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花生高产栽培技术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花生 产业化 途径
锦州地区有三百万亩左右丘陵坡薄地、沙壤平地适宜发展花生生产,并且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生态条件,锦州地区生产的花生不含黄曲霉毒素和丁酰井,是其它花生产区不能人为创造的自然资源,深受国内经销出口花生企业的青睐,多家企业来锦投资兴建大型出口花生加工企业,促进了锦州地区花生产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尽管锦州地区花生生产和种植效益已经处于一个较高水平,但仍然存在花生品种单一、混杂、退化严重,栽培技术应用不到位,安全生产技术不规范,农药、化肥以及各种调解剂的使用没有具体量化指标等诸多问题。为迅速改变这一现状,进一步提高锦州地区花生产量和质量,必须加速实现花生产业化生产,集中引进筛选优良品种,完善相关配套安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一、具体实施方案
(一)优质花生新品种引进试验与示范
由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从各地花生研究所、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引进国内领先的新品种,在锦州花生主产区进行品种引进对比试验。通过对不同品种全生育期的认真调查考种、分析、总结,筛选出在抗性、生长势、产量、品质及经济性状都具有明显的优势的适宜在锦州地区种植的新品种。如花育20号,具有较好推广前景,是目前替代白沙1016较为理想的新品种。
(二)优质花生品种繁育基地建设
由于花生的繁种倍数低,仅为1:10,因此大部分种子生产商均不愿进行花生种子生产,导致优质花生种源稀缺。为保证花生种源的数量与质量,在花生主产乡镇选择适宜花生栽培的地块建设花生品种繁育基地。推荐扩繁的主要品种有:花育20号、远杂9102、花育23号、花育25号、鲁花12、铁引花1号等在品质及经济性状都具有明显的优势的适宜锦州地区种植的新品种。
(三)花生综合配套栽培技术集成与完善
1.选址
选择远离交通干道、无工业和生活污染的地势平坦、排灌方便、活土层深厚、耕作层疏松、含钙质和有机质多的砂壤土地区。
2.缩垄增密,合理密植
传统的栽培模式为大垄稀植,群体结构不合理,不能充分发挥花生群体的增产潜力,因此裸地栽培采用0.5米垄距,2寸单株种植,地膜栽培采用0.9~1米垄距,4寸双株种植,亩保苗20000株。
3.种子处理
播前晒种,选晴天上午将荚果摊在泥土晒场上,连续晒2~3天。剥壳前进行发芽试验,发芽势要在80%以上,发芽率要在95%以上,方可用于播种。播前浸种催芽,用30~40℃温水浸种,吸足水分后,再捞出置于25~30℃环境下催芽。为防止地下害虫危害,用花生专用型种衣剂进行拌种。
4.合理施肥
亩施农家肥3000公斤,花生专用复合肥料40公斤,其中2/3在耕地时施入,1/3播种时施入。在初花期至盛花期追施锌钛微肥,在中后期根据长势进行叶面喷施0.2~0.4%磷酸二氢钾溶液,叶片变黄的地块,加喷1~2%尿素水溶液2~3次,防止后期脱肥早衰。
5.田间管理
当花生基本齐苗时及时检查苗情,出苗后补施少量氮素化肥。当出苗50%时,进行清棵。及时中耕,第一次在苗期进行,宜浅,疏松表土即可;第二次在根瘤形成期,可稍深些,一般在6cm左右;第三次在花期,要格外小心,避免损伤果针。在刚封垄或封垄前已有少数果针入土时进行培土作业。根据花生需水特点及时做好防旱排涝措施。禁用比久和矮壮素控制花生生长,应采取控制氮肥、人工镇压和摘心等方法调控旺长,或使用无污染、无残留的植物生长调节剂。
二、可行性分析
(一)增产带来的经济效益分析
采用传统退化花生品种,产量低,品质差,平均亩产约为260公斤,亩销售收入平均为1040元,扣除亩经营成本646元,亩利润为394元。方案实施后,农户使用优质的花生品种并运用综合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平均亩产可达300公斤,亩平均增产40公斤,亩销售收入达到1200元,亩利润为554元,与传统种植相比,亩增加纯利润160元。锦州地区100万亩花生田总增利润可达1.6亿元。
(二)社会效益分析
本方案实施后,对完善花生良种繁育体系、逐步实现花生品种的更新换代、调整花生品种结构、推进种子产业化进程、保证粮食安全、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1.示范带动作用
为锦州地区花生生产提供优质花生品种和综合配套技术的示范展示平台,促进锦州和带动辽西各市花生生产整体水平提高,也促进相关企业的快速发展。
2.促进农民增收
仅按花生优质品种和综合配套技术二项增产15%指标计算,项目每年可直接为农民增加收入亿元以上。
3.生态环境影响
方案实施过程中全部执行国家绿色食品生产标准进行生产,对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
三、结论与建议
关键词 棉花;高产创建;措施;对策;山东夏津
中图分类号 F32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7-0075-02
夏津县地处鲁西北黄泛冲积平原,是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县,素有“银夏津”之称。自2009年以来,连续承担实施农业部万亩棉花高产创建项目,连年被山东省农业厅评为“棉花高产创建A级项目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夏津县按照项目要求,认真制定实施方案,加强对高产创建的领导,强化工作措施,集成高产栽培技术,集约项目,集中力量,保证了高产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通过落实各项创建技术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促进了全县棉花生产水平的提高。2013年建设了4个棉花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其中宋楼镇被列为整建制高产创建乡镇。通过省、市、县专家测产,4个高产创建示范片的0.67 hm2核心攻关田和万亩示范片均完成了高产创建任务目标,整建制高产创建乡镇棉花产量较2012年提高99 kg/hm2,圆满地完成了创建任务目标。
1 主要措施
1.1 加强组织领导,实行政府主导
