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市文化概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轻化工程(制浆造纸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更注重实验教学环节。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强调实验课程的重要性,使学生在思想上引起重视,避免“打酱油”式的上实验课。同时,通过合理开设实验课程,精心设计实验项目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以往我校轻化工程专业开设的实验课程为:植物纤维化学、制浆原理与工程、造纸原理与工程、纸张物理性能检测和专业综合实验。根据制浆造纸行业发展需要以及科学研究最新动态,我们另增设了高得率制浆、废纸脱墨和专业仪器分析实验课程。在新增实验课程的同时,我们根据课程内容和科学研究的发展,精心设计实验项目,合理购置了一批高、精、尖的仪器设备,比如为高得率制浆实验课购置了日本产连续式高浓盘磨机,为专业仪器分析购置了瑞典L&W公司的纤维形态分析仪、日本岛津的高效液相色谱仪和美国热电傅里叶红外光谱仪,保证了新开实验课程的顺利实施。新的实验课程和实验项目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了他们上实验课的积极性,结果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了解了本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而且使学生掌握了先进仪器设备的操作技能,学生知识和技能掌握更加全面。此外,针对学生人数较多,仪器设备台/套数较少的实验课程,根据造纸行业仪器设备最新进展,为造纸原理与工程实验课程购置了一台奥地利PTI的凯塞快速纸页成型器,为纸张物理性能检测实验课购置了一批最新的性能较为稳定的检测设备,如:L&W抗张强度测试仪、透气度测试仪、耐破度测试仪以及ISO白度-残余油墨测定仪等,在保证新开实验课程开出质量的同时,保证原有实验课程的持续更新和发展。
2开放实验室,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本科实验课程的开设一般都会有专门的实验指导书,涵盖了实验原理、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以及实验步骤等,虽然现在基本上都侧重于开设综合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但学生在实验课上也只是被动的按照实验指导书进行操作,制约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由于制浆造纸专业实验所需设备较为昂贵,仪器设备台/套数较少,实验课时较少而实验周期较长,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开放实验室可以很好的弥补本科实验教学的缺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平台,有利于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等活动培养和提高其自身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开放实验室的课题选择一般分为两类,一类为教师的科研项目,另一类为学生自主实验课题。学生在进入大三年级后,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及自身发展需要,与本专业教师联系,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或者通过查找文献、资料等方式自主选择实验课题。通过参与教师的横向课题研究,学生可以接触到与实际生产紧密结合的课题,开阔专业视野,在实验过程中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撰写实验总结,从而学会解决生产中实际遇到问题的能力;通过参与纵向课题,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的创新思维以及实事求是对待实验数据的作风。学生自主选择课题一般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研究的课题、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制定实验方案,教师对方案进行审查并给出意见,指导并帮助学生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在进行课题研究的同时,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大学生课外学术活动。在教师的辛勤指导和学生的努力下,笔者指导的学生获得了湖北省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和“交叉创新奖”一等奖。通过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充分挖掘了学生自身潜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体协作精神,奖项的取得也使学生付出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和认可,在榜样的带动下,更多的学生走进开放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与此同时,在本专业形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
关键词:德育课程;改革;校园文化建设
德育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德育课程改革是由传统的“说教课”、“讲大道理课”转变为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突出德育课程的实用性,增强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使教育内容具体化、生活化。校园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学校环境中人为创造、长期形成的所有有形与无形的客观存在、可深层反映学校特点的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力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提升学校品位,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和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在当前德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笔者谈了4个方面的体会。
1确立素质教育观念,重视校园大环境的建设
德育课程改革的重点是德育教育观念的深刻变化,是确立以育人为背景,教会受教育者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即在教育中确立素质教育观念。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文化”环境,首先必须是从“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即提升校园的育人能力,是否能真正建立、形成一种和谐、健康、有助于推进素质教育的校园氛围。所以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从确立素质教育观念,重视人的生活环境做起。
