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意识概念

创新意识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意识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新意识概念

创新意识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 转变观念 转换角色 大胆探索 做一名 创新型教师

当前,全国教育教学改革已经进入硕果累累、日新月异的崭新时代,新课程改革也像雨后春笋,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迅速成长起来。广大教师在没有任何成功经验可供借鉴的情况下,经过十年来的艰苦努力和大胆探索,已经形成了一种具有创新意识的课改新理念。在这种课改新理念的指引下,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很快变得日趋成熟,日趋完善起来,在新时期教育教学中发挥着举足重轻的作用,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那么,在新课改理念下,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创新型教师呢?根据我所走过的教学历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全方位、多角度转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

根据新课改理念的要求,教师必须要转变其在课堂教学中领导者和拥有知识的权威者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有利条件。真正成为学生的朋友。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要科学合理地安排时间,巧妙地设计好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想方设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一切条件,坚决改变作为知识权威者包办一切的传统做法,把学生自己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的时间和空间真正还给学生。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选择灵活多样的新型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新课改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由以讲授为主的注入式教学转变为提倡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为主的发现式教学,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深入到学生中间,主动参与学生的讨论,适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以此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激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转变传统教学中“三尺讲台定乾坤,一块黑板打天下”的片面做法,与学生一道共同探索知识的真谛。

教师作为教学资源的开发者,要求教师在处理教材时,不再是消极的接受者,而是作为教学资源的积极开发者和创造性整合者,这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也是新时期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照本宣科的做法,要充分利用一切有助于课堂教学实际需要、有利于学生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能力。

教师作为一种现代专业,要求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中“亦师亦友”,不仅要在教学活动中体现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而且要体现在娱乐、生活和思想交流等方面。只有师生共同组成学校生活的共同体,才能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表现于传递于现成的结论,而越来越多地表现于激励学生思考;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位学习生活的顾问、交换意见的参与者、解决问题的合作者、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调解者;在生活娱乐中,教师越来越成为参与者而不是领导者;在思想交流中,教师越来越成为引导者而不是统治者。

二、以积极的心态,高度的责任感主动参与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从其实质上讲,它是课堂教学史上的一次深刻的教学革命,要把这次革命进行到底,我认为首先要解决的是教师自身的认识问题。课程改革是关于基础教育的前途和走向、培养目标的规格和标准,进行课程改革是教育内部机制进行自我调节和完善的需要。其次,新课程改革要求广大教师从行动上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去迎接新挑战。因此,教师应以积极的心态,高度的责任感,主动参与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实践中去,这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每一位教师应尽的责任。

教师不是先知先觉者,更不是知识的缔造者。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参与者和合作者,不能把自己仅仅定位在“知识的占有者”、“文化知识的传递者”上,教师要以主人翁的责任感,积极投身课程改革之中,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仅要提高专业知识,更要提高教学艺术和手段。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者和课堂气氛的营造者。新课改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改变已经习惯了的传统教学模式,想方设法地给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探究学习取得成功的喜悦,真正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要以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的身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营造出积极、活跃、快乐的课堂气氛。这样做,教师就不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专业,教师才能在新课改中真正成长为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教师。

三、提高认识,勇于探索,在创新教育上狠下功夫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21世纪的今天,中华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青少年的创新能力离不开教师创新精神的耳闻目染,言传身教。只有具有创新意识的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和鲜明个性的高素质人才。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创新型教师呢?我认为,除了做好上述各方面的工作外,还应做好以下三方面的转变。

第一,从职业型向敬业型转变。创新作为教师的一种全新理念的教育实践活动,需要教师必须具备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为人师表、淡泊名利、不计得失、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勤奋耕耘、乐于奉献等优秀品质,绝不能把教师当作谋取生计的职业。

第二,从教书型向育人型转变。设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任务,不仅要求教师做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而且还要做到耳闻目染、言传身教、教书育人、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加强学生能力与过程的训练。从而形成不畏困难、不怕挫折、顽强拼搏、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优良品质。绝不能片面追求学生成绩,而忽视品德和能力的培养。

第三,从经验型向创新型转变。创新教育质量的提高取决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变。要求教师必须做到整合学科知识结构、更新课堂教学方法、改革课堂互动模式,拓展学生思维、挖掘内在潜力、开发人文资源,注重非智力因素的激发和培养,千万不能墨守成规、循规蹈矩。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创新意识概念范文第2篇

