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病案管理制度内容

病案管理制度内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病案管理制度内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病案管理制度内容

病案管理制度内容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院;病案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11-0162-01

病案是有关病人健康情况的文件资料,也是具有法律意义的文件[1]。病案属于医药卫生科技档案,是评价和衡量医院技术管理水平和医疗质量的重要依据[2]。随着科技发展,新技术,新项目在临床中运用,医疗质量进一步提高,病案的内容和数量日益增高。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病案管理,我院从病案管理人员素质,病案管理结构,病案管理制度,病案质量及病案管理信息化等方面改进病案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现总结如下。

1加强病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

病案管理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边缘科学,病案管理人员也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保管员,而应该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来研究病案管理新技术,不断提高管理水平的病案管理研究员。因此,病案管理人员不仅要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文化水平,还要掌握比较全面的医学科学知识,管理科学知识,电子计算机等;此外,病案管理还应该对病案信息进行加工汇编,配合科研需求;开发各类病种资料的汇编,从而达到有效地开发利用病案资源的目的。所以病案管理人员应该从多方面提高素质。

2规范病案管理结构

首先规范病案管理人员的人员结构。根据医院发展规划及工作岗位要求配备人员,人员层次、年龄结构都要合理,各类人员要协调工作,统一调度,尤其要配备精通病案管理知识具有一定医疗知识的专业人员,充实病案管理人员,以利于病案质量检查工作。其次,技术支撑。要加快病案管理现代化,用先进的技术减少病案储存时间;最后,配合设施。设备属于硬件工程,各项工作要有条不紊地进行,完备的设施必不可少。从回收、归档到借阅、复印都需要合适的硬件设备,医院应满足病案管理科室基础的设备需求。

3完善病案各项管理制度

由于现在病案管理工作是纸质病案管理和电子病案管理并存的过渡阶段,原有的病案管理制度已跟不上新的形势。因此,需要不断完善旧的病案管理制度。我院在原有的制度基础上,新制定了电子病案接收、数据保存、归档、安全利用制度。同时制定了病案室主管、管理员岗位责任制,做到任务落实,目标明确,使人人各司其职,各尽其能,平时加强检查和督促,年底进行严格考核,充分调动每位同志的积极性,增强责任感,确保病案工作顺利完成。

4提高病案质量

提高病案质量是现代化病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一环。既要求临床科室把好病案在病房的质量关,也要求病案室把好病案入库的质量关。在病案室里细化病案管理工作,成立病案收集组、整理组、利用组、保管组四大组,把每份病案质量责任落实到人。

5推进病案管理信息化

选择高水平计算机网络系统,采用条形码代替手工操作,改变原始的工作状态,进行病案的追踪管理,采用计算机光盘或缩微胶片来替代固定的或密集的病案架保护病案,并可将部分信息送到工作台,通过信息这条高速公路,使全院的医护人员在不出科室的情况下就可以查阅患者的住院动态和历史资料。尤其对于二次住院的患者,不再通过手工到病案室调阅病历,这样既方便了医护人员又减少医疗纠纷。

总之,我们通过加强病案管理,将真实、准确、完整的病案为临床教学、科研、法律和保险提供宝贵的原始资料,进而为医院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病案管理制度内容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病案管理;病案质量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6006-01

病案是医院医疗管理信息和医护工作质量的客观凭证。病案管理是医院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医院管理工作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直接反映了医院医疗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是评价医院医疗服务质量好坏的一项重要指标。作为我国医疗活动主体,医院无论规模如何、技术水平高低,都应充分重视病案管理和病案质量,加强和完善病案管理,提高病案质量,积极为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服务,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1 病案管理在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中的作用

病案管理质量与病案质量是相互依存的互补关系,规范化病案管理可以促进病案质量提高。病案管理是医疗质量管理的基础,病案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医疗安全,提高病案管理质量至关重要。加强病案质量管理,充分发挥病案管理的作用,既提高了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也提高了医院的管理水平,同时还可保护医患双方共同的利益,减少医疗纠纷。

