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范文第1篇

这一刻,距离新农合低水平起步试点的2003年,已过去近6年;距离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总目标、总原则提出的1999年,已过去约10年,这个投入无异于重磅“炸弹”,牵动着长期投入不足的基层医疗的每一根神经。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无论是国家用于支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48亿元专项投资,还是国家在卫生投入方面3年追加的8 500亿元中,将用于五项改革之一的基层医疗卫生的投入,都充分说明一个问题一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视是史无前例的。

“救活”一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由于我国卫生事业发展长期处在重城轻乡、重大轻小的格局中,致使基层医疗一直处于医疗卫生体系的薄弱环节,一些基层医疗机构甚至面临倒闭、被个人承包的危机。

辽宁省北镇市柳家乡卫生院就有过这样转危为安的经历:2008年底国家用于支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48亿元专项投资下拨后,卫生院如火如荼地兴建了十几间医疗用房,从个人手里收回经营权,并开始向省医学院校招聘人才。实际上自2002年以来,由于实行财政“断奶”的自收白支制度,在得不到财政拨款的情况下,全国各地不少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都由于经营难以维系,面临倒闭或被个人承包的局面。

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受到高度重视,政府加大了财政投入,这些曾被推向社会的乡镇卫生院将有望恢复原有的公益性,并进一步得到扶持。柳家乡卫生院长刘铭告诉记者,“在距离这里不远的高山镇卫生院,去年就已获得上百万元的医疗设备配置,得到类似‘输血’的基层医疗机构还有不少。”

“把具有公益性的卫生院承包出去,本身是不合理的,这也是导致基层医疗失去公益效力的主要原因,新医改体现了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一个价值取向,那就是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公益性是医改的基本点”,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李玲表示。

在这些乡镇卫生院“复苏”的背后,是即将随新医改启动而全面铺开的基层医疗建设。立足于健全基层医疗建设的新医改,明确将重点加强县级医院(含中医院)、乡镇卫生院、边远地区村卫生室和困难地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同时,《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3年规划的8500亿投入将重点倾向基层,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公立医院试点。卫生部近口还通报说,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将列为新增1000亿元中央投资的重要领域。

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成共识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政府财政投入有限,为了弥补拨款不足,同时提高医疗机构的积极性,更多更好的向社会提供服务,政府出台了医疗机构可以对药品进行加价的规定。但是这项出发点良好的政策在执行过程中渐渐变了味,成为“大处方”滋生的政策温床,并伴随出现“看病贵”。在这个民生问题的背后,是社会对医务人员信任度的下降,并最终让医生背上了骂名。

2009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一份来自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联系城市基线调查的数据显示,在基层医院,特别是农村的乡镇卫生院,药品收入比最高占到70%以上。

对此,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管理学院鲍勇教授给记者算了一笔详细的经济账。举例而言,一个年收入500万元的乡镇卫生院,如按药品收入占60%计算,那么药品的收入接近300万元。按政府允许的加价率15%来说,医疗机构药品纯收入约为45万元。这个数字意味着一家基层卫生医疗机构想要获得45万元的补贴,就必须卖出300万元的药品。

基层医疗面对的是平民百姓,职责是向其提供安全、可靠、便廉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现公益性。新医改中提出在基层医疗机构经济运行机制上实施“收支两条线”管理,全部收入上缴财政,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统收统支,将社区卫生机构从差额拨款单位变成全额拨款单位,割断了医院通过卖药开单提成获利的需求。

过去为什么会产生大处方?老百姓为什么抱怨看病贵?北京市丰台区右安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王小年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医院得到的财政拨款太少,收不抵支,只能通过卖药来赚钱求生存,收支两条线之后,医生还有什么必要去开大处方呢?”

