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疾病预防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用知晓率描述产褥期妇女掌握婴幼儿喂养及疾病预防知识的现状;比较不同户口所在地产褥期妇女掌握婴幼儿喂养及疾病预防知识的现状及其相关知识获取途径及利用率,用R×C表检验。采用Epidata3.02进行数据录入,导入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分析,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一般情况419例产褥期妇女年龄18~44岁,平均(26.74±4.38)岁,中位年龄26岁。户口所在地:城市205例(48.93%)、乡镇85例(20.29%)、农村129例(30.79%)。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8例(4.30%)、初中128例(30.55%)、高中及中专130例(31.03%)、大专及以上143例(34.13%)。职业:医务工作者10例(2.39%)、教师40例(9.55%)、公务员14例(3.34%)、个体75例(17.90%)、公司职员或工人53例(12.65%)、服务人员10例(2.39%)、临时工25例(5.97%)、无业157例(37.47%)、其他35例(8.35%)。
2.2产褥期妇女掌握婴幼儿喂养与疾病预防知识现状419例产褥期妇女对婴幼儿喂养及疾病预防知识总知晓率为37.06%,其中仅有4.06%知道果汁、蔬菜汁等的添加时间,11.69%了解预防佝偻病的措施,42.48%了解预防缺铁性贫血的措施,13.13%知道开始断奶的时间,能正确回答首选辅食者仅占18.62%。
2.3产褥期妇女获取婴幼儿喂养与疾病预防知识的途径及利用率城乡产褥期妇女获取婴幼儿喂养与疾病预防知识的途径及利用率不同,均为城市大于乡镇和农村,农村大于乡镇;除“保健培训”和“其他”2个项目外,城乡产褥期妇女获取婴幼儿喂养与疾病预防知识的途径及利用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褥期妇女获取婴幼儿喂养与疾病预防知识的途径均以“医务人员”告知为主要途径,“保健培训”利用率最低;但城市产褥期妇女获取婴幼儿喂养与疾病预防知识的途径及利用率以“报刊、书籍”次之,乡镇以“健康知识宣传册及资料”次之,农村则以“亲朋好友告知”、“报刊、书籍”、“健康知识宣传册及资料”次之,见表2。
3讨论
目前,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婴幼儿食品丰富多样,小儿营养不良患病率明显减少。但父母在婴幼儿喂养过程中表现出的不懂科学、不会喂养等因素,仍是影响婴幼儿生长、发育与健康成长不可忽视的大问题[4]。因此,医务人员应做好产前宣教,包括孕期营养与保健、母乳喂养知识与技能等[5],增加早期教育方面的内容,加大宣传力度,发挥儿童保健的预见性指导作用,将早期教育纳入儿童保健常规工作之中,向父母灌输儿童早期综合发展的理念,让每位儿童拥有一个良好的人生开端[6]。
3.1本次调查结果显示,4个月内婴幼儿最好的喂养方式的知晓率达70%以上,关于婴幼儿过敏应对的知晓率达90%以上,这说明母乳喂养的宣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且反映出人们越来越强的保健意识。但产褥期妇女关于婴幼儿喂养和疾病预防知识仍相对缺乏,且对大部分知识的知晓率均低于50%,尤其以乡镇妇女表现突出。如辅食的添加时间,首选辅食,果汁、蔬菜汁等添加时间,开始断奶时间等知晓率均出现城市大于乡镇和农村的趋势,而过早或过晚添加辅食或断奶都会影响婴幼儿的生长、发育,且与婴幼儿的营养不良有关[7]。因此,保健人员需重点加强乡镇、农村产妇的健康教育工作,积极宣传和普及婴幼儿保健知识[8],使家长掌握正确的辅食添加及断奶时间,从而满足婴幼儿生长、发育的需要,使其健康成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和缺铁性贫血是婴幼儿常见疾病,家长对这两种疾病的患病原因及预防知识知晓率都较低,也基本呈城市大于乡镇和农村的趋势。有研究表明,儿童骨营养水平与维生素D摄入量及日晒时间密切相关,特别是4~6月龄婴儿需添加富含铁的泥状食物如含强化铁的米粉以补充铁营养[9-10]。因此,相关部门应普及相关疾病的患病原因及预防知识,倡导家长携带婴幼儿进行户外活动,接受阳光以补充维生素D,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维生素D和钙剂,从而预防佝偻病。其次,应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婴幼儿辅食,控制婴幼儿缺铁性贫血和营养不良的发生。
目前关于社区护理方面的文献和研究较多〔1〕,但有关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服务认知和需求分析方面的研究有限。为使社区护理科研、教学及具体工作的开展更具针对性,进行了此次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长春市朝阳区清河街道24个委随机抽取12个,每个委随机抽取15~20户,共抽225户,实际调查了208户家庭的户主。
1.2 方法 依据《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大纲》〔2〕自制居民对社区护理的需求调查表。以居民是否希望社区护士开展各项服务为因变量(希望=1,不希望/无所谓=0),年龄等因素为自变量,见表1。