为保证高产创建项目的顺利实施,成立了以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农业局、财政局、宋楼镇、雷集镇等负责同志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的统一部署、组织实施和协调工作,把高产创建列为政府的中心工作,实现了由政府主导、上下联动、部门协作的工作格局,保证了高产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成立高产创建专家指导组,由德州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兼高级农艺师任组长,吸收农技、植保、土肥、种子等方面的县乡技术人员参加,负责制定高产创建实施方案,提出棉花高产创建技术措施,在关键农时季节,深入示范片开展巡回指导和服务工作。
1.2 加大科技培训,提高科技素质
为了提高棉花高产创建的技术水平,通过举办培训班、现场会、电视技术讲座、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指导农民科学应用棉花高产创建技术。2013年以来,共举办电视技术指导15期,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60期以上,发放技术材料2万份,通过夏津农业信息网棉花生产技术指导信息近100期。结合新型农民培训和阳光工程培训项目,分别在宋楼镇和雷集镇开展了棉花高产创建专项技术培训,对高产创建项目区内600余名技术骨干和农民进行了专门培训。先后培训示范区农民3 000余人,重点推广棉花集成高产栽培技术和轻简栽培技术。
1.3 实行“六个统一”,确保技术到位
当前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造成棉花生产条件和技术应用差异较大,影响了棉花的均衡增产。为此,在高产创建示范区实行了“六个统一”的生产管理模式。按照统一品种、统一整地播种、统一种植模式、统一肥水管理、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病虫防治的“六统一”和提高生产组织化水平的要求,在不改变原来农户与土地的所有关系下,通过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为农民开展生产技术服务,提高了技术到位率,为棉花高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1.4 加强技术协作,提高技术水平
为了提高棉花高产创建技术水平,积极与国家和省、市科研和推广部门开展技术协作。聘请山东省棉技站站长兼研究员、山东棉花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研究员和德州市农科院院长兼研究员为指导专家。与中棉所和德州市农科院棉花研究所协作建设了棉花高产示范基地,对棉花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进行示范推广。在示范方开展的抗虫棉新品种示范、缓控施肥示范、棉花机械化采收示范等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省棉技站、省棉花中心、德州市农科院等领导和专家多次到夏津县进行指导,提高了夏津县的技术水平,推进了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形成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格局。
1.5 整合农业项目,增加资金投入
为保证棉花高产创建的实施效果,夏津县积极整合农业项目,千方百计增加项目区的各项投入。按照“资金渠道不变、性质不变、用途不变”的原则,积极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测土配方施肥、新型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和统防统治等项目资金,重点向高产创建示范片倾斜,增加高产创建项目资金投入。结合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宋楼镇加大投入,加强土地改造治理,开挖疏通沟渠,提高项目区灌溉率,使项目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了极大改善。在2013年7月遭遇严重暴雨灾害的情况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显著减轻了灾害的影响。
1.6 推行社会化服务,探索新型服务模式
为了提高夏津县的棉花高产创建水平,建立长效的高产创建机制,依托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机耕队、机防队等社会化服务组织,在示范片开展深松深耕、旋耕整地、统一施肥播种和统防统治等社会化服务。如在整建制推进的宋楼镇由泰丰棉花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了棉田深松整地、统一施肥、统一播种等生产服务,由农家丰植保服务合作社组织机防队利用大型植保机械开展了病虫害统防统治服务。在雷集示范片由金秋棉花科技推广协会统一开展了全程生产技术服务。2013年开展的棉田统一深松和病虫害统防统治都得到了农民的欢迎和认可,为今后在高产创建区开展社会化服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在高产创建示范区应用社会化服务新模式,将加快棉花高产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升夏津县的棉花高产创建水平,促进全县棉花生产水平的提高。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之上,探索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以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的形式,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之上,合理流转土地经营权,形成棉花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有利于实现农业的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2013年创新农业经营模式,让企业参与进来,充分借助企业资金、人才和服务的优势,形成“企业+社会服务组织+基地”的农业生产模式,大大推动了农业现代化水平。以宋楼镇为例,2013年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之上,由鑫秋公司将土地承包下来,再交给种植能手进行统一管理,耕地、播种、病虫害防治等农事操作由专业化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来提供,对于全面落实棉花高产轻简化栽培技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十分有利[1-2]。
