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第1篇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友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反之,如果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就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必须突破传统的人际关系,做学生的朋友,从而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自主地实验操作,师生平等地讨论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学生往往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这是数学学习别需要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造意识是一种总想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意愿和态度。创造意识来自于问题的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引导他产生创造的冲动。波利亚指出“学习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在问题解决的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学生自己去寻找知识的意境。”

引导学生自己去做,就必然出现学生经常不用教师讲的或课本上现成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的现象。而且正确和错误都有可能出现,正确时,说明学生能够理解基本的原理;出错时,也未必不是一种好的现象,这正说明学生不满足于依葫芦画瓢,也说明学生具有创新精神。而我们教师,往往只注意了前者,忽略后者。如在计算教学课中,我们如果出示这样一道题:7.5×28+17×2.5。在研究计算方法时,绝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应该先做乘法再做加法。但是可能会有学生提出能不能用(7.5+2.5)×(28+17)进行计算?很显然这个学生错误的使用了提取公因数的方法进行计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教师告诉学生“你仔细想一想法则”,随着我们教师委婉地的否定,这时候在羞涩中学生刚刚萌发的创新意识就会被扼杀掉了。如果我们教师不急于否定学生,首先表扬学生这种大胆的设想具有创意性,再提出是否存在问题?有无解决的方法?随着问题的提出,则会激发学生的研究意识,从而通过研究会出现多种较新颖独特的计算方法:

(1)原式=7.5×17+17×2.5+7.5×11=(7.5+2.5)×17+7.5×11

(2)原式=(7.5+2.5)×28-2.5×11

……

这样不仅能鼓励学生最初萌发的创新意识,而且能极大的调动学生们创新的欲望。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结果。因此,在日常的学习中,我们应鼓励、启发和诱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设想,因为这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世界的心理触角,是创造意识的体现。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不断的鼓励学生的好奇心,敢于想传统的方法和权威挑战,才能够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我们应该切记永不满足的怀疑精神是创造之母。

三、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创造动机是直接激励和推动学生去从事创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使用鼓励的语言、信任的表情和及时的肯定和表扬,激发学生的各种创造动机,启迪他们的创造精神。如在长、正方体表面积的练习课上,我为学生设计了一个磁带盒的包装设计课,课上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对现有的磁带盒的外包装进行设计,学生从节省材料、美观新颖、使用便利即环保等多个方面分组进行了研究,并利用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具把自己的设计制作出来,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动机,在学生的演示过程中,我则不时用及时的鼓励,赞许的眼光,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学生设计出了阅览式、书架式、礼品式……等多种包装设计。同时加深了对长、正方体的理解。即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自身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利用外在动机的激励作用,促进内在动机的发展。因为内在动机更有助于学生进行创造活动,发展和提高创造能力。

四、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寻求新颖、独特,与众不同解题方法,可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十分必要的。一题多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好形式。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练习,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纵横联系,达到相互沟通,深化知识,灵活和变通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目的,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求异思维能力、钻研、探索、精神,找到解决某一类问题的简捷思路和最佳方法,培养开拓创新的意志

解法一:300÷(300×5÷3)・t=S÷v

解法二:3×[300+(300×5 )]倍数关系

解法三:300×2= 3S比=t比

解法四:300×5= X正比例关系

解法五:1+( 5 ÷3)设全程为整体“1”

解法六:(3÷2)×5,把全程平均分成5份……

通过以上多种不同解法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同一题目,由于思维角度不同,列出的算式各不相同。经常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解题思路,让其进行比较,寻求最佳解法,通过对问题的扩缩、顺逆、对比或叙述形式的变化,让学生在各种变化了解的情境中,去剖析数量关系,从各种不同角度去认识数量关系,这样做能够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逐渐提高创新思维水平。

五、善于运用激励性评价

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是自我发展、自我显示的需要。教学中,对于学生出现的“标新立异”的现象,我们教师要满腔热情地评价,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讲得真好!”“这个见解很独特!”“你的回答很精彩!”“老师相信你的能力!”等。对出的简捷的算式,写上“优”或激励性评语,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求异的价值,产生更强烈的创新意向。

如在一次复习课上,我出示了一道多解的应用题:某厂去年生产电视机24000台,今年头4个月的产量就等于去年全年的产量。照这样计算,这个厂将比去年增产百分之几?

