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源技术发展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供电系统的现状
通信电源是通信系统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目标是安全、可靠、高效、稳定、不间断地向通信设备提供能源。通信电源必须具备智能监控、无人值守和电池自动管理等功能,从而满足网络时代的需求。通信电源系统由交流配电、整流柜、直流配电和监控模块组成。
(二)通信电源设备的更新换代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功率器的更新换代,新型电磁材料的不断使用,功率变换技术的不断改进,控制方法的不断进步,以及相关学科的技术不断融合,通信电源在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电磁兼容性,消除网侧电流谐波、提高电能利用率、降低损耗、提高系统的动态性能等等方面都取得长足的进步。
(三)现行通信电源的电路模型和控制技术
目前通信电源的变换电路拓扑结构主要采用双单端电路,半桥电路和全桥电路,各有优缺点。一般认为,在中、小功率场合,采用双单端电路或半桥电路是适宜的;在大功率场合则采用全桥变换电路。
二、通信电源发展趋势
(一)开关器件的发展趋势
电源技术的精髓是电能变换,即利用电能变化技术将市电或电池等一次电源变换成适用于各种用电对象的二次电源。其中,开关电源在电源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从10kHz发展到高稳定度、大容量、小体积、开关频率达到兆赫兹级,开关电源的发展为高频变化提供了硬件基础,促进了现代电源技术的繁荣和发展。
(二)通信直流电源产品的技术发展市场需求发展
在需求与技术的共同推动下,通信直流电源产品体现了如下的发展态势:
体系架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维持稳定。通信直流电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是维持现有的交流配电、整流器模块(并联)、直流配电、监控单元、蓄电池等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架构;功率变换模式也将维持现有的高频开关模式,暂时不会出现类似从线性电源到开关电源的阶跃性的变化。
功率密度不断提高。通信一次电源的核心部件整流器的功率密度不断提高,推动了通信直流电源整机的功率密度不断提高,但配电器件、蓄电池等密度基本维持稳定,一定程度制约了整机系统的功率密度的提高比率。
更高的可靠性。高可靠性是通信电源的最基本要求。随着器件技术、通信电源技术的成熟,以及各通信直流电源设备厂家在可靠性研究上大力投入,通信直流电源产品可靠性呈不断提高的趋势。
按照TRIZ理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理论”的俄语缩略语)描述的技术系统发展进化规律,一般而言,技术的生命周期包含四个阶段:婴儿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种种迹象表明,通信直流电源的核心技术,开关电源技术基本上开始步入成熟期:效率的提升变得缓慢和困难、而电源损耗不能大幅度降低限制了功率密度的进一步提高,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内,通信直流电源产品将进入一个缓慢发展的阶段,直至有一天,一种新的电源变换技术出现,通信直流电源产品就会再出现一个阶跃性的发展,就像开关稳压技术替代线性稳压技术,给电源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三)通信用蓄电池技术研究的新进展
通信用蓄电池作为通信系统后备的能源供应手段,其研制、生产和应用技术一直备受世界各国通信行业的重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外正在研制和试验新一代的通信用蓄电池,有的已经进入商用化阶段。这些新的蓄电池,由于其材料、结构和技术上的先进性,在性能上具有传统的VRLA电池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论文关键词]:通信电源通信网现状发展趋势
[论文摘要]:通信电源是向通信设备提供交直流电的电能源,是整个通信电信网的能量保证。通信电源系统由交流供电系统、直流供电系统和相应的保护系统构成。通信电源系统的设备多,分布广,不仅单个电源设备的可靠性会影响系统的可靠性,电源系统的总体结构也会对自身的可靠性造成很大的影响。
一、通信电源的发展现状
(一)供电系统的现状
通信电源是通信系统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目标是安全、可靠、高效、稳定、不间断地向通信设备提供能源。通信电源必须具备智能监控、无人值守和电池自动管理等功能,从而满足网络时代的需求。通信电源系统由交流配电、整流柜、直流配电和监控模块组成。
(二)通信电源设备的更新换代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功率器的更新换代,新型电磁材料的不断使用,功率变换技术的不断改进,控制方法的不断进步,以及相关学科的技术不断融合,通信电源在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电磁兼容性,消除网侧电流谐波、提高电能利用率、降低损耗、提高系统的动态性能等等方面都取得长足的进步。
(三)现行通信电源的电路模型和控制技术
