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中历史基本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课;生本课堂
“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是教师要高度尊重学生,教学要全面依靠学生。“生本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随着中职教育向大众化普及,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有部分学生因各种原因对学习不感兴趣,难以接纳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在计算机专业课堂上常见有不愿参与教学活动、完成不了教师布置的任务、上课游离于课堂之外等现象,教学效率低下。为了解决此问题,本文探讨了中职计算机课实现高效“生本课堂”的五个着力点。
一、尊重和关爱学生是“生本课堂”的基础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个体的智能结构都不同,不同的智能倾向决定了个体间的极大差异,在学习和生活中就会表现出对某些领域比较热爱或某些技能方面具有特长。中职生可能在逻辑、数理智能上稍弱,但其它智能并不差。若教育方式得当,中职生一样可以成才。所以,我们要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成功的愿望,都具有成功的潜能,都可以获得多方面的成功。因此,中职教师要有正确的人才观和学生观,要正确认识中职生,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本质上来讲,中职学校的学生渴望自我实现、渴望得到社会认同,是存在成功潜质的群体,只是他们缺少尊重和关爱。所以,中职教育教学首先应该建立在尊重与关爱学生的基础上,因此,教师不仅要蹲下来看学生,而且要在心灵上和学生形成沟通交流,拉近与学生的心灵距离。尊重和关爱学生,教师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读懂学生的言行,用更人性化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亦师亦友,给他们信任感,让学生真正心悦诚服地接受教育。找到了教育突破口,学生存在的问题才能在教师的教育实践中得到有效的解决,这样,实现“生本课堂”就有了良好的基础。
二、优化任务设计是“生本课堂”的核心
目前,中职计算机课多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它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 “任务”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职业能力。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任务”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完成的程度以及教学目标的实现等,是计算机课“生本课堂”的核心。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结合生产实际和学校的教育资源等因素,优化任务设计。
任务设计要有趣味性。爱迪生曾说过“兴趣可以创造出人间奇迹”。为了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行为为目的,提高学生参与“任务”驱动的积极性。
任务设计要有层次性。针对中职生的基础参差不齐的实际,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深入调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学生现有认知能力、兴趣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有层次的任务,任务层次的高低和难度与评分相结合,让不同基础的学生均有选择,激励学生挑战难度较大的任务,让所有学生均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和发展。
任务设计要有可考核性。针对中职生存在学习自觉性较差、自控能力较弱的问题,教师要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考核。因此,任务设计要有可考核性,通过任务完成的效果进行考核,使教师能及时跟踪和检查,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来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从而提高任务驱动教学的质量。
三、合作学习是“生本课堂”的途径
合作学习,是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团队的形式进行学习。学习小组可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由教师按性别、性格、学习兴趣、能力等因素进行组合,或者学生自愿组合,小组组合定期调整,小组长可轮流担任或通过竞选担任。当教师将学习任务分配后,小组长要组织本组成员共同讨论、按各自能力与专长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并完成任务,最后根据小组对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在合作学习中,小组成员在小组长的安排下,每个人都有相应的角色和任务。为了能够完成学习任务,人人都需要动手实践,遇到问题时需要相互帮助。通过角色任务的安排满足学生的各种内在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激励他们的参与意识,通过参与合作学习的活动和任务完成的成就感,使他们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合作学习可引入小组间竞赛机制。在完成任务后,对任务的完成结果由小组成员进行展示和讲解,讲解后回答其他小组挑战式的提问,最后对合作小组进行总体评价。适当的竞争,强化了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和对自己同伴学习进展的关心,有利于学生间的彼此了解、相互帮助、支持和鼓励,从而促成他们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进而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合作学习形成了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模式,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愉快的事情,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能有效促进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最终达到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进而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四、教师的主导是“生本课堂”的保障
在计算机课的任务驱动教学中,学生是在教师的主导下,通过完成“任务”来实现教学目标。由于中职生存在自控能力较差、学习能力不强等原因,常常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容易退缩,进而害怕学习。因此,要提高“生本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起到指导者、组织者和引导者等主导作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保障“生本课堂”的顺利实施。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任务学习的准备阶段,教师要向学生布置前置任务指导学生预习;提供与完成教学任务相关的知识、信息和材料,指导学生通过以往学习的知识和搜集的资料,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提出任务时,教师要根据任务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提出一些完成教学任务的建议,供学生讨论研究;在学生制订计划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给予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在任务学习的实施阶段,教师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氛围,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在安排小组成员时,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选择教师安排还是自愿组合形式。