1.7 加强项目督导,提高管理水平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切实加强项目的督导检查,确保创建措施落到实处。按照项目要求,建立健全了项目档案,对项目区的管理、技术措施的落实情况建立档案。详细记录项目区的地理位置、种植品种、种植基础、田间管理和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等。同时,不定期地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检查督导。在万亩示范片制定统一的标识牌,并积累了棉花生产管理和技术指导等各个环节的图片及宣传指导视频等资料,促进了各项措施的落实,提高了高产创建项目的管理水平。
2 对策
通过近几年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提高了示范片的棉花产量,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在工作中,必须做到政府主导、社会协作、社会化服务和整建制高产创建,才能取得高产创建工作的实效。
2.1 政府主导是高产创建的坚实基础
棉花高产创建工作涉及面广,必须依靠政府的主导作用,协调各方面的力量,保障高产创建项目的实施。通过建立县、乡、村联动机制,整合项目,加大投入,确保了各项创建措施的落实。在政府的主导下,近几年在宋楼镇高产创建示范区实施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改善了项目区的生产条件,提高了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为完成高产创建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社会协作是高产创建的重要环节
棉花生产的技术指导、科技培训、农资供应、农机农艺和生产条件的改善等环节涉及多个部门,政府、企业、棉农之间的良性互动、密切协作是做好高产创建工作的前提。相关部门必须搞好技术服务、培训服务、基础服务和信息服务,在技术推广、教育培训、农资打假、农田设施建设、农机装备和市场信息等各个方面发挥职能作用。2013年,夏津县农业、供销、农机等部门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协作建立了棉花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区,对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特别是在棉花机械化采收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相关企业围绕高产创建,积极开展农资供应、售后服务和技术指导,在农资供应上实行连锁直供,在售后服务上实行全程跟踪,加强技术指导,初步形成了全社会关注高产创建、参与高产创建的新局面[3-4]。
2.3 社会化服务是高产创建的有力保障
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严重制约了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开展社会化服务是落实高产创建关键技术的有力保障。2013年,夏津县在2012年开展统防统治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壮大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植保合作社、农机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社广泛参与棉花高产创建,为项目区的棉花生产提供社会化服务,促进了棉花生产向专业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在各个示范片建立了病虫害统防统治示范区和棉花深耕深松示范区,开展统一深耕、统防统治为主的统一作业,创新了棉花高产创建的新模式,促进了相关技术的推广应用。
2.4 整建制是高产创建的有效途径
通过整建制棉花高产创建,可以进一步提高乡镇政府、村级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民参与棉花高产创建的积极性。通过开展技术服务、试验示范以及举办高产竞赛等活动,可以充分展示高产创建的效果,增强棉农争创高产的信心,激发棉农的积极性,带动棉花生产的发展。通过全方位的宣传发动,可以营造全民创建的氛围,促进高产创建工作的深入开展,巩固和深化高产创建活动的成果。
3 参考文献
[1] 于佃平.高产创建为农业技术推广搭起新平台第六届中国农业推广研究征文优秀论文集[C].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256-258.
[2] 陈汝涌.山东省滨州市开展棉花高产创建活动的成效与建议[J].中国棉花,2010(10):36-37.
一、服务项目村的基本情况
我们今年农业系统服务的对象分别为福顺镇袁家村和车力乡立业村,该项活动由两个单位承担,分别为**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农业综合执法大队。
**福顺镇袁家村距离**市40公里处,距离福顺镇15公里,全村1130人,土地面积487公顷,全村以种植玉米、水稻、辣椒等大田作物为主,以养殖业为辅的农业经济结构,农民每公顷收入在3000-10000元,袁家村的农民种植水稻和辣椒的农民较多,但农民缺乏优质高产栽培技术,限制了作物产量提高。目前制约着袁家村经济发展的因素:一是农民的科技素质还不够高;二是种植业调整不合理,使农民收入不高;三是信息闭塞,不能及时掌握信息,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市车力乡立业村基本情况是:位于**市西南部40公里处,地下水位低,土地瘠薄,土壤沙性化较重,人口为1325人,土地面积578公顷,种植业以玉米、绿豆、花生为主,养殖业以养牛、养羊为主,牛有306头,羊410头。商品粮玉米公顷纯收入一般在2000元左右,目前制约着立业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一是车力乡立业村的土壤比较贫瘠,地下水位低,干旱少雨;二是种植方向不对,缺乏技术上的指导。影响着立业村种植业的发展。
二、采取的主要的措施
