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践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本年落实基层医务人员绩效考核制。
实际上,2007年北京、上海等地的基层医疗机构就已开始试点绩效考核管理。经过4年实践,这些走在改革前列的医疗机构已成为了竞相效仿的标榜。北京市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是改革的先行者,该中心的绩效考核管理已被全国多数社区医疗机构采用。
背景
竞争是绩效考核的关键
据悉,2007年,北京地区就开始尝试收支两条线运行管理。在实行之前,社区医疗机构各科按科室所得收入提成分配,创收越多,挣得越多。收支两条线管理实行后,将医务人员收入与科室收入脱钩,机构收入全部上缴区财政,医务人员的工资也由财政拨款。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懒人”出现,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先推出了“两级考核、两级分配”的绩效考核制度,明确了540项社区医疗服务的类别。
根据服务类别核定,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按人头每年的补贴为48 600元,该如何分配这笔钱?韩告诉记者,这就需要绩效考核评定医务人员的服务价值。
“虽然收支两条线管理下的社区医疗机构工资是按照人头分配,但在这种工资构成管理下,根本不会出现“吃皇粮”的现象。韩指出,并不是所有人都和大锅饭时代一样直接拿走48 600元,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工资构成分为两个部分:38%为固定工资,62%为绩效工资。固定工资也有考核机制,只有在规定的岗位上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工作量的30%,才能拿到固定工资。绩效工资则依据更缜密的考核标准进行考核。
韩指出,绩效考核作为市场经济体制的精髓,社区医疗机构的市场精髓也是竞争,我们要通过实行绩效来激发医生的工作热情,形成机构间、人员间的竞争机制,以提高社区医疗的服务质量。”
模式
目前,多数社区医疗机构实行的是“定性绩效考核”,并没有用数字量化每项工作,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取的是“以岗定责、以责定量、以量定分、以分定薪(即‘四定’)”的科学绩效考核方法(见表),由工作数量、工作质量、服务满意度、资源利用率四个方面决定绩效工资的数额。
工作量系数决定考核指标
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绩效考核机制的关键在于合理划分工作量,他们将所有工作分为540项。用不同的系数表示工作的难易程度。
韩举例说,院内会诊、建居民健康档案和打针为医务人员的日常工作项目,但由于三者的工作风险、工作强度不同,系数就不一样。因此,院内会诊、建居民健康档案和打针系数分别为5.5、1和0.3。
同时,该中心在定量时结合实际情况遵循了两个原则:一是工作重要性是确定系数的基本原则,相对重要的指标,其系数相对较高;二是评价者和组织者根据工作的重要性调整系数,当评价者觉得某项工作很重要,就赋予该工作较大的系数,激励他们多承担这部分工作。与此同时,组织者的引导意图还要与社区医疗机构现实情况相结合,即平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体现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性。所以,通过系数的设定可以有效权衡社区医疗机构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工作量。
“四点五档”给满意度打分
除工作数量外,工作质量、服务满意度、资源利用率也是考核的内容。其中,对以提供服务为主的窗口部门满意度考核历来是管理者较为棘手的问题,通常的调查问卷法浪费人力,而且不能做到公正和客观。因此,通过总结和摸索,中心实行了“四点五档”满意度考核办法,即采取调查问卷、满意度测评器、社会监督员测评和协作科室间测评“四点”综合满意度测评法,同时划分五个档次,即“很满意、比较满意、满意、不太满意、不满意”,依次设为5分、4分、3分、2分和1分。最后计算满意度综合得分,排序并折算成绩效工资系数,分别为1.2、1.1、1.0、0.9和0.8。“这样不仅达到了全方位、多角度、科学的考评,而且量化了考核指标,激励、约束和规范了窗口部门工作人员的行为,营造了良好的竞争环境。”韩指出。
物资利用率考核防止跑冒滴漏
以前,各科室的各项物资支出通过扣除科室收入来控制。如某科室领取1 000元的输液器,这部分开支将会从科室的收入中扣除,以避免浪费。在实行收支两条线之后,由于医务人员工资与科室收入、支出脱离了联系,为防止跑冒滴漏,中心对每个科室不同物品的开销设置了上限,若超过上限则按百分比扣除奖金。如今,物资利用率考核由各部门(科室)设立数据库,通过每月领取的物资金额与实际收入进行比较,如无浪费和超大支出,则认为物资利用率为100%。
信息化收集让考核有证可循
“制定出工作量系数,该如何收集数据呢?”韩表示,在电脑软件的帮助下,这成了再简单不过的事了。基本医疗考核指标的确定是以实际开展的收费项目为主,每项基本医疗的实施都需交费,只要交费,收费处就自动统计工作量;而公共卫生则根据建立的健康档案、工作日志和电话记录等有据可查的项目设立考核指标。
与以往相同的是,工作质量考核指标仍依据《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工作绩效考核指导标准》,确定考核内容。而对于短期难以见效的公共卫生,中心还根据实际情况,按季度或年度考核。