目前通信电源的变换电路拓扑结构主要采用双单端电路,半桥电路和全桥电路,各有优缺点。一般认为,在中、小功率场合,采用双单端电路或半桥电路是适宜的;在大功率场合则采用全桥变换电路。
二、通信电源发展趋势
(一)开关器件的发展趋势
电源技术的精髓是电能变换,即利用电能变化技术将市电或电池等一次电源变换成适用于各种用电对象的二次电源。其中,开关电源在电源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从10kHz发展到高稳定度、大容量、小体积、开关频率达到兆赫兹级,开关电源的发展为高频变化提供了硬件基础,促进了现代电源技术的繁荣和发展。
(二)通信直流电源产品的技术发展市场需求发展
在需求与技术的共同推动下,通信直流电源产品体现了如下的发展态势:
体系架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维持稳定。通信直流电源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是维持现有的交流配电、整流器模块(并联)、直流配电、监控单元、蓄电池等为主要组成部分的架构;功率变换模式也将维持现有的高频开关模式,暂时不会出现类似从线性电源到开关电源的阶跃性的变化。
功率密度不断提高。通信一次电源的核心部件整流器的功率密度不断提高,推动了通信直流电源整机的功率密度不断提高,但配电器件、蓄电池等密度基本维持稳定,一定程度制约了整机系统的功率密度的提高比率。
更高的可靠性。高可靠性是通信电源的最基本要求。随着器件技术、通信电源技术的成熟,以及各通信直流电源设备厂家在可靠性研究上大力投入,通信直流电源产品可靠性呈不断提高的趋势。
按照TRIZ理论(“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理论”的俄语缩略语)描述的技术系统发展进化规律,一般而言,技术的生命周期包含四个阶段:婴儿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种种迹象表明,通信直流电源的核心技术,开关电源技术基本上开始步入成熟期:效率的提升变得缓慢和困难、而电源损耗不能大幅度降低限制了功率密度的进一步提高,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内,通信直流电源产品将进入一个缓慢发展的阶段,直至有一天,一种新的电源变换技术出现,通信直流电源产品就会再出现一个阶跃性的发展,就像开关稳压技术替代线性稳压技术,给电源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三)通信用蓄电池技术研究的新进展
通信用蓄电池作为通信系统后备的能源供应手段,其研制、生产和应用技术一直备受世界各国通信行业的重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国外正在研制和试验新一代的通信用蓄电池,有的已经进入商用化阶段。这些新的蓄电池,由于其材料、结构和技术上的先进性,在性能上具有传统的VRLA电池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1.钒电池(VanadiumRedoxBattery)。钒电池(VRB)是一种电解值可以流动的电池,目前正在逐步进入商用化阶段。
2.燃料电池。燃料电池是一种化学电池,也是一种新型的发电装置,它所需的化学原料由外部供给,如氢氧燃料电池,只要外部供给氢和氧,经过内部电极、催化剂和碱性电解液的作用,就能产生0.9V电压的直流电能,同时产生大量的热能.
3.电源监控系统的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应用日益普及和信息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通信系统从以前的单机或小局域系统逐渐发展至大局域网系统或广域网系统,大量人力、物力被投入到网络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工作上。不过通信设施所处环境越来越复杂,人烟稀少、交通不便都会增大维护的难度,这对电源设备的监控管理提出了新的需求,保护通信互联网终端的电源设备必须具备数据处理和网络通信能力。此时,数字化技术就表现出了传统模拟技术无法实现的优势,数字化技术的发展逐步表现出传统模拟技术无法实现的优势.
4.通信电源的环保要求。环保问题,一方面的指标是通信电源的电流谐波要符合要求,降低电源的输入谐波,不但可以改善电源对电网的负载特性,减少给电网带来严重污染的情况,还可减少对其他网络设备的谐波干扰。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材料的可循环利用和环境的无污染,这方面需要产品满足WEEE/ROHS指令。
在通信电源开发、生产早期,人们主要集中研究电源的输出特性,较少考虑到电源的输入特性。例如:传统的在线式电源输入AC/DC部分通常采用桥式整流滤波电路,其输入电流呈脉冲状,导通角约为π/3,波峰因数大于纯电阻负载的1.4倍。这些谐波电流大的电源给电网带来了严重的污染,使电网波形失真,实际负荷能力降低,对于三相四线制的电网来说,还很有可能因中性线电流过大而出现不安全隐患。
参考文献:
[1]朱雄世,《通信电源的现状与展望》.
[2]《浅析全球通信电源技术发展趋势》.
[3]《通信直流电源发展趋势》.
[4]孙向阳、张树治,《国外通信用蓄电池技术研究的新进展》.
[5]《通信电源技术发展趋势及标准研究方向》.
[6]曾瑛,《浅谈通信电源》.
[7]王改娥、李克民,《谈我国通信电源的发展方向》.
[8]王改娥、李克民,《我国通信电源的发展回顾与展望》.
[9]侯福平,《UPS系统在通信网络中使用的特点及要求》.
[10]《全球通信电源技术发展呈现五大趋势》.
[11]《通信电源需求现状分析》.
[12]唐勇伟,《通信电源技术的发展》.
