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西方文化概论知识点

西方文化概论知识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西方文化概论知识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西方文化概论知识点

西方文化概论知识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英语教学 文化导入 跨文化交际

一、引言

英语在我国是作为外语教学的,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多年来也一直是引进接受国外的外语教学法。具体来讲,在我国传统的外语教学过程中,主要还是采用语法―翻译法,这种教学法是典型的教师“一言堂”,课堂上老师主要就是向学生讲解灌输语言知识点,把课文逐字逐句地翻译成中文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学生就只能被动地记笔记、背笔记,机械记忆和练习语法知识,等等。这种语法―翻译教学法在应对我国应试教育体制下的各种考试时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但是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极为不利。学了多年英语的中国学生在用英语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交流时却困难重重,之所以会造成这种局面,是由于在我国长期的英语教学实践中忽视了英语文化知识的导入学习,从而导致了学生不能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倡导实施,对外语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传统的纯英语知识点的讲解传授已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知识的导入显得尤为重要。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何谓文化?广义上讲,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狭义上讲,文化是人类文化价值观念所构成的知识体系。何谓语言?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和人类思维交际的工具,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底座,语言承载和传承文化,文化影响和制约语言,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任何割裂语言与文化二者关系的学习活动都难以取得理想效果。胡文仲先生曾说:“只注意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2]要学好一门语言,就必须学习语言所赖以存在的文化。

三、文化导入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1.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底座。

语言与文化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决定了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知识的必要性,缺乏文化导入的语言教学课是干瘪的、缺乏内涵的,某种意义上来讲甚至是失败的。王佐良先生曾说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3]因此,在我国当前大力倡导实施素质教育的环境下,要想培养出高质量的英语人才,在实际英语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注重英语国家文化知识的教学,英语语言教学与英语文化教学二者应该齐头并进,不可偏废其一。

2.文化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语言与文化都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特色,特别是风俗礼仪和饮食习惯等方面,各民族文化各有特色。语言课堂上对异域文化的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本族文化与外族文化的对比比较,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同时也学着以海纳百川的正确姿态接受优秀的外族文化,从而真正意义上了解、融入一个民族,这才是学生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

3.文化导入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然要求。

语言是交际工具,学习外语的目的在于运用外语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但是如果只懂得外语符号系统,而对其文化不了解,是难以进行有效跨文化交际的。学了多年英语的中国学生往往在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交流时,总是喜欢使用教科书上的那一套:What’s your name?Where are you from?How old are you?常使英美人感到尴尬,这是由于中国学生不懂得年龄问题在英语文化中属于个人隐私,在交流中应该避免提到这类问题。更让西方人大跌眼镜的是中西两种文化下的圣诞节,在西方圣诞节是基督徒庆祝耶稣基督诞生的重大节日,平安夜通常是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平静而温馨地度过;而在中国,圣诞节变成了狂欢节,这让西方人啼笑皆非,觉得难以理解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因此,只有充分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才能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四、文化导入的原则

1.适度原则。

文化,包括风俗礼仪、饮食习惯、思维方式、社会历史等。文化既丰富又复杂,教师不可能在短暂的课堂时间里把文化知识全都传授给学生,文化本身又是动态发展的,需要人们不断地学习了解,因此课堂上教师的文化导入是有限的,主要还是靠学生自己去学习掌握。教师在课堂上导入的文化应该与课程内容相关,更多的文化知识应该要求学生课后去学习,换言之,教师要处理好一个度的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完成教学内容。

2.实用原则。

文化教学应该与学生的课程内容和日常生活等密切相关,这样学生才不会觉得文化知识枯燥空洞,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文化的兴趣,增强学习文化的积极性。适用原则的另一体现在于,在文化导入时应该考虑到学生未来的职业选择,进行有针对性的文化教学,这样学习效果会更好,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3.客观原则。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化各不相同,文化的多元性造就文化的繁荣。在不同文化间相互借鉴吸收时,应坚持客观原则,客观公正地对待本族文化和外族文化,不能出于民族主义情绪而有意贬低甚至排斥外族文化。每种文化都是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沉淀下来的,每种文化也都有其精华和糟粕,学习外族文化既不能自卑又不能全盘接受,正确的态度应该是辩证地看待处理。具体来讲,在文化导入过程中师生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用外族文化的长处来弥补本族文化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发展繁荣本族文化。

4.阶段原则。

文化学习也遵循普遍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现象到本质,简言之循序渐进。文化内容丰富而又复杂,教师在文化导入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领悟能力来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循序渐进地推进,这样学生才易于形成相对系统的文化知识,否则会比较凌乱。

五、文化导入的方法

1.课堂导入。

课堂是中国学生系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因此教师要善于利于课堂环境进行文化教学。特别是教师在讲解教材上的阅读部分时,应该针对影响学生理解的涉及文化背景知识的部分进行详细的讲解。这种结合教材进行文化教学的方法一方面可以使纯语法分析讲解的课堂更加生动,另一方面学生学习效率也会更高。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适时组织学生观看一些反映西方文化的影片,通过视听多种刺激,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西方文化。