让韩倍感欣喜的是,绩效工资考核体系还能促进机构间竞争。如某站这个月3 000分,人均工资1 200元,下个月3 200分,人均工资却可能只有1 000元。这是因为其他站的进步速度更快,中心整体绩效在上升,单位所得金额/分下降,所以各医疗机构不能只看到自身的提高,而需要看到共同的进步。
手记
采访中多位专家告诉记者,目前,一些人对收支两条线情况下绩效考核的理解存在误区,认为国家给予的补贴是直接给个人。其实,绩效考核的意义在于根据社区医务人员实际工作情况发放工资,避免“养懒人”。
华中科技大学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教授姚岚指出,由于社区医疗工作项目繁多,绩效考核十分困难,德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这一绩效考核对服务的数量、质量、满意度进行定量的考核,科学性强,非常适用于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社区医疗机构。
关键词 社区健康服务中心 目标管理 评价
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是随卫生改革而出现的一项新课题,缺乏管理经验可借鉴,因此在实践中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各职能部门之间管理的重复性、交叉性而造成一定的推诿性、依赖性;管理的激励机制不健全;缺乏创新意识及竞争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实施目标管理的基本操作模块是医护人员屡职(月)综合评价量表。
方法
评价表依据此表是根据“深圳市社康评估操作系统”设计的,目的是使评估标准进一步行为化、具体化、过程化,确保社康中心管理到位,更好地回应市卫生局系统的指令。
评价表内容评价表共6个项目,分别是:①医疗(权重2.5);②预防(权重1.5);③保健(权重2.5);④康复(权重1.0);⑤健康教育(权重1.0);⑥资质(权重0.5);⑦营销(权重2.0)。每个项目对应各自的行为方式。
医疗:①按时完成个人、家庭健康档案;②合理检查、合理用药、规范书写医疗资料;③熟练掌握并运用医疗技术;④无误诊、无医疗事故发生;⑤紧急救护及时、措施得当;⑥“双向转诊”记录规范,过程完整,无滞留病人;⑦认真履行首诊负责制度;⑧正确使用医疗设备,日常维护及时。
预防:①独立、规范地完成各项免疫接种工作:②明确社区健康问题,适时进行医学调查;③掌握传染病的现场处理及报告制度;④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操作规范;⑤掌握公共卫生应急预案的启动程序。
保健:①准确动态地掌握重点人群的健康情况、专案管理;②重点人群定期随访,记录准确;③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指导、药具发放和咨询服务;④个体健康教育与日常诊疗工作相结合。
康复:①残疾人的专案管理;②落实各项康复指导措施,定期随访:③建立、完善、落实康复训练档案。
健康教育:①经常性、有针对性开展不同人群的健康教育;②专题讲座与健康知识普及相结合,有计划有重点;③编写健康教育资料。
资质:①严守医德医风格项规定,热诚耐心为社区居民服务;②爱岗敬业,认真履行岗位职责;③严于律己、团结同事、服从统一安排;④有自身素质提升的规划与措施,按时完成继续教育。
营销:①人均就诊药费;②日均医疗收入:③日均就诊人次。
应用范围 ①社康站内,由站长考核员工:②社康科,由社康主任考核各社康站及站长。实施过程中由于个人或社康站的职责和功能有所不同,相应的指标可以调整或标化。此表用于医护人员屡职情况的月考量,连同本年度各自的工作责任目标,年末述职报告(总结),构成年度系列化的全方位评价。此表采用一评、互评和领导评价三结合方式,在今年屡职评价的总分计量中,自评和互评各占30%,领导评价占40%。年度的个人总分,全年屡职评价分占80%,完成工作责任目标占15%,年末述职报告占5%。
评价结果 表中所列的7个基本项目指向的是社康中心的主要职能、个人素质和应承担的责任义务,“行为方式”对应的是屡职行为准则或具体要求。评价者应以此为依据对被评价者的屡职行为和工作效绩(包括效果、经济和社会效益)客观地确定A、B、C、D 4个等级中的1个。其中,A为优异,B为良好,C为一般,D为合格,E为不合格。量化评分:A为2分,B为1.8分,C为1.6分,D为1.2分;100~90为优异,89~80为良好,79~70为一般,69~60为合格。所有评价项目中有一个E的总分就是不合格。
评价结果的校正 评价过程中,如果出现与实际反差过大的情况(如光环效应),可采取相应得统计方法特殊处理(如加权平均数、方差、集中量数等),以保证结果的公正、客观性。结果
2007年与2006年我社康中心实施目标管理前后病人满意率,见表1。
从表1可见:实施目标管理前后病人满意率经两独立样木的X2检验,P
2007年我社康中心与未实施目标管理的社康中心的病人满意率见表2。
从表2可见:对2007年是否实施目标管理的社康站的病人满意率经两独立样本的X2检验,P
讨论
这项目研究是作为整体改革概念、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提出的。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构建以社康中心功能为基础的,以激励评价为动力,以优化管理结构、改善服务行为为特征的适应形势发展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其应用目标在于打造人文环境,强化社康中心的服务功效,更好地服务于社区居民的卫生健康工作。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目标管理的基本框架式是:管理运作系统和过程监控系统。
