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管理机制

课程管理机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管理机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程管理机制

课程管理机制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项目课程管理机制 

 

当前,各高职院校已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特别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不断成熟,基于工作过程和职业目标培养的项目课程开发体系不断完善,逐步实现了“教学做”合一,使学生在仿真职场氛围中将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2007年,我院顺应时代要求,启动了项目课程改革,并在改革实施过程中不断摸索管理方法,取得了初步成效。 

传统学科教育体系下的教学管理 

课程内容设置偏重知识 由于历史原因,大多数高职院校是从中职升格或从大学分离、合并而成,课程内容设置只是简单地压缩本科内容,限于对概念、原理等系统知识的传授,注重知识的条理性、系统性,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少;加之教师对课程的认识缺乏源头性的研究和探讨,对所教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作用,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等方面很少有深入的研究,很难对课程进行系统设计。课堂教学以“填鸭式”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不能充分了解学生对知识吸收理解的情况,更谈不上师生互动。 

课程实施两点式教学 传统学科体系下的课堂教学基本上重理论、轻实践,排课采用理论与实践分开的方式,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进行,理论课程大多安排在普通教室或多媒体教室里,学生先学习理论,然后在实验室对教师的推理进行验证,所以排课管理也相对简单,习惯性地以两节为时间单位完成一个学习单元,课程内容安排以章节区分,或以某一个概念的学习为单元。 

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单一 多年来,高等教育对学生的评价基本上采用期末一卷定成绩的方式,或者平时成绩占有一定比例,但平时成绩只是根据考勤情况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而定,而且所占比例相对较低。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学生虽然掌握了高深的理论,却毕业后到工作单位以后,面对工作却不知从何下手。 

项目课程改革对教学管理机制的要求 

高职项目课程是以通过对工作体系的系统化分析所获得的工作项目为单位设置课程,并组织课程内容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强调课程内容要结合具体的实际项目进行,在做中学,学中做,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因此,在课程内容选择、组织形式、考核方式、对任课教师的资格要求及教学设备方面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课程内容组织要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强调以能力培养为主,培养适应社会、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因此,课程内容的取舍要根据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及素质要求;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教学做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课堂与实训场所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 

课程管理机制范文第2篇

关键词:工科院校;课程设计;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1-0024-02

课程设计是工科院校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它能够加强学生对专业课程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经验,分析和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通过课程设计实践,训练并提高学生在理论计算、结构设计、工程绘图、查阅设计资料、运用标准与规范和应用计算机等方面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尤其是对于毕业环节只做毕业论文而不做毕业设计的学生,则课程设计对培养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负有更大的责任[1]。因此,如何有效保障和提高课程设计质量,是我们必须认真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也是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的具体体现[2]。

一、课程设计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机制不健全

1.学校与二级院系、教研室缺乏对课程设计的足够重视,重视程度不如课堂教学、毕业设计,管理不到位。学校职能部门对课程设计管理很少,二级院系领导对课程设计不了解,教研室主任对课程设计不清楚,具体课程设计基本上由指导教师负责,而参与的教师又较少。

2.课程设计安排不合理。专业缺少对课程设计设置的系统研究,如课程设计的类别、设计内容、设计时间等,导致课程设计质量不高、效果不好。出现课程设计时间不足,设计工作量较大,学生完不成情况;设计内容少,工作量不足情况;不按大纲要求,减少设计内容与设计时间情况。

3.成绩考核不规范。课程设计教学环节不完整,缺少答辩环节,致使课程设计质量缺少保证,成绩考核缺少依据,学生没有得到相应锻炼。成绩只是由指导教师决定,随意性较大。出现成绩偏高、偏低及人情分情况。

4.教学条件不足。存在设计室不足、无设计室,设计参考资料陈旧、不足等情况,影响课程设计的指导和质量。有的学校课程设计指导学时偏少,影响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教学文件不规范

课程设计教学文件存在不齐全、不规范、指导性不强的问题,真正达到学校教学管理规定的不多。主要体现在,课程设计没有任务书、指导书,学生做设计很困难;课程设计没有给定技术有关参数及目标要求,设计内容不规范;课程设计全班用一份任务书,没有区别,学生之间容易出现雷同问题;课程设计指导书的内容和课程设计大纲内容完全相同,指导书失去了指导意义;课程设计管理规范和实际操作的完全不一样,管理规范形同虚设,失去了管理和监控作用。

(三)指导教师薄弱

1.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人数多,指导力量不强。由于高校扩招影响,有些专业学生人数增长很快,而教师队伍变化不大,导致教师指导学生人数远远超过了学校的管理规定,在课程设计的选题和指导过程中都存在问题。