关键词:DSP变频;电源设计;变频电源
中图分类号:TN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08-0048-03
1 概述
1.1 问题的提出
电动凿岩机是建筑、水利、采矿等行业的重要设备。相对于传统的凿岩设备,电动凿岩机所具有的突出优点是节省能源,其电能利用率高达50%~60%,而常用气动凿岩机仅为10%,此外,电动凿岩机还有噪声低、工作面空气新鲜、无废气污染等优点,极大的改善了劳动条件。但目前使用的电动凿岩机也有明显缺点:对同样硬度的岩石,它的转速只有气动凿岩机的50%~60%。目前大多数电动设备直接使用交流工频电源(50HZ),不能随着工作环境(岩石硬度、钻孔孔径、深度)改变输出转矩、转速,因此工作效率较低。为此,本文采用德州仪器公司的TMS320C2407DSP处理器设计一种新型的5KVA单相正弦波变频电源,通过输出可程控的交流电压,改变电动设备的输出转矩和转速。进而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电动设备的工作性能。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变频技术是国内外研究的一个热点。其原因一是由于市场需求。近年来,随着自动化技术程度的发展成熟和能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变频技术越来越得到重视,并广泛地应用。二是功率器件的发展。近年来各种高电压、大电流的功率器件的生产以及并联、串联技术的发展应用,使先进变频器的生产成为现实。三是现代控制理论和集成电子技术的发展。矢量控制、模糊控制等新的控制理论及神经网络技术为高性能的变频器研制提供了理论基础,而高速微处理器以及专用集成电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实现变频器高精度、多功能提供了硬件平台。
目前国外的变频技术研究,以法、意、德、日等国领先。在大功率变频调速方面,法国的阿尔斯通公司、意大利的ABB公司分别研制出单机容量达数万千瓦的电气传动设备。在中功率变频调速技术方面,德国的西门子公司研制出的SimovertA电流型晶闸管变频调速设备和SimovertPGTOPWM变频调速设备,己实现全数字化控制;在小功率交流变频调速技术方面,日本的富士BJT变频器、IGBT变频器已形成系列产品,其控制系统也已实现全数字化。
国内研究方面,从总体上看我国变频调速的技术水平较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目前在大功率交——交、无换向器电机等变频技术方面,国内虽有部分单位可研制生产,但在数字化程度及系统可靠性等方面还有待改进。对程控变频电源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取得的成绩,可查主要有:王小薇、程永华对于基于DSP双环控制的逆变电源设计研究;余功军、钟彦儒、杨耕对IGBT变频器死区时间的补偿策略研究;程永华、杨成林、徐德鸿对于基于DSP变压变频电源设计研究;程曙、徐国卿、许哲雄对SPWM逆变器死区效应分析研究;赵勇对基于IGBT大功率变频电源的研究;李锋对基于DSP的SPWM变压变频电源的研究等。
同时由于目前我国采用的半导体功率器件和DSP等器件依然严重依赖进口,使得变频器的制造成本居高不下,无法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也是影响我国变频技术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
2 基于DSP的新型单相正弦波变频电源设计
2.1 设计思路
本文以美国德州仪器公司的TMS320C2407DSP处理器为核心设计了一种新型的5KVA单相正弦波变频电源。通过输出不同频率、电压的电源信号,对异步电机的转速、转矩进行控制。从而实现了电动凿岩设备针对不同岩体提高钻孔效率的目的。该不安品电源的硬件部分主要由主电路、保护电路、控制电路等部分组成。主电路包括整流、滤波、逆变器、驱动电路等;保护电路包括过压欠压保护、限流启动、IPM故障保护、过流保护等;控制电路则主要包括DSP控制电路、PWM信号发生电路、A/D、D/A转换电路等。在软件方面,考虑到SVPWM控制算法比较适合于数字控制系统,本文编制了基于SVPWM控制算法的控制软件。经过工作现场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在30—300Hz范围内均匀调速,在不同的负载情况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2.2 硬件系统结构
本文设计变频电源的硬件系统以Tl公司的TMS320LF2407A型DSP为控制芯片,由主电路、保护电路、控制电路等组成,其原理结构图如图1。
图1 硬件系统原理结构图
其中主电路包括整流、滤波、逆变器驱动电路等组成。其工作原理是把单相交流电通过整流模块变为直流电,整流后的脉动电压再经过滤波电容平滑后成为稳定的直流电压。再由逆变电路对该直流电压进行斩波,形成电压和频率可调的单相交流电提供给异步电机。由于IPM是IGBT的功率集成电路,需要有专门的驱动电路,本文采用调压电路把电压抬高到15伏来进行驱动。系统保护电路包括过压、欠压保护、限流启动、IPM故障保护、过流保护等。控制电路包括DSP控制电路、PWM信号发生电路、A/D、D/A转换电路等。
2.3 整流和滤波电路
整流和滤波电路属于主电路的一部分,其结构图如图2所示。工作时,220V的交流电源经过四个二极管的全波整流,变为直流,其中电解电容C1为整流滤波电容,电阻R1为放电电阻,在断电情况下为C1提供放电回路,同时也为逆变器负载和直流电源之间的无功功率提供缓冲。