建设校园大环境应着手于优美的校园、整洁的环境、典雅的建筑物、恰到好处的宣传栏、精美的雕塑、繁茂清馨的花草树木、规范整洁的教室、美观整齐的实验室和实习场所、富有朝气和生活气息的宿命园区,充分体现着校园特有的人文风格;校园内人员整洁的仪容仪表、谦和得体的言谈举止、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及特有的待人接物的习惯等,则反映出人员的精神面貌。优美的校园大环境能够潜移默化地、有意无意地影响、同化着环境中的每一个人,人们都在自觉与不自觉地经受着这种文化的熏陶。所以,美丽的环境氛固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德育手段,它是一种无声的熏陶和感染。是德育的教育观念——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以及做什么样的人的一种重要途径。
2努力拓展校园文化空间。让学生获得积极的发展
学校文化环境是指校园内操场和行政办公楼上的五星红旗、校园内的雕塑、楼台亭榭的对联、校园内的文字标语、墙壁上的书画、碑林、学校师生的书画作品展等。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变精神”,作为育人场所,学校理应创造一种适合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学生在学校活动的时问非常长,如果耳濡目染优良的文化,可以洗涤心灵,潜移默化地获得优良文化意识的渗透。拓展校园的文化空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2.1让校园充满文化气息
学校应该着力建设“文化长廊”,充分发挥宣传窗、黑板报、校史陈列室、阅报栏、广播站等宣传阵地的作用,合理地在校园里布置“警句”、“雕塑”、“校训”等。校园文化渗透各个角落,小则一句简单的问候标牌,大则一座建筑物,如校园中随处可见的“糖甜一口,心甜一生”、“护士是没有翅膀的天使”、“不摘果子是高尚的”等温馨警句,让学生看了产生会心一笑的感觉,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2.2开展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
为了使校园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学校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全校性的文化主题活动,让整个校园动起来。
2.2.1结合德育的有关课程,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如开展以“崇尚科学、破除迷信、反对”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的“祖国在我心中”教育活动;以优良公民教育为宗旨的“做个优秀公民”的教育活动;以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主题的“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主题活动等,作为促进优良校风形成的有效手段和途径。这些活动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为原则,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从点滴的事情做起,从平凡的事情做起,才能成为高素质的人。
2.2.2结合专业知识的学习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在德育课程
改革背景下,对学生的评价是德育、教学、学生就业三者有机的结合。应结合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大力开展学生科技学术活动,营造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如举办“护士节”、“读书节”、“科学节”等。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同时,逐渐感受到“合格+特长”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才有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
良好的校园文化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加学生的学识,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品位。因此,学校在扩大办学规模,加大硬件建设的同时,不要忘了校园文化阵地的建设,为学生创设进步、文明、健康、高尚的校园氛围,以满足他们正常的精神需求。
3加强精神文明环境建设。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在德育工作中,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弘扬人的主体性是时代精神的主旋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主体精神是素质教育的精髓,具体到德育更是如此,没有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再好的德育内容和方法也只能是低效的。我们在十分注重教师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还给学生以学习主人的地位,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能力,而校园精神文明环境的建设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3.1提高学生自我完善的能力
我们重视开展“争三好、创优秀”和“文明班级”的评选,为学生树立起身边的榜样。让学生可以看看别人,对照自己,对学生自身完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2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加强班集体的建设,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交往群体和环境条件。一个有凝聚力的班集体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健康、有序的班集体活动可以使学生走进群体,多与同学沟通交流,可以提高集体荣誉感,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3为学生搭好自我展示的舞台
为了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形成自我教育的动力机制,我们在学校的德育活动中努力把学生的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参与组织评价文明宿舍、文明班级。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参与开展学校的各项文化体育活动,实现教师指导下的自我管理。如开展文化艺术节、学生辩论赛、校运会等,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