2.指导教师工程实践经验不足,指导能力不够。指导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对现场不熟悉,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导致课程设计选题结合生产实际不够,而对于一些涉及现场实际的题目,又指导不上去。有些指导教师缺乏课程设计基本功训练,任务书下达不规范,课程设计要求不明确,指导水平有待提高。

3.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工作粗枝大叶。主要体现在不认真,对学生的指导和监控不到位,不能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指导时间达不到要求;评语套话多,没有指出设计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评语与给的成绩不相符,对设计没有全面审阅,没有批改痕迹。

(四)选题与实践脱离

1.选题与课程内容有偏离。课程设计选题过大,超出了课程内容,或与课程内容不相符,学生很难完成设计;课程设计选题过小,工作量不饱满,学生达不到课程训练要求。

2.选题与实际结合不够。相当一部分课程设计选题不结合工程实际,属于纸上谈兵。有些选题表面看是结合实际,但设计内容却和实际没多大关系。这与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严重偏离。

3.选题单一,相似度大。学生之间相互借鉴的内容较多,容易出现雷同抄袭情况。达不到对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训练。

(五)设计质量不合格

1.课程设计说明书、图纸不规范。专业缺少课程设计规范性要求,或学生没有按照要求做。说明书格式不统一,字体、字号、行间距不一致,手写的字迹潦草,插图、表格不规范、不清晰;图纸的表达、标注、画法、剖面、线型、序号排列、明细表填写、比例等方面存在问题。

2.设计内容空洞、不完整。设计重点不突出,一般部分、不重要部分占的篇幅大,重点部分内容少,与工程实际不相符。设计缺少计算内容,计算不准确,没有完成设计任务。

3.设计方案缺少比较与调查分析。这是课程设计普遍存在的问题。方案比较是设计的重要方面,也是设计结合工程实际的体现,对于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起到重要作用。

4.设计图纸不完整,图纸与说明书不符。

二、提高课程设计质量的途径

1.提高认识,重视课程设计环节。课程设计是其他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具有重要功能:一是将理论转化为能力;二是合理运用相关规范与标准;三是为毕业设计打基础,抓好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也就水到渠成。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突出的是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更应该重视课程设计。

2.加强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从学校、二级院系、教研室、教务科、教师都要加强课程设计的管理与监控,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处理好学生考研、就业对课程设计的冲击,保证质量。教风、学风、教师和学生的态度,在课程设计中能充分地体现,这是抓教风、学风最好的切入点。

3.规范课程设计,包括课程设计的类别、设计内容、设计时间、前后接续等。工科院校提倡与“3+1”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并严格执行,切实发挥课程设计功能。

4.加强教师培养,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工程实践能力、指导能力。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课程设计质量的关键因素。学校要创造条件培养教师多下生产一线,了解企业,到现场挂职锻炼。要加强业务钻研和教书育人工作,培养指导教师认真指导、认真审阅、严格把关的教风。只要指导教师认真负责,课程设计大部分问题都是可以避免的。

5.加强选题指导。选题要符合课程教学要求,要结合实际,提供实际工程的相应参数,要符合工程实际。有条件的话,增加实际题目,提供现场的设计参考资料。题目要多样化,避免网上抄袭,杜绝雷同现象。

6.加强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培养,包括绘图能力、计算能力、使用专业规范和标准能力等,这是课程设计的基础。加强设计方案的对比分析,加强对学生方案比较有关能力的培养,学生从中真正得到锻炼,积累经验。

7.加强课程设计的规范性。专业对课程设计应该有明确要求,有统一规范,从教学大纲、任务书、指导书、成绩考核、答辩、说明书、图纸等各个环节上要规范,最好有个样本。让教师、学生明确知道做什么、怎么做。

三、课程设计质量管理的实践策略

工科院校应根据学校的定位,结合专业特点,积极开展课程设计质量管理与评估,保障课程设计质量,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黑龙江科技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以矿业工程为特色的地方性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学校始终坚持并充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为主要标志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学校一贯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重视课程设计,开展课程设计质量管理与评估,充分发挥课程设计在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实践教学学时,专业认真研究课程设计的设置,充分发挥课程设计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学校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为每名青年教师配备有实践经验的导师,负责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尤其是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3]。实行青年教师过“实践关”,青年教师必须到现场或实验室挂职锻炼一年过“实践关”。通过培养,提高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教师指导课程设计能更加结合工程实际。学校制定了符合校情的课程设计管理规范和质量标准,专业进行了细化,形成了具有专业特点的课程设计管理文件及规范,加强了对课程设计的管理与指导。学校课程设计实行精细化管理,学校教务管理部门、二级院系、教研室、教务科、指导教师有各自的职责,实现了课程设计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管理。学校通过教务处和评估中心组织专家组定期对课程设计进行检查与评估,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对课程设计过程进行检查。专家组深入课程设计室检查设计进度、教风、学风等情况,了解掌握课程设计的基本情况。第二阶段:实地考察。专家组逐个院(系)、逐个专业进行实地考察,听取各专业课程设计工作汇报,重点对教学文件、指导教师、课程设计选题、课程设计质量四个方面进行检查与评估,最后逐个专业反馈专家组的检查意见。通过开展课程设计质量管理与评估,规范了课程设计管理,保障和提高了课程设计质量,学生得到了全面的综合训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与提高。学校毕业生以工程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强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学校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10年保持省内高校前两名,进入全国就业50强[4]。

参考文献:

[1]谢毅.提高食品工程原理课程设计质量的研究与实践

[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6).