1.3 统计学分析 全部调查资料输入excel数据库,用spss14.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进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
表1 分析变量赋值情况(略)
2 结果
2.1 社区居民的基本情况 受访208户居民,中老年人比例偏高。家庭长期居住人口在1~5人之间,平均3人。样本中除4户(1.9%)的单身户家庭外,有核心家庭85户(40.9%),三代同堂的家庭为74户(35.7%),与成年子女分居的老年(空巢)家庭为23户(11.3%),单亲家庭为8户(3.6%),目前夫妻无小孩的家庭有14户(4.6%)。居民受教育程度多为高中、中专和大专;样本职业分布广泛,但以工人为最多,其次是专业技术人员。同时,由于样本总体年龄偏高,其中离退休人员和失业人员比例非常高。家庭人均月收入平均值为1 574元。见表2。
2.2 居民对社区护理的需求 208名居民中有57.3%及以上者希望社区护士在疾病护理、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三方面都能开展各项服务,前五位项目为:疾病护理方面的社区紧急救护(82.4%)、老年慢性病护理(80.9%)、上门基础护理(80.9%),疾病预防方面的老年慢性病预防宣教(82.4%)和健康促进方面的口腔卫生宣教(77.5%)。见表3。
2.3 居民对社区护理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将10个自变量引入多因素分析方程,运用逐步回归分析,选入变量标准为0.05,剔除变量标准为0.10,得到各项需求与影响因素关系的回归方程,见表4。住处与最近的医院或卫生站的距离(x10)是各项社区护理需求的影响因素。距离越远需求越低。目前有无疾病(x6)是口腔卫生宣教、牙病护理指导、眼病预防宣教等社区护理需求的影响因素。有疾病者需求高。家庭长期居住人数(x8)是社区紧急救护、儿童营养宣教、儿童常见病预防宣教、儿童生长发育监测等社区护理需求的影响因素,家庭长期居住人数越多者对此4项需求越高。自觉健康状况(x7)(β=-0.613 3)是老年慢性病社区护理需求的影响因素,自觉健康越差者对老年慢性病护理的需求越高。
表2 208名受访居民的人口统计学特征(略)
表3 居民对社区护理的需求(略)
表4 居民对社区护理需求与影响因素关系的回归方程(略)
3 讨论
3.1 居民在疾病护理、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三方面对社区护理提出高需求 社区紧急救护和老年慢性病预防等是社区护理的主要需求。调查显示57.4%及以上的居民希望社区护士在疾病护理、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三方面开展各项服务。说明居民的健康观念较强,在物质生活比较丰富的今天,开始重视自身健康。调查显示居民希望社区护士开展的服务,前5位分别是:疾病护理方面的社区紧急救护(82.4%)、老年慢性病护理(80.9%)、上门基础护理(80.9%),疾病预防方面的老年慢性病预防宣教(82.4%)和健康促进方面的口腔卫生宣教(77.5%)。居民将社区紧急救护列为第一需求,可能是他们考虑到在社区有时会出现一些危及生命的事故,需要抓紧时间进行抢救,如果在社区附近有急救医疗场所和人员,则会提高抢救率。老年慢性病预防和护理也是居民的主要需求。上门基础护理是目前家庭护理的主要形式,也符合居民的愿望。而口腔疾病是常见病,调查中有77.5%的居民希望社区护士能开展口腔卫生宣教。
3.2 重视居民对社区护理需求的影响因素 住处与最近的医院或卫生站的距离(x10)是各项社区护理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原因,可能是距离医疗机构越近者对医疗服务的了解和利用更方便和更多一些,对社区护理的需求就相对高些。目前有无疾病(x6)是口腔卫生宣教、牙病护理指导、眼病预防宣教等社区护理需求的影响因素。家庭长期居住人数(x8)是社区紧急救护、儿童营养宣教、儿童常见病预防宣教、儿童生长发育监测等社区护理需求的影响因素,家庭长期居住人数越多者对此4项需求越高。分析原因:家庭中人数多,则需要卫生服务的人数就多,这可能会导致居民更希望社区护理服务的开展。自觉健康状况(x7)是老年慢性病社区护理需求的影响因素,自觉健康越差者对老年慢性病护理的需求越高。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职业、家庭人均月均收入者对各项需求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因此,社区护士应关注社区居民的健康需求及影响需求满足的因素:(1)掌握社区护理工作中疾病护理、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所需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2)注重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即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结合社区护士的实际工作需要和掌握知识与技能的情况而制定具体的培训内容。培训重点要从疾病护理向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扩展。(3)现阶段以老年慢性病人的需求为重点导向,逐渐向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等扩展。(4)增加社区紧急救护等社区护理服务项目。
【参考文献】
1 丁小萍,周 立,夏海鸥,等.护理本科教育增设《杜区卫生护理》课程的构想〔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2;19(1):35.
