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商管理的就业意向

工商管理的就业意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商管理的就业意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工商管理的就业意向

工商管理的就业意向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管团队;关系一致性;企业绩效;

三、 样本数据与变量设计

1. 样本。以2007年11月20日《扬子晚报》副刊登载的挂牌公司为总体,随机选取了210家上市公司作为初始样本,其中沪市120家,深市90家。利用证券之星数据系统和样本公司网站收集各上市公司的高管团队成员信息。我们考察各企业高管团队中的五人,董事长、总经理,及3名副总经理,其中有106家上市公司高管团队5名成员的个人资料较为完整。最终我们用此106家公司作为分析样本。

106家公司中69家为制造业企业(占总数的65.1%)、11家房地产企业(占10.4%)、8家电力、燃气及水生产与供应企业(占7.5%)、6家交通运输、仓储企业(占5.7%)、4家计算机、软件服务业企业(占3.8%)、3家建筑业企业(占2.8%)、2家采矿业企业(占1.9%),另外还有零售业企业、环境与公用设施管理企业、体育与娱乐业企业各1家企业(分别占总数的0.9%)。

2. 自变量。本研究中的自变量为高管团队的关系一致性。我们首先收集样本公司中董事长、总经理和3名副总经理的籍贯、毕业院校、所学专业以及是否是内部晋升等信息,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测量每家公司高管团队的关系一致性。如果某公司两个高管成员存在学缘关系,则计他们之间的学缘一致性1分,对该公司高管成员两两学缘计分后加总,得到该公司高管团队的学缘一致性得分;依同样的办法可以得到该公司高管成员的地缘一致性得分和业缘一致性得分。由于上市公司信息中很难收集到高管成员间是否存在的血缘关系,因此我们没有对血缘关系进行测量。最后再将每家公司高管团队学缘一致性得分、地缘一致性得分和业缘一致性得分加和,即得到该公司高管团队的关系一致性测量值。样本企业高管团队学缘一致性得分、地缘一致性得分、业缘一致性,以及关系一致性测量值如表1。

3. 因变量。本研究中的因变量为企业绩效,用样本公司2004年、2005年和2006年三年主营利润算术平均值的自然对数来测量。

工商管理的就业意向范文第2篇

 

实践教学是和理论教学相对应的一种教学手段,是推动学生从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换的重要保证,是当前高校特别是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高校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大力推广,对推动该学科的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来说:

 

(一)有助于增强理论教学的实效性理论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概括性,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理论晦涩、难懂,甚至认为理论没有直接的用途,进而忽略了理论课程学习的重要性。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的实践教学坚持实践第一,教、学、做相结合的原则。在实践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案例、系统软件操作以及参与企业日常运营管理等方法,可以让学生在复杂多变的情景中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决策分析“让学生将所有的管理环节联系起来,了解某一环节在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体验真实的管理情景,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查漏补缺。”1另外,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更好的了解用人单位的用工需求,回到学校能够以扎实的心态,并且用实践中获得的经验和体会作用于理论课程的学习,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二)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工商管理学科具有专业自身的特殊性,知识点来自企业管理的经验归纳和总结,与企业实体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在工商管理学科的教学中,丰富的实践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如同身处现实的企业情景中,实现理论和现实的连通,特别是带着问题和任务的实践形式让学生必须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从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地应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了从教师要求学生学习到学生主动要求学习的转变。实践教学就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最好桥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和老师之间容易形成亲密、互信的师生关系,从而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

 

(三)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竞争力

 

在工商管理学科的实践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是市场竞争条件下的企业经营环境,主要以现实问题和任务的解决为实践目标,多以团队形式进行分组对抗,充分挖掘学生个人的特长和融人团队与他人协作配合的能力,团队成员之间需要进行合理分工,通力协作。学生通过大量参与模拟实训,甚至到挂牌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参与到企业的现实经营决策过程中,可以逐渐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竞争策略和竞争手段,增强合作和沟通协调能力。同时,教学实践基地的“预就业”模式,也会有效地提升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缩短了与实际工作的距离。[21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和胜任企业的日常运营工作,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高校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主要依托校内模拟实践和校外基地实践两种模式。两种实践模式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普遍问题。

 

(一)校内模拟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从目前各高校的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形式来看,校内模拟实践教学主要借助于专业教学软件来完成。从调查来看,多数高校引进了工商管理学科核心课程的各种模拟的教学软件,对实践教学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的问题。

 

