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品包装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体育产品 节省资源 绿色包装 包装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选择物质产品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享受。体育锻炼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在体育产业市场化的趋势下,体育产品的包装将受到普遍的关注,在商品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的今天,“卖产品”更要注重“卖包装”,包装对产品销量的冲击力不容忽视,产品的包装往往能够左右消费者的购买意识,好的包装设计是销售成功的关键组成部分。
1体育产品包装的必要性
目前,包装已成为强有力的营销手段。设计良好的包装能为消费者创造方便价值,为生产者创造促销价值。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强,体育产品的包装也呈现多元化趋势。
(1)保护体育产品,便于储运。产品包装最基本的功能便是保护商品,体育产品一般要求耐用、结实,有效的产品包装可以起到防易碎、防变形等保护产品的作用。因此,在产品包装时,要注意对产品包装材料的选择以及包装的技术控制,不能还没到消费者手里已经出现破败不堪的现象,而影响产品在人们心里的可信度。
(2)形成产品包装特色,提高影响力度。日益增长的消费者富裕是指消费者愿意为良好包装带来的方便、外观、可靠性和声望多付些钱。销售包装具有美化商品的作用,因此在设计上要求外形新颖、大方、美观,具有较强的艺术性但还是要应尽量降低包装成本。
2 体育产品包装的特点及存在问题
(1)体育产品包装缺乏整体性理念与科学评估,这是目前市场上体育产品存在的普遍问题。包装缺乏整体性理念和体育产品特色,从包装的颜色、图案、图形、材料、健身内涵上不能很好地体现体育产品的实质。
(2)体育产品包装材料与产品不相适应,包装材料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到顾客对产品的选择,产品包装材料的选择尤其是中高档产品的包装选料上更具有此特点,包装选料与产品相适应、选料适当考虑成本、顾及消费者感受等方面的原因,会使体育产品的销售量和利润增加。
(3)体育产品包装的安全性存在隐患,再利用性,包装破损会使产品质量受损,还可能存在包装结实,不易打开,会包装锐利的尖角容易划破消费者皮肤等现象,都会对产品形象造成阴影;安全、便利的包装能给产品带来好的销量。
(4)缺乏体育产品包装的再利用性,包装材料一般在产品使用后都会成为多余的垃圾品,如果能够再利用这些包装,不仅可以让消费者在心理上容易接受包装成本,还可以由于包装上的文字及图案在再利用的过程中起到广告宣传的作用。
3 体育产品包装的策略
(1)建立健全体育产品包装管理制度。当前我国缺少标准完整的有关产品包装的政策性文件,无论是包装形式、图案设计还是包装材料的后期处理,都没有统一要求及标示,没有将包装废弃物的管理等从产生的源头一直到最终的处理看成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周期,且对体育产品包装废弃物的规范也只是针对生产一消费一回收一再生一利用的环节中的一个或几个来进行,没有对其进行全程管理。
(2)体育产品包装提倡使用再生材料。主要指可以回收再利用的材料,产品包装对消费者来说是没有任何价值的附属产品,要是能够再利用,为消费者赢得一定的经济回报,会增加对产品的认可;但是体育产品由于其特殊性,产品包装也可以随着产品一起无限次的服务于消费者,这也起到了包装的再利用,所以要根据不同的体育产品选择不同的包装材料。
(3)开发和应用体育产品绿色包装材料。绿色包装是一种新兴产业,绿色产品包装由于其成本高,还没有普遍的应用到包装业中来,但随着人们对绿色消费的认识,绿色消费观念的形成,包装业绿色化是必然的趋势。体育器材包装应尽可能使用循环再生材料,目前包装上大多使用的是再生纸,再生纸是以废纸回收后根据需要制成的再生性包装材料,还可以再次循环;再就是加快技术创新,研制体育器材包装新材料,开发低成本、无污染或一次性易分解材料;产品包装材料应向着低量化、薄型化的方向研制,包装材料如果是多种材质组成,使用后要易于辨认分离,方便回收再利用。
(4)建立绿色消费制度及消费观念。绿色消费在我国还没有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由于受到经济方面的影响,人们对包装的要求不是很高,当前国内没有明确的对绿色包装产业的扶持政策,虽然国家陆续出台了一些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但其中对消费的节制和对绿色消费的倡导还是比较少,更没有一部关于规范消费活动和行为的法规。虽然我国消费者对绿色消费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真正付诸实施的人并不多,要在我国推动绿色消费观念,还需在加强包装技术与材料的同时,大力宣传绿色消费理念,由于受生产技术和企业生产规模的限制,传统产品包装要比绿色包装在成本上低廉许多,在市场竞争中绿色包装产品相对处于劣势状态。因此,体育产品包装要走向绿色包装,就必须建立绿色消费理念。
[参考文献]
[1]安冬风.对发展我国绿色包装问题的思考.内蒙古统计[J],2005.05.23.