大部分学生按常规思路列式如下:(24000÷12×8+24000―24000)÷24000,这种方法不仅步骤多,而且计算容易出错,因此,我启发、点拨是否有更简捷的算法,经过思考,有一小部分学生又列出如下算式:24000÷12×8÷24000,还有三、四位同学列出了以下算式:1/4×12―1,其中一生口述解题思路:把去年全年的产量看作单位“1”,那么今年每月完成的产量为1/4。全年完成的产量就是12个1/4,因而比去年多的百分数为:1/4×12―1。我当场给予该生肯定和表扬,学生的眼中呈现出探究的光芒,解题的兴趣得到了充分的提高。

六、鼓励学生勇于质疑,敢于争论

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第2篇

一、 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

现在教学思想认为:“只有给学生创设一种和谐、融洽、宽松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要,才能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把教学活动视为他们自己乐意的生活。”只有在这种师生关系平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的情况下,才会感到学习过程中没有压力,学习的灵感才容易迸发出来,也只有在这样的场合下学生的观点、不同想法才容易产生,才会产生创新的灵感。在课堂上,只有教师放下架子,不顾面子,融入学生之中,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在这种融洽的氛围中,学生才会感到学得轻松,才愿意动脑筋思考问题,才会有创新。

二、 激发好奇心,点燃创造火花

“好奇心”和求和欲是引导学生创新的内在动力。如果善于引导,有意识的加以培养,就能引起学生的创造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重视学生好奇心的培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主动的去探索数学的奥秘。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时机,激发学生好奇心,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

三、 引导参与,放手探索

大量研究表明:每个人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普通人和天才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问题在于缺少一把打开神秘宫殿的钥匙。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人要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多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此表现的机会,多一些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验。凡是学生能独立完成的,就让他们自己动手、支脑独立完成;能独立完成一部分的就独立完成一部分;能完成一点点就让他们完成一点点。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探索中,不断地发现、创造,从而学会新知,体验成功,提高探索、创造的能力。

显然,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并不都是要让他们有什么新的发明创造,只要是学生通过自己不断的思考,探索而发现的,那就是创新,就是创造,上述的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当了一次“发明创造者”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不仅轻松的学到了知识,而且活跃了思维,加深了对公式的理解,不仅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学会了把未知转化的思想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验到发明创造后的成功感,树立了敢于探索的勇气和信心,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四、 创设教学情境,再创造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有了这样的动力,学生就会大胆的去想,认真的思考,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强为创新意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了更好的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掘教材资源,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创新意识培养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再创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给在脑某一部位足够强的刺激则产生兴奋,而处于兴奋状态下的人有较强的创造力。通过游戏或电教设备的演示能有效的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进行数学再创造,调动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创造解决问题的方法。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只有教师善于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再创造。才能使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落到实处。

五、 鼓励质疑,引发求异

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第3篇

一、教师应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促进者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支配下,学校教育束缚、扼杀了学生个体的创造性,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具备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决策和参与改造及创新的基本能力,难以面对未来复杂社会中各种难以预见的问题与挑战。因此,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人生观、质量观和学生观,相信所有学生,人人想创新,人人能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思考、教师应对学生解决问题活动的整个过程给予引导、调整,形成以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创造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模式,要把学生视为自主的人,发展的人,有潜力的人,充分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使他们成为自主学习,自主活动和自我教育的主体。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创造的火花

1、设置游戏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老师在讲台上摆出墨水、粉笔、文具盒、水杯、手表等物品,并标上单价,模拟生活情景,让学生扮演售货员、顾客,进行买卖交易,通过游戏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同时也体会到生活中离不开数学,从而激发了学好数学的欲望。