对需要教师安排的,应根据学生的特长与能力,对学生进行整合,合理划分“学习合作小组”,实现有效的分工与合作,尤其是要指导学生明确目标和职责。对于自愿组合的,教师要对合作出现的问题及时提供帮助。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一是心理引导。主要是指在教学中,激励学生大胆探索与尝试,同时对学生进行抗挫折和意志力品质等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积极探索和创新、敢于争论、善于合作的心理品质。二是方法引导。主要是指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地对实施方案进行微调,帮助学生进行任务的完善、手段的更新和思路的扩展。三是价值引导。主要是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社会责任感和质量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学习操作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
五、激励性评价是“生本课堂”的动力
中职生大部分是中考的“失败者”,他们在九年义务教育时因学业、行为等问题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学生的冷眼等,经过一段时间的累积便成了“学困生” “问题生”。因此,中职生更需要得到教师的肯定和激励。教师要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出发,对学生实施激励性评价,发现和肯定学生的进步和提高,促使他们发现自己,发展自己,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力量,满怀信心地不断争取成功,为高效的“生本课堂”提供不竭的动力。
在计算机课教学中,学习任务完成后要实施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在原有评价的基础上,要注重实施激励性评价。多用激励性的语言肯定和表扬学生,让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极大地激发,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让每一个学生都收获成功的快乐。
一个班的学生总是千差万别、层次不一,这就需要教师对不同的学生,要求也不一样,但不管怎样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完成每一次课所要求的最基本目标。这样,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教师不断激励和帮助学生成功,坚持以找学生的优点为评价的出发点,坚持有特点的、以个体为主的评价标准,坚持以激励表扬为主的评价方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自主性,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实现高效的“生本课堂”。
(作者单位:梅州城西职业技术学校课题组)
参考文献:
【关键词】 轻中度高血压;硝苯地平缓释剂;临床疗效
高血压病作为一种临床常见、多发疾病,一旦发病便需要持续性治疗或控制。硝苯地平作为一种钙离子拮抗剂,在高血压病临床治疗中应用十分广泛。临床研究发现[1],硝苯地平治疗高血压病、心绞痛具有十分确切的临床疗效,尤其是硝苯地平缓释剂可以在治疗高血压病过程中一次服药后保证较长时间的高血药浓度[2],药效更为显著。本文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00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探讨了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采用硝苯地平缓释剂治疗的临床疗效与药理。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00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临床病症均符合2010年版的《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3],排除重度高血压病患者。按照数字抽签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研究组男性28例,女性22例;年龄19~65岁,平均年龄为(38.5±4.6)岁。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24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为(39.6±4.8)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以统计比较。
1.2 治疗方法 研究组患者采用硝苯地平缓释剂治疗,根据患者的血压指标变化,给予硝苯地平缓释片,剂量为20~100mg,每天用药1次,持续用药1个月。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硝苯地平药物治疗,结合患者的血压指标给予硝苯地平75~125mg/d,每天用药3次,持续治疗1个月。治疗期间,定时检查患者血压,总结临床治疗效果。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4.0数据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P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指标改善效果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压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压指标均有一定程度下降,其中研究组患者的血压指标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
2.2 两组药物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药物治疗期间并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两组治疗安全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 论
硝苯地平是一种钙离子拮抗剂,在高血压病、心绞痛治疗中应用十分广泛,且疗效显著。临床研究发现[4],采用硝苯地平缓释剂治疗高血压病疗效更加显著,用药后可以大大提升血药浓度,有助于减少用药频率,对于血压指标的改善效果十分显著。本文研究发现,采用硝苯地平缓释剂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病,可以明确缓解患者高血压病症,调节优化血压指标,且无严重的不良反应,临床疗效明显优于用硝苯地平常规药物,提示硝苯地平缓释剂治疗高血压病的药效机制更为科学,疗效更为显著,推广价值极高。
硝苯地平缓释剂进入人体后,会直接作用于正常供血区及缺血区冠状动脉[5],缓解动脉血管痉挛,增加心肌供氧,降低血管耗氧量。另外,硝苯地平缓释剂进入人体后,会舒张患者外周血管,减少血管阻力,降低外周血管舒张压与收缩压,药效针对性强。此外,硝苯地平缓释剂进入人体后,通过肠胃系统吸收,吸收率极高,进入血液系统后,可以保证血药浓度曲线平稳、长效。临床研究发现[6],硝苯地平缓释剂的药物成分进入人体后近90%的药物可通过水溶代谢经过尿液排出体外,药效持续时间长,且不会产生体内积蓄,有效性与安全性均有保障。可见,硝苯地平缓释剂治疗高血压病的药理作用机制科学性强,疗效针对性强,应用价值极高,可以适当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使用硝苯地平缓释剂治疗轻中度高血压,药效作用科学,疗效确切度明显高于常规硝苯地平药物,一次用药可以长时间保证较高的血药浓度,药物作用持续时间较长,推广价值极高。
参考文献
[1] 王素华.硝苯地平缓释剂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疗效和药理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7(5):87.
