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

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

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家税收》课程 教学问题 优化探析

《国家税收》是财会专业的必修课,政策性和专业性,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在会计人员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中占有特殊的位置,也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证和会计职称考试的重要内容。课程相关内容掌握得好不好,直接影响会计毕业生的素质,也必将影响日后会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但在中职会计专业教学理念和实践中,普遍存在诸多误区和问题。现对常见现象做分析,并提出解决思路和优化对策。

一、将税收专业知识与依法诚信纳税的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相分离的误区和优化对策

一些教师认为:《国家税收》课程包括税收基本理论、中国现行税种税制、税收管理三部分内容,在制订教学计划和备课时很少关注与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培养方面的联系。其实税务是所有企业非常重要的业务,合理筹划可以减少企业的成本费用;相反如果处理不当,多交税款会给企业带来损失,少交税款则使企业的声誉受到影响,被行政处罚,甚至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现实生活中,会计人员合谋偷逃税款而被追究法律责任比贪污受贿、会计造假等比例更高!所以,依法纳税法律意识的培养和诚信纳税职业道德的修养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必须贯穿于《国家税收》课程教学的全部过程。从更高的视野看待、实施此课程,增强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将税收知识与会计、管理知识相分离的误区和优化对策

很多人将《国家税收》视为一门孤立的课程,在制订《会计专业实施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时欠缺考虑与其他课程如《法律》《企业管理》《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财务会计》《财政与金融》等的逻辑关联性。企业成立时要交资本印花税;经营过程中要交各种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和行为税等;终止注销时要交清算所得税等。大量经济业务和活动都和税法相关,任何一个企业或人都会遇到税法问题。本人认为,《国家税收》应该安排在《企业管理》《法律》《基础会计》之后。因为学习《国家税收》要求学生对企业运营、法律常识和会计原理等有个基础的知识。《国家税收》又应该安排在《会计实务》《财务管理》等之前。因为学生只有详细深入学习税务税法,才能更好的掌握会计实务,更好地理解财务管理的知识和技巧。《国家税收》这门课程,除了要求学生掌握税收基本理论和观念、税收征管实务之外,还必须掌握企业常见涉税业务的会计核算方法。相关课程必须统筹安排、相互协调。本人认为三年制计划中一般应安排在第二或第三个学期,考虑到课程的重要性和内容的丰富性,每周6节课为宜。

三、教学方法上重理论灌输,轻技能培养;重细节知识,轻宏观视野的误区和优化对策

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税收法律法规条文对学生进行列举讲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有教师在向学生介绍会计从业资格、会计初级职称等考试相关税法内容的备考经验时认为主要靠背,关键是“会背”。教学内容面面俱到,各个税种平均有力,将教学重点放在税额计算上,其实是缺乏对《国家税收》课程精髓和结构体系的准确把握,不得要领。

本人认为,应该从国家财政、企业管理、诚信守法、会计核算等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国家税收》这门课程。教学内容上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税收基本理论,包括税收的概念、特征、职能和税法体系;二是我国企业常见的税类、税种;三是税收程序法和征管法。第二项是重点,其中又应重点讲授流转税和所得税。各税种的第一重点是征税对象;其次是税额计算;再次是申报税流程;最后是会计核算。相关税类、税种在教学上类比延伸,触类旁通。教学安排上一定要突出重难点,有的放矢。中职学生由于时间和基础原因不需要也不可能对所有税种知识和税法细节进行讲授和记忆,这样会适得其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四、教学考核手段单调、教材内容落后陈旧的误区及对策

有些教师没有适应时代进步,还是采用传统的“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份试卷”等传统的教学和考核方式,课堂上照本宣科,本来重要而生动的课程变得烦躁乏味。2007年以来我国主要税种如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等均进行过重大改革,小型的税法修改完善每个季度都在进行,但国内大部分教材更新改版不及时,存在很多滞后错误的内容。

教师首先要加强自学和培训,及时更新税法知识,掌握税法和税务管理的最新动态。课堂上尽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教材的知识点、实务中的发票凭证、申报表等还有相关案例制作成课件,立体化有条理地展示给学生。教学上可以采取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实训课等形式。近年我国大部分地区税务管理申报纳税开票抄税认证等业务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而且税务机关都有相应的模拟操作教学软件,故课堂上要开通网络,对学生进行讲授、演示、模拟操作。课外要求学生上网搜索最新的税法条文,登录网上办税或开票大厅;带领学生到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局办税大厅进行观摩体验。

最后,本人认为中职《国家税收》的教学不能以会计证等考试为导向,而应该以构建良好扎实的职业理念和专业基础为导向。不能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记忆,而应更多强调学习兴趣、专业思维、实践技能和自学能力的培养,掌握在日后专业工作过程中学习税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魏小文. 《国家税收》课程的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教育,2012(5).

