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疾病预防的作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医体质学;疾病预防;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593.2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515-01
体质现象是指在人类生命活动中,在先天和后天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1]。中医体质学说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重点研究人类体质特征、体质生理类型、体质病理等方面的特点,分析疾病的反应状态、病变的性质及发展趋向,从而指导疾病预防和治疗,是一门新兴学科。中医学认为体质差异对生理病理以及养生预防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在临床对疾病的诊治活动中,对疾病的防治措施和治疗手段应建立在对体质辨识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该人的体质特征,并针对其体质特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该学科对于疾病的预防和预后判断都具有重大意义,在临床工作中能对临床预防起指导作用。
贺江雁等人通过综合辨析个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以及心理状态将体质分为9型,体质在特定环境下都会对疾病的发生和转归产生影响。结核病患者属阴虚性体质,通过长期中药、食疗的调整,阴虚性体质可转向平和型。因此,体质又具有可调性,运用中医药调整偏颇体质,能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我中心在结核病等慢性疾病的的防治过程中运用中医体质学说进行诊断、预防性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于我中心进行诊治的结核病患者,共计682例。其中男性患者370例,女性患者312例;平均年龄48.6岁。将上述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治疗组341例,对照组341例。其中治疗组患者使用中医体质学进行诊断,采取预防性措施进行初期治疗,观察治疗效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常规治疗药物和流程、教育情况和家族病史方面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结核病治疗中,中医体质学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对疾病的发展和判断,以及运用相关药材和手段对疾病进行控制和预防。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临床治疗和护理;治疗组患者在常规临床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中医体质学治疗判断,两种方式相互配合,对患者进行诊治。
1.3观察指标
治疗组和观察组患者均给予相应的常规治疗和护理,治疗组患者给予中医体质学治疗判断,使用相关手段对患者体质进行调理,以配合常规治疗。医护人员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情况,分为四个等级:显著,有效,一般,无效。计算有效率并进行对比,以说明中医体质学对疾病在预防和预后的作用效果[2]。
1.4统计学方法
统计数据均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对比数据以P
2结果
统计后结果如表1所示,对照组中治疗后效果为显著的患者有97例,治疗后效果为有效的患者有141例,治疗后效果为一般的患者有84例,治疗后效果为无效的患者有19例,总有效率为69.8%;治疗组患者给予中医体质学诊治调理,治疗后效果为显著的患者有131例,治疗后效果为有效的患者有184例,治疗后效果为一般的患者有25例,治疗后效果为无效的患者有1例,总有效率为92.4%%。对比后发现,中医体质学在疾病的预防和预后方面效果显著,配合常规治疗手段能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3讨论
中医体质学是一门以中医理论观点为基础,主要研究病例的体质特征、类型,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和疾病临床症状,分析疾病的反应和发展,从而指导疾病预防和治疗的学说[3]。体质四项基本原理:体质过程论、心身构成论、环境制约论和禀赋遗传论,它们共同奠定了中医体质研究的出发点和理论背景。不同体质类型在形体特征、心理特征、生理特征、发病倾向、病理反应状态等方面各有特点,患者的体质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能决定疾病的发展、变化、预后等差异。目前,随着中医体质学的不断发展,对内科疾病的体质日渐受到重视,在临床疾病的诊治应用也越来越广,通过研究不同体质类型与疾病的关系,强调体质的可调性,从改善体质入手,从而实现个体化诊疗。
结核菌普遍易感,若体质虚弱、无力抗病, 则邪易深入,甚至发展为重症,而且体质虚弱者在正虚邪退的后期,不易康复,故结核病易发展为慢性,具有一定的治疗难度。故体质的调理对结核病的预防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各种治疗结核病的手段中,除规范地服用国家免费提供的肺结核药品外,均应用中医药调整患者不平衡的体质,此外改善饮食及生活方式,以提高其正气,能有效降低药物副反应,提高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运用中药调体的一种向平和体质转化的过程,如本文中所示,我中心使用中医体质学对患者进行诊治,对患者的体质特征进行判断,得出相关结论后医护人员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调理治疗,改善患者体质特征,对提高患者疾病的预防和预后有良好的效果[4]。综上所述,中医体质学充分贯彻中医学“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在疾病的预防和预后判断对患者疾病的治疗效果的提高具有较高的作用,制得临床广泛推广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母国成.中医体质学说及其异化[J].新中医,1983,(9):9.