4完善心理健康环境建设。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随着社会的快速转型,学生的竞争压力明显增加,焦虑程度不断加大,情感领域的困惑与冲突也日益增多。德育教学内容的很大变化就在于加入了心理品质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应开展心理健康环境建设。学校应开设“心理话聊天室”、“心理咨询信箱”,增强师生交流的渠道,使有心理困惑或障碍的学生有处倾诉;设立心理辅导室,举办心理辅导讲座,帮助学生确立自我意识,坚定学生“我能行”的信念;开展“挫折与人生”、“我的快乐学校生活”等演讲活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生,正确对待生活、学习、成长中的困难与逆境,培养学生内在的、永久的乐观感和自信心。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化产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9-0248-02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教育部等六部委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以及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印发〈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院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的方案〉(2014-2020年)(试行)的通知》(陕教发[2014]43号),我省多所普通本科院校作为首批试点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院校转型。然而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普遍存在定位指向不清、培养模式单一等问题。因此,试点高校要进一步明确定位,明确发展规划,紧密结合市场产业链条,为社会输送结构性匹配人才。
文化产业是学术界公认的21世纪的朝阳产业,随着我国区域内体验旅游、假期经济的蓬勃发展,对文化产业人才数量及质量的需求也不断提高。商洛地处秦岭南麓,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依托资源进行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商洛学院是陕西省首批应用技术型本科试点院校之一,肩负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的使命。经过广泛调研、论证,商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于2013年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并招生,现在校生共计194人。“文化产业概论”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旨在介绍文化产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规律,回答文化产业实践中出现的带有原则性、规律性的问题。该门课程不仅仅是学习后继课程的基础,而且是培养学生文化产业全局观的重要载体。该课程在文化产业管理人才培养中有重要地位,但是是一门较新的课程,在课程的建设、教学的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教师进行研究。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化产业概论”教学现状
(一)教学理念陈旧,与社会需求脱节
在传统观念中,学生学习知识的活动按照主客二分法,教师是掌握、传授知识的主体,学生是被教育、被改造的客观对象。学生对老师有权威崇拜心理,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不加思考,直接接受,这大大削弱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导致学生缺乏对客观世界、周遭事物的好奇心,主动学习的热情难以为续,理性、系统的批判思维难以形成[1]。我国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化产业概论”教学多是以理论为主,以商洛学院为例,根据该课程教学大纲安排,64个学时均为理论学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主要采取理论讲授法并辅以少量案例传授知识。课程教学注重理论知识而轻视文化产业实务介绍,学生很难从抽象的理论中体会文化产业知识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这与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严重脱节。
(二)教师数量少且教育背景与所教专业有差异导致的教学内容狭隘
文化产业管理在全国范围内尚属新型学科,加之商洛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设立时间较晚,导致专业建设基础较差,教学人员配备难以满足学生需求。现有教师职称结构明显不合理,整体层次偏低。教师普遍较年轻,在教学科研方面经验不足,未能形成稳定的学术团队,所以研究成果层次不高,对教学及专业发展支撑不够。另外,科研成果数量偏少,且尚未形成院部合作性研究。目前现有教师教育背景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要求有一定差距。现有的6名专职教师,均为转专业方向教师,教师的相关实践经验较缺乏,导致授课以书本知识为主,实践教学少有涉及。
(三)教学方法陈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下,当下商洛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师多采取“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动性地位。将知识直接灌入学生脑中,养成学生的学习惰性,导致学生对所学内容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学生消化知识,还会弱化学生的专业基础。部分教师完全依照教材内容学生讲解和演示,或要求学生依照其事先拟好的议题、方案进行讨论,忽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影响了教学质量。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化产业概论”教学改革措施
培养应用型人才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又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立足于教育市场、服务于地方经济的途径[2]。
(一)明确改革目标
“文化产业概论”课程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轻实践而重理论,在学习的能动性上轻学生而重教师,导致学产脱节,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质量不高。对该课程进行改革,就是要使高校培养的毕业生的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实现结构性对接,体现专业的动态发展性和特殊性。一方面,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中,要真正重视实践教育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在专业培养方案中加入“文化产业概论”课程的实践课时。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在课程大纲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社会需要调整课程内容。注意在讲解基础理论工程中,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比如,通过互动学习、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意策划能力;通过翻转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化资源评估能力;通过案例讨论和实地观摩,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以及文化事业的管理能力。将学生培养成视野宽广、专业基础扎实、方法灵活的高素质、复合型的现代文化产业人才。
