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冬季心血管疾病预防

冬季心血管疾病预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冬季心血管疾病预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冬季心血管疾病预防

冬季心血管疾病预防范文第1篇

突发性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春节期间高发疾病之一。

发病症状:患者会突然出现胸闷、心慌、气短、胸部疼痛等。

心血管疾病预防:在春节期间不要熬夜、过度饮酒,尤其是老年人不能过度操劳,情绪不要过于激动,要多吃低脂低盐的食物。洗澡前后要多饮水,洗澡水不要过热(温度不要超过45℃)、时间不要太长。

急救措施:患者一旦发作时,应立即使其平卧,不能枕枕头,尽量少搬动和不要随便背患者,同时要拨打“120”向急救中心求救。对于有既往病史的患者,家里应备好急救盒,在医生指导下储备急救药品,并让家人学会使用各种药品。解开患者的领扣、裤带,有条件的要吸氧,注意保暖。

脑血管疾病

春节期间同样多发的还有脑血管疾病,与心血管疾病一样,脑血管疾病多发于天气突然变化时,一般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上,近年来40以下的也时有发生。

发病症状:患者突然出现头疼、恶心、呕吐、肢体活动障碍、严重意识障碍等。

脑血管疾病预防:患者平时应注意休息,少吃油腻食物,控制血压,避免激动和过度劳累。很多疾病的发生都与劳累及情绪有关系,尤其是在春节期间表现明显。

急救措施:患者出现这种症状后,家人不要随便搬动患者,应让其平卧,不要枕枕头,要把头偏向一侧,并拨打120。

烫伤、烧伤

烧伤、烫伤后,患者要立即脱离热源、火源,手部、脚部等部位小面积烧伤、烫伤者可以用凉水冲洗或冷毛巾冷敷,要保持创面清洁,不能在伤口上乱抹东西,否则容易污染创面,加重损伤。

急救措施:如果受伤部位起水疱,不要轻易把皮去掉,可将水疱用针扎个小孔,慢慢把水疱中的水排出,要保持皮肤的完整。大面积烧伤、烫伤(指受伤面积达30%以上)者不能用凉水冲洗,避免造成休克,应立即送到医院。

鱼刺刺伤、鱼刺卡喉

在春节餐桌上,鱼是一道必不可少的美食,但是,鱼刺也困扰了很多喜欢吃鱼的人,吃鱼时,不慎将鱼刺卡在喉咙里,会引起很多麻烦,如果引起炎症,说不定要长期求医。

急救措施:较小的鱼刺,有时随着吞咽,可自然滑下去。较大的或扎得较深的鱼刺,无论怎样作吞咽动作,如果疼痛不减,喉咙的入口两侧及四周均看不见鱼刺,就应去医院治疗。当鱼刺卡在嗓子里时,千万不能让患者囫囵吞咽大块馒头、米饭等食物。虽然有时这样做可以把鱼刺除掉,但有时这种不恰当的处理,不仅没把鱼刺除掉,反而使其刺得更深,更不易取出,感染发炎就更麻烦了。

意外骨折、摔跌伤

冬季心血管疾病预防范文第2篇

通讯作者:张咏梅

【关键词】 优质护理; 心内科; 中医护理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21世纪的护理核心理念是提供优质医疗护理服务。在以人为本及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加强人文关怀整体护理服务,提高医疗护理质量管理水平和提供以患者要求为主体的高品质护理服务。传统医学主张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倡导天人合一、形神一体,辨别个体主要运用天然药物防治,简便价廉,值得将这些理念渗透进优质护理服务。现就笔者体会浅述如下。

1 加强基础护理

改变传统的排班模式,上午10点到下午4点、晚上6点到10点、晨间6点到8点作专门排班,做好晚夜间护理。同时多与患者及家属交谈,了解其心理状态,以便能找到有效的护理措施,使护理措施个性化。为患者做好生活护理,使每位患者都能保持“三短”“六洁”。为处于被动的患者勤翻身、勤擦洗、勤按摩、勤更换,预防皮肤损伤。

饮食护理方面,心内科多高脂血症者,应嘱咐低盐低脂饮食,宜多食黑芝麻、黑木耳、燕麦等降脂食品,忌食煎炸食品,少食多餐,时间不能太晚,忌多食牛肉等高能量食品,但也要注意不可盲目节食。心血管疾病,忌多饮浓茶、咖啡,戒烟酒,忌不合理用药。可食荷叶茶,将干荷叶9 g,苦丁茶3 g,沸水冲沏,能降血压血脂。常食玉米粉粥,将玉米粉60 g冷水调和,粳米100 g煮沸后加入玉米粉,同煮粥实用,能调中开胃,降脂利水,对心血管病者有较好的养生保健作用。