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范文第2篇

1原有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环境工程专业起步相对较晚,是在2005年从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环保方向)发展而新成立的本科专业。依托于原资环专业良好的基础,加上学校对新增专业的重点扶持,环境工程专业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客观分析当前本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状况,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1实验学时不足,实验内容设置不合理

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造成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实验教学学时不足。目前,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开出实验的课程共计14门,总实验为200学时,只占总课程学时的8%(课内总教学为2500学时),而且没有一门课程能够独立开设实验课,全部是跟着理论课教学走。另外,实验课程内容的设置各自为政,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导致部分实验内容重复,制约了学生的知识面,如《普通化学》实验中的“分析天平使用”与《分析化学》实验相应内容重复;《仪器分析》实验中的“用氯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微量”与《环境监测》实验相应内容重复。实验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较少,而且与社会服务、科研、生产第一线脱节。这样既不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又不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1.2实验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基本上是先由指导老师介绍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以及所用的仪器设备,然后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书规定的测试方法、实验步骤动手操作实验,读取数据和得出结果,最后完成实验报告。这种照方抓药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单一,难以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导致学生分析能力差、依赖性强,显然已不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1.3实验考核制度不完善

实验课考核的办法一般是根据学生的出勤率和实验报告评定实验成绩,没有安排专门的考试,导致学生对实验课不够重视,容易出现做实验不积极,抄袭实验报告等不良现象。实验课成绩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对实验掌握的程度,学生实验动手能力的高低也很难从课程考核中客观地反映出来。

1.4实验仪器设备台(套)数少

学校由于办学经费有限和投入不足,造成实验仪器设备台(套)数不够。近年来,虽然学校对新增专业在经费上有一定的支持,但是力度不够。学校仅在2006年投入27万元、在2007年投入44万元购置了如自由沉降、工业污水可生化、活性炭吸附、烟气脱硫脱氮、旋风除尘器性能、垃圾焚烧发电等环境工程实验装置。由于经费有限,每种设备只能购置2~3台(套),有的甚至是1台(套)],而2008~2010年几乎没有经费投入,造成许多实验项目都要借用原来资环专业(环保方向)的仪器设备才能开出。由于设备台(套)数较少,学生实验分组只能安排多人一组,这样无法保证每名同学都能动手操作,有些实验往往会出现一人做多人看的现象。因此,高校实验教学硬件配套不足,是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2实验教学体系的优化

所谓实验教学体系的优化,就是通过选择、改进和整合,使实验教学体系的诸要素包括实验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实验考核制度、实验仪器设备、实验队伍等相互有机匹配,使整体功能达到最佳状态0。为适应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我们结合2010版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修订,对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原有的实验教学体系进行优化,以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环境科学与工程应用型人才。

2.1优化实验课程体系

我们在修订人才培养计划中,把4年的实验教学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考虑。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重新调整和有机组合所有实验课程,构建由公共基础实验课+学科基础实验课+专业实验课3个层次组成的新型实验课程体系。

原来的课程体系中没有开设公共基础实验,从而影响了后续实验的开展。因此,我们选择工科各专业通用的《计算机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开设实验,而且独立开设一门实验课程一《大学物理实验B》。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和基本物理量及物理参数的测量技术。

这是整个实验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直接影响日后专业实验课程学习,而且也是学生进一步深造硕士、博士层次的基础。我们主要开设《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测量学》《电子与电工技术》《水力学与水泵》《化工原理》等课程实验,并把原来分散的《普通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和《仪器分析》5门课程的实验进行优化整合,单独开设一门实验课程一《化学实验》,安排80学时,把原来《环境监测》课程中的实验列出,单独开设24学时的《环境监测实验》。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实验理论知识和实验方法,基本技能得到训练。