毛群安指出,过去医务人员需要为了生计而拼命挣钱,而且其考核方式也决定了只有收费多才能拿得多。“收支两条线”实施后,将以干活的多少、服务质量的好坏来进行绩效考核,也就是由过去的负向激励机制改变为现有的正向激励机制。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是医改的重中之重,其经济运行机制在医疗改革中会先得到转化,并通过‘以药补医’机制的先行扭转,来体现公益性质。通过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补偿,弥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成本后,药品收入就可以不再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的补偿渠道。”江苏省卫生厅厅长郭兴华表示。

记者注意到,在2009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的诸多报告中,多次强调要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加上以上政策的出台、实施,我们有理由相信,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已经成为共识之举。

基层医疗卫生发展面临更多机遇

由于我国基层卫生事业发展长期滞后,使得前期政府的有限资金投入,往往被划拨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而用于医务人员教育培训的投入少之甚少。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联系城市基线调查数据显示,用于基层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占到总投入的80%以上,而用于医务人员教育培训的资金仅为5%。

上世纪九十年代下半叶至今,政府财政投入在全部医疗支出中所占比重仅为15%~18%,不到GDP的1%。财政部2007~2011年卫生支出估算见表1。而发达国家对公共医疗财政投入则约占GDP的8%。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郭清说,“在相对有限的医疗投入之下,这部分钱往往被用在基础设施也就是硬件建设上,因为对于这种投入的回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投入一旦盖了房子买了设备,就变成固定资产了,当然这也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发展的基础。”

从财政部2007~2011年卫生支出估算表中可以看出,2006~2008年卫生总投入不到6 500亿,《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3年规划追加8 500亿的投入巨额,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加大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的决心。郭清教授说,“根据国家在医疗卫生投入上逐年增长的趋势来看,基层医疗人才队伍建设将进入系统化的培训阶段。”

实际上,基层医疗人才队伍建设已经在“悄悄”展开。卫生部于2008年底,启动了基层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培训等多项计划,项目启动阶段(2009年1月)将完成全国师资培训;分省培训阶段(2009年2月~2010年11月)在全国31个省(区、市)62个城市分两个阶段开展普及培训工作;全国31个省(区、市)分别完成本辖区内600~1 000名(共计1.8万~3万名)基层医药卫生技术人员的省级培训。

毛群安指出,卫生工作方针是以农村为重点的,如果不能解决好农村的卫生问题、健康问题,就不能讲中国解决了基本的卫生问题和健康问题。因此,在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方面,卫生部近年来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范文第2篇

孙志刚是新医改的亲历者。他在担任安徽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期间,组织实施了安徽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孙志刚的主导下,仅在基本药物制度领域,安徽就引发了两场革命:一是推动基层综合改革,二是创新了基本药物招标采购。安徽打出的这套“组合拳”,通过以基本药物制度为抓手,推动基层综合改革,建立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形成了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基层医改“安徽模式”。

2010年底,孙志刚调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并担任国务院医改办主任。2011年,他的足迹遍及全国28个省市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每到一地,都要深入县、乡(镇)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基层医务人员、患者面对面交流,听取意见。

经过艰苦的“攻坚战”,中国医改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特别是基层医改取得了“四提高、一降低”的成效。

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超过13亿人,覆盖率达到95%,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政府补助标准从2010年每人每年120元提高到2011年的200元,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由50%左右提高到70%左右。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保障标准大幅提升。从2009年全国人均15元提高到2011年的25元。2009-2011年,中央财政共安排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395亿元。投入的标准城乡统一、逐年提高,实现质的飞跃。服务项目不断增多,受惠人群持续扩大。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明显提高,硬件设施得到显著改善,人员编制普遍增加、素质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效率明显提高,基层医务人员队伍结构优化,待遇增加,活力增强。基本药物价格明显下降,基层药品价格平均下降了30%左右,破除了基层医疗机构几十年“以药补医”历史。

这“四提高、一降低”使“看病难、看病贵”的痼疾已经从基层开始“消融”。

《财经国家周刊》:这一轮医改提出了“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你如何看待这一原则?

孙志刚:“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在推进医疗改革,但各国国情不同,改革的路子也千差万别,有完全可以照搬的模式。”孙志刚告诉《财经国家周刊》,我国最大的国情是,人口众多,发展很不平衡,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薄弱,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有得到较好的保障,这些就决定了我们只能根据中国的国情逐步趟出适合自身的改革路子。

出于上述考虑,新一轮医改提出了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强调从保基本起步,优先保障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医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等需求;从强基层入手,健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从建机制着眼,为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这体现了我国卫生事业改革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创新,符合国情、适应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规律,沿着这条道路探索下去,医改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财经国家周刊》: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数量多,全国有五万多家政府办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直接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在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医改三年来,在基层医疗投入和改革的总体情况怎样?在基层是如何构筑“底网”,又如何保证“底网”不破?