病案管理关系到整个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医院的发展,离不开准确的医疗信息,而病案是医院信息的载体。通过对病案信息进行阶段性统计,可从中得出包括疾病类型、死亡原因、疑难重症的诊疗结果,以及用药、检查、收费、医疗质量、医疗服务水平等情况,把这些病案信息进行分析与评价后及时提供给医院管理者,使管理者能够及时监控临床各科室的业务情况及医疗服务质量,及时解决业务上存在的问题,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保证整个医疗过程的安全。因此,加强病案管理,将病案中原始信息进行总结、归纳、对比、分析、研究,可以为医院的管理决策提供科学有力的信息,促进和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

病案是医务人员对病人住院期间医疗活动的最原始全程记录,能客观的反映患者疾病的诊断、治疗及转归的全过程,反映了医生对疾病的分析、推理,临床逻辑思维的正确性,各种辅助检查项目的针对性,治疗方法的合理性以及对患者的责任心,对疾病变化记录的及时性等。大量的病案信息为医院开展科研提供了真实可靠的数据,为临床教学提供了生动、可信的医疗证据。一份完整的病案记录了真实、具体的医疗活动的内容,尤其是一些典型、疑难重症的病案更是难得的临床资料,为医务人员的临床研究提供了真实依据,医务人员可以通过病案进行整理、挖掘和研究,从而找到治疗疾病的有效方法,总结经验,提高诊疗水平。

病案既是医疗、教学、科研的重要资料,也是重要的法律凭证[1]。《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出台实施后,病案又是解决医疗纠纷时起原始证据作用和判断法律责任的依据。优质的病案能为医护人员和患者在医疗纠纷中提供原始的证据,可作为处理医疗纠纷、医疗保险理赔、疾病和伤残事故鉴定的重要法律依据。加强病案管理,提高病案质量,是贯彻落实条例,防范医疗风险的需要。

2 病案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病案质量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根本保障,是医院医疗工作稳健运行和快速发展的基石,但目前病案质量控制存在着认知误区的问题。

一是临床医师对病案质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着急于书写的现象,下笔草率,书写马虎,审签盲目。其实病案书写质量的高低不仅也体现一个医生对工作严谨的态度和负责的态度,也体现一个书写医师的医疗技术水平[2]。

二是临床医师未摆正病案质量与医疗质量的关系,认为只要在患者诊断治疗上不出什么问题,病案写好写坏关系意义不大。重临床操作、轻病案书写,这是病案质量难以提高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原因。病案质量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病案书写着对病案质量的认知理解。

3 规范病案管理制度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规范化管理的基础。通过制定病案管理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建立有效的病案管理质量监督、检查体系和约束机制,保证病案内容真实有效,使病案得以妥善保存和充分利用[3]。严格制度,健全管理机制,加强病案质量监控,逐步完善医院病案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标准化。抓病案书写质量,从源头把好质量关,制定病案书写制度,医嘱制度,疑难、危重病例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

实行管理责任制,明确各自的职责。落实责任医师制,开展质量考核。加强岗位责任制的认识,建立责任追究制,做到谁出错谁负责,将每一级医护人员的责任和科室及自身利益挂钩。临床各科室设1-2名病案质控员,由主治医师或以上职务的医师担任,质控员负责病案归档前的所有质控工作,按照病案的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真实性的要求,对本科室各级医师书写的各种医疗文件认真审阅,注重和病案各层次之间的意见交流和信息反馈,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形成了检查、反馈、整改的良性循环,把病案缺陷消灭在萌芽状态。

重视医疗核心制度的落实。对检查中发现的核心制度落实不到位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时反馈给各科室,将个科室病历缺陷及时处理以避免其影响病案质量。

总之,病案是一切医疗活动的最真实、客观、详细记录,它不仅反映了临床医师的工作态度和专业水平,同时也反映了医院服务质量及管理水平的高低。医院必须一丝不苟紧抓病案管理工作,对病案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保证病案的完整性、真实性、客观性、规范性、准确性,才能使医院医疗工作稳健运行和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书诊,刘文东,韩同钦.医疗文书书写规范与病案管理[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1:171.