(一)成立了组织,制定了实施方案
为使农艺师志愿服务新农村建设活动扎扎实实的开展起来,我们农业局特成立了志愿者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由张绍国担任,副组长由李振铎、石兴国担任,办公室设在农业局,同时我们又制定了志愿者服务活动实施方案,并以正式文件印发给各有关单位和乡(镇),明确了农艺师的任务、目标、服务形式、保障措施等。并选派出一批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农业科技队伍,组成服务队继续开展服务活动,使这项工作真正落到了实处。
(二)搞好科技培训
到目前为止,我们为搞这一项目,共举办各种培训班65次,发放科普资料2万份,组织专家答疑130次。通过技术服务,使作物产量比原来增加20%以上,农民人均收入提高20%以上。
1、培训内容
在袁家村,主要培训了玉米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水稻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干制辣椒优质栽培技术、油葵高产栽培技术、农田统一灭鼠技术、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平衡施肥技术、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农作物品种选择原则及农作物市场信息等。
在立业村主要培训了土壤配方施肥技术、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西瓜高产栽培技术、辣椒高产栽培技术、玉米制种技术、杂粮杂豆高产栽培技术等。
2、培训方式
在培训过程中,我们采取了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一是电视讲座与现场播放幻灯片相结合的方式;二是放映光盘和技术员讲解相结合的方式;三是课堂教学与炕头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四是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直接到人的方式。
(三)采取各种便民措施
1、成立“农技110”,设有两部固定电话622****和622****,随时与专家保持联系。
2、建立便民服务卡,卡上写明技术员职称,负责技术的内容,包农户名单,技术员手机号和农户联系号码。
3、编制与发放农业技术指导手册,农户有问题和建议可写在手册上,技术员入户指导内容写在手册上。
(四)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开展工作
在袁家村着重培养了100户技术骨干,这些技术骨干标准是:对科技种田有浓厚的兴趣,每家种地2公顷以上,在村里是大家公认的的种植能手。同时我们又通过他们把一些农业技术传授给其他农户。例如福顺镇袁家村的刘庆军就是通过典型户的带动在农业上获得较高的收入的。
(五)召开现场会
项目实施以来,我们在项目村共召开现场会十多次,每次最少人数100多人,最多达到500多人,现场帮助农民分析作物产量高低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办法,这样的现场会得到了农民的赞扬,袁家村支部书记杜仁高兴地说:“科技现场会比科技培训印象深,让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的文化低,真需要这样的服务。”
(六)资金投入
干旱少雨的自然现象制约着立业村的农业生产,我们本着帮扶一个成一个的原则,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农艺师志愿服务团的成员及该项活动的承保单位都千方百计地帮农户解决实际困难。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在自身经费十分困难的前提下,挤出一千六百元,为车力乡立业村农户王海全家打了一眼旱田井,解决了他家靠天吃饭,一遇干旱就绝收的大问题,从要本上解决了王海全家脱贫致富,实现快速奔小康的目标。
(七)调整种植结构
根据车力乡立业村的自然特点,改原来种植商品玉米为制种玉米,从玉米的播种,出苗后田间管理,收获等整个生育期都有专人做好了技术跟踪服务。仅此一项每公顷纯收入就可比原来增加一倍。
三、取得的成效
1、通过这样的服务,加快了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速度。
2、提高了农民科学种田意识,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科学种田的热情。
3、通过这样的活动,有效地拉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存在的问题
1、农民的文化素质低,接受新知识较慢。需服务团的农艺师们进一步改进和探索更为有效的传授方式和方法。
2、缺乏资金,主要表现在业务部门的活动经费不足,很多事力不从心,对农户在物质方面的扶持能力弱。
3、服务手段单一,多数停留在讲技术课,发放一些简单的技术资料,缺少一些服务设备。
五、下步打算
按照市里的统一部署,继续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抓好宣传,提高农业科技人员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对在服务新农村建设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志愿者和服务团队,搞好典型经验总结和宣传,引导农业科技人员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项目实施的基本情况
2011年,全县共建设粮油高产创建万亩示范区11个,其中国家级示范区9个,省级示范区2个。就作物而言,玉米示范K8个,其中国家级示范区6个(包括整建制推进试点乡镇中心示范K3个),省级示范区2个;花生国家级示范区1个;水稻国家级示范区1个;大豆国家级示范区1个。
二、主要工作措施