运动护理方面,心血管病患者应根据个人爱好和个人病情,适当做运动,运动量要循序渐进,以年能够耐受为度。高脂血症者,运动强度应掌握在最大心率的50%~70%,持续时间在30 min以上,每周3~5次,中老年最容易做到的是步行,达到每日1万步。其余心血管病者,均适宜于选练24式简化太极拳,该运动动作缓慢柔和,姿势放松,意念导引思想集中,动中求静,精神松弛,是一种平衡性和协调性训练,可以将低血压,改善相关症状。正规的气功锻炼可以化解中枢神经系统紧张状态,产生催眠效果,缓解过度应激反应,有助于降低血压和心率。

心理护理方面,通过心理咨询和综合心理治疗,使患者正确认识高血压病及不良情绪变化的影响,减轻或消除焦虑、恐惧等紧张情绪和不必要的精神压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控制各种危险因素的目的。常用心理治疗方法,有心理咨询与疏导、支持疗法、催眠暗示、放松训练、音乐疏泄、行为纠正和生物反馈等。也可根据中医的五行情志相胜原理,即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忧,悲忧胜怒,运用音乐调节或和家属配合刻意引导患者情绪变化。

起居护理方面,注意保持病房环境安静,患者睡眠充分,注意防寒保暖,特别是严冬季节。夜间如厕或清晨起床时要小心,动作宜慢。大便时不可过分用力或屏气,若有便秘者可适当服用通便药物,如用当归15 g或生大黄6 g开水泡水当茶服。

2 加强健康教育

从患者入院的那一刻起,就要抓住机会在每一个环节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每周都要进行一次健康知识讲座,尽量由经验丰富的护士或医生主讲,主要针对本科室的主要病种,如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方面的预防养生保健知识及治疗策略的讲座。也可以放映养生保健及疾病防治方面的影像,如洪昭光教授的健康宣教片。提供简单的心内科疾病预防养生保健器材,指导传统保健术太极拳、太极剑等运动方法,指导药膳的辨证配膳。每月召开3次患者及家属座谈会,一方面进行集中的医患沟通,虚心听取意见,认真思考,分析存在的问题,尽最大限度满足其合理要求;另一方面借机进行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健康宣教。特别强调,心血管疾病患者要注意“三个半分钟”:醒过来不要马上起床,在床上躺半分钟;坐起来又坐半分钟;两条腿下垂在床沿又等半分钟。经过这三个半分钟,心脏不仅很安全,还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猝死、心肌梗死和脑中风。“三个半小时”:每天早上起来运动半小时,打太极拳或跑步,或者进行其他运动,但要因人而异,运动适量;中午睡上半小时,这是生物钟需要,下午精力才会充沛,尤其是老年人,因为晚上老年人睡得早起得早,中午非常需要休息;晚上6~7时慢步行走半小时,睡眠好可减少心肌梗死、高血压发病率。

本科根据中医体质养生的原理,制定了患者的体质及疾患调查表,患者只需要填完这张表,就可以判断出其中医体质类型及所患疾病,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整套个性化的中医体质及疾病养生保健康复方案,并指导患者实施。因为任何人,包括正常人都有体质类型,因此对于患者家属有体质养生保健要求者,亦可提供帮助。在弘扬祖国传统医药文化的同时,简便价廉的天然药物或方法能让患者得到实惠,切实体会到中医药带来的健康人生享受。

3 注重细节护理

化淡妆上班,给患者以美的享受。为入院患者及家属倒上一杯热开水;布置温馨的病房;陪同患者在阳光明媚的室外散步;为患者准备好针线盒,在病房放上书报杂志;患者过生日时,为其送上一个蛋糕,点上蜡烛,全科成员为其过一个温馨的生日,唱一首生日祝福歌;为出院患者送上自己亲手制作的一枝花,并送上一张健康教育卡片,做好出院患者的随诊工作。

患者入院,即应该细心交代服药时间和方法,特别是中药的煎服方法、注意事项,提供必要的煎药器具和地点,院内电煎者要按时送药。如果患者服用三七、丹参等散剂者,更需说明方法,必要时可以示范,对有脑血管病活动不利者尤其要特别嘱咐小心服用。按照病种和病情,嘱咐饮食宜忌、活动宜忌等。对于有肢体疼痛或活动障碍者,经常要给予适度的推拿按摩,最好预先请针灸科的医生指导或专门培训。出院时,需在健康教育卡上特别加上中医药养生保健方案,把措施细化,要有可操作性,简便性。随诊时,定期询问病情变化,提供医疗就诊指导。

