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

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

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疾病预防与控制 健康教育 措施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327-01

预防医学以成为现代医学观的主导思想,现代医学的发展及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实现“人人健康”成为现代医学的最高目标,疾病预防与控制成为现代医学的核心任务。

疾病预防与控制是在掌握疾病发生、发展和流行规律的基础上。以正确的防治对策为指导,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达到预防、控制疾病以及保护、增进人类健康的目的。疾病的预防与控制,不仅是卫生防疫工作者的具体工作,也是各级医务人员的重要职责,更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关心和参与,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1 健康教育是疾病预防与控制的重要措施

疾病预防和控制的对策是三级预防。针对疾病发生的生物、物理、化学、心理、社会因素,提出综合性预防措施,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消除致病因素,防止各种疾病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作用是第一级预防的主要任务。也是三级预防中最重要的,是现代医学致力于达到的目标。在第一级预防中采取的措施是通过健康教育,提高人群的卫生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能力,培养和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纠正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科学合理的营养膳食,适当的体育锻炼,增进心理健康,适时的预防接种,优生优育优教,妇幼保健,中老年保健等。所以健康教育是一级预防的先导,在疾病预防和控制中起重要作用,也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卫生保健措施。

1.1 通过健康教育使全民了解疾病的防治方法,健康教育使人们掌握了疾病的发病危险因素,通过对发病的危险因素采取一系列的干预措施,减少或消除危险因素,可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另一方面健康教育在疾病预防与控制中投入少、效益高。尤其是在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中的今天,利用健康教育的有效的策略方法,对人们进行健康教育是许多疾病预防中最经济、最有效的策略。进入20世纪以来传染性疾病对人类的危害程度,随着科学预防方法的实施而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如霍乱、鼠疫发病率的下降,人类天花消失,危害儿童健康的麻疹、脊髓灰质炎等都得到有效控制。一些新发现的急性传染病(如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疯牛病、甲型H1N1等)的预防知识得到了普及。

1.2 通过健康促进使全民采取健康行为,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健康促进是指通过健康教育促进人们行为和社会环境的改变,促进人们自觉地、主动地追求健康,增加健康投资,提高生活质量,强调自然与社会环境的综合治理,改善预防性卫生服务,促进人群健康;强调政府立法、行政干预,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和共同努力。社会动员是健康促进的核心策略,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在全民中开展健康促进活动,创建健康社区环境,从根本上改善和保护个人健康,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2 开展全民健康教育应采取的内容及措施

2.1 全民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以最基本的、普通的健康教育为内容。如:个人卫生、日常生活方式、环境卫生、心理健康等内容,同时要根据不同人群,有针对性的、有重点的进行目标人群健康教育。

2.1.1 传染病的预防知识,传染病的发生在20世纪里得到有效控制,甚至有的传染病被消灭或基本消灭。但是由于病原体的变异、环境改善、新的群体状况的产生,使人群对于新的病原体的免疫力下降,有效治疗手段缺乏,可能造成新的传染病流行或旧的传染病重新扩散蔓延,人类面临新旧两类传染病的双重威胁。通过健康教育使全民认识,了解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在人们的思想予以高度重视,常备不懈,防患未然;在突发传染病时,全民积极参与、积极配合消除恐惧,稳定情绪。

2.1.2 慢性病的防治知识,近年来随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人均寿命延长,急性病和危重疾病得到及时救治,目前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主要矛盾。加强慢性病的健康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疾病预防控制的首要任务。

2.1.3 心理卫生知识。心理卫生问题多种多样,维护和增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可提高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和改造能力。心理健康涉及人们的适应能力、耐受力、控制力、意识水平、社会交往能力、康复力等方面。通过心理卫生问题的产生与控制方法的教育使人们通过健康心理的促进和维护,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乐观生活、面对现实;适应环境、改善环境;结交知己,与人为善;挫折磨砺、自强不息。