原来的课程体系中只在《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和《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开设实验,专业实验具有难度大、耗时长的特点,但却只安排了20学时、8学时和4学时,明显不足。因此,我们把《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整合成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一《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安排48学时,并增开8学时《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实验和8学时《环境水文学》实验《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实验增加到8学时。通过学习,进一步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实验课程体系总实验为330学时,占总课程学时的14%(课内总教学为2372学时),比原来增加了130学时,提高了6%,而且3个层次共有4门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形成一个合理的实验课程体系。

2.2更新、整合实验教学内容

对重复的实验内容进行整合优化,淘汰陈旧落后的实验项目,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增设工程应用性实验、专业研究性实验,使实验内容多样化。

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化学实验》增加了与环境相关的综合性实验内容,如“自来水总硬度的测定”“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废水中微量铁”,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提高实验兴趣。如《环境监测实验》中,“化学需氧量(CODcr)和生化需氧量(BOD5)的测定”“空气中SO。的测定”,它们原来属于验证性实验,经过整合后成为2个综合性实验。此外,还增加1个选做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一“校园大气、水、噪声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要求学生自己制订监测方案、设计实验线路和选择实验仪器,详细实验方案经指导老师审定后,方可进行实验。学生做完实验,还要认真写出有结论、有分析评价、有心得体会的实验报告。这种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综合分析能力、独立设计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工程应用性实验环境工程是工程应用型专业,涉及应用领域广泛,学生毕业后多数人进入污水厂、净水厂、市政公司、环保公司、设计院等单位从事工程实际工作。因此,我们积极开设一些与社会服务、科研、实际工程相结合的实用性实验内容。如在《污染控制工程实验》中,将水处理流程的各个环节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专业应用性实验,该实验项目安排到校外实践基地(某某污水处理厂)去做,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在污水处理现场亲自动手采集整个工艺过程中的水样和污泥样,分析测定进水、出水的SS、COD&、BOD5等,观察污泥样的微生物,让学生充分了解污水处理厂构筑物,掌握污水处理过程中工艺参数的变化规律以及出现污泥膨胀、水质变差等异常现象所采取的措施。学生通过对这些实际处理工艺的运行操作,一方面让学生掌握一套完整的污水处理流程,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另一方面拉近理论与实际、学校与社会的距离,为企业培养适用性强的应用型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专业研究性实验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目前有教师12名,其中正高职称2名、glj高职称6名、中级职称4名。他们各自形成了自己稳定的研究方向,主要有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清洁生产、环境监测与评价等多个研究领域,每年承担多项各类课题。为了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我们结合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对学生增开一些研究性的实验内容,如“酸雨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研究”“机动车污染排放特征及环境影响的量化研究”“化学氧化法在有机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土壤重金属污染及其修复技术研究”等,使学生掌握当前科学研究动态,为大四毕业论文(设计)和日后从事科学研究做铺垫。

2.3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在对实验教学内容更新、整合的同时,也改进了实验教学方法。首先,创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经过思考得到正确的认识和满意的实验结果。其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CAI、多媒体和网站等进行多种方法的教学,这些方法直观、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不仅可增大教学信息量,缩短课堂教学时间[4,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实验效果。如我们完成的学校“151工程”项目一《环境监测实验》CAI课件制作,已投入《环境监测实验》教学中,学生普遍反映较好。另外,创造计算机仿真实验,对一些目前尚不具备条件开展的实验进行模拟,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如将目前国内外最先进、最完整的垃圾处理与处置工艺流程以动态运行表现出来,让学生形成深刻的感性认识。

2.4完善实验考核制度

建立科学的实验考评体系和激励机制,采取综合考核方式,即实验成绩由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实验预习、课堂提问)、实验报告、实验考试(包括实验操作考试、笔试)3部分组成,各部分所占比例分别为20%、30%、50%。对于课程中的实验,如《测量学》实验,在期末考试题中增加了实验题,提高了实验成绩在课程总评成绩中的比重,使实验的总成绩在课程总评成绩中占30%~40%,与学时比基本上一致。对于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如《化学实验》《环境监测实验》和《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期末单独笔试,占实验考试成绩的60%,主要考查学生对实验理论、基本原理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解释等。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要求单独给出实验总成绩和学分。这种改革后的实验考评体系,不仅能够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学生的实验情况,而且大大调动学生实验的自觉性、积极性,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2.5改善实验教学条件