一、变“统一要求”为“分层要求”,充分兼顾学生语文学习差异

许多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对全班学生都有同样的教学要求,无论是教学设计、课堂组织还是课后练习考核,全班一个尺度,这样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这一客观情况。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能力两极分化是客观存在的,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直面应对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笔者在教学活动中采取分层要求的方式,首先在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求上科学区分,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拔高目标要求,对基础薄弱的适当降低要求,为班级学生打造相吻合的教学目标体系,并以差异化目标作为引领教学活动的线索。其次,在课堂教学中兼顾到学生差异性,在向不同层级学生提问时,选取不同难度系数的问题,也依据他们相对应的表现给予鼓励或肯定,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在课后作业设置、语文阶段检测等环节也进行差异化处理,采取AB不同难度与容量的方式,兼顾学生的差异性,从而保护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促进语文教学成效的整体提升。

二、变“教师独角”为“学生为主”,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自己充当整个教学活动的独角,而要将教学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首先要充分放手,由学生自主完成的教学内容,原则上教师不讲解,只需进行要点的点拨,让学生具有更多的独立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跃起来,充分调动他们在语文学习中的积极性和投入程度,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发展。其次,教师可以在恰当的时机将学生推上前台,如复习阶段安排一些学生代替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点的讲解,从自己形象记忆的角度、科学巩固的方式等方面,带领大家一同巩固知识,有助于全班学生提高记忆理解效果。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中,教师还要充分把握好“度”,即给予学生主体地位并不等于放弃教师的引导作用,应当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辩证关系,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完成学习目标,同时在受其自身知识结构等方面影响而无法解决的问题上,教师应当发挥思维点拨的作用,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让他们能够提高语文学习能力。

三、变“单打独斗”为“合作共赢”,充分发挥结对帮扶促进作用

在高中生的语文学习中,许多学生学习成效低下,既有学习中存在脱节现象、薄弱环节的因素,也有学习方法、技巧不足的因素。在时间与精力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应当尽可能地对学生给予帮助,帮助他们分析语文学习活动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掌握更为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成效的提升。为了推广这一模式,教师应当将班级学生组织起来进行结对帮扶,可以通过优秀生与学困生一对一、二对一或者几对一的方式,将班级前列与后进两个层面的学生有效联动起来,让他们在相互帮助的过程中实现大面积提高学习成效的目标。笔者在教学之余,安排一定的时间让这些学生开展结对帮扶活动,让优秀生帮助学困生分析语文学习活动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指导他们制定复习巩固计划,科学调整学习进度安排,以及将自身的学习技巧与经验与他们进行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迅速提高语文学困生的学习成效,同时对他们给予鼓励,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语文学习的自信心。以结对帮扶活动为载体,学生之间不仅能够有效巩固基础知识,弥补薄弱环节,而且增强了团结合作的意识,对于学生的成长也具有积极的引导意义。

四、变“局限课堂”为“内外结合”,充分拓展高中语文教学空间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虽然时间紧、节奏快,但是教师一定要注重让学生的身心处于调节有度的最佳状态,同时注重整合课堂之外的教学资源,巩固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效。笔者在教学中除了抓好课堂教学之外,还积极向课外延伸,让学生通过课外兴趣组织、专题活动、实践活动等,获得较为丰富的学习资源,从而巩固课堂所学。如针对学生古诗文与阅读方面的难点,笔者专门组织了相应的探究小组,以这一方面学习较好的学生为牵头人,带领其他同学一同分析研究,进行巩固训练,在兴趣活动之中掌握阅读分析与古诗文学习的技巧,并交流学习心得体会,探讨如何更好地学好语文。再比如文学社团活动也能够为学生搭建交流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的良好平台,笔者将这些课外兴趣组织与课堂教学要求、语文学习难点等方面紧密结合起来,实现内外互动、共同促进的良好效果。另外,笔者还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为作文教学积蓄后劲等等。

创新意识概念范文第3篇

1.正确认识美术课的定位

在当今教育环境中,美术课程的设置量少,多数家长与教师总是强调数学课、语文课以及英语课的重要性,这就让学生在潜意识当中无形地将美术课当成了“副课”。这样的态度就是没有正确对待美术课的价值。需要正确认识每一门课的价值,美术教育与创新意识的培养才能顺理成章地得到延续。

2.尊重学生的主观意向和精神世界的表现

跳跃、灵活、创造是几个主要的美术特点,教师应该注意强调这些在艺术中的特点,关注学生在美术创作中表现出的主观意向,重视学生在画纸上呈现出的精神世界,不以技术或“像”与“不像”来要求学生进行美术创造,要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意向,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顺势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发挥。

二、创新教育概念的提出与意义

1.创新教育概念的提出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几乎每时每刻都有物质的改进或创新。创造性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创造性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前提。因此,创新教育地提出带有其必然性。创新教育重视的角度不同于传统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更重视对学生人格与精神的培养,对良好品质的建设和对创新进取精神的培养。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创新作为改革和教育发展的核心内容,应该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新鲜感,调动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实现教育目的。