2.课外阅读。

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鼓励阅读一些英美文学原著,因为文学作品最能体现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底蕴,透过文学作品字里行间,学生能够更深切、更真实地体会感受外族文化,通过比较而对本族文化有更深刻的认识。

3.开设专门的文化课程。

在课程设置时,也可以开设专门的文化课程给学生系统地讲解西方文化知识,如西方文化入门、中西文化对比等课程。

4.举办文化相关活动或者讲座。

可以邀请专家学者或者留学归国人员给学生开办关于西方文化的专题讲座,也可以定期举办一些文化节活动,如英语节等,让学生广泛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学习感受西方文化的魅力。

六、结语

语言与文化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应该齐头并进,不可偏废其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跨文化交际日益增多,对我国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认识到文化教学在整个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妥善处理好二者关系,才能真正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西方文化概论知识点范文第2篇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在全球文化产业大发展背景下成立的一个新专业,简称文管,属于管理学类和艺术学类专业,设立于2004年。吴漫2012在研究了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后得出结论:许多高校制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旨在培养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及文化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宽阔的文化视野和现代管理意识,熟悉文化法规及政策,具备较强规划、决策、组织、策划、创意以及沟通表达能力,具备较强社会调研和信息处理能力,能够在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及文化事业单位从事文化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与策划、文化贸易与交流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2]通过市场调研分析得出,适合高职高专层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主要岗位群为:文化市场营销员、文化活动策划人和文化产品宣传和推广人员;相关就业岗位:旅游活动的策划与管理人员;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设计、工艺品展销或卖场设计、地方特色文化产品策划传播工作服务人员等。

2.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设置

从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就业岗位特点,同时根据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遇到的文化折扣问题较为严重,可以看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除了要有较强的现代管理意识,更需具备广阔的文化视野及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才能合理设计文化产品及文化创新,这样在文化出口过程中无论是从语言方面还是服务方面,让文化产品被输入国家的受众群体所理解和接受。因此,该专业人才应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敏感性、跨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宣传及管理能力。下面本文将从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两大方面进行解读。

2.1课程定位

跨文化交际课程是一门理论+实践的综合性课程,旨在通过对跨文化基本理论,东西文化差异的系统讲解,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由于文化文化差异而带来种种问题的灵活性,从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该课程前导课程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综合能力平台中语言课程类里的大学英语课程,同过大学英语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具备英语听、说、读、写、译五大基本技能;学科基础平台中的专业基础课程里的民俗概论、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通过这些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常识,为该课程开设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同过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分析辨别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跨文化管理能力等,为后续课程即专业能力平台中的文化经营与管理、文化投资与贸易,文化创意与策划等打下良好的思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基础。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课程应分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中专业基础模块中的课程,即为该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2.2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根据该专业职业岗位能力需要以及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定位,建议在高一虹2008年提出的“提高学习者跨文化意识与自我反思能力”的课程宗旨下[3],突出该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同时采用学以致用,突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育理念,教学中转变学生与教师的地位,切实做到学生为教学过程中的主题,鼓励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培养。著名跨文化交际学者Gudykunst曾指出,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认知能力(cognitivecomponent)、情感能力(affectivecomponent)和行为能力(behavioralcomponent)[4]。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框架下,对该课程进行合理设计,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

2.3开课时间与课时分配鉴于学习该课程前需要语言课程和相关文化课程的学习,同时根据高职院校开设的总学年,一般为3年制(2.5学年+0.5学年实习;或者是2学年+1学年实习),建议该课程在大二开设。这样,在大一一年时间内,在大学综合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学到相关的语言常识和技能,同时也会学习到有关跨文化交际的一些知识点。另外在大一期间,文化基础类课程也会开设,在这些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中西方文化、民俗等文化常识,对东西方文化差异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经过大一一年在语言与文化常识和技能的学习,在大二开设该课程,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接受。为大三进入实习期想快速融入社会,融入实习单位文化氛围的学生们,做好了跨文化交际心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铺垫。在课时上,根据现有适用与高职层面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教材内容,同时根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中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沟通能力,建议该课程的学时为32学时。即开设一学期,这样在避免和其它文化类课程内容重复的同时,又能系统完整地学习跨文化交际相关理论和技能。

3.教学内容

以往跨文化交际教学内容研究主要是针对外语类专业学生,对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应遵循该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主要工作岗位任务和工作流程为依据,同时根据跨文化交际过程规律以及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点来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笔者建议,教学内容可以分为知识、情感、能力三大板块。

3.1知识教学内容

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国际化视野。老师需要讲解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重点讲解词汇中的文化内涵差异,,这样学生在做文化产品对外宣传营销时,对于文化产品品牌翻译,以及标签设计,使用说明翻译等,可以在保留中国文化特色的同时,还可以让目的语国家的受众群体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接纳,避免由于文化内涵差异和文化禁忌所带来的宣传营销上的失败。