为了保证学生学到先进的实验技术和方法,学校在有限的财力基础上加大投入的倾斜度,增添一些新的实验设备。如2011年在“国土资源环境与旅游研究中心”校级学科平台建设中投入了55万元购置设备,其中有45万元主要用于购置环境类进口大型精密仪器,如ICS-900型离子色谱仪(美国戴安生产)、Kjeltec8200型凯氏定氮仪(丹麦福斯生产)等,加上原有的紫外光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大型仪器,除保证科研任务能顺利完成外,可让学生接触到这些先进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拓宽眼界,增长知识。同时,我们在“十二五”实验室发展规划中,计划未来2~3年逐步增加常规仪器设备台(套)数,保证每名学生都能动手实验。另外,对现有的实验室进行必要的整合和调整,优化实验室结构,将功能相同或相近的化学分析室、仪器分析室、环境监测室、环境化学室合并为环境分析测试室,将电教室改造为环境污染控制室,使课程与课程之间建立横向联系,发挥实验室多功能的作用,并改实验室“封闭式”管理为“开放式”管理,为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提供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3结束语

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认知规律 有机化学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有机化学课程体系是指有机化学理论课程及实验课程,这两门课程是我国高校制药工程、化学、环境化学等专业的基础课程,它所涉及的内容极为丰富多彩[1],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形式多姿多彩,但理论知识及操作性知识对人类的整个生命与生存生产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相关知识要求提高。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对吃力,这些现象已成为困扰质检业、制药业和教育界的两大问题。学者对此问题高度关注,很少基于人类认知规律进行分析。

1.教材建设应尊重学生的认知风格

人类的学习是一种对事物、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到运用的认知过程,在心理上表现为观察事物、思维活动、进行情景迁移[2]。认知心理学强调[3]人脑在接受外部信息时,他会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这些信息进行选择、组织、加工、处理,抽取其本质,把主要的、有用的信息储存起来[4]。这提示教育工作者在有机化学课程体系教学中,首先,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5],创设能激起学生思考和记忆等心理活动的外部条件。要建设有机化学系列教材,就应该了解学习者已知了什么,帮助学生把所学的基本知识与其使用条件结合起来储存在大脑中,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如果一味地只顾自己讲解,不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那么教学过程就会是痛苦、不愉快的。

2.有机化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选择上应注重与生产生活相联系

很多大学生进入大学,满怀激情,充满信心,在学习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课程内容乏味、脱离现实生活,特别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与化学有关的专业也在其中,这就需要把有机化学课程体系经典原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即要求教改的相关教师拥有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包括制药工程、药物分析、药物检测、药物工艺及其过程中所涉及精密仪器的使用,等等,需要有针对性地把这些知识链接,让学生对该领域的知识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在原有的知识框架中再进行知识结构的重组、加工,从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课程体系编著上要求教材知识体系纹路清晰,背景知识充分,教材建设中应该体现知识的系统性,体现进一步探索的深入性。

3.有机化学课程设置应该注重理论与开展设计性实验相结合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已经不在新鲜,教育界也推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达到结合,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设置甚至相互脱节,在学生掌握一定的操作性知识之后有必要让学生开展设计性实验研究,让其有机会使用有机化学甚至不同领域的理论知识解释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机会接触大型研究设备,用这些设备解决问题,并最终得出结论性的报告,培养学生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避免学生在实验中小心翼翼,每一步过程都不敢独立思考操作,生怕出错,这时学生就会思考为什么这么做,或者能否用另一种方法做,换另一种方法做效果怎么样,结果会不会不同,能否用另外一方面知识解释,如何解释合理,如何验证它的合理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产生积极稳定的情感和愉悦的心情,对学习充满兴趣和信心,在短时间内完成由知识结构到认知结构的转化。

4.鼓励学生参与前沿课题组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重新对有机化学实验内容进行整合。结合二级学院教师的课题科研工作和其他资料,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实际情况,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组,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此时对学生的基本技能训练不再是重点,在学习操作性知识的过程中伴有研讨性、设计性、综合性甚至多步合成或全合成性实验,对合成产品进行药理学筛选、药剂量分析等应用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开展前沿课题研究,增强有机化学实验的研究性,学生可能达不到教师的期望,但是能系统理顺有机化学的理论知识,所用到的仪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指导,这样更能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为掌握一门技能和提高独立完成科研的能力奠定基础。

总之,有机化学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一个重要课题,在教学管理工作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要从本校的招生阶段出发,潜心对本专业学生的认知风格、认知心理进行分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有机化学课程体系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颖,王晓忠.高师有机化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9,2(29):56-57.