图2 整流和滤波电路
2.4 逆变电路设计
(a)逆变电路结构原理图(b)输出方波信号波形图
图3
本文即采用的是电压型逆变电路。因为本文设计变频电源主要应用在电动凿岩设备上的。所以我们采用的是单相全桥逆变电路。图3为单相电压桥式逆变电路的结构原理图及输出波形图。全控型开关器件T1和T4构成一对桥臂,T2和T3构成一对桥臂,T1和T4同时通、断;T2和T3同时通、断。T1(T4)与T2(T3)的驱动信号互补,即T1和T4有驱动信号时,T2和T3无驱动信号,反之亦然,两对桥臂各交替导通180°。从而得到需要的变频电压信号。
由于本变频电源主要应用电动凿岩设备方面,即一般情况下均是在在阻感负载下工作。因此在0≤θ≤ωt期间,T1和T4有驱动信号,由于电流i0为负值,T1和T4不导通,D1、D4导通起负载电流续流作用,u0=+Ud。θ≤ωt≤π期间,i0为正值,T1和T4才导通。π≤ωt≤π+θ期间,T2和T3有驱动信号,由于电流i0为负值,T2、T3不导通,D2、D3导通起负载电流续流作用,u0=-Ud。π+θ≤ωt≤2π期间,T2和T3才导通
2.5 电平转换设计
由于DSPTMS320LF2407是低功耗芯片,必须采用3.3V供电,与驱动主电路的电平不匹配,易引起事故,损坏芯片。故本实用新型设计中包含了电平转换设计。本文采用的驱动芯片M57959L本身具备隔离输入作用,因此在电平转换设计中不必要增设隔离电路。本实用新型采用I/O直接输出转换设计。
图4 采用M57959L的电平转换驱动电路
2.6 软件部分设计
控制算法的软件化为交流调速系统控制算法的选择、复用提供了方便。本设计基于TMS320LF2407A事件管理器,采用DSP自带的汇编语言编写软件CCS进行编写,系统的软件设计可简单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系统的初始化模块,另一个是控制算法模块。其中初始化只在系统上电时执行一次,而控制算法模块包括SVPWM的生成,速度反馈信号的采样和处理等。系统的整在程序初始化之后进入主循环程序,DSP产生SVPWM使电机开始运行。其调用的频率与PWM的输出频率一致。系统软件流程图如图5所示。
3 应用实验及展望
本文所设计制作的5KVA单相正弦波变频电源,可输出30~300HZ交流电压。所制作的样品在湘西同力机械公司、武陵电化总厂金属包装厂经过多次实验表明,应用本文设计变频电源控制异步电动机工作时,在不同频率、不同负载情况下,输出转速和转矩可基本实现实时控制,具有较好的工作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未来,将从两方面对本设计进行改进,一是将改进硬件结构设计,逐步增大电源容量;二是改进软件算法设计,实现变频电源的最优实时控制。
图5 系统软件流程图
参考文献
[1] 王小薇,程永华.基于DSP双环控制的逆变电源设
计[J].电力电子技术,2004,38(3).
[2] 冯勇,叶斌.IGBT逆变器吸收电路的仿真分析与
参数选择[J].电力机车技术,1999,(2):12-14.
[3] 余功军,钟彦儒,杨耕一种IGBT变频器死区时间
的补偿策略[J].电力电子技术,1997,(4):7-9.
[4] 程永华,杨成林,徐德鸿.基于DSP变压变频电源
设计[J].电力电子技术,2003,37(5).
[5] 程曙,徐国卿,许哲雄.SPWM逆变器死区效应分
析[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2,14
(2):39-42.
[6] 陈国呈.电压型PWM逆变器的波形失真及其补偿
方法[J].冶金自动化,1990,14(3):11-14.
[7] 余功军,钟彦儒,杨耕一种IGBT变频器死区时间
的补偿策略[J].电力电子技术,1997(4):7-9.
[8] 刘陵顺,尚安利,顾文锦.SPWM逆变器死区效
应的研究[J].电机与控制学报,2001,5(4):
237-241.
[9] 赵勇.基于IGBT大功率变频电源的研制[D].山东
大学硕士论文,2006.
[10] 王鹏.基于单片机控制的车载高频链逆变电源的
研制[D].河北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
[11] 李锋.基于DSP的SPWM变压变频电源的设计
[D].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发展方向,技术应用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面向应用的跨学科的技术,它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等有机融合、相互渗透的结果。
1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状况 1.1 数控机床的问世,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写下了历史的第一页; 1.2 微电子技术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 1.3 可编程序控制器、'电力电子'等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坚强基础; 1.4 激光技术、模糊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使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跃上新台阶.