(二)更新教学理念
改革“灌输式”、“一言堂”传统的教学模式,最关键的是转变教师角色:一是让教师从教材的忠实执行者向与课程文本构建对话的角色转变,二是让教师从课堂的单一讲述者向和学生构建对话的角色转变。要努力打造师生良性互动的平台,让师生之间有更多的机会对话交流,从而激发师生各自的创造力和思考力。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应当将自己看做自主、平等的学习、交流主体。这样,在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知识的构建过程中,学生才不不会处于被动地位,才能积极发现问题,重视对知识的理解,理性地提出质疑。以此为基础,同学之间在平等学习的身份中相互影响;与教师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获得学生友情和信任。在这样的氛围中交流与讨论,使知识学习接近真正的知识发现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将课堂教学的关键点由注重知识的“专业性”、“系统性”转向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上。同时积极促进产学结合,进一步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提高其对文化产业的认识,提高其实践教学能力。
(三)合理规划教学内容
商洛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文化产业概论”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李思屈编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的《文化产业概论》(第三版),此教材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教材体系清晰,理论性强,但实务内容稍有欠缺。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和教学需要,笔者对章节目次和教学内容归纳为本质论、发展论、经营管理论和对策论四大模块。在教学中把主要精力放在文化产业本质论即基本问题的讲解上,如文化产业内涵与外延、中外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差距、现代科技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以及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等。同时,不断更新、充实教学内容,将文化产业研究的前沿成果融入课堂当中,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以及文化产业在社会经济中产生的巨大影响。如在讲文化产业与文化安全问题时,加入“韩国综艺热”文化输出与文化创造方面的内容;在讲解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时,适当加入电子竞技、手机文化等学生熟悉并且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分析。同时,通过小组学习、课外调查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创新教学方法
1.交往学习法。交往学习法是指学习者以他人为对象并以与他人的对话和互动为主要形式的学习类型,它有别于知识学习和操作学习[3]。交往学习以合作开放的平等关系为前提条件,以对话交流、互动为学生学习构建桥梁。由于各个交往主体自身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的差异,在交往学习的过程中,经过思想碰撞,更容易活跃思维,提升发现问题、解学问题的能力。如在在学生初步掌握文化产业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教师通过采取头脑风暴、小组交流等多种形式的讨论,促进师生、学生之间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2.学生自主完成式学习法。学生自主完成式学习法是锻炼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使学生以自我为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管理,主动地发现、理解、探索知识的方法。教师仅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通过帮助学生拟定自学提纲,提供学习资料和思考问题的线索,启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3.团体学习法。团队成员间的沟通质量影响团队共享心智模型的建立,从而影响团队学习效果[4]。比如,在学期初,安排学生自由组成9个学习小组,分别对应文化产业的九大类别。各小组分别收集资料与案例,形成文本,并制作幻灯片演示文件。到课程内容讲授到文化产业本质论部分时,教师对各个文化产业类别的发展概况进行简要分析,然后由各个小组成员代表报告本组对于某文化产业类别的认识和发展建议。其他各组成员对报告进行分析讨论,提出问题和质疑,报告组组员要予以应对解答。最后由教师对报告组的报告内容和主要观点进行点评。通过团队沟通、协作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质量。
在“文化产业概论”的课程教学中,要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打“组合拳”,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领悟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社会现实,将所学与应用衔接起来。
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推动了文化产业专业兴起。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担负着培养具有实践能力、服务地方经济人才的重任,但是由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仍处于转型期,面临的困难较为突出,其本身的发展也是一个较为复杂漫长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对“文化产业概论”课程进行改革,使其更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俞俏燕.论交往学习对传统学习范式的超越[J].长江大学学报,2005(01):124-127.
〔2〕宗波.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探析[J].教育观察,2015(05):70-71.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城市轨道交通;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3-0023-02
一、基于“卓越计划”的城市轨道交通类毕业设计(论文)实施现状