[2]孙凤琴.高职院校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研究.教育与职业,2012,12:130-132.

[3]谢春艳.认知心理学的教学观对教学改革的启示.教育与战略,2005:83-86.

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范文第4篇

既往以来,技术性和针对性(专一性)一直是职业教育的最主要特点。因此,各高职院校也是以市场为中心依据来安排课程教学、置办专业设置,以至于人文素质教育与人文精神培养一直在各高职院校严重缺失并处于边缘地位。本文便主要针对各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而安排的历史课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和弊端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以便使得相关从教人员、学生等认识到目前职业教育的众多误区,最终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在有一技之长的基础之上一改自身人文素质较差的普遍的现状。

【关键词】

高职院校;历史课程;教学体系;优化措施

1 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现状

随着国内市场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我国高等院校不断扩招,虽高职院校的招生也在不断扩大,但伴随而来的往往是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素质及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下滑。近来,在我国起步较晚的高等职业教育一直保持着飞速的发展。然而对比其余国家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职业教育尚不够成熟、存在很多弊端。例如: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技能上的要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因此在课程安排上便往往会过于单一而死板;此外,为数不少的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致使其除了对专业课程及专业技能的掌握、吸收得不够充分外,对其余基础课程(历史、语文、高等数学等)的学习更是兴趣不足、力不从心;并且,就目前大对数高职院校而言,尚未制定并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

总之,当下国内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现状还有待改善。为此,本文在后续论述中便主要针对其中的历史课程教学教学体系的现状及不足,给出相应的优化措施,为高职院校历史课程教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起到相应的促进作用。

2 高职院校历史课程教学体系

虽教学改革已在国内各高职院校内提出多年,但多数高职院校并未形成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就其历史课程教学体系来看,落后的教学资料、单调的教学内容、单一的教学形式以及死板的测评形式等无一不严重阻碍着高职院校历史课程教学体系的形成及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以下便分别列举高职院校历史课程教学体系中的弊端:

2.1 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

当下,我国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内容仍以教科书为主要依据,尤其是在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教师以教科书为唯一教学资料,导致教学内容单一重复、枯燥乏味、陈旧落后。这就必然导致了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该学科学习兴趣的丧失,最终以至于严重影响高职院校历史课程教学效率,阻碍了高职院校历史课程教学体系的改进和进一步完善。

2.2 沉闷压抑的课堂气氛

长久以来,国内的高职院校历史课程教学形式一直是教师直接讲解的单方面灌输方式,很少做到学生自主发言、师生互动,这就导致了高职院校历史课堂教学气氛的沉闷压抑,并因此导致了学生更少发言、互动,由此恶性循环并最终致使高职院校学生在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参与意识薄弱、学习意愿不浓厚并最终严重影响高职院校历史课程教学效率,阻碍了高职院校历史课程教学体系的改进和进一步完善。

2.3 死板单一的测评形式

既往以来,我国的个人测评形式均较为死板单一,尤其是在高职院校历史课程的成绩测评,更是主要靠一成不变的“期末考”来完成,学生的兴趣点、关注点便由原本丰富有趣的历史知识被迫过渡到考试环节上来,对考试这一形式主义过度、变态的重视自然使得学生对学习过程甚至学习质量要求的下降,致使死板单一的落后测评形式严重影响高职院校历史课程教学效率,阻碍了高职院校历史课程教学体系的改进和进一步完善。

2.4 学生本人的缺少兴趣的培养

不难理解,受以上高职院校历史课程教学体系缺陷的影响,学生本人对历史课程学习过程的兴趣会不断减少,并且最终丧失对历史课程学习兴趣的培养意识。学生学习兴趣的不足使得课堂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包括教师、学生)的教、学积极性严重下降,最终自直接导致了高职院校历史课程教学效率的直线下滑并阻碍高职院校历史课程教学体系的改进和进一步完善。