管理运作系统包括:①一体化目标的实施;②资源社会化的打造;⑧系统与组织的优化。
一体化目标的实施指:①操作制度章程:②工作时序目标;③功能行为目标;④个体行为目标;⑤岗位职责要求。
资源社会化的打造是指:①医院文化的建构;②学习型社康中心的推进。
系统与组织的优化是指:①组织管理原则;②服务流程的改善。
过程监控系统包括:①模式控制;②形成性评价;③档案考核;④随机调控。
“管理运作系统”的重点在于一体化的目标实施。一体化的目标由5个要素构成。其中的第一、第五要素体现了职务行为的规范和基本准则;工作的时序目标是中心年度总目标的层级分解,而个人行为目标则是它的具体体现和回应。显然这是一个纵横交融、拾级而上的目标管理网络。过程监控系统是目标管理运作的助推器,对于每个相对独立的事项,都有个“目标-达标-评价-冉达标”的基本模式控制。
社康中心执行力的提升。执行力是个热门话题,正所谓“企业的成功,三分靠战略,七分靠执行”。社康中心的生存与发展也是这样,要使它“六大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执行力是个核心因素。
关键词:通识教育;医学人文教育;理性内涵;价值导向
有关通识教育,以及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问题,已不太需要有更多的争辩。但无论是单科性的医学院校,还是合并了医科大学重新组建的综合型大学,如何深化在通识教育大框架下的医学人文教育,则还有着宽阔的讨论空间。注重和增强理性内涵和价值导向,有益于纳入通识教育范畴的医学人文教育的品位提升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既需要有理论上的深入思考,更需要有实践中的积极探索。
一、教学理念:回顾与分析
通识教育在21世纪初,尤其是最近几年蓬勃兴起,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热点”和“时尚”话题,是与20世纪中期起同样蓬勃开展的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有着一定关联的。因而,着眼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历史演进,注重“问题意识”,回顾和总结相关实践经验,对于推进当前通识教育视域下的医学人文教育,无疑是必要和重要的。
1. 现状:有待改进的问题与不足
近年来开展的包括医学人文教育在内的通识教育所取得的成效,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虽然目前诸多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实施方案、课程体系设计,已将通识教育的范畴取代以往的文化素质教育的范畴,但由于没有很好地重视和研究多年来文化素质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些不足和缺陷,缺乏“思想成长”、“精神成人”的教学理念,从而造成这些不足和缺陷在现实的医学人文教育教学实践中,继续得以“延续”和“蔓延”。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把医学人文教育的开展,机械地理解为给医学生是“补”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课”,而对如何凝练医学人文教育的精神实质,却鲜有深入的探究。
其二,把“文化”、“人文”等概念片面地“窄化”,把医学人文教育等同于文学常识、文艺素养的教育,呈现为肤浅的“娱乐化”倾向。
2. 认识:片面性与机械性
(1)人为地“低估”医学人文教育。各高校的医学人文教育,都被列入相对于“必修课”、“专业课”的“选修课”、“公共课”范畴。由于长期以来“想当然”的思维习惯,人们总是把必修课、专业课看作 “优于”、“高于”、“重要于”选修课、公共课;从事必修课、专业课教学教师的水平、能力要“优于”、“高于”、“重要于”从事选修课、公共课教师。这就挫伤了广大教师热心于医学人文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积极性,使得医学人文教育大多在低水平基础上循环往复,缺乏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
(2)对学生的“迎合”大于对学生的“引导”。包括医学生在内的“90后”大学生,都有着“读图的一代”、“动漫的一代”等特征。无论是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面,还是在教学方法、考核机制方面,“浅阅读”、“碎片化”、“快餐文化”等浮躁风气,还“左右”着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学生们只是满足于知识的传授,缺乏高雅品味的追求,忽视理性追求的自觉。
(3)“功利化”色彩依旧较为浓郁。纵然暂不探究“通识教育”的名词解释,也不纠缠它与“通才教育”、“全人教育”、“博雅教育”、“自由教育”等概念的关系,但其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人的精神内涵方面的培养,这已是人们的共识。同时,通识教育是崇尚理性和讲究品味的,是应当与“浮躁”的社会风气截然不同,是“去功利化”的。但在目前作为通识教育范畴的医学人文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措施和要求中,却难以走出“功利化”的藩篱。学生们为获取学分甚至要能够“简便”地获取学分而选修的现象已十分普遍。通识教育的本意是让学生追求崇高,淡化功利,但在无形中却又多了一层“功利化”的色彩。