1.成立组织,加强领导
为加强粮油高产创建工作的领导,确保创建工作顺利进行。县政府成立了以县政府副县长为组长,农业局局长为副组长、相关部门、示范乡镇等领导为成员的高产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相关部门工作,制定建设方案。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并成立以农业局分管副局长为组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种子管理站、高产创建项目乡镇等技术人员为成员的粮油高产创建技术指导组,在省、市级专家的指导下,全面负责高产创建项目的技术工作。有关乡镇成立分管农业乡镇长为组长,农科站技术人员为成员的实施小组,负责本乡镇高产创建工作、技术措施的落实。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分工明确、紧密合作、层层负责的高产创建组织领导体系,保障了目标任务的完成。
2.整合项目,提升效果
一是与良种推广补贴项目相结合。将玉米、大豆良种优先安排在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区,确定了优质高产良种作为主栽品种。二是积极组织农业科技特派员入户及阳光工程培训专家及技术指导员,对项目区强化指导,根据农时季节,深入田间为农户提供面对面的技术服务,做到技术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三是与测土配方施肥相结合。对示范区内的地块全面进行土壤化验,为农户提供施肥科学依据,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另外千亿斤粮食、粮油基地建设等项目也向高产创建示范区倾斜,确保了示范区建设质量,从而提升了示范效果。
3.制定方案,明确责任
根据省粮油高产创建有关要求,结合我县的实际,为推动粮油生产稳定发展,组织农技、土肥、植保有关专家对高产创建的示范进行论证。制定高产创建工作技术方案,明确创建目标任务,集成推广关键技术,加强宣传培训工作,落实示范片地点,做到方案早制定、工作早谋划,确保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实行行政人员和技术专家分片包干责任制。国家级示范区责任人为农业副县长,省级示范区责任人为县农业局长,推广站、土肥站、植保站及各站技术人员为各示范区技术负责人。在实行省、市技术专家指导的基础上,基层农技人员建立包户联系制度,按区域包片落实,做到了时时有人抓,处处有人管。
4.加强管理,规范档案
制定了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区管理办法,并将目标任务分片、分户落实到相关技术推广单位、行政领导和科技人员。并建立了严格的目标考核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设计制作了示范区位置示意图,统一制作了标牌,并设立在各示范区。对示范区进行了统一供种、统一播种、统一药物及叶面肥、统一防治玉米螟补贴,对花生示范区进行了地膜补贴。在档案方面,县粮油高产创建领导小组办公室指派专人对有关文件、方案等进行了建档立案。同时,每个示范区安排专人负责做好档案管理,县级、乡(镇)级档案管理均达到了“十有”要求。
5.强化指导,落实技术
为提高示范区建设质量,我县高度重视科技培训与指导工作。在定期聘请省、市农业专家进行讲课指导的基础上,组织知识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为农户开展集中培训5次,做到每个示范区由一名固定县级专家和一名乡农科站技术人员提供技术指导与服务。专家及技术指导员在备耕、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等各关键时期,深入示范户开展技术指导,解决疑难问题,确保每个示范区优良品种和关键技术覆盖率达到100%。以示范区为单位,聘请省农科院专家、省风沙研究所专家分别在苗期、生长后期对农户进行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品种介绍及种子处理、播种及苗期管理、测土配方施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县级专家及乡镇技术人员负责在播种、追肥、防治病虫害等关键农时对示范区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平均入每户指导5次以上,及时解决各种疑难问题,确保了玉米、花生示范区优良品种普及率达到100%;精细整地施农肥、种子包衣等配套技术达到100%;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技术达到100%;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达到100%;机械化作业技术达到100%。
6.组织农业拉练,加强宣传引导
在作物生长关键季节,农业局联合农机部门召开多次现场会,全年召开高产创建示范区玉米播种现场会、水稻机插秧现场会、玉米螟统防统治现场会等9次。每次现场会均由农业局、农机局技术人员针对不同作物,结合耐密品种选择、地膜覆盖、配方施肥等高产创建生产技术做了详细讲解。会后农户一致反应讲解的技术有用,介绍的机械好用,真正实现了“良种良法结合、农机农艺融合”。同时,还组织了全系统技术人员及24个乡镇农科农机站长召开了全县农业拉练会。拉练会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高产创建示范户进行现场观摩。每次会议的召开都通过县电视台、彰武时讯及县农业信息网站等新闻媒体,加以宣传,扩大了高产创建活动的影响力,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7.组织经验交流,开展考核评比
召开了由全系统技术人员、24个乡镇农科农机站站长及高产高效典型农户参加的农业生产交流会,同时邀请了省农科院、沈阳农业大学及省风沙研究所专家莅临指导。期间由各作物专家与农户进行了分组交流,专家对农户在生产中发现的实际问题逐一进行了解答。会后进行了高产高效典型评比,按照验收办法和奖励方案,评比出一等奖10名,奖金1000元;二等奖16名,奖金300元;三等奖29名,奖金300元。通过高产高效经验交流及评比活动,不但总结出了成功的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同时也极大的调动了农户参与高产创建的积极性。
8.督导检查,测产总结