2.1.4 健康相关行为知识:[1]一组行为知识是:如合理膳食、适量睡眠、积极锻炼、定期检查、避免有害环境、戒除不良嗜好、预防事故发生和发生后正确处理的行为、主动求医、积极配合、保持乐观向上情绪等。另一组行为知识是:如吸烟、酗酒、吸毒、性乱、不良饮食习惯(如饮食过度、偏食、高脂高糖低纤维素饮食、进食过热过快)、不良疾病行为(瞒病行为,对疾病自暴自弃,对疾病恐惧行为,疑病或拖延行为)。通过健康教育改变人们的不健康行为,培养、建立和巩固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2.2 全民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2.2.1 组织措施 ①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站[2]。社区卫生服务站是基层卫生机构的核心,要充分发挥,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要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为了疾病预防和控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须健全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等功能,注重健康教育,为社区人群健康提供有效的服务保障。②通过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部门、各级医疗单位、专职健康教育机构、经常进行全民健康教育。③保证政府经济和政策的支持。

2.2.2 经常性措施 ①对基本卫生问题要常讲常抓。如:个人日常卫生习惯、生活饮用水卫生、环境卫生、营养和食品卫生、生活垃圾的处理等。②专题讲座或报告。针对疾病流行和发病的季节进行讲解。如:冬春季节的呼吸道传染病、夏秋季节的肠道传染病。③要充分利用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电影等文化载体,进行健康教育的传播。采取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开展健康教育的传播。预防疾病。

总之,通过全民健康教育,树立正确的健康观,提高全民预防、保健知识水平、增强参与能力,才能做好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参考文献

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范文第2篇

1 控烟与心血管疾病预防学术交流

大会紧紧围绕着控烟与心血管疾病主题,有60多位全国著名专家在会上作了心血管疾病学术 讲座。中国控烟协会常务副会长许桂华从全球控烟履约现况到目前中国控烟 面临的挑战作了全面的讲解。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提出中国未来10年心血管健康促 进的新目标新策略,即降低心血管死亡率促进全民健康,做好初级预防及理想健康行为和因 素 ,包括戒烟、运动、饮食等。杭州市卫生局周智林教授作了杭州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立 法与执行情况的报告。复旦大学陈灏珠教授作了血脂预防与冠心病讲座。北京医院何青教授 指出冠心病是吸烟的前三位致死疾病之一,并详细讲解了吸烟导致冠心病可能的机理,提出 戒烟是冠心病强效干预措施之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张啸飞教授从吸烟与疾病 关系证据研究、烟草与疾病死亡状况、人群干预措施和WHO控烟框架条约等几个方面阐释了 吸烟与慢性疾病的危险关联。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张明教授指出,吸烟是中青年心肌梗 死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戒烟可直接降低心肌梗死发病率。首都医大附属安贞医院赵冬 教授讲解了膳食因素和高血压关系的研究进展。北京朝阳区第二医院李瑞杰教授讲解胸痛 的诊治流程,以2例有吸烟史的胸痛误诊为例,从指南到临床一线详尽周全的讲解了胸痛规 范化处理的重 要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顾复生教授介绍了一例三尖瓣血栓合并急性肺栓塞的 少见病例。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吴平生教授讲解了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进展;浙江大 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王建安教授作了冠脉钙化病变的处理策略的学术讲座。浙江大学附属 邵逸夫医院吴晓虹教授指出烟草依赖是一种慢性疾病,单纯自行戒烟的失败率约为90~95% ,并详细介绍了戒烟药物最新进展及其机理,以及分享了一例在医生指导药物辅助下戒烟成 功的病例。浙江省邵逸夫医院全科医学科方力争教授深入浅出的讲解了戒烟的认识误区。沈 阳军区总院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朱鲜阳教授指出心血管先天畸形的危险因素包括遗传、环境 、理化因素和不良生活习惯等,其中孕妇孕期主动或被动吸烟可使胎儿畸形或先天性心脏病 发病率提高2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朱建华教授认为加强戒烟干预助力冠心病管 理,指明吸烟是冠心病危险因素之一,戒烟干预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辽宁医学院附属 第一医院心内科主任陶贵周教授讲解了急性心梗后预防室壁瘤的临床应对措施。上海华东医 院郭新贵教授指出,戒烟是年轻冠心病防治最有效的措施。绍兴市人民医院郭航远教授从心 内科医生参与控烟工作的重要性谈怎样破解戒烟难题。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杨天伦教授从流行 病学调查到病例对照研究指出吸烟是被公认为引起冠脉痉挛的重要危险因素,并详细讲解了 吸烟如何导致血管内皮功能损伤从而引起冠脉痉挛的机理。