孙志刚:基层是近三年财政着力投入的重点,对基层医疗的投入,是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之举。经过三年的建设,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成,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软硬件”都得到明显加强,在国家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软肋”状况已初步改变,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和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不足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基层的“网底”功能开始显现,人民群众就医方便、可及程度得到明显改善。

这三年改革,是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投入最多、建设规模最大、条件改善最明显的时期。

在农村,三年来,中央投资430亿元,支持了2233所县级医院、6200多所中心乡镇卫生院、2.5万多所村卫生室的建设,投入160多亿元用于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设备购置,并且重点投向中西部地区和边远地区的农村。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健全,基本实现村村都有卫生室、乡乡都有卫生院、每个县都有达标县级医院的目标。在城市,中央投入41.5亿元,支持了238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可及性不断提高。

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是本次医改在全国层面推行的一项全新制度,对于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促进医疗卫生服务模式转变意义十分重大。

2011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全科医生制度框架和主要任务,要求到2012年每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制度实施以来,启动了全科医生培养基地建设专项规划,首批支持127个基地建设,安排3.6万多名基层机构在岗人员进行了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招收定向免费医学生1万多名,主要进行全科医学教育。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探索得到推广,目前已有41.5%的城市在辖区内推行社区全科医生团队服务和家庭签约医生服务。

根据基层医改的实际,国务院医改办公室会同卫生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清理化解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债务的意见》,及时下拨乡村医生和基层化债补助资金,既稳定了乡村医生队伍,筑牢了网底,也卸掉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的包袱,确保了综合改革平稳有序推进。

经过三年的强基固本,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模式也开始转变,开始从“重治轻防”向“预防为主、防治并重”转变,从提供专科服务为主转变到专科和全科诊疗并重,从与大医院无序竞争转变到分级诊疗、分工协作、有序就医,从坐堂行医转变到主动上门服务。为促进上述转变,政府在财政资金上给予充分保障,在人员编制上充实队伍特别是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得到明显加强,由原来每个机构1-2人增加到4-5人。许多村医有一半的时间从事公共卫生服务。服务模式的转变,将有效促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回归到应有的功能定位,推动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朝着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

《财经国家周刊》:有人担心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如果“只能输血,不能造血”,改革的成效将很难持续。因此,打破了原来“以药补医”的利益链条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新机制的建立情况如何?

孙志刚:新医改不仅仅是加大了投入,更主要的是建立一种长效机制,保障百姓基本医疗卫生公共产品的供给。同时始终注重把增加投入与建立机制、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以投入促改革,以投入换机制,而不是固化旧有机制的利益格局。

“以药补医”机制运行了几十年,错综复杂,根深蒂固,破除这个旧机制要选好突破口,设计科学的转换路径,使新旧机制实现平稳对接。

目前,基本药物在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使得基层医疗卫生部门不能靠卖药赚钱,一下切掉了以药补医的链条。切断这个利益链以后,乡镇卫生院若要想运行,必须进行综合改革,建立起新的运行机制,才能够使得基本药物制度落实。

2011年2月,副总理在全国医改会议上明确要求,要以基本药物制度建设为抓手,把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作为改革的主攻方向之一。2011年5月,国务院医改办会同卫生部召开加快推进基层医改动员大会,要求各地力争在同年9月底前完成改革任务,吹响了基层医改总攻的号角。

找到了突破口,改革迅速推进。2011年7月底,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在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覆盖;2011年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并主要建立了五大运行新机制。

公益性的管理体制,基本实现每个乡镇都有一所政府办的卫生院,政府在投入和监管方面的责任得到落实,医务人员编制比改革前增加了60多万。竞争性的用人机制,实施“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聘上岗、合同管理”的岗位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 的用人新机制。激励性的分配机制,建立了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以及居民满意度为核心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考核机制,提高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适当拉开收入差距,形成有激励、有约束的内部竞争机制。改革前后相比,基层医务人员人均工资水平普遍得到提高。规范性的药品采购机制,推出了招生产企业、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双信封制、集中支付、全程监控等六方面创新举措,规范药品招标采购秩序,大幅降低了基层药价。长效性的补偿机制,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收入明确为依靠财政投入和医疗服务收入两个渠道,保障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正常运转。

《财经国家周刊》:您认为,新机制的建立对整个医改有哪方面的影响?