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其不仅是学生整个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融会与应用,更直接影响该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高低。教育部办公厅曾于2004年《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就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教学过程质量管理、带教导师职责和论文选题等相关内容做出了明确说明,各地高校也相继出台了加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管理办法,同时还针对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问题、过程质量控制、导师评分体系、管理模式等开展了各类教学教改研究。为贯彻和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重大改革项目的开展,教育部在2010年推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并于同年度在在国内遴选60余所国家重点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率先实施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本科专业试点。作为国内第一家以专门培养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的行业特色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在其产学合作单位——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相继在2010年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工程本科专业方向,2011年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本科专业方向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和第二批卓越计划试点,自2010年以来,城市轨道交通学院3个卓越计划专业的在校学生数为480人,约占学院本科学生的85%。2013年年底,首批国家卓越计划试点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就将如期展开,毕业设计(论文)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企业培养方案中最重要的实践环节,该环节实施得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了保证国家卓越计划首批试点专业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于2013年年底的顺利实施,城市轨道交通学院一直积极从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改革实践与探索,主要包括:
1.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立题必须贴近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并与轨道交通企业就业前的见习实习相结合,紧密围绕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维护保障现场实际开展实战性的项目工作。
2.积极开展“双导师制”毕业设计(论文)带教计划,每年都聘请相当一部分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及其他轨道交通企业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企业带教导师,与校内教师共同完成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立题、过程指导、论文评阅和答辩等工作。近年来,“双导师制”指导本科毕业生的人数已占总人数的15%以上,仅学院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2011—2013毕业设计(论文)企业带教导师就涉及上海地铁、无锡地铁、宁波地铁、杭州地铁、郑州地铁等共计13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完成本科毕业设计(论文)34篇。
二、基于“卓越计划”的城市轨道交通类毕业设计(论文)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率先采用校企合作实施“双导师制”指导城市轨道交通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方面的大量探索及实际操作过程中,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发现该方案的实施主要存在如下三个问题:
1.学生参与实践程度不高、与带教导师沟通不频繁。采用“双导师制”的城市轨道交通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立题工作主要由企业导师确定,因此选题类型丰富,贴近运营实际。单以交通运输(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近年来采取“双导师制”指导的本科毕业题目就涉及到行车组织、客运管理、安全管理、班组管理、新线接管、运营网络化、设备管理等多个方向。企业导师极其希望学生通过为期半年时间的毕业设计(论文)解决现场实际问题,但部分毕业生受就业单位实习、培训、考研或出国等各方面因素影响,真正系统地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现场实际调研和相关实践的机会较少。同时,由于企业导师均为相关企业高级管理或专业技术人才,部分学生因胆怯心理而不敢主动联系企业导师,企业导师也时常会因为工作繁忙而疏于对学生的监督,最终导致双方因沟通不及时而造成论文进度滞后、论文关键问题处理不清等相关情况的发生。这些均会对论文的撰写工作产生较为严重的影响。
2.企业导师与校方导师权责不清晰。毕业设计(论文)由企业导师和校方导师共同带教,能充分发挥企业导师的丰富实践经验和校方导师的专业理论知识。一般而言,企业导师根据现场实际问题确立论文题目,并针对论文撰写思路、采用计算方法和具体内容进行指导和建议,是整篇论文的主要带教导师。校方导师主要负责对论文撰写过程中涉及到的专业理论进行解释说明,并负责整篇论文在最后定稿时的格式校对,辅助企业导师共同完成学生毕业论文的带教工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企业导师时常因工作忙碌而忽略与学生的沟通,认为有校方导师监督,学生会抓紧完成论文,但校方导师则会因为企业导师负责学生专业内容而对学生不加以过多干涉,从而导致学生时常处于“两不管”地带,对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和按时完成有非常大的影响。
3.论文实际应用的评价体系不完善。采用“双导师制”的城市轨道交通类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主要来源于轨道交通企业,旨在解决轨道交通企业在现阶段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但学生在经过18周的毕业论文撰写后,如何对学生设计成果的实用性进行评价仍有待完善,比如:研究结论能否使问题得到解决?设计方案能否应用于现场?研究方法能否推广实施?……同时,企业方对毕业设计论文研究成果的认可度、重视度也缺乏全面的评估体系,因而可能使参与“双导师制”的城市轨道交通类毕业设计(论文)与普通论文相似,不能充分体现企业导师指导带教的优势。
三、基于“卓越计划”的城市轨道交通类毕业设计(论文)实施过程中突出问题的解决尝试