2 疾病预防和戒烟门诊学术交流

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范文第3篇

为了解泉州市丰泽区居民恶性肿瘤的死亡情况,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策略,笔者对2004~2008年丰泽区居民恶性肿瘤死亡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恶性肿瘤的死亡资料来源于泉州市丰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居民死亡原因报表,人口资料来自丰泽区公安局。

1.2 方法:死亡卡片由来丰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逐一审核每年年末进行查漏板报。所有死亡资料采用ICD-10死亡编码。

1.3 制度控制:采用计算机进行统计审核,对达不到要求的报表重新审查,有丰泽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审核后汇总。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卫生部死亡医学登记系统(Death Reg 2005)软件,进行录入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

表1 2004~2008年丰泽区前5位恶性肿瘤死亡率及构成比

2 结果

2.1 2004~2008年丰泽区恶性肿瘤死亡概况 2004~2008年丰泽区总死亡人数为4781人。死亡率411.15/10万。死因目前10位依次为恶性肿瘤(22.03/10万),脑血管病(86.85/10万),损伤和中毒(54.43/10万),心脏病(44.63/10万),呼吸系统(28.2/10万),消化系统(13.93/10万),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的疾病(11.09/10万),传染病和寄生虫病(5.67/10万),围生期的某些疾病(4.21/10万),泌尿生殖系统(3.18/10万)。其中恶性肿瘤共死亡1419人,占全部死亡人数的29.68%,前5位死因依次为肝癌,食道癌,肺癌,胃癌,肠癌,死亡人数占所有恶性肿瘤死亡的91.15%。详情见表1。

2.22004~2008年丰泽区恶性肿瘤年龄分布:年龄在20岁以下者恶性肺癌的主要死因为白血病(占45.45%);20~39岁者主要为肝癌(占37.86%);40~59岁者主要为肝癌(占26.55%);食道癌(占21.16%);鼻咽癌(占17.37%);肺癌 (占14.79%);胃癌(占11.58%)。60岁及以上者主要为上消化道肿癌占31.26%其中食道癌(占19.68),胃癌(占11.58);肺癌(占22.29%)及肝癌(占13.95%)。恶性肿瘤死亡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40岁以下组死亡率较低,40岁以上组逐渐升高,55岁以上组死亡人数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人数的67.86%,各年龄组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恶性肿瘤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发病和死亡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因此,提高癌症防治水平,已成为医学界面临的最大挑战[1]。

本研究显示,2004~2008年丰泽区居民死亡率为411.15/10万,高于国内报道的390/10万的平均水平和国内有关报道[2];恶性肿瘤是丰泽区居民的首位死因,占全死因的29.68%。其中恶性肿瘤的前五位死因(肝癌、食管癌、肺癌、胃癌、肠癌)占恶性肿瘤总死亡人数的91.15%。恶性肿瘤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与国内有关报道一致[3]。

恶性肿瘤已成为威胁丰泽区居民健康的首要疾病,所以在防制策略上应做到“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民参与,”开展参与形式的防癌知识宣传,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

恶性肿瘤的预防措施可分为第一级和第二级预防:

3.1 第一级预防:①加强防癌健康教育。②讲究卫生。③合理使用医药用品。④消除职业致癌因素。⑤加强劳动保护,环境保护和食品卫生管理法。

3.2 第二级预防:①无症状人群的鉴别。②有症状人群的鉴测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控制恶性肿瘤的发生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相有章。现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M]。山东: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31

[2] 赵素萍,毛嘉文,胡建华。我国部分城市和农村地区人口死亡率及死亡原因分析 [J] 。中国卫生统计,1999,16(5):276

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范文第4篇

一、社区甲型H1N1流感疫情划分

(一)社区无本土疫情

1、社区未发现甲型H1N1流感疫情:指在城乡社区范围(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所辖范围)内,未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例。

2、社区出现输入性病例:指社区在配合其它地区开展甲型H1N1流感病例密切接触者协查管理时,本地密切接触者在医学观察过程中发病并确诊;或境外归来人员在7天内发生症状并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或由上述输入性病例产生的二代病例,但传播链清楚,且在可控范围内。