[2]余月珍,严力峰,翁俊杰.体质学说与肛肠病患者饮食指导[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9):101-102.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3-0337-02
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增多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关注。这种类型的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突然,具有专业性强、波及范围广、危害性大等特点,而且对社会的稳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例如:2003年,我国发生的全国性的非典型性肺炎,给全国人民带来的危害之深、之大,令人至今难忘。
目前,我国人口最集中、流动性最大的地方莫过于学校,因此学校也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易发地带。虽然,人民群众的公共卫生意识普遍得到加强,但是由于学校环境的特殊性,在公共卫生管理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所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一定要和当地的学校加强联系和合作,共同携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把危害控制到最低、最小的程度。
1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类型
一般来说学校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大多数是因为食物、水源、空气和病毒传染等造成的。基本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重大的食物或饮水中毒事件。②学生群体性的传染疾病,比如:麻疹、水痘、痢疾以及呼吸道传染病等。③突然地特大疫情的重大传染病。例如: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等。这些事件的发生与学校的环境和管理,以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参与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首先探讨一下,学校方面存在的一些公共卫生问题。
2学校在公共卫生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2.1学校的卫生管理制度落实不到位。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特点,很多非医学专业的学校,对公共卫生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相当缺乏,对卫生问题认识不足、不够重视。很多学校的卫生管理制度只是用来给上级领导部门检查时看的,平时的时候并不认真落实。因此,制度制定的是否合理、是够有效、是否存在缺陷都不得而知。
2.2学校餐厅存在卫生隐患。目前,除部分小学外,我国大多数中学、职业学校、高等学校都采用寄宿制,因此老师和学生的饮食问题就要在学校的餐厅解决。我国许多学校的餐厅采取对外承包的方式经营,对承包商的卫生管理不严格,很多硬件设施不达标;另外,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卫生意识浅薄,从而可能造成食物中毒等突发事件。齐鲁晚报曾报道:2012年5月25日,青岛市第二十六中学学生集体食物中毒,很多学生饭后出现呕吐、发热、腹疼、腹泻的症状。经查得知,是吃了学校前一天午餐所剩的大米饭导致的。青岛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学校责任人进行了严厉处罚。
2.3学校卫生资源配置不够。我国许多学校的卫生资源配置不够,导致传染病爆发时,防御能力太低,不足以控制疫情的发展,从而带来严重后果。还有的学校缺少专职医生或者医生学历低、经验不足、整体素质差等。这些都是学校疾病防御的缺陷,必须加以整改。
2.4学生普遍缺少卫生常识。由于学校卫生知识普及力度不够以及学生自身因素等,使得学生缺少疾病防御意识和卫生意识,对突发卫生事件没有应对能力。很多学生都有不良的卫生习惯,叫嚣着“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结果疫情一来,最先倒下的就是他们,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学习都造成恶性影响。
除上述所指出的重点问题以外,还有其他一些卫生问题:水源管理不佳,易受污染;学校整体条件差,无力顾及卫生问题;教育部、卫生部等对疾病预防的监督力度弱;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不健全等等。
这一系列的问题,着实不能让人乐观。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接班人,因此,学校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有责任和义务为确保学生身心健康,担起学校公共卫生建设与完善的重任。
3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在学校卫生突发事件中的作用
3.1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是发现突发事件的关键。一旦疫情发生,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往往能够最先发觉,专业医生能够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诊断经验、敏感性及时的发现并采取措施控制疾病的蔓延。