[2]刘北辰.强化环保意识发展绿色包装.节能与环保[J],2007.02.45.
[3]周斌.绿色设计思潮对产品包装设计的启示.包装工程[J],2011.01.20.
关键词:国际工程;承包项目;设备;供应;管理
Abstract: in the engineering contracting project, equipment and materials of all costs general more than 60% of the cost of the project. So equipment material management is engineering contracting project cost management of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project of the key factors in the smooth construction, equipment material management level will directly influence the engineering contracting project cost, profi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contracting project equipment supplier management.
Keywords: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The contracted project; Equipment; Suppl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的设备供应管理工作涉及国际工程承包项目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 与工程的进度、质量和费用都密切相关, 因此, 对设备供应管理工作应予以高度重视。要对项目所需要的设备进行投资、计划、采购、运输、清关、保管、安装调试和移交等全方位管理, 同时, 加强对合作单位(项目设计单位、施工/安装单位)和不同供应商的协调, 以实现供应及时、质量优良、费用合理, 从而保证工程项目的进度、质量、利润等符合要求。
一、建立完善的采购管理体系
1、建立严格的采购管理制度。采购管理制度涉及采购制度、采购管理和采购过程的各个方面,一个较为完善的采购管理体系,主要有几方面的管理制度:(1)采购模式制度(2) 招标采购流程及审批制度(3)采购价格与预算管理制度(4) 采购监制、质量控制、产品验收管理制度(5)特殊采购与补充采购管理制度(6)采购人员管理制度(7) 工程项目采购工作审计制度等。建立严格、完善的采购管理制度,不仅是采购工作进行的依据,而且可以规范采购人员的采购行为,使公司的采购工作更加公平、公正、公开。
2、建立合格供应商评审和准入制度。为了确保供应商选择的合理性,采购部门应组织对设备材料供应商进行选择、评价和重新评价,建立并完善合格供应商进入、重新评审和退出的管理机制。公司采购活动必须在合格供应商名单范围内进行。对公司的设备材料合格供应商建立数据库,对合格供应商数据库实施动态管理。在对合格供应商重新评价或绩效评估时应征求监察审计、质量安全和市场营销等部门的意见。
3.建立设备材料价格信息资料库和价格综合评审体系。公司采购部门要对所有采购的设备材料建立价格档案,详细记录设备材料的成交价格、规格型号、厂家等。并通过广泛收集市场信息,进行广泛深入、细致的资源调查,分析采购设备材料价格的浮动规律,经筛选论证和综合平衡确定出当期的采购价格,供各项目采购人员和相关部门参考。在进行采购工作时,首先由费用控制部门对所采购设备材料给出预算控制价,采购人员在进行采购时,应首先与设备材料的预算控制价进行比较,分析价格差异的原因。如无特殊原因,原则上新采购价格不得高于预算控制价;新采购价格超出预算控制价的,应写明涨价原因,并报项目经理部、费控部、采购部等部门进行评审,评审通过后才能进行采购。
二、建立完善的设备、材料的检验体系
由于国外设备材料的技术标准一般比国内高,因此对设备、材料的质量要求也较国内高,在设备材料检验过程中,在注重内在品质的同时也要注意外观质量的检验。
1.检验工作从原材料进货开始,包括制造加工、组装、中间产品试验、强度试验、密封试验、整机性能考核试验、除锈、油漆、包装直至具备装箱条件,以及运抵施工现场后的开箱检验等全过程。
2.对于有特殊要求的设备、材料,应委托具有资质的第三方进行检验。
3.设备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贯穿于设备材料采购工作的全过程,设备材料监制工作是这一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关键设备材料应邀请业主和/或监理工程师进行质量的指导和管理。应参加产品的中间检验、出厂检验、开箱检验以及驻厂监制。供应商如有分包,必要时检验、监制工作人员应在供应商配合下对分包方进行检验、监制。
4. 加强设备材料外观质量及包装的检验,从海外工程组织供货的经验来看,国外业主普遍对外观及包装要求较高,对产品的最后工序—除锈、油漆、包装要严格控制,避免小的缺陷导致业主的退货或索赔。
三、设备出运
设备出运是指将采购的设备从生产厂家运抵项目现场, 包括装箱前检查、制作出运单据、集港出运和项目所在国的清关运输等几个方面的工作。
(l) 装箱前检查。在设备出厂封箱前, 应派专人赴厂检查设备包装情况, 并与生产厂家一起进行箱
内货物清点, 然后双方在装箱单上签字, 一起封箱。设备包装应符合《出口机械、电子仪器、仪表产品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唆头标志应符合订货合同的统一规定。
(2 )制作出运单据。设备出运一般为集中出运。要求各个厂商在每批货物出运前30 天, 向运输组提交出运货物中英文对照装箱清单(含电子文档), 装箱清单格式由运输组统一制定。运输组进行核对、汇总, 制定该批出运货物的总装箱单, 总装箱单中的设备英文名称应与提交业主的设备清册中的设备名称相一致。(3 )设备集港和出运。由于项目需要的设备品种数量很多, 为便于设备集中出运, 应在出运港口附近寻找一个集港仓库。设备集港时, 负责设备出运人员应根据装箱清单上的件数、箱号参加入库清点工作, 并处理入库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运输组负责与船运公司联系安排货物的出运事宜。