2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方向
机电一体化是机械、微电子、控制、计算机、信息处理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其发展和进步有赖于相关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其主要发展方向有数字化、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人性化、微型化、集成化、带源化和绿色化。 2.1 数字化
微控制器及其发展奠定了机电产品数字化的基础;而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崛起,为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铺平了道路。数字化要求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软件具有高可靠性、易操作性、可维护性、自诊断能力以及友好人机界面。数字化的实现将便于远程操作、诊断和修复。 2.2 智能化
即要求机电产品有一定的智能,使它具有类似人的逻辑思考、判断推理、自主决策等能力。论文参考网。随着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灰色理论 、小波理论、混沌与分岔等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 2.3 模块化
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模块是一项复杂而有前途的工作。在产品开发设计时,可以利用这些标准模块化单元迅速开发出新的产品。 2.4 网络化
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使家用电器网络化成为可能,利用家庭网络把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用电器系统,使人们在家里可充分享受各种高技术带来的好处,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应朝网络化方向发展。 2.5 人性化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最终使用对象是人,如何给机电一体化产品赋予人的智能、情感和人性显得愈来愈重要,机电一体化产品除了完善的性能外,还要求在色彩、造型等方面与环境相协调,使用这些产品,对人来说还是一种艺术享受。
2.6 微型化
微型化是精细加工技术发展的必然,也是提高效率的需要。微机电系统(Micro ElectronicMechanical Systems,简称MEMS)是指可批量制作的,集微型机构、微型传感器、微型执行器以及信号处理和控制电路,直至接口、通信和电源等于一体的微型器件或系统。
2.7 集成化
集成化既包含各种技术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和各种产品不同结构的优化与复合,又包含在生产过程中同时处理加工、装配、检测、管理等多种工序。为了实现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自动化与高效率,应使系统具有更广泛的柔性。首先可将系统分解为若干层次,使系统功能分散,并使各部分协调而又安全地运转,然后再通过软、硬件将各个层次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其性能最优、功能最强。 2.8 带源化
是指机电一体化产品自身带有能源,如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和大容量电池。由于在许多场合无法使用电能,因而对于运动的机电一体化产品,自带动力源具有独特的好处。论文参考网。带源化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发展方向之一。 2.9 绿色化
绿色产品是指低能耗、低材耗、低污染、舒适、协调而可再生利用的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时应符合环保和人类健康的要求,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在其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产品寿命结束时,产品可分解和再生利用。
3 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机电一体化产品分系统(整机)和基础元、部件两大类。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有:数控机床、机器人、汽车电子化产品、智能化仪器仪表、电子排版印刷系统、CAD/CAM系统等。典型的机电一体化基础元、部件有:电力电子器件及装置、可编程序控制器、模糊控制器、微型电机、传感器、专用集成电路、伺服机构等。论文参考网。这些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市场前景分析从略。
4 机电一体化的技术应用
在重工业企业中,机电一体化系统是以微处理机为核心,把微机、工控机、数据通讯、显示装置、仪表等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采用组装合并方式,为实现工程大系统的综合一体化创造有力条件,增强系统控制精度、质量和可靠性。
4.1 智能化控制技术(IC)
由于重工业具有大型化、高速化和连续化的特点,传统的控制技术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因此非常有必要采用智能控制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专家系统、模糊控制和神经 网络等,智能控制技术广泛应用于重工业企业的产品设计、生产、控制、设备与产品质量诊断等各个方面,如高炉控制系统、电炉和连铸车间、轧钢系统、冷连轧等。 4.2 分布式控制系统(DCS)