孙志刚:经过三年的建设和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硬件和软件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功能定位发生很大变化,服务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重要的是,基层医改凝聚了共识、坚定了信心、锻炼了队伍。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级医疗卫生保健;卫生服务整合;公共卫生;基层卫生服务体系

卫生服务体系整合的实现首先体现在能否建立一个以初级卫生保健为基础的高效率的卫生体系,这个初级卫生保健体系的模式应该是:卫生服务提供行为应从过去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保障服务要全民覆盖和可及;要强调健康促进和预防;要以居民的健康需求为基础;要政府主导下建立制度化的区域卫生规划,多部门合作,使服务提供更加连续、公平、有效、高质量和更好地满足居民的健康期望。

1.初级卫生保健的内容与挑战

1.1初级卫生保健的内容

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四大方面”和“八项要素”。四大方面包括:①促进健康;②预防保健;③合理治疗;④社区康复。八项要素包括:①当前主要卫生问题及其预防和控制方法的健康教育;②增进必要的营养和供应充足的安全饮用水;③基本的环境卫生;④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⑤主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⑥地方病的预防与控制;⑦常见病和创伤的恰当处理;⑧基本药物的供应。

1.2中国初级卫生保健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挑战。

其一是初级卫生保健的范畴要随时间的推移,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卫生保健的要求愈来愈高,不仅要求有医有药,而且追求健康长寿。同时人类疾病谱正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慢性病(包括心血管病、癌症、糖尿病、肺部疾病、精神病等)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上升,据WHO估计,全世界60%的死亡是由慢性病造成的(不包括艾滋病),慢性病已经成为各国疾病负担和医疗成本的主要来源,如果防治不及,会给社会、家庭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慢病患者需要从不同的服务提供方那里接受长期、复杂的治疗,包括早期预防、疾病治疗和社会照顾等,分割的医疗服务体系难以及时预防疾病的发生,难以为患者提供连续、统一的医疗服务,而且会造成无效的、不安全的治疗和重复治疗,严重影响医疗质量和患者的健康,增加了医疗成本和患者的经济负担。

其二是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将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化。中国目前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保健与需求上升到重要位置。

其三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使环境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成为致病的重要原因,使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医疗、预防保健工作要从理论上、技术上、方式方法上适应这一发展变化的趋势,初级卫生保健势工作必具有新的内容与任务。

其四是中国目前的基本卫生保健保障制度只重视疾病发生后的治疗,而不是事先的预防。卫生服务提供中缺乏预防保健干预措施,预防、保健和疾病治疗之间相脱节,只管病人进了医院后的治疗,而不是从源头上减少病人进医院的次数。这种基本卫生保健制度服务模式不仅在宏观上不利于在宏观上改善人群的健康状况;而且在微观上会因忽视个体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服务的提供从而增加医疗费用的支出,给个人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影响制度发展的可持续性。若不及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转变服务提供的模式,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和医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医药负担将会日益加剧。

2.初级医疗卫生保健对卫生服务整合的意义

卫生服务整合是为了提供连续、无缝隙、统一的医疗卫生服务,是为构建整合型的高效有序的卫生服务体系,而这个体系包括各种初级卫生保健机构和医院,要提供多个层次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而初级卫生保健是卫生服务整合型体系的核心与基础,也就是说初级医疗卫生保健工作的制度建设的好坏是衡量卫生服务整合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卫生服务体系整合提供医疗、保健、预防、康复及其健康促进一体化的服务日益成为世界各国卫生改革的重点。美国、英国和加拿大等国家陆续提出构建整体化服务提供系统的构想,旨在通过这种整体化体系的变革提供整体卫生保健服务,实现卫生保健“安全、有效、有效率、及时、公平和以病人为中心”的宗旨。

3.初级卫生保健制度的建设的平台与实践形式

而初级卫生保健制度的建设,需要通过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城市社区卫生体系和农村生体系这些基层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中国实践中初级医疗卫生保健整合形式有:健康管理团队、全科医生团队、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等服务模式等均是对整合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探索。