1.模拟实践体系非系统化工商管理学科模拟实践体系由多门核心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模拟实践组成,各门课程是其中的子系统,既相互联系又有较明显的差异,但从整体上看是一种系统和群组的状态。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如何对工商管理学科群进行有效的整合和系统设计,将子课程进行合理地划分并设计成各个单项模块并能实现各自功能和体现差异,同时使得各个具有单项实训功能的子系统能够有机的联系起来,又能发挥系统整体功能的作用,是目前各高校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各高校工商管理类学科普遍设置了不同的实践课程,但“彼此相互孤立、缺乏联系,资源优势分散,综合性实践较少,不利于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1而且大部分高校由于资金、设施等各方面的考虑,往往只选择了其中的一种或者两种模拟系统投人到实践教学过程当中,这将制约或不利于高校人才系统化培养目标的实现。

 

2.模拟实践过程非互动化

 

在模拟实践教学开始时,学生往往对实践的目的和动机以及实践的步骤不太明确,指导老师往往自主编写实践讲义,或者直接从模拟系统的供应商处购得说明书,在实训开始前发给学生。由于讲义或说明书不够生动和形象,操作要点不够明确,严重影响了学生实践操作时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另外,在实践过程中,学生遇到困难时,也往往更愿意向同学之间互相询问,部分同学愿意向老师询问,却不知道如何与指导老师沟通。同时,部分同学在实训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应付了事。部分同学在实训结束后,觉得实训枯燥无味,不能提高自我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因而严重影响了后续的其他模拟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3.模拟实践情景非动态化

 

在仿真企业环境中,由于市场的变化,企业内部经营理念和经营决策也会发生变化,因此,模拟实践系统的情景设计需要动态化。但目前高校购买的教学模拟系统往往不能模拟现有企业真实的经营过程。在专业教学系统价格高,学校的教学资源和投人有限的情况下,学校往往会选择一些成本相对比较低的教学软件,模拟的情景设计往往比较简单,未能体系动态性的变化过程。有的模拟教学软件在教学的过程中还会偶尔出现死机,系统过慢,数据不能提交等问题。虽然市场上也有不断推出的各类新的模拟软件,但各高校往往选择对以往已经购买的教学软件进行系统补丁或者升级。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也无法体验高仿真的企业运营过程。

 

(二)校外实践基地教学存在的问题

 

对于校外实践基地而言,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高校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企业、事业单位进行合作,形成紧密型校外实践基地。从具体模式来看,或者以就业为目标,根据校企需要定期接纳学生进行教学实训、实习活动。或者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项目横向延伸的驱动形式进行。

 

校外基地实践教学一般采取学校统筹规划、职能部门协调指导、二级学院具体运作、实践基地协助管理的方式进行,学校根据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制定教学基地建设整体规划、教学大纲。

 

目前,高校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的校外基地多是企业单位,只是高校按照各类教学和人才评估的要求来挂牌一定数量的实习企业,但往往是形式大于内容。许多企业主观上接受学生实践的积极性很低,即便是给予学生实习的机会,也只是将学生作为低廉成本的劳动力使用,与学校锻炼学生实践能力以及学生参加实践的初衷相违背,这也是近年来许多高校遇到的普遍性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由于学生到企业实习,进行合格的上岗培训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不进行上岗培训又会带来隐患,从而会影响和扰乱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以盈利和稳定为目的天性不支持学生到企业实习这种行为。另一方面,企业自身的客观因素和条件如人事安排、费用支出等制约了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的行为。再加上企业基于内部资料和资源安全性和保密性的考虑,很少让学生实际接触到企业的业务管理和核心流程。另外,由于实践教学对时间的要求十分严格,在学习顺序上比较刚性,与理论教学的推行存在一定程度的抵触。

 

三、完善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思路

 

在学分制教学管理的趋势下,工商管理学科如何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难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以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实践教学目标

 

从培养目标来看,作为应用性学科的工商管理专业主要为企业输送专业应用型管理人才。因此,高校工商管理学科的实践教学要与现代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对接,发挥其作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的“试验田”和“练兵厂”的作用。从现代化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企业往往希望招聘进来的学生能很快适应工作岗位,能较快的体现为企业做贡献的价值,所以在人才选用时往往看重候选人的综合素质、潜力或实习及工作经历,这就需要学校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专业实践体系来培养适应现代化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可行的方案是结合专业特点,由校企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学,实现人才培养订单化。在实践能力提高方面,积极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等创新创业项目的比赛和校外其他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对企业经营管理和创新创业有非常直观的感受,能够以更扎实的心态投人到学习之中,获取走向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吃苦耐劳,敢于拼搏的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构建多元化实践教学体系

 

高校工商管理学科在培养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线需要的、综合素质高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下,要求在实践教学模式上,要大胆创新和探索,可以考虑构建以“两体系(即课内实践教学体系、独立设置的综合实践体系)、两平台(即学校实验教学平台、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平台)、三层次(即基础实践层次、专业实践层次、社会实践层次)”为特征的较为完善的多元化实践教学内容体系。[51在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组织各课程组、各教研室分工协作根据课程特点,结合课程建设,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编写指导书。同时由各课程组对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系统协调与衔接;最后组织进行各类型和各层次,各形式的实践教学活动。