3.2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供技术指导的关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卫生问题后,能够利用专业优势为学校提供专门的指导,与学校相互配合,积极控制疾病的传播。学校公共卫生事件一旦发生,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够最先发觉,这时候医疗技术就是对抗疾病的法宝。因此,有条件的学校最好在学校内部设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随时警惕突发事件的发生,加强学校的事故应急能力。
3.3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是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率先发现突发事件后,能够及时准确的进行处理或者向上级机关报告,为遏制事态的发展争取时间,在此时时间就是生命。当然,突发事件发生后,最先需要的就是医疗手段的救助,因此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担当起这份责任,为患者提供及时的、专业的治疗。
所谓医者父母心,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关键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两个单位应该联起手来,积极建设良好的卫生管理制度、加强卫生硬件设施的配置、专业医务人员的培训以及加强对学生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校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突发事件的防御能力,提高应急反应能力,为学校、学生乃至社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4结语
经过一番探讨分析,可以清晰地认识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重要性。因此,教育部、卫生部已及相关的管理机构也要对此加以重视,为学校加强公共卫生建设提供方便。
参考文献
[1]徐彦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0,(12):263
[2]盖洪彪.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和防范建设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2,(10):155-156
[3]卓佳通.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预防与控制[J].广西预防医学,2012,(3):71-72
【关键词】 疾病预防控制;实验室;科长;管理体系;作用
2010年底本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室调整,由于工作需要,在领导安排下,一纸任令,接管检验科。在领导关心支持下,在各位同事协助下,本人身先士卒起模范带头作用尽职尽责做好各项工作,出色的完成了各项工作目标。本人认为作为一名实验室管理者—科长,在管理体系中既是质量负责人又是技术负责人,三者一身,责任重大,作用重要。那么疾病预防控制实验室科长在实验室管理体系中有何作用呢?本人想就此问题进行探讨。管理体系是为了实施质量管理所需的组织结构、程序、过程和资源,它以满足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为准。本中心管理体系是文件化的管理体系,中心的政策、过程、计划、程序和作业指导书均形成文件。实验室管理体系是把影响检测/校准质量的所有要素综合在一起,在质量方针的指引下,为实现质量目标而形成集中统一、步调一致、协调配合的有机整体,使整体的作用大于各分系统作用之和。
1 实验室科长是实验室工作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全面负责实验室的各项工作
其主要职责:
1.1 负责本实验室全面管理工作,制定本实验室年度详细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1.2 按教学大纲和科研计划要求,会同有关教学、科研人员,审定或参加编写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材、实验指导书和科研实验计划。配合实验课主讲教师组织好实验课教学,保证实验课正常进行。定期检查实验效果和实验质量,不断改进和更新实验教学。
1.3 关心本实验室技术人员的思想和学习。
1.4 负责组织对本实验室内仪器设备和实验设施的调试、验收、维修、更新工作。组织编制仪器设备和低值易耗品的申购和仪器设备的维修计划。并组织对新购进设备的验收、调试工作。随时检查实验设备的运行情况,妥善处理实验中的突发事件。
1.5 负责制定和贯彻实施本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协调实验室内工作,将实验课准备、实验室管理等工作具体到个人,明确本实验室实验技术人员的分工责任。随时检查实验员的到岗情况、工作情况以及所有实验的课前准备情况。充分调动每个同志的工作积极性。注意工作人员的特长,扬长避短,发挥潜力。
1.6 加强对如何提高实验室的投资效益和总体综合效益的研究,特别加强对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管理、保养、维修和功能开发工作,不断提高使用效率和效益。