[2]代明君等.提高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质量的思

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10).

[3]谭平.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J].实

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5).

课程管理机制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学习;激励;机制

作者简介:汪园莉(1973-),女,安徽人,上海静安区业余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社区教育、成人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7-0043-03

网络学习相对于传统课堂学习来说,具有教学内容丰富,呈现方式多种多样,图文并茂、声形兼备,更具生动性等特性。网络教学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学习者不受时空限制,能充分体现学员的自主性和教学的时代性,网上资源的无限共享性和无冲突性等特点,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学习者的欢迎。但是网络学习也有其局限性,具体表现为:缺少辅导教师面对面的评价和监督,学习的完成要靠学习者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等等。因此建立网络学习的激励机制是网络课堂能够充分发挥其优势,真正为广大市民的学习提供服务的重要保证。

激励原本是一个心理学的术语,是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其实质是通过把需要、内驱力和目标3个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要素连接起来,使有机体为了满足自身需要,在内驱力的驱动下,去努力达到目标的整个过程。激励机制就是这些有效方法的一个有序集合。网上课堂的建立为创建学习型社区提供了一个基本载体。如何通过这一载体可持续地引导社区居民“时时可学、处处能学、人人皆学”,建立网上课堂的学习激励机制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愿景激励

愿景是人们心中或头脑中所持有的意象或景象。个人愿景是个体对自己未来发展所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当一个个体拥有清晰的个人愿景时,便会有一股强大的力量驱使他去实现这个愿景,这也是自我实现的需要。组织愿景是指当一个组织有了比较一致的共同意象或景象时就可以称之为组织愿景。组织愿景一旦形成就会在组织中形成一股令人深受感召的力量,一种无可言表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创造出人与人互相关联,融为一体的感觉与体验;这种感觉与体验遍布在整个组织的全部活动之中,贯穿于整个组织活动的始终,并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会贯通起来。组织的共同愿景对组织中的个体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为个体学习提供了焦点和能量。在缺少愿景的情形下,个体学习充其量只会出现被动的“适应型的学习”。

网络学习环境与传统的课堂学习环境有着明显的区别。课堂学习中有固定的学习时间表,固定的学习环境和固定的人际关系,即使学习者缺乏必要的内部诱因,也能从外部获得相对稳定的学习动机。由于网络学习缺乏课堂学习固定的外在激励因素,学习者的动机主要依靠学习者的个体特质、个人素养来激发与维持,因此更有必要对学习者实施愿景激励。对于网络学习群体而言,个人学习愿景就是提高技能、丰富生活,完善人生。共同愿景则强调团队整体的进步与发展,是建设学习型社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思想基础。

激发个人愿景和共同愿景,可以通过在网上开展学习口号、有奖征集活动等举措来帮助学习者形成个人愿景和共同愿景。参与活动的学习者会认真思考学习的需要和目标,从而在头脑中对自己的学习产生一个比较清晰的景象,逐渐树立起个人学习的愿景和组织学习的共同愿景。学习口号一旦征集成功并在网上公布以后,由于这是学习者自己提出的学习口号,必将会对学习者产生极大的激励作用。此外,还可以通过宣传区域经济发展目标,弘扬区域传统特色文化为实现个人愿景和共同愿景打下必要的思想基础。

愿景激励的主要理论基础是马斯洛与罗杰斯所倡导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以及系统论。网络学习中的个人学习能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网络学习中的个人学习是人本主义在教育领域中最佳实践。网络个人学习能充分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力,以生为本的人文精神。网络个人学习强调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人。我们实施愿景激励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唤起每一个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复苏,激发起人之潜能,从而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与人文精神,从而达到原景激励的作用。

作为现代自然与社会科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系统论,在网络组织学习中起着宏观的指导作用。网络学习中的组织学习,除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而外,还渗透了系统论的指导思想。系统论告诉我们,任何人和事物都可以归纳在一定的系统之中,从某种意义上,组织学习就是一种典型的系统行为,系统行为的最大功能就是可以在系统内部产生一系列的互动效应、连锁反应,从而有的方矢地推进愿景激励的实施。