(4)价值导向意识淡化。借用“言必称希腊”这句格言,鸟瞰国内通识教育,只要是谈论通识教育,往往都是“言必称‘哈佛’”。大凡开展通识教育的高校,都把美国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作为一个“标杆”和“模式”,以此当作“参考系”,进而谋划各校的通识教育框架和基本内容。医学人文教育也同样如此。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特别是在当前信息化、全球化、多极化新形势下,世界各国相互间的学习和借鉴,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任何学习和借鉴,都必须从各国、各民族的实际出发。就国外通识教育而言,其背后都隐含着这些国家所倡导的价值观和价值理念。这些价值观和价值理念是否适合我国的国情,是否符合我国的主流意识和价值规范,都是需要认真甄别的。此外,涉及有关西方学术流派、社会思潮,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是纯“客观”的描绘和介绍,而应以清醒的头脑进行全面、深刻的认识和分析。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当被我们“效仿”的对象,多年以前已经在惊叹“失去灵魂的卓越”,[1]正在冷静地进行反思,我们反而还盲目地邯郸学步、亦步亦趋,这难道不应该引起高度的警觉吗?在通识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医学人文教育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灵魂”,追求的是什么样的“卓越”,是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相一致的,是以“四有新人”、“四有公民”的要求为基本遵循的。这一“底线”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住的。
二、教学实践:探索与启示
注重通识教育视域下医学人文教育的理性内涵和价值导向,不仅是个理论问题,而且更是个实践问题。审视上海市精品课程“医学人文概论”[2]教学实践及建设过程,发掘其内在逻辑轨迹,对于进一步提高通识教育框架下的医学人文教育,具有一定普遍意义和价值的。
1. 精心谋划、不断完善课程的“顶层设计”
(1)着力构建一门具有整合意义的新课程。作为通识教育的“医学人文概论”,不是简单的“人文(理论)+医学(案例)”,而是一门具有“整合”意义的新课程。它将以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为主线,适应医学模式由单一的“生物”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范畴“整合”相关学科与医学教育的内在关联,在一般大学生通识教育目的的基础上,提炼“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一医学人文教育“精神成人”的精髓和实质。
(2)着力编写一本融学理性和可读性为一体的新教材。在多年教学实践基础上,编写国内第一本以“医学人文教程”命名的教材,进一步规范了课程的教育教学。该教材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医学人才为目标,紧密联系医学科学和医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借鉴多种版本“国际高等医学教育最低标准”的有关要求和内容,有机融入伦理学、经济学、法律学、教育学、社会学,以及科学思维方法等内容,以生动的案例、活泼的话语,给医学生对医学人文教育有一个“提纲挈领”式的“概要了解”,并为进一步学习的拓展,留下较为宽广的空间。
(3)着力开展一种调动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的自我教育新方法。通识教育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心灵感悟。医学人文教育实践,应努力增强教学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展示学生“个性化”的真实感受。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在集中听课的同时,以“主人翁”的姿态,围绕医学科学、医疗服务、医学教育的实际,参与课堂讨论、提问回答、资料收集、个案访谈、专题演讲,以及附属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而对教学内容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把握。