分布式控制系统采用一台中央计算机指挥若干台面向控制的现场测控计算机和智能控制单元。分布式控制系统可以是两级的、三级的或更多级的。利用计算机对生产过程进行集中监视、操作、管理和分散控制。随着测控技术的发展,分布式控制系统的功能将越来越多。不仅可以实现生产过程控制,而且还可以实现在线最优化、生产过程实时调度、生产计划统计管理功能,成为一种测、控、管一体化的综合系统。DCS具有特点控制功能多样化、操作简便、系统可以扩展、维护方便、可靠性高等特点。DCS是监视集中控制分散,故障影响面小,而且系统具有连锁保护功能,采用了系统故障人工手动控制操作措施,使系统可靠性高。分布式控制系统与集中型控制系统相比,其功能更强,具有更高的安全性,是当前大型机电一体化系统的主要潮流。 4.3 开放式控制系统(OCS)
开放控制系统(Open Control System)是目前计算机技术发展所引出的新的结构体系概念。“开放”意味着对一种标准的信息交换规程的共识和支持,按此标准设计的系统,可以实现不同厂家产品的兼容和互换,且资源共享。开放控制系统通过工业通信网络使各种控制设备、管理计算机互联,实现控制与经营、管理、决策的集成,通过现场总线使现场仪表与控制室的控制设备互联,实现测量与控制一体化。 4.4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重工业企业的CIMS是将人与生产经营、生产管理以及过程控制连成一体,用以实现从原料进厂,生产加工到产品发货的整个生产过程全局和过程一体化控制。目前重工业企业已基本实现了过程自动化,但这种“自动化孤岛”式的单机自动化缺乏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生产过程的统一管理,难以适应现代重工业生产的要求。未来重工业企业竞争的焦点是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质优价廉,及时交货。为了提高生产率、节能降耗、减少人员及现有库存,加速资金周转,实现生产、经营、管理整体优化,关键就是加强管理,获取必须的经济效益,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4.5 现场总线技术(FBT)
现场总线技术(Fied Bus Technology)是连接设置在现场的仪表与设置在控制室内的控制设备之间的数字式、双向、多站通信链路。采用现场总线技术取代现行的信号传输技术(如4~20mA,DC直流传输)就能使更多的信息在智能化现场仪表装置与更高一级的控制系统之间在共同的通信媒体上进行双向传送。通过现场总线连接可省去66%或更多的现场信号连接导线。现场总线的引入导致DCS的变革和新一代围绕开放自动化系统的现场总线化仪表,如智能变送器、智能执行器和现场就地控制站等的发展。 4.6 交流传动技术
传动技术在重工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交流调速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由于交流传动的优越性,电气传动技术在不久的将来由交流传动全面取代直流传动,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复杂的矢量控制技术实用化得以实现,交流调速系统的调速性能已达到和超过直流调速水平。现在无论大容量电机或中小容量电机都可以使用,同步电机或异步电机实现可逆平滑调速。交流传动系统在轧钢生产中一出现就受到用户的欢迎,应用不断扩大。
综上,我们不难发现机电一体化技术在现在的社会生产中占据了越来越多的行业和领域,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阔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光明。
【参考文献】
1李建勇. 机电一体化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张华. 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3芮延年.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4唐怀斌. 工业控制的进展与趋势 [J].自动化与仪器仪表,1996(4)
5蔡庆苏,孟梅芳; 机电一体化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J];科技创业月刊;2005(3)
关键词:智能配变电;监控系统;监控终端;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TM421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配变电监控系统采用先进的32位ARM技术和新型电能测量集成芯片ADE7758,简化了配变电安全监控系统的设计难度,可以做到全电子或真正的固体化、静止化,利于提高性能,降低成本。本论文主要针对配变电监控体系的开发设计进行研究,以期实现配电网的智能监控与管理,并和同行分享。
1配变电安全盆控系统的硬件没计
根据实际要求,采用模块化设计,将系统划分为电源模块、信号采集、数据处理和存储、通信模块、人机接口模块和系统调试模块,具体内容参见本章后续小节。各功能模块有机的结合,则构成了一个系统,总体框图如下图所示:
电源模块分为常用供电电源模块、电源监控模块和备用电源模块两部分。当常用供电电源突然下降时,电源监控模块检测一个低压值,此时CPU立即启动控制信号,启用备用电源,为CPU和FLASH模块提供电源,保障将CPU里面的数据全部转移到FLASH中。
信号采集模块采样新型高精度3相电能测量集成芯片ADE7758将电流互感器(CT)和电压互感器(VT)输出的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计算出三相电压、电流值,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有功电能,无功电能,功率因素,以及过零检测。
数据处理和存储主要是扩展FLASH和SRAM电路。通讯模块分为串口通讯(RS232和RS485)、无线模块、GPRS模块和USB模块。人机接口电路分为键盘输入指示灯和LCD显示。
1.1ARM技术特点。ARM技术具有很高的性能和功效,容易被厂商接受。同时,合作伙伴的增多,可获得更多的第三方工具、制造和软件支持,又使整个系统成本降低,使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加快,从而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