(二)社区散发疫情

指在社区范围内,出现1例或多例甲型H1N1流感散发病例,病例分布无明显聚集性,病例难以追踪传染源且相互间无确定的流行病学联系。

(三)社区暴发疫情

指在社区范围内,14天内出现3例及以上的非输入性(本土)甲型H1N1流感病例,病例难以追踪传染源,分布呈现明显的聚集性,相互间存在流行病学联系。

(四)社区流行疫情

指在社区范围内,14天内出现3起及以上的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各起疫情间无明确传播关系,病人传播链不清楚,且出现持续传播现象。

二、职责分工

根据我省甲型H1N1流感防控应急预案和省甲型H1N1流感医疗卫生应急处置预案的要求,职责分工如下:

(一)各级人民政府

1、负责组织领导辖区内的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认真履行属地防控职责。

2、组建防控领导小组或防控指挥部,建立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协调各相关部门参与防控工作;建立健全职责明确、运转有效的指挥体系、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监督管理体系。

3、提供防控专项经费,做好人员、技术、设施设备和物资保障工作。

4、制定应对甲型H1N1流感的预案和工作方案,建立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严格实行联防联控、群防群控。

5、组织专家对疫情形势进行评估,并及时调整防控策略。

6、督导检查各项社区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的落实情况。

(二)卫生部门

1、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加强防控协调和监督检查工作。督促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甲型H1N1流感医疗救治、监测报告、调查处置、预警预测及信息沟通等工作;协调各相关部门落实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与管理工作;发生社区暴发与流行时,负责调配辖区内医疗卫生资源。

2、医疗救治机构:负责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诊断、救治及信息报告工作;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感样病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监测、调查工作;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导下,采集监测病例、可疑病例的临床生物标本送相应的实验室进行检测。

3、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辖区内甲型H1N1流感疫情监测、调查与处置等工作;对其他相关部门的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提供技术支持。省、市疾控中心负责甲型H1N1流感病例及高危人群的临床标本检测。

4、卫生监督机构:依法对医疗机构预检分诊、疫情报告和感染控制等工作进行监督;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情管理、疫点消毒等工作进行监督;开展学校、托幼机构和公共场所等预防控制工作的监督检查。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对卫生应急准备和处置工作中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

(三)相关部门

在省防控甲型H1N1流感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各相关部门对甲型H1N1流感实行联防联控,承担职责范围内的工作。

1、公安部门:协助政府及卫生部门开展密切接触者排查工作,依法采取强制隔离、医学观察和疫点疫区封锁等措施;及时掌握社会治安动态,依法查处妨碍甲型H1N1流感防控的违法犯罪行为。

2、教育部门: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学校应对甲型H1N1流感应急预案和工作方案;指导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甲型H1N1流感防控知识宣传教育;协助卫生部门做好学校、幼托机构的甲型H1N1流感监测报告、流行病学调查和密切接触者管理等防控工作。

3、交通部门:协助政府及卫生部门开展旅行人群密切接触者排查工作;负责协调交通工具优先运送疫情处置人员、标本、药械和有关物资。

4、民政部门:对符合救助条件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提供医疗、生活救助。

5、行政区域内的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它组织:建立健全防控工作责任制和管理制度,明确防控工作具体责任人;配合政府及各相关部门落实社区防控甲型H1N1流感的各项措施。

6、其它相关部门:依据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的职责分工,做好相关防控工作。

三、防控措施

(一)社区无本土疫情时的防控措施

采取以“严防输入”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延缓疫情传入社区。

1、专业措施

(1)制定应对社区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预案和工作方案。

(2)组织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参加甲型H1N1流感防控知识、技术培训和应急演练。

(3)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宣传甲型H1N1流感相关知识,提高社区居民尤其是学校、托幼机构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引导群众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可能发生的疫情。健康教育工作参考《江苏省社区甲型H1N1流感防控健康教育工作方案》。

(4)加强社区医疗机构发热门诊和预检分诊点的甲型H1N1流感相关监测工作,重点加强境外归来人员的流感样病例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分析并预警可能发生的暴发疫情。

2、社区措施

(1)各级人民政府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建立防控工作组织体系,建设专兼职结合的工作队伍,鼓励志愿者参与防控活动并加强志愿者培训。