二、兴趣激励

兴趣激励是诱发学习者对学习产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去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个人对新鲜事物都有好奇心和探究的心理特点。网络学习环境的图、文、音、视等的多媒体性、交互性和娱乐性等特点,具有传统课堂教学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开放的学习机会、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富有创意、高效便捷、具有个性化特点的课件和辅导,都能给网络学习者带来全新的体验和极大的兴趣。但是一旦网络学习者对这些模块熟悉之后,他们的兴趣也随之慢慢减弱了。因此,我们要不断改进网络学习环境,不仅仅是一次性地整体改变,而且还要不定期地改进网络学习环境的某一部分,以此来吸引网络学习者对网络学习的兴趣。

丰富的网络学习内容是激励学习者参与网络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网络学习内容应适合不同人群和不同层次的需要,对于中心城区的白领阶层,可设置一些适合职场需要的学习内容,比如英语学习,职场技能,科技情报和专业电子期刊等。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则可设置一些小制作、小发明、课外辅导等内容,以吸引他们经常上网学习。网络学习的形式应是生动有趣的,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激励网络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可以设置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比如知识竞答室,测试学员在网络学到的知识,可以向通过测试的学员授予相应的称号,只要坚持学习参与测试,就可以获取从小学生一直到博士的头衔;此外,还可以在网络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设置一些弹出式礼包,里面的礼品是随机获取的,可以是金额不等的学习币,也可以是免费学习券,还可以是实物兑换券等。

兴趣激励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弗洛伊德的追求本我。从弗洛伊德观点看来,兴趣就是人追求自己潜在的本我。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质,都有着区别与他人的自我与本我,我们实施兴趣激励,其实则就是唤起潜在的本我,从而激发起人的学习潜能。兴趣激励是一种外在表现形态,其思想内涵就是弗洛伊德所强调的追求潜在的本我,兴趣激励的过程,也就是追寻潜在本我的过程。兴趣的另外一个意义就是通过满足人对外部世界的好奇心,征服感,从而充实自我,追求本我。这里既有人类无意识感知外部世界的动物属性,也包括人类主动追求对外部世界认知的社会属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兴趣激励就是通过追求潜在的本我,从而达到提高对外部世界认识的目的。

三、精神激励

精神激励即内在激励,是指精神方面的无形激励,包括向学习者授权,对他们的学习成绩的的认可,公平、公开的奖励制度等等。精神激励是一项深入细致、复杂多变、应用广泛,影响深远的工作,它是管理者用思想教育的手段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有效方式。

对网络学习群体的精神激励可以包括采纳他们的建议。每个人都有潜在的才智,但究竟如何激发他们,则需要动一番脑筋。实践证明,让学习参与者提建议就是一个好方法。网络学习的群体可以就网上学习的内容,形式等提出他们的建议;网络平台的管理者则根据学员的一些合理化建议对网上课堂进行定期调整。网络学习群体一旦发现他们的建议被采纳,则会激发他们更大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网络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精神激励还包括让网络学习者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通过在学习平台上开设网上展示厅,学员可以上传个人满意的摄影作品、书画作品和手工艺作品等。对于作品点击率高的学员,网络平台的管理者还可以帮助学员在网上开设个人展厅,集中展示某一主题的作品。此外,还可以在网络学习平台设置学员学习积分排行榜,对于积分排名在前的学员可以评选月度、季度和年度的学习之星,并颁发荣誉证书。对于坚持学习并通过测试的学员,则分别授予从小学生到博士的头衔,。对于多次获取荣誉的网络学习者,还予以奖励进一步学习的机会。

精神激励的主要理论基础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根据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在通常情况下,人的各种需求是有一定层次性的。当人的低层次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就渴望得到更高层次的需求。精神激励的主要作用机理就是通过满足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即通过满足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来激发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精神激励正是通过不断地引导、激发人的自我价值实现的最高精神需求,从而为个人学习引来源头活水,带来源源不竭的动力,这就是精神激励最大的优点与特点。

四、物质激励

物质激励是指运用物质的手段使受激励者得到物质上的满足,从而进一步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物质激励有奖金、奖品等,通过物质上的奖励,激发其努力学习的动机与积极性。

参加网络学习的学员可以获取一定的学习积分,学员学习积分是指学员(市民)完成网络课堂的学习内容,经学习过程量化考核,从而反映个人学习成果的情况。学习积分的获得一方面通过经常登陆学习网站,另一方面则通过学习、测试和参加论坛的讨论获取学习积分。获得学习积分的同时就获取了学习币。一个学习积分可以兑换一个学习币。具体的积分获取途径如下所述:

(一)课程学习积分。每完成1学时课程学习获得1学分,单门课程最高学分不超过3分,单门课程少于1学时超过0.5学时,获得0.5学分,不足0.5学时课程不计分。课程进度为100%,完成80%进度即给学分,达不到则不给学分。

