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半夏栽培技术及加工

半夏栽培技术及加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半夏栽培技术及加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半夏栽培技术及加工

半夏栽培技术及加工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泰半夏;管理;栽培

中图分类号S567.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02—215—01

泰半夏是传统常用中药材,以块茎入药,具有潮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主治:咳喘痰多;呕吐反胃;胸脘痞满头痛眩晕;夜卧不安;瘿瘤痰核;痈疽肿毒。泰兴市出产泰半夏,俗称“野芋头”。泰半夏种植效益很高,经济价值是粮食作物和一些常规中药材所不能比例的。为此,笔者将泰半夏丰产高效栽培技术进行了介绍。

1 泰半夏的植物学和生物学特征

泰半夏为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5~30cm。块茎近球形,叶出自块茎顶端。叶柄长6—23cm。在叶柄下部内侧生一白色珠芽。一年生的叶为单叶,呈心形,2年后为3小叶的复叶,小叶呈椭圆形至披针形,中间小叶较大,叶子两面光滑元毛。花期在5—7月,果期在8~9月,浆果成熟时呈红色,果内有1粒种子。

泰半夏每年出苗和倒苗2次,3月上旬地温渐高,从母块茎顶部生出叶子,即为第1次出苗,6~8月倒苗。第2次在9月出苗,10~11月倒苗。泰半夏的种子、珠芽和块茎只要条件适宜均可萌发。

泰半夏喜温和湿润的环境,怕高温、干旱和强光照射,一般野生于河边、沟边、灌木丛中和山坡下。泰半夏块茎的耐寒能力很强,0℃以下能在地里正常越冬。泰半夏是耐阴而不是喜阴植物,在适度遮光条件下,能生长繁茂,在半阴条件下生长最为适宜。

2泰半夏生产基本情况

历史上泰兴盛产泰半夏。据《泰兴县志》记载,1935年泰兴年产泰半夏5t,1857年泰兴年产泰半夏85t。20世纪60、70年代及以前,泰半夏生产较稳定。70年代以后,随着种植制度的改革和旱改水面积的扩大,以及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的广泛使用,适宜泰半夏生长的面积越来越少。近几年来,泰半夏的种植呈扩大趋势,2009年滨江、宣堡、姚王种植12hm2,2010年达到15hm2,2011年达到33.3hm2。与外地泰半夏相比泰半夏适应性强,个体大、质坚实、产量高、效益好。

3 泰半夏丰产高效栽培技术要点

3.1选地、整地泰半夏根较短,喜水、肥,以选富含腐殖质的沙质壤土为宜。整地前施腐熟的圈肥或土杂肥3.75万~6万kg/hm2、过磷酸钙225~375kg/hm2,混合堆沤后作基肥,深翻20cm深,耙细整平,做1.2m宽的高畦或平畦。前茬可选豆科作物,也可和玉米、油菜、果、林等进行套种,在半阴半阳的缓坡山地也可种植。

3.2繁殖及种植方法

3.2.1块茎繁殖。2年或3年生的泰半夏萌出的小块茎可作繁殖材料。在泰半夏收获时选取直径0.7~1cm的小块茎作种,并稍带些湿润的沙土,储藏于阴凉处,以待播种。春季日平均气温在10%左右即可下种。此方法能使块茎增重快,当年就可收获。在整好的畦内进行双行条播。其行距20cm,株距3cm,沟深4~5cm,每畦开四沟将种茎交叉放人沟内,每沟放2行,顶芽向上,覆土搂平,稍加镇压,用种1650~1875kg/hm2。也可在9月下旬进行秋播,方法与春播相同。

3.2.2珠芽繁殖。母块茎抽出叶后,每一叶柄下部或叶片基部可长出1个珠芽,直径0.3~1cm,两端尖、中间大。5~6月选叶柄下成熟的珠芽,在整好的畦内按行距15cm、株距3cm,栽到3cm深的沟内,栽后覆土。当年可长出1~2片叶子,块茎直径1cm左右,翌年秋天可加工人药,小的可继续做种用。

3.2.3种子繁殖。夏秋季节泰半夏种子成熟时随收随种。也可将种子储存于湿润的细沙土中,到翌年春季,按行距15cm,开2cm深的沟,将种子撒入沟内,搂平保湿,当温度上升到14℃时即可出苗。利用种子繁殖的方法,在种子播种后3年才能收获,生产中较少采用,但在繁殖材料缺乏及引种时可采用此法。6月中旬播种新鲜的泰半夏种子,10—25d出苗,出苗率80%左右,种子发芽适温22~24℃。

3.3田间管理

3.3.1

中耕除草。泰半夏行间的杂草用特制小锄勤锄,深度不超过3cm,以免伤根;株间杂草用手拔除。

3.3.2施肥。除施足基肥外,生长期要追肥4次。第1次于4月上旬齐苗后,施人1:3的人畜粪水1.5万kg/hm2。第2次在5月下旬珠芽形成期,施人1:3的人畜粪水3万kg/hm2。第3次于8月倒苗后,当子泰半夏露出新芽,母泰半夏脱壳重新长出新根时,每15d用1:10人畜粪水浇1次,直至出苗。第4次于9月上旬,施入过磷酸钙300kg/hm2、尿素150kg/hm2,以利于泰半夏生长。