1.将毕业设计(论文)撰写与就业单位实习紧密结合。针对学生因受就业单位实习等情况影响,而未能系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相关现场调研的情况,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提出将论文撰写与就业单位实习相结合的探索实践,即在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时就充分考虑学生就业情况,如该生已与某地轨道交通企业签订三方就业协议,则优先安排该生参与毕业设计(论文)的“双导师制”带教计划,由未来任职企业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担任企业导师,针对未来任职企业的实际情况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该方案不仅能有效保证学生投入毕业设计(论文)的时间和工作量,企业导师还能安排带教学生前往涉及论文相关问题的岗位进行跟班实习,真实了解问题产生的各种原因,使毕业设计(论文)充分结合现场实际,研究成果也将更具有工程实际意义。不仅如此,该方案还能帮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未来的任职企业,在毕业设计(论文)完成过程中增加对任职企业的归属感,而企业导师也能在带教过程中充分认识带教学生的优缺点,并在日后给予相关工作建议。经过学院近几年毕业设计(论文)的实践探索表明,该方案实践效果较好,深受企业导师和学生的普遍认可。
2.加强企业导师和校方导师间的沟通,明确双方权责。企业导师与校方导师权责不清晰的情况主要由于企业导师、校方导师和学生三方面沟通缺陷所致,为此,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在充分考虑三方人员的实际情况和具体操作可行性后,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对此进行改进尝试:(1)提高选聘要求以加强校企双方导师的沟通。对于企业导师而言,除了需要在相关轨道交通企业任职,拥有较为丰富的现场实践经验外,还需要拥有高级(含)以上职称,能对学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与帮助。(2)敦促时间节点以加强导师与学生间的沟通。参与“双导师制”带教计划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其主要撰写方向和撰写内容由企业导师负责,一旦学生和导师疏于沟通,论文进度在前中期阶段就会普遍滞后。针对该情况,学院将进度指标明确为校方导师职责,要求校方导师在联系自己带教学生的同时,敦促双导师制毕业设计学生的论文进度,并及时将进度情况与企业导师沟通,以提高学生对论文时间安排的合理性,保证论文按时间节点完成。
3.将企业方评价纳入论文考核评价体系。毕业设计(论文)的考核评价体系主要由带教导师自评、评阅老师互评和答辩成绩共同组成。其中,自评教师主要从学生论文运用的理论依据、数据处理方法与结果、工作量饱满程度、积极主动性等方面进行考核,互评老师主要从论文格式规范、阐述内容正确性、条理清晰、结构严谨、语言流畅等角度进行评定,最终的论文答辩则主要从思路清晰、论点明确、回答问题准确性等方面进行打分。为了更好地了解“双导师制”论文的实际应用情况,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城市轨道交通学院还将企业方评价纳入考核评价体系,从现场可操作性、方案可推广性、实际应用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帮助了解学生毕业设计的真实情况,同时为下一届论文选题工作进行有效指导。近年来,经过论文考核评价体系发现,通过“双导师制”完成的毕业设计(论文)不仅能有效帮助现场实际问题的解决,还能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进行提升。如2013年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在13号线试点站长责任制,企业导师制定了“城轨车站站长责任制管理模式利弊分析研究”题目,对于站长责任制问题进行调查及需求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海地铁第一运营有限公司周捷工程师指导的2011届本科毕业论文“轨道交通车站设施设备布局对大客流疏导作用的影响”,结合车站实际情况对于不同车站内部布局下的大客流疏导问题进行重点分析,该毕业论文的研究对于车站客流组织工作有较大的指导性,得到了运营公司的一致认可。
基于“卓越计划”的城市轨道交通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作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实践环节,应将所学理论与现场实际进行有效结合的“双导师制”毕业设计(论文)带教方式作为主要应用方式。同时,加强学生与带教导师的沟通、落实学生的现场实践、明确企业导师和校方导师的权责划分、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的评价体系等也是有效落实毕业设计(论文)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只有加强落实、总结完善、有效监督,才能使城市轨道交通类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真正做到现场对接度高、设计效果理想、轨道交通企业满意。
参考文献:
[1]林健.校企全程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15-20.
[2]王强,张治明.毕业设计质量评价体系的探讨和实践[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19(2):47-49.
[3]饶家辉,王宏娟,周虚.推进本科毕业论文模式改革探析[J].实验研究与探索,2012,(3):160-162.
[4]甘勇,甘杜芬,熊彬.影响应用型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因素与对策研究[J].高教论坛,2011,(1):52-54.
>> 社区国际化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 国际化背景下高职高专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研究 国际化背景下的西部金融发展 国际化背景下的交往 发展教育 会计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美国社区学院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历程与演进路径 西安城市国际化社区建设的SWOT分析 国际化背景下护理英语教学新探 国际化背景下物流规范发展对策探讨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化进程 国际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个性化发展 国际化背景下的教育本土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专门用途英语需求分析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定位研究 基于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师的危机和出路分析 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索 独立学院国际化背景下的大学英语课程建设 国际化教育背景下的大学英语改革初探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高职英语评价体系浅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② 城市学概论:257.
③ 社区行动研习会手册:13.
④ 构建生活美——中外城市生活方式比较:256.
⑤ 珠江三角洲城市文化论:179-180.
参考文献
[1] [加]夫莱迪瑞卡.宝登,詹妮弗.李瑞,克莱尔.荣宝著.社区行动研习会手册.企业管理出版社:13.
[2] 黄志云.珠江三角洲城市文化论.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