4.初级卫生服务保健体系建设的重点

4.1促进医疗、保健、预防、康复及其健康一体化服务。

进行预防保健、门诊、住院、家庭康复之间的横向整合,使患者在不同阶段所接受的服务实现无缝衔接。促进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临床甚至社会服务等有机整合,尽快弥合医学学科间以及医学与相关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之间的裂痕,改变症状驱动式的医疗模式,坚持防治并重和立体健康理念,同时促进专科机构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提供,并在初级服务、专科服务乃至临床关怀机构之间建立无缝链接,使得患者在提供系统甚至家庭都能获得综合的服务,服务提供行为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健康为中心,保障服务全民覆盖和可及,强调健康促进和预防,形成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完整的、连续的保健服务链。

4.2构建有序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有序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是建立整合型卫生服务的基石。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需要协同推进医疗保险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将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基本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围,适当降低参保人员社区就医自付比例等措施,引导参保人员利用社区医疗服务。既方便了参保人员就医购药,减轻了参保人员费用负担,也促进了医疗机构的公平竞争和社区卫生服务事业的发展。完善基本医疗保险门诊就医与支付管理,建立参保人员利用社区服务的激励机制。实现双向转诊制度与医疗保险支付体系的真正对接。关于门诊大病,建议对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慢性病推行疾病管理,采取医疗保险经办机构与大医院和社区签订联合医疗服务协议的方式,对转诊程序和费用支付衔接办法进行明确约定。关于普通门诊,探索地区可借鉴英国经验,对参保人员试行社区卫生服务守门人制度。推行医疗保险费用支付绩效考核。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医疗保险支付审核、监督办法与指标,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按绩效付费,强化医疗服务绩效考核,用经济杠杆推进社区卫生服务效率的提高。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范文第4篇

一、上半年社会事业发展改革情况

(一)教育优先发展取得新进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了今后1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和目标任务。巩固提高义务教育的各项政策举措按时到位,截至6月底,中央财政已下达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政策性转移支付资金约340亿元;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实施范围覆盖义务教育阶段绝大多数学校;农村“普九”债务化解全面推进;义务教育阶段近80%的随迁子女实现在公办学校就读。中央加大对重点地区校舍安全工程支持力度,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建设得到加强,寄宿学校条件继续改善。职业教育加快发展,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改革措施及免学费政策正在落实。由于普通高考报名人数比上年减少65万(总数957万),预计全国高考录取率将由去年的62%上升至69%。

(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参保人数扩大到4.1亿人,重点向灵活就业人员覆盖;补助标准得到提高,各级财政逐步落实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每人每年120元补助标准;通过扩大门诊统筹、跨地区结算等,医保服务不断改进。农村儿童重大疾病纳入医保范围开展试点。基本药物制度在全国30%以上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础上继续推进,基本药物价格较制度实施前平均下降30%左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同步推进。以县医院和中心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继续实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在16个国家联系城市逐步启动,各省(区、市)也自主选择1―2个市开展试点。

(三)文化事业和产业繁荣发展

以基层为重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广播电视村村通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进展顺利,西新工程加快推进。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不断推进,文化部直属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实施顺利。三网融合相关工作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动漫产业、网络游戏快速发展,演出市场持续火爆,前五个月的全国广播电视实际业务收入676.25亿元,同比增加33.39%。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多语种国际频道海外落地,国内媒体以投资并购等方式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上半年影视产品和服务出口额近5000万美元。

(四)促进旅游发展的政策效应逐步释放

上半年旅游经济运行总体良好,增长动力比较充足,旅游消费保持旺盛,旅游市场加快增长,企业经营效益明显好转。国内旅游人数10.97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6055亿元,同比增长8.6%和20.6%;旅游入境人数6550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15亿美元,同比增长5.5%和14.5%;旅游总收入7500亿元,增幅达19%。据有关机构监测,第一和第二季度旅游产业景气指数处于“较为景气”水平。

(五)玉树等灾区应急救援和社会事业恢复重建有序开展

青海玉树地震发生后,医疗救治、卫生防疫、高原病防控和心理援助等工作迅速跟进,确保了灾区无大疫情和社会稳定,中小学复学复课和高考顺利进行,学校、医院等社会事业设施重建改造快速启动。

二、社会事业建设发展情况

在教育方面,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中西部农村初中改造工程、中西部地区特殊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新疆“双语”幼儿园建设加快推进。“211工程”三期建设全面实施,“985工程”二期建设完成验收。

在医疗卫生方面,以基层为重点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安排中央投资230多亿元,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和重点中医院建设。