 

(三)提高实践教学的师资水平

 

过硬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发挥专业实践教学功能的根本保证。工商管理学科实践课程主要以应用性为主,需要相关的指导教师必须具有企业管理的工作经历或在企业进行过实践锻炼,也就是说要熟悉企业的生产运营流程和经营管理。为此,必须抓好实践教学教师人员的培训和引进,形成合理的梯队。一是应加强现有实践教学教师的实践技能培训和专业学历的提高,以适应学校形势的发展要求;二是应将一些科研能力强的教师转到实践教学队伍中,充分发挥科研、实践方面的优势;三是有目的、有选择的引进一批优秀的科研人才充实到学校的人才队伍中,最终实现实践教学人才队伍的全面优化。学校可以分期、分批将在校教师送到相关企业中去挂职锻炼,或以项目合作的方式与企业对接,使教师熟悉企业管理流程,并将企业中直接获得的知识融人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中,提升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也可积极聘请企业家和具有丰富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来学校担任兼职老师,指导学生的实践学习,充实和壮大实践教学教师队伍,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业务过硬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

 

(四)加强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

 

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是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载体,是实践教学的展示台。实验室开放的内容、时间、范围、覆盖面、效果等要有科学合理的规划,专业实验室建设要逐步通过各省级和国家合格评估。统筹安排、调配、使用实验教学资源和相关教育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提高实验室的运行效率和实验设备的利用率。

 

同时,高校要积极寻找合作单位,按照就近布点、分步建设、先易后难、互惠互利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能满足本学科实践条件的单位作为校外实践基地。逐步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资格认定”制度,设立专业符合度、学生容纳量等质量标准,规范实践教学基地管理。鉴于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借助别单位的设备设施,或是利用他们的教学场地环境,与基地单位仅是签署协定而已,对其并没什么实质性的投人或支持,学校可考虑通过这种途径让实践基地单位也从中获得一定的好处,比如:资金投人、声誉的提高等等,提高基地的使用率。要认真调研、分析已建基地的情况,分类整合,延伸功能,逐步建成一批适应于多个专业的、具有一定综合性的实践基地,积极做好基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加大优秀实践基地的建设及培育力度。

 

(五)强化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

 

教学管理标准化是实践教学实施的重要保证。从实践活动的主客体来看,高校实践教学普遍存在随意性较大的问题。因此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提高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认识,把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纳人到日常教学管理中来。教学管理单位应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下教学管理的体制和方法,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实践教学的人员管理、现场管理;对实践教学实施情况实行过程监控、督导,对实施效果进行考核和评估,确保管理措施到位。在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安排上,要有明确目标和合理性。对校内实验室,可安排在学期初由实践教学指导老师提交本学期的实践教学预安排表,由实验室管理人员进行排课和核查。校外实践教学环节可考虑安排在短学期和寒暑假等其他时间,让学生有相对完整的时间和充足的精力进行现场实践学习,同时也要提前和实践企业进行沟通,让企业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合理安排,避免与企业的工作日程相冲突,使得学生缺少实质性指导。

工商管理的就业意向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生就业意向职业素质调查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09)1110162-01

一、调查研究的实施

1.调查范围与对象。本次调查范围覆盖了淄博职业学院所设的14个系部的07级4325名大专学生。我们从各系具有代表性的专业中按毕业生人数13.9%的比例选取调查对象。

2.调查方法。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并以个别访谈为补充。

3.调查内容与问卷设计。本次调查内容主要从职业意向和职业素质二个方面展开,设计了20个封闭式单项选择题。为保证问卷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在形成正式问卷之前,先进行测试和分析,根据结果筛选题项,调整结构,以提高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4.问卷发放与回收。本次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工作从2008年12月至2009年2月进行,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率为93.7%,有效率为91.4%,从有效率和回收率看,本次问卷的调查结果真实可信。

二、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一)就业意识不强,与社会需求仍然脱节。高职院校的学生处于职业准备阶段,他们具有学生和职业者的双重身份。但从调查结果来看,有52%从没有研究过要找的行业是什么样子,对目标企业的选才要求和用人标准不清楚的学生占42%;对自己将来准备从事的职业感到茫然的学生占44%。这些问题反映出大学生就业意识不强,在清纯、听话、考试高分等对人才的评价标准的长期影响下,我们的学生在学校还只是重视考试分数,与社会需求仍然脱节。

(二)就业地域性强,首选外资或大中型企业。在就业地区和就业单位的选择方面,70%的学生首选城市就业;愿意去县级及以下地区和西部地区就业的仅占8%。这种职业意向地域性或许与学生的来源有一定的关系。淄博职业学院每年招收的学生大约有75%的学生来自农村家庭或经济欠发达地区。明显的城乡社会经济差异,使他们不愿回乡就业。主张留城市就业的学生中又有52%的学生选择国有大中型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突显高职生职业意向的不理性,不能针对个人的专长理性就业。