4 加强护理安全管理

各项操作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如转抄的输液单长,必须通过两个人查对,且转抄者不参与,并签上双方的名字;除抢救患者外,一律不执行口头医嘱等。严格执行“四查十对”制度,即操作前、中、后查对及差病情,对床号、姓名、性别、年龄、有效期、药名、浓度、剂量、时间、方法。随时提醒每一位在治疗台上“四查十对”的标识。加强高位药品的管理,如氯化钾、葡萄糖酸钙等。要与其他药品分开放置,并分别用有醒目标识的小方篮装上。

注意针灸推拿等中医技术操作的安全性。正确使用腕带,不同护理级别用不同颜色。本科室把危重患者用上大红包的腕带,存在潜在的危险或需特别观察病情的用上淡红包的,三级护理用上蓝色的。注意语言的安全性,收集患者资料时要齐全,与患者交谈时不要触及让患者敏感的话题。患者有疑问时要耐心解释,不清楚时要请教明白后在给予答复。

冬季心血管疾病预防范文第3篇

1月27日,中东部地区遭遇了今年的第四次雾霾袭击。

PM2.5是加重雾霾污染的罪魁祸首。中央电视台报道称,8亿以上中国民众的健康遭受着PM2.5威胁。“不单是人们所感受到的咽炎、鼻炎,或者眼睛的病症,从长远看,对人体造成更大的危害还在后头。”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对媒体说。

这些在大气中直径不超过2.5微米的颗粒物,可说是“无孔不入”,它们究竟怎样侵袭人体,对民众健康能造成多大影响?其致病原和致病机理又是如何?

与死亡率密切相关

当PM2.5来袭,呼吸系统是第一道关口。

雾霾之中,民众首先可能遭遇呼吸道感染、哮喘、眼和喉部刺激、咳嗽、呼吸困难、鼻塞流鼻涕等症状。

PM2.5是大气环境中化学组成最复杂、危害最大的污染物之一。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PM2.5的化学成分差别可能很大,因此对健康的影响也存在差异。早在十年前,“上海市微小颗粒物污染特征及控制对策研究”结果就显示,这些微小颗粒物中,仅多环芳烃(PAHs)化合物就检测出82种,其中有多种为致癌物质。

颗粒物直径的大小与其进入呼吸系统的深度直接相关,大于10微米的颗粒物几乎不能进入呼吸道,而直径5微米到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会停留在上呼吸道,2.5微米到5微米之间的颗粒物则大多进入细支气管和肺泡,这正是PM2.5危害远大于PM10的原因所在。

进一步来说,高浓度PM2.5通过活性氧的氧化应激反应,可导致动脉样硬化的形成,引起血压增高、心肌梗死等一系列心血管急性反应。

PM2.5对中年以上和已患心脏疾病的人群影响更为明显,可能成为诱发心脏病发作的原因之一。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王春芳收集该市2003年-2008年大气污染及中风死亡数据,7.41万份50岁以上居民中风死亡病例显示,大气污染物能够增加人群中风死亡风险,心脏病患者更易诱发中风。

这样就可以理解为什么PM2.5可能引起哮喘、肺功能下降、肺炎等急性呼吸系统疾病,并发呼吸系统疾病且受PM2.5影响的心血管病患者住院率更高。

PM2.5的另一个可怕之处在于其具有致癌作用,主要表现为对染色体和基因水平的毒性作用,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化、DNA损伤、基因突变等。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孙庆华最近通过小鼠研究发现,PM2.5加剧了阿尔茨海默病即所谓的老年痴呆症的发作。

中国疾控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研究员徐东群说,PM2.5导致的健康危害是多方面的,与粉尘可以导致职业病——尘肺不同,由于它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疾病等的影响尚未建立非常明确的因果关系。因此,针对PM2.5污染加重时导致的各种疾病症状的加重,诊治也只能对症治疗。

从长期效应来看,PM2.5与死亡率关系密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室外空气污染每年造成世界上130万人死亡。并且,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多数城市和农村人口均遭受到不同程度的PM2.5影响。其中高污染城市中的死亡率超过相对清洁城市的15%-20%。即使在污染较轻的欧盟国家,PM2.5导致的人均期望寿命也减少8.6个月。