总之,我国国内各高职院校历史课程教学体系存在的种种缺陷均严重影响着该学科的教学效率并限制了学生人文精神、人文素质的提升。因此,我国国内高职院校历史课程教育方法急待改进、教学体系急待改善。以下便主要针对高职院校历史课程教学体系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具体的优化措施。

3 高职院校历史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

3.1 运用多媒体教学

相对于高职院校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板书方式来说,运用多媒体教学(看历史视频、历史纪实图片等)更能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更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得原本较为固定死板、枯燥乏味的书本知识较为生动活泼、更为充分的展现在学生眼前,使之易于被理解接受、便于被深刻记忆。除此之外,多媒体教学还能帮助教师适当的节约课堂板书时间。综上可知,多媒体教学在高职院校历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可从多方面提高其教学效率并较大幅度的改善高职院校历史课程教学体系。

3.2 开设互动性课堂

与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方式相比,互动性教学更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历史课程教学效率,当然,此处的互动性不单单指学生之间的互动,还包括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甚至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三人行必有我师”,尤其是在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各教、学对象之间的互动不但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教学效率,其各自独到的见解的分享及交流还有利于提高教、学对象人文素质。并且互动性课堂能对教学氛围能起到一定的调节、改善作用。可见,互动性课堂在高职院校历史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开设可从多方面提高其教学效率并较大幅度的改善高职院校历史课程教学体系。

3.3 校企结合

我国以往的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并未形成鲜明的特色,其主要原因是多数高职院校并未和当下的企业完美结合。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往往只是短暂而不够深入的,因此普遍不会有显著地效果和收益。我们应做到“校企完美结合”,使得学生在真正的企业生活中体会到自己所欠缺的专业技能、人文精神、基本素质等,以利用学生在校学习过程的针对性有所提高。校企结合不单使得高职院校历史课程,而是所有课程(公共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等课程)的教学体系有了很大幅度的改善。

此外,我们还应该实行“分层次”教学(教学过程)、变“一考”为“多试”(成绩测评过程)等。总之,我们应从教、学、成绩测评、知识应用等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做出改善,优化高职院校历史课程教学体系。

4 结语

随着高职院校不断扩招,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也备受重视。本文便主要讲述了高职院校历史课程教学体系的不足及其优化措施。希望本文对提高高职院校历史课程教学效率有所帮助。当然,我国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还应以国际上成熟的职业教育模式为参考、结合我国教学现状以及校企实情为包括历史课程在内的各个课程的教学体系制定优化方案。

【参考文献】

[1]范唯,马树超.以专业改革与建设践行高职教育科学发展[J].时代教育.2010(7).

课程教学体系的优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基础;考核评价;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关键环节和主要方法之一,在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促进完善评价体系的构建,有效推动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活动的过程化,能对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教学的基本情况做出相对客观准确的判断,有助于在教学实践中对课程教学活动进行优化调整,从而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因此新时期在对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教学活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进行准确的定位,采取合适的方法促进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和教学评价模式的创新,从而提高教学评价效果,为学生深入学习电子商务基础课程知识提供良好的支持。

1转变考核理念,落实“理论、实践、能力”一体化考核

教育评价工作的开展主要是希望能在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关注学生职业性和社会性的培养,提高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1]。因此为了在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社会人和职业人的高度统一,在实际构建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地对考核评价的理念进行调整和优化,从专业能力考核转变为综合职业素质的考核,从理论知识的考核转变为“理论、实践、能力”一体化,确保能突出考核评价的客观性和系统性,为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做出指导。在实际对考核评价体系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应该重点针对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未来岗位工作需求进行分析,对岗位群进行准确的定位,在考核标准设定方面提出技能型特点和实用性原则,确保能发挥考核的辅助作用促进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教学中对人才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实际对考核理念进行创新的过程中,按照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教学中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方向,可以在构建一体化考核体系的过程中,将《营销师国家职业标准》《电子商务师国家职业标准》等作为参考标准,从而对考核评价的内容和方法进行确定,将学生职业发展考核评价结果作为综合化考核的参考依据,确保能通过考核理念的转变和一体化考核体系的构建,促进电子商务基础课程学生考核评价作用得到全面系统的发挥[2]。