(三)就业薪酬起点低,主张“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对于将来就业薪的起点,1000元以内的学生占12%;1000~1500元的占78%;1500~2000元的占8%;2000元以上的占2%。这说明学生对于薪金的要求主要集中在1000~1500元。这与淄博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水平是比较相符的,说明大部分学生的薪金要求已趋于理性化,能开始对自身进行正确的定位。个别访谈结果表明,这些学生接受这样的工资待遇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实际锻炼机会,增加二次就业能力;也有部分学生目的在于获得企业经营管理的经验,为个人将来创业做准备。

(四)专业对口要求不高,一切以就业为前提。在专业对口方面,78%的学生选择了“可以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在对当前高职学生就业形势的认识上,100%的学生都认为当前就业形势严峻,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就业压力。面对就业压力,大部分学生走上了务实路线。初次就业,只要能留在城市,待遇可以降低,至于专业对口则不敢奢求,这或许是高职生就业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这也启示我们,当下高职专业课程设置虽和企业需求有一定的隔阂,但不易划分过细,否则,学生很难在社会上找到和专业完全一致的工作岗位。在社会就业环境的压力下,他们主动放弃所学专业,选择相关、相近甚至完全不相干专业就业,一切以就业为前提。

(五)就业观念发生深刻变化,自主创业意识增强。在就业单位的选择方面,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占到30%,可见,在面对全球经济危机严重、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巨大的情况下,自主创业成了不少学生就业的第一选择,这是一个巨大的观念变化。政府部门应建立大学生创业扶持体系,学校在就业指导中应进一步加大创业教育的宣传,以此激发大学生创业的热情。个别访谈结果表明,高职生创业意向因专业不同而有所不同。机械、电子类专业的学生创业意向低,设计类、维修类专业的学生创业意向较高,可能与行业对资金、技术的要求高低有关。

(六)职业心理准备不足,缺乏敬业精神。调查显示,当选择了与期望值不一致的工作时,只有23.8%的学生愿意努力适应工作,有高达76.2%的毕业生则准备“跳槽”或继续深造;47.3%的高职毕业生缺乏敬业精神,不愿意在第一线工作。调查单位反映,有的学生甚至还不知道自己是否能胜工作就随便走人,给人一种缺乏信誉和敬业的感觉;遇事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向公司索取什么,而不是我能对公司做什么,缺乏主人翁精神;对公司对自己的培养当成自己今后个人发展的资本积累,没有感恩心态;有些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工作“兴奋期”短,很快就开始缺乏工作热情;很多大学生在工作中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各种心理情绪,遇事不沉着、处事不稳重等等。种种现象,折射出大学生不成熟的心理素质,这成为当今大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市场的绊脚石,影响了学生的早日成才与成功。

(七)学习意识较弱,职业技能与实际需要有脱节。不可否认,高职院校学生在学习方法上、学习态度上、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上较之本科学生都有一定的差距。调查显示,79.5%的学生上课打瞌睡、发短信,课后上网、谈恋爱,学习成了副业,造成理论知识后天不足,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习意识不强,阻碍了其技能和事业发展。而企业对高职生的要求是不但要懂业务,而且要会做业务,精通某项(或多项)专业技术,有熟练的操作技巧,甚至“绝技”。这是职业人才就业、谋生、服务社会的看家本领,也是我们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

(八)沟通能力不强,团队意识淡薄。调查单位反映,80%的高职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积极性,也不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但沟通能力欠缺,团队意识淡漠。现代社会的许多工作都是团队精诚合作的结果,个人难以独立完成。企业不欢迎没有团队意识的学生,哪怕他的能力很强。公司也不喜欢个性张扬、较为另类的人,他们会给团队带来不稳定、不和谐因素,给团队造成伤害,最终妨碍了工作的正常进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淄博职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规划课题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名称: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养成融入专业教学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陈鸿雁,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3):178-179.

[2]胡皓炅,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J].职教与成教,2008(6):469-470.

[3]张红、李国俊,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取向和职业素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9(1):168-170.