欧美发达国家经历过空气污染的惨痛教训。1952年12月的光化学烟雾事件中,洛杉矶市65岁以上的老人死亡400多人。1955年9月,两天内又有400多名65岁以上的老人因汽车尾气和工业废气造成的大气污染和高温死亡。同期,大量民众出现眼睛痛、头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1952年12月5日至8日,伦敦燃煤产生的烟雾不断积聚,冬季取暖燃煤和工业排放的烟雾中的三氧化二铁促使二氧化硫氧化产生硫酸泡沫,从而引发酸雾。四天中该市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约多4000人。

公众担心的是,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可能步上述国家的后尘。

健康经济账

所有人群都可受到颗粒物的影响,其易感性则视个体健康状况或年龄而异。孙庆华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并无确定的PM2.5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安全阈值。

世界卫生组织将年平均暴露浓度10微克每立方米作为PM2.5长期暴露的准则值,这一浓度是美国癌症协会认为对生存率产生显著影响的浓度下限。同时,世界卫生组织将35微克每立方米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过渡值,因为研究发现在发达国家中这一浓度与死亡率有显著的相关性。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是国内分析PM2.5对人体健康影响的较好时期。这期间,北京市政府以及周边省市大力治理空气污染。不为公众所知的是,当时,研究人员就曾测得PM2.5值,但只发表于学术论文之中,并未被公众关注。

奥运会期间,即2008年的7月28日至8月7日,在北京大学测得的PM2.5浓度为64.7微克每立方米,这个数值还比非奥运时期(8月26日至10月7日)降低了31.1%。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郭新彪研究发现,在2008年6月1日至30日和奥运会期间的2008年8月8日至9月20日两个时间段里,北京某医院每日的平均哮喘门诊量分别为12.5次和7.3次,奥运会期间的日均门诊量较对照期下降了41.6%。有研究认为,PM2.5浓度每升高10微克每立方米,哮喘门诊量会增加2%。

对奥运会期间北京地区健康经济损失的研究发现,日均人群健康经济损失在奥运会期间为15274.20美元,较奥运会前(24773.44美元)、后(18102.76美元)分别降低了38%和16%。

美国环境保护署(EPA)在2011年初报告称,《清洁空气法》1990年修正案实施以来,仅2010年所削减的PM2.5与臭氧污染,就可减少16万人因污染而过早死亡。该报告还称,到2020年,修正案因治理PM2.5与臭氧污染所获得的效益可达2万亿美元,而这个投入成本仅650亿美元。

对此,孙庆华认为,除治疗的直接成本减少,这个收益更多体现在因健康提升导致的社会生产效率提高。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阚海东分析了2006年大气污染对国内113个城市的影响,发现大气污染大约可引起29.97万城市居民过早死亡,造成的经济损失为3414.03亿元。

国家环保部于2012年2月29日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其中规定了PM2.5浓度限值,该浓度限值二级是直接引用WHO的《空气质量准则》中的标准,即年平均35微克每立方米。美国环境保护署规定的空气质量标准中,将PM2.5年平均浓度设为15微克每立方米,日平均浓度设为35微克每立方米。中国限值一级与其相同,即年平均15微克每立方米。日平均浓度则为限值一级35微克每立方米,限值二级为75微克每立方米。

然而,在2013年1月29日的过去24小时里, 北京PM2.5平均浓度值为354微克每立方米。也就是说,目前PM2.5实际浓度远未满足该标准值。

冬季心血管疾病预防范文第4篇

养生特点

秋季气候多变,是一些疾病的高发期,人们的情绪也极不稳定,所以有“多事之秋”一说。秋季可以分初秋(立秋和处暑)、中秋(白露和秋分)、晚秋(寒露和霜降)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气候各有特点,所以养生保健也应随气候变化而采取不同的对策。

初秋湿热重,防暑降温要继续。俗语说“热在三伏”,而第三伏在立秋之后。故在初秋时期,盛夏的余热未消,天气仍然十分炎热,因而有“秋老虎”之说。天气以湿热并重为特点。中医将这个时期称为“长夏”,而长夏“六”之邪的主气就是“湿”。所以,这个时期的养生仍需重视防暑降温,及时补充水分,还应特别注意防止湿热、暑湿之邪侵袭机体。

中秋要防燥养阴,润肺益胃肠。“白露”过后,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这个时期的气候特点是“燥”邪当令,而燥邪最容易伤肺伤胃,所以养生重点是养阴防燥,润肺益胃。这个时期人的汗液蒸发快,因而常出现皮肤干燥,皱纹增多,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甚至会毛发脱落和大便秘结等。所以,室内要保持一定湿度,同时注意补充水分,避免因剧烈运动、过度劳累等耗散精气津液。