2构建考试大纲,设定统一的学生考核评价标准

按照电子商务基础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对学生考核评价体系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综合分析专业委员会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对电子商务基础课程的考核大纲进行设计和应用,确保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教师能够按照统一的标准对课程内容进行规划,并设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方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对课程知识进行学习,从而突出考核指向性,在考核评价标准的支撑下,对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教学中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支持[3]。如在实际结合考试大纲对学生考试评价标准进行统一设计和规划的过程中,按照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就可以从过程性评价维度、总结性评价维度对评价标准进行设定,并对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完善。在评价标准体系建设工作中,可以在过程性评价中设计每节课相同的指标,以出勤与纪律、学习态度、情感一级指标作为基础,在相异指标设计方面,可以按照不同的模块对评价标准进行设定,具体可以划分为:(1)电子商务概述;(2)电子商务模式;(3)电子商务支付;(4)电子商务物流;(5)电子商务安全;(6)网络营销;(7)移动电子商务;(8)跨境电子商务;(9)电子商务的应用几个模块,然后结合不同模块的学习内容对评价标准进行设定。以“电子商务模式”模块考核评价标准的设定为例,结合B2B电子商务、C2C电子商务、B2C电子商务、O2O电子商务等方面的主要教学内容,将评价标准设定为:观看阿里巴巴的纪录片,写个性化的观后感,教师和小组长对此做出评价,评分为3分;在B2C网站上完成账号的注册和登陆,并参与一次购物,对购物的流程和遇到的问题进行描述,教师对此做出评价,评分为3分;在B2B平台上,基于平台功能模块开展B2B电子商务交易活动,教师对此做出评价,评分为2分;在C2C平台平上完成一次交易任务,将交易流程作为实训内容,填写实训报告,评分为1分。这样构建完善的评级标准体系,就能促进学生考核评价标准的贯彻落实,能够为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促进课程教学活动的全面优化。

3解析岗位诉求,促进多种考核方法融合应用

对于电子商务基础课程考核工作而言,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主要是为了能促进课程教学的创新,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加以培养,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因此在学校电子商务基础课程中,对于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应该将对学生群体岗位诉求的分析作为前提条件,按照岗位诉求设定多元化的考核方案,保障借助多种考核方法的融合应用,提高课程考核评价效果。按照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教学面向的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岗位工作诉求,在对学生考核评价体系进行建设的过程中,要从销售主管、销售内勤、部门经理、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电子营销策划等方面岗位工作入手,对学生专业知识培养需求、技能训练需求、素质培养需求等进行分析和评价,积极探索多种考核方法的融合应用,将线上考核与线下测评融合在一起,争取能有效发挥多种考核方法的重要作用,在构建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引领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教学的优化开展,使所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能为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电子商务经济的发展助力,加快电子商务的现代化建设发展综合进程。

4创新课业考核,增加技能训练考核比重

对于电子商务基础性课程教学而言,引入课业考核的方法,能按照学生实际工作背景选择课业问题,并对学生在课业中的表现作出相应的评价,增强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和针对性,能对学生在电子商务基础课程中的学习效果做出准确的判断。在创新课业考核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能够发挥自身智力和创造力,完成课业并取得个性化的课业成果;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自我管理范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等进行考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锻炼。通过创新课业考核模式,能让学生提供实践训练的平台,通过实验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增加技能考核的比重,确保通过考核能对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做出判断,为学生对课程教学活动进行调整和创新奠定基础。一般情况下,按照电子商务基础课程内容,在引入课业考核的情况下,教师要重点对技能训练考核比重进行管理和优化,并对不同考核权重进行分配,增加技能考核的内容,提高学生对技能训练的重视程度,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对技能训练方面的知识技能进行学习,发挥学生考核评价的作用,在完善评价体系的支撑下提升评价效果,为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开展助力,循序渐进的促进电子商务基础课程人才培养工作科学系统推进。

5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创新的过程中,按照时展需求以及人才培养工作的现实需要,尝试有意识的引入学生考核评价理念,对学生考核评价体系进行建设和完善,从多角度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教育和指导,能促进完善评价体系的构建,也能借助教学评价活动的开展推动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从而增强人才培养工作的综合效果,使电子商务基础课程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实现预期目标,可以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徐鹏.电子商务法课程互联网多元化教学模式考核及效果评价[J].东西南北,2020,33(4):95.

[2]张波,王岩.项目化教学模式在电子商务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海峡科技与产业,2021,34(2):28-30.