工商管理的就业意向范文第4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 创业管理 人才培养体系

随着国内经济发展、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以及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从2002年初,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从清华大学等9所高校试点创业教育开始。创业教育在高校教育中越来越得到重视,关于创业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作为中国独立学院中排名前茅的学校,早在2005年就尝试创办了“创业班”开展创业教育,被媒体誉为“少帅班”,到目前已经开设了十年。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融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为一体的活动,应把创业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系统设计。[1]2012年,为了培养创业专门人才,我校在工商管理专业下面成立了创业管理专业方向,将创业班的培养模式引进学校教学计划体系,形成了一套“以培养创业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以知识、技能、素养为基础,遵循认知、体验、实践三阶段”的培养体系。

一、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准确定位培养目标与培养理念,对学生培养有很大作用。培养目标就是对学生未来取得的学业成就的预期和设定,它是学生培养体系的逻辑起点。目前,在高校中开设创业管理专业和创业管理方向的学校并不多见,通常都是作为教育的一种辅助手段:一是强调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二是强调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完善学生的创业素质;三是强调创建创业实践基地;四是综合式的创业教育,即不仅注重以创新教育为基础的创业理论教育,同时还为学生提供创业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支持。[2]张钰综合国内学者的观点,将创业教育归纳为四种情况,分别是:素质说、人才培养说、教育理念说、综合说。[3]

从2003年起,独立学院这种特殊的办学模式在全国兴起。独立学院的学生与普通高校和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有较大的不同,独立学院学生一般家庭条件比较好,社会活动能力教强,思维比较活跃,有一定的创新精神,他们对纯粹的理论学习兴趣不大。因此,在创业教育上,我们也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学生既需要有一定的创业理论知识,又要掌握创业技能和实践。特别是对于创业专业方向的学生来讲,不应该只是以培养创业意识提升、培养创业精神、掌握创业知识等为目标,而应该是培养创业方面的专门人才,使学生想创业、会创业、能创业。

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的来讲,由于家中经济条件较好,有不少学生的父母或家庭成员拥有自己的企业,学生未来的创业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继承家中原有的企业,进行二次创业,也就是做企业的接班人;另一种是创办一个新的企业,也就是新注册一个企业。因此,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将这两种创业作为创业管理专业方向学生培养的目标,将创新与创业管理理论相结合,培养具有创业全过程所需的基础理论,洞察创业机会的能力,熟悉资源获取的方式与途径,培养具有独立领导能力、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的创业者和企业接班人。

二、创业管理专业方向课程设置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是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核心,也是我国学者在创业教育课程研究中讨论最多的问题。一般我国学者从课程的目标、性质等不同的角度来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4]对于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有许多学者发表了不同的观点,如金艳梅提出课程内容除了包括创业意识、企业家精神和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知识之外,较强的沟通能力、人际交流技巧与知识同等重要。[5]传统的工商管理教育属于金字塔模式,而创业教育则是圆形模式,这种课程设置模式强调由创业精神逐步向管理职能活动渗透,并结合新创企业特性与已有企业特征形成基于创业导向和基于公司型创业的具体课程内容,在教授学员学会把握机会、创新改革等企业家能力的同时,掌握应付不同实践需求的特定技能。[6]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结合不同学者的观点以及学院自身学生的特点,认为对于创业管理专业方向的学生,培养的重点不应该是创业意识,而是如何能够成为一名成功的创业者。知识和技能是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一个人的素质是成功的推动力。在创业管理专业方向的学生的培养中,让学生掌握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各项知识和技能,同时陶冶情操,培养创业素质。因此,将创业管理专业方向的课程分成三个子课程模块,分别为专业必修模块、专业方向基础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

专业必修模块的设计以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模块为基础,以提高创业管理专业方向学生的经营管理的知识面为思路,开设投资学入门、创业法律基础、组织行为学、进出口实务、应用统计、市场营销学、财务与税法、人力资源管理、运作管理、商务沟通和谈判等课程。

专业方向基础模块主要以创业管理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为主,设置了创业管理理论与实务、项目管理、领导力与企业家精神、商业计划书、中小企业管理、企业战略管理、企业文化与伦理课程。

专业方向模块中,根据城市学院的学生特点,分成新创企业和传承企业两种创业类型,分别设计了课程模块。

三、创业管理专业方向实践环节设置

创业本身就是一项实践活动,对创业人才的培养如果仅依靠传授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出的学生也只能会说不会做。在创业管理专业方向的培养中,我们应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并获得一定的创业经验。在创业实践环节的设计中,根据层层深入的设计原则,从了解企业到熟悉企业,再到独立运行企业的思路,设置了创业认知、创业管理实训(体验)以及创业综合实训(实践)三个环节。

创业认知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创业者,通过创业案例分享、创业企业参观,使学生对创业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和印象。创业认知课程安排与创业者或创业导师交流座谈,分享创业案例。

创业管理实训是借助校外的实训基地,利用四个月的时间,让学生在企业中轮岗实习,体验各个岗位的工作流程和要求,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结合,对企业有一个实际感受。创业管理实训由创业管理指导小组的教师带队,安排到企业进行轮岗实习。指导教师必须每两周次到企业了解学生情况。最后,由指导教师和实习企业共同给出评价。

创业综合训练是借助校内的实训基地,要求学生实践创业过程,实施前面课程中所撰写商业计划书,到工商局登记注册一家企业,并运行一个学期,毕业时可以将运行的项目带走。创业综合实训由创业管理指导小组教师指导,每个学生或小组在已经完成的商业计划书的基础上,实施商业计划书。