晚秋防燥又防寒,情绪要乐观。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 。中秋节过后,秋风萧杀,天气渐凉,甚至会气温突降,寒潮来临,最容易引发慢性气管炎、肺气肿、风寒湿痹关节疼痛,心脑血管疾病也特别容易在这个时期诱发与加重。故养生重点除仍需要预防燥邪损伤外,还必须防止寒邪伤人,并重视耐寒锻炼。但老年人和平素患有各种慢性宿疾者,则应该注意防寒保暖,防止“冻”出病来。要特别注意调整情志,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培养乐观情绪,保持内心宁静。

彭涛,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青年名医,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后,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生物医学博士后。擅长中医治疗咳喘、脾胃病、妇科病、各种疼痛等慢性疑难病,以及亚健康状态的调整。对肿瘤患者采用体质辨证与辩病相结合,提倡“扶阳固本,本气自愈”的治疗原则, 改变患者“肿瘤体质”,在治疗中取得了确切的疗效。

出诊时间:周一全天,周四下午。

养生方法

秋季养生贵在养阴防燥。秋季阳气渐收,阴气生长,故保养体内阴气成为首要任务,而养阴的关键在于防燥,这一原则应具体贯彻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饮食调养

秋季饮食宜养阴,滋润,具体方案如下:

1.养肺为要

肺是人体重要的呼吸器官,是人体真气之源,肺气的盛衰关系到寿命的长短。秋季气候干燥,很容易伤及肺阴,使人患鼻干喉痛、咳嗽胸痛等呼吸疾病,所以饮食应注意养肺。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如银耳、甘蔗、燕窝、梨、芝麻、藕、菠菜、鳖肉、乌骨鸡、猪肺、豆浆、饴糖、鸭蛋、蜂蜜、龟肉、橄榄。此外还可适当食用一些药膳,如:参麦团鱼、蜂蜜蒸百合、橄榄酸梅汤等。

2.少辛增酸

秋季,肺的功能偏旺,而辛味食品吃的过多,会使肺气更加旺盛,进而还会伤及肝气,所以秋天饮食要少食辛味食物,如:葱、姜、蒜、韭菜、辣椒等。在此基础上多吃些酸味食物,以补肝气,如:苹果、石榴、葡萄、芒果、樱桃、柚子、柠檬、山楂、番茄、荸荠等。

3.宜多吃粥

初秋时节,天气仍较热,空气潮湿,闷热蒸人,且秋季瓜果成熟,难保人们不贪食过度,这些均会伤损脾胃,所以秋天早晨多吃些粥,既可健脾养胃,又可带来一日清爽。秋天常食的粥有:山楂粳米粥、鸭梨粳米粥、兔肉粳米粥、白萝卜粳米粥、杏仁粳米粥、橘皮粳米粥、柿饼粳米粥等。

4.宜补充健身汤

每日中、晚餐喝些健身汤,一方面可以渗湿健脾、滋阴防燥,另一方面还可以进补营养、强身健体。

秋季常食的汤有:百合冬瓜汤、猪皮番茄汤、山楂排骨汤、鲤鱼山楂汤、鲢鱼头汤、鳝鱼汤、赤豆鲫鱼汤、鸭架豆腐汤、枸杞叶豆腐汤、平菇豆腐汤、平菇鸡蛋汤、冬菇紫菜汤等。

5.宜多吃鱼

秋天是需要进补的季节,但很多人都害怕大量进补导致肥胖,不妨吃点鱼肉,鱼肉脂肪含量低,其中的脂肪酸被证实有降糖、护心和防癌作用。秋季宜食的鱼有以下一些种类――

鲫鱼:又名鲋鱼,味甘性温。功效为利水消肿、益气健脾、通脉下乳,清热解毒等,主治浮肿腹水、产妇乳少、胃下垂、脱肛等症。

带鱼:可补五脏、祛风、杀虫,对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皮肤干燥者尤为适宜。可用作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辅助疗法。常吃带鱼还可滋润肌肤,保持皮肤的润湿与弹性。