3.3.3培土。6月1日以后,由于泰半夏叶柄上的珠芽逐渐成熟落地,种子陆续成熟并随佛焰苞的枯萎而倒伏,所以6月初和7月要各培土1次。取畦边细土,撒于畦面,厚1.5~2cm,以盖住珠芽和种子为宜,稍加镇压。

3.3.4水分管理。泰半夏喜湿润,怕干旱,如遇干旱,应及时浇水。夏至前后,气温升高,天气干旱时7~10d浇1次水;处暑后,气温渐低,减少浇水量,要保持土壤湿润和阴凉,可延长泰半夏生长期,推迟倒苗时间,增加产量。若雨水过多,易造成土壤中氧分缺乏,应及时排水。

3.3.5摘花蕾。除收留种子外,为使泰半夏养分集中于地下块茎生长,一般应于5月抽花葶时分批摘除花蕾。

3.3.6地膜覆盖。为了使泰半夏早出苗,延长其生长周期,提高地温,增加产量,早春可采取地膜覆盖等措施进行处理。种子播种时也可采用覆盖麦草及作物秸秆等方法保持畦间水分,以利于出苗。地膜覆盖在苗高2~3cm、种子70%以上出苗时可揭去地膜或除去覆盖物,以防止因膜内温度过高而烤伤小苗。采用地膜覆盖的方法可使泰半夏提早15d左右出苗,也可促进其根系生长,防止土壤板结,提高产量。

3.3.7套种遮阳。泰半夏在生长期间可和玉米、小麦、油菜、果、林等进行套种。这样一是可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增加收入;二是其他作物也可为泰半夏遮阳,避免阳光直射,延迟泰半夏倒苗,增加泰半夏产量。

半夏栽培技术及加工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黄淮平原;野生半夏;资源濒危;产地变迁

[收稿日期] 2013-04-04

[基金项目] 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子课题(SB2007FY020)

[通信作者] *周建理,教授,Tel:(0551)5169306,E-mail:jlzhou55@sina、com

[作者简介] 穆二廷,硕士研究生,Tel:13605693137,E-mail:muerting@sina、cn 半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 Breit、干燥块茎。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1]。黄淮平原位于河南东部、山东西部黄河以南及安徽、江苏的淮北地区,主要由黄河、淮河下游泥沙冲积而成,地形平坦。黄淮平原处于向亚热带过度地区,这里农作物旱作为主,多为一年两熟。主产小麦、玉米、大豆、棉花等作物。

1 古代黄淮平原半夏道地性的形成

1、1 黄淮平原几个道地半夏区域 黄淮平原区是我国地产野生药材比较少的地方。半夏是这里为数不多的几种道地野生药材之一,形成了数个地道药材产区。包括邳半夏、宿半夏、颖半夏、焦半夏、息半夏、唐半夏等。邳半夏产自江苏北部古时的下邳(主要为江苏北部铜山、睢宁、涟水一带),相传东晋葛洪就曾推荐过邳半夏[2]。宿半夏因产于位于安徽北部的宿州一带而得名,光绪年间的《宿州志》有过记载 [3]。颖半夏产于古颍州府(现在的安徽的颍上、阜阳)而得名[4]。焦半夏出自安徽的阜南县的焦陂镇而得名。息半夏来自河南的息县,唐半夏是唐河县的道地药材,地处豫西南南阳盆地[5]。从地理环境上看,6种道地半夏所处地区都是平原,气候属于半湿润暖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4~15 ℃,降水量在900 mm左右。

另外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北荆州的荆半夏、安徽池州的殷半夏、桐城的桐半夏和江苏泰州的半夏。主要生长在以棉田为主的旱地,所以又称之为棉区半夏。其中以湖北荆州产的荆半夏质量最佳。《中国中药区划》[6]记载,20世纪80年代,全国野生半夏蕴藏量大概在1 340万 kg,主要集中在黄淮平原地区。处于长江中下游的的产区蕴藏量较小。

1、2 农业作习与半夏道地性的关系 半夏是一广布物种,我国除了内蒙古、新疆、青海、和海南之外各省均有野生分布。半夏的野生分布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山野中纯野生的,还有一类是农田杂草式的野生。半夏喜湿、但怕水淹,山野中主要分布于湿润的林下、沟边。由于山野半夏块茎小,采挖效率低,很少能形成商品药材。历史上在旱作农田中半夏是一种难以锄净的杂草,由于其小块茎复发能力极高,农民只能采用在耕后的地中拾取块茎的方法来控制其繁殖量。部分农民会把拾取的块茎当做药材出售,这种除草过程的副产物自然就成了半夏药材的最主要来源。