(4 )项目所在国的清关运输。当设备运抵项目所在国港口时, 由选定的当地清关运输公司进行清关和将设备运抵现场。如设备在运输途中发生设备箱件缺少、包装破损丢失, 应立即组织人员向运输公司或保险公司索赔, 同时及时向生产厂家增订补供货物合同, 并以最快的方式将补供的货物运抵现场, 以保证工程进度, 避免项目业主因此而提出索赔。
从产地和市场两个环节入手,坚持“分级负责、分工协作、逐步推进”原则,通过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和产地准出制度,逐步实现农产品检测机构、检测人员、检测设备、检测场所、检测结果公示、检测结果网络化管理的六到位,推行合格农产品挂牌销售及进货验证或现场检测档案管理制度,增强广大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自觉树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最终使上市农产品达到无公害的质量安全标准。
二、检测机构和检测项目
一检测机构
1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农贸市场、超市均由市场主办方设立农产品检测点、检测室,配备符合检测要求的速测仪器和检测人员,并制定完善各项监测制度,每天对检测结果进行公示。
2蔬菜产销企业、农产品购销合作社要购置速测仪,配备1-2名检测人员,对基地的农产品开展日常检测工作
3各检测点(室)检测人员及协检员统一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站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持市农牧部门颁发的上岗证上岗,并接受县农牧部门的管理指导和监督。
4对各检测点(室)检测结果逐步实行网络化管理,做到即时检测,对所获得的数据要即时传输给县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确保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和时效性。
二检测项目
1例行检测:对蔬菜、水果、食用菌、畜禽产品、奶蛋产品及水产品按照农业部的检测依据进行。
2日常检测:蔬菜水果类重点检测有机磷类、有机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及重金属含量;食用菌类重点检测荧光增白剂;畜禽产品重点检测瘦肉精、磺胺、三聚氰胺及激素类含量;水产类重点检测孔雀石绿、氯霉素及硝基呋喃类。
三、建立市场准入和产地准出制度
一实行市场准入管理制度
1凡进入我县市场销售的农产品,必须具备县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有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出具的产地证明和持有具备国家认可资质检测机构出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合格报告单或县农畜产品检测站抽检的合格报告单。
2对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或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的出具由认证单位颁发的认证证书复印件并加盖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公章,可作为进入我县市场销售农产品的质量证明,并对获证农产品实行入市抽检制度。
3国外进口农产品进入我县销售的应具备我国政府认可的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单、检疫证明。
4凡经营本县农产品的经营者必须对同一天、同一类购进的农产品在速测点进行检测或送样复检,经检测合格的准入市场销售,并接受市场抽检;检测不合格的禁止进入市场销售。
5对未取得相关证书但出具有产地证明书和检测合格报告单进入我县市场销售的农产品要实行入市抽检、现场检测和入市登记。经现场抽检不合格的农产品禁止销售,并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置;已销售出的农产品造成人身隐患和事故的由经营者负全部责任。
二实行产地准出管理制度。县内各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其成员生产的农产品上市,应在自检或委托检验合格的基础上,经县农牧部门委托或授权机构开具产品合格证明后方可上市销售。县农业执法大队(农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站)负责县境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检工作。外销外运的农产品必须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品合格证明、产地证明签发“外调动植物检疫证”并享受“绿色通道”优惠政策。
三实行不合格农产品退市制度。农产品经营者应对其经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负责,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监督。对同一产地、同一产品连续三次抽检不合格的其产区的该农产品六个月内禁止进入我县市场销售。
四实行质量安全结果公示制度。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和农贸市场,应在场内显著位置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公示牌”对进场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公示。公示内容包括农产品的品名、产地、质量安全状况等信息。