[2] 张俊峰.硝苯地平缓释片与美托洛尔联合应用治疗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84例[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4:105-106.
[3] 杨景堂.硝苯地平缓释剂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疗效和药理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7(22):113.
[4] 王永柏.拉西地平和硝苯地平缓释剂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J].北方药学,2011,8(2):22-23.
关键词:高中历史;少教多学;课堂教学;策略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232-01
一、引言
当前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正在如火如荼的深入实施,新课程标准要求广大教师要积极加强自身教学理念的更新,积极转变自身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切实凸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自觉将自身的教学角色定位于指导角色和协助角色中来,不仅要注重传授予学生以知识,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指导和启发学生学会学习,逐步引导他们自主学习,从而不断升华他们历史学习能力,培育他们更为优质自主学习能力,进而促进他们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的提升,促进他们综合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和健康发展。下面我结合多年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经验,谈谈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少教多学,不断提升他们历史知识学习能力,提几点建议。
二、引导学生把握学习课本知识方法
俗话说得好,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传授以学生历史知识不如传授给予他们如何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促使他们能够通过自身努力获得掌握课本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式学习能力的激发和培育,注重启迪他们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探索出有助于增强自身对知识理解和把握的学习方式、方法与技巧。
例如,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索帮助他们更加深刻、更加牢固、更加快捷地记住课本基础概念和基本知识点的方法,促使他们在历史知识学习过程中,能够较为迅捷地获取并抓牢历史知识要点,让历史知识在他们的大脑内记忆具有良好的持久性,让相关历史人物形象在他们大脑内的再认再现具有非常精确的准确性。由于历史知识具有点多面广的特点,许多历史知识点非常零散,因此教师引领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探索记忆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历史概念的不同方法,探索将他们印记得更为深刻的规律,促使他们学会对每个知识点进行合理加工处理,从而获得更加快捷记忆它们的方法和技巧,从而促进自身学习质量和效率。对此,一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结合自身曾经的学习生涯,直接将自身的学习方法提供给学生,为他们学习提供借鉴,让他们从教师曾经的成长路径上获得自身长成路径。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举一反三,帮助他们将抽象化记忆转化为形象化记忆,增强他们对历史知识记忆的逻辑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学习课本知识方法。
三、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
教材中的知识既包括浮于直接表述的基本知识,还包括隐藏于文字内涵中的深层隐性知识。比如,教材中的许多图表与文字材料,其基本意义在于直接反映教材的主题,表现为显性的基础性知识,但它们同时还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其它主题,体现为隐性知识。对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要注重加强引导学生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协助他们寻求、探索和打通各个隐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通路,获得对知识点进行迁移的方法和技巧,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历史知识、更加透彻地理解历史知识、更加牢固地把握历史知识,不仅获得对历史知识的印记,而且还获得学习历史知识和探究历史知识内质的方法,促进他们历史学素养的提升,促进他们综合素质和全面素质的快速发展。
例如,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本质与规律的挖掘,引导他们分析那些历史事件的发生具有什么样的直接原因、有什么样的主观原因、有什么样的客观原因、有什么样的间接原因、有什么样的根本原因、有什么样的政治原因、有什么样的经济原因、有什么样的文化原因,等等,如此引导学生从多个方向多年视角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全方位的考察,以至于由表及里深入深度挖掘和剖析历史事件的基本属性和本质内涵,获取历史事件之所以发生的一般性规律和特殊性规律。例如,对于中国近代的,既要引导学生认知到其积极意义,又要引导他们认识到并不成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还要引导他们认清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并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到资产阶级所具有的软弱妥协性特点,等等。
四、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点的横向与纵向联系
历史知识点之间具有许多关联关系,引导学生探索各知识点之间的横向和纵向之间的关联关系,有助于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体系的综合认知,促进他们从总体上把握历史学科知识体系,也有助于他们对相关知识点的深刻印记,提升学习质量与效果。
因此,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关注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加强各知识点之间的横向对比和纵向延拓,比如,在横向联系占,通过探究同一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领域方面的历史人物与事件之间的联系,由此梳理总结出该时期的历史特征,从而加深自身对相关历史知识的了解和准确掌握。
五、结语
少教多学,是新课程标准所积极促进的教学理念,是激发和培育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策略与手段,最终实现“解放教师”自身的同时“解放学生”的目的,促使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杜少敏.杨青云.苏玉琢.谈“少教多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J].宁夏教育,2015(01).