(2)实施全人口管理,发动社区掌握归国人员及来自有疫情国家和地区的外籍人员的基本情况,督促其在疾病潜伏期(7天)内实行居家观察。

(3)在国外归来人员及协查管理对象中发现病例时,组织开展病例密切接触者排查工作,对外流密切接触者实施通报协查,对本地密切接触者实施医学观察。

(4)指导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开展防控甲型H1N1流感宣传活动,及时向公众传播防控甲型H1N1流感的知识和信息,不留死角。

(5)全面提升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能力储备,以及药品、防护用品、消杀药械和其它医疗资源的储备。

(二)社区散发疫情的防控措施

采取以“外堵输入,内防扩散”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及时发现输入性病例,追踪和管理密切接触者,阻止疫情的传播和蔓延。

1、专业措施

(1)强化病例个案调查与处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详细调查病例的传播来源,掌握病例发病前24小时至被隔离期间的接触人员,判定密切接触者;做好疫点消毒工作。

(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指导医疗机构落实传染源隔离、病区消毒、医务人员个人防护等预防院内交叉感染措施,严防发生医源性感染。

(3)发生病例的社区加强流感样病例监测,提高监测敏感性。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关注从有疫情地区归来或与本社区病例有接触的发热呼吸道病例,仔细询问流行病学史,发现可能的输入病例及二代病例。

(4)按照国家诊疗技术规范,对病例及时转院、隔离治疗。

(5)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宣传防病知识,引导社区居民采取积极预防措施,提高防病能力。必要时,对有疫情社区的公众进行心理健康咨询疏导工作。

2、社区措施

(1)社区成立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组,办公室进入应急值班状态。

(2)社区各部门根据联防联控工作要求,全力配合卫生部门做好疫情控制工作,根据卫生部门的建议采取相应控制措施。

(3)地方政府组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对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开展排查并实施居家或集中医学观察。

(4)督促卫生院和防保所做好病人的隔离控制和转送指定医院等准备工作。

(5)进一步加强归国人员和从有疫情地区返回人员的排查登记工作。

(三)社区暴发疫情的防控措施

采取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减缓疾病传播,控制疫情蔓延。

1、专业措施

(1)疾控中心开展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确定疫情波及范围,评估疫情影响及可能发展趋势;详细调查病例的密切接触者。

(2)加强和规范疫情报告,实行疫情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当暴发疫情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时,必须按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相应的应急预案,对事件正确分级并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

(3)医疗机构进一步加强预检分诊工作,引导病例至专门的发热呼吸道门诊就诊;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启动红外线体温监测。

(4)辖区内医疗机构为发热和上呼吸道感染就诊病人提供一次性口罩等防护用品,减少通过医院传播该病的机会。

(5)启动定点医院收治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加强院内感染的防控工作。

(6)启动应急监测工作。在医疗机构开展门急诊流感样病例和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病原学筛查工作,加大采样检测力度;在条件具备时,在辖区内医疗机构推广应用快速检测试剂进行筛查。

(7)开展学校、托幼机构症状监测和缺课监测,加强对养老院等重点人群的管理和流感样病例监测。

(8)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的同时,对疫情进行科学处置,对疫点和可能受到病例排出病毒污染的相关场所进行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9)一般公共场所、交通工具、集体单位落实以环境清洁和开窗通风为主的卫生措施,必要时进行适度的消毒处理。

(10)根据防控工作需要,组织专家研究制定高感染风险密切接触者及高危人群预防服药、疫苗应急接种工作方案,根据疫情处置需要组织落实。

高感染风险密切接触者:在防控工作中,近7天内在无有效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密切接触甲型H1N1流感疑似或确诊病例的医务人员、公共卫生人员、实验室和其他相关工作人员。

高危人群:5岁及以下儿童,尤其是2岁以下的婴儿;65岁及以上老年人;妊娠妇女;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除外)、血液、神经、肌肉系统或者肾、肝、代谢、内分泌疾病患者,免疫功能抑制(包括应用免疫抑制剂或HIV感染等致免疫功能低下)者,19岁以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者;集体生活于养老院或者其他慢性病疗养机构的人员等。

2、社区措施

(1)根据有关规定,地方政府对暴发疫情中的密切接触者实行集中医学观察或居家医学观察,组织医疗卫生机构每日随访健康状况。

(2)各级政府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对疫点疫区实施隔离管制;为疫情隔离措施提供保障,包括对医学观察人员的后勤供应等。