五实行农产品包装管理制度。具备包装条件的农产品在上市销售前要按照农业部《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办法》规定进行包装销售,包装上要标明品名、产地、质量等级、产品检测合格证、联系电话等事项。获得无公害、绿色农产品食品和有机农产品食品证书的要加贴相应的标签标识。应包装而不进行包装的一律不得上市销售。
六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农产品经营企业和门店要建立销售档案,详细登记进货地点、产地、品类和销往何处、姓名、联系电话、检验合格证号、检疫证号等内容,要切实做到进货、批发、销售时时有记载,件件有着落,为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提供可靠依据。
七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要向消费者就其生产、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作出承诺,建立市场质量安全责任告知承诺制度。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农贸市场和超市对进入市场经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负责配备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人员,要建立农产品流通档案,开展检验检测和组织生产经营人员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等,并对所经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负责,向管理部门作出承诺,保证达到安全卫生质量可靠的要求。
八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等级评定制度。生产者要向经营者、经营者要向消费者就其生产、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负责,从守法经营、规范经营和不合格农产品的善后处理上进行综合评定,分级管理。要建立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数据库,根据生产者、经营者的生产记录、经营档案、检测结果等信息评定信用等级,颁发标志牌,逐步建立良好的市场信用体系。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保障农产品市场准入和产地准出工作的顺利开展,县上成立由政府分管副县长任组长,政府办、农牧、工商、财政、质监、环保、公安、卫生、药监、商务、畜牧及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人为成员的市场准入和产地准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牧局,农牧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加强协调,通力合作,共同抓好农产品市场准入和产地准出制度的实施。
二明确工作职责。做好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等农畜产品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农产品的认证和产地认定资料的审核、申报工作;加强农业标准化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组织农产品经营人员进行产品质量安全培训;强化种子、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市场监管工作,探索建立农资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从源头上保证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商部门负责批发市场、标准化农贸市场和超市准入农产品规范交易秩序的管理和进入流通领域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依法查处假冒伪劣农产品,并对退市农产品进行依法处理。质监部门负责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组织地方农业标准、技术规范的制定、备案和工作,会同农牧部门对标准实施情况进行监管。畜牧部门负责畜产品的监督管理,要加强对饲料添加剂等投入品的监管和畜产品的检疫工作,推行饲料市场准入,加大养殖、经营企业、个体户及广大农民的培训工作。商务部门负责市场准入过程中商品流通领域农产品的指导、管理和质量承诺制度的管理,开展各种农产品诚信经营评比活动。卫生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食用农产品引起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置工作,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及督查指导工作。财政部门负责落实市场准入和产地准出工作经费。环保部门负责对影响农产品治理的生产环境和污染源的管理。公安部门负责协助农牧、工商等部门做好市场准入中的治安环境工作。各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对农民进行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工作,积极动员教育专业合作组织进行农产品一体化认证,并对农产品产地证明进行管理。