在整个实践环节中,由学生亲自完成各个环节任务,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起引导作用。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性和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让学生感受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为以后的创业提供经验上的支持。

四、创业管理专业方向的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安排,创业管理专业方向与所有的专业一样,首先需要学生自身的激情和兴趣,并非适合所有的学生。因此,创业专业方向的学生必须通过选拔真正具有创业意向的学生。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在创业管理人才培养中实行“1+3”的选拔方法。根据自愿报名和择优选拔的原则,在全校大一学生中进行招生,参考学生的学习成绩、家庭情况、创业意愿等,对报名的学生进行面试和测评,经过创业管理指导小组综合评定和选拔。这样可以保证选择创业管理专业方向学生对创业充满激情并具备一定的创业基础和条件。

在教师的配备上,实行“双导师制”,成立创业管理指导小组,小组成员由教师和创业导师(包括校外导师)组成,负责课程学习的指导以及实习课程、实训项目的具体指导和评价,改变了以往一个教师上一门课,一个教师评价一群学生的方法,对学生的培养更有针对性。

在课程的教学方法上,对于创业管理专业方向的学生,教师不能以传统的灌输讲授为主,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中,开展以学生体验和互动为特征的体验式和情景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学。

美国、英国等国家的大学教育中,创业教育已经形成非常完善的体系,但是,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中还处于探索阶段。本研究中提出的创业管理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体系也有待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魏戈.观视角下的创业课程开发研究[J].远程教育,2011(4).

[2]李成虎,高云.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10(8).

[3]张钰, 田晓红.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述评及启示.创业创新,2013(14).

[4]崔彦群, 钱国英等.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研究综述.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0(11) .

[5]金艳梅.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初探[J].文教资料,2009(3).

工商管理的就业意向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方案;调研;改革

一、背景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大法,学校的所有工作都要围绕如何更好地执行人才培养方案开展工作。人才培养方案要体现社会对人才的中长期需求,要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就业[1][2][3]。当前,信息管理工程专业,不同程度地存在实践不足、专业特色不突出、人才走向与专业培养目标发生偏离等问题[4][5]。为使专业培养方案适应广东省社会企业实际需求、跟紧学科自身的发展、力创有核心竞争力的专业特色,我们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深入地调研。通过调查问卷、资料搜索、分析比较、校友交流等多种形式,对培养方案的现状有了一个较为全面地了解,并针对目前培养方案实施情况、教学效果等方面的问题进行比对、分析,希望在此基础上形成新一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思路,抓住培养中的几个重点问题,形成信管专业的培养特色,适应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的人才需求。

二、调研内容及对象

信管专业培养方案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人才能力组成和结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手段和模式等5个方面。总的来说,社会发展的近期和远期需求是人才培养的导向,与产业和行业的结合是学科专业优化的主导思想,应用型本科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结构是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教学手段和模式的改革是人才培养的配套措施。

调研范围包括:毕业生就业典型情况;企业需求和满意度;国内同类学校同类专业典型情况;本系教师和本专业在校学生。

三、调研方法

调研方法包括: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并通过互联网络问卷和回收数据,获得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以及广东省内企业对本系学生需求和满意度的第一手资料;邀请企业校友回校面对面座谈;通过网上信息搜索,了解国内典型高校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对比我校信管专业和国内高校的培养计划,发现趋势、特点、差距和不足;通过教师、在校生座谈以及问卷调查,收集我校信管系教师和在校生的主要意见和建议。

四、调研分析

1.毕业生就业典型情况

设计并通过互联网络问卷,10天内回收58份有效问卷,代表了毕业生就业的典型情况。问卷设计包括五个部分,分别是个人基本信息、职业选择信息、职业能力分析、专业培养体会和满意度调查,目的是考查原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效果,了解社会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下面进行典型分析。

(1)从毕业生就业综合情况和专业培养,体会识别人才培养总体成果和目标。由数据可知,目前我校信管专业毕业生广泛分布在包括IT与通讯业,金融、证券、保险业,商贸业,电力、石化等能源业,新闻传媒广告业,房地产业,医药食品业,旅游交通民航业,制造业,政府机关等多个行业中,集中、依次分布在外资合资企业、大型国有企业、民营私营企业及政府机关等广东省典型企业和部门中,就业在多个岗位。仅有两成左右的毕业生换过两次及以上的工作,超过六成的毕业生没有换过工作,能实现准确就业。近半数认为与自己专业对口,月收入在5000元及以上的占50%,3000元及以上的则超过七成。这说明本专业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效果较好,未来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可以沿着原有的思路,继续定位在面向广东省内。