2.创新教育概念的意义

创新教育顺应了当下的教育要求与形势。创新教育对学生的智力开发与能力开发起到了催化的作用,为培养国家需要的综合性专业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未来需要有创造力的人才,创新教育就是为了打破原有的教育僵局,拓宽学生的视野,力争全面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学生的前途将不可限量,国家的发展也会越来越繁荣。

三、美术教育实践教学与创新意识培养方案探索

1.美术教育与培养创新意识的联系美术教育的目标是在学会美术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完成美术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对于美学的审美能力。虽然,美术作为一门义务学科,与其他学科必然有相同的共性,但是,美术教育依然保留着某些其他学科不具备的特殊功能。例如,完成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均可以得到均衡地锻炼,综合性的美术活动不仅可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对美术知识进行全面地了解,同时可以将创新精神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因此,在实施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得到了释放,创新教育和美术教育的目标得到统一实现。由此可见,美术教育与创新意识的培养二者之间的联系密不可分。

2.美术教育实践教学与创新意识培养方案

(1)将创新意识融入美术教育中

传统的美术教育更重视的是绘画技术与色彩搭配,教室更多关注学生的绘画是否像参考物。在当下美术教育的过程中,更应该重视的是让学生在美术绘画过程中体验到创新的精神。因此,教师要转换传统美术教育的观念,尊重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尊重学生精神层面的创新意识,实现美术教育与培养创新意识共同发展,推动教育目标的实现。

(2)创新教育下的美术教育

很多学生不敢将自己的想象力与内心真实的想法落实在纸张上,这就在无形中扼杀了学生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教育下的美术教育,教师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创造。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尊重自己的创新意识,不要害羞或恐惧,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实现学生创造力的释放和提升。

(3)注重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艺术得以发展的灵魂,同样也是美术的灵魂。教师在审阅学生作品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表现的内容,引导学生在表现形式上进行创新。教师在采用实际的工具和材料进行教学示范时,要允许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继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要给予学生自由的创作空间,引领学生,尊重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在感悟中对创作的灵感进行捕捉。在创作前,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让学生进行赏析,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培养学生对创新意识的重视程度。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不再是书面化的直接灌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对于学生人格与精神的培养。如何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引导和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动手实践能力逐渐成为教育工作者关心的热点话题。其中,美术作为培养创新意识最有效的学科之一,美术教育实践教学与具有创新意识的教育工作者尤其责无旁贷。

创新意识概念范文第4篇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知道什么是创新意识。《新大纲》明确指出:创新意识是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转变,教学要创新,教学思维要创新,教师能力和教学水平要提高,对教师的要求:1.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广博的专业知识;2.具有驾驭全局,随机应变的能力;3.具有开展数学活动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有下面三条途径:问题教学,变式教学,研究性学习。

一、课堂教学中要注重问题的教学,以问促思,以问促变,以问促创新意识的培养。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年轻时在学校当教师,特别鼓励学生向教师提问,他总是想办法让学生通过不同途径问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喜悦、自信,从而对数学学习充满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好的问题应充分体现必要性和实用性,能激发认知需求;好的问题能诱导积极探索,促进知识的深化;好的问题往往是新知识的生长点,内在联系的交叉点,更是创新思维的启动点;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展开积极的活动(包括操作性活动和思考性活动及实践性活动),从而获得主动发现的机会。

1.问题的来源及选择: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俗话说:“学问学问,要学要问。”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发现书本的问题,收集大家思考的错误问题,根据生活实际的需要所提出问题作为问题的来源。例如,“角的概念的推广”的内容,我们用时钟拨快,拨慢的区别来作为问题,从而引入角的新概念;又如,从国际象棋的计算问题中,发现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

2.讲究问题呈示方式:对于问题,教师应把它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最好能由学生根据情境自己发现问题,将发现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展示问题的过程,因为对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来讲,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3.问题的解决: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是独立操作(或思考)还是集体研究,小组讨论?是先独立研究再相互交流,还是带着问题看书自学?这与所研究问题的难易程度有关。通常的做法是,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活动,将学生作为活动的主体,充分发挥数学教学的交流功能,促进学生思维的交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及时在学生活动过程中及问题解决后进行小结,将触发思维的因素(即问题是怎样想到的?是什么使我这样想的?为什么这样想?)进行展现,将引导思维的方法,策略进行提炼,让学生分析把握,为今后创新打下基础。

二、课堂教学中注重例题的选择及例题的变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教师对教学中的例题的设计和选择,要有针对性;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引导学生对原理进行广泛的变换和延伸,尽可能延伸出更多相关性、相似性、相反性的新问题,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关于x的方程有解,试求实数t的取值范围。对这样的问题,教师首先要求学生用不同的解法,让学生思考,然后再进行变题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解法1:将方程转化为,借用二次函数当自变量取定义域上的一个子集时,其值域的求解问题模型来解决;