三加大宣传力度。要充分发挥县电视台、政府网站、新农村资讯等新闻媒体的正面宣传引导作用,对农产品市场准入相关信息、法律法规、制度措施进行全方面的宣传,提高群众对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营造人人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农牧部门要制定具体的培训计划,分级分类定期对生产基地管理、技术、检测人员和农产品经营者进行培训,增强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引导消费者安全消费,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我国的现代食品包装业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进步,产品的种类和质量已基本能满足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需要。但是,目前我国食品包装产品存在的质量问题依然严峻,特别是原材料、添加剂、胶粘剂以及油墨等质量问题,给消费安全以及环境安全带来了很大影响。与此同时,过度包装带来的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以及浪费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食品过度包装的危害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影响消费者对食品本身质量的鉴别,不易发现食品的腐败变质情况。一些劣质食品往往利用各种花样的包装来欺骗消费者。二是影响人体健康,有些食品在包装内附加玩具等产品,这些产品往往与食品直接接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食品质量安全。一些劣质包装经回收长期反复,有毒有害物质逐渐迁移到食品中,影响食品质量安全。三是影响环境。过度包装物废弃焚烧后加重环境污染。同时,过度包装是一种逃避监管的行为,如一些企业在包装内(外)附带其他产品,而这些产品往往没有获得生产许可证。 可以预见,随着《食品包装规范》的出台,天价豪华包装现象将得到有效遏制,食品包装产生的许多问题将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即将出台的规范规定了食品包装的设计生产原则,以及标识和包装废弃物的回收管理要求。本标准适用于各类食品包装的设计、生产及商业企业进行包装废弃物的回收管理。
规范对食品包装、初始包装、预包装、过度包装、包装层数、包装空隙率、包装废弃物等有明确的定义,为设计、生产、宣传以及执法提供了依据。比如,对“过度包装”的定义是:超出正常的包装功能需求,其包装空隙率、包装层数等超过必要程度的包装。
按照规范的规定,饮料、酒的包装空隙率不高于55%,包装层数3层及以下,糕点(月饼除外)的包装空隙率不超过55%,包装层数3层及以下;保健食品的包装空隙率不超过50%,包装层数3层及以下;休闲食品的包装空隙率不超过50%,包装层数2层以下,茶叶的包装空隙率不超过25%,包装层数3层及以To而内装产品净含量等于或小于30ml或30g,可以免除包装空隙率和包装层数的要求。当内装产品净含量均大于30ml或30g,并等于或小于50ml或50g,可以放宽包装空隙率的要求,其最大包装空隙率不应超过60%。
另外规范对选择的包装材料也做了规定,要求使用可降解或易回收的包装材料,符合环保要求。同时对材料的安全卫生性能,也提出了要符合相关食品容器及包装材料卫生标准的要求。
《食品包装规范》正式出台后,将会对食品包装的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以及监管者带来深刻的影响。
首先规范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必然举措。为了保障百姓餐桌食品的安全,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国家质检总局对小麦粉、大米等5类食品实行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监管管理。
2006年底,国家质检总局为进一步完善食品生产监管体系,又继续将28大类525种食品的所有品种全部纳入食品质量安全市场管理。从2008年1月起,所有食品生产企业必须通过市场准入考核方能生产,所有产品必须有明显的QS及许可证编号方可出厂。
2007,明23日,针对食品包装市场混乱之势,国家质检总局重拳出击,下发了《关于开展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许可证无证查处工作的公告》,决定自2008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查处未获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许可证的生产销售行为,在食品包装行业大力推行生产许可证制度。自2008年1月1日起,未获得列入第一批目录的食品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共三大类,39种产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不得生产该产品。销售单位不得销售无生产许可证的产品。否则,将面临最少10万元的罚款。
食品及包装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比实施前的产品质量有了很大提高,确实起到了保证人民身体健康,为消费者提供了食品安全的坚固防线的作用。规范一旦实施后,相关部门将有章可依,对违规商人进行查处,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其次规范是企业清洁生产’商家绿色营销的指南。我国正在制定的《循环经济法》规定,单位和个人在设计产品包装物时,必须执行产品包装标准,防止过度包装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产品包装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正在抓紧制定。相关标准如《食品包装用的复合膜、袋通则》正式标准目前已经通过国家标准委的审核,将在近期出台并实施。