一、原则
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筹协调,整合资源,分类实施,分级管理。
二、目标
按照国家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三级平台、五级网络”建设要求,在省级、各地级以上市建立数据中心和应用平台,县级和预防接种单位配备工作站或计算机,运用信息化技术,构建覆盖全省适龄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实现预防接种信息数据自动整合、分离与共享。
三、任务
(一)每个儿童建立预防接种信息电子档案,实现预防接种档案电子化,实现接种单位预防接种工作计算机管理,建立基础数据库。
(二)建立分级管理的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数据库,系统地收集和评价接种完成情况,对接种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利用,建立监测预警机制,有效地督促各级预防接种管理工作。
(三)实现异地接种资料共享,加强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管理。
(四)建立可提供包括预约通知、预防接种信息和预防接种知识查询等多功能的服务平台。
四、系统功能
《*省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主要功能包括日常接种、统计分析、预约通知、查询、疫苗管理等内容,通过系统网络,共享儿童预防接种数据,实现“一地建卡,异地接种”,为儿童提供及时、方便的服务。
五、系统配置
(一)硬件配置。
*省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计划采用全省统一的基于互联网上的虚拟专网平台,实现省、市、县(区)和镇(街道)预防接种单位双向实时传输的网络系统。硬件配置标准见附表1、2、3。其中省、市配置标准已满足疾控系统今后其他信息化系统建设硬件的要求,将来根据发展需要增加模块即可。
(二)软件配置。
本系统的软件部分主要包括操作系统、应用系统(客户端软件和本地系统应用管理平台)和其他辅助工具软件,如防病毒软件等。
六、技术保障
(一)对已开发使用本地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的地区
按照国家的数据交换标准和要求改进现有系统,经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组织专家审核合格后,可与国家、省信息管理平台进行数据交换。
(二)未开发使用本地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的地区
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统筹协调,根据省统一标准进行系统建设。
七、职责分工
(一)卫生行政部门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省儿童预防接种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建设方案》。
市、县(区)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地数据中心或应用管理平台及辖区内系统建设工作的组织实施。
(二)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负责制定技术标准,协助软件开发,宣传信息系统、以及组织、指导、督促、评价和协调等工作。
2.负责对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建设进行技术指导和业务培训。
3.负责向各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放打印式儿童接种证及监制全省接种管理电子介质。
4.负责全省儿童预防接种数据的存储、管理及信息处理等工作。5.汇总、分析和处理全省儿童预防接种信息资料,向有关部门提供相应信息。
(三)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负责全市预防接种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宣传、动员等具体实施工作。
2.负责全市预防接种信息化系统建设的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和督导检查等工作。
3.负责接种证与接种管理电子介质的分发和使用管理。
4.负责全市儿童预防接种数据的存储、管理及信息处理,负责(或委托有关部门负责)市级儿童预防接种数据库的有关设备使用、保养等管理工作。
5.汇总、分析和处理全市儿童预防接种信息资料,向有关部门提供相应信息。
(四)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负责对辖区接种单位系统建设工作的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和督导检查工作。
2.负责接种证与接种管理电子介质的分发和使用管理,负责协调软件服务商的服务工作。
1.诊断治疗社区常见疾病
全科医生的重要责任是采取迅速、有效、正确、安全的措施及时为患者解决不同疾病的痛苦,其工作内容包括常见门诊。急诊以及意外伤害的抢救治疗等。全科医生在进行疾病治疗的同时,还应担负起对社区人群宣传疾病相关知识的责任,帮助人们改善生活习惯,并建立疾病相关预案,利用信息化技术建设社区疾病救治网络。
2.有效行驶医疗卫生资源
由本文调查可知,全科医生占社区医生总数的80.00%,因此全科医疗服务在社区服务网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根据患者所表现出的实际情况,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必要时可积极调动各其他医疗机构对患者进行共同治疗,从而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有利于增进医患关系,降低医患纠纷发生率。由于患者实际情况不同,经济情况各有差异,对医疗卫生资源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全科医生应从患者角度出发,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控制医疗成本,避免部分患者由于无法负担医疗费用无奈放弃治疗,影响患者治疗效果甚至威胁其生命安全。