病案管理制度内容范文第3篇

〔关键词〕病案信息管理技术;医院等级评审;医院管理

病历档案也就是病案,是患者在医疗机构内经历疾病的检查、诊断、治疗及护理过程中记录临床信息的档案。目前,各阶层医疗机构均积极开展病案的信息化管理,医院开展信息化管理已经从临床科室扩展至辅助及后勤部门,如病案管理室、后勤管理处、医务处等,有助于无纸化办公的推广。病案信息管理水平与医院等级评审直接关联,这说明加强病案信息管理技术,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对病案信息管理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强化医院等级评审基础平台[1-2]。本研究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作为研究阶段,分析在此阶段初期、末期医护患三方的满意度、对病案管理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获得一定研究成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作为研究阶段,在此阶段参与研究的医师35名,护士56名,以及随机选择在此阶段内来我院就诊80例患者。医师35名,男22名,女13名;年龄25~56岁,平均(38.45±7.49)岁;大专及以下10名,本科21名,硕士及以上4名;工作年限0~5年8名,6~10年22名,11年以上5名。护士均为女性;年龄24~55岁,平均(37.65±5.88)岁;大专及以下20名,本科31名,硕士及以上5名;工作年限0~5年26名,6~10年24名,11年以上6名。患者男45例,女35例;年龄22~67岁,平均(36.82±7.12)岁;来自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普外科、肾病科等临床科室。

1.2方法

1.2.1强化病案管理意识

由于病案管理与医院体制管理工作密切相关,现已成为医院登记评审工作的基础之一,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全院管理质量,因此需加强病案管理意识。这就需要从思想及行动两方面督促工作人员对病案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有助于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热情及动力,促使其在严格执行相关管理制度的前提下,主动积极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有助于提高其自身管理方法及水平,促进医院等级评审。

1.2.2提高病案管理技术应用水平

我院成立病案管理小组,参考权威机构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中涉及病案管理相关内容,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并将合理用药指标、单病种质量指标、手术病程、ICD-10编码等诸多指标纳入院内评审指标涵盖范围内;需要注意的是该方案中与病案及相应技术信息辅助条款超过150项,说明病案管理占据着重要作用,表明病案信息管理是代表医院医疗数据利用的管理指标之一,有助于保证数据处理质量。同时,由于我院尚未完全脱离纸质病历,因此需建立双轨制病案管理制度,尽快统一病历书写、装订、病案首页、病历追踪系统等方面,并减少非必要书写,统一纸质病历与电子病历质量。而且管理小组应明确小组成员个人责任制,并由主管部门及领导负责对人力安排进行协调及管理工作,定期或非定期对管理工作进行考核。纸质档案在患者出院后1d内归档,若出现特殊情况,需经由相关科室至少2名主管领导签字确认后方可适当延后,但必须在3d内归档。电子病历可适当推迟,但在归档后即被纳入信息监控程序中,注意在病案中标明档案号以及索引号,并按照一定规则进行储存。在录入病案过程中,需注意病案首页信息的录入,可最初由人工录入,到描后直接读取信息,工作人员仅需做好信息的核查以及关键信息录入工作,有助于逐步推进电子病案所占比例的提高,提高病案信息管理技术应用水平,强化在医院等级评审中发挥的有效性及实用性,为推进院内管理工作优化提供可靠数据[3]。

1.3观察指标

本研究观察指标包括医护患三方满意度、医护对病案管理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1)在研究阶段与病案管理部门有过联系的院内医师35名,护士56名,选择查阅档案的就诊患者80例,分别在研究初期及研究末期填写病案管理情况满意调查表,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是否核查病案借阅信息,病案管理是否规范、管理是否严格、流程是否合理、病案查阅是否方便等;按照满意程度不同,可分成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以及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2)在研究阶段初期及末期医护对病案管理相关知识掌握情况,考核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提示对医护对病案管理相关知识掌握程度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研究初期及末期医护患三方对病案管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末期医师、护士、患者满意度均高于研究初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研究初期及末期医护对病案管理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比较