切实加强粮油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工作的督导力度,市、县两级分别成立了督导组织,到各示范片区进行检查督促,市里督导2次,县里督导3次,做到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尽快解决。9月20日配合省专家完成了3个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区及花生、水稻、大豆高产创建示范区的测产验收工作。9月23日配合市农委、国家统计局阜新调查队、市统计局组成的专家组完成了五峰镇整建制推进试点乡镇的测产验收工作。认真总了结高产创建活动中组织方式、技术措施、工作方法等多方面的成效,并形成了总结报告予以上报。
三、项目建设取得的效果
1.充分发挥了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
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缺项目、缺资金,农业科技人员在科技推广工作中,面对千家万户的生产方式,大都是依靠一张嘴、两条腿,停留在只讲、会跑,不能很好地把综合配套技术落到实处。而实行高产创建,为广大农业科技人员搭建了一个很好的科技推广平台,他们真正铺下身子,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领着农民干,做给农民看,从而大大提高了科技推广效果,也为以后高产创建工作积累了经验。
2.加速了粮油作物优良品种的推广
由于种子市场的开放,一些品质、产量俱佳的作物品种推广选用步伐较慢,高产创建实施以后,我县高产、优质作物新品种推广进展迅速,今年粮油作物优新品种推广面积达到总播种面积的95%以上。密植品种的推广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种植面积已经达到我县玉米总种植面积的60%以上。尤其在近几年不利气候影响下,玉米产量仍有很大提高,使密植品种在玉米种植户中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3.促进了粮油作物单产水平提高
9月27日,由省、市专家组成的测产验收组分别对项目区和非项目区进行测产。五峰镇玉米整建制推进试点乡镇全镇玉米平均产量达761.98kg,兴隆堡乡、冯家镇、平安乡三个国家级玉米高产示范区亩产均超过800kg,两家子乡、大冷乡两个省级玉米示范区亩产也超过了700kg;西六乡国家级花生示范区亩产达305.16kg,对照田亩产216.3kg;水稻示范区和大豆示范区亩产也分别比示范区外亩产高113.3kg和6.29kg。由此可见,示范区单产水平均较示范区外大幅度提高。
4.改善了粮油作物产品的品质
通过项目实施,群众的科学种田意识和水平大为提高,优质高产作物品种得到普遍应用,以前的以旋代耕、浪费秸秆现象大为减少,秸秆还田面积大为增加,提升了土壤有机质含量。管理上由大肥、大水转变为根据苗情促控结合、科学施肥,生物肥料、配方肥料用量大增,改善了土壤结构。通过生物手段使病虫害得到了及时的综合防治,从而,进一步改善了农产品品质。
5.提高了粮油作物的经济效益
针对当前全省棉花生产管理轻简化、机械化发展趋势,以及纺织业转型升级对高品质原棉的迫切需求,承接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在省体系棉花创新团队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常规育种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重点开展易管高效棉花新品种(系)、强优势杂交棉新品种、节本高效短季棉新品种选育、优质专用及抗旱耐盐碱等棉花新品种选育研究;开展相应棉花遗传育种理论与技术研究;创新和挖掘一批棉花特异种质材料。
(1)高产易管高效棉花新品种(系)选育
选育高产易管高效适宜轻简化种植或机械采收的棉花新品种(系),要求株型较紧凑, 第一果枝节位较高,抗倒伏,早熟性好,吐絮快而集中,含絮适中,皮棉产量比对照增产5%以上,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 mm,比强度30 cN/tex,马克隆值4.2~5.2,高抗棉铃虫,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枯萎病病指10以下,黄萎病病指30以下。
(2)强优势杂交棉新品种选育
选育强优势杂交棉新品种,皮棉产量比同类型对照品种增产5%以上(比常规对照品种增产10%以上),上半部平均长度29 mm,比强度29 cN/tex,马克隆值4.2~5.2,高抗棉铃虫,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枯萎病病指10以下,黄萎病病指30以下。重点加强优良胞质雄性不育系、恢复系创新研究,深入研究胞质不育系、恢复系的形成机制,创新花药败育彻底、配合力好的不育系和恢复度高、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恢复系,实现“三系”配套,大幅度降低制种成本,育成三系杂交棉新组合2~3个,推荐区试。
(3)节本高效短季棉新品种选育
选育生育期短、开花结铃集中的短季棉新品种,纤维品质优良,适于鲁西南两熟棉区蒜后直播或滨海盐碱地晚春播简化栽培的节本高效短季棉新品种。要求全生育期110天左右,易管理,开花结铃集中,霜前花率90%以上,皮棉产量比对照增产8%,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8 mm,比强度28 cN/tex,马克隆值4.2~5.2,高抗棉铃虫,抗枯萎病、耐黄萎病,枯萎病病指10以下,黄萎病病指30以下。
(4)优质专用与抗旱耐盐碱棉花新品种(系)选育
选育优质专用棉新品种(系)1~2个,推荐参加区试,产量与现有大面积推广品种相当,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1mm、断裂比强度≥32cN/tex、马克隆值3.7~5.0,或产量比现有大面积推广品种减产5%以内,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32mm、断裂比强度≥32cN/tex、马克隆值3.7~4.5,适宜纺高档纱的优质专用棉花新品种(系);创新和挖掘抗旱、耐盐碱棉花特异种质资源,选育具有抗旱耐盐碱特性的棉花新品系。
2、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研究
针对我省棉花生产用工多、机械化程度低等突出问题,重点开展棉花轻简化栽培的关键技术和新型缓控释肥及简化施用技术的研究。