即将出台的规范也规定从事工艺、设备、产品及包装物设计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节能降耗和削减污染物的要求,优先选择易降解、易回收、易拆解、无毒、无害或者低毒、低害的材料和设计方案。
这就要求生产者在保证包装基本功能前提下,要尽可能减少包装物的使用和包装废物的产生,真正从设计上就考虑材料的消耗问题。这方面还需要有关部门根据具体的包装物,进一步制定明确的包装物设计及生产的标准,从包装材料使用的减量化以及对包装物使用过了以后回收再利用资源化方面,对生产者提出非常明确的要求。标准的实施将对没有环保理念、没有设计能力的企业产生较大的影响,对食品包装行业又是一次新的洗牌。
规范还要求企业,应在每个包装件上标示包装回收标志,并建立健全废弃物回收管理制度,加强对负责废弃物回收的机构和人员的培训,以保障回收标志被有效识别。此外,还规定所使用的初始包装材料应选择可降解或易回收、符合安全卫生及环保要求的材料,提供的购物袋应选择可降解材料,且厚度大于0.025mm。
对于商家一定要紧跟国家的政策和标准的变化,在采购食品时一定要用新的观念筛选和确定合作企业,不要只为了产品好卖能赚钱就行,更多的承担起经营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相信有远见的商家在新一轮的食品包装大战中一定会取得理想的业绩,绿色营销的理念会在社会上蔚然成风。
第三引导消费行为。提供维权依据。《食品包装规范》对消费行为也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通过对包装的空隙率和包装层数的控制,减少消费者因为过度包装而花的冤枉钱。在购物时,消费者可以根据《食品包装规范》的要求选购合适的产品,对严重违反规范的产品可以依法进行维权。
靠什么竞争制胜?市场竞争的游戏规则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什么是优?去适应什么?怎样才算取得生存的资格?在市场竞争的刀光剑影中,许多企业整天忙于“奔跑”,却很少花时间去“冷静思考关系企业发展战略、发展方向等的一些基本问题。深圳有家化妆品企业就是这样。她开始是做个人护理产品发展起来的,后来由于终端费用的不断增加和国外产品的冲击,业绩急剧下降。这时,看到同行做美容院产品发展得不错,于是投入大量精力和财力去开拓美容院市场。产品虽然很多,然而美容院市场对售后服务要求比较高,同时美容院市场的管理也具有特殊性,而这恰恰是她的弱点,美容院市场最终也没打开。去年,看到市场上洗发水、香皂卖得很疯,于是又开始销售洗发水、香皂,利用以前的销售网络进行销售。发展到现在,也没见到自己的市场。
有时候,我们对看似简单的问题,按一个想当然的前提条件去承认它,然后在此基础上去发挥、创造。往往是走了很长一段路,走不通了,才回过头来对策略制定所依赖的前提条件进行分析和认识,发现策略所依赖的条件并不是企业的强项,因而也忽略了怎样去弥补。于是,从终点回到起点,一切又从头再来,但浪费的时间和资源却无法挽回。
发掘和培育自己独有的竞争优势,是企业取得胜利的关键。如何去发掘和培养企业的竞争优势?在市场日益成熟、消费者日益理性的今天,从高招、奇招、妙招等热热闹闹的运动中,回归到企业营运的基本面,探讨竞争制胜的基础工作,这显得更有实际意义。 一、成本——保持成本的相对优势
当市场竞争达到一定程度后,特别是市场经济发展到较为成熟的时候,产品成本在同业中是否具有相对明显的优势,是决定企业有多少钱投入到市场运作去的关键,是决定企业利润多少、能否不断扩大再生产的关键。
开源节流是企业广泛认同的大事。“节流”,意味着通过降低各项费用的支出,来降低产品成本和企业运做成本,以此增加企业利润或,提高企业市场投入的能力。为了降低成本,企业一般通过以下几个手段:
不断向供货商压价,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
或将员工薪资保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降低人力成本;
或节约日常用水、用电、电话等办公费用支出,降低管理费用。
……
等等这些“节流”的手段或方法,无可厚非。但是,如果企业把所有心思花在这些“挤”、“压”、“榨”的方法上,实际效果未必就能达到预定的目标。
21世纪是个性需求的世纪。随着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被企业承认、尊重、重视的个性需求日益强烈。企业团队中,员工不会在被“控制”、被“管束”的环境下发挥最佳工作状态。相反,往往由于得不到尊重和认同,因“工作不尽心”而给企业带来的资源浪费,往往超过了去实施“节流”所带来的收益。我知道的一个化妆品企业就是这样。该企业负责采购的人员A君,长期得不到老板的重视,工作岗位不能发挥他的能力,多次要求调换工作岗位未果。因此,A君在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一次执行产品包装采购的任务时,没有对包装的发展现状详尽了解(化妆品的外观、包装的更新是相对快速的),导致其所采购的价值数十万的产品包装,在设计和结构上均处于“落后产品”。结果,一年后还有约一半的包装被遗留在仓库角里,已经成为了废品。
因此,要保持成本的相对优势,作为企业管理者来讲,更新观念,势在必行。
1、成本的降低,是工作效率提高的结果,而不仅是单方面“削减”的结果。以原材料的采购为例。产品成本中,原材料的采购价是直接影响产品成本高低的关键。因此,企业管理者要求采购人员“货比三家”,择“物美价廉”者购之。而问题也将会出现在这里。如果进行“比货”的供货商,价格都偏高的话,怎么比也将是高价;而若“三家”的原材料质量都一般的话,怎么选择也难选择到优质的原材料。这时,企业管理者会要求采购人员把选择的范围尽可能扩大。但是,对于企业来讲,时间和寻价过程本身会增加企业的管理成本或降低工作效率。同时很多企业由于计划管理的能力不强,往往迫于时间的压力,很难找到一个最优的方案。同样,企业管理的其他环节仍存在类似的问题。怎样去保证所增加的管理成本能被低价采购的优势所消化呢?