在文化方面,安排中央投资29.28亿元,稳步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国家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保护、抢救性文物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农村电影放映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国家博物馆、国家数字图书馆、国家话剧院剧场工程等国家重点文化设施建设项目进展顺利。

此外,前四批扩大内需社会事业中央投资项目的总体建设进展顺利,大部分项目形象进度明显,不少项目已建成并发挥效益;截至6月底,已开工建设49505个项目,其中36213个项目完工,开工率和完工率分别达到96.57%和70.64%。

三、下半年社会事业发展工作总体要求

下半年社会事业发展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加大宏观调控统筹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力度,坚持把发展社会事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增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着力点,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做好社会事业“十二五”规划编制,进一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增强基层社区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健全民生保障体制机制,提高社会事业发展绩效和服务经济能力,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协调发展。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要把握好以下工作重点:以统筹推进医改、教改等重大改革为契机,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和制度建设,加快以基层为重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着力稳定落实重大民生政策,加大新增投入和公共资源倾斜支持力度,重点解决群众最关心最需要的迫切问题,务求实效。积极发展社会服务产业,健全改革创新的体制机制,增强发展活力动力,促进形成消费热点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四、政策建议

(一)积极稳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实效

围绕2010年医改工作任务,切实提高执行力。一是巩固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落实政府补助标准,加强重大疾病救助,80%的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统筹地区实现医疗费用即时结算。二是在不少于60%的政府办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加快完善招投标采购机制和补偿机制,推进绩效工资改革,调动基层积极性。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继续实施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巩固和完善三级医院与县级医院长期对口协作关系;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在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落实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继续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五是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按照上下联动、内增活力、外加压力的要求,加快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健全有激励有约束的内部运行机制,建立多元办医的市场竞争机制。同时,继续加强全国重点传染病的监测与防治。推进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建设,实现70%区县建立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网络、60%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获得有效治疗管理的目标。

(二)全面启动实施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

一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有关标准,扩大中西部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覆盖面,使今年受益的寄宿生增加108万人;对以公办学校为主接收随迁子女入学的地区,适度加大奖励性转移支付力度;抓紧制订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相关规划。二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培训,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切实解决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特别是高级技工短缺问题,为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人力资本支撑。三是着力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加大力度推进毕业生自主创业、应征入伍、增招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项目吸纳毕业生、服务外包企业吸纳毕业生、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完善就业信息服务。落实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相关政策措施。

(三)加快文化事业建设

加强以基层为重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西新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等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加强国家自然文化遗产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抢救性文物保护工作,启动相关领域“十二五”时期专项规划编制。推动建立基层公共文化机构运行保障机制。深入推进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确保今年已确定的172家试点院团完成转企改制任务。研究制定广播电视领域基本公共服务标准、范围和水平。加强重点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继续推进文化“走出去”。

(四)加强社会事业投资项目实施管理

一要明确时间进度,及时完成各项前期工作并下达投资,抓紧组织实施。二是有关部门要按照分工,加强督促管理,全力抓好监督检查工作。三要按计划落实好配套投资,既要避免地方盲目扩大负债,也要防止把投资缺口转嫁到基层和群众身上。四是对建设用地不落实、前期工作明显滞后、不按照项目建设程序和制度办事以及审计、稽查发现严重问题的,要采取调整投资和项目计划、区域限批、新增投资核减等措施。五要落实项目实施进展月报制度,加强数据情况分析和实地调研,及时提出实施情况报告并采取适当方式通告各地,强化督导效果。

(五)推动社会服务产业加快发展

推进实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适时出台细化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落实好旅游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加快海南等地的旅游综合改革,抓紧研究促进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切实做好红色旅游二期规划的编制工作。规范在职教育和培训。积极发展养老服务业。落实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范文第5篇

(一)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影响

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等。建立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目的在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目标 ,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目前,新医改的目标就是要让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覆盖全部人口,确保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

(二)基本药物制度的影响

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是为了确保基本药物的采购、配送合理的使用。对医疗卫生机构,就是要通过规范诊断治疗的程序使得基本药物能够成为治疗当中最重要的手段。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行,对于城市公立医院造成的主要影响有:一是切断了药品收入利润渠道 ,医疗收支平衡的压力增大;二是常见病、多发病中主要依赖药物治疗疾病的市场优势逐步丧失,会造成部分资源闲置;三是对政府的依赖加大,医疗机构利润的降低,增大了医院对政府投入的依赖 ,医院应对市场的灵活性降低。