研究末期医护对病案管理相关知识掌握评分(92.02±3.44)分高于研究初期的(84.19±7.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电子病案是在纸质病案的基础上,套用电子病案模板便于规范化书写的电子工具,方便临床信息的记录与查阅,有助于提高病案书写速度,促使书写更加科学、标准、规范,降低手工书写病案差错风险,降低病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而病案管理系统的不断优化,等级评审工作效率在不断提升,在加强病案信息管理及技术辅助水平的前提下,病案管理漏洞获得弥补,这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院内病案管理及辅助信息应用的有效性;需要注意的是,需减少病案非必要描述内容,有助于在评审医院等级过程中提供优质物质及技术利用基础,促使我院快速发展。本研究中,在研究阶段内加强病案信息管理技术方案,研究末期医护患三方对病案管理满意度、病案管理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均显著高于研究初期(P<0.05)。总之,加强院内病案管理技术应用水平,有助于缩短病案查阅时间、提高病案及医疗资源利用率,强化我院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护患三方对病案管理服务质量的满意度,为医院等级评审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侯明光.基于等级评审基础下医院病案管理工作开展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7):189-190.

[2]刘炳麟.数据挖掘技术在病案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

病案管理制度内容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精细化管理; 质控管理; 病案; 实施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6. 055

[中图分类号] R197.32; G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6- 0090- 02

病案是医院医疗机构承载的信息资源,随着医院管理制度规范化的,病案管理已走向高质量精细化管理,由单纯的病案保管发展成为科学化、规范化和信息化的医疗管理系统,并可产生、提炼出大量的有价值的信息[1]。为满足向医院与社会提供服务的优质病案管理,必须努力提高病案内容质量,科学合理的管理和保存病案资料,以使病案更好地为医院、社会和患者服务。

1 医院病案精细化管理体系建立的迫切性

最近几年,根据分析病案质量检查的相关资料得知,医院病案具体面临的问题体现如下:出院记录、总结相对空洞简单,患者再一次到医院接受治疗时便可以从医院总结中发现信息有限的缺陷,对于医院的形象无法全面展示,无法满足充当医院名片的需求;没有详细的咨询患者电话、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等方面的信息,通常是以“不详”或者“无”简单填写,导致在随访患者时有较大的难度;由于患者没有完整、准确、精炼的主诉,造成大部分有着诊断意义的症状会出现遗漏的情况;围绕病史对患者疾病进行诊断时没有明确的描述,对于患者病情出现的改变通常是简单的记录,没有清楚地注明诊断治疗过程中药物的使用情况;检查患者的特征时对于具有重要诊疗价值的阴性特征、阳性特征没有重视。病案质量检查过程中常会出现上述问题,通过分析医务人员记录内容、病历行为得知,医院没有充分重视病案质量。现今,我国临床医学病案质量检查工作中存在的弊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解决以及防范医疗纠纷的工作。所以,促进病案质量提高在医院管理工作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应该通过构建较强操作性、客观性、严格性的质量控制管理制度规范病案质量检查工作,使医院护理质量、医疗质量、医院病案质量得到明显提高,给医护人员、患者自身权益的合法性提供保障。

2 医院病案精细化管理体系的建立

2.1 制定适合医院特色的医院病案质量检查标准

根据卫生部2010年版病历书写规范及他院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医院特点,制定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住院病历质量检查标准。具体建立步骤为: ① 由医务部医疗质量控制科及病案管理委员会讨论制定医院病历质量检查试行标准; ② 各科室科主任、科室环节质控员组织各科医护人员对试行标准的分值及内容提出修订意见; ③ 对照修订后的试行标准,各科环节质控员及医院终末质控员对医院病案试行考核,对试行标准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调整修正; ④ 对照再次修订后的试行标准,对在架及出院病案医务部医疗质量控制科及病案管理委员会与临床科室就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沟通、修订形成正式标准。