3.2情感教学内容

学习东西文化在世界观、价值观的差异,文化认同、文化多样性等方面的理论常识,培养学生文化差异敏感性,文化相对意识,在承认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建立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文化自信心的同时,克服民族中心主义,文化定势与偏见。这样学生在做文化对外传播方面工作时候,尤其是在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对外发行时,尽量避免由于东西方世界观,价值观的差异给作品在电影在跨国传播的过程中会因进口市场的观赏者难以认同影片中传递的异国文化内容(如生活方式、价值观、历史、制度、神话、物理环境等)而造成影片价值的折损,即电影跨国贸易中普遍存在的文化折扣现象。

3.3能力教学内容

西方文化概论知识点范文第3篇

摘 要:由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自主阅读英文报刊的实践较传统报刊阅读课程有较大不同,自主阅读也不等于放任阅读,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变革,厘清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并根据教学经验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找出对策。文章分别在注重学生阅读反馈、结合英文报刊的特点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引导学生积累文化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提高教师自身媒介素养及水平等方面提出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文报刊自主阅读的策略,以供教师参考。

关键词:自主阅读;原版英文报刊;注意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5-0044-02

一、大学生英文报刊阅读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许多高校相继开设了英语报刊选读类课程,主要对象是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随之而来的是数十种英语报刊选读类书籍。对于这类教材,学生由于学校要求也会去学,但时间久了不免产生抵触心理。

令人欣喜的是,如今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开始尝试让学生进行自主报刊阅读: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或略高于自己水平的英文文章自行阅读。事实证明,该举措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者运用英语这一工具了解世界、接触世界的积极性,帮助学生从根本上改变对英语课外阅读的看法,增强他们的英语实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同时对于教师而言,也能促进他们改进课内教学的模式和内容,最终形成英语教学中教学相长的局面。

但是自主阅读也不等于放任阅读。为了避免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的盲目性,提高其自主阅读的有效性,教师的引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大学生英文报刊自主阅读的策略

(一)注重大学生自主阅读的效果反馈

学习要自主,效果要及时反馈。针对学生的英文报刊自主阅读,教师需要设计简单易行的自主阅读学习单,引导学生归纳所读篇章的大意、个人的关注点、感想等。自主阅读学习单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原文(打印版)及出处

(2)文章大意

(3)用一个形容词来描述该文章

(4)本文最打动你的地方是什么

(5)你最同意作者说的哪一点

(6)文中有你不同意的观点吗

(7)读后感

(8)文化点滴

(9)学到的新词、短语和习语

另外,教师应定期随机抽取学生若干名脱稿全英自主阅读汇报,内容即自主阅读学习单中的重点,学生也可借此机会将自己阅读的好文章推荐给其他学生。

课后,教师收集所有学生的自主阅读学习单进行评阅并及时反馈,反馈时仍可根据评阅结果挑选阅读效果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另外,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也应对其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逐步建立起阅读者的自信心。总之,在给予反馈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建立积极正面的情感态度,激发他们对学习英语这门语言、英语国家的文化、世界文化的内在渴求,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然后持续、自觉地阅读。

(二)结合英文报刊的特点指导学生进行阅读

新闻报道不同于一般的书面英语,它有着自身的特点,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文体。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时应该让他们熟悉新闻报道的结构和特点,以便在日后的阅读过程中能够尽可能准确、快速地获取信息。鉴于篇幅关系,现主要结合英文报刊新闻的相对固定的模式和布局来提出各部分应注意的问题,它们依次是:标题、导语、正文。

1.读标题。标题是新闻报道的简要概括,也是全篇的精华,为了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吸引读者,它往往会以短小、新颖、醒目的形式出现。对刚刚接触英文报刊的学习者来说,首先碰到的问题是:不少标题虽然不长,可就是看不懂,左看右看也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这是因为他们不太了解英文标题的一些语言特点:首先,标题会省略某些语法功能的虚词;其次,标题的时态有其特定的习惯用法。比如,在不发生歧义的情况下,冠词、系动词、连词、代词、引导词往往被省略;现在分词表示事件正在进行;过去分词表示被动语态;动词不定式通常表述未来行为。另外,需要补充的是,英文报刊标题在时态上经常采用一般现在时表示过去发生的事情,以增强新鲜感和现实性。这样可以从形式上给人以“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感觉[1]。

2.读导语。导语位于新闻报道的最前端,是整篇新闻的大致概括,较标题能够传递出更多的信息点。它一般包含新闻报道的六大要素:何事(what)、何人(who)、何时(when)、何处(where)、何因(why)、如何发生(how)。通过这六大要素读者便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握最精华、最有用的信息,从而对整个事件轮廓有个大概的了解。对于现代读者来说,若要短时间内了解一天内的大事,就可以先读导语,这样不仅能够迅速扩大信息量,也能提高阅读效率。

3.读正文。初读英文报刊的新闻报道,学生往往会感觉文章很长,不能坚持读下去。此时教师应提醒学生纠正不良阅读习惯,把握基本阅读技巧:首先,养成默读文章的习惯,这对短时间然袢∽疃嘈畔⒓为有利;其次,按意群阅读,也就是摈弃逐字逐句理解而按照意思和句子结构来进行阅读,这样不仅能提高阅读速度,还能准确把握信息点;最后,无中介语阅读,即在阅读过程中不要一边翻译一边阅读,只要句意能直接入脑,大脑能直接做出反应即可,没有必要翻译成母语,当然达到这一点不仅需要阅读者有意识地改进,也需要大量地进行阅读。