解法2:将方程变为问题归结为求函数的值域,采用三角换元的方法,易求得答案;

解法3:令则问题等价转化为两个函数图像有交点时t的取值范围,通过数形结合可求得答案。

解法的多样性能促进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但还必须对例题条件,结论进行变式,延伸,比如,将上例进行变式,提出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变题1:关于x的方程无解(1解,2解…),试求实数t的取值范围。

变题2:若关于x的方程cosx-sinx+a=0在[0,π]上有解,试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变题3:若直线y=x-t与有交点,试求实数t的取值范围。

变题4:若关于x的不等式 恒有解,试求实数t的取值范围。

2.教师在例题分析中要注意问题的变更,诱发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要善于对例题进行变化,并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某种近似于探索的体验,去发现数学中的真理,让学生体验数学创新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教师要通过对例题变化,例题的解答教学,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利用有形的和无形的活动,激发学生的认识数学、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归纳,猜想,转化,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思想。

3.教学中要注重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和探索。

新教材中的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就是创新意识的培养,它是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学习的方式,从数学的角度解决实际问题,注重参与性、创新性;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包括:强调师生共同建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强调在活动中探索研究,围绕主题搜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解决问题;强调学生的实践,特别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地位。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直接、有效的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充分给学生的思维和想象提供自由遨游的空间。正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所言: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总之,教师通过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个重大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懈努力,共同研讨,交流;教师要鼓励,重视学生的创新,对求新,求异的学生大加赞赏,对于不成功的思路,也应充分肯定、鼓励,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被激发,学生的创新才能成为可能。

参考文献:

[1]喻俊鹏.创新教育对数学教师能力的要求.中学数学教参,2000.12.

创新意识概念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前苏联科学家皮卡查认为,数学课是最适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学科之一,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室要求通过概念、计算和应用题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在概念教学中引导创新

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抽象和概括是形成概念思维过程的科学方法。概念是通过抽象概括而形成的,概念的形成过程对客观对象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的过程,同时也是舍弃对象的非本质属性抽取本质属性的过程。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实际,重视学生的操作活动,为学生营造以个民主,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和情感。异常活跃和丰富,从使学生通过概念发展的过程获取新知,并勇于坚持自己正确的意见,学会在与他人合作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己的想法,进而提出新思想、新方法。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首先充分利用学生日常生活的经验,举出“硬币、钟面”等实物,让学生观察它的形状,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脑海里有个圆的抽象概念,进而理解圆的结构特征及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再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具(圆)让学生动手折一折,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然后在巩固练习中,让学生在一组图形中标出各图的直径、半径、圆心等,既调动学生积极性,又巩固了概念。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还可以克服单向思维中学生自觉或不自觉的思维特性和思维定势。

2.在计算教学中鼓励创新

《小学教学大纲》指出:“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计算能力上的差异,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不要过分追求计算速度和加大计算繁杂程度,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和检验。”这段话告诉我们,要承认差别,不能搞“一刀切”,尤其在计算速度上更不能搞“一刀切”,不要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耗费在计算速度的教学上,不要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必须做多少题,不要要求所有学生都参加口算速算竞赛。要要求学生理解算理,但不是要用单一的思维模式解算理。要提出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教学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尝试用多种方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和检验,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使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例如,在教学“简便方法”“25×16” 中的一题,首先放手让学生大胆尝试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合理简算,结果学生在黑板上列出了很多的方法: 转贴于

① 25×16=25×4×4=100×4=400

② 25×16=25×2×8=50×8=400

③ 25×16=25×8×2=200×2=400

④ 25×16=25×(10+6)=25×10+25×6=250×150=400

⑤ 25×16=5×(5×16)=5×80=400

⑥ 25×16=(20+5)×16=20×16+5×16=320﹢80=400

⑦ 25×16=5×5×2×8=(5×2)×(5×8)=10×40=400

学生汇报结果之后,要及时给学生以肯定,并说明这些简算过程都是正确的,但教学中还不只限于这些,要再进一步让学生观察﹑比较来找出众多方法中,哪一种方法是最合理简捷的,在学生达成一致共识“25×16=25×4×4”是最简捷的,计算教学中鼓励创新并选择最佳思维点就是目的落到了实处。

3.在应用题教学中培养创新

思维能力是数学的核心,思维能力的提高与发展必须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进行。因此,教师要在应用题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求异思维的机会,创设应用情境,引导学生大胆设想,敢于标新立异,独立解决问题。在训练学生发散思维时,首先注意培养学生的一题多解。例如:“在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64千米,用这样的速度,从甲地至乙地共行驶了5小时,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多少千米?”看到此题学生们很快想到用归一法莱解答:64÷2×5或64×(5÷2)

教师再问:“除此外,还有什么方法?”学生又想了想,举手回答:用比例法解答

解:设甲乙两地公路长X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