(二)课程测试积分。采用答对率进行计分,学员在完成某门课程测试或者完成某门指定测试,达到60%的答对率(即合格),就可以获得该门测试的学分,每门测试的学分设定根据具体测试内容随机设置。一般情况下为1学分。

(三)论坛讨论积分。该积分主要包括发贴、回帖等方法讨论内容。

学习币可以参加在线抽奖活动,也可以进行实物兑换。在线抽奖可以随机获取各种金额不等的奖品。50个以上的学习币起就可以参加网络课堂的在线抽奖,每参加一次抽奖要扣去10个学习币,奖品为5-100元人民币价值的奖品。年底学习币将进行归零处理,也可以按照50%比例留存到下一年度。每100个学习币可以兑换1元人民币价值的实物。网络课堂管理平台的管理者每年在预算中留出专门的经费用于物质奖励。

对于网络学习的积极分子,要定期地给予物质上的奖励。对于评选出来的学习之星,除了给予精神奖励之外,还可以进行一定的物质奖励,可以给学习者颁发一些学习用品,如鼠标、键盘或者U盘等作为奖品。也可以奖励学员免费参加社区开设的收费面授课程班,还可以直接奖励奖金。这里必须阐明的一点是:在目前我国所有的成人网络学习中,物质激励只是一种外在表现形态,它只是精神激励的一种物化形态。网络学习中物质激励还具有多样性的基本特点。当我们了解并掌握这些基本特点之后,就可以更正确地运用物质激励这个基本举措,达到促进网络学习的最终目的。

五、竞争激励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事业有成,其潜在心理都希望自己站在比别人更优越的地位上,从心理学上来说,这种潜在心理就是自我优越的欲望。有了这种欲望之后,人类才会积极成长,努力向前。当这种自我优越的欲望与特定的竞争对象发生碰撞时,其个人的超越意识就会油然而生。不服输的竞争心理人人都有,强弱则因人而异。即使一个人的竞争心很弱,但他的心中也总会潜伏着一份竞争意识。我们可以利用人的这种心理,为网络学习群体找到或设立一个竞争的对象,让对方知道竞争对象的存在,这样就比较容易激发起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从而让他们主动展开竞争,学习积极性自然就会提高。

竞争激励包括个人学习竞争,街道学习竞争和单位集体学习竞争等。个人学习竞争包括个人学习积分排名,获取学习之星的荣誉称号和奖励,网上展示厅的点击率,论坛的跟贴率,获取各种学位头衔,升级为志愿者等等。除了开展个人的学习竞争之外,还可以在网络课堂开设街道学习排名竞争,定期在网上公布各个街道参加网络课堂学习的总人数和总的点击率,每年都对排名在前的街道进行奖励,可以通过授予学习型街道先进集体称号并给予一定金额的物质奖励。此外,还可以开展单位集体的学习竞争,定期在网上公布各单位集体的学习情况,包括学习的总人数和总的点击率。对于每年排名在前的单位集体,可以授予学习型单位称号,并作为评选文明单位的重要指标等。

竞争激励的主要理论基础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告诉我们,物竞天择,适用生存,不适者亡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竞争激励顺应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通过人与人,组织与组织的相互竞争,从而激发起机体自身的活力,达到推进事物发展的最终目的。

竞争激励能激发各种机体自身的内在潜力,产生一种超越、战胜对手的欲望与行动,在这样一种互相攀比,互相竞争、互相超越的过程中,产生一种良性的互动,产生1+1>2的互动效应,从而达到推进网络学习的最终目的。竞争激励是推进网络学习重要手段,正确地把握与运用竞争激励,能有效地促进个人与组织学习的积极性与持久性。

六、合作激励

合作激励是指力图通过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以促进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改善网络学习者的人际交往,从而提高学习成效。

网络学习的合作激励主要包括三种形式:学习者与学习者的合作;专项志愿者与学习者的合作;网络平台的管理者与学习者的合作。

学习者与学习者的合作包括学习者之间开设的各种论坛。网络学习者可以在论坛讨论各种学习当中遇到的问题,学习者之间相互帮助,共同探讨学习问题。对于跟贴较多的论坛,网络平台管理者可以将这些论坛设置在比较靠前的位置,也是对学习者积极讨论的一种激励。对于网络课程学习的积极分子或者学习骨干,可以发展他们成为网络课程的专项志愿者。他们定期到网络课堂开展在线服务,志愿者在线服务每小时折算一个服务学分,计入志愿者服务学分,不足一小时的计入累积。如果志愿者每年在线服务时间未满2小时,登陆查询时,显示提醒级别为公益人士。如果已经超出2小时服务时间,显示提醒级别为热心公益人士。如果服务时间满20小时,升级为爱心大使。通过专项志愿者的在线服务,帮助网络学习者解答各种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一些技术上的问题,如果学员和志愿者都无法解答,那么网络学习者还可以通过与网络平台管理者的合作来寻求帮助。