《名医别录》记载半夏“生槐里川谷”,即陕西南郑县、兴平县一带。《本草经集注》:“槐里属扶风(陕西关中一带),今第一处青州,吴中亦有,以肉白者为佳”。青州即山东济南、胶东一带;吴中即江苏苏南一带。唐《千金翼方》中认为地道药材应属于今湖北谷城、江苏镇江、安徽宜城一带所产。宋代《太平御览》“建康出半夏,极精”,(建康即南京)。近代,《药物出产辩》[7]认为“产湖北荆州为最好”(荆州即今湖北江陵一带)。《中国道地药材》认为“半夏现时以湖北、河南、山东所产为佳”。从文献记载来看,半夏早期秦川一带[8],后来随着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变化迁移至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一带。可见,半夏商品的集中产地也是农业较为发达的地方。

半夏有“一年两伏”的习性,即春发-夏枯-秋发-冬枯,故最适合于一年两熟的旱地。因为在每次耕种之时,半夏的种子(包括新萌的小块茎)已经成熟,农民为作物提供的耕耘、灌溉、施肥也都会成了半夏生长的动力。虽然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更为湿润,更适合半夏生长,有湖北荆半夏的质量最佳一说。但这里以水稻为主,旱地少,半夏产量不大。再往南,旱田更少。而黄淮平原有绵延上千里旱-旱两熟区,除草会有大量的商品半夏产出。由于半夏属喜湿植物,故其道地多分布于黄淮平原的南缘,由东北向西南沿降水约900 mm一线。

1、3 半夏自身品质与半夏道地性的关系 传统上半夏以大粒色白者为佳,这是决定半夏道地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平原地区的农田耕作频繁,两千年的农作使得半夏进化得非常适应农田耕作,人工提供的良好的水肥条件使得这里半夏往往要比山野中的半夏块茎更大。课题组在萧县调查中曾采到块茎直径达5 cm的半夏标本。块茎大的半夏,价格高,易于采收,有很好的经济效益。这里人口分布密集,产销更为方便。传统半夏的道地产区自然也会集中在这里,逐渐的形成了道地性。

2 黄淮平原半夏资源的消亡和主产区的转移

据课题组最近多次深入黄淮平原地区进行实地调查只在一些荒废的果园、路边林下偶尔找到一些野生半夏群落,农田中基本见不到。

究其原因,这主要是除草剂的大量应用的结果。近年来黄淮地区的农田锄草几乎完全依靠除草剂,这对半夏的杀伤是毁灭性的。而原本山地野生半夏又难以形成大宗商品药材。故半夏药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转为人工种植。目前栽培半夏的除草和采挖工作量很大,需要占用大量劳动力。随着黄淮平原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力成本也在不断上升。在调查中发现,黄淮平原只有唐河县和息县的部分地区可见小规模种植。半夏主产地已向人工成本相对较低的西部和北部贫困地区转移。即现在贵州的郝章、山西的新绛、甘肃的西和等地(图1)。

3 小结

黄淮平原由于适合的气候条件和一年两熟的耕作习惯形成了野生半夏的早期道地性产区。当时出现了一些地方道地性半夏,如宿半夏、焦半夏、唐半夏等。近20多年来,除草剂的大量使用导致半夏的逐渐消亡,种植半夏规模萎缩并渐渐转移到我国西部和北部。如甘肃、贵州、山西等地。

同时,由于大量除草剂的使用,黄淮平原的植物多样性正在发生变化,该地区的其他野生常用中药也遭受同样的命运,如药用植物香附也在逐渐消亡。必须指出,在广阔的黄淮平原上,野生植物资源正在遭受着从未有过的严峻考验。尽管黄淮平原的野生植物资源给当地的百姓带来的利益不大,但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上,应采取措施避免这种现象继续恶化。

图1 我国半夏产区变迁图

Fig、1 The transition diagram of wild Pinellia ternata in our country

[参考文献]

[1] 中国药典、一部[S]、 2010:110、

[2] 邳州市侨办、邳州“六宝”[J]、江海侨声,1997,22:39、

[3] 黄振武、宿半夏规范化栽培技术[J]、北京农业,2004,6:13、

[4] 薛建海,刘子贵、颖半夏的产地加工[J]、中国中药杂志,1990,15(5):29、

[5] 吴立明,程晓卫、南阳道地药材唐半夏本草考证及资源调查[J]、国医论坛, 2005,20(6):42、

[6] 中国药材公司、中国中药区划[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01、

[7] 周荣汉、中药资源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3:548、

[8] 胡世林、中国道地药材[M]、哈尔滨: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89:488、

Endangered resources and origin changes of Pinellia

ternate in Huanghuai plain

MU Er-ting, ZHOU Jian-li*

(Department of Pharmary, Anhui Uniw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efei 230031, China)

[Abstract] The wild Pinellia ternata resource was surveyed by field investigation, visiting surveys combine with literature study and changing factors of the wild P. ternata in the area of Huanghuai Plain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Huanghuai Plain wild P. ternata resources were scarce and nearly extinct. The chemical farming methods in Huanghuai Plain have endangered the survival of the wild P. ternata.