所以,在降低成本的管理中,仅向下游供货商“要利润”、在内部各环节“降低开支”、“节约费用”等的传统做法,将难以发挥明显的作用了。因为,作为企业资源的各项生产要素,在特定时间段内,具有“价格底线”的特点。尽可能降低费用,当然是件好事。但降低成本的管理工作具有边际效应递减的特征,即如果“削减”过头了,反而会造成更大的损失。所以,通过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员工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量,从而降低产品从原材料到成品过程所需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来达到成本降低的目的,才是降低成本的关键工作。
2、成本的降低,是人和生产、工作环境和谐的结果。许多企业,一方面整天教育员工要讲“奉献精神”、要讲“吃苦耐劳” 精神。而另一方面,企业的实际管理工作不到位,分配机制不到位。员工教育不是不重要,但多数企业讲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片面的一厢情愿,其结果将可想而知。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一个自然但客观的见解:人的行为都是从利己出发的,而达到利他的效果。现在企业谈到人力资源管理,都在讲“以人为本”。但实际结果是很多企业把这句话当作“神”供起来,落不到实处。要“以人为本”,我认为企业首先得承认员工的“利己”动机。企业的首要责任就是创造一种环境,让员工的“利己”动机得以实现。同时,企业管理者则应因势利导,将员工的行为和企业发展、企业整体业绩挂上钩,在员工实现“利己”动机的同时,为企业创造财富,从而达到“双赢”、甚至“多赢”的局面。承认人的自然动机,企业管理者才能去创造一种人和生产、工作相协调的制度或文化,才能使员工在工作中,减少浪费,自觉主动的提高工作效率,降低营运成本。目前,那些时间长、规模大的企业,如摩托罗拉、诺基亚、可口可乐等世界著名企业,其企业营运的成功,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创新——保持创新的活力和技术优势
由于市场细分或市场定位的不同,消费者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所以,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不要把产品向所有的人去推销,而要向有的人去推销”。将“有的人”从“所有人”中分离出来,除了要有迎合他们消费需求的“概念”(即通常所说的卖点)之外,更要有这个概念所依附的实实在在的载体,即独到创新的产品或消费服务方式。
保持创新的活力和技术优势,才能确保企业在众多的竞争对手中,避免弱势品牌常常所面临被淘汰的命运,而成为某一细分市场的强势品牌,甚至是“第一品牌”,从而在大市场中独树一帜。这对那些民营高科技企业来讲,无疑是一条竞争制胜的法宝。有一家民营高科技企业,资金实力并非强项,但很早就开始从事芦荟的种植和研发,并成功的研发出以芦荟为主要原材料的芦荟美容系列护肤品,从而在美容化妆品市场中走出一个新的路子来,并一举成为这一细分市场的领头羊。短短几年,企业销售额从开始的每年十几万,发展到现在的上千万,企业规模扩大了几十倍。
有人在前几年批评中国人“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自大行为。其实,在市场竞争中,出局的往往就是那些处于“凤尾”的品牌。做“鸡头”的品牌至少有可能成为小市场的“大品牌”,而因此立住脚。所以,保持了创新的活力和技术优胜,就能使企业在市场中,避免竞争或减少竞争的风险。企业要保持创新的活力和技术优势,首先必须对“创新”有一个新的认识。
1、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将比巨人高出一头。创新,并不意味着白手起家,善用“借”的策略,将是创新的捷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提高,在行业链或经济链的任一环节,都出现了许多拥有相对优势技术的企业 。如果能将他们的优势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或创新,这所创造的价值,常常是不可估量的。日本经济在60、70年代的崛起,这和日本企业巧妙的站在美国企业已取得的优势基础上,并加以创造性改进分不开的。摩托车、轿车,最早是从美国卖到日本去的,但日本商人发现它“笨重”、“耗油”的缺点,于是加以了改进,并将“娇小”、“省油”的产品又卖回美国市场,因此而大受美国消费者的喜欢。
2、创新不是换个商标、换个名称等简单的模仿,而是应在产品使用效果上或核心功能上有所突破、提高的行为。企业要保持创新的活力和技术优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是通过新型原材料或新能源的运用来达到创新的目的。比如前一两年美容化妆品市场热卖的BFGF产品、基因产品等,将新型的化妆品原料运用到产品研发中,提升了产品的卖点,为厂商创造了不扉的业绩回报。