网络课程学习毕竟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模式,网络平台的管理者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因地制宜,灵活运用各种激励机制,才能真正探索出适合本地区成人网络学习的激励机制,才能真正地调动广大网络学习爱好者的学习积极性。

合作激励的主要理论依据是群团效应、协同说。合作激励是通过互相合作、取长补短,产生一种群团效应,达到以强带弱,协调发展、整体推进的目的。根据协同说的观点,在整个合作机制的系统中,系统内部的合作与协同是必不可少的。在整个系统中,只有整体推进、协调发展才不会破坏系统内部相对稳定的结构,才可能产生有效的良性互动,才能推动整个系统有序、健康的发展,才能达到系统整体推进的目的。一个系统内部如果没有合作,没有相对稳定的内部结构,孤军突出,单打独斗其实并不是好现象,没有合作,就不能达到系统内部的相对稳定,就不能有效地推进系统的整体发展。

最后还要强调一点的是合作激励与竞争激励其实是辨证统一体的两个不同的侧面。竞争激励包含着合作激励的因素,而合作激励也包含着竞争激励的因素。我们对于上述两种机制不能有所偏颇,不能过多地强调一个侧面,而丢弃另一个侧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达到两者的一种动态平衡。灵活运用合作激励与竞争激励能更好地推进网络学习的良性发展。

以上所述愿景激励、兴趣激励等六种举措,互相补充、互相完善,共同组成一个长效激励体系,这个激励体系是网络学习科学发展的最基本的保障。综合运用、灵活运用各种激励机制是推进网络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略。

参考文献:

[1]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课程管理机制范文第4篇

招投标程序的相关介绍在建设工程招投标、项目管理中的采购管理、土木工程建设法规中的招投标法、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中招投标阶段的合同管理等内容中均有涉及。资金的时间价值在工程经济学、财务管理、建设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项目决策与评估等课程都有介绍。资金筹措与资金成本在财务管理、工程经济学、建设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等课程中都有介绍。项目经济评价在财务管理、工程经济学、建设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项目决策与评估中的介绍内容基本一致。工程造价的构成在工程估价、工程造价管理中有介绍。项目投资的构成及投资估算在财务管理、工程估价、建设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经济学、项目决策与评估课程中有重复。建设工程招投标的标价在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工程估价、项目管理中的成本管理、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中均有介绍。索赔管理在建设工程合同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建设法规等课程中均有介绍。可行性研究的内容在工程经济学、项目管理、项目决策与评估、工程造价管理等课程中的介绍是重复的。方案的评价比选在工程经济学、项目决策与评估、财务管理等课程中均有涉及。设备更新的相关内容在工程经济学、项目决策与评估中都有介绍。质量管理在项目管理、建设法规中均有涉及。安全与环境管理在项目管理、建设法规中均有涉及。建设项目成本管理在项目管理、工程经济学、工程估价、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中均有介绍。风险管理在项目管理、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经济学、建设法规(合同风险策划)、项目决策与评估中均有介绍。进度管理在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施工组织设计等课程中均有介绍。

二、工程管理专业知识体系结构

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工程技术和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其知识体系的构建既要满足学生专业素养的要求,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围绕培养目标,形成工程管理专业如下五大课程模块[5]。

(一)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它为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奠定基础。总体上可以分为五大模块:(1)政治类基础课,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基本原理概论等课程;(2)数学类公共基础课,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课程;(3)英语类基础课程,如大学英语等课程;(4)计算机类基础课程;(5)实践环节类公共基础课,如军事训练及国防教育等。公共基础课虽然不一定同所学专业有直接联系,但它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以及为进一步学习提供方法论的不可缺少的课程。

(二)专业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是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基础的课程,是掌握专业知识技能必修的重要课程。该课程内容覆盖面较广,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知识广度,往往是专业课的理论基础。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基础课包括以下四大类:土木工程技术类、管理原理类、经济学基础类、法律基础类。

(三)专业课

专业课是根据培养目标所开设的有关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专业课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该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和发展趋势,培养分析解决专业范围内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课的设置要坚持总体优化原则,精选课程内容,合并内容相近的课程。工程管理专业是管理学科和工程学科的结合,因此专业课应兼顾管理类课程与工科类课程。根据专业课与基础课相对应的特点,专业课同样应包括四大类:土木工程技术类、管理类、经济学类、法律类。

(四)专业实践类课程

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设置,旨在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与理论知识的学习不同,实践类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要求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围绕能力培养目标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类课程主要包括:工程管理专业认知实习、制图实习、测量实习、施工组织设计实习、生产实习、工程概预算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五)选修课