(1)棉花专用缓控释肥及施用技术研究
探究棉花需肥规律和缓控释肥养分释放规律;在此基础上,从肥料(缓/控释肥、稳定性肥料和普通肥料)养分释放、土壤养分供应和棉花养分吸收的动态变化规律入手,研制适于一次性施用的棉花专用缓控释肥料或稳定性肥料,制定相应的轻简高效施用技术。
(2)一熟制棉区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
在鲁北(东)、鲁西北棉区,突破并完善棉花精量播种减免间定苗、简化整枝、一次施肥、轻简植保、集中成铃和一次性收花等单项关键技术,集成建立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建立机采棉农艺技术体系;与农业推广部门、专业合作社合作开展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和高产示范,促进技术的推广普及。
(3)两熟制棉区短季棉蒜后直播简化栽培技术探索
在鲁西南蒜棉两熟制棉区,研究突破抢茬精量播种、密植简化整枝、一次施肥、化学封顶、脱叶催熟等单项关键技术,集成建立短季棉蒜后直播简化栽培技术体系。
3. 棉花主要病虫草害发生、监测与防控技术研究
针对棉田用药量大,用药次数多,防治成本高等问题,以控制棉花整个生育期的病虫草害为目标,实现棉田农药的减量增效,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重点研究棉花轻简化和棉蒜两熟制栽培模式下棉花主要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棉田农药的减量增效技术。
(1)棉花苗期病虫害及后期铃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调查我省不同棉区、不同种植模式棉田苗期病虫害发生的主要类型、防治现状等;研究应用植物免疫剂、微生物混合菌剂等防治棉花苗期病害技术;研制病虫兼治的新型高效种衣剂。调查我省主要棉区铃病发生情况,明确不同气候条件与铃病发生情况的关系,建立铃病预测的相关数据模型;筛选高效低毒的防治铃病的药剂。
(2)棉铃虫对不同品种Bt棉花的抗性动态监测
监测我省主要棉区棉铃虫的抗性发展动态,研究棉铃虫抗性相关基因钙粘蛋白的变异情况,测定不同棉区棉铃虫种群的抗性基因频率。
(3)主要害虫的种群动态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监测轻简化和棉蒜两熟制模式下,绿盲蝽、烟粉虱的种群动态,研究其综合防治技术,筛选有针对性的新型高效低毒药剂。
(4)棉花枯黄萎病生防菌的筛选及防病促生作用研究
从不同生境中筛选对棉花枯黄萎病有拮抗作用的生防菌,室内外评价不同生防菌的防治效果,研究不同生防菌的防病促生机制。
(5)棉田天敌的筛选利用与释放技术研究
研究天敌对棉花主要害虫的控制效果;筛选1~3种适合棉田释放的天敌,研究棉田天敌的有效释放方法。
(6)棉田农药减量增效综合技术研究
通过研究、引进国内外相关的新技术,集成棉田农药减量增效综合技术,主要包括:棉花苗期病虫害和后期铃病综合防治技术,新型除草剂的筛选与应用技术,棉田天敌利用与释放技术,性信息素、频振式杀虫灯、棉花食诱剂等应用技术。在病虫草害防治效果提高5%的基础上,实现减少农药使用量、简化防治措施和减少防治用工的目标。
4、轻型植棉机械的研制与应用
针对我省目前棉花种植规模地块小、分散、不规则及全程机械化生产程度低等问题,重点开展轻型植棉深松机械、播种覆膜联合作业机械、施肥机械、棉田管理机械及其配套技术的研究。
(1)自走式高地隙多功能棉田管理机械研制
在前期探索性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自走式高地隙多功能棉田管理机的技术参数,实现基于风幕胁迫的农药、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低量喷施和机械化打顶等作业功能,进行技术鉴定并形成批量生产规模,扩大示范与推广面积,撰写自走式高地隙多功能棉田管理机使用操作规程。
(2)轻型播种施肥覆膜联合作业机械研制
针对我省地处黄河流域棉区地块面积较小,棉花生产组织化、规模化、集约化程度较低、大型植棉机械作业受到一定的局限性等问题,根据棉花生产特点,研制适合区域特点的集播种、施肥、覆膜、喷施除草机为一体的轻型植棉联合作业机,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机械作业规范与技术标准。
(3)棉花播种机直线行走技术探索性研究
由于目前棉花播种施肥覆膜机播行宽窄不一致,对后期机械化中耕、施肥、除草及机械化采棉机带来一系列困难,对农机直线行走技术和精量播种技术开展研究,采用陀螺仪技术和移动互联技术研究棉花播种直线行走技术,开发一套具有人机交互界面和语音提示功能,安装于拖拉机上用以播种机直线行走。
5. 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
与省专家顾问团合作、与国家体系对接,和各级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和专业合作社密切联合。在省专家顾问团的指导下和国家产业体系专家的顾问下,集成创新团队各研究岗位的技术成果;依托创新团队的综合试验站,并在基层农业主管部门以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的支持下,在我省主要棉区建立多个高标准示范基地,对一熟制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体系、短季棉蒜后直播简化栽培技术体系以及机采棉生产技术体系进行示范、辐射,带动棉花简化栽培技术在我省主要棉区的推广普及,提高我省棉花的管理水平、种植效益和棉花竞争能力。
(1)综合试验站建设
根据我省棉花优势产区分布,建立菏泽、济宁、东营、滨州、聊城5个区域综合试验站和1个省综合试验站,菏泽、济宁、东营、滨州、聊城综合试验站负责配合首席和岗位专家对创新团队研发关键技术的展示和综合技术的集成创新,并根据当地生产情况进行区域性的试验研究和数据采集;省综合试验站负责配合首席和岗位专家开展全省棉花生产情况调研、定期调研报告,并协助首席专家协调技术示范工作,组织开展全省性的形势调研和技术培训。
(2)技术集成与创新
每试验站遴选1~2个县作为重点示范县,并建设1~2个相对稳定的高标准百亩试验示范基地,为岗位专家的研究成果和成熟技术提供展示窗口和技术示范样板。岗位专家将研发的单项技术,如新品种、新技术和物质装备(新型肥料、新型农药和新机械设备),集中组装应用至示范基地,建成高标准综合技术示范样板田,并对综合技术作进一步的验证修改、完善提高,集成创新棉花轻简化高效栽培技术体系,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可靠有力的技术支撑。