1.7 结合实验室工作,组织本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学习、培训和进修,提高全室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
1.8 检查、记录岗位职责完成情况和出勤情况,在中心的领导下完成实验员的考核工作和提出晋级、晋职、奖惩的意见。
1.9 在完成教学、科研任务的前提下,在职能部门的指导下,积极组织安排对社会服务。
1.10 抓好实验室安全、卫生工作。实验室卫生安全措施具体落实到人,保证实验室经常处于安全整洁的环境。
1.11 每学年总结实验工作,开展实验室评估和评比活动。
2 技术负责人在管理体系中的作用和责任
2.1 协助技术主管、质量主管负责技术工作和保证中心实验室检测工作质量所需的资源。负责对检测技术工作岗位的策划,并根据岗位工作需求和目前及预期的工作业务发展,合理配置、开发和管理本实验室人力资源。提出配置仪器设备、人员、物质等申请,并依据开展的检测项目内容提交可行性报告。
2.2 负责审批职责范围内的作业指导书
2.2.1 组织相关专业人员编写作业指导书,验证其准确性和有效性,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评审,批准后实施。
2.2.2 根据本中心检测实际情况,对标准检测方法中可选择的部分,制订检测项目符合有关标准和规范的检测细则或补充文件。
2.2.3 根据《文件控制程序》对所有与检测工作有关的作业指导书、标准、规范、手册、参考资料(含数据)进行受控管理,保持现行有效。
2.3 负责请示、批准技术性文件。负责外来法规性文件及正式出版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等技术文件的发放、跟踪、更新。
2.4 批准实验室比对和能力验证等监控计划,对某结果的有效性组织评价。通过实验室比对和能力验证、内部质量控制等,发现不符合工作,填写jsk/cx01—10—02《不符合工作识别及纠正记录表》。
2.5 负责检测方法的确定工作。实验室通过检查和提供有效证据等方法对非标准方法、实验室制定的方法、超出其预定范围作用的标准方法、扩充和修改过的标准方法这四种方法进行确认,以证实这些方法适用于预期的用途。
2.6 设计培训计划、落实培训内容并授课。培训计划与实验室当前和预期的任务相适应。并对培训质量进行评估,做好培训活动的有效性评价。确保所有操作专门设备从事检测和/或校准、评价结果、签署检测报告和校准证书的人员的能力。对从事特定工作的人员,应按要求根据相应的教育、培训、经验和/或可证明的技能进行资格确认。
2.7 组织实施测量不确定度,应具有并应用评定测量不确定度的程序。由于在检测过程中,所采用的检测方法使用自校准仪器,检测结果的表达必须体现检测方法的不确定度,因此应对检测方法的不确定度进行评定。
2.8 组织实验室内外的技术交流、技术服务和技术咨询工作。
3 质量负责人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作用
通过探讨六气与中风病的关系,从人体精微物质的角度,分析了中风病的发病机制,并着重指出六气在中风病发病中的基础作用,从而强调预防中风病以六气为本的概念和治未病的重要思想。
【关键词】 六气 中风病 治未病 脑血管意外
中风病现代医学又称脑血管意外(CVA)或脑卒中,是目前人类疾病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存活者中50%~70%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1]。我国属脑血管病高发区,每年发病率为150/10万,病死率为120/10万,每年有195万新发生的脑血管病患者,其中156万死于脑血管病,生存的脑血管病患者达500万~700万人。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脑血管病的问题将日益严重,同时也给此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想打好这场防守战,最根本也是最必须的是要从预防着手,从治未病抓起。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充分体现了传统中医“治未病之人,治未病之藏”的重要思想。现根据这个中心思想,来谈谈六气在治未病(中风病)中的基础作用。
1 六气与中风病的概念
何谓六气?《灵素·决气篇》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故根据以上经文可知,六气在这里具体指的是精、气、津、液、血、脉等六者(而非风、寒、暑、湿、燥、火之六之气)。此六气虽有名称、性质、功能、病理之别,但均由水谷精气一气所化,分一为六,合而为一,为同源异名。在生理上六气是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在病理情况下又是相互影响的。对于六气不足所致的病症,文中亦有阐述,《灵素·决气篇》云:“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脉脱者,其脉空虚。”
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遇有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烟酒等诱因,进而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形成脑脉痹阻或血逸脉外。临床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并且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而数变的特点。按病性分为出血中风(hemorrhagic apoplexy)和缺血中风(ischemic apoplexy)[2]。由以上可知,中风病的发生、发展,无论是在病因上还是在病理上都与六气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如血之与气并走于上所致的大厥,肾精不足,气血虚衰不能温养四肢筋骨肌肉所致的偏枯等,均是由于六气的失调所致。