1.2ARM内核。传统的CISC结构有其固有的缺点,即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引入新的复杂的指令集,为支持这些新增的指令,计算机的体系结构会越来越复杂,然而,在CISC指令集的各种指令中,其使用频率却相差悬殊,大约有20%的指令会被反复使用,占整个程序代码的80%。而余下的8既的指令却不经常使用,在程序设计中只占2既,显然,这种结构是不太合理的。基于以上的不合理性,1979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提出了租RISC的概念,RISC并非只是简单地去减少指令,而是把着眼点放在了如何使计算机的结构更加简单合理地提高运算速度上。RISC体系的一般特点有:
1)体积小、低功耗、低成本、高性能;2)绝大多数操作都在寄存器中进行,通过Load/Store的体系结构在内存和寄存器之间传递数据;3)寻址方式简单;4)采用固定长度的指令格式;5)具有大量的寄存器;6)支持Thumb16位/ARM32位双指令集能很好的兼容8位/16位器件。
采用先进的32位ARM处理器LPC2214和新型高精度3相电能测量集成芯片ADE7758,研究出一种全周波交流采样电路和信号处理电路。系统不仅拥有更高的工作频率和数据处理能力,为谐波测量和FFT运算提供了保证,而且降低了设计难度,弥补了传统设计方案中的不足。系统不仅能够抵抗高强度的电磁干扰,而且为配变电安全监控提供了保障。
2配变电安全监控系统的软件设计
系统软件由汇编语言和C语言编写。汇编语言编写ARM启动代码,在芯片上电或复位时,完成系统初始化。系统初始化后,最重要的一个操作就是检测系统供电电源是否正常。如果系统供电电源不正常,而进行运作,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不过,系统此时会立即启动备用电源,将当前数据、日数据、月数据都保存到FLASH里面。如果数据都保存完后,还未恢复正常供电,则关闭备用电源,系统自动光机。若系统恢复正常供电,则进入初始化程序,置供电正常标志。此时,其他程序都是以秒间隔为标志有序的循环运行。
配变电实时监控。主站可以通过GPRS或无线模块向配变电安全监控系统发出“请求1类数据”命令,实时监控配变电安全监控系统或电力系统当前运行状况。以请求“FN25_当前三相及总有”无功功率、功率因数,三相电压、电流、零序电流”为例,叙述“请求1类数据”方法。
当前三相及总有无功功率、功率因数,三相电压、电流、零序电流菜单栏中的“负控命令”下拉选项中,选择“请求1类数据”。弹出“测试1类数据”窗口,“选择”栏内的信息类标识PN的下拉列表中,选择“FN25_当前三相及总有”无功功率、功率因数,三相电压、电流、零序电流”;信息点标识PN的下拉列表中,选择“PNI测量点号1”。然后点击”召唤数据”按键,请求配变电安全监控系统的相关信息。在”收发帧显示”框中,将显示“发送”和“接收”报文具体内容;在“响应显示”框中,将显示当前三相及总有无功功率、功率因数,三相电压、电流、零序电流相关信息。
3通信规约设计
主站和终端设备之间的远程通讯媒介原则上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本系统支持电话、载波、光纤、无线电台、以及目前流行的SMS短信、GPRS技术,用户可以根据其实际情况和当地网络情况综合考虑、选择。考虑到本系统针对对象是地域分布广、数量大的专用和一些公用配电网,综合考虑电磁干扰、抗雷击、实时性、可靠性、施工方便、投资成本以及通讯发展走向等因素,使用公用无线信道的 SMS、GPRS 通信方式无疑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下面简单分析基于无线 GPRS 技术的配变电监控终端通信方式。
当开关监控单元 FTU 上的 GPRS 模块上电之后,即通过移动公司的网络连接到了互连网上,可以将其看作互连网上的一个客户端,当服务器端的 IP 地址及端口号确定之后,该FTU 终端即可连接上服务器,而在互连网上端到端的连接采用 Socket 套接字通信是比较成熟的方式。
socket 实质上提供了进程通信的端点。进程通信之前,双方首先必须各自创建一个端点,否则是没有办法建立联系并相互通信的。正如打电话之前,双方必须各自拥有一台电话机一样。在网间网内部,每一个 socket 用一个半相关描述:一个完整的 socket 有一个本地唯一的 socket 号,由操作系统分配。
在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 GPRS 通信中,应用程序的网络通信归根结底是利用相同的通信协议来完成信息的传输,应用程序和 Winsock 都工作在 Windows 的用户模式下,操作系统仅仅通过 Winsock 是不能完成网络间的通信,还需要底层的支持,而套接字仿真器(套接字核心模式驱动程序)和传输驱动程序接口是负责操作系统核心态环境下的网络通信,起到了 Winsock 和传输协议之间的通信桥梁作用,由于我们传输的对象多为配电系统的数据量文件,因此需要对系统的发送缓冲区和接收缓冲区作相应的设定,以保障大数据量的文件数据的发送和接收,从而实现在窄带环境下依然实现配电网自动化系统的相关数据的 GPRS 传输通信。
4总结
配变电安全监控系统具备计量电力参数、远程自动化实时抄表、电力异常信息自动报警、电能质量检测、用电检查和配电房温湿度调节等功能。系统能监控电力运行状况,自动进行无功补偿,减小供电线路中的有功损耗,降低变送电设备、供电线路、用电设备发热量,使得供电局工作人员迅速采取合理的措施,防止事故发生和遏止事故进一步扩大,防止灾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王斌,配电自动化系统终端的技术发展历程、现状和趋势[J].电气应用,2005,24(7):14一16.
[2]韦文祥,基于ARM和Uc/OS一11的远程配变监控终端的研究与设计[硕士学位论文][D]长沙:湖南大学,2006.
[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of economics, cars in the city are more and more with the urbanization. What i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future about the car is really needed to be studied and discussed.