【关键词】问题中心;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在新课改的形势下,素质教育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高中历史教学也应该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不仅要为学生们讲解更多的历史知识,拓宽学生们的视野,也要激活学生们的思维,让学生们学会独立思考并发表见解,这样才能够培养高素质水平的高中生。
1.布置预习任务,课前先预习
为了使得课堂教学内容能够顺利开展,教师在讲解前要为学生们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们在课前先预习。这样学生们就会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问题教学法也就能够在课堂当中得到更好的实施。同时在学生们预习的过程当中,教师也要求他们从中寻找发现的问题,在巡视时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为他们解答这些问题,这样才能够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课前预习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要寻找某一个历史事件的历史背景,这就需要搜集大量的资料,要求学生们能够在搜集资料的时候找出与文本当中密切相关的内容,最好能够提出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其次在高中历史课本当中,很多资料是没有涉及的,这就要求学生们在预习的过程当中能够多读史料,不断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这样才能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当中学会用历史思维来分析甚至解决问题。比如,在学陆和台湾关系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询问自己的爷爷奶奶是否知道大陆和台湾关系变化的过程当中发生过哪些故事,让爷爷奶奶为自己讲述历史史实。然后,教师还要让学生们自己搜集对大陆和台湾有影响的历史事件的图片,再结合教材中已有知识适当取舍并加以整理,最后,再网上搜索时事材料结合当前大陆和台湾的局势,进一步预想以后海峡两岸的关系走向,这样就能使得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
2.合理设置问题,课上多思考
高中历史课堂当中如果基于问题为中心,那么问题设置是实施问题教学方法的核心。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当中,教师要合理的为学生们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们主动思考。首先问题设计应该有指向性。也就是说每个问题要针对至少一个知识点。问题源于基础知识和基础的技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有能够巩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历史水平。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时刻围绕重点,让学生们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能够牢靠的掌握基础知识。比如在讲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的时候,教师可以针对西周的宗法制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西周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根据宗法制的定义你觉得它与分封制有何关系?这种问题都对照课本当中的基础知识点,会让学生们注意力高度集中,仔细回想课本当中的基础知识,从而巩固基础知识。
其次,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有整体性。问题设计的整体性是指要能够将相似性的问题形成问题链,让学生们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能够达到知识迁移的效果,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比如在讲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的时候,关于西周分封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根据已学知识分析一下当时的社会背景,然后再想象如果自己作为周王,如何有效的统治管理国家,如何分封土地,在分封的过程当中会有哪些问题会发生。这些问题的发生有说明了什么?这样一个整体的问题有内在的关联性,可以让学生们更深入,更全面地掌握西周分封制。
最好问题的设计要有启发性。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让学生们作为一个历史的探索者与研究者来思考这个问题,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们在独立自主思考问题的时候提高自己的历史水平。比如在讲完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一课后,可让学生思考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与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间有何联系?这样就会让学生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充满期待,对旧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从横向了解历史轨迹及其之间的联系。
3.反思历史事件,课后会总结
在课堂即将结束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们反思历史事件,学会课后总结。首先,教师要让学生们在宏观角度上能够温习课堂当中学习的历史知识,构建学习框架,以便日后的复习。教师可以在课堂当中提问某个学生在这个课堂上整体讲了哪些内容,让学生们通过回想课堂当中讲解的内容知识点,对于刚刚学习的知识有所巩固。其次,在温习知识点之后,教师要为学生们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一定是带有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们能够将学习到的历史知识进行升华。比如在讲完的历史知识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当前日本首相高层等参拜靖国神社,对于侵略罪恶表现出冷漠麻木的态度,日本的这种嘴脸令亚洲乃至全世界人民愤怒。请问日本美化侵略历史究竟有什么样的原因?这样的问题设计可以引发学生们关注当前的时事政治,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们的思维,并且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既开阔学生们的视野,又能够用历史的角度来分析当前时事问题,更理性地看待历史与现在。
总之,在高中历史课堂当中,教师要在课前布置一些任务,让学生们课前先预习;在课堂当中合理设置问题,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多思考;最后,要让学生们反思历史事件,课后学会总结。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们拓展历史知识,同时让学生们学会自己独立思考,基于问题为中心讲解历史知识,才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历史水平,使得学生们在备考压力下发现学习历史的乐趣。