半夏栽培技术及加工范文第3篇

1 中药材对药效的影响

1.1 中药材的品种中药材的品种是保证药材质量的重要前提。据统计,我国有质量稳定,疗效确切的传统品种4000余种,但是由于对中药品种缺少必要的保护措施,一些新、名、优的品种,常常被仿制、移植,严重损害了发明者的权益,挫伤了他们研制开发新药的积极性。历年药典中收录的中药材的种类都在增加,其中许多药材是一药多来源的,造成了同物异名或同名异物的现象。往往一味中药来源于不同科的多个品种,例如木通就有不同科的3个品种且功效差异较大。例如葛根在《中国药典》中有两个品种,即甘葛根和野葛根,用高效液相法测定后两者葛根素的含量相差近8倍。提高中药质量和信誉《中药品种保护原则》

1.2 中药材的产地中药材的产地的空气、土壤、甚至是灌溉水或者药用动物饮用水都应该符合国家的标准要求,所以,应该采用道地药材。道地药材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的地域内所产的药材。因生产较为集中,受各地区土壤、气候、雨水、光照等环境的影响,而且栽培技术也有一定的讲究,以致比同种药材在其他地区所产者品质佳、疗效好。例如东北地区的人参产自吉林长白山等地的为道地药材,其他地区的许多栽培品种受环境和化学物质等的影响功效则有很大程度的减弱。如果不能保证产地的环境,有可能会造成中药材中重金属、砷盐及农药残留超标。目前,以利益为重的一些商贩为了牟取暴利,不惜将中药材参假出售。例如,在鹿角霜中掺入非鹿科动物的枯骨,以增加分量;虎杖中掺其他染色树枝,吐丝子掺细沙石、穿山甲掺明矾等。所以在购买中药材时,应及时鉴别药材的真伪,防止影响主要药效,以致影响临床疗效。同时,国家也规定药品经营企业销售中药材,必须标明产地,而且SFDA为了加强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管理,要求应该固定药材产地,从而保证中药注射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1.3 中药材的采收药用动植物的采收季节、时间、方法对中药质量好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唐孙思邈强调医者须知用药必依土地,所以治病,十愈八九,不知采集时节所以治病,十不得五也。不同的用药部位成熟期不一样,一般树皮类的药材应该在春夏间采摘,而根茎类的药材应在秋季采摘等;丹参在冬季采摘时,其丹参酮ⅡA、丹参酮工比其他季节收获的含量高2~3倍;生长90 d左右的番泻叶即可收获[。动物类药材的采集,因药材的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鹿茸应在5到7月截取,过时则角化就不是茸了。每种中药材采收所使用的工具、器具应保持干净,用手采摘时最好戴手套,避免污染药材。例如,半夏要在晴天采收,用要锄顺垄挖12~20 cm深的沟,逐一将半夏块茎挖出,否则可能会使块茎断裂。因此,每种药材在采收时都要严格按照其采摘的季节和方法,才能保证有效成分的含量,从而保证药效。

1.4 贮藏条件中药材采收经过处理后,必须及时进行科学的包装、贮藏,才能保持其药效、质量和价值。贮藏室应该干燥,通风,温度适当,避免光照,特别是含有挥发油、生物碱等物质的药材应该密封放置。如药物受潮则易生霉变、虫蛀,而且服用后还会产生毒副作用;阳光直射则影响药物色泽或过度干燥;贮存不密封,则易氧化丧失药效。例如中药饮片熟地黄,应放置于缸、坛中,盖严防止水分散失或者湿气进入。

2 中药材加工质量对药效的影响

2.1 中药材的预处理根据《中药、天然药物原料的前处理技术指导原则》,中药材在炮制前应该先对中药材进行净制和切制。对不同类型的药材采用的处理方法也有所不同,主要去除通过去茎、去根、去粗皮、去壳、去毛等方法来去除杂志和非药用的部位。切制之前有些药材需要清洗或者浸泡,而中药材中大部分有效成分都与水有不同程度的亲和作用,如生物碱盐类、无机盐类等,长时间的接触水会使有效成分流失。不仅如此有些药材的有效成分易发生水解、酶解,如某些双糖链皂甙在清洗浸泡时,易发生水解转变为单糖链皂甙而具有溶血作用。对药材进行处理之前应熟悉其有效成分的部位、性质,以保证药材本身的质量。