关键字:汽车电器;组成;现状与发展
[Keywords] vehicle electrical ; composition ; status and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407.471 文献标识码: A
1、汽车电器的主要组成部分
1.1电源系统
电源系统包括蓄电池、发电机、调节器。其中发电机为主电源,发电机正常工作时,由发电机向全车用电设备供电,同时给蓄电池充电。调节器的作用是使发电机的输出电压保持恒定。蓄电池为可逆的直流电源。在汽车上使用最广泛的是起动用铅蓄电池,它与发动机并联,向用电设备供电。
发电机是汽车电系的主要电源,它在正常工作时,对除起动机以外的所有的用电设备供电,并向蓄电池充电,以补充蓄电池在使用中所消耗的电能。发电机可以说是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最伟大的电学发明,现在汽车使用的发电机都是交流发电机。在汽车上,发电机既是用电器的电源,又是蓄电池的充电装置。为了满足用电器和蓄电池的要求对发电机的供电电压和电流变化范围也有一定的限制。直流发电机所匹配的调节器一般都是由电压调节器、电流限制器、截断继电器三部分组成。
1.2启动系统
美国物理学家亨利于1831年发现自感现象后,发表了介绍电动机的论文。根据发电机原理,做成与发电机原理相反的电动机(马达),这就是起动机。可以说,发电机技术进步的同时就有了起动机。起动机是用来起动发动机的,它主要由电机部分、传动机构(或称啮合机构)和起动开关三部分组成。
1.3照明系统
包括汽车内、外各种照明灯及其控制装置。用来保证夜间行车安全。主要有前照灯、雾灯、尾灯、制动灯、棚灯、电喇叭、转向灯闪光器等。1898年“哥伦比亚”号电动汽车首先把电用于前灯和尾灯。最初的前大灯不能调光,所以汽车在会车时有些晃眼,后来采用了附加光度调节器,并由美国异航灯具公司推广应用。这种前大灯可以在垂直方向上下移动,但驾驶员必须下车搬动夹具装置,非常不方便。1925年,导航灯具公司推广了双丝灯泡,远光和近光的调节通过开关来控制,才把这个问题彻底解决。
1.4仪表系统
包括各种电器仪表(电流表、充电指示灯或电压表、机油压力表、温度表、燃油表、车速及里程表、发动机转速表等)。用来显示发动机和汽车行驶中有关装置的工作状况。 最早的汽车仪表与信号是由一排外视器组成的,随后出现的仪表是精确计时仪。汽车仪表的作用是帮助驾驶员随时掌握汽车主要部分的工作情况,及时发现和排除可能出现的故障和不安全因素,以保证良好的行使状态。汽车常用仪表有电流表、水温表、发动机机油压力表、燃油油量表及车速里程表,有的汽车还有发动机转速表和制动系贮气筒气压表等。 目前,汽车仪表总的发展趋势正在向简洁明了的模拟式仪表和模仿模拟式仪表方向发展。
1.5辅助电器系统
包括电动刮水器、空调器、低温启动预热装置、收录机、点烟器、玻璃升降器等。 随着汽车辅助工业的发展和现代化技术在汽车方面的应用,现代汽车装用的辅助电气设备很多,除了汽车用音响设备,通讯器材和汽车电视等服务性装置外,都是一些与汽车本身使用性能有关的电气设备。如电动刮水器,电动洗窗器,电动玻璃升降器,暖风通风装置、电动座位移动机构,发动机冷却系电动风扇、电动燃料泵,冷气压缩机用电磁离合等等。
2、汽车电器系统的特点
①低压——汽油车多采用12V,柴油车多采用24V。②直流——主要从蓄电池的充电来考虑。③单线制——单线制即从电源到用电设备使用一根导线连接,而另一根导线则用汽车车体或发动机机体的金属部分代替。单线制可节省导线,使线路简化、清晰,便于安装与检修。④负极搭铁——将蓄电池的负极与车体相连接,称为负极搭铁。
3、汽车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根据现代汽车的发展趋势,主要阐述一下传感器总的发展趋势,它
的趋势是向多功能化、集成化、智能化、微型化方向发展。
3.1发现新现象
利用物理现象、化学反应和生物效应等是各种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所以发现新现象与新效应是现代传感器发展的重要基础。
3.2开发新材料
功能材料是发展传感器技术的另一个重要基础。由于材料科学的进步,在制造各种材料时,人们可以任意控制他的成份,从而可以设计与制造出各种用于传感器的功能材料。例如控制半导体氧化物的成份,可以制造出各种气体传感器;光导纤维用于传感器是传感器功能材料的一个重大发现;有机材料作为功能材料,正引起国内外汽车电子化专家的极大关注。
3.3采用新工艺
传感器的敏感元件性能除了由其功能材料决定外,还与其加工工艺有关。随着半导体、陶瓷等新型材料用于传感器敏感元件,许多现代先进制造技术也引入汽车传感器制造技术,例如集成技术,微细加工技术,薄膜技术等,能制作出性能稳定、可靠性高、体积小、重量轻的微型化敏感元件。近年来从半导体集成电路技术发展而来的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技术日渐成熟,利用这一技术可以制作各种能敏感和检测力学量、磁学量、热学量、化学量和生物量的微型传感器,这些传感器的体积和能耗小,可实现许多全新的功能,这些特点使得他们非常适合于汽车方面的应用。
3.4研究智能式传感器
智能传感器是一种带微型计算机兼有检测、判断、信息处理等功能的传感器。与传统传感器相比,他具有很多特点。例如,他可以确定传感器工作状态,对测量资料进行修正,以便减少环境因素如温度引起的误差;用软件解决硬件难以解决的问题;世界各国都在车用传感器硬件的基础上,努力用软件来解决汽车电气干扰大、环境差(温度高、温度梯度大、污染厉害等)等问题造成的对汽车参数测量的影响。而且智能式传感器精度高、量程覆盖范围大、输出信号大、信噪比高、抗干扰性能好,有的还带有自检功能。不少汽车大公司在该方面进行研制与开发,并取得了成就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