2 气血与中风病的关系
正如《素问·调经论》所云:“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而导致血和气都循经络上逆而发生大厥证。《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精者养神,柔者养筋。”“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指出了气血与中风病的密切关系。
气与血是人体生命活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二者是相互资生,相互依存。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旺则血生,血旺又能作为气的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在病理情况下,二者又相互影响,气病及血,血病及气。若气虚则固摄作用减弱,血不循经而逸出脉外发生于脑可导致出血中风;若气虚或气滞,推动血行的力量减弱,则血行迟缓,流行不畅,出现气虚血淤或气滞血淤,淤滞于脑血管就会出现缺血中风。
譬如中风病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就是由于暴怒伤肝致气机逆乱,血随气行,并走于上而致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中风病证。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的病变。近贤三张(张伯龙、张锡纯、张山雷)也多强调《内经》“血苑于上”,“血之于气并走于上”的病机。张锡纯的经典名方镇肝熄风汤就是针对此证而设的。
3 精血津液与中风病的关系
精血津液四者关系极为密切,均指体内的阴液、体液而言,在人体有生殖,繁衍后代,濡润空窍,补益脑髓,滑润关节,营养肌肤的作用。精血津液在正常情况下,相互资生共同作为人体活动的物质基础,使人体关节活动自如,使人聪明灵敏,使肌肤滋润,在病理情况下,亦相互影响。精脱可致液脱,液脱可致血脱,血脱亦可致津脱。临床上肝肾阴亏,肾精不足,阴虚阳亢所致的中风,就是由于精血津液的亏虚所致的虚风内动。肾藏精,主骨生髓,肾精不足则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若倾,目为之眩晕。由于精血津液的不足,使关节失养,肌肤失润,脑失所养,故致头昏、耳鸣、四肢屈伸不利、步履艰难等症。
4 脉与中风病的关系
《灵素·决气篇》云:“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正常情况下脉按一定的轨道运行气血,营养周身,运行不息。如果脉失去了壅遏营血的作用,使血不循经而外溢,横窜经络,亦会导致中风的发生。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脑血管突发破裂而导致的出血中风。
5 六气与中风病人年龄的关系
六气不但与中风病关系密切,且与年龄密切相关。中风病的好发年龄多为中老年期,而在青壮年期则较少见。因为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六气亦表现为不足,如《景岳全书·非风》说:“卒倒多由昏聩,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青壮年生理机能旺盛,元气无损,体力充沛,如《灵枢·营卫生会篇》所云:“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濇,五脏之气相搏。”由此可见,人的年龄决定人体的六气盛衰,所以说中风病多好发于中老年人。
6 治疗中风病应注重调补六气
中风病属本虚标实的疾病,其病本于六气失常和阴阳失调,所以在治疗中风病时除针对其主证治疗外,更要注重调补六气之虚实,如对气血虚衰,血不能养筋之中风,在治疗上当大补六气中之气血,并根据《素问·调经论》所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者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的指导思想治之。对形不足者,温之以气,血不足者,补之以味。
综上所述,六气与中风病的关系极为密切,在未发病之前,根据治未病的指导思想,要时时注意六气的顾护,切忌生活不规律,无节制地吸烟、饮酒、过食肥甘,不坚持体育锻炼,不重视高血压病、糖尿病的严重危害,以致造成发生中风病的严重后果。正如《景岳全书·非风》所说:“凡病此者,多以素不能慎,或七情内伤,或酒色过度,先伤五脏之真阴,……以致阴阳相失,精气不交,所以忽尔昏愦、卒然仆倒”。在病理情况下,因任何一气有损耗时都会相互影响,故治疗时不能从一气孤立看待,应从整体观念出发,治此顾彼,求本论治,从而达到全面有效的治疗中风病的效果。笔者从“治本”的观点出发,对中风病的预防提出了上述拙见,希望能够为广大患者和医务工作者在防治中风病中提供一点帮助。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护理干预;糖尿病足;疗效