2.2 炮制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中药理论,按照医疗、调配和制剂的不同要求,对中药所采取的各种加工处理技术。炮制的方法主要有炒、烫、煅、制碳、蒸煮、炙、煨等。使用这些方法时应严格按照操作要求,否则会破坏药物的性能。通过炮制可以降低毒性,增强疗效,扩大中药治疗范围,矫正药物异味,甚至可以改变药物的作用部位等作用。例如酒炙可以改变有效成分的含量,缓和药物的生理活性等。但是在炮制时通常要加一些辅料,这些辅料可能会减弱或者改变药效。如辅料中含多价金属离子(氧化镁、磷酸钙等),四环素类药物形成络合物而干扰这些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有些辅料的升降沉浮影响药材的趋向,而有些辅料具有吸附作用使药物被吸附而降低有效性。

2.3 中药材的粉碎粉碎是对质地坚硬、不易切制的药材进行粉碎。由于剂型和用途不同,粉碎的的力度也不同,对活性成分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对于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药材(如川木香)在粉碎时应该注意温度;对于含糖或者胶质较多的粘性药材(如熟地黄、麦冬等),应先将其他药材粉碎成粗末,在向其中陆续加入粘性药材,再次粉碎。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超微粉碎技术在中药领域的应用已经占据主要优势。虽然其具有提高药材利用率,提高生物利用度,保留活性成分等特点,但是由于药材成分的复杂性,粉碎的细末不一定符合制剂所需要的程度,细末中容易参杂其他物质,或者有些活性成分的溶出增加又会引发新的问题。例如,马钱子中的主要成分士的宁,即是有效成分也是毒性成分,超微粉碎后使其溶出度增加,若仍然按原剂量给药,很容易出现毒副作用。

3 中药材有效成分的提取对药效的影响

《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附录Ⅱ中规定,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有效成分及其制剂,即为一类新药,所以中药材有效成分的提取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怎样尽量多地提取有效成分,同时又最大限度地除去杂质,是提取工艺研究的核心。中药材有效成分的提取的方法很多,传统的提取方法主要有煎煮法、浸渍法、渗漉法、回流法等等,但是存在着损失大、周期长、工序多、提取效率低等缺点。同时,提取新技术有超临界萃取(SFE)、超声波法、半仿生提取法、酶化学技术、微波萃取技术(MAE)等。采用适当的方法和步骤才可以提取最大量的有效成分。传统的水提煎煮法、醇提渗漉法和回流法由于其合理适用的科学技术,至今仍是中药提取的常用方法。这些方法影响有效成分提取率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溶剂、粒度、温度、时间、溶剂用量、提取方法等。例如黄酮类,一般用丙酮、甲醇、乙醇来提取,而生物碱根据其酸碱不同常用水提取法、酸性或者碱性水溶液提取法。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半夏栽培技术及加工范文第4篇

关键词:川中丘陵 土地整理 农业产业化 实证分析

随着生产力的持续进步,农地细碎化已成为制约农业生产效益和效率的瓶颈,许多国家和地区都通过土地整理来减少农场细碎地块数量,扩大农场规模,改变土地细碎化,推动农村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斯科勒瑟(Schlosser)在对乡村发展政策和土地整理项目的评估的历史回顾中,通过对开展过土地整理的区域和未开展区域的比较研究,分析了土地整理与乡村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指出土地整理政策制定初期通常有明确的农业目标,但后来就逐步变成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手段。

基于特殊的国情背景和发展阶段,我国土地整理的内容更为复杂化和多样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土地整理的内容和重点也不一样。当前我国土地整理的内容具体表现为:(1)增加耕地,确保粮食安全。当前土地利用面临的突出问题是:一方面人口不断增加,为确保粮食安全,现有耕地不能再减少;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随着经济发展及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还要占用部分耕地,而宜耕后备土地资源潜力非常有限。因此,我国土地整理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增加耕地面积,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上。(2)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我国人地矛盾日趋尖锐,但土地利用方式却较为粗放。农村土地利用中普遍存在耕地地块细碎、村落零散、农田基础设施功能减弱、耕地质量低下的现象。(3)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土地整理过程中,通过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使得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整体化,可增加农业生产对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促进农业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持续提高与农业的持续发展。(4)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既包括农业生产条件的现代化,又包含农业人口生活条件的现代化,全面、持续的土地整理,不仅能够显著改善生产条件和生存环境,而且可以通过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的经营,提高农民收入。(5)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我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的严峻考验,农产品贸易受到巨大压力与冲击。一方面我国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另一方面,国际社会要求减少农业保护的呼声很高,使我国农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又受到了WTO规则的约束,因此积极拓展“绿色”保护空间,使农业保护达到一个合理水平,也是我国土地整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各个地方受到特殊人文、地理、经济、社会等约束条件的影响,采取的土地整理手段也各不相同,本文主要以四川回春堂药业现代中药材种植基地为例,研究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川中丘陵地区土地整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遂宁市区域地理、经济、政策环境分析

遂宁地处四川盆地中部,北纬30°10’.31°10.5’,东经105°3.26’.165°59.49’,东邻广安市,西接资阳市、德阳市,南靠重庆市,北临南充市和绵阳市,有“川中明珠”之美誉。全市幅员面积5320.42平方公里,下辖船山区、安居区、蓬溪县、射洪县、大英县。