【关键词】新课改;知识结构;高中历史
伴随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高考历史命题改革出现的新趋势,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历史知识结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构建知识框架,将各模块、各专题分散的知识联系在一起,使得学生系统掌握历史知识网络,对于基础年级学生日常学习、高年级学生备考有很大帮助。
一、顺应新课程改课教材变化,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
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之后,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改变传统通史教学体系,不再是一个历史时期的循环,而是采用“模块+专题”的课程结构。知识体系庞杂,包罗万象,涉及到了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演变。结构主义理论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教授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学科基本结构。历史学科的教和学亦离不开基本知识结构的构建。较之于传统通史教材体系,每个单元介绍同一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在使用现行的“模块+专题”的教材时,构建知识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每个模块下设若干专题,每个专题主题明确,涵盖了不同历史时期特点,揭示历史发展线索和基本规律,注重主题性和系统性,“强调历史学科内知识整合”。这种体系设置强调需要整体、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开阔的视野,较强的思维能力。不仅提高综合分析及应用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素养,也带动其他人文学科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教和学的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不能像传统历史课堂只是关注教授具体历史知识,将历史事件及其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过程、结果、意义等要素划分为干巴巴的条条框框让学生记忆。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不在是机械的死记硬背,更要求理解和运用,注重整体性和系统性。
历史知识结构是历史知识的网络,将各个模块分散、孤立的历史知识和原理,纳入完整体系之中,反映其内在联系,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符合新课程的设置,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深入理解教材,提高学习效率。
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按照通史体例设置,“模块+专题”的教材结构完全避开与之重复,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但是,教学实践表明,现行考试制度决定了历史是一小学科,加之有些地区历史中考开卷考试,很大一部分学生初中不重视历史学科学习,基础知识并不扎实。在教学过程中常遇到学生混淆中国古代历史朝代,历史事件和人物张冠李戴,缺乏基本史学常识的现象。初中知识储备是进入高中阶段学习的重要基础。初中基础不稳固为高中学习埋下隐患,部分学生遇到有时间跨度题目时常出错。通过构建知识框架虽然不能完全弥补初中知识缺乏之不足,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加深记忆,理顺思路,改进学习方法,取得更好成绩。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强调历史基础知识的记忆,另一方面更要注意专题内部、专题与专题之间,甚至是不同模块之间的多方位的联系。通过架构知识联系网帮助学生整体掌握教材结构,加深学科教学目标的理解,突破重点难点,夯实学科基础知识,提高学科素养。
二、有利于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课堂学习中注重基础知识学习,忽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缺乏全局观,在课内练习中尚能做对,但是在综合练习非常容易出错,客观题混淆选项,主观题审题不准,不能将学过知识恰当应用。在大型考试中,基础题目能得分,而中等难度的题目失分严重。这就要求加强构建知识知识框架。教师要指引学生构建知识体系,“从知识全局出发,把握学科整体知识,从大纲到主线,从主线到知识点,层层分解,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的来源和内在联系,理解知识点内涵和引申含义,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学习目的”。通过这种方法,学生查漏补缺,将知识点“一网打尽”。
在平时学习和考前复习中注重构建知识结构,还可以帮助学生在一定程度挽救具体知识遗忘造成的失误。通过不断训练,即便遗忘了具体历史事件的要素,保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历史知识结构会帮助学生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时间重新串联起来,形成整体认知,准确解决问题。
三、有利于顺应高考命题趋势,提高复习效率
伴随着课程改革,高考命题也出现新趋势。据研究,“新课程改革开始后,单元式主体命题所占比重就下降了,学科式和学习领域式的主体命题逐渐唱主角”;而“学习领域式的主题所占数量是第一位”。高考更加注重专题与专题之间、模块与模块之间结构的联系,侧重考查主干知识,主干知识反映出历史主题发展线索和基本规律,与之联系密切的知识点成为考试重点。在历史教学,尤其是复习课中,不仅要精讲基础知识,更要引导学生理解相关学习领域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清历史发展线索,明确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加强体系建设。
新课改主张发挥学生主导作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构建、深度解读知识结构,不失为一种高效的方法”。在复习备考中,老师要教给学生历史知识构建的方法,然后要求严格学生自己去做。真正达到每一课都归纳,每一专题都有总结,自我构建起每一模块的立体知识体系,实现查漏补缺,夯实基础知识,提高知识运用能力和复习效率。
在课改的新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面临更大挑战,教学方式需要改变,不能仅仅识记具体知识点即可,构建知识结构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教师要严格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抓住基础知识的同时,自主构建学科知识结构,从整体把握教材,提高解题能力和复习效率,让学生实现自我突破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汉国,郑林.高等师范院校教材・新编历史教学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6月,61页
[2]许霁.试论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构建知识框架[J].新课程(中),2015年11期,1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