糖尿病是遗传、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代谢紊乱综合征, 以体内胰岛素不足为主要特征。部分血糖水平较高, 但没有典型糖尿病症状的患者, 由于不能得到正规治疗, 而容易形成各种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以及糖尿病足[1]。糖尿病足作为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 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 做好糖尿病足的预防和护理, 对于提高糖尿病足患者的预后质量, 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中, 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期间, 中原油田第五社区管理中心医院诊治的糖尿病足患者, 治疗期间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期间, 本院诊治的64例糖尿病足患者, 根据随机数字法, 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护理干预), 每组各32例。32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20例、女12例, 年龄48.0~75.0岁, 平均(55.0±6.0)岁;32例观察组患者中, 男21例、女11例, 年龄47.0~75.0岁, 平均(54.5±6.5)岁。两组性别、年龄比较, 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1. 2. 1 对照组护理方法 采用常规护理。指导患者合理饮食, 制定个性化饮食方案, 定时测量血压、血糖, 注意控制体重, 也要注意营养平衡、粗细均衡搭配。注意保暖, 定时按摩, 选择轻便鞋子, 透气性好的棉袜, 每天温水洗脚, 保持足部皮肤干燥。
1. 2. 2 观察组护理方法 采用护理干预[2]。①心理护理:针对患者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 及时给予心理疏导, 使其保持良好心态, 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提高对治疗的依从性。②健康教育:详细讲述疾病致病因素、治疗、并发症等相关知识, 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度, 通过积极、有效的健康宣教, 使患者了解糖尿病足护理的方法及其临床意义。③足部检查:每天检查双足, 对畸形改变、爪形趾、皮肤颜色、温度变化情况, 进行仔细观察, 注意足底、趾间有无鸡眼、甲癣、红肿、水泡、溃疡等, 正确评估足部感觉、动脉搏动等情况。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对两组临床疗效, 进行观察和比较。临床疗效判定标准:①痊愈:溃疡、化脓症状消失, 坏疽组织清除后, 新鲜肉芽组织包裹, 新生皮肤覆盖, 血糖水平得到有效控制, 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②显效:溃疡缩小>1/2, 新生肉芽组织及新生皮肤没有完全包裹和覆盖, 血糖水平得到明显改善。③有效:溃疡缩小≤1/2, 化脓症状也有所减轻, 新生肉芽组织长势不佳, 血糖水平有所改善。④无效:临床症状和血糖水平都没有明显变化, 甚至加重。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 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数资料率的比较, 采用χ2检验, P
2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93.75% vs 75.00%), P
3 讨论
糖尿病足作为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以下肢感觉障碍、行走不便、疼痛、麻木、足部反复感染症状为主, 是糖尿病患者截肢的首要原因, 据报道, 糖尿病患者并发糖尿病足的发病率为3.0%~14.5%, 并且存在逐年增高趋势, 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所以, 对于糖尿病足患者, 需要在降糖、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基础上, 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 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
给予糖尿病足早期患者充分的健康教育, 使其正确控制饮食, 加强自身血糖水平的检测, 每周监测1次, 必要时, 每天监测血糖水平, 直至血糖稳定, 做好自我监测和管理[3]。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戒烟、戒酒, 加强营养支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 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 增加患者的活动量, 避免慢跑、跑楼梯等负重运动, 注意足部的清洁、干燥, 选择合适的鞋子、透气性强的棉袜, 每天温水泡脚, 进行足部按摩, 检查足部皮肤、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一旦发现溃疡、水泡等症状, 及时就医, 给予相应治疗。
针对糖尿病患者的长期发病所致的心理压力, 及时给予心理疏导, 消除患者内心压力, 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同时将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治疗、并发症以及注意事项等相关知识, 详细讲述给患者及家属, 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度, 使其能够更加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本研究中,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 P
参考文献
[1]王仲美.糖尿病足的预防和临床护理.当代护士,2013,2(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