(3)学校、托幼机构、养老院、建筑工地主动开展健康监测工作;提供社会基本服务、人员密集的企事业单位启动晨检制度。

(4)及时公布防控工作相关信息,加强区域内信息公布和通告工作。

(5)各级政府利用媒体等多种形式开展公益宣传,向公众普及防控知识,倡导手卫生、咳嗽礼仪、社交距离和开窗通风等措施;建议有流感样症状的病人居家休息,避免外出,限制或减少不必要的公众集会和旅游等活动;发挥媒体传播信息和引导舆论的作用,消除公众不必要的恐慌。

(6)组织专家分析研判疫情形势,开展医疗卫生资源需求评估和流行风险评估。

(四)社区流行疫情的防控措施

对病例实行分类管理,采取以加强重症病例救治、降低病死率、减轻疫情危害为主的综合性防控措施。在社区暴发防控措施的基础上,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专业措施

(1)卫生部门加强对甲型H1N1流感流行的监测与评估。收集流感样病例就诊数、住院病例数、严重病例及死亡病例情况,掌握疫情发展趋势;收集药品、疫苗和其它防控物品使用情况,了解防控工作进展;根据疫情形势组织专家组评估确定药物干预的优先人群及次序,制定预防服药和疫苗应急接种等防控工作策略。

(2)对病例实行分类诊治与管理。轻症病例以门诊及居家隔离治疗为主,重症病例和易引起严重并发症的高危人群病例由定点医院收治和隔离。

(3)加强ICU病房装备,做好重症病例救治,严格控制院内感染。

(4)如果病例大量增多,则及时启用后备医院,必要时设立临时医疗救治点。

(5)开展对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病原学和耐药性监测。

2、社区措施

(1)采取减少或限制人员流动、机关单位错峰上下班、娱乐场所停业、取消或推迟大型集会等措施,延缓疫情的蔓延。社区内企事业单位可实行集中休假(14天)或轮休制度。

(2)根据有关规定,采取学校、托幼机构停课措施(详见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印发的《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方案(试行)》)。

(3)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人员密集的企事业等单位启动健康申报制度,劝告发热人员居家休息治疗。

(4)必要时对疫点进行隔离管制措施,对疫区实施交通检疫。

(5)开展公众心理干预,减少和避免疫情对公众心理健康造成的不良影响。

(6)强化群防群控,将防控工作作为各部门、单位的主要工作;鼓励志愿者参与防控活动,加强志愿者培训。

(7)维持社区正常生活秩序,保障居民生活必需品的正常供应。

四、督导与评估

(一)防控工作督导

1、根据疫情发展形势,各级人民政府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机制或防控指挥部适时组织卫生行政部门及公安、教育、民政等相关部门,对社区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进行督导检查,了解各部门联防联控机制是否健全,防控部署是否全面,措施落实是否到位,防控经费与物资是否得到保障等。

2、卫生行政部门适时组织疾病控制、医疗救治、卫生监督等部门,对医疗卫生机构防控社区甲型H1N1流感工作进行督导,了解卫生行政部门防控工作部署与落实情况,医疗机构预检分诊、隔离治疗、感染控制等工作情况,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流调、监测、检测和疫情处置等工作情况,卫生监督部门对相关机构开展监督工作的情况等。

(二)防控工作评估

1、以我省甲型H1N1流感防控应急预案和《江苏省甲型H1N1流感医疗卫生应急处置预案(试行)》及本方案相关要求为依据,结合督导检查结果,对各级政府、各类部门的防控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评估。

2.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疾病控制、临床救治、卫生监督等部门开展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工作,定期统计各部门、单位的工作情况;结合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督导情况及疫情监测分析结果,对各地区、各部门防控工作效果进行评估。

本工作方案应根据疫情的发展和防控工作的需要及时调整。

附件(1):甲型H1N1流感报告工作要求

附件(2):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流程

附件(1):

甲型H1N1流感报告工作要求

一、“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

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符合《甲型H1N1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试行版第一版)》病例定义的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后,于2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接到电话报告后,经核实立即进行网络直报。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报告