2.2 健全医院病案实施精细化管理的三级质量控制组织

要想病案实施精细化管理得到落实,则应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医院病案三级质量控制体系进行完善。首先,管床医师为第一级,医师应该对检讨、评价、病历等给予重视,同时明确工作标准以及职责,禁止出现加压、拖拉的情况。科室相关流程质量控制小组为第二级,病例质量控制工作应该落实在护士长、专科主任中,建立控制病例质量的体系,确保病例质量得到严格监控。每个科室派出一名护士、医师,分别控制病案质量以及病案完成的情况。医院病案管理部分为第三级,分别通过科室主任、医院质量控制专员组成委员会,通过医务部、病案室负责医疗质量控制工作,分别控制病案终末质量、病案项目缺失情况、病案是否有效归档等方面的质量。

3 精细化管理体系实施在医院病案管理中的方式

医院病案质量管理工作具体包括书写缺陷、护理记录、知情同意书、辅助检查、医嘱单、感染控制、手术相关记录、病程记录、入院记录、死亡总结、出院总结、病案首页、基本原则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检查。检查内容中设置26项重度缺陷,19项中度缺陷,对考核注意事项全面细化,如缺陷有着较大的影响或者相对重要,则给予单独列出,根据缺陷的区别,以轻度缺陷(1分级)、中度缺陷(2分级)、单项严重缺陷(3分级)、单项严重缺陷(4分级)、单项严重缺陷(5分级)等级别构建四级单项缺陷。医院病案质量管理中单项严重缺陷(3~5分级)是指基于考核医院病案标准的前提下将医师查房检查、患者疾病改变、手术、输血等扣分条目合理增加。病案是否有着准确的精度主要是通过病案质量检查中存在的缺陷全面体现,病案有着较少的缺陷,则表示有着较高的精度。应该根据缺陷的内容全面量化、细化缺陷扣分的级别。通常情况下,主要是通过科室直接复制病案项目的质量,如临床科室中存在单项缺陷的情况,则应该对非临床科室直接扣除,科室产生的病案中计入总缺陷。对于科室绩效工资、病案扣分值、各项缺陷、病案归档时间等给予明确,一旦病案中发生单项否定丙级病案、单项否定乙级等重大缺陷时,则应该通过管床医师、科室质量控制小组对缺陷进行分担。

4 医院病案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体系的措施

4.1 病案精细化管理培训工作的持续开展

运行精细化管理体系是基于管理培训的基础下运行,对医院工作人员规范意识、标准进行强化,确保能够实现零投诉、精细化等需求。护士、实习医师、进修人员、医院人员在上岗之前均要参加培训教育,使医院医护人员在职记录中有培训学习这一项,并且与医院质量控制委员会抽查标准互相符合。要求医院的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均在科室质量控制委员会任职过。

4.2 对第二级病案质量控制管理给予强化

通过分析目前医院质量控制检查相关资料得知,精细化管理体系要想获得全面运行,第二级质量控制组织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通常情况下,实施精细化管理具体体现如下:① 根据医院病案评价方法、医疗质量管理技术的要求培训科室质量控制人员以及新入职的科室主任。② 对学科带头人、科室主任在职期间的表现进行考核时主要是以评价科室病案质量的结果作为标准,确保能够在诊断患者、治疗患者的过程中全面体现医务工作者的学术水平。③ 医疗质量控制部门不仅要根据相关规定检查病案的临床治疗,同时对科室病例质量控制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检查,抽查并且核实记录在病案中的问题,并分析整改的具体情况。④ 对奖赏惩罚的制度严格落实,分别评比妇产科、外科、内科等科室的病案质量。医院优秀病历库中纳入优秀病历,不仅要作为个人职称评审、经济奖励的依据,如科室有着较多的缺陷且长时间排名在后,则应该在每周医院会议中给予通报批评,并落实到个人给予经济处罚。