对于原培养方案,毕业生认为本专业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缺陷集中、依次表现在缺乏实践、专业培养定位模糊、课程设置不合理、缺少专业技术、课程内容陈旧、各课程结合不紧密等问题上。这说明了未来的培养方案急需在实践、定位、课程设置和内容上下功夫。

(2)从毕业生职业选择检验人才培养方案的定位。数据显示,按照工作内容来划分,本校信管专业毕业生最集中依次分布在信息系统管理人员、信息系统分析师、信息系统二次开发人员、信息系统程序人员、面向信息系统的企业管理人员、信息系统设计师、信息管理师、信息网络工程师等工作岗位上,与原先确定的人才培养图谱基本一致,涵盖了信息管理师、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和信息系统二次开发人员等中间位置,但从事信息化建设管理咨询师这一岗位工作的毕业生数量太少,只有3人,而有17个毕业生都有意升迁或转换到这一岗位,说明原有培养方案的目标没有问题,是方案落实上出了问题,远远没有达到预设的目标。升迁/转换意向则反映了随着经验的增长,毕业生逐渐趋于转向面向信息系统以及信息企业的高层决策管理人员,以及信息化建设管理咨询师和信息系统分析师这类综合岗位,说明原有培养方案的定位比较准确。

(3)从毕业生职业能力分析人才培养方案的具体设计。通过对毕业生的调查得知,他们认为对各领域管理知识的学习对于从事业务都是非常有帮助的。其中,位于前几位的分别是工作流管理、人事管理、会计和管理会计、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财务管理、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和网络营销。同样,毕业生还对辅助决策所需的信息管理类知识的重要程度给予了评价,这些都为本专业今后开设管理类和信息管理类课程提供了参考。另一方面,针对原有培养方案中的信息系统方向,由于受技术发展的影响很大,所以问卷中也设计了几道问题来调查目前市场上对该类人才职业能力的组成和结构的要求。相关信息都为开设信息系统类课程提供了参考。

2.企业需求和满意度调研

针对企业满意度,首先设计了一份详细的调查问卷。在实际操作时,将该问卷的问题进行了适当的精简合并,组合进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问卷,通过网络,邀请毕业生所在单位领导填写。此外还请毕业生及其领导站在他们的角度,给出本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

(1)企业满意度。数据显示,企业对本校信管专业毕业生工作表现的总体满意度在75%以上,具体数据见表2。

此外,企业和毕业生认为本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优势主要、依次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理论知识面广、就业选择性大、学习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专业技术能力强”一项中,参与调查的58人次均未给予肯定意见,这说明我校信管系原有的人才培养的总体力度还不够,学生或单位普遍认为本专业没有“拳头产品”。未来有必要进一步整合理论知识传授的内容和方式,加大专业技术知识、特别是技能训练的力度,力争在保持学习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同时,突出优秀的专业技术能力。

(2)企业需求。从表1的数据可知,企业或毕业生认为单位紧缺的主要人才依次是信息系统分析师、信息系统二次开发人员、信息化建设管理咨询师、信息系统设计师、信息系统程序人员和面向信息系统的企业管理人员。认为就业容易的人才主要、依次是:信息系统程序人员、信息系统二次开发人员、信息系统分析师、信息网络工程师、信息系统设计师、信息系统管理人员和面向信息系统的企业管理人员。认为有潜力的岗位主要、依次是:信息系统分析师、信息系统二次开发人员、信息化建设管理咨询师、信息系统设计师、信息系统程序人员和面向信息系统的企业管理人员。与单位紧缺排序一致。以上数据说明信息系统技术类人才的就业易于信息系统管理类,但从长远看,综合类、高层次人才更符合企业所需以及毕业生发展的方向。所以当前的课程设置必须将学生的长期发展和短期就业相结合,仔细权衡,精心设计,达到总体满意。

此外,近半数毕业生认为以其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背景,能在自己单位中找到3-5个适宜的岗位。说明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现代化,对信息管理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信息管理涉及咨询、服务、物流等很多行业,本专业学生有很多的就业机会。

企业对应聘员工的能力要求依次排序为:实践执行能力、个性心理品质、分工合作能力、业务能力、管理能力、自主发展能力、智慧胜利能力、印象管理、情绪调控能力、经济学方面才能。说明若想增强本专业学生的就业优势,就必须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实践锻炼,并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将更具有竞争力。

3.国内同类典型专业情况

目前,国内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存在3种模式: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为代表的理工科院校工商管理模式,以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为代表的综合性大学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以及以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山大学为代表的信息系统技术导向模式。

(1)以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为代表的理工科院校工商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一般将本专业设在经济管理学院,侧重于计算机科学技术,是以信息系统(包括电子商务)的应用、管理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企业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信息系统提高竞争能力和管理水平为目标,开展基础理论、企业管理模式、信息系统战略规划、信息系统及其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这种模式结合了IT和经济管理,其最终目标是实现技术与经济管理的完美结合,目前随着企业资源规划、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以及电子商务等的流行显示出了新的魅力,是当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主要模式。