病例经核实确诊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按照有关规定,在2小时内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同时进行个案关联。根据当前国家疫情监测报告工作要求,各地甲型H1N1流感散发疫情及暴发疫情,暂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中的新发传染病标准进行突发事件的报告和分级标准。

随着疫情形势的发展变化,甲型H1N1流感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报告的要求将可能进行调整,以国家通知为准。

三、“甲型H1N1流感信息管理系统”报告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确诊病例报告后,应尽快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24小时内完成个案调查表,由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平台上的“甲型H1N1流感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录入,并根据病人病情进展和流行病学调查的深入,随时更新个案调查表。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报告进行审核。

四、实验室检测结果反馈及报告订正

实验室检测结果应及时反馈给病例报告单位。对于明确诊断为其他疾病或明确排除甲型H1N1流感的病例,报告单位应在接到实验室检测结果2小时内将病例订正为已明确诊断的疾病或“其他不明原因疾病”。对于诊断分类发生变化的病例,如疑似转为确诊病例等,报告单位应在接到实验室检测结果后2小时内订正。

五、其它报告要求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同时立即进行核实和调查处置。

接到疫情信息报告后,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应立即组织进行现场调查确认,及时采取措施,随时报告事态进展情况。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后,应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医疗机构报告。港口、机场、铁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及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发现符合病例定义的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时,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立即向国境口岸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互相通报。

本报告工作要求可能根据疫情的发展和防控工作需要及时调整。

附件(2):

社区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流程

附件2:

*区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责任书

根据省市社区防控甲型H1N1流感工作方案,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切实做好防控工作,签订以下责任书:

一、单位重视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明确责任部门,确定责任人具体负责防控工作;

二、及时将村(居)、单位内邀请的有疫情国家和地区的外籍人员及归国人员的信息报告给所在街道、镇,并发放健康提示卡,督促本村(居)、单位归国人员居家医学观察7天;

三、做好本村(居)、单位集中或居家医学观察(治疗)人员生活保障工作;

四、加强甲型H1N1流感防控知识的宣传;

疾病预防的策略与措施范文第5篇

以全区2013年公共卫生工作要点为指导,以完善体系、健全机制、提升能力为工作重点,深入开展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规范化建设,全面落实疾病预防控制措施,切实加快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综合推进,促进全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慢性病防控体系基本建立,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有新加强,急性传染病监测及应急处置水平有新提高,健康教育和卫生监测能力有新增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综合推进试点工作全面落实,各项工作任务指标基本实现。

(二)主要工作指标:

1.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五年平均水平以下,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率达100%,传染病漏报率控制在2%以内,突发传染病疫情及时处置率达100%。

2.医疗机构死因监测报告率≥80%,乡镇及以上医疗机构死因报告规范达标率≥85%。

3.新生儿预防接种建证率≥95%,扩大国家免疫规划中原五苗种常规疫苗及无细胞百白破、麻疹类疫苗免费接种率≥95%,扩大免疫规划其他新增疫苗接种率≥90%,目标人群麻疹强化免疫和查漏补种率≥95%,全区50%的预防接种门诊达到规范化建设合格标准。

4.结核病DOTS策略覆盖率保持100%,转诊率达95%以上、转诊到位率达80%以上、追踪到位率达70%以上,涂阳肺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者筛查率达90%以上;艾滋病“四免一关怀”政策落实率达100%,孕产妇HIV抗体筛查率达95%以上,目标场所干预覆盖率达80%以上、目标人群相关知识知晓率达85%以上、安全套使用率达80%以上;查螺灭螺任务全面完成,晚期血吸虫病人规范救治率达100%。

5.农村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50%,城镇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70%;老年人健康管理率≥50%,健康体检表完整率≥85%;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规范管理均达60%以上。

6.医疗机构消毒效果、感染危险因素和放射卫生监测工作任务全面落实;生产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覆盖率达50%以上,完成接害作业人员职业健康体检5000人以上。