(4)着力建设一个延伸和深化教学的课程网站。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为教学的延伸和深化,提供了新的载体和便利。建设课程网站,不断予以维护和更新,努力做到“课堂内”与“课堂外”的有机统一,较好地处理了医学人文教育“教学内容多、教学时数少”这一带有共性的矛盾。通过课程网站,我们引导学生开展课外经典著作的阅读,介绍相关学科前沿进展或典型事例,开展专题讨论。利用网络“论坛”等路径平台,让同学们发表各自对本课程相关内容的认识和观点,并开展相互间的“点评”,提高分析问题、逻辑归纳的能力,也弥补了课堂教学中的讨论环节因人数较多、时间紧促所形成的“参与面”过窄的现象。另一方面,借助课程网站,对于一部分对医学人文乃至人文社会科学有兴趣的同学,可进行有针对性的交流,有利于“差异性”教学的开展,也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5)着力打造一支学科交叉、具有共同追求的师资队伍。医学人文教育的建设,课程、教材、教学方法、领导重视等等缺一不可,但最重要的是师资队伍建设问题。医学人文教育的特点之一,就在其具有很强的学科交叉性。这样的学科交叉,不仅体现在医学与人文的交叉,还包括医学本身学科间的交叉,以及人文本身学科间的交叉。这就要求从事医学人文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构成,体现“综合性”、“多样性”、“交叉性”这三个基本特性。此外,还应加强两个“结合”。一是“院内”和“院外”相结合,即医学院内部各学院、部门之间的有机整合,如基础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护理学院,以及教务处等部门之间的融合。还有医学院与其他学院之间的有机整合,如:人文学院、学院,以及有关附属医院等单位的融合。二是“专职”和“兼职”相结合,即在保证一支基本的专职教师队伍的同时,根据教学内容需要,聘请院外、校外的有关专家学者,尤其是临床一线的师资“现身说法”,强化医学人文教育的现实感和生动性。
更进一步讲,本着“全员育人”的教学理念,“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负有育人责职”。[3]无论是单科性医学院校的师资队伍,还是陆续合并了医科大学的综合型大学的师资队伍,都蕴含着丰厚的育人资源。“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教重于言教”,都是包括医学人文教育在内珍贵的通识教育资源,都将给予学生们良好的思想道德、人格品质的熏陶。
2. 聚焦和凸显具有医学人文特征的“人格养成”价值理念
(1)从“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到“崇高医德、精湛医术、完善人格”。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提出了“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即“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三位一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中“人格养成”是目的、归宿和落脚点。
由于国内属于“第一方阵”的医科大学都已纷纷与综合型大学合并,大多成为综合性大学的一个二级单位。这种行政体制上的变化,内在地要求医学院的办学思想、培养计划、课程体系等要与综合型大学相一致。通识教育视域下推进、加强医学人文教育,首先也是要领会整个学校通识教育的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规划医学人文教育的建设和发展内容。
医学人文教育应着力将“人格养成”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自觉”,努力探索“显性”的教学实践与“隐性”的价值导向有机统一。面对纷繁复杂的医患关系,为营造和谐的医疗服务环境,努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问题,秉承“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凸显“人格养成”的价值追求,对于当代青年医学生这一未来医务工作者群体来讲,有着重要的现实性。
结合医学人文教育教学“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的“三位一体”要求,有机地转化为“崇高医德、精湛医术、完善人格”等适合和体现医学生人才培养的具体内涵。对医学生来讲,“人格养成”就是要深刻领悟“医学—人学”、“医术—仁术”、“仁者—爱人”、“仁德仁术—济世济众”等医学人文的精髓及理性的价值导向。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强调医学人文教育的价值导向,也是遵循“立德树人”,与“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价值导向,有着内在的、紧密的联系。
需要指出的是,无论是“人格养成”,还是“完善人格”,都不应是空洞的、抽象的“说教”,也不应是纯粹的理论“演绎”。尤其是崇高的人格,优秀的品质,都是建立一个个具体的、生动的、现实的“人”身上的。正是通过这一个个充满“个性”的个体“鲜活”而“平凡”的事例,折射出灿烂辉煌、可歌可泣的具有医疗服务特征的“完善人格”和优秀品质。
(2)教学相长,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两个积极性。实践表明,“三位一体”的教学思想,尤其是“人格养成”的目的和归宿,并不是依赖传统意义上“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单向”努力就能实现的。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和优秀品质,必须“教学相长”,发挥好“教”与“学”两个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