3.影响家庭与人群卫生保健
全科医生由于自身工作性质,能够为家庭、个人提供持续性、综合性以及协调性的医疗保健服务。全科医生可根据患者的心理、生理以及社会角度对患者自身疾病进行合理有效的研究、诊断与治疗。由于近年来人们生活方式不断改变,慢性疾病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全科医生应积极建立本社区预防治疗各类慢性疾病的医疗网络,从而达到疾病预防、控制与处理的目的。
4.维护个体群众安危
全科医生在日常工作中,可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并根据患者家庭、心理、社会以及行为等多因素对其造成的各类影响,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为患者及其家庭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保健指导及心理卫生咨询。全科医生应重点维护社区中老人、孩子以及围产期孕妇等特殊人群的安危,重点监督儿童疫苗接种情况、孕妇孕检情况以及老年病防治等。加强对本社区内部确诊的精神病患者进行有效的家庭控制与管理,并可同时进行特殊职业康复工作。
5.为社区居民预防疾病提供帮助
全科医生可利用自身工作优势,有效宣传疾病预防知识,如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促使人们采取预防措施,定期接种相关疫苗,降低疾病发生率,保障人们身体健康。全科医生也可参与本社区卫生监督工作,将疾病预防工作深入每位社区居民生活中。由于自身工作因素,全科医生可了解部分患者实际身体情况,并与疾病预防相结合,提供科学的疾病预防方法,达到更为有效的疾病预防目的。
6.承担照顾医学的发展任务
关键词:肺结核;流行特征;红河县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肺部感染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早发现、早治疗是治疗肺结核基本原则,随着诊疗技术的进步发展,肺结核死亡率明显降低。红河县地处云南边陲,属热带季风气候,潮湿多雨,经济欠发达,医疗条件滞后,给肺结核防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次对红河县2009年~2012年肺结核流行特征进行分析,以期获得有价值的结论。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红河县统计局年鉴。
1.2方法 采用EXCEL等软件对所获数据进行处理,进行描述性分析。
2结果
限于资料完整性,仅获取县疾控中心结核病门诊进行检查痰涂片阳性资料,未统计至其它地区接受诊断治疗患者。由表1可知,2009~2012年,男性、女性肺结核痰涂片阳性例均持续增长,男性增长率高于女性,男性增长集中在0~14岁儿童,15~24岁增长率最低,女性增长集中在0~14岁儿童,其它年龄短增长速度较缓慢。
3讨论
该报告显示,红河县统计所得痰涂片阳性者增速显著,其中男性0~14岁儿童年增长率较高;男性0~14岁者,年增幅达到90.59%,女性0~14岁者,年增幅31.46%,远低于该年龄阶段男性,甚至低于男性平均增幅;15~24岁者增速最缓。
笔者认为致以上流行特征的原因有三:①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主动接受肺结核筛查者比例显著上升,是致痰涂片阳性例数上升的主要原因;②有关部门加大对重点人群宣传、筛查力度,红河县开展了多次结核病防治知识进校园活动,0~14岁儿童也是家长最关注的群体,儿童中有疑似症状者就医率显著上升;③15~24岁者,外出就学、就业者比重大,人口流动至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即使进行筛查也多至当地医院进行,未被纳入至红河县统计报告,故,痰涂片阳性例增速最缓[1]。
红河县肺结核流行主要问题:①环境与社会经济条件是根本性因素,红河县经济欠发达、医疗卫生条件不足,农业人口众多,危险源较多,气候湿热为传染病的流行提供了便利;②肺结核流行趋于年轻化,儿童罹患肺结核增速明显,儿童自我防护、保护意识差,接触危险源几率较高,潜在的感染患者较多;儿童在校相对集中,且静坐时间较长,交叉感染的几率较高[2]。
我国早已建立疾病预防与检验检疫制度,但各地开展水平参差不齐,红河县经济欠发达、地处边陲、地形复杂,交通极不便利、人口较分散,给肺结核的防治、数据统计工作带来了不便[3]。
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仅从疾控中心结核门诊获取调查数据,数据来源有限,代表性差,笔者认为该县肺结核防治存在以下几个问题:①统计工作滞后,数据资料来源较少,主要来源包括当地医疗机构数据,政策性筛查数据,疫情爆发时所获数据,统计对象覆盖面低;②工作开展严重依赖于地方与国家政策,且政策落实性差,红河县卫生医疗项目较多,其中部分属跨国合作,但政策落实不尽如人意[4];③防治观念落后,从资料来源来看,该县结核病防治主要依靠宣传,往往属政策性宣传,持续性差;④防治效率低,未能确立重点关注人群、分析结核病流行特征,结核病的流行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相关部门应抓住重点,科学开展防治工作,提升效率[4]。
综上所述:红河县肺结核防治流行现状不容乐观,存在大量潜在的感染患者,扩大宣传、提升居民关于肺结核的健康知识,有助于提升居民自我防护意识与主动接受筛查意识;相关部门,应积极收集信息,分析县域内肺结核流行特征,有针对性、有重点,科学的开展防治,提升效率。
参考文献:
[1]贺素典,郭继丰.142例肺结核患者诊断延迟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21-23.
[2]王芸,许琳.云南省2000、2010年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14,20(1):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