三、主要工作任务

(一)深入开展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内涵建设

1.完善疾病预防控制网络体系。以落实人员配置、完善设备设施为重点,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组织体系建设,规范项目管理办公室管理和项目指导办公室设置。以明确职责、强化管理为重点,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区、乡、村三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制度职责。以强化技术指导、提高服务质量为重点,加强全区慢性病指导体系建设,统筹开展乡镇卫生院慢性病保健室规范建设,启动实施区疾控中心健康管理中心建设。以完善服务功能、落实部门职责为重点,加强职业危害监测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区疾控中心职业危害监测服务能力,促进职业危害监测工作的落实。以强化人员资质、提升服务能力为重点,加强全区预防接种服务体系建设,组织开展接种门诊(点)规范化建设达标活动。以强化管理、健全机制为重点,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全区医疗急救网络建设,组织开展全国卫生应急管理示范区创建活动,全面提高卫生应急综合能力。

2.强化疾病预防控制队伍能力建设。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知识为基础,以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等重点疾病基础知识为重点,采用专题培训、技术比武等形式,组织开展乡、村医务人员全员培训,促进乡、村临床和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综合服务能力的提高。以打造全科疾控为工作目标,加强区疾控中心全科团队慢性病等临床知识培训,全面提高区疾控中心全科团队的技术指导能力。坚持多元化培养模式,加快全区疾控人才队伍培养,充实发展公共卫生队伍。

3.深入推进公共卫生规范化管理科室创建活动。修订完善公共卫生规范化管理科室创建工作方案和考核指标体系,实施动态管理和过程管理,持续开展公共卫生规范化管理科室创建达标活动,促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切实提高全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

4.坚持绩效考核评估制度。以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评估标准(2012版)》为蓝本,组织开展新标准考核指标体系培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工作制度,加大绩效考核力度,强化考核结果应用,促进工作落实。系统收集疾病预防控制信息,规范整理,及时录入上传,确保疾控绩效考核工作切实落实并卓有成效。

(二)积极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疾控项目工作

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疾控项目管理规范化建设,完善组织管理、绩效考核和技术指导体系,积极探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新机制,加快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综合推进试点工作。组织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疾控项目岗位练兵活动,提高基层医疗机构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老年人等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服务能力,扩面提质,老年人体检表完整率、慢性病及重性精神疾病规范管理率等核心指标达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标准及相关要求。

(三)巩固加强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1.认真开展结核病防治工作。启动实施卫生部-比尔盖茨结核病综合防治项目,巩固完善“三位一体”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肺结核患者医疗保障救助工作机制,规范结核病诊疗程序,严格肺结核临床路径管理,全面落实肺结核患者医疗费用报销和社会救助政策,促进结核病综合示范区建设深入开展。

2.认真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意见》,全面推进“五扩大六加强”和“四免一关怀”措施,完善艾滋病监测检测网络,强化提高艾滋病主动监测和自愿咨询检测质量,严格娱乐场所100%安全套使用项目实施,切实落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随访服务,完成小溪塔、三斗坪、乐天溪、龙泉、黄花、下堡坪等6个乡镇(街道)艾滋病检测点资质认证工作。

3.认真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加强血防组织管理体系建设,促进区血地办管规范理。组织召开全区血防工作会议,落实人员培训。组织开展三峡坝库区血吸虫病监测和鸦鹊岭镇田畈村省级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监测工作,全面落实查螺灭螺、查病治病、改水改孳、晚血病人救治工作任务。

(四)全面落实疾病预防控制措施

1.规范开展急性传染病防控。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测与报告,开展区疾控中心传染病疫情信息分析能力建设,促进预测预警干预措施的落实,及时、有效应对重大疫情事件。充分调动和发挥医疗机构积极性,不断提高法定报告传染病实验室诊断率,落实传染病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和早治疗防控措施。进一步加强霍乱、手足口病、麻疹等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强化学校等重点场所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技术指导,妥善处置学校传染病突发疫情。

2.规范开展预防接种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卫生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预防接种工作的通知》,启动实施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创建达标活动,稳定推进预防接种信息化建设,持续开展免疫预防接种安全行动,全面推行预防接种门诊日接种、接种点周(旬、月)接种制度,坚持落实儿童入托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提高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加强疫苗可预防疾病的监测报告与调查处置,维持无脊灰状态。组织落实好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活动。

3.规范开展卫生应急工作。深入推进卫生应急“五个一工程”建设,全面加强卫生应急网络体系,组织开展人员培训演练,完成预案修订,落实物资储备,争创全国卫生应急管理示范区。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和领导带班制度,做好节假日等重大活动期间和救灾防病工作的卫生应急保障工作。继续开展应急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排除隐患,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