(3)技术示范与推广
以种棉大户、农民合作社和涉棉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为服务对象,联合县、乡级农技部门技术人员,通过样板示范、技术培训、现场指导,形成“创新团队+基层农技推广+新型经营主体”的科技服务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主渠道的作用,加快创新团队研发成果的推广应用。
(4)技术带动科技扶贫
每试验站选定1个贫困县的一个乡镇作为服务对象,通过与岗位专家和试验站长对接,进行全乡镇技术试验示范,通过轻简化植棉技术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植棉水平,减少植棉用工,降低植棉成本,提高植棉效益,达到科技扶贫的目的。
6、棉花产业经济研究与分析
针对我省棉花生产成本高、效益低、质量差、竞争力下降、棉花生产连年萎缩的现状,为验证体系运行期间取得的成果对我省棉花产业的推动成效,重点开展以下研究:
(1) 山东棉花生产成本、价格、收益调查研究:实地调查研究我省棉花生产的成本、价格、收益及市场竞争力情况,为山东棉花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2) 山东棉花种子产业化和纤维质量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山东省棉花种子产业化现状,包括企业数量与经营状况,品种数量、类型和遗传品质状况,种子生产与经营,棉花质量状况,揭示种子产业化与棉花品质的关系。
(3)山东棉花产业组织结构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山东棉花产业内部组织关系,分析棉花产业组织结构对棉花产业发展绩效的影响。
(4)山东棉花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结合山东棉花产业发展实际,对比国内外棉花产业发展趋势,明确山东棉花产业的发展战略。具体包括战略方向、战略重点、战略措施等等。
7、应急性研究工作
(1)山东棉花产业动态信息和市场异常变化的监测及对策研究:调研棉花产业动态信息,及时跟踪、监测和调研我省棉花生产、市场、流通和贸易等各个环节,对可能或即将出现的棉花市场中的异常变化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并给出相应问题的解决对策。
(2)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应急对策:对我省突发性雹灾、涝灾、干旱、病虫害等自然灾害,提供专家咨询与技术指导,提出应急对策方案。
(3)完成上级部门安排的临时性应急任务:组织本团队技术力量,完成上级部门交办的临时性应急任务,积极为全省棉花产业发展献计献策。
六、我省棉花产业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棉花生产急剧下滑,将对我省传统棉区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带来极大的影响。鉴于棉花在我省农业生产中的特殊地位,以及植棉面积难以在短期内恢复的产业特点,必须采取科技创新降低植棉成本、提高纤维品质及国家政策扶持力度来增加棉农收入的措施来减缓植棉面积的减少速度,稳定现有棉花面积。通过“十三五”期间的不断科技创新及示范推广,扭转我省传统的植棉观念,使我省植棉由“传统劳动密集型种植”转向“轻简节约型种植”、由“提高棉花产量”转向“优化棉花质量”、由“一家一户分散种植”转向“产业化规模种植”,提高山东棉花的整体竞争力。
(一)轻简化栽培是我省棉花发展的必然要求
由于用工多,近几年劳动力价格上涨后,棉花生产失去了规模效益,规模越大、雇工越多、效益越低,致使鲁北棉区的植棉大户减少了植棉规模或放弃植棉;由于管理环节多,即使种上3~5亩棉花也要被缠在家里,不能像种小麦、玉米那样可以外出打工,而3~5亩棉花的收入还不如外出打工1个月的收入。因此,不解决棉花生产管理环节多、用工多的问题,棉花生产无论是规模大还是规模小,都将失去吸引力,整个棉花生产就会继续萎缩;只有实现棉花生产轻简化才能解决未来“谁来植棉”的问题,才能促进我省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二)稳步推进机采棉发展
实现棉花机械采收是现代化植棉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棉花轻简栽培最后的关键环节。尽管山东省自2012年已开始着手棉花机械化采收的尝试,且当年的实际机采面积仅20亩;截至2015年已扩大到10万亩左右。近几年来的试验和示范说明在我省开展棉花机采是完全可行的,但同时也显露出我省在开展棉花机械采收中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棉农对机采模式下等行距种植以及高密度棉田管理不适应,机采棉产量和品级下降,机械、品种、种管技术不配套,机械采收成本高等,均影响我省机采棉的下一步发展。因此,我省的机采棉发展应稳步推进,切勿盲目追宠。
(三)滨海盐碱地发展棉粮生产应因地制宜
受棉花比较效益降低和粮食生产激励政策等的影响,滨海盐碱地棉区呈现出“棉改粮”的趋势。但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决定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地棉改粮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盐碱程度和水分供应。盐碱棉田改种粮食后易出现众多低产田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改种粮食的棉田含盐量在0.2%以上,由于小麦和玉米等粮食作物的耐盐性大大低于棉花,土壤中较高的盐分含量影响了作物产量形成;二是受该区淡水资源和水浇条件的限制,在小麦或玉米生长的关键时期遇旱浇不上水。因此,在盐碱地进行“棉改粮”要因地制宜,不要盲从。对于耕层(0~20厘米)含盐量在0.2%以下的轻度盐碱地,可适当的改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在保证灌溉及时的条件下,种粮效益要高于植棉收益。但对于耕层(0~20厘米)含盐量在0.2%以上的中、重度盐碱地,可利用棉花具有较强耐盐碱、耐旱的特点种植棉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