1、气候状况

气候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日照1376.6小时,年均辐射总量为90.673千卡/平方厘米年均气温17.2°C,年降雨量908-993毫米,无霜期238-300天。具有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暖春早、雨量充沛、无霜期长的气候特点。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是四川粮食、棉花、油料、生猪、水果、蔬菜和中药材重要生产基地。

2、区域河流水系状况

遂宁市船山区境内江河溪流众多,尤以涪江、江、琼江等河流水量充足。涪江贯穿全境,境内河流属长江水系,江河溪流呈树林状分布,供水资源丰富。全区人均水源占有量416立方米,全区无污染企业,灌溉水采用的是支流上流水源,农业有效灌溉面积164万亩。

3、水文质量状况

该区水域上游无工业污染区,河流及地下水检测表明,其水质均达到国家饮用水卫生标准,有毒有害物含量低于国家标准,适合中药材种植和加工。

4、土壤质量状况

种植基地乡、镇属川中丘陵地区。该土地肥沃,各种养分含量较全,特别是钾、磷、微量元素等极为丰富,为中药材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经市环保局、农业局、技监局和科技局等有关部门的检测分析,土壤无超标重金属和农药残留污染,符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要求。

5、空气质量状况

种植区没有工业“三废”(废水、废气、废物)的污染,也无城市生活污水、废弃物、污泥垃圾、粉尘的污染,同时也无酸雨的危害。经对项目区空气质量的检测,其空气质量良好。

6、原料资源状况(全国农副产品加工示范区)

川中丘陵地区一直以来都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2005年,遂宁市药材产量1.34万吨,同比增长8.69%,药材资源充足。四川回春堂药业的现代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带动4,000户农户种植规模达到年产中药材瓜萎3,900吨,金金银花、黄精及丹参等1,600吨。能够满足公司下属中药饮片加工厂年产1,000吨中药饮片对药材的需求。

7、运输行业发展现状

遂宁市交通方便快捷。国道318线、省道205线、成南高速公路、达成铁路在此交汇,各乡镇均有高等级公路相通,县、乡镇等级公路通车率达100%,村道公路通车率达95%,交通运输便利。可利用公路、铁路、水路等多途径运输,年货运量达到1,213万吨,区域内货运能力能保证中药材原料及饮片的通畅运输。

8、社会经济状况

遂宁市幅员面积5,320.4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8.15万亩,2005年全市人口380.71万人,农业人口302.38万人,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国民生产总值206.59亿元,同比增长1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5.9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74.5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6.07亿元。全年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82亿元,增长26.0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78亿元,增长20.80%。农民人均纯收入2,828元,增收309元,增长12.3%。

9、政策环境

国务院总理提出“抓住生物技术,发展中医药产业,带动山区经济发展,应该成为‘十一五’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

四川省和遂宁市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产业结构现状,依据国家的宏观政策,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方针,自始至终将发展农业,调整

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作为一项首要工作来抓。四川省大力支持中药产业发展,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高校、研究机构及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格局。全省有16个市州、75个县成立了中药现代化发展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发展规划。全国中药材品种为12,807种,四川省有5,042种,药材蕴藏量居全国第一位。在全国重点普查的430种常用中药材中,四川有383种,居全国第一位。主要大宗药材90种,道地药材38种,居全国第一位。

《中药现代化发展纲要(2002―2010年)》中明确指出“将中药产业作为重大战略产业加以发展,支持中药产品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中药材产业化经营,鼓励中药材、中药饮片生产的规模化、规范化、集约化,促进中药材流通方式的改变。鼓励中药工商企业参与中药材基地建设,发展订单农业,保证中药材质量的稳定性。”

遂宁市在《遂宁市十一五医药规划》中也明确指出:“要加强中药材基地规划,依托回春堂、银发等中药饮片企业为龙头,以推动实施中药材GAP基地项目为载体,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高标准、规范化、规模化建设药材生产基地,打造‘川中药谷一。

二、四川回春堂药业现代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发展现状

四川回春堂药业成立于1989年,经过20年的发展,企业目前拥有四川回春堂中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药科技有限公司、药业连锁有限公司等四家子公司,已形成集药品连锁经营、中药材种植、中药饮片加工生产、中药产品、保健品开发、医药商贸为一体的健康产业链。公司先后获得国家“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优秀企业”、“四川省扶贫龙头企业”、“四川省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等荣誉。

经过多年的发展,四川回春堂药业已成功建立起两个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500余亩,一个现代中药产业科技园1,000余亩,并带动和引导仁里、永兴、桂花、三凤等等7个乡镇发展种植中药材2万余亩。具体情况如下:

(一)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及现代中药产业园建设概况

1、船山区仁里镇中药材种示范基地

建于2005年,基地建在土地贫瘠,较为缺水的荒山坡上,通过耐旱中药材金银花套种的“药药套种”模式,既防止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又有较高经济效益,带动当地农户种植金银花和,使瓦店子村两个社形成观光农业带,有力的配合了灵泉风景旅游区的开发。