选修课可以分为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两类。限定选修课主要体现专业特点,加深理论基础,体现本学科与相邻学科的关系,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自由选修课主要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满足学生个人兴趣和爱好需求,以发展和完善学生个性为目的。以上五大课程模块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具体结构图如图1所示。

三、工程管理专业课与专业基础课之间的联系

(一)工程及技术知识体系

建筑识图、AutoCAD制图、工程测量是工程类专业课程的共同基础,房屋建筑学、建筑力学、土木工程材料、建筑结构、施工组织设计是专业理论基础课程,为土木工程施工及施工技术提供理论支持。它们将土木工程类的专业知识整合起来,为工程造价、土建装饰及安装工程概预算做理论与技术准备。

(二)管理学知识体系

管理学原理、统计学、运筹学等课程是对管理学理论知识的普及,为工程项目管理的学习做理论准备,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及建设项目招投标与工程合同管理是普遍管理学在工程管理专业领域的深化与拓展,研究如何运用管理知识和手段使工程建设增值。

(三)经济学知识体系

以财务管理为基础,掌握财务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建筑领域,对工程成本会计进行研究,支持可行性研究的财务分析。工程经济学是工程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掌握这一知识有利于进行工程投资与融资分析,进而开展可行性研究与建设项目评估的经济评价环节。

四、结语

课程管理机制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课程;项目化;教学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11-2593-03

Abstract: Vocational colleges as a base for training in computer skills, computer teaching is particularly worthy of attention.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we should reform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teaching methods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training to adapt with the specific job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make the students with "Song Gang can be competent, transferred to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development potential". Be imperative computer curriculum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project is the effective way to increase the qua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mputer specialty.

Key words: the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 computer course; project-oriented; teaching management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更是日新月异,摩尔定律已成为IT行业熟知的现象[1]。高职院校肩负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其中创新型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更为关键。计算机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教师授课采用传统“满堂灌”模式、“照本宣科”模式,教师不能很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能形成良性互动,由于高职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久而久之造成学生对课程失去兴趣。所以计算机课程教学不能再延续传统教学老路子,要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素质,必须要改革,要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路子来[3]。

教育部16号文件明确指出,深刻认识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4]。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提高实践能力是关键,有了一定的实践能力才会有一定的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5]。2013年11月,全国高校计算机教育大会在浙江温州大学举行,大会主题是探讨提高计算机教育教学水平、提升计算机类专业建设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提升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势在必行;以生产实际项目组织课程、对课程进行项目化教学是一条达到此目标的重要途径,是高职院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重要保证[6]。

1 项目化教学的概念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7]。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是对传统教学法的一种革新。一个项目是项计划好的有固定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的工作。原则上项目结束后应有一件较完整的作品。

2 计算机课程项目化教学管理的意义

高职教育就是要培养满足实际工作岗位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首岗能胜任,转岗能适应,发展有后劲”的综合素质人才。学生不仅要具备够用的理论知识,而且还应具备某个实际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8]。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更新换代之快,使得计算机教学滞后于行业最新技术,引入企业行业先进项目到课程教学,确实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

计算机课程项目化教学,关键在于搜集和整理大量来自于行业企业的真实项目,并将项目归类整理,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总体上看,现有项目的能力训练价值需要进一步提高:(1)有些项目的设计比较随意,只是简单列出有关业务活动。(2)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较少。“学生管理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等项目学校色彩较浓。针对这种情况,迫切需要对项目进行质量管理,细化课程开发过程,对项目的每一个开发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同时授课老师也需要一个教学平台对学生进行项目化教育。

3 计算机课程项目化教学管理研究的预期目标

本课题拟开发一套计算机课程项目管理与教学网络支撑平台。开发成功后,将直接应用于我院计算机课程建设,应用于课程的项目化,从而构建具有我院特色的计算机专业课程。通过项目化教育,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锻炼团队合作意识,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提高工作实践能力和处理复杂多变工作情境的能力,有效促进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4 计算机课程项目化管理与教学网络支撑平台设计

计算机课程项目管理与教学网络支撑平台各子模块的主要功能描述如下:

4.1 平台公共模块

1)登录系统。实现三类用户(课程项目管理员、指导教师、学生)的登陆验证、识别,并记录登陆日志。并根据登陆用户的类别,提供不同的系统功能。

2)平台信息更新和维护模块。该模块主要实现对项目化课程信息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实现平台中课程项目管理员、指导教师、学生信息的实时更新和维护,实时更新课程相关信息(包括课程性质、类别、院系、项目内容等),实现对以上信息的增加、删除、修改功能。