另外,在英文报刊的报道中往往会出现紧跟时代的新鲜词汇,它们不仅新颖活泼,实用性也强,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应提醒他们注意积累这些词以提高报刊阅读的能力。需要强调的是,对于较多的生词,学生也没必要逐一查阅字典,可以根据上下文猜词或只查那些频繁出现、影响阅读理解的词。

(三)引导学生积累文化知识

2007年,教育部印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2]。在此要求的指导下,高校英语教学界经过多次研讨与论证,基本明确了将通识教育作为大学英语教学内容改革的一大方向[3]。其中的通识教育,是指不同领域的知识的整合与汇通[4]。

新闻报刊中往往含有丰富的背景知识,对新闻的正确理解也必须建立在掌握背景知识的基础之上。背景知识大致分为典故、人物、事件、借喻词、缩略词等五大类。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英文报刊阅读的初期,要尽可能帮助他们挖掘出外国文化背景知识,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帮助学生排除文化障碍。待学生探索文化背景的意识树立之后,教师可逐渐放手让学生独立发现文化知识点滴。

丰富背景知识积累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教师应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勤查字典,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只有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丰富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知识,才能有效提高英文报刊阅读的效率,达到熟悉时事和提高英语能力的双重目的[5]。

(四)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阅读

开创了批评话语分析(CDA)并将其应用到新闻话语分析中的Fowler指出[6],语言并不是中立的,语言选择的任何形式都隐藏着意识形态含义。Eggins也认为[7],新闻记者选择构建反映事实的方式也会折射出他们的意识形态立场和他们对相关事件和人物的看法。也就是说,无论新闻报道者如何声称内容的真实性和立场的公正性,他们在写作中总无法避免感彩和价值判断以及他们背后鲜明的国家立场和深厚的文化背景。另外,大多数大学生在进行英文报刊自主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往往不能辨别媒体话语所隐含的意图和观点,极容易受媒体的价值判断左右。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外报外刊之前一定要了解西方报刊意识形态在篇章、句式、用词、修辞和图片等各个层面的表现形式[8];教师在观察学生反馈时,要适时引导他们看清事件的本质,鼓励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在此过程中培养他们对英文报刊信息的认知、理解、选择、质疑、评估和思辨能力。

(五)提高教师自身媒介素养及水平

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将媒介素养定义为:人们对媒介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与生产能力以及思辨和反应能力[9]。媒介素养教育“就是针对多种媒介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法,是指导人们正确选择、正确理解、合理评价大众传播信息,并能成为有创新性的传播者的教育”,它的目的是“培养人们批判性地接受媒介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利用媒介为社会服务的能力等”。

在学生进行自主报刊阅读的实践中,学生课下自主阅读是主体,教师课上指导是辅助,教师是课堂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尽管如此,教师的职责并没有减轻,相反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教师自身来讲,一方面,他们需要博览群书,知晓各个媒介形式的特点、性质、功能以及媒介信息的制作过程;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把握接触各类媒介的尺度,提高自身对含有价值判断信息的评估和辨别能力。更重要的是,由于角色的双重性,教师还肩负着提高媒介素养教育的水平的重任。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手机充斥着各N良莠不齐的信息,教师需要积极调动策略,引导学生能够分辨不同的媒介信息,帮助他们批判地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化解其感受到的语言和文化冲突,同时还要指导学生有选择地利用媒介获取信息、合理地信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批判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其英语综合素质和媒介素养。

三、结语

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原版英文报刊的实践较传统报刊阅读课程有较大不同:一是教学对象的不同,前者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后者为英语专业的学生;二是阅读方式的不同,前者是学生自主阅读,后者是基于教材的阅读。有鉴于此,教师一定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变革,要尽可能充分地设计好学生自主阅读指导计划,根据教学经验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找出对策,同时还要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水平。只有如此,针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原版英文报刊的实践才不会流于形式,才能从根本上激发并保持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和培养他们创新、批判的思维。

参考文献:

[1]陈咏梅.英文报纸阅读的技巧和策略[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1

[3]殷和素,严启刚.浅谈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和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关系――兼论新一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发展方向[J].外语电化教学,2011,(1).

[4]陈坚林,顾世民.试论大学英语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外语电化教学,2011,(1).

[5]罗瑜珍,邱冬娘.商务英文报刊的阅读技巧[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6]Fowler,R.Language in the News:Discourse andIdeology in the Press[M].London:Routledge,1991b:4.

[7]Eggins,S.An Introduction to Systemic FunctionalLinguistics[M].London:Continuum InternationalPublishing Group,2004:12.

[8]端木义万,王慧玉,张琳.高校英语报刊课程教师素质抽样调查[J].外语研究,2012,(1).

[9]张开.媒介素养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94.