(三)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的影响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的内容主要包括:(1)在农村,强化县乡村三级的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2)在城市要特别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和服务站的建设。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核心在于调整医疗卫生资源结构,通过体制和机制的创新,让医疗卫生服务更加贴近服务对象,切实解决“看病难”问题。

二、医院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目前国有医院在我国医疗服务市场中占主导地位,仍然是医疗服务提供的主体力量。其主要特点是享受同级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补助和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等国家宏观政策的扶助与扶持;基础设施建设、医疗设备配置与就医环境相对较好,一般都是当地医疗、科研、预防和保健中心;是国家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定点医疗机构;集聚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其人才数量及质量是其他医院所不可比拟的;在社会上有着较高的知名度,其无形资产具有很大的价值。大型公立医院在当地一般具备品牌优势和人才优势。所谓医院品牌就是在医院文化环境下,通过医疗服务、经营管理与就医者忠诚等要素在社会形成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二)劣势分析

长期以来,医疗卫生行业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公立医院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明显表现出产权制度不清晰,国家与医院职工责权不明确;医院管理体制僵化,医院只是执行政府行政部门的指令,政府行政部门对医院干预过多,国家要求卫生实行全行业管理有一定难度;医院的自不落实,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进展缓慢,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职工的积极性不高;随着人才争夺战的白热化,存在人才外流的风险;医院行政部门和后勤保障部门机构及人员庞大,医院的运行成本很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医院的改革与发展。

(三)市场机会分析

国有公立医院可以通过加强技术、质量、服务管理内涵建设,充分利用病源广泛这一有利条件,积极开展适宜新技术和服务项目,提高了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国家有关的政策明确规定,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可以提供少量的非基本医疗服务,事实上也为国有医院进一步拓展市场提供了机会。如现在许多国有医院开展的特优服务就是医院充分利用设备优势、专家优势、就医条件优势为经济条件较好的病人提供的特殊服务 ,受到了特定人群的欢迎。

(四)市场威胁分析

医疗市场份额有限,不同类型的医院都将面对竞争对手,必须时刻保持抢占市场份额的意识和行动,否则不能保证医院的发展,甚至连生存也将受到威胁。当前是医院全面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将更加深入人心,每一家医院都会受到人才流失的威胁,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将成为医院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由于人们文化素质提高、法律意识增强 ,就医者将会对医院的技术和服务提出更高的要求,医院和医务人员的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医院必须启用一定的人员和精力来处理就医者的不满 ,医院必须谨慎对待并妥善处理。另外,外资医院和民营医院异军突起,使公立医院在市场竞争方面的丧失一部分主动权。

三、 医院应对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对策

(一)实施网络化经营战略

公立医院可以充分利用医院是区域内技术、人才、教学和科研中心的优势条件,适时、适机地组建医疗集团,采取多种方式与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合作,建立以自身医院为核心的,以周边医疗卫生机构为节点 ,以技术、人才、市场和资源为纽带,成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技术、人才和科研教学支持中心,专注于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想做做不好、想做不能做的项目加速发展。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公立医院发挥现有的人才优势、设备优势、管理优势、培训优势,向基层医院输送专业人才、管理人才,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手段,构建优秀的医院文化。新医改方案要求每所城市三级医院要与 3所左右县级医院,包括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 建立长期对口协作关系,负责基层医院的培训工作,帮助基层医院提高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水平,对于基层医院解决不了的疑难病症,及时转上级医院治疗,这样下级医院不盲目截流,上级医院不大小通吃,每家医院各有特色,优势都可以发挥到最大,避免同质化,从而有效保证每一个节点都能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让老百姓得到实惠,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成本核算和控制,降低成本

公立医院医院要提高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成本核算和控制,降低成本。在保证医疗优质服务的前提下,无论收入是增加还是减少,开源节流,控制并减少成本是公立医院经营之上策。新医改取消了药品加成 ,改“以药养医”为“以技养医”,国家对公立医院通过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服务收费标准、增加政府投入等几个渠道来补偿,这样会导致医院药品收入下降,这对于医药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冲击。

(三)注重人才引进和培养,提高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