3)统计报表子系统。就考勤(根据学生登录系统的情况进行考勤)、课程教学情况(学生完成项目情况、教师在线评价情况)、项目内容更新等方面进行统计,为教学单位提供实时的、动态的项目化教学和管理数据。

4)接口:与学校主要网站的接口,如192.168.0.254学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做到能自动把本平台的有关数据传送到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教师在期末阶段,只要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中确认后,进行“提交”操作即可。这样大大减少任课教师期末的事务性工作。

4.2 课程项目管理模块

4.2.1课程项目生成子功能

该功能主要由教师和所聘请企业专家使用。

主要包括项目应用的背景介绍、项目的功能和来源介绍、项目包含的知识点(学科知识点和实践知识点)、项目所针对的岗位介绍、项目实施所包含的子任务介绍、项目的引导性问题、项目的具体生成等。

项目的举例说明:

例1:以高职院校“delphi程序设计”课程为例。课程的知识点有语言基础、基本的控制结构、数组、过程与函数、自定义类型、数据库编程、图像图形应用编程、DLL的应用、多媒体应用编程等。

模拟项目:百钱百鸡问题。我国古代数学家张丘建在《算经》一书中提出:

鸡翁一值钱五,鸡母一值三,鸡雏三值钱一。百钱买百鸡,问鸡翁、母、雏各几何?包含的知识点有:①条件的语句;②FOR循环语句;③对话框函数;④格式化函数。

企业真实项目(具有绍兴地方特色):设计一个窗帘布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对窗帘布的制作、销售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包括布料的入库、领料和窗帘布销售管理等功能。包含数据库编程的知识点有:①ACCESS数据库的设计;②Data Source组件;③ADO Query 组件;④ADO Table 组件;⑤动态SQL语句的书写;⑥数据库程序设计方法。包含的实践知识点:①团队合作;②大项目的测试能力;③项目的合成能力;④企业生产业务知识;

例2:以高职院校“网络技术原理”课程为例, 课程的知识点有:网卡的硬件及驱动程序安装、网卡的参数设置、集线器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工作原理、交换机和路由器基本配置、WWW、PTP、DNS服务器的安装及配置等。

项目:①网络集成设备的安装、连接与配置②服务器的安装和配置③网络系统的安全保障

4.2.2 课程项目监控、评价、评定子功能

该功能主要由教师、所聘请企业专家、课程负责人、分院领导使用。

主要包括教师对模拟项目的互评、企业专家对课程项目的评价、课程负责人对项目生成每一阶段的监控评价、分院对所开发的项目进行评定等。

4.3 课程项目教学模块

该模块主要由任课教师使用。主要包括以下功能:

1)在线点名。

2)项目呈现子功能。调用已生成的现有项目进行项目呈现(项目的功能和来源、项目包含的知识点、项目所针对的岗位、项目实施所包含的子任务、项目的引导性问题等)。

3)项目教育子功能。利用该平台直接调用应用程序进行项目化教育。

4)查看功能。查看学生提交的子项目等作品。

5)成绩评定子功能。学生完成相应子项目后,对学生进行评定成绩。

6)项目教学的考试试卷生成功能。

4.4 课程项目学习模块

该模块主要由学生和任课教师使用。

1)学生自主学习子模块。通过该模块,学生可选择某门课程,进入该课程循序渐进的项目化学习,学习完成后提交学习成果,教师在线给出评价。

2)上机考试子功能。

学生在学习完某课程后,可以安排上机考试。

3)在线交流子模块。系统为教师、学生交流提供的一个平台。教师、学生可根据课程学习需要,划分多个项目组,为能完成项目,成员在平台中交流技术和完成情况。

4)资料收发子模块。为便于课程项目化学习需要,老师向学生发送一些项目文档、技术指标、参考手册等,学生也可将项目完成总结、项目完成作品发给老师进行评价,系统为老师和学生项目学习交流提供的一个实用功能。

5 结束语

本文对高职计算机课程项目化理论进行了研究,并对计算机课程项目化管理与教学网络支撑平台进行了设计,后续将开发一套计算机课程项目管理与教学网络支撑平台。开发成功后,将直接应用于我院计算机课程建设,应用于课程的项目化,从而构建具有我院特色的计算机专业课程。

参考文献:

[1] 杨春.CDIO工程教育模式下的文献检索课教学探索与实践[J].图书馆建设,2010(1).

[2] 罗扬,张燕,沈奇,刘钰,李慧.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NIIT课程体系建设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2).

[3] 吴斌.高职《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VB+SQL Server)项目课程的开发[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2).

[4] 陈文杰.基于CDIO模式的《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教学实施方案[J] .机械职业教育,2010(2).

[5] 陈,耿永军,闫洪亮.《JAVA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 .信息系统工程,2010(1).

[6] 张枝军.计算机应用专业项目课程建设方法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