收稿日期:2016-08-27

西方文化概论知识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大专 非英语专业 英语阅读课 效率

英语阅读课是非英语专业大专生英语教学课程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课程。通过这门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掌握英语阅读中的基本知识,为学生今后的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在英语教学实践中,英语大专英语阅读课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首先,大专学生不重视诸如英语这样的公共科目的学习,认为学好专业课能有一技之长有利于今后的就业。其次,大专生的英语基础知识不牢固,加上学习生活中很少能用到英语,他们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更谈不上喜欢英语阅读。因此,在有限时间的英语阅读课堂上,巩固大专生的英语知识基础,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学能力日趋重要。要完成上述的教学任务,需要结合大专生英语阅读课的动机,运用文化比较的手段,从而提高英语阅读课的效率。

一、大专生在英语阅读课堂上的动机

英语作为公共必修科目之一,无论喜欢与否,是大专生在完成学业过程中所要积累学分的科目。大专生在英语阅读课堂上表现多样,但其动机不外乎归结为两种: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大专生的内在动机,在英语阅读课堂上一般表现为对英语语言学习本身感兴趣,渴望了解英语国家的各种文化,并希望自己能成为其中的一员。外在动机,大专生在英语阅读课堂上一般表现为完成学业而应付布置的任务,通过四、六级考试即可,对学习英语并无热情。[1]而后者在实际教学中占大多数。

一般说来,如果从一开始非英语专业的大专生都没有选择英语专业就读,则说明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并不是出自内在动机,而学习英语的外在动机的主要还是为就业服务。从就业期望来看,非英语专业的部分大专生希望完成学业后从事本专业或者能应用到本专业知识的行业发展。比如,文秘专业的学生就希望毕业后在行政单位的秘书岗位上工作,或者到学校当语文教师;法律班的学生便希望以后在法院或者律师事务所就职。还有一部分的非英语大专生对就业没有清晰的想法。因此学习英语对他们来说,就是完成英语课堂任务,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为毕业能找个理想的工作的过程。

无论学生出自于内在动机还是外在动机,作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最佳、最优的学习英语的方法,提高英语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根据非英语专业大专生的学习英语的外在动机分析,教师英语阅读课堂上结合学生专业背景知识,通过文化比较的教学手段提高英语阅读课的效率及学生英语的应用能力。

二、文化比较在大专英语阅读课堂的应用

由于大部分的非英语专业大专生学习英语的外在动机是应付学习任务,通过四、六级考试,所以,在英语阅读课上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应付各种考试,但学期结束后就会忘记,更不用说要应用了。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理解语言就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就必须了解语言。[2]为了加强英语阅读课堂的有趣性和实用性,教师应当运用文化比较手段,使学生增强英语阅读的逻辑观念,结合具体专业背景学习不同的文化差异,了解不同的历史、地理、社会风俗习惯等,并着重培养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自觉联系实际运用文化比较方法进行阅读和思考的意识。

1.增强学生英语阅读的逻辑观念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实现思维活动的物质形式。[3]中西方文化最明显的不同在于逻辑思维。英美学者认为表达观点和态度理应直接简洁,先回应结果再述其因,观点明确,层次分明,才是富有责任感和人性化的做法。因而,他们的英语行文,无论是在段落或篇章结构上,还是在单独的句子中都十分注意逻辑关系。其特点是在段落开头先概括主题思想,然后引出具体事例或细节对其例证和解释,最后概括作者的态度。汉语的思维方式大不相同。鉴于中庸之道的影响,中国人往往不直接论证段落主题,而是围绕主题从各种间接角度说明问题,最后才点明主题下结论,给人以画龙点睛之感,注重读者领悟境界。因此,在英语阅读课堂上,教师应当使用自上而下的教学方式,在讲解课文过程中加强英语阅读逻辑思维训练,使学生习惯于在逻辑上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段落大意的基础上学习语言难点。

2.结合具体专业背景例证不同文化的差异

在英语阅读课上,教师能够做到结合学生的具体专业,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从中西方的基本价值观、交流方式、人际关系等方面比较文化的不同,不仅使这堂课生动有趣,还能使学生学习到更多的新知识和语言难点,而且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运用这种方式学习英语知识。行动是思想的表现。中美各自的基本价值观产生与之相对应的交流方式。由于等级观念强,中国注重面子;做事要避免错误,有什么想法想清楚了再表达;常用“我们”字眼来强调集体。而在美国追求人人平等,有什么冲突采用法律手段解决;说话做事敢于断言,情感溢于言表;常用“我”这个字眼来表明个人取向。

中美在人际关系上的表现也大不相同。在中国承诺是金,以感情为主线,是一种长久的、相互合作的感情型关系。而美国,以兴趣和利益为主,是一种短暂的、独立的、具有竞争性的工具型关系。