二是在生产工艺上,通过工序或配方的优化,创造出功能更胜一筹的产品。这一点对化妆品企业显得尤为重要。很多化妆品企业都面临不同批次产品品质不稳定的现象,或者有时面临产品质量总是难以提高的困惑。其实,有时往往改进一下工序,或者把配方进行优化,产品的品质将大为改观。当然,这些都是花费时间和精力的“吃苦活”。而目前有的企业赶捷径,为了在消费者或客户面前显示其技术实力,常通过简单的换包装、取新名、定新价的方式,进行投机取巧。但这种做法,往往由于它的短视,要么会被工商查处,要么会被媒体曝光,最终无好的结果。
三是通过产品外延层的改进,如包装的技术改进,延长产品的使用效果或增加产品的使用量,以达到促进销售或消费的目的。比如早期一些化妆品,多采用玻璃瓶包装来提升产品档次。但商家在销售中发现,长期的光线照射,易影响产品的质量。于是包装生产厂家发明了表面磨砂处理过的玻璃瓶或渡有其它颜色的玻璃瓶。这样,既能使产品避免光线的侵蚀,又能通过产品本身的形状或颜色来刺激购买欲望。又比如牙膏的消费。当初牙膏生产商为了提高人们的使用量,从医学的角度来劝大家应早晚刷牙。当人们也开始早晚刷牙了,销量就再难以提升了。这时,有人发现,人们在刷牙时,一般不会在乎牙刷上挤了多少牙膏,及所挤出牙膏膏体线条的粗细。于是,他建议将牙膏管口的直径适当扩大。这样,在同样的市场投入和消费习惯下,由于消费者的使用量增加了,厂家的销量也就自然增加不少。 三、组织管理——培育完善、有效的组织管理能力
保持成本的相对优势,通过创新塑造产品的差别化优势,这对那些中小型企业来讲,是必须要做到的,而这也常常是他们的优势。而对于大型企业来讲,由于管理宽度增加,管理的风险成本较大,仅有这两点优势是不够的。要取得可持续发展优势,培养和塑造企业的组织管理优势,是重中之中。
技术和管理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两架马车。组织管理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企业在生产、销售中各项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程度。目前很多企业都在提倡科学管理、高效管理,但由于管理不到位、执行不到位,实际结果仍有很大的差别。
1、树立制度管理的思想,抓好制度建设,是有效管理的第一步。企业制度建设,既包括对各项工作流程、岗位职责、奖惩标准的制定,也包括企业理念、企业发展方向、企业对社会的责任等的规定。不少企业现在已经认识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意义了,在内部开始惯窃实施ISO9000、ISO14000、ERP项目等比较成熟的、先进的管理制度的举措,已随处可见。然而仍有不少老板爱讲“江湖义气”,偏好“人治”,疏于“法治”。由于市场竞争的残酷性,市场风险增大,老板的许诺往往难以实现,员工的预期利益也就难以保障。于是,老板和员工之间相互埋怨,慢慢的,双方没有了诚信。制度建设和制度管理的好处,从小的方面看,就是能以“契约”的形式规定好双方的责、权、利,使双方将眼前或预期的风险和利益,都做到心理有数,让干事的人“明明白白去干”,而管事的人也“明明白白去管”;而从大的方面看,可以使企业整体发展有了方向感,明白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定位,促使企业成为“百年老店”。
2、坚定实施管理制度的力度和决心,“老板情结”该抛的则毫不犹豫的抛掉,坚持管理的透明化,尽量做到“数量化”,避免企业营运中的礁石。许多企业都在抱怨一种现象,即公司的管理制度、管理文件已经有了一大堆,但实际工作中,仍然程序混乱,效率低下,缺乏有效的管理。有制度难执行,是许多企业的通病。如何才能避免这种现象呢?找到了症结,解决办法也就不难找到了。
根据多年的观察,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企业的管理制度有了,但制度中缺乏检查工作绩效的标准规定,或所制定的标准模糊不清,让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有人做过这样的折纸游戏。活动参与者每人拿一张大小相同的纸,闭上眼睛,按照主持人的指令开始折纸游戏:“将手中的纸对折”——“撕掉左上角”——“再对折”——“再撕掉右上角”,如此反复几次后,主持人让游戏参与者睁开眼睛,将纸展开进行比较,发现很难找到两张相同图案的纸。这个游戏同样说明,在管理活动中,如果没有一种明确的、尽可能量化的标准来检验工作的满意度,结果将是“千人千个样”,制度如同虚设。
另外一个原因是人员的岗位分工和其相对应的责权利不匹配,使得“在位的不谋其政”,“不在位的却在到处指挥”。许多企业由于历史的原因,所有权和经营权集中在一人(老板)身上。当企业做到一定规模后,员工队伍、部门设置日益壮大,而老板出于“自己的公司,自己要多管一点”的想法,在实际工作中,这种“老板情结”往往不知不觉促使老板们跨部门、跨岗位行使权利,使得其它主管的权利和责任不完整。久而久之,中层管理人员失去了管理的积极性,“反正都是老板说了算,不如就按老板说的去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表面上看起来企业的很有管理,而实际上管理的漏洞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