4.3 终末质控以及病案环节PDCA循环的全面落实

医院病案管理质量主要是根据PDCA循环的标准实施精细化质量管理,分别对病案终末质量、环节质量等实施计划、执行、检查、行动等操作。循环主要是为了使预期的目标得到实现,对活动实施处置、检查、实施、计划等操作。通常是以院级质控、科室自查等方式检查病案环节质量,科室的奖罚以及惩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院级质量控制结果的影响。通过院级质量控制人员抽查归档病案,根据相关要求严格惩罚不符合要求的病案。对循环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制定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应对。

5 医院病案质量管理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效果

根据相关标准严格执行实施精细化管理体系,有着分明的奖赏以及惩罚,使医院病案质量管理工作得到明显的推动,从根本上提高临床科室重视病案质量管理的程度。通过分析2011年以及2012年的病案抽查结果得知,实施精细化管理体系后,病案中出现差欠数、严重缺陷的情况逐渐降低(详见表1)。采取x2检验资料,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6 讨 论

精细化管理在医院管理方式、管理文化中具有先进性,使医院管理工作的执行力得到强化,对护理人员自身工作的潜力有激活的作用。病历不仅能够全面地体现医疗质量,同时对医疗风险还能启到防范的目的,医患纠纷处理、等级审评、检查医疗质量等工作与病案的质量有着较大的关系。医院经费、患者生命安全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医疗质量的影响,对医院发展的声誉也会产生影响。因此,医院应该在质量检查传统制度的基础上全方面应用精细化质量管理措施,确保医疗质量管理工作得到推动,从根本上促进医疗管理水平提高,与医疗事业发展的需求互相适应。医院病案管理应该基于严格奖罚、重视改进、重视细节的基础上实施精细化管理。确保精细化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医院发展实际情况互相符合,有着较强的操作性,有针对性的细则被全方位地贯彻到相关管理环节。通过分析相关数据统计结果得知,逐渐降低病案中出现差欠数、严重缺陷的情况,不但提高病案的质量,同时消除医疗隐患的作用明显提高。

7 结 论

综上所述,在病案管理中运用精细化管理理念,能对医院病区档案管理过程进行质控和主动管理,病案管理严格依照规范标准,各环节互相制约,互相协调,使得缺陷病案率、病案缺失率、病案破损率、不良事端检出率明显减少[2]。这充分说明应用精细化管理能有效提高病案管理的质量,增强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降低不良事端的发生率,大大提高了病案监管的成效,真正起到终末管理和源头控制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病案管理制度内容范文第5篇

关键词:首页信息;存在问题;管理措施

病案首页的基本情况是鉴别患者身份的依据,应加强医务人员责任心,以提高病案质量和提高医院社会和经济效益[1]。病案中最核心、最重要的部分是患者住院后诊断与治疗的总结,更是医院统计工作的原始资息的集中。病案首页各项数据的填写是否正确,不仅直接影响医院各种统计报表的真实性、可靠性,也是医疗纠纷、评定伤残等级、社会保险、商业保险等的重要原始法律依据。因此,确保病案首页填写的完整、准确、及时是很重要的。为了提高我们的病案质量和更好实现病案保存,本文就病案首页患者基本情况部分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管理措施:

1 常见问题

1.1身份证错、自编身份证号,或未填写身份证号。年龄错:出生日期、年龄与身份证中的出生日期不一,以致无法确认身份证是否有效。户口只写某市、某区、某县,或只填写某某路,不具体,使用价值不大;工作单位及地址只填写单位名称而无写单位地址。填写漏项是较为普遍存在的现象,严重影响到不能作为证据使用。至少也影响到科研资料的积累和医疗信息的统计应用。分析原因是:[2]①填写人对病案首页各项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尤其是患者的一般信息,未以应有的重视。视其可有可无。②患者入院时对其相关内容采集不全面不细致。③填写者在填写时未仔细阅读了解病案的全部内容,对已发生的项目不知晓,不掌握。④提前填写病案首页,在患者即将出院前即着手填写病案首页,此时病案首页的部分项目尚未最后确定,如出院时间、住院天数、出院诊断、部分检查项目尚未完成等,在提前填写时,只能暂缺,在患者出院时又未予及时补填而形成漏填。