《创新大学自主学习用书第1册》第3单元的阅读练习“American Style Friendship”一文中,介绍了美国学生Steve和约旦学生Yaser“友谊”观念的不同。“At first,Steve seemed very friendly.He always greeted Yaser warmly before class.Sometimes he offered to study with Yaser.”,Steve在大学化学课上认识Yaser,由于有共同的化学课,于是他们成为朋友,有时还在一起学习。“But after the semester was over,Steve seemed more distant.”,学期结束,Steve和Yaser共同的化学课也结课了,Steve慢慢疏远Yaser,他们之间短暂的友谊也将结束。这说明美国式的友谊以兴趣和共同利益为主,是短暂的、独立的、具有竞争性的工具型关系。但Yaser并不了解美式友谊,在他看来,“Steve said we were friends,and I thought friends were friends forever.”,他们的友谊是长久的。而中国文化下的友谊,也像约旦学生Yaser所期望那样,是长久的、相互合作的感情型关系。教师在给国际关系专业的学生上课时,应当强调往后如遇到美国朋友,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要运用中美文化比较进行换位思考,这样遇到问题才容易解决。

教师在课堂在词句讲解中穿插不同文化比较并联系实际例证说明,不仅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学生在学习某个具体知识点时牢记所包含的文化,还能培养学生运用文化比较来学习英语知识的习惯。

3.培养学生自觉联系实际运用文化比较方法进行阅读和思考

英语阅读课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更不可能把关于文化的差异方面的知识全部介绍到位。教师所起的作用是“授之以渔”,培养大专生在英语阅读的逻辑思维和有自觉运用比较文化方法进行阅读的习惯,才是教师的中心任务。随着科技进步发展,教学设备越加齐全,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现代,教师的“满堂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教师应充分利用媒资源库系统,为学生提供更直观、更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在课堂中经常提问,启发学生对同一现象在不同国家文化领域里的不同回应的认识,让学生主动积极思考不同回应的原因,并联系实际的事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不同的现象。

总而言之,在非英语专业的大专生学习英语的外在动机影响下,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学生面临的现实条件,结合大专生的具体专业背景,在有限时间的英语阅读课堂上,运用文化比较教学法,巩固他们的英语基础,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学能力,使学生增强英语阅读的逻辑观念,能够结合具体专业背景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使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自觉联系实际运用文化比较方法进行阅读和思考,为完成学业和往后需要用到英语的时候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约翰逊.外语学习与教学导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39-141.

西方文化概论知识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校;人文教育;主导性;多样性;失衡

中图分类号:G64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4)03-0093-03

高校人文教育应该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和谐发展,即人文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等方面要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协调发展。然而当前我国高校人文教育还存在着主导性与多样性失衡的现象,这些失衡现象虽然是局部的,但已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人文精神的养成产生了不良影响。揭示高校人文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失衡的表现,探究其根源及克服之道,对于促进高校人文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高校人文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发展失衡的表现

主导性与多样性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一方面主导性指导多样性,另一方面多样性也丰富和影响主导性。当前我国高校人文教育存在割裂这两者关系的倾向,从而导致主导性与多样性发展失衡,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片面强调主导性而忽视多样性,另一种是过分追求多样性而放弃主导性。

1.高校人文教育主导性的片面发展。坚持主导性是人文教育的前提和根本,但过分强调主导性而排斥多样性,主导性就会变得单调、抽象,就会出现孤立化、理论化倾向。[1]高校人文教育主导性的片面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知识化倾向。知识化倾向即是片面强调、夸大人文知识的扩张、传授在人文教育中的作用。高校人文教育的知识化,首先表现为对“人”与“文”的割裂,以及轻“人”重“文”的倾向,并致力于使人文学科紧随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路径,通过专业化、知识发展、学科分化和扩张成为“人文科学”,而忽视学科意义上的人文总是服务于理想人性意义上的人文的;其次表现在教学内容上和教学方法上有些教师只注重知识点的系统性呈现,不注重挖掘知识点所蕴含的丰富人文价值;只注重抽象概念的阐述,不注重结合大学生成长的实际需求开展教育;只注重书本内容的考查,不注重促进大学生思想的深化和实践能力的提升等。二是政治化倾向。政治化倾向指将人文教育等同于政治教育。人文教育需要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性,这是对人文教育的基本要求,但是有些教育者只是简单地从政治和意识形态标准进行取舍,把基本要求当作全部。从文化角度看,人文教育在内容上不可避免要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而这当中确实有很多思想并不符合当前的核心价值观,有些甚至是相悖的。对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加以抛弃,而是要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去探讨这些思想文化的意义,既要肯定其在所处时代的作用,也要分析其落后于当今时代要求的根源。通过多样性的展现,才能促使大学生更具体、更深刻地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高校人文教育多样性的片面发展。坚持多样性是人文教育的要求和保障,如果过分追求多样性而放弃主导性,多样性就容易迷失方向,导致盲目发展、无序发展,甚至是逆向发展。高校人文教育多样性片面发展主要表现为:一是西方化倾向。西方人文作品、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是实现我国人文教育多样性的有益补充,然而有部分教育者以西方发达国家的现实强大为依据反证其文化的合理性,否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文化的科学性与价值,在人文教育过程中以追求创新、崇尚现代为名,照搬西方人文教育的方式方法,甚至是教学内容,无视人文教育的民族性;以无分析、无鉴别的态度,向学生推荐、肯定、赞赏体现西方政治观、价值观、人生观的著作、流派、理论,对人文教育主导思想造成了冲击。二是复古化倾向。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人文积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是实现高校人文教育多样性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有部分教育者不加批判地继承我国传统人文教育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否定人文教育的时代性,对我国人文教育在近现代取得的成就和教育方法的先进性不予采纳;否定人文教育的开放性,排斥一切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三是边缘化倾向。高校人文教育的边缘化,首先体现在学科发展上,人文学科从传统知识的主体缩小成一个学问分支,而且在大学中的领地日见狭窄,甚至到了只有栖身在社会科学这个牌子下才有生存机会的地步;[2]其次体现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上,人文类课程所占学分少,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对非文科的学生基本属于选修课,缺乏有影响力的教师参与教学,课堂教学缺乏有效指导与监督,课程学习要求偏低;再次体现在教育内容上,当前很多高校的人文课程,从数量上看不可谓不多,然而,普遍存在弱化经典学习和理性思考,缺少伦理、价值、观念的教育,缺乏人文精神的培养,呈现概论化、通俗化、娱乐化倾向,还有一部分教师轻视甚至放弃主导思想的引领,使教育内容出现低俗、媚俗倾向。四是形式化倾向。多样化是教育的内在要求,面对不同对象、针对不同教育内容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教育方式以提升育人成效。然而有些教师片面夸大形式的重要性,使人文教育出现形式化发展倾向。首先是在教学过程中过分追求呈现方式的多样化,过度使用课件、网页、视频等现代多媒体,强调课堂教育更具感官上的刺激;其次是过分追求人文教育载体的多样化,通过社会调研、文化活动、虚拟领域等多层面、宽领域开展人文教育,但普遍存在走过场、娱乐化、赶潮流等现象,使此类人文教育广度有余而深度不足,多彩有余而内涵不足。