青鱼:有补气养胃、化湿利水、祛风解烦等功效。食用可治疗气虚乏力,胃寒冷痛、脚气、湿痹、疟疾、头痛等症。青鱼所含锌、硒、铁等微量元素,还有防癌抗癌作用。

鲤鱼:味甘性温。有利尿消肿、益气健脾、通脉下乳之功效。主治浮肿、乳汁不通、胎气不长等症。

草鱼:又称鲩鱼,有青鲩、白鲩两色,味甘性温,有平肝、祛风、活痹、截疟之功效。古人认为,鲩鱼肉厚而松,治虚劳及风虚头痛,以其头蒸食尤良。

泥鳅:味甘性平,有暖中益气、清利小便、解毒收痔之功效。泥鳅肉质细嫩,营养价值很高,其滑涎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病后盗汗等症。

鱼肉中的维生素D、钙、磷,能有效地预防骨质疏松症。

起居调养

秋天的气候变化较大,早秋热湿,中秋前后燥,晚秋又以凉、寒为主,所以人们在起居上应提高警惕,注意养生。

1.睡眠调节

秋天,天高风劲,使肺气收敛,因此睡眠应做到“早睡早起”,睡眠时头向西卧为好。不宜终日闭户或夜间蒙头大睡,要养成勤开窗通风,夜间露头而睡的习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呼吸疾患。

2.秋季服饰

秋季提倡“秋冻”。所谓“秋冻”,通俗地说就是“秋不忙添衣”,有意识地让机体“冻一冻”。这样,避免因多穿衣服产生的身热汗出、汗液蒸发、阴津伤耗、阴气外泄等情况,顺应了秋天内蓄、阴气内守的养生需要。当然“秋冻”还要因人、因天气变化而异。秋季气候变化大,衣服的增减要及时、适时。

3.节制

中医认为,在秋季应注意顺应自然界收藏的规律,节制,蓄养。这点对于中年人特别重要。因为当人年过40 岁以后,阳气由旺盛逐渐减弱,到了老年精力更加衰退,是自然的趋势。如果能做到节制,不过分透支体力,注意养肾保精,则能延缓衰老,达到长寿,所以中年人节欲十分必要。

运动锻炼

金秋时节,天高气爽,是运动锻炼的好时期。此时机体活动随气候变化而处于“收”的状态,阳气也处在收敛内养阶段,所以秋季运动项目不宜过猛。

1.登山

登山是一项集运动与休闲为一体的健身养生运动。登高可增强体质,提高肌肉的耐受力和神经系统的灵敏性。在登山的过程中,人体的心跳和血液循环加快,肺通气量、肺活量明显增加,内脏器官和身体其他部位的功能会得到很好的锻炼。登高还有助于防病治病。患有神经衰弱、慢性胃炎、高血压、冠心病、气管炎、盆腔炎等慢性疾病的病人,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适当的登高锻炼,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此外,山林地带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高。山河壮丽,陶冶性情,这样宜人的环境怎能不利于健康!虽然登山的好处很多,但也有一些人群不适合登山,还需要结合自身的体质情况、健康状况慎重选择。

2.冷水浴

秋高气爽,气温、水温、体温比较接近。冷水对人体的刺激较小,所以此时最适宜开始冷水浴。冷水浴健身可以提高身体对寒冷的快速适应力,不易患因着凉而起的疾病,如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同时,冷水浴会促进皮肤与内脏间的血液循环,预防血管硬化及因此而引起的疾病,如冠心病及高血压病等。

冷水浴还能使内脏血管包括消化道血管内血流量增多,增强消化系统功能。冷水浴锻炼前应先热身,如出汗时应待汗干或用毛巾擦干后才可入浴,然后用双手快速地摩擦全身,从身体到四肢,由上而下,均匀摩擦,用力适度。感觉发热时,可将冷水先抹在脸、手臂和大腿等处,或将毛巾放入冷水中拧干后擦身体,让身体由不适应逐步转为适应。当身体能够适应时,便可直接用冷水进行冲洗,边冲边摩擦。冲洗时间一般为10分钟(冬天为5 分钟)左右,以身体能够适应为宜。

浴后迅速用干毛巾擦干,穿上宽松衣服,并用双手摩擦身体关节部位,以预防关节炎。冷水浴不宜在寒冷天突然开始;临餐前、饥饿时、刚吃完饭都不宜洗冷水浴。

当然,冷水浴也不是人人都可以洗的。高血压患者洗冷水浴,血管会急剧收缩,大量血液涌回内脏,使本来就高的血压更高,严重者会使脑血管破裂、出血、中风、昏迷甚至死亡。

坐骨神经痛及其他神经痛的人也不要洗冷水浴。因为神经受寒受凉后,疼痛会更加剧烈。

患有寒冷性荨麻疹、冬季瘙痒症的人,在疾病发作期间不要洗冷水浴。不发作时如想锻炼皮肤,可采取逐步降温法,即最初洗热水浴,逐渐改为温水浴,再渐渐降低水温,直到水温能够耐受为止。