2、安居区玉丰镇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

建于2005年,主要示范中药材种植的“庭院经济模式”和“粮药套种模式”。庭院经济模式主要以利用在房前屋后的空闲地立体种植,也可在路边,沟旁,空闲杂地发展瓜蒌的种植。粮药套种模式主要是在中药材吴茱萸行间种植花生等粮食作物,既能让农户收获粮食,还能让农户通过种植中药材获得较高的经济收入。

3、四川回春堂现代中药科技产业园

位于船山区桂花镇,是公司于2007年投资1,140万元,与四川农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重庆市药用植物种植研究所、成都中医药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合作规划建设成的一个集产、学、研一条龙的现代中药产业科技园。公司在中药科技产业园区规划中做到科学统筹,将近期目标与长远发展相结合。近期目标立足于川中丘陵区特色中药材资源的收集、开发和研究,同时以遂宁地道中药材的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与示范为主,将园区建设成为遂宁地道中药材规范化栽培技术的研究与示范中心。

(二)积极探索中药材种植、管理模式的创新――扶持大户带散户,示范基地带动农户种植

通过示范基地,以“公司+基地+协会+大户+散户”为主要运营模式,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大户,通过“龙头企业扶持大户,大户带散户”,引导农户科学、规范地种植中药材。同时,建立“统一提供优良种苗,统一技术,统一种植,统一收购”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在中药材的市场化动作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绩效。

1、通过各种方式扶持中药材种植大户,主要体现在减免大户的种子种苗款、免费提供化肥、农药,定期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等。公司还建立种植大户、贫困示范户的档案,做到户户有人管,户户能成功。通过几年来的努力,已经有数十户大户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并带动了广大农户种植中药材。

2、在船山区保升乡、船山区桂花镇、船山区永兴镇、大英县回马镇通过示范基地引导和带动5,300户农户按照吴茱萸与粮食作物套种的粮药套种模式种植吴茱萸8,500亩。吴茱萸为常用中药,每亩种植100株,亩产200公斤。据统计,近2年成都荷花池中药材市场吴茱萸价格走势为23-25元/公斤,市场最高价达120元/公斤。平均计算,每亩吴茱产值达6,000元以上。

公司在船山区仁里镇以金银花与套种的药药套种模式引导和带动3,900户发展中药材6,000亩。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开发的金银花新品种已获得国家专利,每亩可种植300株,产花0.5公斤/株,亩产可达150公斤。近年中药材市场价维持在25元/公斤左右,每亩金银花产值在3,750元以上。每亩种植1,200株。亩产干品208公斤,近年中药材市场价格维持在22元/公斤左右,每亩产值可达4,576元。采用金银花套种模式,直接经济效益达8,326元/亩。

在蓬溪县金桥乡、蓬溪县三凤镇、船山区新桥乡发展2,800户农户种植以瓜蒌为主的庭院经济5,500亩。瓜萎属多年生藤本植物,一年投入,多年受益,既可以利用屋前房院立体种植,经济林幼林间套种,也可以利用沟边、路旁、零星杂地种植。亩产鲜瓜蒌1,500公斤,按2元/公斤计算,每亩收入超过3,000元。

重视与农户利益紧密连结。由公司投资为药农垫购中药材种子种苗,以保护价签订收购合同。药农除了领取公司优质种子种苗进行种植、享受公司免费技术指导培训外,还在药材销售上享受到二次返利的实惠。

公司承诺以保护价100%收购符合标准的原料;无偿向农户提供技术支持;同时每年拿出利润的3%用于奖励成绩优秀的农户和作为市场价格变化的调节基金。使农户的利益得到充分的保障。

(三)构建专业化的技术平台

公司具有较强的科研开发及技术成果转化能力,拥有实力较强的专家和自主研发队伍,队伍中涵盖:农学、药学、植物学等多学科专业技术人才。

1、专业技术研发机构。

(1)回春堂药业投入巨资,成立专门的技术中心,大力推进相关技术研究。从中药材GAP种植到中药饮片GMP加工生产,从保健品和生物技术开发到中药材资源研究

及中药产业开发,公司技术中心都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取得了可喜成果。目前,四川回春堂药业技术中心已获市级技术中心认定,目前正在申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中心技术人员利用隧道式微波干燥灭菌箱对川芎、泽泻、白芷等多个中药饮片的干燥加工工艺进行改进,解决传统中药饮片加工过程中的水分控制和包装贮藏等问题,实验效果较好,其工艺处于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已经通过省级科技创新鉴定并上报国家科技部。