1.2西医主要诊断填写及选择不准确,正确填写及选择主要诊断是做好疾病分类统计关键。一个完整疾病诊断部位应包括"疾病原因+解剖部位+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四个部分,填写时,尽可能符合ICD-10的要求。常出现的问题为:①遗漏引起疾病的病因如"结核性脊柱后凸,"未填写"结核性"病因;②选择疾病性质或部位的特异性不强的诊断,如"急性脑血管意外,高血压Ⅲ期,脑出血,"未选择"脑出血"作为主要诊断;③遗漏疾病诊断中的病理类型,如:"食道下段癌"遗漏"鳞状细胞癌"病理诊断;[3]④选择疾病的某些症状作为主要诊断,如:"急性尿潴留,前列腺肥大",未选择"前列腺肥大"作为诊断。出院诊断中,中医病(症)名、症侯使用不规范,没有按有关命名原则书写或使用固定中医术语。主病和主症混肴。这些均影响疾病分类统计的准确性及信息储存质量

1.3疾病编码和手术编码不准确,现行的疾病编码是执行的ICD-10编码,手术操作编码为ICD-9-CM-3编码。国际疾病分类编码,有严格的规范要求。因病案首页诊断术语或手术名称填写不规范,或不完整,必然导致编码不准确。

1.4各级签名漏签,病案首页各级医师签名,体现了各级医师的技术岗位责任,科主任栏则体现管理岗位责任。如漏签名则意味该责任未落实。发生漏签名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繁忙和责任心不强。

2管理措施

2.1抓好病案首页填写的检查反馈。病案首页中各项原始数据如实填写是确保病首页信息存储的关键。因此,要建立病案首页填报制度,制定奖惩措施,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科室反馈,并给予一定的经济处罚,对为了追求完成考核指标而失实填写者,一经查实,给予严重处理,从组织上进一步保证病案首页计算机管理的质量。

2.2在患者入院时,即应按病案首页要求,全面询问了解患者的相关信息资料,并记录在案以备填写; 病案首页填写患者身份证明部分应在入院后即时完成,有关医疗情况应在患者出院后及时填写,不能提前填写。

2.3加强普及ICD-10及医疗质量相关标准学习。由于临床医师对ICD-10中诊断名称,手术操作名称及主要诊断选择等方面知识掌握不够,再加上目前我国医学院校中尚未开 ICD-10课程,以及近年来对 ICD-10知识教育产生脱节,所以,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不少问题。虽然部、省关于医院质量管理标准均已颁发,但临床医生对其标准掌握不够,这也是出现对医疗质量指标误填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医院要定期举行 ICD-10知识医疗质量管理学习,并把此内容列入新毕业的医生岗前教育之中,逐步掌握 ICD-10及相关标准,从根本上提高信息储存质量。

2.4健全和完善病案相关管理制度,病案管理制度中病案首页填写责任划分应明确,做好科学、规范。在完善的制度下减少及避免病案首页在病案科收回后存在未填或明显缺项;完善指标体系和评估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病案质量指标如完整率、及时率、正确率等,对病案首页的环节质量、初查质量、终末质量进行评估以及对现行制度进行评估,发现问题,随时对质量目标、标准和制度进行修改;做好病案首页质控的总结和反馈,通过对比分析,找出科室 及个人病案填写质量的差距,对病案首页填写优秀的科室及个人进行奖励,对未达到标准的科室及个人进行客观分析,总结提高[4]。

住院病案首页信息浓缩了整份住院病案中最重要的内容。做病案首页信息及时、准确、完整才可保证首页信息的高质量[5]。加强各部门监管力度,才能使病案首页填写更规范、准确,更好的提高病案信息,从而提升医院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刘爱民.医院管理学.病案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73.

(2)李锦红.病案首页填写缺陷及对策[J].中国病案,2010,11(9) 17-18.

[3]杜赠瑞.魏以壁.对病案首页填写缺陷的分析及改进的建议[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2,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