(2)以武汉大学、北京大学为代表的综合性大学的信息资源管理模式。在该模式下,本专业一般设在信息管理学院,其前身是图书馆、情报学、档案学等专业。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以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信息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3)以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山大学为代表的技术导向模式。该模式下,本专业一般设在信息技术学院,其主要培养目标为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经济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要求学生具备全面的素质和完善的知识结构,掌握坚实的计算机科学技术与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熟悉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知识,满足各类企业和政府部门对信息系统的开发、管理的迫切需要。

五、结论与建议

本次调研通过调查毕业生、典型企业、同类院校、在校师生等多个调查对象,从不同侧面了解了比较丰富的信息,总结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关于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和模式

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原有人才培养方案职业图谱的总体思路仍然有效。本专业仍将发挥本校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法全面发展的优势,面向广东省地方经济建设,致力于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信息经济学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及应用能力,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从事信息化规划和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评价以及信息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但是,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解构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技术两个方向人才的培养方案,要引进订单式等培养模式,参考走学历教育与职业能力教育相结合的道路,落实以强化学生高级就业能力为导向,加强“核心技术一体化”专业建设。把握市场当前的需要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实现人才短期就业与长期发展潜力之间的最佳平衡。

2.关于人才能力组成和结构

本专业人才贵在“复合”,难在“复合”。应突出以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为主线,加强实践技能培养,增强沟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个性心理素质。通过在校接受理论课程和实践环节的锻炼,使学生掌握现代经营管理原理、方法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具备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从事经营管理的基本能力;掌握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备信息组织、分析、传播与开发利用等信息管理的基本能力;掌握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现与运行管理及维护的方法和技术,具备开发与运用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解决经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掌握情报检索、信息搜索、数据挖掘的基本理论、方法与技术,具有信息分析与开发能力,能了解并跟踪本专业及相关领域及其市场的发展动态,从而形成较强的研究开发和市场开拓能力。

3.关于课程体系建设

应强化融经济学、管理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厚基础、宽口径、适应能力强”的专业特色,对于定量数学决策优化模型技术、计算机领域技术模块,以及代表信管专业问题解决特色的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核心课程知识模块等三大知识团,需要进一步精心设计、组织知识点,做到逻辑连贯、没有过多的重复,理论学时精简、合理,淘汰一些技术内容已经陈旧的课程或章节,引入先进技术内容的章节或课程,健全、完善我们的课程体系。实现信息管理学、信息经济学和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三大类知识的融会贯通,形成融经济、管理与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于一体的课程体系与课程结构。

4.关于实践教学环节

对于信管专业,怎么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都不过分,这是因为,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目标必须落实在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上。应在整合理论课程体系的同时,重新审视课程实验、实训,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专业综合设计、毕业设计等这一系列环节,相辅相成,形成体系,精心安排实验项目,尽量将多个知识点组合成较大的实践项目,并严格指导,突出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精神以及运用信息技术解决经济、商务、管理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5.关于教学手段和模式

本专业十一五期间每年招生逾200人,为很好地完成对广东本地以及珠三角地区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的支持,实现人才培养在质量和数量上的和谐发展,必须综合运用多媒体远程教育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广泛利用教师的纵、横向科研项目成果,以及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大力建设好案例库、试题库等教学资源库,突出技术规范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模块教学、工学结合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改革,突出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法、基于行业与职业岗位群技能要求的学习法等学习方法,加强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减少必修课学时数,增加选修课学时数,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6.对学校、学院配套政策的建议

(1)关于素质教育。针对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了解太少,为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可参照上海交通大学的做法,在所有人文社科类的通识课程中设置实践环节,均匀地分布在1-6学期,其实践环节均在假期中完成。这样总学分不变,但省出了课内学时,又可使学生到社会上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具有更加明确的主题,增加与社会接触的机会,更加深入广泛地了解社会,锻炼其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

(2)改善实验条件,充分挖掘现有条件。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许多课程无法开展实验,不能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深入理解,新的想法和思路也很难通过实验加以检验。当前条件下,一方面要争取对于实验条件的改善和提高;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有条件,使学生能得到较多的训练。

(3)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方案中设置科技创新类选修课,通过各种措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校现在已有一些类似的政策和手段,但是还需更加系统、全面、深入地完善措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选择,从时间上、经费上、指导上、制度上给予保障,使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提高我校信管专业学生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牛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探究[J].科教文汇,2009,(3).

[2] 何永刚,黄丽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综述[J].情报杂志,2007,(8):128-131.

[3] CISC2005课题组.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2005[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 张劲松.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创新研究[J].情报杂志,2008,(11):1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