2、利用直观操作,启迪学生思维。例如:我在教学“圆的面积”时,充分让学生动手去剪,去分,去拼,去凑,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分的份数越多,拼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可以拼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从中都能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而且使学生智力活动的潜力得到充分的挖掘和体现。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逐步引导,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例如:在进行质数、合数教学时,教师可说:“请单号是质数的同学把手举起来。”而后又请合数的同学举手,最后老师再问:“全班同学都举过一次手吗?”这时1号学生站起来说:“不对,全班只有我一个人没举过手,因为‘1’既不是质数又不是合数。”虽然只是一举一放的简单动作,但它是对学生思维正确与否的一种无声的验证。这样学到的知识学生肯定掌握得非常好。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创新思维。例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活动,通过“看一看”、“拼一拼”、“摆一摆”、“分一分”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展开学习,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比教师单一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学生从自己拼的正方形中可以知道需要用的小棒都是一样长的,而拼的长方形所用的小棒必须是两根长的,两根短的。这样在尝试动手的过程中他们完成了对新知识的认知。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1、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可以通过FLASH课件,演示车轮为圆形、三角型、椭圆型的三种汽车的不同的运动状态,使学生感知车轮为圆形的汽车行驶时最为平稳,从而产生出“为什么车轮是圆形的汽车行驶起来平稳?”的好奇心,以次激发学生探求圆的有关知识的强烈欲望。

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创新意识;教学方法;启发想象;注重参与;提倡质疑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在人们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民族需要创新精神,儿童具备创新潜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具体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和形式,诱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教师应营造创新人才成长的“土壤”和“环境”,寓创新意识的培养于课堂教学之中。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改变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调动学生,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从中激发学生对发现和创造的兴趣,使之逐步形成创新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大力优化组合诸种先进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创新,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发现、探索、再创造的过程。

二、启发想象,培养创新意识

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无论是再造想象还是创造想象,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都是十分有益的。爱因斯坦曾说过:“一切创造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启发想象可以采用以下几种形式:一是结合课文内涵让学生联想。如教学《落花生》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挖掘,大胆想象,结合现实,开展评说。二是结合文中语句让学生扩想。如教学《荷花》一文,讲了我变成一朵白荷花以后面前的变化。其中有“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晨飞行的快乐想象。蜻蜓会怎么说?小鱼梦见了什么?又会怎么说?我听了以后又会怎么样?”学生可以展开想象,畅所欲言。三是结合课文结尾让学生续想。四是利用课文“空白”让学生补想。如《蜜蜂引路》一文学习后,要求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看到现象想到结果。

三、注重参与,培养创新意识

参与是指导学生学习的必要环节,是能力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中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会。如小组讨论,然后派代表交流,其他学生可补充。或运用辩论赛的形式理解问题,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及其理由。阅读课文可让学生自学后做小老师,给其他学生讲课等等。这些活动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扩大教学信息的交流,有利于形成学生主体精神、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后,我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创设情境,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生活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让学生主动参与,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可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是语文教学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好方法。

四、提倡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一个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在质疑问难、讨论争辩中达到“蓦然回首,恍然大悟”的效果。因此,我在教学新课前总是要求学生先自学课文、独立阅读、发现问题。学生初步自学课文时,要求做到三看一查一提问。三看即看课文、看注解和看课后思考与练习;一查就是查字典,词典等工具书;一提就是提出自己阅读时不清楚、有疑问的问题。这样持之以恒的培养,就会使读书无疑的学生生疑,使有疑的学生生问,激发起学生积极思考、追根溯源。创新求异的思维品质就会慢慢形成。

如学习《我的战友》一课,有学生问:课文中“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二十分钟”,这里为什么要用“才”,而不用“共”呢?对这一提问,教师不作正面解答而是顺势一引:课文里还有一句“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两个“才”字有何不同?两个“才”字一经比较,学生发现前者表示时间短,后者表示时间长,明白这两个“才”的意思,使的行为对战斗取得胜利所起的作用更加突出。

