选拔能力强的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科研实践,并且在可能的情况下向毕业设计工作延伸。

4.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电子商务系自2009年起已连续3年成功地承办了学校三届电子商务类学科竞赛,三年来电子商务专业二、三、四年级学生参赛覆盖面占80%~90%。每届竞赛的成功举办都吸引了全校师生的热切关注,激发了学生对电子商务的兴趣,为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应用潜能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得学生利用已学课程和知识,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团队合作创新,初步体会了工程性研发项目从构思、设计到实现的全过程。在每届大赛涌出的优秀作品中,能够看出许多大赛作品具有很大的潜力,部分作品质量甚至超过了毕业设计的水平。

电子商务专业拟进一步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借助阿里巴巴、淘宝、腾讯、各网络银行等电子商务平台使学生接触企业真实问题,了解各种商业模式和典型应用,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全国院、校级各类大学生竞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通过良好的竞赛环境,为已经学习了相关理论知识的学生提供具有交流和竞争意义的实践平台。

5.实现学科竞赛优秀作品的孵化工作

学生通过学科竞赛平台展现出优秀的创新思想,产生了优秀的作品。在获奖学生感言中,可以看到各类电子商务竞赛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重点目标之一是为优秀学生的创意和实践创造实现条件、提供孵化和支持平台,帮助学生完成创新的实现。通过学科竞赛平台使学生进一步融入电子商务的真实环境,熟悉企业的网络商务应用模式,为学生创造更多参与实际项目的机会。进一步使学生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发现问题,正确提出问题,大胆提出假设,周密地设计方案,完成与商业实践有关的实践活动,发现新的经营模式和商业机会。

6.开展创新创业能力训练

电子商务专业努力开展与其他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合作,加强实习与实训基地建设,尽力将企业实际应用的软件引入电子商务专业实践环节,为学生接触企业、接触行业提供机会,实现学校和企业的零过渡。通过建立实验教学网络信息平台、创建校园“电子商务创新实践基地平台网站建设”等多种形式促进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依托校园网建立实验教学网络信息平台,将实验课程的各项安排展现于网络平台,方便学生对实验项目的选择、预习,方便教师准备实验教学。同时促进师生间的交流,为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造有利条件。利用现有资源作为电子商务专业“创新教育”模式,依托校园网站平台,鼓励、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和开发电子商务实用网站。建立一个“传帮带”有效机制,同时建立起届届相传、整个网站由学生规划、分析、设计、实施和运行维护的良性循环实践链。

7.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大学生协会职能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在电子商务专业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于2011年12月成立了电子商务大学生协会。电子商务大学生协会以及活动由学生进行策划和组织。通过电子商务大学生协会活动,提倡和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经验学习、综合学习和依托真实实践环境的团队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和社会适应能力。

8.以实践教学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对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需要专业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电子商务专业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各种课程培训、实践培训,专业教师不断加强与企业合作交流,以此充实实践内容,做到实践环境与时俱进,加强与学生交流沟通,及时指导解决学生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同时,电子商务专业聘请企业家、电子商务行业优秀人士为兼职教师,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指导。

三、结束语

电子商务专业是多学科交叉专业,实践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明确课程体系及课程内涵建设对支撑专业培养目标和实现专业特色的基础上针对电子商务专业特点,围绕专业特色建设目标,重点探索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实践体系对课程体系的支撑,对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视为专业建设工作中的重要任务,充分与实际及前沿相结合,深化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引导学生创新创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实现“以技术为主的办学模式,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专业建设与发展取向,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兴芬,孙若莹.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J].黑龙江金融,2008,(11).

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产品设计 应用型 人才

1目前产品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

(1)应用型人才培养应进入到包括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素质课程等的课程开发与建设阶段,制订出符合社会用人标准的培养计划、开发出符合企业人才需求的高水平课程、构建人才全面素质培养的教学环境是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一步。应用型教育的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偏差。应用型教育在课程设置和设计方面还不能完全摆脱学科型教育的影子,课程设置和开发始终习惯于以教育界为主导,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偏差。

(2)学校开发的实践课程教学质量亟待提高。目前,产品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学时与理论教学学时大概持平。但是,如何开发出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高水平实践课程,提高实践课程的“含金量”成为目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3)学校单边教育无法完成对学生作为社会人所特有的职业素质教育。也就是学生进入社会后所需具备的职业人素质、价值取向、企业文化等必备素质的养成是目前在学校教学环境下无法模拟出来的。靠学校单边教育培养的“人才”,按照企业用人标准衡量是存在明显缺陷的。

(4)学生就业后工作适应性差。即使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了必备的知识和核心能力,在就业后仍有相当一段时间内不能适应企业环境。如何缩短转型期,使毕业生全面达到企业用人标准,是教育界需要研究也是企业界热盼解决的问题。

(5)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如何调动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热情,保证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也是目前必须研究和加以解决的问题。

(6)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年轻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师生交流沟通少,教学方法的应用不够灵活。

2改进措施及意见

2.1强化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专业建设,明确产品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及方向

产品设计专业是一个多学科的交叉专业,范围很大,我们要对人才培养进行一个明确的定位,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适用于哪个产品领域,对培养方向进行探索。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求就业面的分析,我们列出了几个产品设计培养方向:文化产品设计,家居产品设计、玩具设计及互联网产品设计。

2.2产品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课程和教学体系建设

细分明确了培养方向,制定相应的课程设计,不仅使学生学习更有侧重点、目标性,也拓展了学生的就业面。构建“基础+专业”和“专业主干课程+跨专业任选课程”的课程设置框架,搭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专业基础知识、知识开发应用、素质拓展和实践技能训练一体化的四大课程体系平台,加强科学与技术、知识与应用、创业与生涯规划等模块化课程群的建设,把应用型人才培养落实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确保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以及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和职业方向意识。

2.3完善以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指导的教学支持和保障体系建设

教学支持和保障体系是高质量、高效益达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手段和途径,主要包括“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基地建设、校地合作平台建设、人财物投人制度和政策建设、质量监控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

(1)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学校人才培养过程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引入“项目引导式”的教学方法,系统化地实施整周模块化教学,集中培养了学生的设计能力、现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有一支具备企业背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校内青年教师基本均为“从学校门到学校门”,缺乏实践背景。可以通过兼职、参加培训等途径,既提高了专业教师自身专业能力,又让教师了解了企业生产、检验、销售过程,增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优化教师结构,构建“双师型”专业教师团队。推进青年教师校外培训。在学校党政的重视和支持下,根据学校战略发展规划,围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目标,加大培训经费投入,制定年度培训计划,

(3)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对话。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与学生进行及时的交流和对话,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机会去表达内心的想法,并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做出及时的反馈。而另一方面,教师也能够从与学生的交流对话中,发现学生在学习上的弱项,发现学生需要改进和加强的知识内容,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做到灵活运用。在现代化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老师应该不断引进新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情景式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方法及角色扮演教学方法等。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将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和直观化。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加强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可以在毕业实习阶段并合作企I根据用人计划对相关专业学生进行考核和面试,通过的学生可以以“准员工”身份进入企业,进行以就业为导向的校企合作本科毕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