(2)开展产学研合作。公司先后与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理工大学、重庆药用植物种植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对“金银花非试管苗快繁技术研究”、“半夏规范化栽培研究与示范研究”、“瓜萎功能性产品研发(含产品配方、生产工艺、包装设计)”等科研项目进行开发研究,研究成果直接应用到公司基地.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3)项目成果应用。为合理开发中药材种植资源,公司与四川农业大学合作,引进“国家丰粮工程泽泻引种开发研究项目”,通过对遂宁地区的气候、土壤以及引种后的泽泻药材质量的研究,探索开发出了粮药种植模式,即利用水稻收获后种水生药材泽泻,泽泻收获后再种水稻,做到水稻药材种植两不误。

通过不懈努力,该项目在船山区桂花镇开展实施以来,引种后的泽泻每亩产鲜品1,300-1,400斤,直接经济效益可达1,100元/亩,切实帮助了地方农户增收致富。

2、建立专合组织,发展中药材种植协会作用

发展中药材种植协会是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推动力量,是提高农户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度的重要手段,是连接农户与市场的重要纽带。协会通过合理的运作方式,实现了土地、资金和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保证了投入要素价值的充分转化和增值。

公司于2007年组建成立了遂宁市中药材种植协会,目前会员已经近千人。协会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为广大农户提供各种优质服务.帮助农户制定发展规划.帮助农户处理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并通过在三凤、金桥乡等地召开瓜萎种植座谈会、到西眉镇为半夏种植户张伟等人进行现场技术培训等形式加强了与农户的联系.保证了以后的持续合作和共同发展。迄今为止,协会已经开展各类技术培训50余次,培训人数达12,000余人次,接受会员咨询并邀请相关专家进行现场讲解和培训达40余次,真正为药农解决了实际问题。

四川回春堂药业的现代中药材种植基地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的主要业务范围,在合理的政策引导下,通过产学研合作等形式推动技术创新,通过农业专合组织推动技术扩散,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土地的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也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等问题。

三、农业产业化企业在土地整理工作中的作用分析

据统计数据:我国农民人均耕地仅2.4亩,超小经营规模所造成的不经济问题普遍存在。然而,问题并不仅仅在于农户初始经营规模的超小化,更重要的是这种初始经营规模的长期凝固化,使农户的超小经营规模无法随农村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和扩张。在农户超小经营规模的凝固状态下,农户对技术进步的理性选择必然倾向于劳动使用型,即优先追求土地生产率的提高。以粮食为例,目前我国一个农业劳动力生产粮食1,300多公斤,为世界农业劳均粮食产量的一半,仅为美国、加拿大的1%左右,但粮食亩产量却是逐步提高,并超过了世界中等水平。

以上数据表明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土地生产率呈逆向运动的关系,这种逆向关系不仅与特定的农业资源禀赋紧密相关,而且主要由于现阶段超小规模的经营模式凝固阻滞了农民对资本使用型技术进步的选择,这也是导致部分地区农业发展偏离了现代化基本方向的最直接原因。因此,由农业企业组织产业化生产经营,将有效解决超小经营规模所造成的不经济问题。

1、经济效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当前的家庭土地经营的分散化与农业经营的市场化之间存在着必然的矛盾。市场化的农业是商品化的农业,受经营规模的制约,但家庭土地经营的分散化难以协调农户在商品生产经营中的利益矛盾,难以克服分散经营在的各种局限。因此,有组织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走规模经营道路是农村土地集约式经营的必然要求。

马克思曾指出规模经济的观点,“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商品的便宜取决于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又取决于生产规模”。西方经济学则认为,规模经济是由以技术进步为主体的生产诸要素的集中程度决定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进步,必然导致农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业规模经营的一条重要途径,它通过社会化、专业化、一体化生产,不仅有利于扩大经营主体的规模;还有利于形成关联产业群体的优势。从理论上讲,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大致有两条途径:一是扩大经营主体的规模。可以通过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等途径,逐步推进适度规模经营。二是靠产业群体内各经济主体的联合来实现。这种联合,本身不一定是一个经济实体,而是通过各种组织形式把众多农户连接起来。在其内部,尽管单个农户规模小,但由于他参加了整个组织或系统的分工与协作,避免了独立进入市场的许多障碍,可以大大提高生产率,因而使整个产业系统获得系列效应或规模优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2、扶贫效益

运用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股份,吸收农户成为农业产业工作,实行股份合作制的管理方式,不仅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可大大激发广大农民学习新技术、使用新方法的积极性,形成良性循环,社会效益极好。不仅帮助农民系统学习先进科学种植技术,而且带领农民增收致富,是既治标又治本的脱贫途径。

3、社会效益

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出资组建的农业专业合作化组织,有效的解决了资金和技术问题,直接引导贫困村开展科学种植,促进地方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提高土地的种植经营效率,进而带动更多群众致富增收,将党和政府扶贫济困的惠民政策落实到千家万户。

可以最大幅度地发掘和利用土地资源潜力,拓展农村经济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能够吸纳巨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直接参与建设,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在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直接增收致富。

相关期刊更多

黄河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作家协会

现代园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省农业农村厅

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安徽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