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体育;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079-01

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只强调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学目标,材内容,材进度,统一考核标准,很少考虑体育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体育需要,体育基础与情感体验,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教师的绝对权威,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弘扬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围着教师转,围着教材转,教师一板一眼的教,学生跟着一步一步地学练,完全处于被动状态,严重的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使学生缺乏生机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学习的好奇心,最后导致深受学生喜爱的体育课变得枯燥无味。这种“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使学生主体地位丧失。全面的认识体育课堂教学,遵循教学规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提高体育教师的自身素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但是,体育教师给人们的印象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素质低,较懒散,还能摘什么创新?要改变这种看法,就需要体育教师自身要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自我充电,学习新知识、新理论,不仅使自己成为学科专才,还要成为教育通才。其次,还要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改革意识勤于实践,不断积累。还要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如:科学研究能力、表达思维能力等。这样才能做到身体力行,言传身教。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是有理想、有情感的活动的个体。传统教育的师生之间只有灌输,缺乏交流。学生消极被动接受知识,毫无创新可言。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教学中,教师要少讲,多在学生中间参与活动,了解、指导学生的探索活动,经常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交流。如:“想一想好吗?”,“谁想说”等。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此外,教师还要处处表现出关怀、尊重、信任学生的情感,与他们交朋友,帮助学困生树立自信心,鼓励学生提不同的见解,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交流。建立这种师生,有利于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谱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1、趣味性即对现行的那些单调、枯燥、重复的教材进行适当改编,使之体现游戏性、竞争性和适当的惊险性。又由于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好奇,上进心和好胜性强的特点,如果在教学中采用游戏、测验、比赛等多种多样的竞技形式,不仅可以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可以发展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动作技术,陶冶情操。譬如小学四一六年级的教学内容均有400米耐久跑,在处理这一教材时,可运用游戏、竞赛形式进行全程路,像结伴跑、甩人跑、超前跑等;也可以采用在200米处的报时跑,400米全程计时跑以及50米X8往返跑等。

2、艰难性教材有适当难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智力发展。在教材的处理上,使每堂课内容都具有一定的难度,譬如在低年级学生初步掌握前滚翻的动作之后,为了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和巩固动作技术,在复习课中可采用以下几种练习方法:一种是限制性练习,如在I下和两膝之问夹小手帕进行练习,以强化低头和并腿的动作。还可在两条直线中问练习前、后滚翻,连续前滚翻以强制左、右手脚用力平衡。

3、教学中的不同情景,会促使学生产生不同的学习感情,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对场地、器材进行科学安排,并利用色彩、音乐伴奏等创造一种情景交融,具有强烈感染力的学习环境,例如在上“障碍接力赛跑”游戏教材时,用排球网、框架、棕垫、画线等设置了“敌人封锁线”,用塑料小手枪作为接力棒,再加上播放录有冲锋号声、炮弹声和机枪声交融在一起的音响。在这样的意境中做起游戏来,学生的积极性甚高。

四、创新离不开想象,它是创新的源泉

想象的重要性已达到是创新的先导和基础的地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重视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1、用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想象。如在教学“投掷小沙包”时,用“投时身体似弯弓,沙包空中如彩虹”的形象语言描述,同时再用优美的动作示范,通过直观观察的语言启发,使学生初步感知动作表象,建立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联系。由于直观感知、记忆,头脑中储存有多种多样的表象,便于展开联想的想象。

2、利用原型启发,诱导思考,促进学生想象。

原型启发是指从事物的相似和类比中看到或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人类科学技术发展历史证明:应用原型启发解Q同题,是引发创造,发明的主要思维方法。让学生从事物的相似属性中悟出动作的本质,探求动作的科学规律。深人浅出地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

3、中低年级的小学生正处在儿童充满幻想的时期,.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幻想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成有一句名言:“科学的每一项巨大成就,都是以大胆的想象为出发点的。”我们教育也一样,如果没有丰富的幻想能力,学生就不可能实现创新有所成功。

五、在问题情最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