二、高校人文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发展失衡的成因

高校人文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发展失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历史的影响,也有现实的冲击;既有科学主义的挤压,也有人文精神的失落;既有教育者的问题,也有大学生的问题,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

1.高校人文教育片面强调主导性而忽视多样性的原因。第一,人文教育观念僵化。高校人文教育片面强调主导性而忽视多样性,无论是知识化倾向还是政治化倾向,其本质都是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以书为本、以概念为原则、从理论到理论的教育观,在教育过程中只注重知识的逻辑性而忽视人的发展需要的多样性,只讲抽象概念和原则而忽视社会实践的发展性和时代性,将人文教育变成一种脱离实际的理论教学。改革开放以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指导下,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虽然得到极大克服,但是在人文教育中依然存在脱离社会和个人实际需要的现象。这种忽视人的教育、忽视人文教育内含的多样性的倾向,必然导致人文教育的主导性片面发展。第二,人文教育途径欠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度不足,甚至是相排斥。这源于对科学精神的误解,把科学精神等同于科学技术和科学方法,其实科学精神本质上就是一种自由精神,是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学生能从自己所从事的科学工作中感受到人文思想和力量,也就能真正理解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之间的深刻贯通与渗透关系,这是推动人文教育发展和提升人文教育成效的一个重要途径;另一方面是与社会实践配合度不足。人文教育不局限于课堂教学,也不局限于人文课程教学,人文教育应该体现时代精神,应该让学生投身于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体悟人文精神的精要所在,这是需要我们不断拓展和丰富的又一重要途径。

2.高校人文教育过分追求多样性而放弃主导性的原因。第一,高校人文教育的西方化倾向和复古化倾向的原因。虽然西方化倾向和复古化倾向是当前高校人文教育的两个极端,但是究其根源却有诸多相似之处。一是文化上的不自信。一个从横向看,觉得中不如外,一个从纵向看,觉得今不如古,而且片面夸大“不如”的程度,完全忽视“外不如中”和“古不如今”的部分。这种不自信源于这部分人没有认识到人文教育有其民族性与时代性,不能直接拿西人或古人的标准作为衡量自身的尺度;二是缺乏探索精神。无论是主张全盘西化,还是主张复古主义,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慵懒作风。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有其特定的条件,我们不能脱离具体的时空谈人文教育,而是要实事求是,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具体情况去探索符合自身发展的人文教育模式,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第二,高校人文教育边缘化的原因。一是科学对人文的挤压。无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普通职业院校,都普遍存在“知性取向”,也就是说,在科学知识的文化范典下,伦理观念、价值体系等被视为非“知识”范畴,这使得伦理教育或价值观教育在大学课程中不断弱化,而这些恰恰是传统人文教育的核心要素;二是人文教育与现实社会客观进程的分裂。人文学科的发展没有充分认识到科技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没有正视科技对人文教育的推动作用和提出的新要求,不少人文学者在科学时代主要扮演着抗议者的角色,而未能为当今社会的发展放上新的文化基石,致使人文教育与现实社会客观进程分裂甚至对峙,这也是人文教育边缘化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是教育者的工具理性。一些高校没有认识到人的发展具有理想性和超越性,没有深刻认识“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的重要意义,没有充分认识到人文教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而是受工具理性的影响,认为人文教育无法创造直接价值,是高校教育中可有可无的摆设;四是大学生的实用主义思想。大学生评奖学金比成绩、拼科研,就业比证书、拼技能,而人文教育的影响往往是隐性的、滞后的,这些都容易使大学生错误地认为人文教育是“虚”的,无法应对越来越大的风险压力和生存压力,从而选择“放弃”人文课程。第三,高校人文教育形式化的原因。一是教育者的舍本逐末。有些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注重课件的精美、视听的丰富、活动的多彩,让人文教育变得更好听、更好看、更好玩,对表象的过分追求丧失了人文教育的根本,忘记了人文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使受教育者对人类、社会、他人、自我的各种重要问题与价值进行理解与体悟;二是对人文实践的肤浅认识。有些教育者将人文实践的载体误认为是人文实践本身,因此将人文教育活动化、仪式化。其实,人文实践是通过对人文精神的内化,在对人之为人的反思中,使人能在生存的选择上超越自然存在,成为思想的存在。