3.运动禁忌

秋日清晨气温低,锻炼时不可穿单衣去户外活动,应根据户外气温变化来增减衣服。锻炼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因为人体在气温下降的环境下,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肌肉伸展度降低,神经系统对运动器官调控能力下降,因而极易造成肌肉、肌腱、韧带及关节的运动损伤。

锻炼时,衣服不宜一下子脱得太多,待身体发热后,再脱下多余的衣服。锻炼后不要穿着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以防身体着凉。

药物养生

秋季气候干燥,肝气旺盛,脾气虚弱,脾胃易受影响,所以秋季药补的基本原则应以滋润为主,忌耗散,辅以补养气血。常用药物有:西洋参、沙参、芡实、玉竹、天冬、麦冬、百合、女贞子、胡麻仁、干地黄等。除上述几味药外,秋季药补还可选用一些中成药,如:黄精糖浆、复方蜂乳、雪蛤参精、复方胎盘片、人参健脾丸、生脉饮、玉灵膏等。上述各种中成药,均有消除燥热对人体危害的功效,即使没有口干、舌燥等症,亦可少量服用,以达到养生目的。

秋季气候干燥,气温多变,加之夏天人们的体力、精力消耗较大,体质相对较弱,所以要高度重视秋季疾病预防。

1.疟疾的防治

疟疾,俗称“打摆子”,是夏秋季节最常见的传染病,其病原体是寄生在人体肝细胞和红血球中的疟原虫,其传播者主要是蚊子。疟疾发病的主要症状是发冷、发抖,持续几分钟左右就开始发高烧,热度可以高达40℃,大约经过3~4小时大出汗,体温逐渐下降到正常。除了发冷、发烧以外,病人常感到无力、疲乏、头晕,不想吃东西。若是小孩,有时可出现抽风。重症疟疾病人,可能昏迷、说胡话、脖硬,甚至危及生命。对于疟疾的预防,关键是要做好防蚊灭蚊。应清除垃圾、杂草,填平污水坑;居室要挂好门帘、窗纱,晚上睡觉时放下蚊帐;可喷洒灭蚊剂,也可点蚊香灭蚊片及艾蒿等;还可口服些维生素B1。同时,要注意个人防护,在傍晚时开始穿长袖衣裤,部分涂敷驱蚊剂,睡觉时应注意避免身体紧贴蚊帐。

2.支气管哮喘的防治

哮喘属于过敏性疾病,它的发作多半是季节性的,每年夏末秋初开始发作,仲秋季节发展到高峰,寒冬腊月减缓。这种病各种年龄、不同性别都可患,且易反复发作,平均患病率为2%。哮喘发作前常有先兆症状,如反复咳嗽、胸闷、连续喷嚏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出现急喘。因为痰黏稠,不易咳出,患者往往被迫坐起。严重者可出现嘴唇及指甲青紫、四肢厥冷、出汗、心跳快等症状。发作时间从几分钟到数天不等。哮喘是一种容易发作的慢性病,因此哮喘者在缓解期要积极预防。

首先要尽量避开过敏源。常见的过敏源有风媒花粉(枸树、蓖麻、蒿草等)、霉菌孢子、螨、某些生产性粉尘(如棉尘、蚕蛾、粉尘、山药粉)等;若哮喘病人知道自己对什么过敏,就应尽量避而远之。

其次要暑天治疗:从小暑至立秋,即“三伏天”,是全年气温最高、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此时治疗,可以使患者阳气充实,增强抗病能力。

3.慢性咽炎的防治

秋天之所以要特别重视对咽喉炎的防治是因为秋天气候多晴少雨、气候干燥。咽炎若在急性期得不到彻底治疗,就会变成慢性咽炎。慢性咽炎为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症,常为上呼吸道慢性炎症的一部分,为耳鼻喉科常见病。慢性咽炎的主要症状为咽部干燥而痛、咽部暗红,多由阴虚、虚火上灼所致,防治上宜滋阴清热,清咽喉,可用药物防治,如用麦冬3 g、甘草1.5 g、金银花3 g、乌梅3 g、青果3 g,以开水泡,经常服用。在饮食上应常吃绿豆饮或雪梨浆。

4.心血管病的预防

秋天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多发季节,据有关资料报告,秋末冬初时节,脑血栓、脑溢血发病率远高于其他季节。由于天气变凉,皮肤和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升高。寒冷还会引起冠状动脉痉挛,直接影响心脏血液供应,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因此,心血管病人要坚持服药,坚持进行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积极防治感冒等,以避免诱发、加重心血管疾病。

精神调养

秋季,在精神调养上也应顺应季节特点,以“收”为要,做到“心境宁静”,这样才会减轻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才能适应秋天的特征。

如何才能保持心境清静呢?简单地说,就是要“清心寡欲”。私心太重、嗜欲不止会破坏神气的清静。在现实生活中,则要求人们把精力多用在工作上,而不要“争名在朝,争利于市”,多做好事,多做奉献。另外,秋天固然天高云淡,硕果累累,令人愉悦,但难免也有“凄风苦雨”。自然界的秋风、秋雨常令人心生秋愁。尤其是老年人,常有萧条、凄凉、垂暮之感,如果遇上不称心的事,极易导致心情抑郁。研究证明,在人的大脑中,有个称作松果体的腺体,分泌一种“褪黑激素”。这种激素能诱人入睡,可使人产生消沉抑郁之感,而阳光可使褪黑激素分泌减少。同时,褪黑激素还有抑制人体内其他激素(如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的作用,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的相对减少,会使细胞懒散瘫痪,从而使人们情绪低沉,多愁善感。

为此,古人认为秋季的精神养生应做到“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保持心神的内敛,使心气平和。为什么说我们秋天会感觉到悲伤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的人一看到叶子枯了、树枝枯了,叶子落下,就开始流泪。这就是秋天的感觉,又是悲,又是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感觉呢?心神没收回去,还在外面张扬,还在外面奔放,这时候就会受到天地之气的感应,使人情绪低落。所以,秋季是抑郁症加重和高发的季节。有个朋友,很有文采,博客写的很好,也很会挣钱,但就是多愁善感。她说一看到落叶就会不由自主地流泪。

中医专家让她喝生姜红糖汤,就是用生姜熬汤,再加上红糖。她一喝泪就止住了,就好了。这就是身心,身体不好导致心情不好。所以,我们要“使志安宁,以缓秋刑”,以一颗平常心看待自然界的变化,或外出秋游,登高赏景,令心旷神怡;或静以练气,收敛心神,保持内心宁静;或多接受阳光照射,转移低落情绪。

秋季保健“三拒绝”

秋天气候凉爽,人们的饮食、睡眠、精神都好了起来。此时,“秋乏、秋燥、秋膘”也正向我们走来,如果保养不当,也会增添许多新的烦恼。

1.拒绝秋乏

告别了炎夏,迎来了天清气爽的秋天,人们感到比夏天要舒服得多了。可是,一些人会有困倦疲乏的感觉,这种现象被人们称之为秋乏。秋乏是补偿夏季人体超常消耗的保护性反应。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与适应,秋乏会自然而然地消除,但为了不因此影响工作和生活,最好还是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首先,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爬山等都是很好的选择,但开始时强度不宜太大,应逐渐增加运动量。如果过度运动,将会增加身体的疲惫感,反而不利于身体恢复。其次,尽可能充足睡眠。“早起早睡身体好”这句话在秋季尤其适用。从立秋开始,自然界旺盛的阳气开始减弱,阴气逐渐增强。我们的睡眠应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早睡可增加夜里的睡眠时间,补偿夏季的睡眠不足。早起运动吸收阳气,同时舒展了肺气,对于秋天养生非常重要。第三,要调整饮食,饮食宜清淡,避免油腻;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胡萝卜、藕、梨、蜂蜜、芝麻、木耳等;多吃含钾的食物。第四,要适当多吃含咖啡因的食物。

2.拒绝秋燥

秋天干燥的气候,使人常感到口鼻咽喉干燥以及发生燥咳,又因肺与大肠相表里,秋令还可出现大便燥结。此外,秋燥还可导致口唇干燥、皮肤干裂以及毛发脱落。防止秋燥,首先要注意补充水分,每天最好喝3~4杯开水。秋季饮食应以滋阴润肺,防燥护阴为基本原则,可多吃梨、苹果、葡萄、香蕉、萝卜及绿叶蔬菜以助生津防燥,少吃辣椒、葱、姜、蒜等辛辣燥烈之物。中老年人在秋季洗澡不宜过勤,每周洗1~2次为宜,每次不超过半小时,水温在25℃左右。不宜用碱性肥皂洗澡,应选用刺激性较小的肥皂等。秋季还应笑口常开,经常笑,不但能保养肺气,还可以驱除抑郁、消除疲劳、解除胸闷、恢复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