三、解决高校人文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发展失衡问题的对策

要克服高校人文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发展的失衡,除了从理论上深化对主导性与多样性关系的认识外,更重要的是将主导性与多样性辩证统一的原则贯穿到人文教育实践的每一个环节中。

1.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从方向上引领高校人文教育的主导性与多样性和谐发展。人文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们理解人类与其自身的关系,也就是说,理解人类的内在期望与理想。[3]高校人文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将“人”放在第一位,人是目的,文是手段,人文教育就是一个以文化人的过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校人文教育就离不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理想,也是我们社会的共同理想,共同理想需要体现一种共同的要求;人的全面发展也体现为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必然是一个多样化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本身就是主导性与多样性辩证统一的。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可以从方向上引领高校人文教育的主导性与多样性和谐发展。

2.以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为目标,从内容上引导高校人文教育的主导性与多样性和谐发展。大学的生命力在于自觉地植根于本民族文化的深处,这就要求高校人文教育要以形成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为目标。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它化”。[4]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一方面要求高校人文教育坚持主导性,在内容上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同时也要认识到学习其他国家的文化也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本国的文化,从而在多元化文化的强力冲击面前捍卫自己民族的文化特性;另一方面,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对高校人文教育在内容上也提出了多样性的要求,因为只有置身于全球化的多样文化之中,才能自觉地从世界文明史的高度来认识中华民族文化,才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理解自己的文化,形成文化自觉。

3.以理论实践相结合、现实与虚拟相结合为根本,从途径上促进高校人文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和谐发展。克服高校人文教育的途径欠缺问题,有效拓展人文教育空间,需要实现课堂的理论学习和课外的实践活动相结合、现实领域的教育与虚拟领域的教育相结合。首先,人文教育主要是一种理论教育,但它的价值却体现为一种实践价值。实践论告诉我们,人的发展就是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不断超越有限性的规定,为自己敞开自我超越的空间而逐步走向解放与自由的过程,实践是人的发展并是人的全面发展之可能向现实转化的根本依据。[5]我国高校人文教育的基础不仅源于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是对近现代中国的革命历史实践和社会主义建设现实实践的回应,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充分体现了人文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要求;其次,在互联网络发展之前,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是以现实社会为主。互联网络的发展,不仅在技术层面为我们提供了便利工具,也重组了人的思维、行为方式,拓展了人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正如美国未来学家D·泰普思科所说:“今日的网络,不仅结合了科技,更连接了人类、组织及社会。”[6]这也使得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现实与虚拟交织共同影响着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正是由于影响因素综合性、复杂性使得对大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时要求现实领域的教育与虚拟领域的教育相结合。

4.以自教与他教相结合为保障,从方法上落实高校人文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和谐发展。人文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它需要将人的个体性的情感经历和社会实践经验联系起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方式的选择上,既要保证教育主体主导作用的发挥,同时也要充分尊重教育客体的多元化,实现自教与他教有机结合。首先,在人文教育过程中他教是基础,也是实现主导性的重要保证。由于人在时间、经历方面受到的限制,不可能所有的知识、经验都通过自己的实践直接获得,他教就成为知识获得、经验积累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只有达到一定程度,自教才有可能实现。他教的过程,也是持续向学生提供价值判断的过程,这也是人文教育主导性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其次,在人文教育过程中自教是关键,也是实现多样性的主要途径。人文教育的目的不只是传授有关人文学科的知识,而且还要致力于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的形成,这些最终还是要通过大学生自身内化来实现,这一过程离不开有效的自教。由于学生层次的多元化、需求的多元化因而要求自教实现途径和方法的多元化,这是实现人文教育多样性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方法上实现自教与他教的有机结合,能够促进高校人文教育主导性与多样性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徐志远.主导性与多样性: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

对偶范畴[J].探索,2008,(1).

[2]吴国盛.科学与人文[J].中国社会科学,2001,(4).

[3][美]哈佛委员会.哈佛大学通识教育[M].李曼丽,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5.

[4].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群言出版社,2007:190.

[5]刘同舫.自由全面发展:人类解放的最高境界与必然归宿

[J].江汉论坛,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